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2024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一、单选题
1.下列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AB.BC.CD.D
2.2023年世界环境日我国主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做法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
A.垃圾分类回收,增强环保意识
B.杭州亚运会火炬使用低碳甲醇燃料
C.节假日肆意燃放烟花爆竹,增添节日气氛
D.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3.具有抗衰老作用的视黄醇()是维生素A的一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维生素A就是视黄醇
B.视黄醇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构成
C.视黄醇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20:30:1
D.视黄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4.地球内部部分热量来自放射性元素衰变,钾-40(40为该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是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之一,元素周期表中钾元素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钾-40原子核里有19个质子
B.钾是地壳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C.图示中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10g
D.钾原子化学变化中容易得电子
5.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AB.BC.CD.D
6.我国新疆赛里木湖是世界三大“冰泡湖”之一,“冰泡”是由湖底植物释放出的沼气(主要成分甲烷)在上升过程中,因极寒气温导致冰封速度过快,被“锁”在冰层之中而形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泡”形成时水结冰速度比甲烷逸出的快
B.溶解性强的气体更容易形成“冰泡”现象
C.“冰泡”中气体分子不再运动
D.“冰泡”中气体分子大小发生了变化
7.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以和为原料,在构筑的纳米“蓄水”膜反应器中实现了二氧化碳在温和条件下一步转化为乙醇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也改变
C.参加反应二氧化碳和氢气质量比为22:3
D.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2:7
8.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关于生活中的劳动项目所涉及的化学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AB.BC.CD.D
9.下列实验设计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AB.BC.CD.D
10.如图为氯化钠、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0℃时,10g碳酸钠放入50g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是60g
B.40℃时,等质量的氯化钠和碳酸钠配成饱和溶液,氯化钠需要的水更多
C.20℃时,氯化钠溶液的浓度一定大于碳酸钠溶液的浓度
D.可通过蒸发结晶的方式提纯混有少量的
11.学会识图能发展化学思维。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制氧气
B.加热木炭、氧化铜的固体混合物
C.向等质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固体
D.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至过量
12.如图a所示,向稀溶液中缓缓通入气体,测定该过程中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b(溶液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过程中溶液温度先升高再恢复至室温
B.C点溶液中的微粒有、、
C.段变化,其他条件相同,导电能力:
D.段变化,溶液的导电能力除了与离子种类有关,还与离子浓度有关
二、科普阅读题
1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我国有关部门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同时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
目前氢气来源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灰氢”,由化石燃料(例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经过化学反应产生的氢气,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碳等排放,但也占据了主要市场,二是“蓝氢”,即生产“灰氢”的同时,使用碳捕捉、利用与储存()等先进技术捕获温室气体。三是“绿氢”,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从源头上实现了二氧化碳零排放。全球氢气年产量约为7000万吨,76%以天然气原料,23%以煤炭原料,水电解法约占1%。
氢气作为易燃气体,它的储运是“重中之重”。氢气的储运方法主要包括高压气态储氢、固体材料储氢、低温液态储氢、有机液态储氢及管道输氢等。目前,高压气态储氢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低温液态储氢应用在大幅提速,有机液态储氢、固态储氢和管道输氢处于示范阶段。
(1)请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环境没有影响
B.“灰氢”制取中碳排放量是三种方式中最高的
C.目前世界上制取的氢气主要来自于电解水
D.目前高压气态储氢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
(3)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目前生活中氢气未能广泛使用的原因___________(任写一条)。
三、填空题
14.某兴趣小组在跨学科实践课上制作了一台简易化学“制氧机”,如图1所示,该制氧机通过A、B两种物质产生氧气,其中A是过碳酸钠白色固体,B是二氧化锰黑色粉末。过碳酸钠()加水溶解会分解生成和。
用该制氧机制氧时,在反应仓中加入适量水,再先后加入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反应仓内有黑色粉末翻腾,变得浑浊,仓壁变得温热,过滤仓底部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
(1)反应仓中生成氧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在实验室中用该反应制氧气的优点是___________。
(2)过滤仓中的水除了有过滤杂质提纯氧气的作用外,还可以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可以通过气泡观察氧气生成的速率
B.降低氧气温度
C.加快氧气生成
(3)如果在实验室用过碳酸钠、二氧化锰、水制取氧气,从图2框中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不纯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15.牙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牙膏的生产中常需要添加一种摩擦剂。查阅资料可知:摩擦剂主要含有氢氧化铝、碳酸钙、二氧化硅等,其中工业上碳酸钙的制备流程图如下:
(1)操作1的名称是___________;氢氧化铝属于___________(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2)写出沉淀池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煅烧炉中发生的反应属于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3)石灰乳的主要成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请说出它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16.欲证明“与能发生化学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实验装置中夹持仪器、电脑均已略去)。
实验一:证明反应物减少。按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U型管两端液面相平,将溶液滴入试管中,待试管中反应后恢复到室温,观察到U型管中的液面左高右低。
(1)小杰同学根据U型管中液面高度变化得出结论:与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小李认为仅凭U型管中液面高度变化,不足以得出“与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理由是___________。
实验二:证明新物质生成。为获得充足的证据,兴趣小组设计了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并利用压强传感器测定实验过程中三颈瓶内压强的变化:打开压强传感器,观察到三颈瓶内初始压强为,将滴有酚酞试剂的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快速推入瓶内,振荡充分反应。待压强不再减小后,再将适量的稀盐酸快速推入瓶内,振荡充分反应。待压强不再增大后,将两个注射器活塞先后拉回原位(不进行活塞操作时,活塞不能自主移动)。瓶内压强变化如图3所示。
(3)EF段对应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能证明与反应生成新物质的现象是___________。
(4)压强不再增大后,将两个注射器活塞拉回原位的目的是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5)根据图3信息也可以说明瓶内的能溶于水,能证明此观点的证据是_______;
a.MN段压强低于初始压强
b.DE段压强低于初始压强
c.MN段压强低于GH段压强
(6)查阅文献:可溶性碱通常也易溶于乙醇,而可溶性碳酸盐在乙醇中的溶解性非常低,几乎难以溶解。请依据上述资料,再设计一种实验方案证明“与能发生化学反应”:___________。(写出实验操作和预期实验现象)
五、计算题
17.某实验小组将未经打磨的3g铝片放入盛有足量稀盐酸的敞口容器中,一开始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有大量气泡产生,待完全反应后测得总质量减少0.3g(忽略水分蒸发等其他因素)。
(1)请计算出该铝片中铝单质的质量。
(2)若上述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请结合题意在图中画出容器内气体压强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编制“舒席”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古法炼烟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阜阳剪纸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徽州木雕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2.答案:C
解析:A、垃圾分类回收既能节约资源,又能防止环境污染,符合该主题;
B、使用低碳甲醇燃料,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该主题
C、随意燃放烟花爆竹,会增加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造成空气污染,不符合该主题;
D、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既可以节约化石燃料,又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符合该主题;
故选C。
3.答案:D
解析:A、视黄醇是维生素A的一种,维生素A包含视黄醇,选项错误;
B、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视黄醇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组成,视黄醇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构成,选项错误;
C、视黄醇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20):(1×30):(16×1)=120:15:8,选项错误;
D、视黄醇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0:15:8,故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小,选项正确;
故选D。
4.答案:A
解析:A、在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原子中质子数,钾-40属于钾元素的原子,根据钾元素周期表中信息可知其质子数为19,选项正确;
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选项错误;
C、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不是“g”,选项错误;
D、钾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选项错误;
故选A。
5.答案:D
解析:A、添加酒精时,防止酒精外溢,可用漏斗添加,故操作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故操作正确;
C、测溶液pH时,可将溶液滴在白色滴板上,再用pH试纸检测,故操作正确;
D、二氧化碳验满时,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而不是伸入集气瓶,故操作错误。
故选D。
6.答案:A
解析:A、根据题意可知,“冰泡”的形成,它要求温度必须下降得非常快,使得湖面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结冰,而且结冰的速度要快于气体冲出湖面的速度,故说法正确;
B、“冰泡”的形成可说明甲烷难溶于水,故说法错误;
C、“冰泡”中气体分子仍然在不断运动,故说法错误;
D、温度降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而分子大小不会改变,故说法错误。
故选A。
7.答案:C
解析:A、由可知,氢元素由单质转化为化合物,其化合价一定发生了改变,故说法错误;
B、化学反应前后,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故说法错误;
C、由可知,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气质量比为(2×44):(6×2×1)=22:3,故说法正确。
D、由可知,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2:6,故说法错误。
故选C。
8.答案:C
解析:A、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能除去颜色和异味,故A正确;
B、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柠檬酸具有酸性,能与氧化铁反应,则可用柠檬酸去除铁锈,故B正确;
C、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除去油污,故C不正确;
D、燃气灶火焰偏黄,锅底变黑,是因为燃气发生不充分燃烧导致的,此时调大进风口,提高空气进入量,可以使天然气燃烧更充分,故D正确;故选C。
9.答案:C
解析:A、左侧蒸馏水中的铁钉不生锈,右侧干燥空气中的铁钉也不生锈,不能证明铁生锈需要水,选项错误;
B、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有水生成,说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甲烷属于纯净物不含氢气,选项错误;
C、锌能与硫酸亚铁反应,说明金属活动性:锌>铁,铜不与硫酸亚铁反应,说明金属活动性:铁>铜,从而得出锌>铁>铜,选项正确;
D、氨水与硫酸能发生发应,所以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氨水,选项错误;
故选C。
10.答案:B
解析:A、1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10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10g碳酸钠,达到饱和状态,则10g碳酸钠放入50g水中,只能溶解5g碳酸铵,则得到溶液的质量是50g+5g=55g,故A说法错误;
B、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等质量的氯化钠和碳酸钠配成饱和溶液,氯化钠需要的水更多,故B说法正确;
C、由于不确定溶液的状态,所以无法比较其浓度大小,故C说法错误;
D、碳酸钠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可通过蒸发结晶的方式提纯混有少量的,故D说法错误;故选:B。
11.答案:D
解析: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因此反应过程中水的质量会增加直至反应结束不再增加,故该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B、木炭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由于铜是固体、二氧化碳是气体,所以固体质量会逐渐减少但不会减少至零,直至反应结束不在变化,故该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会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会降低,随着时间的增加,两种溶液的温度都会恢复至室温,故该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D、由于、,则刚开始时,等质量的铁和锌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时,铁产生氢气较多;但由于稀硫酸是等质量、等浓度的,所以最终产生的氢气质量是相同的,故该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B
解析:
13.答案:(1);产物完全无污染,且热值高等
(2)BD
(3)制取成本高,贮存困难(合理即可)
解析:(1)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氢气与氧气燃烧产生为水,产物完全无污染,且热值高等;
(2)A、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并可能导致冰川融化、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灾害,故说法错误;
B、“灰氢”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碳等排放;“蓝氢”,即生产“灰氢”的同时,使用碳捕捉、利用与储存(CCS)等先进技术捕获温室气体;“绿氢”,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从源头上实现了二氧化碳零排放,故说法正确;
C、全球氢气年产量约为7000万吨,76%以天然气原料,23%以煤炭原料,水电解法约占1%,故说法错误;
D、由题文可知,目前,高压气态储氢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低温液态储氢应用在大幅提速,故说法正确;
故选BD;
(3)氢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能源,目前暂时未能广泛使用,是因为氢气制取成本高,贮存困难。
14.答案:(1);不需要加热,操作简便,节约能源
(2)AB
(3)B;没有等到气泡均匀冒出时就开始收集或收集前集气瓶内没有装满水
解析:(1)反应仓中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在实验室中用该反应制氧气,不需要加热,操作简单,可以节约能源;
(2)A、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通过气泡观察氧气生成的速率,故正确;
B、氧气不易溶于水,过滤仓中的水可以降低氧气温度,故正确;
C、过滤仓中的水不能加快氧气的生成,故错误;故选:AB;
(3)在实验室用过碳酸钠、二氧化锰、水制取氧气的反应物状态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则应选B固液反应常温型装置;
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刚开始产生的气泡是排出的装置中的空气,若没有等到气泡均匀冒出时就开始收集,会导致收集的氧气不纯;或收集前集气瓶内没有装满水,混有部分空气,也会导致收集的氧气不纯。
15.答案:(1)过滤;碱
(2);分解反应
(3)改良酸性土壤
解析:(1)操作1可以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名称为过滤;碱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氢氧化铝属于碱;
(2)沉淀池中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
煅烧炉中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3)石灰乳的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显碱性,能与酸性物质发生反应,则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16.答案:(1)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可与水反应
(3)向瓶内倒入适量稀盐酸;有气泡生成
(4)使装置内部气体体积与反应开始前相等,从而准确判断压强变化
(5)a
(6)向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
解析:(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仅凭U型管中液面高度变化,不足以得出“与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是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可与水反应,所以不能排除水的影响;
(3)EF段压强开始增加,说明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内压强增加,故EF段对应的实验操作是向瓶内推入适量稀盐酸;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此能证明与反应生成新物质的现象是有气泡生成;
(4)压强不再增大后,将两个注射器活塞拉回原位的目的是使装置内部气体体积与反应开始前相等,从而准确判断压强变化;
(5)二氧化碳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再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整个过程中二氧化碳质量没有发生变化;通过对比最终压强与初始压强可知最终压强变小了,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根据MN段压强低于初始压强可以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选:a;
(6)由题干信息可知,可溶性碱通常也易溶于乙醇,而可溶性碳酸盐在乙醇中的溶解性非常低,几乎难以溶解,故证明“与能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操作为向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预期实验现象为有白色沉淀生成。
17.答案:(1)2.7g
(2)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测得总质量减少的0.3g质量为氢气的质量
解:设铝单质的质量为x
答:该铝片中铝单质的质量2.7g。
(2)未经打磨的铝片表面有一层氧化铝薄膜,加入盐酸后,氧化铝先与盐酸反应,反应过程中没有气体生成且温度无明显变化,所以压强不变,当氧化铝被反应掉后,铝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并放出热量,造成压强逐渐增大,当完全反应时,压强达到峰值,随后温度逐渐恢复到室温,气体体积缩小,压强有所回落,故图像如图:。
A编制“舒席”
B徽墨—古法炼烟
C阜阳剪纸
D徽州木雕
A添加酒精
B稀释浓硫酸
C测定溶液
D的验满
选项
劳动项目
解释
A
用含有活性炭的净水器净水
利用活性炭吸附性可以去除颜色异味
B
用柠檬酸去除铁锈
柠檬酸具有酸性
C
洗碗用洗洁精去除油
洗洁精可以溶解油污
D
燃气灶火焰偏黄,锅底变黑,调大进风口
提高空气进入量,使天然气燃烧更充分
A证明铁生锈需要水
B验证中是否含有
C比较锌铁铜的活动性
D干燥氨气
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琥珀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琥珀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化学试卷共17小题,总分4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A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2022九年级化学二模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2022九年级化学二模试卷,共5页。
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成语蕴含丰富的中华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