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综合押题预测(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616009/1-17131642342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写作综合押题预测(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616009/1-171316423423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写作综合押题预测(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616009/0-171316423240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写作综合押题预测(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616009/0-171316423244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写作综合押题预测(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616009/0-17131642324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写作综合押题预测(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上图提供的相关信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米兰·昆德拉在《慢》中写道:“速度是技术革命献给人类的一种迷醉的方式。和摩托车骑士相反,跑步者始终待在自己的身体中,他必须不断地想到自己的脚茧和喘息;他跑步时能感觉到自己的体重,年纪,比任何时候都深切地意识到自我和生命的时间。当人类被机器赋予了速度的快感之后,一切便改变了:自此之后,他的身体处在游戏之外,他投身于一种无关肉体的、非物质的速度之中,纯粹的速度、速度本身以及令人兴奋的速度感之中。”
米兰·昆德拉的这段阐释速度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无尽的宝藏。《黄帝内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自此之后,千百年来的悠悠时光中,“治未病”便成为中医大家们的不懈追求。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呢?中医典籍里给我们提供了以下三个答案:其一,勤于锻炼,强身健体以养生;其二,适时借助外物,弥补自身不足以养体;其三,顺应自然规律,调和阴阳以养气。
面对人类共同的疾病,我们需要“治未病”的态度和行动。一个人、一个集体甚至一个国家,面对可能出现的灾祸也应如此。针对“治未病”的观点,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结合自身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根据要求作文。
“夸夸群”和“喷喷群”是最近出现的两类微信群。加入“夸夸群”的人,无论发布何种信息,都会被群友极尽辞藻夸赞;进入“喷喷群”的人,不管发布什么信息,都会被群友挖苦嘲讽。有人认为“夸夸群”能让人开心,帮助建立自信,比“喷喷群”好。也有人认为“喷喷群”不但能释放负能量,还能帮助认清自己,更有价值。
上述材料引发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题目自拟。请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奥斯卡•王尔德说:“生活是这个世界上最罕见的事情,大多数人只是存在,仅此而已。”
现在的社会中有这样一种倾向——处处刷存在感,王尔德的话引发我们思考,这样刷存在感的人并不是真的拥有生活。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拥有生活?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明媚的阳光下,秋风拂过,落木萧萧,翩然飘落,人行道上渐渐织起令人心醉的金色地毯。许多道路都进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刻。今年,这幅“落木画卷”将让市民共享。上海市杨浦区绿化市容局宣布,江湾城路即日起暂时调整清扫保洁模式,打造全市首条“落叶不扫”道路,用“无边落木”与“秋槐落蕊”来留住秋日况味。公告一出,赢得环卫工人的一片喝彩之声,市民们也纷纷驻足流连,打卡拍照,并为市政部门的“浪漫情怀”点赞。
针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清脆悦耳,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
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提到“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见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当代人往往不容易看见时间,更不容易看见自己。“看见时间 ”和“看见自己”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钱理群教授说,刻苦的结语可能是及格,兴趣的结语往往是出色。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国传播学家诺尔·诺依曼曾提过“沉默螺旋”的大众传播概念: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观点处于少数或容易被批驳时,会选择沉默来防止被孤立,沉默的一方会使另一方的声音不断地扩大,循环往复,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变得越来越沉默。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治愈”本指使恢复健康。生活中,具有治愈能力的不只是药物和医者,还有人间草木、清风明月、温暖的话语、净化心灵的文字、默默的陪伴、无私的帮助……被“治愈”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治愈”别人。
作为成长中的青年一代,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南宋画家夏圭被世人称为“夏半边”,他善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淋漓苍劲,墨气袭人,他将景物远置观者身外,画人物仅圈脸勾衣、点簇而成,楼阁随手勾画,笔简而形具,形成了“以简胜繁”的效果。
夏圭的绘画创作思维在艺术和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近年来,“立人设”一词广泛流行。“立人设”可以理解为人们愿意呈现给他人或大众面前的自我形象特点。人们都以为明星喜欢“立人设”,其实仔细想想,可以说每个人都会给自己“立人设”。
你对“立人设”有什么感受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Ⅱ中米考伯先生对大卫有一句忠告“今天能做的事,决不要留到明天,拖延乃光阴之窃贼,要抓住他!”拖延症目前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困扰着处于不同环境中的各类人群,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
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坦言,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是“死亡之吻”,很多作家获奖后就很难再写出好作品,因为作家一旦获奖就很容易陷入到繁琐的事务中去,希望自己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老舍说:“心是一棵树。无论是岁月的风雨扑面而来,还是滚滚尘埃遮蔽了翠叶青枝,它总是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等待,并接受一切来临,既不倨傲,也不卑微。”
莫言在铺天盖地、如影随形的名利面前,没有浮躁,依旧能秉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令人敬佩。
请根据上述材料,围绕“浮躁与淡定”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岸”与“海”一直是两个相对立的意象。
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上岸”这个词语的使用几乎被泛化到生活的各类领域。考研成功叫上岸,考公务员成功叫上岸,考上重点初高中是上岸……,有人认为,“上岸”引申自“脱离苦海”,也有人开玩笑说,没“上岸”,就意味着一直泡在“水”里。
而90年代曾出现一个热词——“下海”。“下海”原指渔民到海上捕鱼;改革开放之初,一些人,主要是政府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放弃在传统体制内的职位,转而到新的领域创业经商、谋求发展,也被称为“下海”。
将“上岸”与“下海”联系在一起,或许有更多值得思考的内容。请结合材料,联系社会人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023年语文高考押题预测卷3(新高考I): 这是一份2023年语文高考押题预测卷3(新高考I),共13页。
2023年语文高考押题预测卷2(新高考I): 这是一份2023年语文高考押题预测卷2(新高考I),共14页。
2023年语文高考押题预测卷1(新高考I): 这是一份2023年语文高考押题预测卷1(新高考I),共13页。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