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Al-27 S-32 Fe-56 Cu-64 Ba-1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1分)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可以用带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保存
B. 有毒,不能用作食品添加剂
C. 浓硫酸干燥气体时,浓硫酸体现吸水性
D. 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2. 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 木炭燃烧B. CaCO3受热分解C. Na与水反应D. 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
3. 下列装置能形成原电池的是
A. B. C. D.
4. 在无色透明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B.
C D.
5.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是
A. 向溶液中通入:
B. 通入水中制硝酸:
C. 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D. 室温下用稀溶解铜:
6. 检验下列物质所选用的试剂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7. 燃烧生成液态水和气态,放出的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B.
C.
D.
8. 铜锌原电池(如图)工作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负极电极反应式为B. 盐桥中的移向溶液
C. 外电路中,电子从铜片流向锌片D. 为正极,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9. 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10. 有A、B、C、D四块未知金属片,欲判断其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如下实验,根据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可以获知:
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液中,A极为负极;
②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液中,电流由D→导线→C;
③A、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液中,C极产生大量气泡;
④B、D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液中,D极发生氧化反应。
据此,判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 A>B>C>DB. C>A>B>DC. A>C>D>BD. B>D>C>A
11. 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常温下,将2.7g铝片投入足量的浓硝酸中,铝失去的电子数为
B. 标准状况下,和混合后原子数一定为
C. 常温常压下,和的混合物中含有氧原子数为
D. ,若反应放出热量,则转移电子数为
12. 已知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每生成2分子AB吸收b kJ热量
B. 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C 该反应热
D. 断裂1 ml 和1 ml 键,放出a kJ能量
13. 某实验小组学生用的盐酸与的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计算反应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玻璃搅拌器
B. 若用铜丝代替玻璃搅拌器,则测得的偏大
C. 溶液应分多次缓慢加入盐酸溶液中
D. 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防止热量损失,减少实验误差
14.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甲烷的燃烧热ΔH=-890.3 kJ·m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CO2(g)+2H2O(g) ΔH=-890.3kJ·ml-1
B. 500℃、30MPa下,将0.5mlN2(g)和1.5ml H2(g)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38.6kJ·ml-1
C. 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kJ·ml-1,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ΔH=2×(-57.3)kJ·ml-1
D. 已知2C(s)+2O2(g)=2CO2(g) ΔH=a,2C(s)+O2(g)=2CO(g) ΔH=b,则a15. 甲烷燃料电池以熔融碳酸盐()为电解质,该电池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B. 标准状况下,消耗转移的电子数目为
C. 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D. 电池工作时,向通入的一极迁移
16. 用催化还原可以消除氮氧化物污染。已知:
①
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反应①②中,相同物质的量的甲烷发生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相同。
B. 若用标准状况下还原生成、和,则放出的热量为。
C. 由反应①可知:。
D. 已知的燃烧热为,由组成的混合物,完全燃烧并恢复到常温时放出的热量为,则的燃烧热为。
17. 向含有1 ml HNO3和1 ml H2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至过量,溶液中金属阳离a、b与所加铁粉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稀硝酸的还原产物只有NO)。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 a表示的n(Fe2+)变化曲线B. P点时,n(Fe2+)=0.45ml
C. n1=0.375D. 向P点溶液中加入铜粉,最多可溶解28.8 g
二、填空题(共49分)
18. Ⅰ.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设计的原电池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极X的材料是________;电解质溶液Y是________;
(2)银电极为原电池的_________极。(填“正”或“负”)
Ⅱ.如图是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条件下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3)电极a为Fe,电极b为Cu,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时,则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若初始时两电极质量相等,当电路中有0.2mle-通过时,两电极的质量差为______g。
(4)当电极a为,电极b为Cu,电解质溶液为浓硝酸时,则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______,对比(3)和(4),说明原电池中相对活泼的金属做正极还是负极,除了与金属本身的还原性有关外,还与______有关。
19. 回答下列问题
(1)分子可形成单斜硫和斜方硫,转化过程如下;
(单斜,)(斜方,),则常温下,单斜硫和斜方硫中较稳定的是_______。
(2)已知;①
②
③
则的_______。
(3)肼()是一种高能燃料,在工业生产中用途广泛,其结构式如图所示:
①液态在中燃烧生成和水蒸气,完全反应放出热量为,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②已知共价键键能如下:
则中N-N的键能为________。
(4)肼—过氧化氢碱性燃料电池由于其较高的能量密度而备受关注,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①该电池的B极区发生________(填“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②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
20. 某工厂的固体废渣中主要含和,还含有少量和。
利用该固体废渣制取的部分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①属于碱性氧化物;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会转变为和。
②是酸性氧化物,难于水和酸。
(1)若中和时加入的恰好完全反应,则过滤后所得废渣的成分为________。
(2)与稀硝酸反应时,硝酸体现出的性质:________。
(3)酸溶时,反应温度不宜超过,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4)写出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5)已知: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以某工业废水(含)为原料,制取晶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先向工业废水中加入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向滤渣中加入稀硝酸至固体完全溶解,________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过滤,洗涤,干燥,即制得晶体。
21. 某研究小组拟用下图装置测定催化氧化为的转化率。
(已知;熔点为,沸点为,熔点为,沸点为。)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
(2)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3)D烧杯中装的液体是冰水,其作用是_________。
(4)写出E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5)为达同样目的,E中的也可以用__________代替。
A. 足量的饱和食盐水B. 足量的溶液
C. 足量的溶液D. 足量的和混合溶液
(6)实验结束后,若D装置增加的质量为,E中产生的白色沉淀的质量为,则C装置中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可不化简)
(提示:的转化率=C装置中反应了的的量/的总量)选项
待检验物质
所用试剂
A
溶液中的
溶液
B
气体
澄清石灰水
C
溶液中的
溶液
D
溶液中的
溶液,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选项
A
B
C
D
实验装置
实验目的
验证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氧化性
制取氨气
干燥
喷泉实验
键能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PDF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PDF版附答案),文件包含高2023级高一下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pdf、高2023级高一下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