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年中考数学必考考点专题11 图形的变换篇(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年中考数学必考考点专题11 图形的变换篇(解析版)第1页
    2024年中考数学必考考点专题11 图形的变换篇(解析版)第2页
    2024年中考数学必考考点专题11 图形的变换篇(解析版)第3页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中考数学必考考点专题11 图形的变换篇(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数学必考考点专题11 图形的变换篇(解析版),共29页。
    平移的条件:
    平移的方向叫做平移方向,平移的距离叫做平移距离。平移方向与平移距离即为平移的条件。
    平移的性质:
    ①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即有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②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且长度都等于平移距离。
    平移作图:
    具体步骤:
    ①确定平移方向与平移距离。
    ②将关键点按照平移方向与平移距离进行平移,得到平移后的点。
    ③将平移后的关键点按照原图形连接即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坐标表示平移:
    ①向右平移个单位,坐标⇒
    ②向左平移个单位,坐标⇒
    ③向上平移个单位,坐标⇒
    ④向下平移个单位,坐标⇒
    轴对称的性质:
    ①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即有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②对称轴是任意一组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
    ①关于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即关于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②关于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即关于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③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
    即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关于直线对称的点的坐标:
    ①关于直线对称,⇒
    ②关于直线对称,⇒
    旋转的要素:
    ①旋转中心;②旋转方向;③旋转角。
    旋转的性质:
    ①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即有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②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连线距离相等。
    ③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构成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旋转对称图形:
    若一个图形旋转一定角度(小于360°)之后与原图形重合,则这个图形叫做旋转对称图形。如正多边形或圆。
    中心对称:
    ①定义: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②性质: = 1 \* ROMAN \* MERGEFORMAT I: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 2 \* ROMAN \* MERGEFORMAT II: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点的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坐标的旋转变换:
    ①若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则横纵坐标的绝对值互换,符号看象限。
    ②若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180°,即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则横纵坐标变为原来的相反数。即
    旋转作图:
    基本步骤:①确定旋转方向与旋转角;②把图形的关键点按照旋转方向与旋转角进行旋转,得到关键点的对应点;③将对应点按照原图形连接。
    专题练习
    1.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一个单位长度,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1,﹣1),B(2,﹣5),C(5,﹣4).
    (1)将△ABC先向左平移6个单位,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得到△A1B1C1,画出两次平移后的△A1B1C1,并写出点A1的坐标;
    (2)画出△A1B1C1绕点C1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A2B2C1,并写出点A2的坐标;
    (3)在(2)的条件下,求点A1旋转到点A2的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长(结果保留π).
    【分析】(1)利用平移变换的性质分别作出A,B,C的对应点A1,B1,C1即可;
    (2)利用旋转变换的性质分别作出A1,B1的对应点A2,B2即可;
    (3)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1C1,再利用弧长公式求解.
    【解答】解:(1)如图,△A1B1C1即为所求,点A1的坐标(﹣5,3);
    (2)如图,△A2B2C1即为所求,点A2的坐标(2,4);
    (3)∵A1C1==5,
    ∴点A1旋转到点A2的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长==.
    2.如图,△ABC的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3,0),C(﹣1,﹣1).将△ABC平移后得到△A'B'C',且点A的对应点是A'(2,3),点B、C的对应点分别是B'、C'.
    (1)点A、A'之间的距离是 ;
    (2)请在图中画出△A'B'C'.
    【分析】(1)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得到结论;
    (2)根据平移的性质作出图形即可.
    【解答】解:(1)∵A(﹣2,3),A'(2,3),
    ∴点A、A'之间的距离是2﹣(﹣2)=4,
    故答案为:4;
    (2)如图所示,△A'B'C'即为所求.
    3.已知△ABC中,∠ACB=90°,AC=BC=4cm,点P从点A出发,沿AB方向以每秒cm的速度向终点B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B出发沿BC方向以每秒1cm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如图①,若PQ⊥BC,求t的值;
    (2)如图②,将△PQC沿BC翻折至△P′QC,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QPCP′为菱形?
    【分析】(1)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B,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列出比例式,计算即可.
    (2)作PD⊥BC于D,PE⊥AC于E,AP=tcm,BQ=tcm(0≤t<4),由△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A=∠B=45°,则可判断△APE和△PB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出PE=AE=AP=tcm,BD=PD,则CE=AC﹣AE=(4﹣t)cm,由矩形和菱形性质及勾股定理,即可求得答案.
    【解答】解:(1)如图①,∵∠ACB=90°,AC=BC=4cm,
    ∴AB===4(cm),
    由题意得,AP=tcm,BQ=tcm,
    则BP=(4﹣t)cm,
    ∵PQ⊥BC,
    ∴∠PQB=90°,
    ∴∠PQB=∠ACB,
    ∴PQ∥AC,
    ∴=,
    ∴=,
    解得:t=2,
    ∴当t=2时,PQ⊥BC.
    (2)作PD⊥BC于D,PE⊥AC于E,如图②,
    AP=tcm,BQ=tcm(0≤t<4),
    ∵∠C=90°,AC=BC=4cm,
    ∴△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B=45°,
    ∴△APE和△PB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PE=AE=AP=tcm,BD=PD,
    ∴CE=AC﹣AE=(4﹣t)cm,
    ∵四边形PECD为矩形,
    ∴PD=EC=(4﹣t)cm,
    ∴BD=(4﹣t)cm,
    ∴QD=BD﹣BQ=(4﹣2t)cm,
    在Rt△PCE中,PC2=PE2+CE2=t2+(4﹣t)2,
    在Rt△PDQ中,PQ2=PD2+DQ2=(4﹣t)2+(4﹣2t)2,
    ∵四边形QPCP′为菱形,
    ∴PQ=PC,
    ∴t2+(4﹣t)2=(4﹣t)2+(4﹣2t)2,
    ∴t1=,t2=4(舍去).
    ∴当t的值为时,四边形QPCP′为菱形.
    4.如图,方格纸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ABC的顶点和线段EF的端点均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
    (1)在方格纸中画出△ADC,使△ADC与△ABC关于直线AC对称(点D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
    (2)在方格纸中画出以线段EF为一边的平行四边形EFGH(点G,点H均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且平行四边形EFGH的面积为4,连接DH,请直接写出线段DH的长.
    【分析】(1)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得△ADC;
    (2)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即可画出图形,利用勾股定理可得DH的长.
    【解答】解:(1)如图,△ADC即为所求;
    (2)如图,▱EFGH即为所求;
    由勾股定理得,DH==5.
    5.图①,图②均是4×4的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其中点A,B,C均在格点上,请在给定的网格中按要求画四边形.
    (1)在图①中,找一格点D,使以点A,B,C,D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2)在图②中,找一格点E,使以点A,B,C,E为顶点的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分析】(1)作点B关于直线AC的对称点D,四边形ABCD为筝形.
    (2)将点A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可得点E,四边形ABCE为平行四边形.
    【解答】解:(1)作点B关于直线AC的对称点D,连接ABCD,四边形ABCD为筝形,符合题意.
    (2)将点A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可得点E,连接ABCE,AE∥BC且AE=BC,
    ∴四边形ABCE为平行四边形,符合题意.
    6.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为矩形,AB=2,BC=4,点E在BC上,CE=AE,将△ABC沿AC翻折到△AFC,连接EF.
    (1)求EF的长;
    (2)求sin∠CEF的值.
    【分析】(1)根据翻折变换的特点和勾股定理结合方程思想解答即可;
    (2)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利用勾股定理解答即可.
    【解答】解:(1)∵CE=AE,
    ∴∠ECA=∠EAC,
    根据翻折可得:∠ECA=∠FCA,∠BAC=∠CAF,
    ∵四边形ABCD是矩形,
    ∴DA∥CB,
    ∴∠ECA=∠CAD,
    ∴∠EAC=∠CAD,
    ∴∠DAF=∠BAE,
    ∵∠BAD=90°,
    ∴∠EAF=90°,
    设CE=AE=x,则BE=4﹣x,
    在△BAE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BA2+BE2=AE2,
    即:,
    解得:x=3,
    在Rt△EAF中,EF==.
    (2)过点F作FG⊥BC交BC于点G,
    设CG=y,则GE=3﹣y,
    ∵FC=4,FE=,
    ∴FG2=FC2﹣CG2=FE2﹣EG2,
    即:16﹣y2=17﹣(3﹣y)2,
    解得:y=,
    ∴FG==,
    ∴sin∠CEF==.
    7.为提高耕地灌溉效率,小明的爸妈准备在耕地A、B、C、D四个位置安装四个自动喷洒装置(如图1所示),A、B、C、D四点恰好在边长为50米的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为了用水管将四个自动喷洒装置相互连通,爸妈设计了如下两个水管铺设方案(各图中实线为铺设的水管).
    方案一:如图2所示,沿正方形ABCD的三边铺设水管;
    方案二:如图3所示,沿正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铺设水管.
    (1)请通过计算说明上述两方案中哪个方案铺设水管的总长度更短;
    (2)小明看了爸妈的方案后,根据“蜂巢原理”重新设计了一个方案(如图4所示).
    满足∠AEB=∠CFD=120°,AE=BE=CF=DF,EF∥AD.请将小明的方案与爸妈的方案比较,判断谁的方案中铺设水管的总长度更短,并说明理由.(参考数据:≈1.4,≈1.7)
    【分析】(1)分别算出两种方案中铺设水管的总长度,再比较即可得答案;
    (2)过E作EG⊥AB于G,过F作FH⊥CD于H,由AE=BE,GE⊥AB,可得AG=BG=AB=25米=DH=CH,∠AEG=∠BEG=∠AEB=60°=∠DFH=∠CFH=60°,在Rt△AEG中,GE==(米),AE==(米),故EF=GH﹣GE﹣FH=(50﹣)米,从而可得方案中铺设水管的总长度为50+50≈135(米),即知小明的方案中铺设水管的总长度最短.
    【解答】解:(1)方案一:铺设水管的总长度为50×3=150(米),
    方案二:铺设水管的总长度为2=100≈140(米),
    ∵140<150,
    ∴方案二铺设水管的总长度更短;
    (2)小明的方案中铺设水管的总长度最短,理由如下:
    如图:
    ∵AE=BE,GE⊥AB,
    ∴AG=BG=AB=25米,∠AEG=∠BEG=∠AEB=60°,
    同理DH=CH=25米,∠DFH=∠CFH=60°,
    在Rt△AEG中,
    GE==(米),AE==(米),
    同理FH=米,BE=CF=DF=AE=米
    ∴EF=GH﹣GE﹣FH=(50﹣)米,
    ∴方案中铺设水管的总长度为×4+50﹣=50+50≈135(米),
    ∵135<140<150,
    ∴小明的方案中铺设水管的总长度最短.
    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形如英文字母“V”的图形三个端点的坐标分别是A(2,3),B(1,0),C(0,3).
    (1)画出“V”字图形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的图形;
    (2)画出原“V”字图形关于x轴对称的图形;
    (3)所得图形与原图形结合起来,你能从中看出什么英文字母?(任意答一个即可)
    【分析】(1)根据要求直接平移即可;
    (2)在第四象限画出关于x轴对称的图形;
    (3)观察图形可得结论.
    【解答】解:(1)如图1,
    (2)如图2,
    (3)图1是W,图2是X.
    9.如图,是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8×8方格,线段AB的端点在格点上.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使点A、B的坐标分别为(2,1)和(﹣1,3).
    (1)画出该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2)画出线段AB关于原点O成中心对称的线段A1B1;
    (3)画出以点A、B、O为其中三个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画出一个即可)
    【分析】(1)根据其中一个点的坐标,即可确定原点位置;
    (2)根据中心对称的性质,即可画出线段A1B1;
    (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即可画出图形.
    【解答】解:(1)如图,即为所求;
    (2)如图,线段A1B1即为所求;
    (3)如图,平行四边形AOBD即为所求(答案不唯一).
    10.如图,在△ABC中,,,D,E,F分别为AC,AB,BC的中点,连接DE,DF.
    (1)如图1,求证:;
    (2)如图2,将∠EDF绕点D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得到∠PDQ,当射线DP交AB于点G,射线DQ交BC于点N时,连接FE并延长交射线DP于点M,判断FN与EM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当DP⊥AB时,求DN的长.
    【分析】(1)连接AF,可得AF⊥BC,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根据中位线定理可得,即可得证;
    (2)证明△DNF∽△DME,根据(1)的结论即可得;
    (3)连接AF,过点C作CH⊥AB于H,证明△AGD∽△AHC,可得,勾股定理求得GE,AG,根据,∠EMG=∠ADG,可得,进而求得MG,根据MD=MG+GD求得MD,根据(2)的结论,即可求解.
    【解答】(1)证明:如图1,连接AF,
    ∵,D,E,F分别为AC,AB,BC的中点,
    ∴,AF⊥BC,
    ∴,
    ∴;
    (2)解:,
    理由如下:
    连接AF,如图2,
    ∵,D,E,F分别为AC,AB,BC的中点,
    ∴,
    ∴四边形CDEF是平行四边形,
    ∴∠DEF=∠C,
    ∵,
    ∴∠DFC=∠C,
    ∴∠DFC=∠DEF,
    ∴180°﹣∠DFC=180°﹣∠DEF,
    ∴∠DFN=∠DEM,
    ∵将∠EDF绕点D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得到∠PDQ,
    ∴∠EDF=∠PDQ,
    ∵∠FDN+∠NDE=∠EDM+∠NDE,
    ∴∠FDN=∠EDM,
    ∴△DNF∽△DME,
    ∴,
    ∴;
    (3)解:如图,连接AF,过点C作CH⊥AB于H,
    Rt△AFC中,,
    ∴,
    ∵,
    ∴,
    ∵DP⊥AB,
    ∴△AGD∽△AHC,
    ∴,
    ∴,
    Rt△GED中,,
    Rt△AGD中,,
    ∴,
    ∵EF∥AD,
    ∴∠EMG=∠ADG,
    ∴,
    ∴,
    ∴,
    ∵△DNF∽△DME,
    ∴,
    ∴.
    11.如图,在△ABC中,AB=AC,∠BAC=120°,点D在直线AC上,连接BD,将DB绕点D逆时针旋转120°,得到线段DE,连接BE,CE.
    (1)求证:BC=AB;
    (2)当点D在线段AC上(点D不与点A,C重合)时,求的值;
    (3)过点A作AN∥DE交BD于点N,若AD=2CD,请直接写出的值.
    【分析】(1)作AH⊥BC于H,可得BH=AB,BC=2BH,进而得出结论;
    (2)证明△ABD∽△CBE,进而得出结果;
    (3)当点D在线段AC上时,作BF⊥AC,交CA的延长线于F,作AG⊥BD于G,设AB=AC=3a,则AD=2a,解直角三角形BDF,求得BD的长,根据△DAG∽△DBF求得AQ,进而求得AN,进一步得出结果;当点D在AC的延长线上时,设AB=AC=2a,则AD=4a,同样方法求得结果.
    【解答】(1)证明:如图1,
    作AH⊥BC于H,
    ∵AB=AC,
    ∴∠BAH=∠CAH==60°,BC=2BH,
    ∴sin60°=,
    ∴BH=,
    ∴BC=2BH=;
    (2)解:∵AB=AC,
    ∴∠ABC=∠ACB==30°,
    由(1)得,

    同理可得,
    ∠DBE=30°,,
    ∴∠ABC=∠DBE,=,
    ∴∠ABC﹣∠DBC=∠DBE﹣∠DBC,
    ∴∠ABD=∠CBE,
    ∴△ABD∽△CBE,
    ∴;
    (3)解:如图2,
    当点D在线段AC上时,
    作BF⊥AC,交CA的延长线于F,作AG⊥BD于G,
    设AB=AC=3a,则AD=2a,
    由(1)得,CE=,
    在Rt△ABF中,∠BAF=180°﹣∠BAC=60°,AB=3a,
    ∴AF=3a•cs60°=,BF=3a.sin60°=,
    在Rt△BDF中,DF=AD+AF=2a+a=,
    BD===a,
    ∵∠AGD=∠F=90°,∠ADG=∠BDF,
    ∴△DAG∽△DBF,
    ∴,
    ∴=,
    ∴AG=,
    ∵AN∥DE,
    ∴∠AND=∠BDE=120°,
    ∴∠ANG=60°,
    ∴AN==a=a,
    ∴=,
    如图3,
    当点D在AC的延长线上时,
    设AB=AC=2a,则AD=4a,
    由(1)得,
    CE==4,
    作BR⊥CA,交CA的延长线于R,作AQ⊥BD于Q,
    同理可得,
    AR=a,BR=,
    ∴BD==2a,
    ∴,
    ∴AQ=,
    ∴AN==a,
    ∴==,
    综上所述:或.
    12.如图1,△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在△ABC的内部,连接AD,将线段AD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线段AE,连接BD,DE,CE.
    (1)判断线段BD与CE的数量关系并给出证明;
    (2)延长ED交直线BC于点F.
    ①如图2,当点F与点B重合时,直接用等式表示线段AE,BE和CE的数量关系为 ;
    ②如图3,当点F为线段BC中点,且ED=EC时,猜想∠BAD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分析】(1)证明△BAD≌△CAE;
    (2)①AE=DE=BE﹣BD=BE﹣CE;
    (3)连接AF,作AG⊥DE于G,先证明△ABF∽△ADG,从而,∠BAF=∠DAG,进而∠BAD=∠FAG,再证明△ABD∽△AFG.
    【解答】解:(1)BD=CE,理由如下:
    ∵△ABC是等边三角形,
    ∴∠BAC=60°,AB=AC,
    ∵AE是由AD绕点A逆时针旋转60°得到的,
    ∴∠DAE=60°,AD=AE,
    ∴∠BAC=∠DAE,
    ∴∠BAC﹣∠DAC=∠DAE﹣∠DAC,
    即:∠BAD=∠CAE,
    在△BAD和△CAE中,

    ∴△BAD≌△CAE(SAS),
    ∴BD=CE;
    (2)①由(1)得:∠DAE=60°,AD=AE,BD=CE,
    ∴△ADE是等边三角形,
    ∴DE=AE,
    ∴AE=DE=BE﹣BD=BE﹣CE,
    故答案为:AE=BE﹣CE;
    ②如图,
    ∠BAD=45°,理由如下:
    连接AF,作AG⊥DE于G,
    ∴∠AGD=90°,
    ∵F是BC的中点,△ABC是等边三角形,△ADE是等边三角形,
    ∴AF⊥BC,∠ABF=∠ADG=60°,
    ∴∠AFB=∠AGD,
    ∴△ABF∽△ADG,
    ∴,∠BAF=∠DAG,
    ∴∠BAF+∠DAF=∠DAG+∠DAF,
    ∴∠BAD=∠FAG,
    ∴△ABD∽△AFG,
    ∴∠ADB=∠AGF=90°,
    由(1)得:BD=CE,
    ∵CE=DE=AD,
    ∴AD=BD,
    ∴∠BAD=45°.
    13.如图所示的方格纸(1格长为一个单位长度)中,△AOB的顶点坐标分别为A(3,0),O(0,0),B(3,4).
    (1)将△AOB沿x轴向左平移5个单位,画出平移后的△A1O1B1(不写作法,但要标出顶点字母);
    (2)将△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A2O2B2(不写作法,但要标出顶点字母);
    (3)在(2)的条件下,求点B绕点O旋转到点B2所经过的路径长(结果保留π).
    【分析】(1)利用平移变换的性质分别作出A,O,B的对应点A1,O1,B1即可;
    (2)利用旋转变换的性质分别作出A,O,B的对应点A2,O2,B2即可;
    (3)利用弧长公式求解.
    【解答】解:(1)如图,△A1O1B1即为所求;
    (2)如图,△A2O2B2即为所求;
    (3)在Rt△AOB中,,
    ∴.
    14.在△ABC中,∠BAC=90°,AB=AC,线段AB绕点A逆时针旋转至AD(AD不与AC重合),旋转角记为α,∠DAC的平分线AE与射线BD相交于点E,连接EC.
    (1)如图①,当α=20°时,∠AEB的度数是 ;
    (2)如图②,当0°<α<90°时,求证:BD+2CE=AE;
    (3)当0°<α<180°,AE=2CE时,请直接写出的值.
    【分析】(1)由旋转的性质得出∠BAD=20°,AB=AD,求出∠DAE=∠DAC=35°,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求出答案;
    (2)延长DB到F,使BF=CE,连接AF,证明△ADE≌△ACE(SAS),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DEA=∠CEA,∠ADE=∠ACE,DE=CE,证明△ABF≌△ACE(SAS),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AF=AE,∠AFB=∠AEC=45°,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结论;
    (3)分两种情况画出图形,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答案.
    【解答】(1)解:∵线段AB绕点A逆时针旋转α至AD,α=20°,
    ∴∠BAD=20°,AB=AD,
    ∴∠ADB=∠ABD=×(180°﹣20°)=80°,
    又∵∠BAC=90°,
    ∴∠DAC=70°,
    ∵AE平分∠DAC,
    ∴∠DAE=∠DAC=35°,
    ∴∠AEB=∠ADB﹣∠DAE=80°﹣35°=45°,
    故答案为:45°;
    (2)证明:延长DB到F,使BF=CE,连接AF,
    ∵AB=AC,AD=AB,
    ∴AD=AC,
    ∵AE平分∠DAC,
    ∴∠DAE=∠CAE,
    又∵AE=AE,
    ∴△ADE≌△ACE(SAS),
    ∴∠DEA=∠CEA,∠ADE=∠ACE,DE=CE,
    ∵AB=AD,
    ∴∠ABD=∠ADB,
    ∵∠ADE+∠ADB=180°,
    ∴∠ACE+∠ABD=180°,
    ∵∠BAC=90°,
    ∴∠BEC=360°﹣(∠ACE+∠ABD)﹣∠BAC=360°﹣180°﹣90°=90°,
    ∵∠DEA=∠CEA,
    ∴∠DEA=∠CEA=90°=45°,
    ∵∠ABF+∠ABD=180°,∠ACE+∠ABD=180°,
    ∴∠ABF=∠ACE,
    ∵AB=AC,BF=CE,
    ∴△ABF≌△ACE(SAS),
    ∴AF=AE,∠AFB=∠AEC=45°,
    ∴∠FAE=180°﹣45°﹣45°=90°,
    在Rt△AFE中,∠FAE=90°,
    ∵cs∠AEF=,
    ∴EF=,
    ∵EF=BF+BD+DE=CE+BD+CE=BD+2CE,
    ∴BD+2CE=AE;
    (3)解:如图3,当0°<α<90°时,
    由(2)可知BD+2CE=AE,CE=DE,
    ∵AE=2CE,
    ∴BD+2DE=2DE,
    ∴=2;
    如图4,当90°<α<180°时,
    在BD上截取BF=DE,连接AF,方法同(2)可证△ADE≌△ACE(SAS),
    ∴DE=CE,
    ∵AB=AC=AD,
    ∴∠ABF=∠ADE,
    ∴△ABF≌△ADE(SAS),
    ∴AF=AE,∠BAF=∠DAE,
    又∵∠DAE=∠CAE,
    ∴∠BAF=∠CAE,
    ∴∠EAF=∠FAC+∠CAE=∠FAC+∠BAF=∠BAC=90°,
    ∴△A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EF=AE,
    ∴BD=BF+DE+EF=2DE+AE,
    ∵AE=2CE=2DE,
    ∴BD=2DE+2DE,
    ∴+2.
    综上所述,的值为2+2或2﹣2.
    15.【特例感知】
    (1)如图1,△AOB和△CO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OB=∠COD=90°,点C在OA上,点D在BO的延长线上,连接AD,BC,线段AD与BC的数量关系是 ;
    【类比迁移】
    (2)如图2,将图1中的△COD绕着点O顺时针旋转α(0°<α<90°),那么第(1)问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如果成立,证明你的结论;如果不成立,说明理由.
    【方法运用】
    (3)如图3,若AB=8,点C是线段AB外一动点,AC=3,连接BC.
    ①若将CB绕点C逆时针旋转90°得到CD,连接AD,则AD的最大值是 ;
    ②若以BC为斜边作Rt△BCD(B,C,D三点按顺时针排列),∠CDB=90°,连接AD,当∠CBD=∠DAB=30°时,直接写出AD的值.
    【分析】(1)证明△AOD≌△BOC(SAS),即可得出结论;
    (2)利用旋转性质可证得∠BOC=∠AOD,再证明△AOD≌△BOC(SAS),即可得出结论;
    (3)①过点A作AT⊥AB,使AT=AB,连接BT,AD,DT,BD,先证得△ABC∽△TBD,得出DT=3,即点D的运动轨迹是以T为圆心,3为半径的圆,当D在AT的延长线上时,AD的值最大,最大值为8+3;
    ②如图4,在AB上方作∠ABT=30°,过点A作AT⊥BT于点T,连接AD、BD、DT,过点T作TH⊥AD于点H,可证得△BAC∽△BTD,得出DT=AC=×3=,再求出DH、AH,即可求得AD;如图5,在AB下方作∠ABE=30°,过点A作AE⊥BE于点E,连接DE,可证得△BAC∽△BTD,得出DE=,再由勾股定理即可求得AD.
    【解答】解:(1)AD=BC.理由如下:
    如图1,∵△AOB和△CO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OB=∠COD=90°,
    ∴OA=OB,OD=OC,
    在△AOD和△BOC中,

    ∴△AOD≌△BOC(SAS),
    ∴AD=BC,
    故答案为:AD=BC;
    (2)AD=BC仍然成立.
    证明:如图2,∵∠AOB=∠COD=90°,
    ∴∠AOB+∠AOC=∠AOC+∠COD=90°+α,
    即∠BOC=∠AOD,
    在△AOD和△BOC中,

    ∴△AOD≌△BOC(SAS),
    ∴AD=BC;
    (3)①过点A作AT⊥AB,使AT=AB,连接BT,AD,DT,BD,
    ∵△ABT和△CB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T=AB,BD=BC,∠ABT=∠CBD=45°,
    ∴==,∠ABC=∠TBD,
    ∴△ABC∽△TBD,
    ∴==,
    ∴DT=AC=×3=3,
    ∵AT=AB=8,DT=3,
    ∴点D的运动轨迹是以T为圆心,3为半径的圆,
    ∴当D在AT的延长线上时,AD的值最大,最大值为8+3,
    故答案为:8+3;
    ②如图4,在AB上方作∠ABT=30°,过点A作AT⊥BT于点T,连接AD、BD、DT,过点T作TH⊥AD于点H,
    ∵==cs30°=,∠ABC=∠TBD=30°+∠TBC,
    ∴△BAC∽△BTD,
    ∴==,
    ∴DT=AC=×3=,
    在Rt△ABT中,AT=AB•sin∠ABT=8sin30°=4,
    ∵∠BAT=90°﹣30°=60°,
    ∴∠TAH=∠BAT﹣∠DAB=60°﹣30°=30°,
    ∵TH⊥AD,
    ∴TH=AT•sin∠TAH=4sin30°=2,AH=AT•cs∠TAH=4cs30°=2,
    在Rt△DTH中,DH===,
    ∴AD=AH+DH=2+;
    如图5,在AB上方作∠ABE=30°,过点A作AE⊥BE于点E,连接DE,
    则==cs30°=,
    ∵∠EBD=∠ABC=∠ABD+30°,
    ∴△BDE∽△BCA,
    ∴==,
    ∴DE=AC=×3=,
    ∵∠BAE=90°﹣30°=60°,AE=AB•sin30°=8×=4,
    ∴∠DAE=∠DAB+∠BAE=30°+60°=90°,
    ∴AD===;
    综上所述,AD的值为2+或.

    相关试卷

    2024年中考数学必考考点专题11 图形的变换篇(原卷版):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数学必考考点专题11 图形的变换篇(原卷版),共12页。

    2024年中考数学必考考点专题05 分式篇(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数学必考考点专题05 分式篇(解析版),共11页。

    最新中考数学必考考点总结+题型专训 专题29 图形的变换篇 (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数学必考考点总结+题型专训 专题29 图形的变换篇 (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9图形的变换篇原卷版docx、专题29图形的变换篇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