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春秋战国时期(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展开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坐大、诸侯争霸。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士”阶层受到重用,各诸侯国竞相改革变法。华夏认同,民族交融加强。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生产力的提高,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农民);首倡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小农经济。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多个学术流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开始使用、生产工具的改进使得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同时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出现了垄作法的耕作方式。农业方面得到较大发展。
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国语》
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 菑 之 途, 车 毂 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
范蠡、吕不韦是春秋战国时期富甲一方的商人。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
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封建经济的出现。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农业发展使得社会分工细化。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
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也随之改变。诸侯争霸、变法改革、新制度的建立
知识拓展: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的原因
1、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井田制瓦解,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3、直接原因:各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
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的过程
(1)以鲁国(“初税亩”)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除了鲁国开始土地变革以外,还有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等)(2)战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1)国家土地所有制:如均田制(2)地主所(私)有制:主导,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3)农民土地所(私)有制:广泛而分散地存在。(小农经济)
(1)土地私人所有(区别与西欧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2)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
(1)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础,在一定时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2)消极:易出现土地兼并
①农耕经济:以农业种植为主的经济。(侧重于经济部门----农业、手工业、商业、畜牧业等的比重关系。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 ②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侧重产品主要用来自己使用,很少进行商品交换,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 ③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侧重生产和生活的单位;是铁犁牛耕和土地私有的产物,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自耕农经济:自己拥有土地,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不受地主地租的剥削,是政府赋税和徭役主要承担者) ⑤租佃经济:地主将土地租佃给佃农,收取地租,(佃农是封建地租剥削的主要承担者,与地主存在依附关系) ⑥庄园经济:占有大量地产的大地主,驱使依附劳动力集体耕种或个体租佃耕种的以自给自足为主的经济。
知识拓展: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上:小农经济是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源,而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及脆弱性是“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闭关”政策的根源。(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阻碍了古代中国科技的突破;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它导致了“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邻里与家庭和睦的观念。
(2021·全国高考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故D项正确。
(2021年8省市模考·广东·2)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A.分封制度的强化 B.井田制度的推广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土地兼并的加剧
(2020·全国·高考真题)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
从春秋时期的地图到战国时期的地图的变化,能够获取哪些信息?
①诸侯国争霸兼并,数量变少,局部统一,体现统一的趋势。
②一些少数民族消失,逐渐融入华夏族
③城墙的修建:北面城墙——防止少数民族入侵(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加剧)中原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城墙(征伐加剧,战争频繁)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化:诸侯争霸兼并
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根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造成了哪些影响
1、王室衰微诸侯征战不休,加重了人民负担,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2、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不复存在,宗法分封制崩溃3、推动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打击贵族保守势力,促进地主阶层崛起和新型生产关系发展4、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为国家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5、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
史料一 晋国在称霸过程中,不仅灭掉了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还向东夺取了卫、郑、鲁等国的部分土地…… ——摘编自张纪仲《山西历史政区地理》史料二 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于步战。晋国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 。——摘编自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华夏认同的影响:①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②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③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 础。 ④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化:民族关系:华夏认同
春秋初期,秦、楚、燕、吴、越等国被视为夷狄。后来这些国家不仅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楚、吴、越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该变化表明( )A.诸侯国间的“夷夏之防”逐渐淡化 B.南部各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C.民族交融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 D.各诸侯国实力逐渐趋向均衡
战国以前的文献中,“华”与“夏”初以单字出现,皆指中原人,与周边蛮夷戎狄相对应而称。战国以降,“华夏”渐为通用词,“华夏”已经是一个包容很广的民族概念,既有原来的华夏人,又有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这反映出(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B.传统华夷观念被突破C.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 D.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化:制度变迁
1、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伴随着变法运动郡县制、俸禄制逐渐出现。2、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发生改变,出现举荐与军功爵制。依据才能或者军功选拔官员。逐渐废除世卿世禄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阶层流动。(选修一第5课官员的选拔和管理)3、户籍制度方面:战国时期国家为了加强管理,增加财政收入,于是开始制定户籍。BC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选修一基层治理)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推动制度变迁
(1)背景①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②经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③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④思想: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武器(2)目的:富国强兵(3)代表:李悝变法(魏国)、吴起变法(楚国)、商鞅变法……(4)影响:推动社会转型,各国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变法运动的突出代表:商鞅变法
①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广,使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②政治: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废分封,行县制。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土地私有制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物质基础。
增加了财政收入,加强了社会的基层治理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① 促进土地私有制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顺应了时代潮流。相关新制度的出现推动社会转型。推行重农抑商的思想,影响深远。②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③ 刑法严酷,赋税沉重,激化阶级矛盾。
(2022·全国乙卷高考·45)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参考答案(1)原因:民众养成好战之风;士兵具有功利性;荀子提倡仁义思想。(2)评价:提升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严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缺乏仁义,导致逐利尚武的社会风气。
商鞅自卫国入秦,宣讲法家理论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励军功等发展战略,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进行变法。商鞅被秦孝公重用的关键在于( )A.秦孝公下决心要变法图强 B.当时群雄并起争霸战争不断C.变法主张迎合了现实需要 D.奴隶主贵族势力已普遍衰落
知识拓展: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重农”:“抑商”:2.原因(1)农业生产(2)工商业自身缺陷:3.目的(1)直接目的:(2)根本目的:
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以确保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
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政府对私人的工商业活动严加控制
为百姓提供生活资料,为政府提供赋税;巩固统治的需要
①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与农业争夺劳动力②商人积累大量财富,商人流动性大,危害统治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
4.发展历程(1)提出:(2)西汉时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
(汉武帝时期)“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浮食奇民,欲擅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役利细民。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刑具)大左趾,没入其器物。──《史记·平准书》
(3)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太祖谕户部臣曰:“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 ──《明太祖宝训·理财》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实录》(雍正)
5.评价(1)积极:封建社会前期①(经济)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政治)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2)消极:封建社会后期(明清)① 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但不利于工商业发展②阻碍商品经济和资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③抑制社会经济活力,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
(2018·江苏高考·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鲁国人
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变化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唯物史观辩证统一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
史料一 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傅乐成《中国通史》史料二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根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3)阶级:士阶层崛起,并受到诸侯重用(4)文化: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吸收周边地区的文化。(5)推动:派别林立之士人,周游列国,阐发主张,论战辩驳,试图影响现实政治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比较
(1)相似性:所追求的目标都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意图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孔子重塑的是遵循周礼的旧的奴隶制社会。(2)差异性①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②在人性观上: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之性恶”。③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思想文化的繁荣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3、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2024年浙江省高考模拟)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这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源头活水”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C.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D.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2020·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2021.天津卷.1)1.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A.推行仁政 B.依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
【解析】对于统治者,孔子认为要具有“身正”的品质,韩非子主张应遵守法律,二者从不同的角度规范统治者的行为,故选C项;
(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解析: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如果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实事,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背了自己遵从的“礼”。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时一直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
(2023新课标·统考高考真题)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2018·海南高考·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8分)
参考答案(1)背景:①礼乐传统(2分);②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3分);③思想活跃(2分)。(2)主张:①重建礼制社会(2分);②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2分);③积极入仕,以礼治国(2分);④人人都践行周礼(3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选修三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点链接
1、本土性。2、包容性。3、连续性。4、多样性。5、凝聚性
1、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12讲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12讲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显学大宗,重创破坏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三教并行儒学复兴,理学形成官方哲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宋明理学,“格物致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0讲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10讲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蒙古族,--1125年,--1127年,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完颜阿骨打,忽必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总复习: 这是一份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总复习,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及备考指导,阶段特征,基础梳理,历史概念华夏文明,富国强兵,进步性,局限性,社会转型,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