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图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图片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疏通文字,蜀之鄙有二僧,词义的引申鄙,背景知识秦为晋君赐,①郑既知亡以退为进,②亡郑之弊阙秦利晋,③存郑之利有益无害,蜥蜴本义,改变更改,变换更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
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先秦历史散文著作的代表,儒家重要经典
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左氏》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记录了春秋时期约260年的历史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在晋国和楚国大战中,楚国战败。在此前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且晋文公年轻时流亡到郑国,受到郑国冷遇,所以晋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本文故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是春秋时期一段著名的外交故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以:因为,介词于:对,介词。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式贰:怀有二心,动词军:名词作动词,驻扎。“晋军(于)函陵”的省略,省略句式
译文:晋侯秦伯联合围攻郑国,国为郑国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亲近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背景知识:无礼于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郑国,叔詹劝郑文公礼待重耳,郑文公未听,冷落了重耳。
概括:本段点明的事件的起因:秦晋围郑
1.本段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弱小的郑国受到秦晋两个强国的合力围攻,表现了郑国处于万分危急的形势之中。
2.从本段内容来看,对郑国有利的要素有哪些?
①秦、晋围郑是因为郑国“无礼于晋”“贰于楚”,与秦国没有太大的利害关系,为烛之武离间秦、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础;②秦、晋分两地驻军,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保密的方便。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言于……曰:对……说;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不译;已:通“矣”,语气助词;是:代词,这;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式,“也”表判断;
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处理危险之中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撤退。”(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没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国家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概括:本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本段分别表现了郑伯和烛之武怎样的特点?
1.烛之武先“辞”后“许”,虽然表现了对不被重用的不满,但他最终答应去见秦伯,临危受命,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特点;推辞时虽然发了牢骚,但语气委婉,可见他娴于辞令;2.郑伯在听到烛之武发的牢骚之后,能够检讨自己,对烛之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见郑伯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的特点。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既:副词,已经;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敢:自言冒昧的谦词;“敢以(之)烦执事”的省略,省略句式;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此指秦穆公;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作为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陪:增加,动词;
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请客的主人;省略句式,若舍(之)以(之)为东道主行李:古:外交使臣;今: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共:通“供”,借给;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夜晚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去,见到秦伯,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灭亡郑国这件事)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方的国家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实力变雄厚了,您的实力就变薄弱了。如果放弃灭亡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臣往来路过,由郑国供给他们缺乏的资粮,对您没有什么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版:防御工事何厌之有: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邑
肆:扩张;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减唯:表希望的语气副词;图:动词,考虑说:通“悦”,喜悦,高兴盟:名词作动词,结盟乃:副词,于是,就
况且您曾经给予过晋君恩惠呀,他答应把焦瑕二地给您,可是他早晨渡过黄河,晚上就修筑起防御工事,您是知道的。那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要扩张西部边境,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土地减少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就撤军回去了。
概括:本段详述了烛之武说服秦伯,使秦军撤退。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晋国发生内乱,晋大夫里克杀死王位继承者奚齐,并派人迎公子重耳回国继位,重耳不从,里克改迎公子夷吾。夷吾为取得秦国帮助,答应割让焦瑕二地给秦国,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君,即晋惠公。
烛之武为什么仅凭言辞就能让秦伯退兵?
1.语言:层层深入,辨明利弊
2.语言:陈述史实,离间秦晋
3.秦、晋貌合神离,各怀争霸之心
小结:在诸侯纷争中,利益是各国唯一的决策标准,烛之武抓住利益关系,最终劝退秦师。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请:请求微:(如果)没有夫人:夫,那,那个;那个人及:到因:依靠
敝:损害与:结交,同盟易:替代武:符合武德其:表祈使,还是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袭击秦军。晋侯说:“不行。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这个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争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离开了郑国。
本段记叙晋军撤离郑国。烛之武劝退了秦军,孤立了晋国,晋文公选择撤退,体现了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烛之武劝退秦军,间接使晋国撤军,一箭双雕,达到了目的。
易,本义为“蜥蜴”。有些蜥蜴能根据周边环境改变皮肤的颜色,所以“易”引申为“更改、改变”“更换、变换”,改变颜色对蜥蜴来说很简单,所以“易”又引申为“容易”;容易做的事往往被看不起,所以,“易”又引申为“轻视、看不起”。
本文通过记叙烛之武劝退秦军的事件,表现了他不计较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赞扬了他机智善辩,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阵营的外交才能。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一等奖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二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 烛之武退秦师评优课ppt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素养目标,第一部分知人论世,了解左丘明,了解左丘明的思想主张,了解《左传》,写作背景,第二部分初读课文,第三部分文本研读,问题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课内容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介绍,相关知识,史书体例,写作背景,秦立晋君,惠公背约,原文注音,课文释义,出师理由,表面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