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卷02(辽宁专用)-备战中考化学模拟卷
展开(考试时间:50分钟 试卷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i-28
第Ⅰ卷(选择题 共10分)
(本部分共包括10道小题,每小题1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 人体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这里的“锌”指的是
A. 元素B. 原子C. 离子D. 分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人体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这里的“锌”不能以单质、分子、原子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
故选A。
2. 成人每天正常需摄入25~30 g油脂。下列食物富含油脂的是
A. 米饭B. 蔬菜C. 红烧肉D. 水果
【答案】C
【解析】
A、米饭中含有淀粉,淀粉属于糖类,选项错误;
B、蔬菜中富含维生素,选项错误;
C、红烧肉中富含油脂和蛋白质,选项正确;
D、水果中富含维生素,选项错误;
故选C。
3. 合理施用肥料是粮食增产的保障。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 KNO3B. CO(NH2)2C. K2CO3D. Ca3(PO4)2
【答案】A
【解析】
A、KNO3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故A正确;
B、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B不正确;
C、K2CO4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C不正确;
D、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D不正确。
故选:A。
4.磷元素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其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磷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金属元素
B.原子核外有16个电子
C.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 g
D.是农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答案】D
【详解】A、由“石”字旁可知,磷属于非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15,不符合题意;
C、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不符合题意;
D、氮、磷、钾是农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符合题意。
故选D。
5.水蒸发为水蒸气后所占体积变大,这一事实说明( )
A.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B.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C.水分子的数目增多D.水分子的质量增加
【答案】A
【解析】水蒸发为水蒸气后所占体积变大,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故选:A。
6. 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家用消毒酒精远离火源存放B. 楼房起火时乘坐电梯逃生
C. 家中煤气泄漏,开灯寻找漏气源D. 室内起火,立即开窗通风
【答案】A
【解析】
【详解】A、酒精具有可燃性,应远离火源存放,该选项做法正确;
B、楼房起火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生,该选项做法不正确;
C、煤气泄漏时,开灯可能引起电火花,从而引起爆炸,则不能开灯,该选项做法不正确;
D、室内起火时,开窗通风,会加速空气流通,从而使火燃烧更旺,该选项做法不正确。
故选A。
7.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加热液体B. 检查装置气密性
C. 熄灭酒精灯D. 量取水的体积
【答案】B
【解析】
【详解】A、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用外焰加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中上部,用手拿试管夹的长柄,试管口斜向上,与水平方向大约成45°夹角,故A操作错误;
B、检查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来的一端浸没在入水中,再用手握住试管外壁,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B操作正确;
C、熄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直接吹灭,防止发生火灾,故C操作错误;
D、量取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不能仰视或俯视读数,故D操作错误;
故选:B。
8.卡塔尔世界杯指定用球的芯片传感器产自中国。制取芯片的主要材料是硅,其生产过程涉及的主要化学反应为。关于该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硅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B.2C表示2个碳元素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参加反应的C和SiO2的质量比为2:1
【答案】A
【详解】A、SiO2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设硅元素质量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x+(-2)×2=0,解得x=+4,Si中硅元素化合价为0,则反应前后硅元素化合价降低,该选项叙述正确;
B、元素只有种类,没有个数,2C表示2个碳原子,该选项叙述不正确;
C、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有两种,不属于分解反应,该选项叙述不正确;
D、结合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C和SiO2的质量比为12:(28+16×2)=1:5,该选项叙述不正确。
故选A。
9.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P点表示10℃时丙的饱和溶液
B.1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甲的溶解度最大
C.20℃时,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至10℃,甲溶液中析出固体最多
D.20℃时,向130g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20g水,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0%
【答案】D
【解析】
A、由图可知,10℃时,P点位于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下方,则图中P点表示10℃时丙的不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1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丙的溶解度最大,选项错误;
C、由图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20℃时,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至10℃,甲、乙溶液中有固体晶体析出,丙溶液中无晶体析出,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质量既与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有关,还与被降温溶液的质量有关,题文中、甲、乙溶液的质量没有明确,则无法比较甲、乙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选项错误;
D、由图可知,20℃时,乙的溶解度为30g,则20℃时,130g乙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0g乙物质和100g水,向130g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20g水,所得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选项正确。
故选D。
10. 某小组用图1的装置探究 CO₂的化学性质。相同条件下,分别将等体积的水、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注入集满CO2的锥形瓶中,测得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0~15s,压强迅速上升是因为向锥形瓶中注入了液体
B. 100s时,实验c中锥形瓶内的CO2已经被完全吸收
C. 实验a中反应生成了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
D. 对比三组实验,氢氧化钠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最好
【答案】B
【解析】
【详解】A、0~15s,将三种不同的液体倒入盛满二氧化碳的烧瓶中气体压强都快速增大是因为液体压缩了瓶内的气体,使瓶内气压增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B、100s时,实验c锥形瓶内的氢氧化钠中压强不再减小,说明锥形瓶内的氢氧化钠已经完全反应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已经完全被吸收,故选项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选项说法正确;
D、比较三个实验,实验c压强减小明显,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强,效果更好,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40分)
(本部分共包括4道小题)
11.(6分)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水球”,表面约 71%被水覆盖,淡水仅占总水量的 2.5%;其余是海水或咸水海水淡化是解决人类淡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全球海水淡化水用途如图1所示。
海水淡化技术主要有热分离法和膜分离法,热分离法利用热发和冷凝分离水与非挥发性物质,能耗大,成本高;膜分离法利用薄膜的选择透过性实现海水淡化,但现有薄膜的水通量低,应用受到限制,有科学家提出,给石墨烯“打上”许多特定大小的孔,制成单层纳米孔二维薄膜。可进行海水淡化。石墨烯海水淡化膜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依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海水淡化水用途排在首位的是__________。
(2)热分离法中,水发生了__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限制热分离法大规模应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石墨烯海水淡化膜允许______通过。
(4)石墨烯、金刚石和 C60属于碳单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都由碳元素组成 b.都由碳原子构成 c.物理性质相似
(5)提出爱护水资源的一条建议_______。
【答案】(1)市政供水
(2) 物理变化 能耗大,成本高
(3)水分子
(4)a
(5)淘米水浇花
【详解】(1)由图1可得,市政供水占比62%,排在首位。
(2)由材料“热分离法利用热发和冷凝分离水与非挥发性物质”可知此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热分离法利用的是物理变化;由材料可知此方法的缺点为能耗大,成本高。
(3)由图2可知水分子可以穿过石墨烯海水淡化膜而其它离子不可以穿过。
(4)a、石墨烯、金刚石和 C60属于碳单质都由碳元素组成,故a正确;
b、石墨烯、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 C60由分子构成,故b错误;
c、石墨烯、金刚石和 C60属于碳单质都由碳元素组成,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由差异,故c错误。
故选:a
(5)保护水资源可以节约用水,可以防止水污染,所以可以一水多用,例如淘米的水用来浇花,洗衣服的水用来冲厕所等,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后再排放等。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碳的性质,海水淡化的转化方法,保护水资源的途经。
12. (7分)某小组以“气体制备”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1)基础实验:
实验室现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石灰石和稀盐酸,以及下列仪器。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
②甲同学选用装置A制备O2,化学方程式为______。欲收集一瓶干燥的O2,收集装置最好选用______(填序号)。
③乙同学选用装置B制备CO2,反应时液面应不低于______(填“m”或“n”)位置。实验室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跨学科实践:
用下图的自制“制氧机”制备O2。
【资料】过碳酸钠加水溶解会分解生成】Na2CO3和H2O2;Na2CO3易溶于水。
【操作】在左瓶中依次加入适量水、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
【现象】左瓶中黑色粉末翻腾、液体浑浊,瓶壁温热;右瓶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评价】①左瓶中的二氧化锰可通过______、洗涤、烘干等操作回收;
②右瓶中水的作用是______(写一个即可)。
【答案】(1) ①. 水槽 ②. ③. C ④. m ⑤.
(2) ①. 过滤 ②. 可检测气流的快慢
【解析】
(1)①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水槽;
②A装置为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甲同学选用装置A制备O2,应选用药品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欲收集一瓶干燥的O2,收集装置最好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故收集装置选:C;
③乙同学选用装置B制备CO2,长颈漏斗的末端需伸入液面以下,所以反应时液面应不低于m位置;实验室可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①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左瓶中的二氧化锰可通过过滤、洗涤、烘干等操作回收;
②右瓶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通过右瓶水中气泡的多少来检测气流的快慢。
13.(14分)从古至今,CO2一直被人类广泛应用。
一、CO2的发现
(1)西晋张华著作《博物志》记载:“烧白石作白灰 ……”,同时分解生成了CO2。白石主要成分同石灰石,白灰主要成分Ca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17世纪初,海尔蒙特发现木炭燃烧后不仅有灰烬,还有不可见的气体产生,他将该气体命名为“森林之精”。烛火在该气体中会熄灭,这说明该气体具有 的化学性质。
二、CO2的吸收、应用
(3)CO2吸收:自然界有多种途径吸收CO2。
①绿色植物通过 吸收CO2。
②风化岩石中的CaCO3粉末可吸收空气中的CO2和H2O转化为Ca(HCO3)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CO2的捕捉:利用氨水(NH3·H2O)捕捉CO2,得到高纯度CO2的流程如下
①吸收塔中NH3•H2O常采用雾状喷淋技术,其目的是 。
②再生塔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回收的CO2与H2在催化剂、高温条件下合成甲醇(CH4O)同时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三、CO2的含量测定
m g甲醇与一定量O2置于密闭容器内充分反应,发生的反应如下:
CH4O+O2CO2+CO+ H2O
【资料】1、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
2.氢氧化钠溶液不吸收CO,能充分吸收CO2
3.浅绿色氯化亚铜溶液吸收CO生成红色固体Cu2Cl2(CO)2•2H2O
【实验】
(6)连接好装置, (填一实验操作步骤)。将生成的气体通入下图装置
【现象】
(7)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中固体变蓝,说明有 生成;C中出现 (填现象),说明CO生成。B、C装置都增重,增重的质量总和为ag。
【数据】充分吸收生成的气体后测定,A装置增重3.6g
【计算】
(8)m= g ;
a 的取值范围是2.8g<a g< g(结果保留到0.1g,下同)。
若a=3.6,则生成气体中CO2 的质量为 g(2分)。
【答案】(1)CaCO3eq \(=====,\s\up7(高温)) CaO+CO2↑
(2)不支持燃烧
(3) 光合作用 CaCO3 + H2O + CO2=Ca(HCO3)2
(4) 增大NH3•H2O与CO2的接触面积,充分反应 NH4HCO3eq \(=====,\s\up7(△)) NH3↑+H2O+CO2↑
(5)
(6)检查装置气密性
(7) H2O 红色固体
(8) 3.2 4.4 2.2
【详解】(1)白石主要成分同石灰石,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白灰主要成分CaO,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eq \(=====,\s\up7(高温)) CaO+CO2↑;
(2)烛火在该气体中会熄灭,这说明该气体具有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产生氧气;
风化岩石中的CaCO3粉末可吸收空气中的CO2和H2O转化为Ca(HCO3)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 + H2O + CO2=Ca(HCO3)2
(4)吸收塔中NH3•H2O常采用雾状喷淋技术,可以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物质充分反应;
再生塔中碳酸氢铵加热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eq \(=====,\s\up7(△)) NH3↑+H2O+CO2↑
(5)CO2与H2在催化剂、高温条件下合成甲醇(CH4O)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连接好装置,在实验之前,要检查装置气密性,以免装置漏气,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7)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中固体变蓝,说明有水生成,因为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C中出现红色固体,说明有CO生成,因为浅绿色氯化亚铜溶液会吸收CO生成红色固体;
(8)A装置增重3.6g,即反应生成了3.6g水,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0.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甲醇中氢元素的质量为0.4g,计算出参与反应的甲醇的质量:=3.2g;
甲醇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2g;
采用极值法求a值,若反应完全生成CO2,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若反应完全生成CO,则生成一氧化碳的质量为:=2.8g;
所以a 的取值范围是2.8g<a g<4.4g;
若a=3.6,设生成气体中CO2 的质量为x,则,解得x=2.2g。
14.(13分)某兴趣小组对无明显现象反应的可视化方法开展了探究。
探究一:验证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讨论分析】
(1)实验Ⅰ中,需保证温度相同,加入水和稀盐酸的体积相同,还需控制 相同。
(2)实验Ⅱ中酸和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为证明该化学反应的发生,加入溶液后, ;也可将溶液换成 (写一种即可)。
(3)①实验Ⅲ中的X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填字母序号)。
A.CuO B. C.
②下图为实验Ⅲ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分析,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微观粒子是 (用化学符号表示,下同),反应后“◯”表示的微观粒子是 。
探究二:验证与NaOH能反应
【查阅资料】水的沸点与气体压强有关,气体压强小,沸点低。
(4)实验Ⅰ:如图1装置,将10mL水注入吸滤瓶内,振荡,此时95℃水无明显变化。再如图2装置,将10mL NaOH溶液注入吸滤瓶内,振荡,观察到95℃热水 ,说明能与NaOH溶液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实验Ⅱ:已知NaOH易溶于乙醇,碳酸钠在乙醇中几乎不溶解。如图3装置所示,向试管中通入足量的,观察到 ,说明能与NaOH溶液反应。
【总结提升】
(6)无明显现象反应的可视化实验设计思路:① ② 。
(7)你认为探究二中(4)实验Ⅰ的设计思路为 (写上述序号)。
【答案】(1)的用量
(2) 无明显现象(或无白色沉淀生成) (酚酞试液等合理答案即可)
(3) AB 、
(4) 立即沸腾
(5)有白色沉淀生成
(6) 证明反应物的减少 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7)①(对应的思路序号即可)
【详解】(1)按照控制变量法,控制无关变量,故还需要的用量相同。
(2)①试管中的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②为证明该化学反应的发生,加入溶液后,如没有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出现,则证明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
③也可将溶液换成(酚酞试液等合理答案即可)。
(3)①A、X可以是氧化铜,如果硫酸消耗完,就不会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蓝色溶液了,符合题意;
B、X可以是碳酸钠,如果硫酸消耗完,就不会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了,也就没有气泡生成了;
C、X不可以是硝酸钡,试管中的硫酸无论是否发生了反应,都会和钡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②由图可得、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
③反应后“◯”表示的微观粒子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的。
(4)①将10mL NaOH溶液注入吸滤瓶内,振荡,二氧化碳会和氢氧化钠发生放热反应,导致95℃热水立即沸腾;
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5)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的碳酸钠不溶于乙醇,故而形成沉淀。
(6)无明显现象反应的可视化实验设计思路:第一个是证明反应物的减少,第二个是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7)探究二中(4)实验Ⅰ的设计思路与①相符。序号
I
Ⅱ
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试管中液体浑浊,b试管得到澄清溶液
加入溶液后,
加入试剂X后,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
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黄金卷04(辽宁专用)-备战中考化学模拟卷: 这是一份黄金卷04(辽宁专用)-备战中考化学模拟卷,文件包含黄金卷04辽宁专用原卷版docx、黄金卷04辽宁专用解析版docx、黄金卷04辽宁专用参考答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黄金卷03(辽宁专用)-备战中考化学模拟卷: 这是一份黄金卷03(辽宁专用)-备战中考化学模拟卷,文件包含黄金卷03辽宁专用原卷版docx、黄金卷03辽宁专用解析版docx、黄金卷03辽宁专用参考答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黄金卷02(成都专用)-备战中考化学模拟卷(四川专用): 这是一份黄金卷02(成都专用)-备战中考化学模拟卷(四川专用),文件包含黄金卷02成都专用原卷版docx、黄金卷02成都专用解析版docx、黄金卷02成都专用参考答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