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测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1. 柞蚕起源于我国山东省鲁中南地区,其茧丝的产量仅次于家蚕,因喜好食用柞树叶而得名,但在一些地区超量放养柞蚕,造成柞园植被破坏。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在放养柞蚕时需合理确定放养量;同时采取移栽适龄柞树、种植灌木类中草药、草菇及阴生植物等措施对柞园进行生态修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人们通过柞蚕吐丝获得经济效益体现了柞蚕的直接价值
B. 确定放养量、移栽适龄柞树等运用了生态工程中的协调原理
C. 将柞蚕养殖和渔业结合,利用柞蚕粪作鱼饲料养鱼,可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D. 通过该实例充分说明生态工程在恢复、重建受损生态系统方面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物多样性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功能的等方面;潜在价值:尚不太清楚的价值。
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自生、协调、循环、整体。
【详解】A、利用柞蚕获得经济效益体现了其直接价值,A正确;
B、生态工程中的协调原理是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因此确定放养量、移栽适龄柞树等运用了生态工程中的协调原理,B正确;
C、将柞蚕养殖和渔业结合,利用柞蚕粪作鱼饲料养鱼,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通过这个实例,对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说明生态工程在恢复、重建受损生态系统方面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有良好的发展前景,D正确。
故选C。
2. 辽宁盘锦的“红海滩”是国家级5A景区,绵延百里的滨海滩涂生长着翅碱蓬单一群落。研究人员对翅碱蓬群落进行研究,发现翅碱蓬生物群落稳定性较差。随着景观破碎化程度加重,人类活动对其干扰程度增加,进行湿地修复尤为紧迫。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沿海建立多种多样的景观、景点,会增大生态足迹
B. 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遵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C. 湿地修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会提高翅碱蓬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D. 湿地修复后,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足迹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指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详解】A、在沿海建立多种多样的景观、景点,人类活动增加,会增大生态足迹,A正确;
B、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因此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遵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B正确;
C、湿地修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会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生物群落的稳定性,C正确;
D、湿地修复后,物种丰富度性增加,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D错误。
故选D。
3. 红树林既可防风固堤,也可为鱼类、鸟类等动物提供栖息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红树林的防风固堤作用主要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B. “植物—鱼—水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常见的一条食物链
C. 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结构相对复杂,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D. 采取退塘还林、治污减排等措施有利于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红树林的防风固堤作用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A错误;
B、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捕食的个体,故“植物→鱼→水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常见的一条食物链,B正确;
C、一般而言,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结构相对复杂,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
D、采取退塘还林、治污减排等措施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对于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有利的,D正确。
故选A。
4. 生态足迹是指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及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B. 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C. 当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表现为生态赤字
D. 培育良种、建设生态工程等措施可提高生态承载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足迹是指平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的资源及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能承载某种个体存在的最大数量。
【详解】A、“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从而有效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
B、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增加能量的损耗,从而增大生态足迹,B错误;
C、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能承载某种个体存在的最大数量,当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表现为生态赤字,C正确;
D、培育良种、建设生态工程等措施可提高产量,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D正确。
故选B。
5. 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碳中和是指CO2吸收量和CO2排放量达到平衡,实现CO2的“零排放”。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有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
B.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可能大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
C. 水电、风电和光伏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减少CO2的排放
D. 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往复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碳中和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详解】A、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有助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CO2浓度,A正确;
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可能大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因为生产者需要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进行生长发育,B正确;
C、大气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为化石燃料的燃烧,水电、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的利用有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排放,C正确;
D、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过程,D错误。
故选D。
6. 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2010年我国人均生态足迹约为世界人均值的85%,以下关于生态足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应大力建设生态工程,使其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
B. 生态足迹越大,意味着人们改造环境的力量越大
C. 多吃“原生态养殖”的牛肉会使生态足迹减小
D. 绿色出行、使用低耗能电器,能减少生态足迹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足迹是指人类为满足其资源消费、污染物消纳、基础建设支持等需求所需利用的所有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和,而自然可为人类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规模,即为生物承载力。
【详解】A、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虽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的生态足迹已经超过自身生物承载力(自然资源再生及吸收碳排放的能力)的一倍,即需要两个国土面积才能够生产所耗资源和吸收碳排放,因此,不应盲目建设生态工程,A错误;
B、生态足迹越大,并不意味着人们改造环境的力量越大,有时甚至会破坏环境,B错误;
C、多吃“原生态养殖”牛肉会使生态足迹增大,即通过这种饮食方式占用的土地会增大,C错误;
D、绿色出行、使用低耗能电器,降低能源消耗,能减少生态足迹,D正确。
故选D。
7.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是某些细菌以蔗糖为原料合成的一种胞内聚酯,具有类似于合成塑料的物化特性及合成塑料所不具备的生物可降解性。PHA进入海洋后,可以被动物食用,约1~3年完全自然降解。下图为PHA的生产工艺流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培养基A为选择培养基,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具有耐盐性状
B. 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菌株M计数,或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直接计数
C. 发酵罐内应严格控制温度、pH等条件,营养物质需在发酵前一次性添加
D. 采用过滤、沉淀的方法得到的PHA产品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答案】A
【解析】
【分析】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是由嗜盐细菌合成的一种胞内聚酯,要从某咸水湖中寻找生产PHA菌种,首先要进行目的菌株的筛选,可将咸湖水接种在含盐量较高的选择培养基上,筛选培养得到嗜盐细菌;然后,从选择培养基上挑选多个单菌落分别进行扩大培养,扩大培养的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最后检测嗜盐细菌的数目和PHA的产量,选择PHA产量最高的嗜盐细菌作为目的菌株。
【详解】A、培养基A为选择培养基,盐浓度较高,pH=10,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具有耐盐性状,A正确;
B、血细胞计数板比细菌计数板厚,常用于相对较大的真菌等计数,M菌应用细菌计数板计数,B错误;
C、发酵罐内应严格控制温度、pH等条件,要随时检测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数量、产物浓度等以了解发酵进程,还需要添加必需营养成分,不能一次性添加,C错误;
D、分析题意可知,PHA是细菌的代谢物,应采用提取、分离、纯化措施来获取产品,D错误;
故选A。
8. 为制备圆褐固氮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以降解厨余垃圾废液中淀粉、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研究人员探究了圆褐固氮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处理某厨余垃圾废液的最佳接种量比,将两种菌液进行了不同配比的分组处理,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种细菌需经过胞吞将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吸收进细胞才能分解利用
B. 实验组需要将上述菌液分别接种于相同体积的厨余垃圾废液中进行培养
C. 对照组需要将等量R2组的菌液接种到相同体积的无菌水中进行培养
D. 圆褐固氮菌占比较高的R1组对于蛋白质等含氮物质的分解效率最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实验的目的为了探究圆褐固氮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处理某厨余垃圾废液的最佳接种量比,自变量是两种菌的接种比,因变量是厨余垃圾废液中淀粉、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的剩余量。
【详解】A、脂肪为小分子物质,能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菌,A错误;
B、实验过程中,厨余垃圾废液的作用类似于培养基,其体积是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故实验组需要将上述菌液分别接种于相同体积的厨余垃圾废液中进行培养,B正确;
C、本实验还需设置对照组,具体处理是将适量R2组的菌液接种到等量的普通培养基中,无菌水中微生物不能生活,做对照无意义,C错误;
D、圆褐固氮菌能利用空气中的氮,对厨余垃圾废液(蛋白质)中的氮利用得较少,因此圆褐固氮菌占比较高的R1组对于蛋白质等含氮物质的分解效率较低,D错误。
故选B。
9. 传统发酵技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对微生物的应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酒时,发酵瓶留1/3的空间可以防止发酵液溢出
B. 制作泡菜时加入的“老汤”中的醋酸菌可加速发酵进程
C. 由果酒制果醋时,只需通入充足的氧气,无需改变温度
D. 醋酸菌无氧呼吸发酵制做酸奶时,溶液pH值逐渐降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1、果醋制作原理:利用醋酸菌有氧呼吸将葡萄糖或者乙醇转化为醋酸。
2、泡菜(酸菜)的制作原理: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详解】A、发酵装置中发酵液占2/3空间,预留13的空间,有利于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大量繁殖,还能避免发酵过程中发酵液溢出,A正确;
B、泡菜利用的是乳酸菌,制作泡菜时加入的“老汤”中含有纯度较高的乳酸菌可加速发酵进程,B错误;
C、制作果酒利用的是酵母菌,其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30℃,而制作果醋利用的是醋酸菌,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故欲将果酒制备成果醋,制备时需要将温度升高,同时还需通入充足的氧气,C错误;
D、酸奶发酵所需的菌种是乳酸菌,无氧呼吸可产生乳酸,酸奶发酵时,溶液pH值逐渐降低,D错误。
故选A。
10.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产生的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科研人员用黄曲霉毒素B(AFB1)的结构类似物——豆香素(C9H6O2)筛选出能高效降解AFB1的菌株,实验过程如下图中的①—④。已知菌体对有机物的降解途径有胞外分泌物降解和菌体吸附降解两种。对降解菌的培养液进行离心,发现上清液中AFB1的残留率明显低于菌悬液中的残留率。检测发现上清液中含有蛋白质K,为验证蛋白质K是降解AFB1的有效成分,进行实验⑤:在A中加入水解蛋白质K的酶、B中加等量的蒸馏水,充分反应后在两试管中均加入等量的豆香素(C9H6O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1号培养基属于选择性培养基,需要提前在160—170℃下进行湿热灭菌
B. 步骤③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目的是筛选出能降解黄曲霉毒素的单菌落
C. 蛋白质K属于降解菌产生的胞外分泌物,可以分解培养液中的AFB1
D. 实验⑤的结果是A试管中豆香素含量基本不变,B试管中豆香素含量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过程②为选择培养,其目的是增加降解AFB1的菌株数量,说明1号培养基属于选择性培养基,也属于液体培养基;过程③所使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目的是筛选出能降解黄曲霉毒素的单菌落,说明2号培养基属于选择性培养基,也属于固体培养基。
【详解】A、根据题图分析可知,1号培养基属于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能降解豆香素的菌株,需要提前在121℃下进行湿热灭菌,A错误;
B、根据题图分析可知,步骤③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目的是筛选出能降解黄曲霉毒素(AFB1)的单菌落,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上清液中AFB1的残留率明显低于菌悬液中的残留率,上清液中含有蛋白质K,因此蛋白质K属于降解菌产生的胞外分泌物,其分解的是AFB1,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A中加入水解蛋白质K的酶,因此A中蛋白质K被分解,不能分解豆香素,豆香素含量基本不变;B试管中有蛋白质K,豆香素被分解,含量减少,D正确。
故选A。
11. 下图为啤酒生产过程的简要流程,其中糖化的目的是将麦芽中的淀粉等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可用赤霉素溶液浸泡大麦种子,使种子无需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
B. 过程③的主发酵阶段的初期需要氧气,随后再保持厌氧环境,以便完成酒精的生成
C. 在啤酒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酒精的产生积累主要在后发酵阶段完成
D. 发酵过程中要适时往外排气,后发酵时期可以延长排气时间间隔
【答案】C
【解析】
【分析】参与啤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酵母菌可进行有氧呼吸获得大量能量,从而快速繁殖,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啤酒生产需经过制麦、糖化、发酵等主要环节。
【详解】A、大麦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赤霉素可诱导胚乳的糊粉层大量合成 α-淀粉酶,故过程①制麦时可用赤霉素溶液浸泡大麦种子,使种子无需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A正确;
B、为了缩短发酵时间,发酵初期应适当提供氧气,有利于酵母菌有氧呼吸快速繁殖,随后再保持厌氧环境,以便完成酒精的生成,B正确;
C、啤酒发酵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其中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是在主发酵阶段完成,故啤酒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酒精的产生积累主要在主发酵阶段完成,C错误;
D、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故发酵过程中要适时往外排气,后发酵时期由于糖类物质不足,产生的二氧化碳减少,可以延长排气时间间隔,D正确。
故选C。
12. 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细胞群体,称为纯培养物。获取纯培养物的常用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下列有关这两种方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这两种方法的关键都是要防止杂菌污染以保证获得培养物的纯度
B. 这两种方法均需同时将接种的平板和未接种的平板倒置进行培养
C. 接种环和涂布器均需要在火焰上灼烧,且涂布器灼烧前需用酒精引燃
D.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菌落数目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比实际值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1、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测样品制成均匀的系列稀释液,尽量使样品中的微生物细胞分散开,使成单个细胞存在,再取一定稀释度、一定量的稀释液接种到平板中,使其均匀分布于平板中的培养基内。
2、平板划线法:把混杂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中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表面上作多次由点到线的划线稀释而获得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并让其成长为单菌落的方法。
【详解】A、获得纯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故两种纯化方法都要防止杂菌污染,A正确;
B、为验证培养基是否被污染,两种方法均需同时将接种的平板和未接种的平板倒置,在培养箱中进行培养,B正确;
C、接种环和涂布器均需要在火焰上灼烧,接种环可直接灼烧灭菌,涂布器要沾少量酒精在火焰上引燃进行灼烧灭菌,C正确;
D、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故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微生物的计数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比实际值小,D错误。
故选D。
13. 下图为烟草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过程均可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 过程②应使用适宜的培养基,在有光环境中进行
C. 过程③发生脱分化,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 从根组织块到幼苗形成的过程说明植物根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广义上又叫离体培养,是指从植物体上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在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及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
【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过程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会进行减数分裂,故①、②、③过程均不能发生基因重组,会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
B、过程②为脱分化,需要避光,而再分化过程需要光照,B错误;
C、过程③表示再分化,C错误;
D、由植物细胞培养成完整个体体现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因此从根组织块到幼苗形成的过程说明植物根细胞具有全能性,D正确。
故选D。
14. 以下不能说明细胞全能性的实验是( )
A. 菊花花瓣细胞培育出菊花新植株
B. 玉米幼苗培育出高大植株
C. 转入抗虫基因的棉花细胞培育出植株
D. 番茄与马铃薯体细胞杂交后培育出植株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的全能性:1.概念: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
2.原因:体细胞内含有本物种全套的遗传信息。
3.细胞全能性表现的必要条件:(1)离体(必要条件);(2)一定的营养物质(无机盐、维生素、氨基酸等)和植物激素;(3)适宜的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pH等)、无菌无毒的环境。
【详解】A、菊花花瓣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培育出菊花新植株,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A不符合题意:
B、玉米幼苗培育出高大植株,是正常发育过程,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符合题意;
C、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转入抗虫基因的棉花细胞,经过植物组织培养可培育出植株,该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C不符合题意;
D、番茄与马铃薯体细胞杂交后培育出植株,该过程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细胞的全能性,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 如图是利用甲、乙两种植物的各自优势,通过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培育高产、耐盐的杂种植物的实验流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利用电融合法、离心法等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B. b全部都是同时具有高产和耐盐特性的杂种细胞
C. c是经培养后得到的具有耐盐性状的丛芽或胚状体
D. 本方法的优点是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a表示去除细胞壁获得有活力的原生质体;b表示诱导融合后的细胞,包括多种;c表示愈伤组织培养形成的新植体。
【详解】A、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时,可以采用物理方法(电融合法、离心法等)和化学方法[聚乙二醇(PEG)融合法、高Ca2+-高pH融合法等],A正确;
B、PEG诱导原生质体融合时可能出现同种细胞融合的情况,因此后代不一定全是杂合细胞,即b不一定都是同时具有高产和耐盐特性的杂种细胞,B错误;
C、c是经愈伤组织再分化后在高盐培养基上得到的具有耐盐性状的丛芽或胚状体,C正确;
D、本方法为植物体细胞杂交,优点是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使子代能表现出耐盐和高产性状,D正确。
故选B。
16. 如图为“番茄-马铃薯”的培育过程,利用“番茄-马铃薯”两种植物的各自优势,通过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培育新的杂种植株。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进行过程①处理时能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B. 在利用杂种细胞培育杂种植株的过程中,运用的技术手段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依据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
C. 试管a为愈伤组织,培养基需要加入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D. 过程⑤涉及的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①为酶解法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的过程,②为促进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③为再生细胞壁,④为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⑤再分化形成杂种幼苗的过程。
【详解】A、图中过程①为酶解法去除细胞壁的过程,由于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故需要用到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A正确;
B、在利用杂种细胞培育杂种植株的过程中,运用的技术手段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B错误;
C、试管a中为愈伤组织,培养基需要加入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且比例要适中,以便诱导愈伤组织的产生,C正确;
D、过程⑤是再分化形成杂种幼苗的过程,涉及的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D正确。
故选B。
17. 图为玉米组织培养的相关研究,亲本植物的基因型为Aa,A、B、C、D表示以亲本植物为材料进行的四种人工繁殖过程,图中融合细胞只考虑两两融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部分叶片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需将其先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30s后,再用次氯酸钠处理30min后,最后用无菌水清洗2~3次
B. 图中①表示脱分化过程,B过程得到的子代植株基因型为Aa
C. 2,4-D常用于玉米组织培养,与形成薄壁细胞不同,在配制分化芽培养基时需降低2,4-D的浓度
D. 若让D过程获得的植株和亲本植株杂交,其后代中基因纯合的类型所占比例为1/3
【答案】C
【解析】
【分析】A表示利用生殖细胞得到单倍体植株;B表示通过胚状体进行无性繁殖,其中①为脱分化、再分化;C为植物组织培养;D表示植物体细胞杂交,其中②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需要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30s后,用无菌水清洗2~3次,再用次氯酸钠处理30min后,立即用无菌水清洗2~3次,A错误;
B、图中①是部分叶片形成胚状体的过程,需要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B植株是由亲本植株的叶片经过组织培养形成的,基因型为Aa,B错误;
C、为促进愈伤组织(由薄壁细胞组成)再分化,在配制分化培养基时需降低2,4-D的浓度,C正确;
D、D植株是经过亲本细胞Aa经过体细胞杂交形成的,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可以联会,所以是可育的,其基因型是AAaa,产生的配子AA∶Aa∶aa=1∶4∶1,当其与亲本Aa(产生的配子为A∶a=1∶1)杂交时,后代纯合子AAA和aaa所占的比例为1/6×1/2+1/6×1/2=1/6,D错误。
故选C。
18. 下列关于菊花组织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切取幼嫩的菊花茎段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
B. 菊花组织培养的全过程都要在有光条件下进行
C. 菊花茎段培养前需用适宜浓度的酒精和次氢酸钠的混合液消毒
D. 由于基因重组,组织培养产生的植株与外植体基因型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是: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成根、芽,最终形成植物体。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详解】A、幼嫩的菊花茎段分裂旺盛,因而容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可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A正确;
B、菊花组织培养的全过程中,诱导愈伤组织期间一般不需要光照,B错误;
C、流水冲洗后的外植体先用酒精消毒,无菌水清洗后再用次氯酸钠消毒,C错误;
D、组织培养过程中没有减数分裂,不会进行基因重组,产生的植株与外植体基因型相同 ,D错误。
故选A。
19. 下列关于植物细胞工程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苗,使植株抗病毒的能力得到提高
B. 单倍体育种后得到的植株不一定是纯合子
C. 可以通过植物细胞培养获得酚类、萜类等植物生长非必需的次生代谢产物
D. 可利用培养的愈伤组织进行诱变育种,工厂化生产的细胞产物也可来自愈伤组织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是: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成根、芽,最终形成植物体。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属于无性生殖。
2、由糖类、氨基酸等初生代谢产物通过次生代谢过程产生的有机物称为次生代谢产物,包括帖类、酚类和生物碱等。
【详解】A、茎尖等分裂旺盛部位无病毒感染,所以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出无病毒且保持优良性状的脱毒幼苗,但不抗毒,A错误;
B、单倍体育种后得到的植株不一定是纯合子,如原植株基因型是AAaa,其花粉中存在Aa的配子,经单倍体育种得到的植株可能是杂合子(AAaa),B正确;
C、次生代谢产物是由次生代谢产生的一类细胞生命活动或植物生长发育正常运行的非必需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因此可以通过植物细胞培养获得酚类、萜类等植物生长非必需的次生代谢产物,C正确;
D、愈伤组织细胞分裂旺盛,诱导易产生突变,可利用培养的愈伤组织进行诱变育种,工厂化生产的细胞产物也是来自愈伤组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群体,有利产生代谢产生,D正确。
故选A。
20. 为了培育菊花新品种,科学家利用野生夏菊和栽培秋菊进行杂交。培育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野生夏菊和栽培秋菊杂交后代一定能正常繁殖
B. ①过程常选择酶解法去壁,应用了酶的专一性
C. ①~②过程中常会用到灭活的动物病毒
D. 该技术成功的标志是杂种细胞再生出新的细胞壁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示过程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就是将不同种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终点是培育成杂种植株,而不是形成杂种细胞就结束,杂种植株的特征:具备两种植物的遗传特征,原因是杂种植株中含有两种植物的遗传物质;植物体细胞杂交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详解】A、野生夏菊和栽培秋菊如果存在生殖隔离,那么杂交后代不能正常繁殖,A错误;
B、①过程常选择酶解法去壁,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应用了酶的专一性,B正确;
C、过程②中常用物理法或化学法处理(聚乙二醇)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而灭活的病毒只能诱导动物细胞融合,C错误;
D、植物体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杂种细胞再生出新的细胞壁,植物体细胞杂交成功的标志是杂种植株的形成,D错误。
故选B。
21. 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体细胞杂交是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下列关于这两项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体细胞杂交采用的方法不完全相同
B. 可以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C. 科学家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出番茄—马铃薯植株,地上结番茄,地下长马铃薯
D. 动物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融合的基础,动物细胞培养要用到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的体细胞杂交是将不同植物的细胞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形成杂种细胞,进而利用植物的组织培养将杂种细胞培育成多倍体的杂种植株。植物体细胞杂交依据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详解】A、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诱导动物细胞融合采用的方法有电融合法、PEG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二者不完全相同,A正确;
B、让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制备杂交瘤细胞为制备单克隆抗体开辟了新途径,B正确;
C、科学家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出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但这种植株并没有在地上结番茄、地下长马铃薯,C错误;
D、动物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因而也是动物细胞融合的基础,动物细胞培养用到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处理得到分散的细胞,D正确。
故选C。
22.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工程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动物细胞培养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B. 在传代培养的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可能发生改变
C. 成体干细胞经培养可获得各种组织细胞,可发育成个体
D. 核移植后,可用电刺激、乙醇或Ca2+载体等激活重构胚
【答案】D
【解析】
【分析】1、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取动物组织块→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中(原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用酶分散为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传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
2、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将动物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内,使这个重新组合的细胞发育成新胚胎,继而发育成动物个体的技术。
【详解】A、动物细胞培养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细胞增殖,A错误;
B、在传代培养的过程中,传代次数较多时,部分细胞遗传物质会发生改变,B错误;
C、成体干细胞是成体组织或器官内的干细胞,例如骨髓造血干细胞,只能分化成的特定细胞或组织,不能发育成完整个体,C错误;
D、核移植过程中,将体细胞直接注入去核的卵母细胞形成重构胚,然后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如电刺激、Ca2+载体、乙醇和蛋白酶合成抑制剂等)激活重构胚,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过程,D正确。
故选D。
23. 如图为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过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a中放置的一般是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原因是其细胞分裂能力强
B. c过程属于原代培养,d过程属于传代培养
C. c、d瓶中的培养液需要加入血清等天然成分
D. 将培养的细胞置于95%O2和5%CO2混合气体的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答案】D
【解析】
【分析】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
(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
(3)温度和PH:36.5℃±0.5℃;适宜的pH:7.2~7.4。
(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
【详解】A、a中放置的一般是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原因是其细胞分裂能力强,因而可以作为动物细胞培养的材料,A正确;
B、细胞培养过程中没有分瓶之前的培养称为原代培养,分瓶之后的培养称为传代培养,即c过程属于原代培养,d过程属于传代培养,B正确;
C、c、d瓶中的培养液属于合成培养基,通常还需要加入血清等天然成分,因为目前对于动物细胞增殖所需要的营养尚不完全清楚,C正确;
D、将培养的细胞置于95%空气和5%CO2混合气体的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其中二氧化碳起到了维持pH相对稳定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24. 如图所示,核苷酸合成有两个途径,物质A可以阻断其中的全合成途径。正常细胞内含有补救合成途径所必须的转化酶和激酶,制备单克隆抗体时选用的骨髓瘤细胞中缺乏转化酶。现用加入H、A、T三种物质的“HAT培养基”来筛选特定的杂交瘤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B淋巴细胞及其自身融合细胞因含有转化酶和激酶所以可在HAT培养基上大量增殖
B. 杂交瘤细胞因为可以进行上述两个途径所以能在HAT培养基上大量增殖
C. HAT培养基上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都能分泌针对同一种抗原的抗体
D. 利用杂交瘤细胞制备的单抗可作为特异性探针研究相应抗原蛋白的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核苷酸合成有两个途径,物质A可以阻断其中的全合成途径,正常细胞含有补救合成途径所必需得转化酶和激酶,骨髓瘤细胞中缺乏转化酶,因此加入H、A、T三种物质后,骨髓瘤细胞及其自身融合的细胞中缺乏转化酶,无法进行上述两个途径而在HAT培养基上不能增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和自身融合的细胞也因高度分化而不能增殖,故在该培养基上能增殖的只有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中全合成途径被物质A阻断,但其可借助正常细胞的补救合成途径来合成核苷酸,进而大量繁殖)。
【详解】A、B细胞及其互相融合细胞因均属于成熟的高度分化细胞,不能增殖,A错误;
B、杂交瘤细胞因为可以进行补救合成途径,所以能够在HAT培养基上大量增殖,B错误;
C、由于参与杂交的B细胞不一定只有一种,虽然HAT培养基上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能大量增殖,也能产生抗体,但不一定产生同一种抗体,C错误;
D、单克隆抗体的作用之一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利用抗体作为特异性探针,研究相应的抗原蛋白,D正确。
故选D。
25. 下列有关动物细胞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外培养哺乳动物细胞时,培养温度大多需要保持在36.5℃左右
B. 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核移植等是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
C. 动物细胞培养时,培养基中需要含有糖类、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D. PEG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形成的杂种细胞,经动物细胞培养能得到优良动物个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动物细胞培养是指从动物体内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技术。该技术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
【详解】A、体外培养哺乳动物细胞时,必须维持细胞生存所必须的适宜的温度,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的温度约在36.5℃左右,A正确;
B、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核移植等是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是基础,B正确;
C、动物细胞培养时,培养基中需要含有糖类、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的还需要加入血清等物质,C正确;
D、由于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受到限制,动物细胞融合形成的杂种细胞不能培育成动物个体,D错误。
故选D。
26.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培养至细胞发生接触抑制时,瓶壁上的细胞呈单层分布
B. 癌细胞在培养瓶中不会出现接触抑制现象
C. 二倍体动物体细胞的传代培养次数通常是无限的
D. 在细胞培养过程中,有部分细胞的基因型会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动物细胞培养是指从动物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技术。
【详解】A、由于接触抑制,动物在培养时瓶壁上的细胞呈单层分布,A正确;
B、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在培养瓶中不会出现接触抑制现象,B正确;
C、细胞原代培养通常在10代左右,传代培养在40-50代,超过就变成了不受控制的癌细胞,所以培养次数是有限的,C错误;
D、在细胞传代培养过程中,有部分细胞的遗传物质可能会发生改变,从而基因型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C。
27. 下表细胞工程技术应用中各组所选择的实验材料及材料特点与实验目的匹配错误的是( )
A. 1和2B. 2和3C. 3和4D. 1和4
【答案】B
【解析】
【分析】卵母细胞适于作为受体细胞,因为卵(母)细胞大,容易操作;卵(母)细胞质多,营养丰富;含有促使细胞全能性表达的物质。愈伤组织细胞分化程度低,全能性较高,细胞分裂能力强。花粉粒能用于单倍体育种,但不能用于植物体细胞杂交。
【详解】克隆动物用次级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因为卵细胞大,营养丰富,且细胞质物质能有效调控核发育,1组正确;培育脱毒草莓时,应选用根尖或茎尖的材料,选材的原因是茎尖含病毒很少,甚至不含毒,但诱发突变不是选材的原因,2组错误;培育番茄—马铃薯超级杂种植株,应选用两种植物的体细胞,不能选用花粉粒,3组错误;烧伤患者的皮肤移植,可以选用自己的生发层细胞,分裂能力强,不会发生排斥反应,4组正确。
综上所述,2和3错误,B符合题意。
故选B。
28. 研究小组发现,将四个特定基因通过一定方法导入处于分化终端的体细胞(如成纤维细胞等)中,可诱导其形成具有胚胎干细胞样分化潜能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再诱导可分化出人体特定细胞和组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iPS细胞培养时培养液中通常需要添加血清等物质
B. 体细胞与iPS细胞的功能有差异,形态没有差异
C. 将特定基因导入体细胞中可能会中断原有基因的表达
D. iPS细胞分化为人体特定细胞的过程遗传信息基本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A、iPS细胞培养时所需的合成培养基中通常需要添加血清等一些天然成分,以补充对未知成分的需要,A正确;
B、体细胞与iPS细胞是分化的结果,两者的形态和功能均有差异,B错误;
C、将特定基因导入体细胞中可能会中断原有基因的表达,从而诱导其形成具有胚胎干细胞样分化潜能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C正确;
D、iPS细胞分化为人体特定细胞的过程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信息基本不变,D正确。
故选B。
29. 细胞毒素类药物能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但也会对健康细胞造成伤害,科学家将细胞毒素与单克隆抗体结合制成抗体药物偶联物(ADC),ADC又被称作“生物导弹”,通常由抗体、接头和药物三部分组成,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杂交瘤细胞释放单克隆抗体,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 ADC中抗体能特异性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
C. 接头既要在内环境中保持稳定,又要能在细胞内被断开
D.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可定位诊断肿瘤、心血管畸形等疾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A、单克隆抗体由杂交瘤细胞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
B、单克隆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这种靶向作用使ADC中的药物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能力,不是抗体杀伤肿瘤细胞,B错误;
C、接头既要在内环境中保持稳定,又要能在细胞内被断开,才能在肿瘤细胞中起作用,C正确;
D、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可定位诊断肿瘤、心血管畸形等疾病。该过程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来实现,D正确。
故选B。
30.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工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有几项( )
①通过PEG融合法、电融合法等方法可以诱导两个动物细胞相互识别而融合为一个细胞
②动物细胞和癌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均会出现细胞贴壁和接触抑制的现象
③灭活的病毒可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因而可用于诱导动物细胞融合
④现阶段,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率非常低,而且绝大多数动物存在健康问题
⑤小鼠骨髓瘤细胞染色体数为40条,其B淋巴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0条,融合后形成的杂交瘤细胞DNA分子数为80个
⑥聚乙二醇是促细胞融合剂,可直接诱导植物细胞融合
⑦动植物组织经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成为单个细胞后才能进行培养
⑧动物细胞培养材料大都取自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其主要原因是这样的组织或细胞具有更高的全能性
A. 4项B. 5项C. 6项D. 7项
【答案】D
【解析】
【分析】1、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类似,常用诱导因素有PEG、灭活病毒、电激等。灭活病毒诱导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病毒表面含有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细胞互相凝聚,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
2、离体的分裂能力强的幼龄动物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出现贴壁生长和接触抑制现象,这种细胞分裂能力强,大都取自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离体组织要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成单个细胞才能培养。
【详解】①通过PEG融合法、电融合法等方法可以诱导两个动物细胞融合为一个细胞,但没有涉及相互识别,①错误;
②动物的癌细胞不会发生接触抑制现象,②错误;
③灭活病毒表面含有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细胞相互凝聚,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使细胞发生融合,③错误;
④现阶段,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率非常低,而且绝大多数动物存在健康问题,④正确;
⑤小鼠骨髓瘤细胞染色体数为40条,其B淋巴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0条,融合后形成的杂交瘤细胞的核DNA分子数为80个,此外在细胞质中还有少量的DNA分子,⑤错误;
⑥聚乙二醇是促细胞融合剂,先用酶解法去除细胞壁,再用聚乙二醇诱导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⑥错误;
⑦动物组织经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成为单个细胞后才能进行培养,植物组织培养时不需要用酶处理,⑦ 错误;
⑧动物细胞培养材料大都取自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其主要原因是这样的组织或细胞的分裂能力旺盛,⑧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两小题,共25分)
31. 某研究小组利用品种1(2N=28)和品种2(2N=40)的两个鸢尾属远缘种为亲本,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出了结实率高、观赏性和适应性更强的品种3(62条染色体)。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为原生质体的制备过程,该过程需要的酶是_____,制备原生质体的过程不能在清水中进行,以防止_______。
(2)植物原生质体融合过程常利用化学试剂_______诱导融合,杂种细胞形成的标志是______。
(3)科学家利用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分别标记品种1和品种2的原生质体膜上的蛋白质,在鉴定杂种原生质体时可用显微镜观察,根据细胞膜表面荧光的不同可观察到________种不同的原生质体(只考虑细胞两两融合的情况),当观察到融合细胞的表面既有红色荧光又有绿色荧光时,也可判断该原生质体是由品种1和品种2融合而成的。
(4)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和传统杂交技术相比的优点是______。
【答案】(1) ①. 纤维素酶、果胶酶 ②. 防止原生质体吸水涨破在清水中吸水膨胀甚至破裂
(2) ①. 聚乙二醇(PEG) ②. 形成新的细胞壁
(3)3 (4)打破生殖隔离,实现远缘杂交育种,培育作物新品种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示意图,其中①表示去壁获取原生质体的过程;②表示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③表示再生出新细胞壁的过程;④表示脱分化过程;⑤表示再分化过程。
【小问1详解】
①为原生质体的制备过程,该过需要通过酶解法进行,因为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需要用到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原生质体是植物细胞去除细胞壁获得的,没有细胞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原生质体培养液需保持与细胞液浓度一致,这样可以维持原生质体内外渗透压平衡,防止原生质体在高渗溶液中失水皱缩或在低渗溶液中吸水膨胀甚至破裂。
【小问2详解】
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化学法有PEG诱导法,再生出细胞壁是杂种细胞形成的标志。
小问3详解】
科学家利用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分别标记品种1和品种2原生质体膜上的蛋白质,在鉴定杂种原生质体时可用显微镜观察,若只考虑细胞两两融合的情况,根据细胞膜表面荧光的不同可观察到3种不同的原生质体,只有红色荧光(品种1融合而成),只有绿色荧光(品种2融合而成),或既有红色荧光又有绿色荧光(品种1和品种2融合而成)。
【小问4详解】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利用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和传统杂交技术相比的优点是打破生殖隔离,实现远缘杂交育种,培育了作物新品种,即植物体细胞杂交的优势在于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32. 下面两幅图分别是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和克隆羊培育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和图乙所示的过程中,都必须用到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手段是______。
(2)③过程中至少涉及两次筛选:第一次是利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初步筛选,第二次是利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筛选出_________细胞。
(3)图乙过程的技术具有多种用途,但是不能______。
A. 有选择地繁殖某一性别的家畜
B. 繁殖家畜中的优良个体
C. 用于保存物种
D. 改变动物的核基因
(4)细胞培养时培养液中除了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外,通常还要加入_______等天然成分。
【答案】(1)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2) ①. 克隆化培养 ②. 抗体检测 ③. 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 (3)D (4)血清
【解析】
【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小问1详解】
动物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图甲表示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图乙表示克隆羊培育过程,都必须用到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手段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小问2详解】
图甲中③过程中两次筛选第一次是利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初步筛选,第二次是利用抗体检测和克隆化培养的方法(该步骤包含多次筛选过程),筛选出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单一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小问3详解】
A、图乙为通过核移植技术培育克隆羊的过程,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可以有选择地繁殖某一性别的家畜,A正确;
B、图乙为通过核移植技术,该技术可以加速家畜遗传改良进程,促进良畜群繁育,B正确;
C、核移植技术可以保护濒危物种,增大存活数量,C正确;
D、只有通过可遗传变异改变动物的核基因,核移植技术不能改变动物的核基因,D错误。
故选D。
【小问4详解】
细胞培养液中必须有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由于人们对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在培养基中通常需加入动物血清等天然成分,以补充合成培养基中所缺乏的物质。编号
R0
R1
R2
R3
圆褐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
1:0
2:1
1:1
0:1
组别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
材料特点
1
克隆高产奶牛
次级卵母细胞与体细胞
次级卵母细胞去核留质
2
培育脱毒草莓
茎尖
分裂能力强,易诱发突变
3
培育西红柿-马铃薯超级杂种
花粉粒
易于获取,易于组织培养
4
烧伤患者皮肤细胞移植
自体皮肤生发层细胞
分裂能力强,且不会引起免疫排斥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测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测试生物试题,共8页。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月考生物试卷(PDF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月考生物试卷(PDF版附解析),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