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展开命题趋势:政治制度上,对于选官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依然是命题的热点;经济制度上,对于赋税制度如租庸调制、两税法以及土地制度考查的较为频繁;
重点关注:门阀政治、士族、寒门庶族、官僚政治、制度创新、国家统一、三省六部制、政事堂、分割相权、科举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举荐、通过战争获得军功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选必融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选拔原则:趋向制度化,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选拔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寒门庶族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积极要求参政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了选拔人才
材料一:梁末之乱,为永嘉南渡后一大结局,南朝士族在经过数百年腐化之后,于梁末被全部消灭。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材料二: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此前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投牒自列...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之举而不得。”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思考】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的特点?
材料一:科举制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考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 然后为真正考试...——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二:科举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邹一楠《浅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选官方式: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择优录取的选拔性)选官标准:才学;选官原则:制度化、公平公开; (公平竞争的平等性)选官范围:士人自由投考,扩大人才选拔范围 (面向社会的开放性)
恩荫又可称为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
有科举 ≠ 只有科举录取人数少:唐代科举最常见的是进士科和明经科,进士科每年录取名额不超过30人,加上明经科也就七八十人。参加人数少:开元以后,全国参加科举的人,“多则两千,少犹不减千人。”入仕方式多:达官贵人的子孙都享有门荫特权,门荫出身在唐前期属正途。此外军功、举荐、以钱捐官等都存在。程序公平 ≠ 结果公平长于诗赋文章≠ 长于经邦济世
全面客观认识科举制的影响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等大权于一身
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
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以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相权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置内阁
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废除。
一、中枢机构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合作探究 据材料和位置图,分析说明三省六部制是“三权分立“的体制吗?
史料 钱穆《国史新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非三权分立: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并不是民主的体现,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是皇权专制:相反,它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 一定程度上三省集体决策,相互制约。中书省秉承皇旨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三省长官都须绝对听命于皇帝
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伴随相权的逐步衰落和君权的逐渐强化而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了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二、地方行政制度:州郡县-州县-道州县选必(修一第一课第6页)
影响: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
沿用州、县二级制;设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成为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选必一 P6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隋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历程(1)对地方行政层级进行调整: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设道作为监察区,后来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2)削弱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废除地方自辟属吏制度,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3)设置节度使: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4)藩镇割据: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唐朝由盛转衰。节度使管辖区域大,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在经济上拥有财权,在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赋役制度: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向人民征收一定数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徭役而形成的基本制度。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田赋(租):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丁税: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户税(调):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其它杂税
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
以成年男子为依据,为封建国家无偿从事劳动的劳役
(一)魏晋—隋朝: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租)和绢帛(调)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均田制
(二)唐前期—租庸调制
(三)唐中后期:两税法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赋税制度有什么变化?
以人丁为征税对象到以土地、资产为征税对象
土地制度 赋税制度 兵役制度 均田制 ——租庸调制——府兵制土地兼并—— 两税法 ——募兵制
府兵制:北周出现雏形,唐初发展完善的兵役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为平时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随军打仗。募兵制:唐玄宗时期开始出现,唐中晚期达到顶峰的兵役制度。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与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历程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演变
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人身控制逐渐松驰不定时到基本定时由繁到简
四、法律与教化(选修1)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备考引领,阶段特征,考点一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考点二三省六部制,官员管理,考点四赋税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选官制度之科举制度,中央官制之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之两税法改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授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授课课件ppt,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科素养,知识点一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点三赋税制度,魏晋时期赋税制度,唐朝赋税制度,研习1三省六部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