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展开一、积累与运用(26分)
你和朋友小新决定研学山东,品味齐鲁。小新查阅资料后,做了下面的笔记与你分享。巨野历史悠久,因古大野泽而得名,是春秋鲁哀公“西狩获麟”之地,秦末彭越起兵之所,近代举世闻名的
① ② ③ ④
“巨野教案”亦发作于此。
巨野县金山文化旅游区,是菏泽市唯一集山水资源于一体的景区,风景秀丽,景点众多。明代张居正故居和石头寨建筑,群古朴典雅;核桃园镇前王庄、付庙名列中国传统村落;金山拥红dié翠,景点相连;白虎山峭壁悬崖环抱,碧水如镜;青龙山水体晶 lán,清澈见底。
1.小新有两个字暂用拼音代替,两个加点字不确定读音。请你帮小新选出正确的一项( )(2分)
A.篮 迭 qiǎ yā B.蓝 迭 qiǎ yā
C.篮 叠 qià yǎ D.蓝 叠 qià yǎ
2.上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四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处是( )(2分)
A.① B.② C.③ D.④
3.第二段中的画线句有两处语病,请加以修改。(2分)
近代举世闻名的“巨野教案”亦发作于此。
① ②
4.研学途中,小新记录了自己的见闻感受,其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为了全村致富,我在研学途中见到许多村干部整天上蹿下跳,忙得不亦乎。
B.通过这次研学活动,我发现了传统文化的蛛丝马迹。
C.在这次研学活动中,小张同学匠心独运,勤学苦练,很快学会了骑自行车。
D.大家都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切不可袖手旁观。
5.壮游梁山,品读《水浒传》。 (7 分)
(1)在梁山景区,你和小新看到一幅图片(图1)。图中右边被两人控制的这个人物的名字是① ,他的绰号是② ,“风雪山神庙”“倒拔垂杨柳”“拳打镇关西”“醉打蒋门神”四个故事情节中与这个人物有关的是③ 。 (3分)
(2)谈到图1被执人物受陷时,你们和一位年龄相仿的游客交流读书体会。
游客:上图最左的人物叫高俅。这个人生来就是个坏人。可见,龙生龙,凤生凤。
小新:我觉得,高俅成人坏人原因,是后天结交的朋友的大多是混混。可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你赞成谁的观点?请结合小说故事悄节阐述理由。(4 分)
6.研学中,为完成社会实践作业,你和小新选了下面的资料。
资料一
约上三五好友,赴一场文化市集,期待与文化“撞个满怀”,这是当下不少青年人娱乐休闲的新选择。或在人头攒动的商业步行街、或在清新雅致的茶馆驿站、或在文艺复古的街巷里弄,市井烟火气与时尚潮流范交织叠加,让文化市集成为一种新兴的城市文化景观。
资料二
不同于以售卖日用品、食品等为主的传统市集,文化市集主打的是妙趣横生的文创产品、新奇时尚的文化活动。各式各样的非遗展示、装帧精美的文学经典、可爱灵动的手工艺品、充满巧思的文创周边……文化市集蒸腾着“文化的热气”。在这里,有对传统文化保持浓厚兴趣的年轻人,有被各种精致物件吸引了目光的孩童,亦不乏悠游漫步的老者。它的火热,彰显着文化穿越岁月长河、打破年龄界限的魅力。
(1)请你帮小新把资料一中的画横线句子,改写成两个简单句。(2分)
① ② .
(2)小新依据资料二拟出下联,请你根据资料一写出上联。(3分)
上联:
下联:文化市场彰显文化魅力。
7.品味齐鲁,放眼中华。(6分)
你和小新领略了祖国河山之美,正温了古圣先贤的名言金句:“峨眉山月半轮秋,① ”,是诗仙李白江行的独物体验;“② ,蝉鸣黄叶汉宫秋”,是唐代诗人许浑抒发的对历史苍桑的无限感慨;“③ ,④ ”,是李商隐运用比喻巧借双关抒写至死不渝的爱情;“⑤ ,⑥ ”是王维依托黄河对边塞景色的动情抒怀。
二、阅读与鉴赏(44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5分)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②。
三山③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④。
总为浮云能蔽日⑤,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凤凰台:在金陵城内。南朝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时人谓之凤凰,遂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台。②吴、晋皆建都于金陵,故云。衣冠:犹言知名人物。③三山:在金陵西南江滨,三峰排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④白鹭洲:在金陵西大江中。秦淮河贯金陵城中,西流入长江,而白鸾洲横截其间,故云“二水中分”。⑤浮云:喻朝中奸佞。日:喻玄宗。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即从传说落笔,寓有好景难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从而为下文的怀古作好了气氛的渲染。
B.三、四两句联想到曾建都于金陵的东吴和东晋两个朝代,运用了借代表达了往古的繁华、兴盛已随着时间流逝。
C.五、六两句诗人目光从眼前的“幽径”、 “古丘”移向三山和白鹭洲,欲扬先抑,极写登台所见景色之壮丽。
D.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
9.请赏析“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妙处。 (3 分)
(二)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0-14题。 (14 分)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节选自《马说》)
【乙】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 “( )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 ( )可诬一代之人! ”
(选自《资治通鉴》)
10.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然后有千里马”的“然”与“屋舍俨然”中的“然”,意思相同。
B. “骈死于槽枥之间”中的“骈”,名词作状语,在句中意思为“一同”“并列”。
C. “上令封德彝举贤”的“上”指皇上,“君子用人如器”的“器”指器物。
D.“岂借才于异代乎”是倒装句,“岂借才于异代”,就是“岂可于异代借才”的意思。
11.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因 奚 B.其 乎 C.非 莫 D.非 安
12.【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每划对一处给1分,划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13.请把【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14.[乙]文封德彝的话,能证明[甲]文中哪句话?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1分)
材料一
聚会时离不开数字终端,一个人时更是如此。如今在地铁、公交车里的上班族,几乎个个都作“低头看屏幕”状,有的看手机,有的掏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这部分人群被称为“低头族”。如今,“低头”早已不是一种现象, 已然成为一种生活。
材料二
中学生用手机在做什么?
材料三
一项研究发现人们通过手机长时间阅读信息或上网时,由于眼睛聚集手机屏幕上的图文,比读书看报更费劲,因而更容易导致眼疲劳。此外,幕亮度高及不断变换的光影会对眼睛造成持续的刺激导致刺痛、流泪、光等症状,原本近视的人可能受到更为严重的影响。材料四
晚间使用电脑、手机和其他有亮光的电子阅读器都会让大脑认为还是白天,影响人体褪色素的生成,打乱了人体的生物节律,使失眠的情况更加恶化。很多人喜欢把手机带上床,发微博玩游戏玩累了才睡觉,手机随手放在枕边。其实手机在待机情况下也是有辐射的,睡眠状态下人的防护程度也是最弱的。
15.下列有关材料-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材料一,以个人、群体和在交通工具上表现为例,说明“低关”已成为生活。
B.材料二,列举了学生使用手机用途的数字,说明了手机对学生的危害。
C.材料三,从分析原因入手,说明了手机对眼睛的不利影响。
D.材料四,从手机可能打乱人体生物节律和有辐射角度,对人们晚间正确运用机有启示。
16.结合材料二,你认为对“中学生使用手机”,家长、学校、学生的正确态度,应各是什么? (3分)
17.根据材料三,你对使用手机中如何保护眼睛有何建议?(3 分)
18.综合上面四则材料,请发表你的观点。(3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9-22题。 (14 分)
春天,从花瓣上启程
祁云枝
①顶着零下三摄氏度的气温出门,当耳畔响起雁塔晨钟时,我们已走进西安大兴善寺。这座拥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寺院,居于陕西西安市南郊一隅,肃穆,静谧。墙里墙外两重天,几步之遥,便是如今热闹繁华的小寨商圈。
②步入最后一进院落,一缕花香让心头一震。只见法堂前的台阶下,两树蜡梅正灼灼绽放。我低呼一声,直奔树下,细细打量起枝杈上的花朵,像端详一位心仪的故人。
③背阴处的积雪尚未消融,料峭寒气里,蜡梅枯瘦枝干上无数蜡黄的花朵,仿佛盛满美酒的金盏,正频频举杯庆贺,香气四溢。站在树下,分明能听到“酒杯”相碰时发出的泠泠之音。这是大自然为即将到来的春天举行的首场狂欢,是庆祝,也是呼唤。
④天地为之一新。春天, 已从花瓣上启程。
⑤铜钱般大小、背衬蓝天的花瓣,几近透明,黄得没有一丝杂质,暖玉般温润。红柱、黛瓦、白雪、黄花,彼此映衬,共同组成了寂寥院子里的冬日盛景,也给冰天雪地里看它的人带来了暖意。
⑥我不知道,这蜡梅何以有能力将土地的黄色以及阳光的金色统统幻化成花瓣的色彩,在寒冷的枝头喷薄而出。我只知道,这蜡质娟秀的花瓣,质厚,润泽,是蜡梅的独创,也是它抵御严寒的智慧。
⑦两树蜡梅,高七八米,树冠的覆盖面积二三十平方米。看树身树皮,很有些年头了。不远处,树冠依然碧绿的女贞和松柏,也站在寒冷冬天的阳光里,和两株绽放的蜡梅一起为冰雪世界带来傲雪的生机。过去的几十上百年里,它们如同兄弟姐妹,,用叶、花、果遥相呼应,彼此鼓励,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日子。
⑧想起两年前在杜公祠见到的三株古蜡梅。杜公祠位于西安长安区少陵原畔,始建于明代,清乾隆末年毁于一场大火,清嘉庆九年重建于今址。如今的杜公祠,是1960年对祠内建筑维修而成。说起杜甫祠堂,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杜甫草堂,其实,杜甫之所以自号为“少陵野老”,是因他在少陵原生活了许多年。
⑨时值夏天,三株两百余岁的古蜡梅,用密匝匝的果实接待了我们。枝丫处坛子状的果实,两头小,腹部大,拇指长短,头部向外翻卷着刺状物。果皮(果托)光亮,绿中透褐,表面饰有彼此共边的六边形网纹,果子看起来凹凸有致,像个艺术品。每个“坛子”里,盛有七八粒种子。
⑩杜甫可曾采摘过蜡梅果,可曾为这些果子写过诗赋?它们个个模样精致,配得上大诗人的赞美。摘下一个“小坛子”,我把它拿给同行的朋友看,她先是一愣,继而笑问:“这是啥果子?能吃吗?”待她得知这是蜡梅果时,眼睛嘴巴同时圆了起来。因为,她家的窗外,也有一树蜡梅。这树蜡梅几乎算是陪伴了她一家漫长的生活时光,注视着她操持家务,注视着她家姑娘从呱呱坠地到亭亭玉立……但她总是只闻蜡梅香,从未曾细细端详了解过它,更不识这蜡梅果。那一刻,吃惊之余,她更多的是感慨,感慨日常的视而不见,感慨美好的无声陪伴。我又何尝没有这样的感慨呢?
⑪西安荐福寺藏经阁后面的院子里,也有两株蜡梅。我和家人习惯每周末踏访古木,三周前去拜访那里的千岁国槐时,见到过它们。蜡梅果黑色的木质果皮,多数已在风雨的侵蚀下洞开,释放出了其中的种子。湖北荆州的章华寺据说也有一株两千多岁高龄的蜡梅树。相传,那里曾经是楚灵王游玩的花园, 园子阔大,仅梅林就占地四十亩。朝代变迁、风雨洗礼后,最终存活下来的梅树,唯余此株。每年腊月,蜡梅盛开时香飘百米,一树澄澈的金黄,悦人眼目, 满园花香,润泽人心,提振精神。
⑫古刹名寺多古木,一是古木承载了美好的寓意,诸如银杏、松、柏、槐、樟、桂、梅等,许多寄托了人们对于长寿、吉祥、富贵、美丽等的希冀,因此被保护得很好;再者,这些古树本身,也是一部活着的史书,是凝固的诗,是生长的画,甚至,被赋予了某种神性。
⑬一群白鸽,咕咕地叫着,从房顶上起飞,扑棱棱落在蜡梅脚下的池子里,在池水的冰层上踱步、觅食。环顾周围,依然冰天雪地,只有蜡梅冲寒绽放,用它的美、它的香环绕我。人间二十四番花信风, “始梅花,终楝花”。突然间心生感动,原来,春天就藏在这蜡梅的花朵里。
(《 人民日报 》2024年02月 07 日 第20 版)
19.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写小寨商圈的热闹繁华,突出了大兴善寺的肃穆静谧,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
B.作者写杜公祠的三株古蜡梅,杜甫采摘蜡梅果,运用了联想和想象。
C.第⑨段写同事家的蜡梅,表达了对梅花无声陪伴的感慨。
D.本文通过记叙在大兴善寺观梅所见所思,表达了作者对名刹名寺多古木的感悟。
20.品味语言,完成下面的题日。(4 分)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⑨段中加点词语。(2分)
待她得知这是蜡梅果时,眼睛嘴巴同时圆了起来。
(2)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2分)
蜡梅盛开时香飘百米,一树澄澈的金黄,悦人眼目,满园花香,润泽人心,提振精神。蜡梅盛开时香飘百米,一树澄澈的金黄,悦人眼目,满园花香,润泽人心,提振精神。
21.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作者的思路(思考的路程)。(4分)
22.蜡梅在作者笔下却有丰富的意蕴,请据此给本文拟写一个副标题,并说明理由。(4分)
三、写作(50 分)
23.根据要求写作。 (50分)
春天,树木抽出了新条,花儿微笑地点点头,小草也是从湿润的土地里伸了个懒腰,打了一个哈欠,然后才害怕地从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春天是生命的成长;春天是绿叶对花的陪伴;春天是希望……
请你以“春天的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
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信息;
④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2024年语文模拟一答案
1.D。 (2分)
2.A ①处应为冒号或破折号,以下各句为阐释句。用句号也错误,因后边各句缺主语。 (2分)
3.“发作”改为“发生”。“近代”调至“巨野教案前”。 (2分)
4.D。 (2分)
5.(1)①林冲②豹子头③风雪山神庙 (3分)
(2)开放题,能结合小说故事情节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赞成小新的观点;高俅帮生铁王员外儿子使钱,在三瓦两舍混;后被发配,在开赌坊的闲汉家一住三年。 (4分)
6.(1)示例:①商业步行街、茶馆驿站、街巷里弄,市井烟火气与时尚潮流范交织叠加。②文化市集成为一种新兴的城市文化景观。 (2分)
(2)示例:文化产品蒸腾文化热气。 (3分)
7.①影入平羌江水流②鸟下绿芜秦苑夕③春蚕到死丝方尽④蜡炬成泪始干⑤大漠孤烟直⑥长河落日圆 (6分)
8.C。不是欲扬先抑。 (2分)
9. "总为浮云能蔽日”使用了比喻,以“浮云”喻奸臣,以“日”喻君主。这两句诗暗示皇
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诗人所写的“愁”体现的正是这种忧君忧国、怀才不遇的心情。 (3分)
10.A。前句中的“然”是代词,意为“这样”“如此”。后句中的“然”作词尾,表状态。 (2分)
11. D。 (2分)
12.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3分)
13. 皇上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4分)
14.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封以为当世没有人才,上以为只是没有发现。(意思对即可)。(3分)
15.B。说明学生用手机做什么,求救、沟通等,也不是危害,故错。 (2分)
16.要点:家长限制,学校引导,学生自我约束。 (3分)
17.要点:不过持续过长时间使用;屏幕亮度合适;注意恢复眼睛疲劳。(3分)
18.要点:手机能给我们带来便利;不当使用也会给身心健康带来危害;要合利使用。 (3分)
19.D。表达的感悟错误。 (2分)
20.(1)同事和圆两词,写出了眼瞪得大,嘴张得大的样子,形象地写出了同事见到蜡梅果实吃惊的神态。 (2分)
(2)此句整散相间,散句读着舒缓,整句读着铿锵,能够凸显高龄蜡梅色香悦目润心提神。 (2分)
21.本文实写了西安大兴善寺的两株蜡梅,联想虚写了杜公祠的三株古蜡梅、西安荐福寺的两株蜡、梅荆州章华寺的高龄蜡梅。每处蜡梅皆是形、色、香,再抒发感受。开头写大兴善寺的蜡梅,结尾再回到该处蜡梅,中间是联想。首尾圆合。 (4分)
22.示例:蜡梅上春天;古寺蜡梅上的春天。理由: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点明了主旨。 (4分)
23.略。①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 向老师汇报学习等
6%
②同学之间的交流, 增进友谊, 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互相讨论
8%
③用手机拍摄功能, 拍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5%
④遇到危险可以及时求救
2%
⑤打游戏调查总人数, 消磨时间
43%
⑥听歌, 打发时间
36%
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扫描版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扫描版无答案),共6页。
2023年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句子默写,情景默写,诗歌鉴赏,对比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现代文,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