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21 读懂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形象(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21 读懂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形象(练习) (原卷版)-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
    • 解析
      专题21 读懂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形象(练习) (解析版)-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
    专题21 读懂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形象(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新教材新高考)01
    专题21 读懂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形象(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新教材新高考)02
    专题21 读懂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形象(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新教材新高考)03
    专题21 读懂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形象(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新教材新高考)01
    专题21 读懂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形象(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新教材新高考)02
    专题21 读懂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形象(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新教材新高考)03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21 读懂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形象(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21 读懂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形象(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专题21读懂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形象练习原卷版-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专题21读懂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形象练习解析版-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①娟娟净,雨裛②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③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筿(xiǎ):细竹。②裛(yì):同“浥”,沾湿。③故人:严武。诗人初到成都时,曾靠严武接济,分赠禄米。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的居住环境,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相互衬托,自然天成,诗人在经历颠沛流离后获得了一处安居之所,心情是轻松舒展的。
    B.杜甫诗中善用叠字,如“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本诗颔联中“娟娟”“冉冉”既生动形象,又富有音韵之美。
    C.颔联用比喻、色彩对比、多感官描写等手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图画:微风轻吹,翠竹轻摇,细雨蒙蒙,荷花妖娆,红翠相映,色彩鲜明。
    D.颈联中的“厚禄”“恒饥”放在句首,强调“恒饥”的贫困处境,使尾联的“欲填沟壑”的说法不致有失实之感。
    2.本诗运用哪些手法塑造了“狂夫”这一形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烘托手法。诗的前两联描写草堂环境。翠竹明净悦目,荷花清香可闻,以优美的自然景象烘托了“狂夫”的疏放旷达。
    ②反衬手法。颈联写自己的现实生活处境,在全家人快要饿死的情况下,“狂夫”却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反衬了“狂夫”的乐观旷达。
    ③直抒胸臆。尾联“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诗人进行自我解嘲,表达了诗人在岁月流逝中面对严酷现实愈加顽强的旷达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比喻……等手法”说法错误,颔联没有使用比喻的手法。颔联句意是: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嫩竹,秀美光洁;飘雨慢慢浸湿了粉红的荷花,阵阵清香。由此可见,这里并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C。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烘托手法。诗的前两联传神地描写了优美宜人的草堂环境,其中颔联的意思是说,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细枝疏叶,明净悦目;细雨使荷花格外娇艳,微风吹送,清香可闻。这些优美的自然景象烘托了“狂夫”的疏放旷达,为下文写“狂”做铺垫。
    ②反衬手法。颈联写了诗人的现实生活处境,诗人强调世态炎凉和“恒饥”的贫困处境。诗人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而这故人一旦音书绝,他一家子就得重陷长久的饥荒之中。在全家人快要饿死的情况下,“狂夫”也并未消减自己的“狂”,这些现实的困境反衬“狂夫”的乐观旷达。
    ③直抒胸臆。尾联“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直接表达心志。“填沟壑”,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若是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是“惟疏放”,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面对严酷现实,甚至自称自己为“狂夫”,并且“老更狂”,表现出了愈加顽强的放达态度。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据记载,戴叔伦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刺史时期。
    3.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设问开篇,更能突出诗人孤苦凄凉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第一句明点题中“宿”,第二句“万里”,不仅指两地间的实际路程,而且指出心理上的距离。
    C.笑,是苦笑之意,蕴含了作者对自己孤苦境遇的无奈,是含着辛酸眼泪的自嘲的笑。
    D.“明日又逢春”点明题目或呼应前文“一年将尽夜”。用新的一年又要来到,反衬作者日渐衰老,满腹愁绪,倍感凄凉,使他的愁苦心情更加沉重。
    4.诗的前四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
    【答案】3.B 4.刻画出一位漂泊异乡、孤独愁苦的游子形象。除夕之夜,诗人远离故乡,滞留驿舍,无人问候,只有寒灯为伴。表达了诗人孤独凄凉(孤苦凄凉)的思乡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颔联第一句明点题中‘宿’”错误。颔联第一句明点题中的“除夜”。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这首诗的题目是“除夜宿石头驿”,可知诗的内容主要是“除夜”和“夜宿”。夜宿的地点是“石头驿”,可知是在旅途中夜宿。第一联“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旅馆”可知是住在旅馆里。“寒灯独可亲”只有寒灯为伴,孤独凄凉。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就写明了一个孤独的旅客夜宿在旅馆中。“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可知是在大年夜,远离故乡,不能归家的人。
    所以本诗前四句刻画出一位漂泊异乡、孤独愁苦的游子形象,表达了诗人孤独凄凉的思乡之情。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①,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5.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其一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
    B.其一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C.其五“日色昏”指天色已晚,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交代了战争的具体时间。
    D.其五“红旗半卷”通过明丽的色彩展现了战士强劲凌厉、奋勇挺进的画面。
    6.作者在表达征人情感及描写战争方面都善用曲笔,请结合两首诗的画线句具体分析。
    【答案】5.C 6.“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间接抒情。远处传来的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诗人运用曲笔,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自己思念亲人、怀乡恋土的感情。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侧面烘托,出征时声势凌厉、迅猛无比的后续军队正要上战场,却还未来得及与敌军交手,便已在半路获得捷报。避开正面描写战争,运用曲笔,从侧面烘托出前线战斗的迅速与战果辉煌。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其五‘日色昏’指天色已晚”错误。“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其一中,“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两句间接抒情,久戍不归的征人“独上”孤零零的戍楼,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这一缕笛声,对于“独上”孤楼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诗人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乡恋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使全诗更富有意蕴,使用的是间接抒情的方式。
    其五中,“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是侧面烘托。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给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作者不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选取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
    四.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7.下列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此时,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B.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
    C.第一首诗的后两句,夜深时诗人抱膝灯前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从侧面来写“思家”。
    D.第二首诗第二句中的“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8.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
    【答案】7.C 8.①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通过冬至佳节的反衬,抱膝细节的刻画,以及三、四句“对写法”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怅惘和孤寂思家之情;
    ②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通过芦花意象的衬托,“笑说”一词的点明,明月送归的渲染,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则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从侧面来写‘思家’”错,不是侧面写思家,而是正面写思家。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①《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灯”寄托了诗人羁旅之愁和思家之情。“抱膝灯前影伴身”,“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冬至的深夜时分,诗人抱膝枯坐,想象家人围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以“对写法”来表现“思家”,表现了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使这种思家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
    ②《宿渔家》中的“灯”为诗人而燃,“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情景,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白天的时候在海上捕鱼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非常的开心惬意。此诗中“灯”,表达了诗人借宿渔家的惬意之情。
    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闻黄鹂【1】
    柳宗元
    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
    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
    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青波。
    王畿【2】优本少赋役,务闲酒熟饶经过。
    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
    翻日迥度昆明【3】飞,凌风邪看细柳【4】翥【5】。
    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6】不思还。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
    注释:【1】本诗写于作者被贬湖南永州期间。【2】王畿:指京城周郊地区。【3】昆明:池名,在长安西南,最初用于练习水战。【4】细柳:营名,周亚夫曾屯兵于此,以备匈奴。【5】翥:鸟飞。【6】伧人:粗野鄙贱之人。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倦闻”一句中“子规”即杜鹃,日夜啼叫,声音哀切。
    B.“目极”四句描写沃野千里、麦浪青青,表达了诗人对永州民生富庶的感慨。
    C.“此时”两句形象地勾勒出一个民风朴实、邻里和睦、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
    D.“翻日”两句对仗工整,再现了春日黄鹂在昆明池、细柳营上空飞翔的姿态。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与“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表达的情感基本一致。
    B.“我今误落千万山”中“误落”一词表明诗人对此前人生充满悔恨。
    C.“身同伧人不思还”指作者受永州风俗感染,已经不再想回到故乡。
    D.本诗描绘了一幅亲切鲜活的故园乡土风情画,句句平实,情感丰富。
    (3)这首诗多处写到黄鹂。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借助黄鹂表达情感的。
    【答案】(1)B
    (2)A
    (3)①将子规和黄鹂的叫声进行对比,突出诗人长时间处于悲苦境地中忽然听到黄鹂叫声的惊喜。
    ②黄鹂的一声鸣叫使诗人联想到故乡风物,引发思乡之情。
    ③想象黄鹂在故乡昆明池、细柳营上空翻飞的自由姿态,反衬出自己身困贬地不得志的苦闷。
    ④用呼告的手法,埋怨眼前的黄鹂为何来此地,表达了欲归不得的哀怨。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意象的能力。
    B.“表达了诗人对永州民生富庶的感慨”错误,这四句写的是故园的景色:那里放眼千里看不到高山大河,与长天相连翻滚着青青麦浪。京都地区优待农民少征赋役,乡邻们在农忙过后、酒酿成熟频繁来往。不是“永州”地区的。并且家乡的景色越是美好,越能反衬诗人的思乡之情。这是以乐衬哀,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语言的能力。
    B.“表明诗人对此前人生充满悔恨”错误,“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伦人不思还”是说诗人现在误落在千山万水之外,就象楚地的伧人一样已经不思回到中原。表达的是客居异乡的思乡之情,并非人生悔恨。
    C.“作者受永州风俗感染,已经不再想回到故乡”错误,反用典故,身同“伧人”,不是“不思还”,而是时时在思、刻刻在想而竟不得还。
    D.“句句平实”错误,诗歌有声有色,有典故,在意境上有喜有悲,大起大落。全诗以黄鹂一脉贯通,寓意高远,气韵流畅,开合自如,不是语言平实。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手法、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句“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写诗人已经听厌了子规鸟早晚的啼声,真没想到忽然有黄鹂鸟在耳边鸣叫。将和黄鹂的叫声进行对比,通过“倦闻”“不意”的对比表达诗人长时间处于悲苦境地中忽然听到黄鹂叫声的惊喜。
    “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运用联想手法,写诗人听到黄鹂鸟的一声鸣唱在楚江边的睡梦被惊醒,眼前仿佛出现了春意盎然的故乡美景,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
    “翻日迥度昆明飞,凌风邪看细柳翥”运用想象手法,描写黄鹂鸟总是翻飞在阳光下横度昆明池,又总是迎着风斜看着细柳展翅飞翔。想象黄鹂自由翻飞的状态,反衬诗人身不由己,难以飞翔,难以归乡,表达了诗人身困贬地不得志的苦闷。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四句运用呼告的修辞,写诗人告诉黄鹂:你这故乡的禽鸟因为什么缘故也来到这里?让我产生了桑梓的怀念之情。请赶快闭嘴回去,一定要快!当你回去的时候,恐怕西林紫色的桑椹正好要成熟了。让黄鹂鸟不要来此地,告诉它赶快归去,恰恰表现了诗人欲归不得的哀怨。
    六.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诗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刘诗中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刘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
    11.两首诗都展现了劳动场景,同中有异,请结合文本赏析其不同之处。
    【答案】10.B 11.《插田歌》的劳动场景是轻松的,劳动者是愉悦的。表现在:①美景使其轻松:环境优美,草长鸟飞,水田潋滟;②穿戴显其轻松:农民夫妇白裙绿衣,穿戴与景色相谐;③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声音缠绵柔媚,就像《竹枝词》的音调。
    《插秧歌》的劳动场面是繁忙的,劳动者是辛苦的。表现在:①全诗紧扣一个“忙”字着力描绘、尽情表现。前两句四个人物四个动词,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②三四句是环境刻画,通过对雨具和劳动者淋雨情形的描写,反映插秧的紧张和艰苦;③五至八句是对农家夫妇对话时的情态描写,进一步表现插秧的紧张、农事的繁杂,农家的勤劳和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根据第三句“田塍望如线”可知,田埂一眼望去如线般笔直,第四句中的“参差”一词在这里形容水光闪烁。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并比较异同点的能力。
    《插田歌》的劳动场景是轻松的,劳动者是愉悦的。
    ①美景使其轻松:“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环境优美,草长鸟飞,水田潋滟,在这样的美景中劳动,心情也是愉快的。
    ②穿戴显其轻松:“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的农妇和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的农夫,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传达出一种朴素的人文美,也展示了自然生机的美与明媚春光的和谐统一。
    ③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虽然诗人远在郡楼之上,又加之农夫农妇们是以地方俚语唱和,必然使诗人无法辨清其词,却亦能欣赏其旋律,这些歌虽然是俚歌,也缠绵柔媚、如琢如磨。
    《插秧歌》的劳动场面是繁忙的,劳动者是辛苦的。
    ①全诗紧扣一个“忙”字着力描绘、尽情表现。“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四个人物四个动词,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
    ②三四句是环境刻画,“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通过对雨具和劳动者淋雨情形的描写,反映插秧的紧张和艰苦;
    ③五至八句是对农家夫妇对话时的情态描写,进一步表现插秧的紧张、农事的繁杂,农家的勤劳和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前句是个无主兼语句,“唤”的主语没有写出,按诗意应是位老妪或老翁。后句是个无主连动句,按诗意,主语应是“大儿”,还极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职活茬的田夫、田妇和小儿。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唐】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首联中通过“曾”“每”二字追忆自己与友人往日的深厚情谊。
    B.诗人在颔联中用“浮云”“流水”进行比喻,表达自己对别后生活的感慨。
    C.尾联中作者运用设问的手法,直接抒发自己对眼前淮上美景的喜爱之情。
    D.一个“喜”字贯穿全诗:以叙旧之“欢喜”开篇,以对美景之“喜爱”作结。
    13.本诗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都提到“浮云”一词,但在词语含义和情感表达上有明显的差异。请简要分析。
    【答案】12.D 13.①韦诗取浮云“漂泊不定、聚散无常”之意,用此意象比喻别后漂泊的“我”与故人,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别后居无定所、漂泊流离的境遇的感伤。②王诗既用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和当时的保守势力,也用来喻指眼前的困难和障碍,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以及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解析】1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一个‘喜’字贯穿全诗”错。颔联中抒发的是作者对二人别后行踪不定、年华易逝的伤感。颈联中作者将今日的相聚之欢与各自衰老的现状进行对比,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全诗情感应是“悲喜交加”。
    故选D。
    1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韦诗颔联写到离别后如浮云飘忽不定,流水岁月,匆匆一晃就已过了十年。本处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漂泊不定、聚散无常的诗人和他的朋友比作浮云,将岁月匆匆比作流水,表达了作者对别后居无定所、漂泊流离的境遇的感伤。所以韦诗取浮云“漂泊不定、聚散无常”之意,用此意象比喻别后漂泊的“我”与故人。
    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浮云”本指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本处”浮云遮望眼”,运用典故,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写这首诗时,作者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所以王安石既用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和当时的保守势力,也用来喻指眼前的困难和障碍,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以及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洞庭青草湖①
    黄庭坚
    乙丑越洞庭,丙寅渡青草。
    似为神所怜,雪上日杲杲②。
    我虽贫至骨,犹胜杜陵老。
    忆昔上岳阳,一饭③从人讨。
    行矣勿迟留,蕉林追獦獠④。
    【注】①此诗写于黄庭坚贬官之后。②杲杲:明亮貌。③一饭:一餐饭。唐·杜甫《解闷》:“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见古人诗。”也以之喻微小的利益或恩惠。④獦獠,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用“乙丑”“丙寅”这二个相邻的日子,突出行程之紧迫快速。
    B.第二句说一路上白雪漫漫但冬阳和暖,表面上是写神明垂怜,实际上是诗人自怜。
    C.第三句诗人表示自己虽然十分贫穷,但境况要比杜甫好,因此由衷感到高兴。
    D.本诗与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都运用了典故,体现了作者善用典故的创作风格。
    15.黄庭坚写诗主张“平淡而山高水深”,这一主张在尾联如何体现?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14.C 15.①尾联说不要停留,快快赶路,要到芭蕉林中与獦獠为伍,语言平淡,直白浅近。②“蕉林”、“獦獠”暗示所贬之地的荒远蛮昧,传达出作者被贬的无奈与失意。③作者急于到这个地方去,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势利炎凉社会的鄙弃。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因此而由衷感到高兴”分析错误。“犹胜杜陵老”仅仅是一种戏谑和苦中作乐,并非“由衷感到高兴”。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应准确理解黄庭坚“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含意。“平淡”应是指语言风格质朴无华,“山高水深”应是在朴实文字中,委婉含蓄的表达强烈的情感。
    (1)“行矣勿迟留,蕉林追獦獠”意思是不要停留,快快赶路,要到芭蕉林中与獦獠为伍,写了面对岭南的蛮荒和苦楚,他也要继续前进不能停留,语言直白、朴实无华,使读者通俗易懂;
    (2)两个意象“蕉林”、“獦獠”是边远山区的典型事物,概括了岭南的蛮荒和苦楚,暗示所贬之地的荒远蛮昧,从而间接的表达了作者被贬的无奈与失意,条件的艰苦和内心的忧愁;
    (3)但作者他“行矣勿迟留”,急于到芭蕉林与古朴纯真的獦獠为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势利炎凉社会的鄙弃,表现出一种坚定正视和不屈服的态度。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李公见访①
    杜甫
    远林暑气薄,公子过我游。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
    旁含颇淳朴,所须亦易求。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否?
    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清凤左右至,客意已惊秋。
    巢多众鸟斗,叶密鸣蝉稠。苦遭此物聒,孰谓吾庐幽?
    水花晚色静,庶足充淹留。预恐樽中尽,更起为君谋。
    注:①这首诗是天宝末年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以暑气稀薄点出气候特征,后面又以清风意象,再次指出秋季的凉爽,前后形成照应。
    B.向邻人借酒这一细节 ,与《客至》中的唤邻翁共饮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看出诗人的邻里关系。
    C.树叶繁茂,蝉声聒噪,诗人于此处写蝉声的用意,与“蝉噪林逾静”的以声衬静并不相同。
    D.标题为“夏日李公见访”,却没有重点写李公,而是侧重写环境,诗歌结构布局巧妙曲折。
    17.杜甫曾经困居长安十年,后人多据此诗来考证杜甫在长安城南的居住环境,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居住环境。
    【答案】16.A 17.①偏远贫穷之所:“远林暑气薄”通过写周边景物见出偏远,也通过“僻近城南楼”“贫居类村坞”直接点出居所位于长安城南偏僻之处,百姓较为贫穷,看上去就是个普通的村庄。②民风淳朴之所:人与人之间关系较为简单和直接,诗人待客无酒,便“隔屋唤西家”,邻人并大方地将酒从墙头递过来了,通过这样的细节内容可见当地百姓民风淳朴。③安然幽静之所:蝉声嘈杂,颇为聒噪,但是远离都市的居所仍不失为一处幽静的住所,尤其是夜晚的莲花格外静谧美好,这一典型意象也成为了诗人以及客人的精神慰藉。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再次指出秋季的凉爽”错,“客意已惊秋”一句中,虽提到“秋”,但这只是客人李公的主观感受。因为诗人家住偏远之林,加之“清风”到来,故而让客人有了避暑之感,并不是真的到了秋季。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远林暑气薄”四句,意为:我住的地方在郊野林间暑气轻微,于是公子前来与我交游。贫寒的居室像农家房舍,僻静地靠近在城南楼。诗人先写周边景物,可见其居住的偏远,又通过“僻近城南楼”“贫居类村坞”,直接点出居所位于长安城南偏僻之处,百姓较为贫穷,看上去就是个普通的村庄。可见,杜甫居住在偏远贫穷的地方。
    “旁含颇淳朴”六句,意为:我的邻居十分淳朴,所缺之物也容易向他们求助。隔着墙壁呼唤西邻:“请问你家有没有酒?”邻居从墙头递过一坛浊酒,于是开席,俯身畅饮不休。这四句写出了诗人待客无酒,便隔着墙壁询问西邻是否有酒,邻人就大方地将酒从墙头递过来了。这样的细节描写,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相处较为简单直接,当地百姓民风淳朴。可见,杜甫居住在民风淳朴的地方。
    “巢多众鸟斗,叶密鸣蝉稠”句,意为:檐下鸟儿太多争斗不止,院中林叶太密蝉鸣太稠。“水花晚色静”句,意为:池中的莲花晚来清丽。众鸟欢叫,蝉声嘈杂,颇为聒噪,但是远离都市的居所仍不失为一处幽静的住所。夜晚的莲花格外静谧美好,这一典型意象也成为了诗人以及客人的精神慰藉。可见,杜甫居住在安然幽静的地方。
    十.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殊不恶斋秋晚闲吟五绝
    范成大
    市声汹汹鼓催阵,日影骎骎潮涨痕。
    消磨意气默数息,把玩光阴牢闭门。
    夜坐有感
    范成大
    静夜家家闭户眠,满城风雨骤寒天。
    号呼卖卜谁家子,想欠明朝籴米钱。
    [注]①骎骎: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18.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鼓催阵”“潮涨痕”描绘声音和时光,使无形之物变得具体形象可感。
    B.面对喧闹市声、时光飞逝,诗人内心很不宁静,只能调整呼吸强压内心的躁动。
    C.第二首诗描写静夜,家家闭户而眠是以静写静,满城风雨天骤寒则是以动衬静。
    D.两首诗都用了叠词,“骎骎”写的是主观感受,“家家”是对环境的客观描写。
    19.两首诗都写到市井之声,表达作用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8.B 19.第一首突出市井之声的喧闹,意在衬托诗人不受外界干扰的闲适自在,表达了诗人对保持个人修养与精神独立的追求。第二首写的是卖卜者在静夜里的叫卖声,满城风雨天骤寒,卖卜者还在为明天的生计奔波,诗人以此反映下层市民生存的艰难,表达了对他们深切的同情。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诗人内心很不宁静,只能调整呼吸强压内心的躁动”解读错误。这首诗着力表现诗人之“闲”,“默数息”是写诗人的闲适、自在,而不是内心波动。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第一首描写市井的句子是“市声汹汹鼓催阵”,“汹汹”是声音大而纷乱,写出市井之声的喧闹;而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消磨意气默数息,把玩光阴牢闭门”,通过“牢闭门”隔绝外面的喧闹,在屋内静坐默息,“把玩光阴”,修养身心。因此写市井的喧闹意在衬托诗人不受外界干扰的闲适自在,表达了诗人对保持个人修养与精神独立的追求。
    第二首描写市井的句子是“号呼卖卜谁家子,想欠明朝籴米钱”,“卖卜”意思是以占卜谋生,这里指街上叫卖的声音。诗人静夜独坐,家家户户都关好门休息了,并且外面是满城风雨,天气骤然寒冷,在这样的时刻,“卖卜”声就显得格外突兀,诗人不由得联想到,这样的天气还在为生计奔波,大概是为了挣明天买米的钱吧。写卖卜者在静夜里的叫卖声,诗人以此反映下层市民生存的艰难,表达了对他们深切的同情。
    十一.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①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①王定国,苏轼好友,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寓娘)毅然随行到岭南。元丰六年(1083)王定国北归,出柔奴为苏轼劝酒。
    20.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合标题和苏轼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这首词作于词人被贬海南遇赦回来之后。
    B.“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从正面和侧面两个方面落笔,使读者对寓娘的外在形象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
    C.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笑时犹带岭梅香”与“微风过处,传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都用到了这种修辞手法。
    D.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在这首词中多有体现。
    21.全词塑造了寓娘怎样的形象?试分析之。
    【答案】20.A 21.①美丽动人:上片一开始用“琢玉郎”写王定国,用意其实在衬托寓娘的美丽,接着用“点酥娘”“传皓齿”,直言其外在美。
    ②极富才情:“自作清歌”表明寓娘擅长谱曲填词,“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表明寓娘歌喉动人,歌声仿佛炎炎夏日陡起风雪,令人清静平和。
    ③意志坚韧:从下片可看出,岭南的艰苦生活并没有击垮她,归来时依然容光焕发,如傲霜斗雪的梅花。
    ④旷达乐观:寓娘认为只要心安,处处都可以是故乡,体现了她面对苦难的超然心态。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词内容的能力。
    A.“结合标题和苏轼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这首词作于词人被贬海南遇赦回来之后”错误。从题目“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以及注解“王定国,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其歌妓柔奴(寓娘)毅然随行到岭南。元丰六年(1083)王定国北归,出柔奴为苏轼劝酒”,可看出从南海归来的是王定国而不是苏轼。
    故选A。
    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首句“人间琢玉郎”意思是“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即指王定国”,俗话说,郎才女貌,天造地设,可知写王定国的丰神俊朗,其用意是侧面衬托衬托寓娘的美丽。而词中“点酥娘”“传皓齿”则是从正面来写寓娘的美丽。所以形象之一是外貌美丽动人。
    ②词中“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意思是“寓娘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仿佛炎炎夏日陡起风雪,令人清静平和”,由此可知寓娘善作曲,会唱歌,所以形象之二是极富才情。
    ③词中“万里归来”结合注解,可知寓娘是毅然追随王定国到了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年愈少”写出了寓娘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笑时犹带岭梅香”一句,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寓娘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由这些可知形象之三是意志坚韧。
    ④词中“此心安处是吾乡”可知,寓娘认为无论海角与天涯,只要心安,处处都可以是故乡,歌颂了寓娘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所以形象之四是体现了她面对苦难的超然心态。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塞山泊渔家
    皮日休①
    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②。
    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注】①皮日休,字袭美,号逸少,晚唐诗人、文学家。②西晋末年时局动荡,张翰以家乡莼菜鲈鱼之思为由,辞官还乡。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塞山下,垂钓者头戴纶巾,鬓发如丝,依枫树而坐,安静地在石滩上垂钓,尽显悠闲自适之感。
    B.颔联写妻子采摘桑叶挑担而去,小儿前往沙市买来蓑衣,一家人辛勤劳作,各自忙碌,各安其所。
    C.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写自己终日漂泊,只能隔江羡慕那自得其乐的渔家生活,暗含羁旅惆怅之情。
    D.诗中融描写、叙事、议论和抒情于一炉,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西塞山下的与世无争的和乐渔耕图。
    23.这首诗的颈联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22.D 23.①翻译:春天来到,春雨淅沥,莼菜从船畔滑过,如此鲜美,鲈鱼上钩,如此肥硕。
    ②颈联运用互文手法,描绘春雨后的莼菜和鲈鱼,不仅体现自然品类丰富,也点明人们的生活之幸福。
    ③用典。用西晋张翰客居洛阳思念家乡的鲈鱼脍、莼菜羹的典故表达诗人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④着一“滑”字、一“肥”字,写出春日莼菜之鲜美,鲈鱼之肥硕,写出渔人生活的富足与安适。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议论”说法有误。这首诗记叙了西塞山渔家的日常生活,垂钓、采桑叶、买蓑衣,一家人各有其事,体现了记叙手法;颈联描写了雨天河面船儿穿梭和莼菜漂浮的情景,以及春天鲈鱼肥,体现了描写手法;尾联诗人直接抒情,对渔家这样平淡却自然品类丰富的幸福生活饱含艳羡之情以及自己旅居漂泊的孤独之感,运用的是抒情手法,并不包含议论。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意思是,雨后莼菜涨满河湾,小船挤开碧波而返;春后的鲈鱼异常肥美,让男子的钓竿都难承其重。
    诗句意思应是“雨来春后从船畔滑过的莼菜和鲈鱼肥美异常”,运用了互文手法,描绘了西塞山菜滑鱼肥的场景,暗示此处虽处乡野的平淡,却自然品类丰富的幸福生活。
    用典。张翰在洛为官,见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莼羹鲈脍,便弃官归里。后遂用“莼羹鲈脍等写思乡之情;或谓不慕名爵,但求自适之意;或指归隐。诗句中“莼菜”“鲈鱼”用西晋张翰客居洛阳思念家乡的鲈鱼脍、莼菜羹的典故表达诗人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滑”字呈现莼菜漂浮的情景,暗示莼菜的新鲜;“肥”字,表明鲈鱼之肥硕,不由令人垂涎欲滴,写出渔人生活的富足与安适。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
    〔唐〕李商隐
    露如微霰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①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只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注】①濩落:原谓廓落。引申谓沦落失意。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的意思是露凝如细小的冰粒,说明露重天寒。风摇翠竹,飒飒作响,也像在悲泣一般。
    B.第三句“聚散”重点是在“散”上,第四句叹惜池中红莲不解诗人情怀,犹在风中盛开。
    C.第五句“悠扬”形容“归梦”的悠长,“惟灯见”使人仿佛看到一盏孤灯伴着诗人朦胧入梦的景象。
    D.亲朋会饮,本为乐事,但此诗所写却不是宴饮之乐,而是由此引发的诗人的幽怨悲情。
    25.清代学者钱良择评论此诗“情深于言”。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本诗“情深”的具体表现。
    【答案】24.B 25.①诗人用像冰粒一样的露水、悲泣的竹子,触动加深了心境的凄凉;
    ②红莲的离披,也象征着颠沛流离、与妻子分离的悲凉;
    ③客中苦酒,寒夜孤灯,表现出诗人孤独、失意之悲;
    ④嵩山的松雪,好像也在召唤着,表现出诗人的归隐之心,但这也是诗人无可奈何,壮志未遂的幽愤。
    总之,没有一物不解人意,不含着深情。因情见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融为一体,读之撼动人心。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第四句叹惜池中红莲不解诗人情怀,犹在风中盛开”错,第四句的意思是:池中的红莲,为什么也被风吹得零落缤纷呢?对红莲的痛惜,正是对人生难得团聚的痛惜。故“叹惜池中红莲不解诗人情怀,犹在风中盛开”不当。
    故选B。
    2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此诗的前半写初秋崇让宅的景象。清池前横,修竹环绕,地方可谓清幽已极。但诗中用“风”“露”点染,立刻使之带上浓重的悲切气氛。下面接着再用风加重描写。诗人把主观的强烈感情赋予客观事物,所以见得风摇翠竹,飒飒作响,也像在悲泣一般。开头两句,是用环境的凄清,衬托诗人心境的凄楚。秋露像细微的雪粒洒下前池,阵阵西风吹过回塘,万竹萧飒生悲。诗人用像冰粒一样的露水、悲泣的竹子,触动加深了心境的凄凉;
    第四句上承首句的“风”,意谓:“人生固然常多分离,池中的红荷,为什么也被风吹得零落缤纷呢?”不用直叙而用反问,可以加强感叹痛惜的语气;对红荷的痛惜,正是对人生难得团聚的痛惜。红莲的离披,也象征着颠沛流离、与妻子分离的悲凉;
    第五句上承第三句的“聚散”,写对妻子的深切思念。“悠扬”形容“归梦”的悠长。“归梦”又和“灯”联系起来,意味深长。梦自然使人联想到夜,夜又使人联想到灯。读这句诗,使人仿佛看到一盏孤灯伴着诗人朦胧入梦的景象,幽微的灯光,好像在向人诉说诗人梦中与妻子相会的情景,比起直叙梦中思念来,意境更美,更富诗意。
    尾联中“松雪”喻高洁的品性和节操。诗人于无可奈何之中想到归隐山林,这只是仕途坎坷、壮怀未成的幽愤而已。
    诗人将“比”“兴”这两种手法揉合在一起,用环境景物,烘托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风露塘竹之悲,触动加深了人之悲切;红荷的离披,也象征着人的别离;客中苦酒,像在悲叹一样;寒夜孤灯,仿佛也在凄惋幽思;即使是嵩山的松雪,好像也在召唤着诗人归去,总之,没有一物不解人意,不含着深情。因情见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融为一体。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舍(其一)
    文同
    园林晓气清,篱巷夕阳明。
    石窦闻寒碓①,烟坡见晚耕。
    豚蹄供祷赛②,龟壳问阴晴。
    欲识丰年乐,一村鸡犬声。
    [注]①碓:舂米的用具。②祷赛:古时农事完毕后举行谢神的祭祀。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晨昏,“园林、篱巷”中都是一派清明景象,反映出农家的祥和美好。
    B.颔联视觉与听觉结合,描摹了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写出丰年的来之不易。
    C.颈联写乡亲们祭祀祈祷、占卜问事,写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D.尾联写“鸡犬声”既表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又反衬出乡村的清静。
    27.这首诗与《归园田居(其一)》都是田园诗,两首诗都写到了农村中最常见的景物,请比较两首诗在乡村场景和风物的选取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26.D 27.同:两首诗都有田中农事和村落生活的场景描写,都写到了鸡鸣犬吠等典型风物。
    异:①本诗重点描写了田园乡村丰收时节的人事活动,包括劳动景象、祭祀祈祷、占卜问事等。反映出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归园田居》集中展现乡村生活的静谧与恬淡。②虽然两首诗都选取最富有农村生活特征的鸡鸣狗吠来写,但是本诗写“鸡犬声”,是以鸡犬的热闹衬托丰收后农家热闹和喜庆的氛围;而《归园田居》写“鸡犬声”,既表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以“鸡犬声”打破环境的清静,突显田园的生机与活力。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反衬出乡村的清静”错误,写“鸡犬声”是为突显田园生活的生机与祥和。
    故选D。
    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分析《田舍·其一》。首联描绘了一幅天清气朗的画面,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园林、篱巷”中都是一派清明景象,也反映出农家祥和美好的生活氛围。接下来的两句着重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刻画出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更委婉地道出丰年的来之不易。颈联又转而描写乡亲们的社会活动,他们祭祀祈祷,还经常占卜问事,尽显农耕社会里朴素的社交场面。作者在最后以“一村鸡犬声”,传达出丰收后热闹和喜庆的氛围,好像全村的鸡犬也在跟着凑热闹。
    其次分析《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其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集中展现乡村生活的静谧与恬淡。“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写鸡狗的叫声,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这两句以声衬静,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
    故两首诗都有田中农事和村落生活的场景描写,都写到了鸡鸣犬吠等典型风物。
    故两首诗的不同之处:①《田舍·其一》重点描写了田园乡村丰收时节的人事活动,包括劳动景象、祭祀祈祷、占卜问事等。反映出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归园田居》集中展现乡村生活的静谧与恬淡。②虽然两首诗都选取最富有农村生活特征的鸡鸣狗吠来写,但是《田舍·其一》写“鸡犬声”,是以鸡犬的热闹衬托丰收后农家热闹和喜庆的氛围;而《归园田居》写“鸡犬声”,既表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以“鸡犬声”打破环境的清静,突显田园的生机与活力。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①
    贺铸
    重过阊门②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③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夏挑灯夜补衣。
    【注】①贺铸因事不久后要离开夫妇曾共居的苏州时,为悼念亡妻赵氏而作此词。②〔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③〔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2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点明词人重回苏州,想起过往不由悲叹,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上片运用比喻修辞,词人将自己比作遭霜打而半死的梧桐、白头失伴的鸳鸯。
    C.下片“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词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
    D.这首词情深义重,词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丰富了情感表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9.请简要分析这首词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塑造妻子美好形象方面各运用了什么手法,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28.C 29.①苏词通过虚写手法(或者联想、想象,或者虚实结合)来写人,“小轩窗,正梳妆”“惟有泪千行”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同时体现诗人自己身世落拓之悲。②贺词通过细节描写(或者对比,或者侧面描写)来写人,“谁复挑灯夜补衣”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的真挚情感,反衬自己“空床卧听”的孤独、凄凉。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下片‘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错误。应是“旧栖”“新垅”形成对比,用旧居和新坟对比,更显物是人非之感。
    故选C。
    29.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鉴赏诗歌形象、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苏词“夜来幽梦忽还乡”通过虚写手法(或者联想、想象,或者虚实结合)来写人,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描绘出妻子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的恩爱之情,同时体现诗人自己身世落拓之悲。
    贺词写诗人夜间辗转难眠中,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通过“挑灯夜补衣”这一细节,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妻子的贤惠、勤劳与可爱,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表现了对诗人的体贴关怀之情,体现了作者心绪之细,感情之真,同时反衬自己“空床卧听”的孤独、凄凉。
    十六.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③。旧栖新垅④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②梧桐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③此二句取典于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薤,植物名。④垅:坟墓。
    30.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鹧鸪天》一词,“同来何事不同归”劈头一问,看似无理,却极有情,道出了词人失去妻子后强烈的悲苦之情。
    B.《鹧鸪天》下片,运用对比手法,“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词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
    C.苏轼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
    D.苏轼以“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词人的外部形象,在悼亡之中还带有岁月沧桑的慨叹。
    31.两首词中画横线的句子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典范。请在两句中任选其一进行赏析。
    【答案】30.B 31.示例一:“原上草,露初晞”,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兴、用典的手法,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生命短暂的哀叹,也表达出对亡妻的思念。
    示例二:“明月夜,短松冈”,是对亡妻坟前景象的描写,词人推己至人,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错误。应是“旧栖”“新垅”形成对比,用旧居和新坟对比,更显物是人非之感。
    故选B。
    3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原上草,露初晞”,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写到亡妻坟上草上的露珠刚刚晒干。运用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的典故,同时又运用了比的手法,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引出下文“旧栖新垅两依依”。所以这一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生命短暂的哀叹,也表达出对妻子的思念。
    “明月夜,短松冈”,是作者从梦境回到了现实,意思是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作者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深沉的悼念之情。
    相关试卷

    考点19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专项讲解练习: 这是一份考点19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专项讲解练习,共3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29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29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鉴赏诗歌语言类练习: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鉴赏诗歌语言类练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专题21 读懂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形象(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