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枣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展开注意事项:
1.答卷前,用黑色字迹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单选题(1-10题每题2分,11-20题每题3分,共50分)
1.硅是带来人类文明的重要元素之一,科学家也提出硅是“21世纪的能源”。这主要是由于硅及其化合物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促进作用。下列关于硅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是指玻璃、水泥、陶瓷等硅酸盐材料
B.高纯度的二氧化硅广泛用于制作光导纤维,光导纤维遇强碱会“断路”
C.陶瓷、玻璃、水泥容器均不能贮存氢氟酸
D.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要成分都是硅酸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构成原电池正极和负极的材料必须是金属
B.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正极,该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C.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D.原电池可以把物质内部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电能
3.已知反应X+Y= 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A.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4.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下列实验装置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取B.用装置乙干燥
C.用装置丙收集D.用操作丁检验是否已收集满
5.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AB.BC.CD.D
6.如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A.(溶液)/无色喷泉B.(中含酚酞)/红色喷泉
C.(溶液)/无色喷泉D.(溶液)白色喷泉
7.由下列实验操作所对应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AB.BC.CD.D
8.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锌铜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子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B.电池工作时,铜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C.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锌片质量减小
D.该装置能证明金属的活动性:
9.下列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有关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向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B.过量铁粉加入稀硝酸中:
C.向Na2SiO3溶液中加入过量CO2:+H2O+CO2=H2SiO3↓+
D.向纯碱溶液中滴加少量盐酸:
10.下列关于电池说法正确的是
A.原电池的负极材料一定都参与反应
B.在锌锰干电池使用过程中,电子由锌筒流出
C.燃料电池工作时阳离子移向负极
D.碱性锌锰电池的正极材料是锌
11.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能实现的是
A.N2NO2NaNO3B.SSO2BaSO3
C.AlAlCl3Al(OH)3D.SiSiO2H2SiO3
12.通常情况下能共存且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组是
A.B.
C.D.
13.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浓硫酸溶于水B.与盐酸反应
C.与反应D.C与反应
14.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5.6 g铁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
B.18gNH4+所含电子数为11NA
C.标准状况下,22.4 L氦气与22.4 L氟气所含原子数均为2NA
D.常温下,2.7g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3NA
15.若将铜丝插入热浓硫酸中进行如图(a~d均为浸有相应试液的棉花)所示的探究实验,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A.试管底部出现灰白色固体,冷却后,将试管中混合物沿烧杯内壁小心倒入盛水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溶液变成蓝色,说明生成了硫酸铜
B.a处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是酸性氧化物和具有漂白性
C.b或c处褪色,均说明具有漂白性
D.Cu与浓硫酸反应,只体现的氧化性
16.下列除杂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CO2中混有少量SO2:通入饱和Na2CO3溶液洗气瓶
B.NaCl中混有少量NH4Cl:充分加热混合物固体
C.FeCl3中混有少量CuCl2:加入过量铁粉后过滤
D.Al2O3中混有少量SiO2:加入稀硫酸后过滤
17.下列物质的保存方法,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硝酸银溶液密闭存放于棕色瓶中B.保存液溴加少量水液封
C.金属锂保存在液体石蜡中D.配制FeCl2溶液时要加少量铁粉
18.化学电源在日常生活和高科技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丁:电池放电过程中,硫酸浓度减小,电极质量增加
B.图乙: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C.图丙:锌筒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锌筒会变薄
D.图甲:向电极方向移动,电极附近溶液中浓度增大
19.部分含N及Cl物质的分类与相应化合价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图中e、e´对应含氧酸均为强酸
B.工业上通过a→b→c→d→e来制备
C.久置的b´水溶液pH会变小
D.利用a还原c或者d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
20.向稀与稀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已知加入铁粉的质量与产生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OA段产生的气体是NO,BC段产生的气体是
B.该实验可以证明氧化性:
C.参加反应铁粉的总质量
D.所用混合溶液中
二、填空题(共25空,每空2分,共50分)
21.
(1)图丙为甲烷氧气燃料电池的构造示意图,电解质溶液的溶质是 KOH。通甲烷一极是电池的 极发生 反应。
(2)纽扣式微型银锌电池广泛的应用于电子表和电子计算器中,其电极分别为Ag2O和Zn,电解质为KOH溶液,工作时电池总反应为Ag2O+Zn+H2O=2Ag+Zn(OH)2。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 ,工作时电池电解质溶液的碱性 (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3)固体氧化物甲烷燃料电池以固体氧化锆-氧化钇为电解质,这种固体电解质在高温下允许氧离子(O2-)在其间通过。该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多孔电极a、b均不参与电极反应。
a电极为电池的正极,固体电解质中的阳离子向 极移动;
b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 。当电路中有2ml电子转移时,理论上负极消耗的气体在标况下的体积是 L。
22.下图是氮的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图”。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
(2)图中方框中的化学式为 ,一水合氨电离可使溶液显碱性,写出一水合氨的电离方程式: 。
(3)写出和在加热催化剂条件下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
(4)向盛有少量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溶液并加热,在试管口放一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实验现象是 。
(5)将和稀硝酸充分反应,生成的气体体积为 L(在标准状况下),用排水法收集该气体,将收集到的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槽中缓缓通入 (标准状况)使恰好完全反应.
23.硅单质及其化合物应用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是玻璃的主要成分之一,保存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瓶应用橡胶塞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硅单质可作为硅半导体材料。三氯甲硅烷()还原法是当前制备高纯硅的主要方法,生产过程如图:
石英砂粗硅(粗)(纯)高纯硅
①写出制粗硅的化学方程式 。
②整个制备过程必须严格控制无水无氧。遇水剧烈反应生成、HCl和一种气体单质,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新型陶瓷材料氮化硅()可应用于原子反应堆,一种制备氮化硅的反应如下:。若生成标准状况下33.6L CO时,反应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为 。
24.Ⅰ.某同学设计实验探究Cu与98%浓的反应,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试管②用来检验生成的,下列试剂中利用的还原性进行检验的是 。
A.酸性B.品红溶液C.溴水D.溶液
(3)试管③中盛放 ,用来吸收,防止污染空气。
Ⅱ.如图是硫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与部分物质类别的对应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5)足量Y与1ml金属铜充分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ml。
(6)将Z通入X的水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7)碳和M的浓溶液的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
选项
A
B
C
D
实验
目的
收集气体
制备并检验其漂白性
制备并收集
证明易溶于水,且氨水显碱性
实验
装置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在某未知盐溶液中加入浓浴液并加热
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该未知溶液中存在
B
加热盛有固体的试管
试管底部固体减少,试管口有晶体凝结
加热时固体发生升华
C
常温下将片放入浓硝酸中
无明显变化
常温下,与浓硝酸不反应
D
向装有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
在管口观察到红棕色气体
分解有生成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docx、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开学检测化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开学检测化学试题(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化学pdf、化学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衡水市志华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北省衡水市志华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C 12,Fe 5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