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中复习】2023-2024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高一化学下册 专题01 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归纳讲义.zip 试卷 0 次下载
- 【期中复习】2023-2024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高一化学下册 专题01 硫及其化合物(考题预测)(8大题型).zip 试卷 0 次下载
- 【期中复习】2023-2024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高一化学下册 专题02 氮及其化合物(考题预测)(8大题型).zip 试卷 0 次下载
- 【期中复习】2023-2024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高一化学下册 专题03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知识点归纳讲义.zip 试卷 0 次下载
- 【期中复习】2023-2024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高一化学下册 专题03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考题预测)(6大题型).zip 试卷 0 次下载
【期中复习】2023-2024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高一化学下册 专题02 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归纳讲义.zip
展开01氮及其氧化物
1.氮的固定
2.氮气
(1)物理性质: 色 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 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
②
③
3.氮的氧化物
(1)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氮元素从+1→+5价都有对应的氧化物,如N2O、NO、N2O3、NO2(或N2O4)、N2O5,其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
(2)NO和NO2的比较
【特别提醒】
①NO2与N2O4存在下列平衡:2NO2N2O4,因此实验测得NO2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总大于46。
②验证某无色气体为NO的方法是向该无色气体中通入O2(或空气),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
4.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
(1)常见的污染类型
①光化学烟雾:NOx在紫外线作用下,与碳氢化合物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了一种有毒的烟雾。
②酸雨:NOx排入大气中后,与水反应生成HNO3和HNO2,随雨雪降到地面。
③破坏臭氧层:NO2可使平流层中的臭氧减少,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量增加。
④NO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2)常见的NOx尾气处理方法
①碱液吸收法
工业尾气中的NOx常用碱液吸收处理,NO2、NO的混合气体能被足量烧碱溶液完全吸收的条件是 n(NO2)≥n(NO)。
②催化转化法
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氨可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毒气体(N2),或NOx与CO在一定温度下催化转化为无毒气体(N2和CO2)。一般适用于汽车尾气的处理。
02硝酸
1.物理性质
硝酸是 色、 挥发、 气味的液体。
2.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
反应: 。
(2)强氧化性
硝酸无论浓、稀都具有 ,而且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①与金属反应
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浓硝酸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与非金属反应
浓硝酸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与还原性化合物反应
硝酸可氧化H2S、SO2、Na2SO3、HI、Fe2+等还原性物质。
稀硝酸与FeS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03氨
1.氨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
【特别提醒】
①NH3是中学化学中唯一的碱性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可在推断题中作为解题突破口。
②氨水呈碱性,NH3·H2O属于一元弱碱,计算氨水的浓度时,溶质按NH3进行计算。
3.喷泉实验
如图为氨喷泉实验的装置(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下面几种常见的能形成喷泉的气体的吸收剂。
2.喷泉实验产物的浓度计算
关键是确定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后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HCl、NH3、NO2气体或它们与其他不溶于水的气体混合时,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l·L-1。
(2)当是NO2和O2的混合气体且体积比为4∶1时,c(HNO3)= ml·L-1。
04铵盐、NHeq \\al(+,4)的检验
1.铵盐及NHeq \\al(+,4)的检验
(1)铵盐的物理性质
铵盐大多数是白色固体,绝大多数易溶于水。
(2)铵盐的化学性质
(3)NHeq \\al(+,4)的检验步骤
未知液eq \(――――→,\s\up7(强碱,△))产生使 的红色石蕊试纸变 的气体,则证明含NHeq \\al(+,4)。
2.氨的实验室制法
(1)加热固态铵盐和碱的混合物
(2)实验室制取氨的其他方法
05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1.氮元素的“价—类”二维图
氮元素有多种可变化合价,物质的种类较多,在复习时要从物质类别和价态变化理解这些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2.含氮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典型物质间转化方程式再落实。
(1)工业合成氨:
(2)实验室用NH4Cl固体制NH3:
(3)NH3的催化氧化:
(4)NO2溶于水:
(5)Cu溶于稀HNO3:
(6)Cu溶于浓HNO3:
(7)炽热的炭在浓硝酸中燃烧:
(8)浓硝酸见光分解:
1.(22-23高一下·陕西咸阳·月考)下列转化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的是
A.B.C.D.
2.(22-23高一下·陕西咸阳·月考)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抬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这里的“鼻冲水”是指
A.醋B.酒精C.食盐水D.氨水
3.(22-23高一下·河北衡水·调研)下列关于氮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N2的结构稳定,因而氮气不能支持任何物质的燃烧
B.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热,因而液氨可用作制冷剂
C.NO、NO2均具有还原性
D.为防止粮食、罐头、水果等食品发霉腐烂,常用氮气作保护气
4.(22-23高一下·四川遂宁·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原因是N的非金属性较弱
B.“雷雨发庄稼”所包含的化学变化有N2→NO→NO2→HNO3→硝酸盐
C.氮气与氧气直接在汽车内燃机中高温下反应,氧气少量生成NO,过量生成NO2
D.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空气中的NO和NO2作为肥料,实现氮的固定
5.(22-23高一上·湖南邵阳·期末)氨能被氧气氧化,经一系列反应得到硝酸。分析如图实验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B.浓氨水中含有NH3·H2O
C.若Pt丝始终保持红热,则该反应放热,催化剂是Pt
D.锥形瓶口有少量红棕色气体出现,图中反应为4NH3+7O2=4NO2+6H2O
6.(2023高一下·黑龙江·期中)合成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问题,是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贡献。下列关于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氨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B.液氨可用作制冷剂
C.实验室常用铵盐与强碱反应制取氨D.氨的水溶液显酸性
7.(22-23高一下·陕西咸阳·月考)已知氨可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用下图中的装置(省略夹持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实验时C中粉末逐渐变为红色,D中出现无色液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试管A中加入的试剂为
B.与CuO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
C.装置B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碱石灰或无水氯化钙
D.装置D中的液体可以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8.(23-24高一上·广东佛山·月考)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氧化性。如图实现转化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是整个循环的催化剂
B.NO、为中间产物
C.每转化1ml,需要5.6L
D.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为:
9.(23-24高一上·辽宁大连·月考)随着我国汽车年销量的大幅增加,空气环境受到了很大的污染。汽车尾气装置里,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作用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转化中,O2在催化剂表面将NO氧化为NO2
B.反应中NO为氧化剂,N2为氧化产物
C.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成分包括CO2、NO和N2
D.液氨可作为汽车未来的新能源,反应为:4NH3+3O2=2N2+6H2O,反应中NH3的氢元素被氧化
10.(22-23高一下·黑龙江齐齐哈尔·月考)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Cl2、O2、SO2、NO、NO2中的两种或多种。现将此无色透明的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后,品红溶液褪色,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对于原混合气体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肯定有SO2和NOB.肯定没有Cl2和NO
C.可能有Cl2和O2D.肯定只有NO
11.(22-23高一下·四川遂宁·月考)在标准状况下,一支50mL的注射器里充入20mLNO,然后吸入5mL水,用乳胶管和弹簧夹封住管口,振荡注射器。设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振荡后注射器活塞不移动
B.打开弹簧夹,快速吸入15mL空气后夹上弹簧夹,充分振荡注射器,活塞停留在大约33mL处,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约为0.036ml/L
C.若将20mLNO换为NO2,完全反应需吸入约20mL空气
D.若注射器中是5mLNO和15mLNO2的混合气体,吸入5mL水后充分振荡注射器,活塞停留在大约15mL处
12.(23-24高一上·河北衡水·调研)NO分子会污染空气。近年来,科学家发现少量的NO在生物体内许多组织中存在,它有扩张血管、提高免疫、增强记忆力的功能,而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下列关于一氧化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氧化氮是酸性氧化物,会形成酸雨
B.常温、常压下,一氧化氮只能通过人工合成
C.一氧化氮为无色气体,在与O2反应中体现还原性
D.一氧化氮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13.(22-23高一下·江苏镇江·月考)利用硝酸工业的尾气(含NO、)获得的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吸收硝酸工业尾气的石灰乳不能用澄清石灰水替换
B.为使尾气中被充分吸收,尾气与石灰乳采用气液逆流接触吸收
C.若尾气中,,产品中含量升高
D.在酸性溶液中分解的离子方程式为:
14.(22-23高一下·山东德州·期末)硝酸工业尾气中的、进入大气后,会形成光化学烟雾、破坏臭氧层等。可用溶液对含氮氧化物的废气进行处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①,②,将一定量和的混合气体通入溶液中,恰好被完全吸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混合气体中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可能为
B.通入的混合气体在标况下的体积可能为
C.原混合气体中与的体积之比可能是
D.所得溶液中和的物质的量之比可能为1:2
15.(22-23高一下·福建泉州·期末)利用下图实验装置,探究与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②中的水可除去和硝酸蒸气B.当④中红棕色气体消失时,再点燃酒精灯
C.因反应生成,故无需尾气处理D.④中红色固体变黑说明能氧化
16.(23-24高一下·河北衡水·调研)将22.7 g由Cu、Al、Fe组成的合金溶于足量的NaOH溶液中,合金质量减少了2.7 g。另取等质量的合金溶于过量稀HNO3中,生成了6.72 L NO(标准状况下),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则沉淀的质量为
A.22.1 gB.25.4 gC.33.2gD.30.2 g
17.(23-24高一上·福建福州·期中)下列实验操作与预期实验目的或所得实验结论不一致的是
18.(22-23高一下·河南商丘·期末)应用下列装置测定氨气的组成。实验利用了氨气能还原氧化铜生成氮气、铜和水的原理。实验后测得装置D增重,用排水法测量得的体积为(已折算成标准状况)。下列有关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A.装置A用于制备氨气,可用加热氯化铵固体的装置代替
B.装置的作用是防止水蒸气进入装置中,若撤去装置,则测得氮氢比偏小
C.装置B中盛放的物质是碱石灰,也可用无水氯化钙代替
D.由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得到氨气分子中的氮氢个数比为11.2m∶9V
考点01 氮及其氧化物
考点04 铵盐、NH+eq \\al(+,4)的检验
考点02 硝酸
考点05 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考点03 氨
性质
NO
NO2
色、味、态
无色的气体
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水溶性
不溶于水
易溶于水
毒性
有毒,大气污染物之一
有毒,大气污染物之一
与水反应
不反应
3NO2+H2O===2HNO3+NO
与氧气反应
2NO+O2===2NO2
不反应
电子式
密度
气味
水溶性
比空气的
气体
HCl
NH3
CO2、Cl2、SO2、H2S
NO2
NO、O2(4∶3)
NO2、O2(4∶1)
吸收剂
简易装置
干燥
用
验满
①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 ;
②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有 产生
方法
化学方程式(或原理)
气体发生装置
加热浓氨水
浓氨水+固体NaOH
NaOH溶于水放热,促使氨水分解,且OH-浓度的增大有利于NH3的生成
浓氨水+固体CaO
CaO与水反应,使溶剂(水)减少;反应放热,促使氨水分解。化学方程式为NH3·H2O+CaO===NH3↑+Ca(OH)2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或结论
A
将NaOH溶液滴入该溶液中加热,放出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证明溶液中有NH
B
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证明该溶液中存在SO
C
向碘水中加入少量CCl4,充分振荡后静置,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红色
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D
向CuSO4溶液中插入铝条,有红色固体析出
活泼性:Al大于Cu
【期中复习】2023-2024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高一化学下册 专题01 硫及其化合物(考题预测)(8大题型).zip: 这是一份【期中复习】2023-2024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高一化学下册 专题01 硫及其化合物(考题预测)(8大题型).zip,文件包含期中复习2023-2024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高一化学下册专题01硫及其化合物考题预测8大题型原卷版docx、期中复习2023-2024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高一化学下册专题01硫及其化合物考题预测8大题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a href="/hx/tb_c400003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课堂检测</a>,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判断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a href="/hx/tb_c400003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同步达标检测题</a>,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有机推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