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金寨县青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研究的问题属于种群水平的是( )
A. 青藏高原上藏羚羊每年死亡的个体数
B. 我国沿海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
C. 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D. 我国东北到海南的木本植物的丰富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详解】A、青藏高原上藏羚羊每年死亡的个体数为研究死亡率,为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A正确;
B、我国沿海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为研究群落的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错误;
C、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错误;
D、我国东北到海南的木本植物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错误。
故选A。
2. 数学模型常常用来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问题探讨错误的是( )
A. 构建种群增长模型:Nt=N0λt,描述了种群数量无限增长的情况
B. 构建种群的增长曲线图,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 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可解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D. 根据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可解释增长速率越来越小的原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A、种群指数增长的公式为Nt=N0λt,理想条件下种群无限增长,A正确;
B、曲线图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有S型和J型两种常见的曲线图,B正确;
C、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是在自然条件下一种增长方式,可解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C正确;
D、“J”型曲线中增长速率越来越大,D错误。
故选D。
3. 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定时期内,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B. 计数时,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 增加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浓度,酵母菌的K值不会发生变化
D.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过多,难以计数,应进一步稀释
【答案】C
【解析】
【分析】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营养物质的量、温度、pH、溶氧量等。酵母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方法。
【详解】A、由于锥形瓶中的空间和营养物质有限,一定时期内,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A正确;
B、由于是从试管中随机抽取样液进行计数,因此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以便酵母菌分布均匀,B正确;
C、增加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其营养物质增加,酵母菌的K值可能会增大,C错误;
D、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对培养液稀释处理,D正确。
故选C。
4. 山东荣成天鹅湖是中国北方大天鹅最大的越冬地,被誉为“东方天鹅王国 ”。生态学家连续数年对湖中天鹅与东方白鹳的数量进行了调查,并绘制了如图所示曲线(λ表示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在 t2 时大于 t1 时
B. 天鹅的种群数量在调查期间一直在增大,t3 时达到 K 值
C. 影响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为出生率、死亡率
D. 在 t3 时以后天鹅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为“J ”形曲线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是两种典型情况。J型增长的形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在此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S型增长的形成条件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呈现S型增长。
【详解】A、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在t1~t2之间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无法判断种群数量在t2时是否比t1时大,A错误;
B、天鹅的种群数量在调查期间先减少后增加,B错误;
C、天鹅湖是东方白鹳越冬地,影响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为迁入率和迁出率,C错误;
D、在t3时以后天鹅的曲线对应的λ值大于1且恒定,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为“J”形曲线,D正确。
故选D。
5. 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
A. 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 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 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 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答案】C
【解析】
【分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气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蝗虫原本就会在秋季死亡,降温使它们死亡前没有产生后代,导致出生率下降,所以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6. 下表为某地人工柳树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m2)随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变化的调查数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郁闭度越大,三种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竞争越大
B. 相同郁闭度下草本植物间的密度差异与自身特性有关
C. 除郁闭度外,气温、干旱等因素也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D. 影响该地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随林木郁闭度的增加,一年蓬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均逐渐降低,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先增加后降低。
【详解】A、林木郁闭度是指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因此,影响该地林木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为光照强度。郁闭度越大,三种草本植物间对阳光的竞争越大,但对于水和无机盐的竞争与郁闭度无直接关系,A错误;
B、表中数据说明不同种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是有差异的,三个种群密度变化的差异主要是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不同所致,因此,相同郁闭度下草本植物间的密度差异与自身特性有关,B正确;
C、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除了郁闭度外,气温、干旱等因素也会综合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正确;
D、郁闭度越大,三种草本植物间对阳光的竞争越大,故影响该地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D正确。
故选A。
7.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海葵和寄居蟹两种生物互利共生,相互依存
B. 一个湖泊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 湖泊结构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D. 高矮不一的梭梭树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值物和根瘤菌之间,豆科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中生物为食的现象。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寄生: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例如,马蛔虫与马。
【详解】A、海葵和寄居蟹两种生物的关系属于原始合作,A错误;
B、—个湖泊中所有的鱼没有包含所有生物,因而不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错误;
C、湖泊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 ,C正确;
D、高矮不一梭梭树为一个种群,不属于群落,D错误。
故选C。
8. 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在稻田中放养适量河蟹的生态模式。水稻能为河蟹提供遮蔽场所,河蟹能摄食杂草和害虫,河蟹的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稻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 水稻利用河蟹粪便中的有机物实现了能量的充分利用
C. 河蟹在稻-蟹共作的生态系统中位于多个营养级
D. 河蟹摄食害虫属于对生态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农业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详解】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由水稻(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
B、河蟹的粪便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可为水稻提供矿质元素,但不能直接提供能量,B错误;
C、河蟹能摄食杂草,属于第二营养级,河蟹能摄食害虫,属于第三营养级,故河蟹在此生态系统中位于多个营养级,C正确;
D、河蟹摄食害虫可以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为生物防治的方法,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D正确。
故选B。
9. 气候变暖使某地的欧洲白头翁提早开花,而为其传粉的蜜蜂并未提前孵化,且成年蜜蜂也未开始采蜜,造成该植物主要传粉途径受阻。幼年蜜蜂的采蜜技巧须向成年蜜蜂学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欧洲白头翁与为其传粉的蜜蜂是协同进化的关系
B. 幼年蜜蜂学习采蜜技巧依赖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C. 蜜蜂采食花蜜的过程中发生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D. 该地欧洲白头翁的提早开花促使其种群数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详解】A、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欧洲白头翁与为其传粉的蜜蜂是协同进化的关系,A正确;
B、幼年蜜蜂需要观察成年蜜蜂采蜜的动作来学习采蜜技巧,该过程需要依赖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信息类型包括行为信息等,B正确;
C、蜜蜂采食花蜜过程中能量从花蜜进入蜜蜂,因此发生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C正确;
D、气候变暖使某地的欧洲白头翁提早开花,而为其传粉的蜜蜂并未提前孵化,且成年蜜蜂也未开始采蜜,造成该植物主要传粉途径受阻,使其繁殖受到影响。因此该地欧洲白头翁的提早开花会减少其种群数量,D错误。
故选D。
10. 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外貌。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荒漠生物群落中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B. 草原生物群落的动物主要以斑马、长颈鹿和狮子为主
C. 森林生物群落中种群的生态位不随季节更替而变动
D. 热带雨林中以虫媒花植物为主,而落叶阔叶林多数是风媒花植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1.荒漠生物群落:(1)环境特点:①分布在极度干旱地区;②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
(2)群落特点: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3)生物与环境的适应: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1)环境特点:①分布在半干旱地区;②分布在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
(2)群落特点: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3)生物与环境的适应:①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抗抵干旱;②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1)环境特点: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2)群落特点: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3)生物与环境的适应:①动物: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②植物:阳生植物多居上层,能吸收比较强的阳光。阴生植物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
【详解】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解的尿素,A正确;
B、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动物主要以斑马、长颈鹿和狮子为主,B正确;
C、生态位表现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由于森林中不同季节食物种类会有所变化,因此森林生物群落中种群的生态位会随季节更替而变动,C错误;
D、热带雨林中空气流通不畅,风媒花植物很少,大多数是虫媒花植物,而落叶阔叶林多数是风媒花植物,D正确。
故选C。
11. 下图是发生森林火灾后某地物种丰富度、优势物种高度、植物甲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森林中所有的植物甲共同构成了一个种群
B. 30年后植物甲的种群密度下降说明植物甲不适应该地环境条件
C. 优势物种高度和物种丰富度曲线表明该地正在向森林群落演替
D. 适时进行合理的人工干预可以加快该地生态恢复
【答案】B
【解析】
【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作种群,如:一片树林中全部的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详解】A、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因此该森林中所有的植物甲共同构成了一个种群,A正确;
B、火灾后土壤中植物甲的繁殖体可加快其演替成森林的速度,30年后植物甲的种群密度下降是由于植物甲获得阳光较少造成的,甲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不是不适应该地环境条件,B错误;
C、从图中看出,随着优势物种高度的增加,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也在增加,即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因此该地正在向森林群落演替,C正确;
D、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因此适时进行合理的人工干预,可以加快该地生态恢复,D正确。
故选B。
12. 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 图中A、B、C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C. 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A、B、C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 图中A、B、C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④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③⑤②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呼吸作用,⑥是消费者摄食,⑦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详解】A、自然界中④过程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③过程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A错误;
B、图中A、B、C分别代表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B错误;
C、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碳在A、B、C之间的传递是通过含碳有机物实现的,C错误;
D、图中A、B、C分别代表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它们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D正确。
故选D。
13. 人类活动创造了绚烂的文明,但同时也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保护地球生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少肉多素、低碳生活、节约水电等可以减少生态足迹总量
B. 加大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投入可以提高生态承载力总量
C. 加大植树造林,保护绿水青山,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D. 发达国家科技、经济发达,人口增长慢,人均生态足迹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详解】A、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个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少肉多素、低碳生活、节约水电等可以减少生态足迹总量,A正确;
B、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加大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投入可以提高生态承载力总量,B正确;
C、加大植树造林,保护绿水青山,可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C正确;
D、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发达国家人们的消费水平高,所以人均生态足迹的值不一定小,D错误。
故选D。
14. 塞罕坝在历史上曾是水草丰茂、森林茂密、禽兽繁集。后由于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呈现出了“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景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代代人合理引种、多树种搭配混交等治理,得以重现昔日风貌。该地森林覆盖率由起初的11.4%提高到75.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群落演替就是群落内原有物种逐渐恢复到原有状态
B. 塞罕坝的恢复,说明人类活动可以使环境朝着改善的方向演变
C. 引种树种的生态位相似度越高越有利于生态恢复
D. 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不影响群落演替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①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封山育林等。②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滥砍滥伐、滥捕滥猎、填湖造地等。
【详解】A、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取代另外一个群落的过程,受环境因素影响,演替不一定能恢复到原有状态,A错误;
B、塞罕坝的恢复,说明人类活动可以使环境朝着改善的方向演变,即群落演替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正确;
C、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引种树种的生态位相似度越高,竞争越激烈,越不利于生态恢复,C错误;
D、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会影响群落演替的过程,D错误。
故选B。
15. 研究者以某湖泊群落为调查对象采集湖水样本,测定微囊藻及部分水生生物中藻毒素含量如表所示(富营养化使微囊藻等蓝细菌大量增殖产生难以降解的藻毒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生生物分布于湖泊的不同水层中,形成湖泊群落的水平结构
B. 以上生物因生态位的不同而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和谐共存
C. 据藻毒素含量推测,在以上生物中铜锈环棱螺的营养级别最低
D. 在该湖泊群落中,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是完全相同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群落中,由于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从而使群落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许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详解】A、水生生物分布于湖泊的不同水层中,这体现了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因此形成湖泊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B、该湖泊中的生物分布于湖泊的不同水层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从而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和谐共存,B正确;
C、微囊藻等蓝细菌属于生产者,它们产生的藻毒素难以降解,则会沿着食物链富集,铜锈环棱螺体内的藻毒素含量最低,在以上生物中,微囊藻的营养级别最低,铜锈环棱螺的营养级别高于微囊藻,C错误;
D、在该湖泊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说明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是不完全相同的,D错误。
故选B。
16.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结构指食物链及食物网B.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一定不是生产者
C. 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D. 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及食物网);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属于生产者,如硝化细菌;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还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B、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也可能是生产者,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是生产者,B错误;
C、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有些硝化细菌是生产者,还有些细菌是消费者,C正确;
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D错误。
故选C。
17. 为保护长江流域的多种濒危动物,我国在长江重点水域实施了十年禁渔政策。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为长江流域整体环境的修复提供了有利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长江保护应在优先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B. 十年禁渔措施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是有效的保护措施
C. 定期投放长江流域的本土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恢复的手段之一
D. 长江流域湿地调节气候的功能加强,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和直接价值(对人类有实用意义和非实用意义)。
3、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详解】A、长江保护不应在优先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A错误;
B、十年禁渔措施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也是最有效的保护,B正确;
C、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可以增加幼龄鱼的数量,也不会引起生物入侵,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手段之一,C正确;
D、长江流域湿地调节气候的功能加强,属于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A。
18. 中共十九大提出我国粮食产业要向绿色优质转型。下列有关农作物增产措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松土可能成为水土流失的一种诱发因素
B. 利用信息素诱捕害虫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
C. 立体农业运用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D. 防治棉铃虫时,利用赤眼蜂比喷洒农药更有利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详解】A、松土可能会导致水土流失,A正确;
B、利用信息素诱捕害虫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
C、立体农业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C正确;
D、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属于生物防治,该方法可以避免引起环境污染,比喷洒农药更有利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6分。)
19. 生物入侵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入侵种一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繁殖力和扩散能力,而且在入侵地缺乏天敌,因而生长迅速,导致本地物种衰退甚至消失。福寿螺于1981年引入中国,现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在大多数水稻田及淡水流域都能看到,因取食水稻等植物而破坏极大。
(1)入侵种爆发时,种群增长曲线往往呈“J”形增长,从环境因素考虑,其原因有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入侵种的爆发通常会使入侵地的物种数量减少,群落发生____________演替。
(2)调查水稻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法,该调查方法_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用于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
(3)中华鳖可捕食福寿螺,如图表示用中华鳖对福寿螺进行生物防治的实验结果。据图回答。
①自然条件下,福寿螺繁殖高峰期在___________时段。
A.6月中旬~7月中旬B.7月中旬~8月中旬C.8月中旬~9月中旬
②处理组数量从6~7月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成年福寿螺/螺卵)数量下降。
【答案】(1) ①. 食物充足、空间充裕、没有敌害等 ②. 次生
(2) ①. 样方法 ②. 可以
(3) ①. A ②. 成年福寿螺
【解析】
【分析】演替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小问1详解】
由于入侵种进的环境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因此入侵种爆发时,种群增长曲线往往呈"J"型增长。 大量引入入侵种很可能会导致生物入侵,危及当地生物的生存,使生物多样性降低,该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小问2详解】
调查水稻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由于福寿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时,也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
【小问3详解】
①由图对照组可知,6月中旬~7月中旬福寿螺卵块数高于其他时间段,且呈上升趋势,因此自然条件下,福寿螺繁殖高峰期在6月中旬~7月中旬,故选A。
②从题图上看,采用中华鳖生物防治的结果,6月中旬~7中旬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成年(生殖期)福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
20. 茶树害虫是影响茶叶产量及品质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者调查了管理方式相同的林下茶园(茶树与高 6~8 米的乔木马尾松间作)和常规茶园(无树木遮阴)中的害虫叶蝉及其天敌蜘蛛,结果如表所示。
(1)与常规茶园相比,林下茶园改变了群落的____________ 结构,游猎型蜘蛛和结网型蜘蛛属于_____________ 关系,要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从环境容纳量(K 值)的角度来看,应使叶蝉数量控制在____________ 水平。
(2)林下茶园高大的乔木吸引了某种捕食性鸟类到来。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3)林下茶园中叶蝉数量只有常规茶园的 1/2 左右,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如图表示某群落中的A、B 两种生物数量随着时间变化的情况,其中 A 为______。调查该群落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是因为许多土壤小动物有_______的特点。
【答案】(1) ①. 垂直 ②. 种间竞争 ③. 低于K/2
(2)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林下茶园中,叶蝉的天敌——蜘蛛的数量多、丰富度高
(4) ①. 被捕食者 ②. 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
【解析】
【分析】1、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影响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水平结构的因素是水分、盐碱、温度等;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小问1详解】
林下茶园将茶树和乔木间作,乔木需要强光照,茶树需要弱光照,林下茶园改变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游猎型蜘蛛和结网型蜘蛛都以茶园中的叶蝉为食,两者是种间竞争关系;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要达到最大防治效果,应将叶蝉数量控制在低于K/2水平。
【小问2详解】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小问3详解】
根据表格,林下茶园蜘蛛总数比常规茶园多,叶蝉的天敌蜘蛛数量和丰富度增加,降低了林下茶园叶蝉的环境容纳量,抑制了叶蝉的数量增长。
【小问4详解】
由于A先到达波峰,A为被捕食者;样方法适合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土壤中的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
21. 如图表示某人工生态农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某段时间内对该农场中的农作物和鸡的能量值进行测量后绘制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单位:105kJ/(m2 ·a)
(1)该生态农场中存在_______条食物链,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_______
(2)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设计沼气池的实践意义是_______。
(3)若该段时间内人没有从农作物中获取能量,则该时段鸡从饲料获取的同化量为_______kJ/(m2·a),此时农作物和鸡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
【答案】(1) ①. 2##两 ②. 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
(2)实现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3) ①. 5×106 ②. 10%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一般来说,在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也就是说,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
2、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小问1详解】
食物链是通过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该生态系统中有两条食物链,分别是:农作物→鸡→人;农作物→人。该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放饲料中有机物的能量。
【小问2详解】
该生态农场中设计沼气池和利用农作物秸杆培育蘑菇,这利用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设计沼气池可以生产沼气提供能源,沼气池中的沼渣还可以作为肥料还田,这样就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小问3详解】
若该段时间内人没有从农作物中获取能量,则农作物的同化量=农作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流向鸡的能量,所以从农作物流向鸡的能量=农作物的同化量-农作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180-60-20-82)×105kJ/(m2·a)=18×105kJ/(m2·a)=1.8×106kJ/(m2·a);鸡的总同化量=从农作物中获得的同化量+从饲料获取的同化量,所以鸡从饲料获取的同化量=鸡的总同化量-从农作物中获得的同化量=(68-18)×105kJ/(m2·a)=5.0×106kJ/(m2·a),农作物和鸡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鸡从农作物中获得的同化量/农作物的同化量×100%=18/180×100%=10%。
22. 近百年来,随着大气CO2浓度不断增加,全球变暖加剧。为减缓全球变暖,我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CO2排放目标,彰显了大国责任。
(1)增加碳存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碳存储离不开碳循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碳元素的方式分别是生产者通过_________,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摄食获取有机物,分解者通过_______________。
(2)为提高湿地碳存储,可以根据物种在湿地群落中的生态位差异,适时补种适量能够适应本地的物种,以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
(3)从物质循环特点的角度分析,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理由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②.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将CO2固定为含碳有机物 ③. 分解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等获取碳元素 (2)速度和方向 (3)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解析】
【分析】1、碳达峰就是我们国家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存储碳的过程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
2、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
【小问1详解】
生态系统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获取碳元素,从而碳元素将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摄食获取有机物,分解者通过分解生产者的遗体残骸和消费者的粪便、遗体残骸来获取碳元素。
【小问2详解】
为提高湿地碳存储,可以根据物种在湿地群落中的生态位差异,适时补种适量能够适应本地的物种,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小问3详解】
由于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要通过降碳来缓解气候变暖,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郁闭度
0
0.2
0.4
0.6
0.8
1.0
一年蓬
15.3
13.5
10.8
7.4
4.3
2.4
加拿大一枝黄花
10.4
9.5
6.1
5.6
3.0
1.2
刺儿菜
3.7
4.3
8.5
4.4
2.2
1.0
生物种类
分布
食性
藻毒素含量(μg/g干重)
微囊藻
浮游
—
7.14
翘嘴红鲌
水体中上层
以鱼、虾为食
35.91
鲤鱼
水体下层
以有机碎屑、铜锈环棱螺、藻类等为食
11.07
铜锈环棱螺
底栖
以有机碎屑、浮游藻类等为食
3.69
茶园类型
叶蝉总数(只)
蜘蛛总数(只)
游猎型蜘蛛丰富度
结网型蜘蛛丰富度
蜘蛛多样性
林下茶园
692
1542
14
12
2.8
常规茶园
1410
995
14
8
1.5
同化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的能量
农作物
180
60
20
82
鸡
68
10
4
2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生物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安徽省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生物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安徽省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生物试卷原卷版docx、安徽省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安徽省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安徽省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安徽省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