







春秋战国 课件 --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展开1.华夷之争是贯穿春秋战国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西周时期,华夷之争已比较激烈。到春秋,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后人概括当时的形势为“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下面对这一段历史的解释错误的是( )A.中原霸主齐桓、晋文事迹即是华夷之争的体现B.戎狄蛮夷与华夏的区别主要是在种族血缘方面C.华夷关系并非只有斗争,双方也存在密切交流D.华夷之争也促进了华夏认同,丰富了华夏文明
戎狄蛮夷与华夏的区别主要是在文化与政治实体方面,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所学,中原霸主齐桓、晋文事迹是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称霸,是华夷之争的体现,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7.公元前546年,晋楚会盟,达成停战协议。根据协议,南方楚国不仅与中原华夏族的霸主晋国平起平坐,而且赢得众多华夏贵胄诸侯如鲁、宋、郑、卫等国的隶属、朝贡与膜拜关系。据此推断( )A.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B.国家统一初具雏形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民族认同渐成主流
由材料“赢得众多华夏贵胄诸侯如鲁、宋、郑、卫等国的隶属、朝贡与膜拜关系”可看出当时华夏族的民族认同感在强化,没有明显的界限和疏离,呈现友好交流的态势,表明当时民族认同渐成主流,故选D项
8.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指出:春秋时期的霸主,是“有相当的信义为诸侯所服而然”“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其中的“信义”是指( )A.传统礼乐制度 B.儒家伦理道德 C.周王室的号令 D.政治外交手段
据材料信息可知,春秋的霸主具有“相当的信义”,其中齐桓公多次主持会盟,没用武力而制止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信义”指礼乐制度,故选A项 齐桓公九合诸侯主要是以“尊王攘夷”为借口,凭借传统礼乐制,并不是政治外交手段,排除D项。
14.有学者指出,“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中国必须再次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里“重新建构”是指( )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B.从强调礼治到重视法治C.从无序管理到有序管理 D.从地方自治到中央集权
根据材料“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中国必须再次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可知在分封制和宗法制被破坏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探索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标志着官僚政治最终取代了贵族政治,故选A项;在分封制下,地方并非完全自治,分封制也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排除D项。
15.对于分封制下的封土有多大这个问题,今文学家认为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古文学家认为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吕思勉则认为,今文家说的是初封时的情况,而古文家说的是列国后来开拓的结果。吕思勉所说列国封土的变化( ) A.是社会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 B.促使民族认同意识的逐渐形成 C.是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基础 D.标志着血缘政治走向地缘政治
列国封土的变化是诸侯争霸的结果,诸侯争霸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实现局部的统一,促使民族认同意识逐渐形成,故选B项;列国风土的变化与社会战乱动荡有关,但反映的实质问题是有利于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排除A项;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基础是小农经济,排除C项;标志着血缘政治走向地缘政治是秦朝的郡县制,排除D项。
16.战国时期,商鞅强调战争为国富兵强服务,要调动全国的力量投入到战争中来。孟子则认为发动战争应该是为了正义,诛杀暴君拯救百姓。这反映出两者( )A.学术主张的对立 B.政治立场的差异C.军事观点的不同 D.阶级属性的差别
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和孟子对于战争的目的见解不同,商鞅主张的是战争为国富兵强,孟子则反对非正义的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之一,在政治上主张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孟子则主张仁政,是以两者在政治立场上的差异导致对战争目的的见解产生分歧,故选B项;
17.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内部贵族之间的冲突加剧,贵族集团基于各种原因选择离开母国前往异国的“出奔”现象频发,而“出奔”的结果无外乎定居他国、被杀、成功复国等三种情况。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B.宗法礼仪彻底崩解C.既有秩序面临挑战 D.人才流动现象频繁
贵族集团离开母国前往异国的情况频繁出现,诸侯子弟流落他乡,体现出传统的分封宗法秩序遭到破坏,既有秩序面临挑战,故选C项;
贵族政治是和官僚政治相对应的,秦朝郡县制的广泛推行,意味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A项
1、生产工具:2、土地制度:3、水利工程:4、生产模式:5、耕作方式: 特点:
铁犁牛耕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商鞅变法)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精耕细作(表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①稳定性②分散性③封闭性④脆弱性⑤落后性
在哪个诸侯国?在哪个地区?
这是一幅航拍照片, “鱼嘴” 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拓展延伸·铁犁牛耕·犁的优势
BC3000-2000年,世界各地不同的农具:
历史上曾有几百年时间,中国在许多方面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领先,最大的优势也许就是它的犁。 ——罗伯特《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
拓展延伸·铁犁牛耕·犁的演变
⑴材质变化:石、骨、木—青铜—铁
耒耜(石、骨、木等)
(2)形式变化:耦犁—一牛挽犁—曲辕犁
犁:汉代普及、唐代定型
拓展延伸·铁犁牛耕·耕作方式的变革
材料: “(春秋战国)人们起名字往往把牛和耕连在一起,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还有‘犁牛之子骍且角’的‘犁’和‘牛’连用的句子……” ——朱绍侯、齐涛等编著:《中国古代史(上册)》 “铁器者,农夫之死士(敢死的勇士)也。” ——(汉)桓宽:《盐铁论》
铁犁牛耕的普及使得农业生产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耕作开始走向了精耕细作。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
知识梳理:小农经济(1)原因:①根本: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②主要: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特点:家庭是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和交纳赋税。(3)弱点:分散性——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封闭性——自给自啊;落后性——难以扩大再生产,后期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封建社会延续漫长的主要原因;脆弱性——天灾+人祸(4)评价:①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是2000多年来封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长期居主导;②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发展;③成为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关系到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稳定;④是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物质基础;⑤消极:脆弱性+落后性
史料 (2012·四川高考,节选)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史料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①生产工具的革新与改进 ②耕作技术 ③农业生产经验的推广 ④水利工程 ⑤农时、节气
(2020·山东威海一模·3)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农业的一些记述。据此可知当时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B.耕作理念比较先进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
思维拓展:“深耕”指什么?其得以普及的原因?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发达的古代农业保证了中华文明的长期领先B.农耕经济的持续性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C.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D.古代小农经济不断推动中国古代文明向前发展
思维拓展:农耕经济的持续性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
拓展延伸·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思考:土地私有制有几种类型?
①君主土地所有制(补充)
②自耕农土地所有制(附庸)
③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
拓展延伸·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影响
思考: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对社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许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且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即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 ——《中国古代史》
A.赋税制度:由劳役转变为实物地租
B.阶级分化:阶级矛盾从奴隶主-奴隶为主转变为地主-农民为主
材料二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史记·平准书》
C.唯物史观:经济发展是春秋战国走向统一的重要推动力。
材料三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汉书·食货志》
D.土地兼并:激化阶级矛盾(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统治危机。
E.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减少国家赋税收入。
(八省联考·广东)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A.分封制度的强化 B.井田制度的推广C.生产技术的进步 D.土地兼并的加剧
思考D选项的错误?时空表述错误:土地兼并在春秋战国出现,随着封建制度的变化发展,才会出现加剧。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中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受田者,名为雇工。”材料表明了该现象A.最早可能开始于西周时期的井田制 B.体现古代农耕经济的主要特征C.土地兼并是形成该现象的重要原因 D.租佃现象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名词拓展:租佃关系。租佃关系开始于什么时期?
私营手工业和独立个体手工业者出现。
春秋晚期:中国冶炼生铁和块炼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
齐国《考工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手工业专著。
冶铁技术是如何长途跋涉来中国的?
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
(2018新课标全国卷III)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1、商人:“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 私商出现2、货币:货币流通广泛,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各诸侯国有铸币权。3、城市:诸侯国的都城 都设有市, 有的城市出现了商业区。4、商业政策:重农抑商
中国在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自先秦以来,中国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答案】A
思维拓展:战国城市繁荣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农工商)生产关系变革(劳动力)社会生产分工的扩大要求地域分工(城市经济)
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 ——《吕氏春秋·上农》
农耕生产方式决定“重农”思想。
材料二 国所以兴者,农战也。 ——《商君书·农垦》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贾谊 《论积贮疏》
分析“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时代成因: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1)原因:①根本原因——小农经济长期居主导;②时代成因: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③农业是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资料,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政权的稳定;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封建政府的财源,从而巩固统治;④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⑤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流失;⑥古代商品经济不发达,经营商业不如经营农业有保障;⑦法家抑商的思想,重义轻利的观念等。
思维拓展:“重农抑商”的影响。
影响:①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保证了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③巩固了封建统治;④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壮大、自由劳动力的形成以及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小结:(二)经济:奴隶制生产方式瓦解,封建生产方式诞生
1.农业:生产关系 - 封建土地私有制 (1)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地主+自耕农) (2)经营方式:小农经济(自耕农+佃农-租佃关系) (个体农耕,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 (3)分配方式:自耕农交税,佃农交租,都能拥有部分劳动成果 (4)经济形态:自然经济(自给自足-交税+家庭消费,无商品交换) (5)经济政策:重农政策、农本、以农立国(商鞅变法)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发展 + 家庭手工业出现 + 民营手工业出现3.商业:私商出现+ 抑商政策(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 新旧制度的更替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简表(部分)
材料二“夫范、中行氏……今其子孙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九》“秦以牛田,水通粮。”——《战国策·赵策一》“距国门以外,穷四竟之内,丈夫二犁(二牛所曳之犁),童五尺一犁。”——《管子·乘马》
上述材料在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生活方面有哪些史料价值。(5分)
史料价值:材料一列举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出土情况,这些出土铁器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物史料、原始史料,价值较高。(2分)材料二是文献史料,且都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原始史料,可以用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牛耕使用情况,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3分)
第1课.从远古到春秋战国——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 课件 2024届高三统编历史新教材二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1课.从远古到春秋战国——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 课件 2024届高三统编历史新教材二轮复习,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观念,阶段特征,生产生活,基础知识整合,一旧石器时代,分布的特点,代表遗址,二新石器时代,钻孔有造型,种植农作物的农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春秋战国 课件 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这是一份春秋战国 课件 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共1页。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目录,专题01,课堂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