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甲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甲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docx
    • 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甲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docx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甲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01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甲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02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甲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03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甲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01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甲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02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甲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03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甲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甲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甲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docx、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甲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在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到特定的形象。音调的大起大落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音调的轻快跳跃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潺潺的溪水,同样,在诗歌的语言节奏中,我们也会感到一种形象感。李白的《蜀道难》便是用语象传达物象特征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所谓语象,指的是在朗读诗歌作品时从声音的抑扬顿挫、波动起伏中感到的一种不很明晰的形象感,它更像我们平时所说的音乐形象。所谓物象,指的是诗人具体描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这种形象是诗人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的,像《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这样的句子便是对客观对象的直接语言描述,它们刻画了客观对象的具体形象。在诗歌作品中,语象和物象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则并不是统一的,但不论是统一还是不统一,二者都发生着一定的关系,而在这种关系中则孕育着诗歌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意义。
    不难看出,在物象和语象中,语象更是作者内心情绪的直接表现,物象则更远离主观,有自己独立的存在形式,正像在日常的语言(言语)中可以用同一种语调述说各种不同的客观对象,这种语调传达着说话人的情绪和情感,而对象则自有其本身的特征。这种语调可以产生一种形象感,或曰产生一种形象联想,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如龙吟虎啸,有的迅快如脱兔,有的逶迤如蛇行,但被述说的对象的形象却未必如此。这样,语象和物象之间的关系也就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诗人的主体与描写的客体之间的关系。语象和物象的不同,说明诗人的主体情绪与情感并不是由客观对象决定的,至少不是由它完全左右的。诗人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在他与特定描写对象相遇时,不是对象驱散并左右了他的现在的情感与情绪,而是把对象纳入到自己已有的情感与情绪中来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两句诗中杜甫的情感不是由“花”和“鸟”造成的,而是由国破家亡的残破社会现实和个人的颠沛流离的生活造成的,以此情观此景,花鸟也成了此情的触媒。
    像《蜀道难》这种语象和物象相统一的情况,则体现了另一种主客关系,即客体完全吸引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自我的存在,其情绪完全是由现时面对的客观物象所决定的。在《蜀道难》中,我们感到李白的情绪是在蜀地崇山峻岭的客观景物的影响下产生的,而不是他平时的具有恒定性的一般心境。
    显而易见,这也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特征:浪漫主义诗人是易被客观外在事物激动的,其情绪是刹那的、瞬间的、易逝的;而现实主义诗人的情绪是不被客观外在事物所左右的,是常常用自己具有恒定性的日常心境统驭外物、含化外物的,因而其情感和情绪特征是比较稳定的、恒常的、不易消失的,其波动的幅度自然也不如浪漫主义诗人来得大。就其审美体验来说,浪漫主义诗人重视的更是稀有的、特殊的精神体验,而现实主义诗人重视的更是日常的、一般的、细微的生活体验,因而前者的情感性更强于社会性,而后者反映社会生活的意义更强于一般的情感性。杜甫与李白的差别在于此,鲁迅与郭沫若的主要差别也在于此。
    (摘编自王富仁《语象、文象与物象——<蜀道难>赏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语象是指人们在朗读诗歌作品时,从语调中感受到的一种与音乐形象相类似的形象感。
    B.物象是指诗人通过诗歌语言具体描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有着其相对独立的存在形式。
    C.语象和物象不同时,影响诗人情感情绪的并不是客观对象,而是诗人已有的人生经历。
    D.李白在《蜀道难》中超越了具有恒定性的一般心境,表现出浪漫主义诗人的典型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由音乐中不同的音调引发不同的联想引入,形象地论述了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
    B.文章以杜甫《春望》为例,阐释了主体情感会影响描写客体并使之成为情感载体的观点。
    C.文章在分析语象和物象关系后,又进一步对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诗人进行了比较。
    D.作者认为与鲁迅相比,郭沫若更易被外物激动而呈现刹那的情绪,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两句是对蜀道环境的直接语言描述,在这里语象和物象不是统一的关系。
    B.语象可以传达物象的特征,但它是诗人主观情绪和情感的直接表现,未必能客观反映描绘对象的形象特点。
    C.诗歌中语象与物象的统一情况,客观表明了情与景的主客关系,统一特征越突出景物描写越能传达诗人感情。
    D.浪漫主义诗人更重视带给读者稀有的、特殊的精神体验, 因而浪漫主义诗歌与普通人生活更远,文学价值也更高。
    【答案】1.C 2.A 3.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影响诗人情感情绪的并不是客观对象,而是诗人已有的人生经历”错,原文是说“语象和物象的不同,说明诗人的主体情绪与情感并不是由客观对象决定的,至少不是由它完全左右的”,可见,原文强调诗人情感情绪并不是由客观对象决定的,而且原文也没有说影响诗人情感情绪的是“诗人已有的人生经历”。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论述了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错,文章由音乐中不同的音调引发不同的联想引入,论述的是诗歌的语言节奏中也会有一种形象感,从而引出语象和物象的内涵及其关系。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语象和物象不是统一的关系”错,由原文说“像《蜀道难》这种语象和物象相统一的情况”可知,“连峰去天不盈尺”两句中,语象和物象是统一的关系。
    C.“客观表明了情与景的主客关系”错,原文是说“像《蜀道难》这种语象和物象相统一的情况,则体现了另一种主客关系,即客体完全吸引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自我的存在,其情绪完全是由现时面对的客观物象所决定的”,可见,原文是说当诗歌中语象与物象的统一时,客观表明的另一种主客关系,是客观物象和主体情绪的关系,并不只是“情与景”的主客关系。
    D.“因而浪漫主义诗歌与普通人生活更远,文学价值也更高”错,原文是说“浪漫主义诗人重视的更是稀有的、特殊的精神体验,而现实主义诗人重视的更是日常的、一般的、细微的生活体验,因而前者的情感性更强于社会性,而后者反映社会生活的意义更强于一般的情感性”,可见,原文是把和重视的内容作比较,得出浪漫主义诗歌的情感性更强,现实主义诗歌的社会性更强的结论;选项说法强加因果,且于文无据。
    故选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分)
    地球物理学和现有的化石记录表明,生命很可能起源于45~38亿年前的冥古宙时期。然而,导致当时出现复杂化学性质的环境却鲜为人知。氨基酸是蛋白质和所有细胞生命的原料,为了理解生命的起源,许多科学家试图解释氨基酸是如何形成的。
    早期的生命起源理论认为,最初的非生物分子可能起源于一个“温暖的小池塘”,里面充满了丰富的甲烷(CH4)、氨(NH3)、水(H2O)等化学物质,它们受到闪电、热量这些外部能量源的激发,导致化学不平衡,进而形成了有机分子。
    著名的米勒-尤里实验证实了这种理论。上世纪50年代初,芝加哥大学的坦利·米勒(Stanley Miller)和哈罗德·尤里(Harld Urey)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在一个密闭的腔室内充满水、氨、氢和甲烷,然后反复用电火花来模拟闪电。一周后,他们分析了腔室的内容物,发现有20种不同的氨基酸已经形成。
    这是一个很大的启示,它表明生命出现所必需的复杂有机分子,可以从早期地球大气中的一些基本成分形成。然而,在过去的70年里,这一解释变得越来越复杂。因为科学家现在认为,在地球的早期大气中,氨和甲烷远没有那么丰富,而是充满了二氧化碳和氮气。
    虽然二氧化碳和氮气也能产生氨基酸,但这两种分子需要更多能量才能分解,而且产生的氨基酸数量也会大大减少。在寻找其他的能量来源过程中,科学家们已经分析过热能、紫外线、电离辐射,以及来自流星的激波。
    现在,一个国际团队在《生命》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新的论文,他们利用NASA的“开普勒计划”所收集到的数据,以及一系列化学实验发现,很可能是太阳的高能粒子与地球早期大气中的气体的碰撞,形成了蛋白质和有机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氨基酸和羧酸(氨基酸的前体)。
    开普勒计划对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遥远恒星进行观测,从它捕捉到的观测数据中,科学家可以获取有关于太阳过去的线索。
    利用这些观测数据,天体物理学家弗拉基米尔·艾拉佩蒂安(Vladimir Airapetian)在2016年发表了一项研究,表明在地球的前1亿年里,太阳的亮度比现在暗30%左右;另外,现如今每一百年左右才会出现一次的太阳“超级耀斑”,在那时每隔3~10天就会爆发一次。超级耀斑发射出接近光速的粒子,这些粒子会定期与我们的大气层相撞,引发化学反应。
    那项研究一经发表便引起了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的小林健成(Kensei Kbayashi)的兴趣。小林健成是一名化学教授,在过去30年里一直研究前生命化学。他试图了解银河系宇宙线是如何影响早期的地球大气的。
    在这类研究中,大多数科学家会选择忽略银河系宇宙射线,因为研究这些来自太阳系之外的粒子需要专门的设备,比如粒子加速器。小林健成和他的团队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这样的设备,因此他们只需对实验装置稍加调整,就能检验艾拉佩蒂安的猜测。
    于是,艾拉佩蒂安与小林健成合作,创造出了一种与我们如今所理解的早期地球大气相似的气体混合物。由于目前尚不确定地球早期大气中的甲烷含量(被认为很低),他们将不定量的少量甲烷与二氧化碳、分子氮、水混合在一起。
    接着,为了模拟太阳的高能粒子,他们向气体混合物发射了质子。与此同时,他们也用电火花放电来模拟闪电点燃气体混合物。
    他们发现,只要甲烷的比例超过0.5%,用质子(太阳粒子)撞击过的气体混合物就能产生可侦检数量的氨基酸和羧酸。但是通过电火花放电(闪电)则需要甲烷浓度达到大约15%才能形成氨基酸。而且即使甲烷含量达到15%,闪电所生氨基酸的速度也只有质子的百万分之一。不仅如此,与电火花放电相比,质子撞击也更倾向于产生更多的羧酸。
    如此看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太阳粒子似乎是一种比闪电更高效的能量源。但艾拉佩蒂安表示,其他因素可能并不相同。他指出,米勒和尤里假定闪电在“温暖的小池塘”时代和在今天一样普遍。
    但是,由上升的暖空气形成的雷云所产生的闪电,在太阳亮度比现在低30%的情况下应该更罕见才对。而在寒冷的条件下,可能根本不会有闪电存在。早期地球是被一个相当微弱的太阳照耀,虽然这并不是说这一切不可能来自闪电,但它表明是闪电的概率很低,而太阳粒子则更有可能。
    总的来说,新的研究表明,我们活跃的年轻太阳,比之前认为的还要更轻易地,甚至可能更早地催化了生命的前体。
    (《生命起源的另一种可能》)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已探知地球生命起源的大致时间,对导致当时出现复杂化学性质的环境却知之甚少。
    B.早期生命起源理论认为,有机分子是外部能量激发生物分子导致化学不平衡而产生的。
    C.米勒-尤里实验表明,早期地球大气中的一些基本成分能生成生命必需的复杂有机分子。
    D.小林健成他们研究认为,生命可能起源于太阳的高能粒子与地球早期大气中的气体的碰撞。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氨基酸是蛋白质和所有细胞生命的原料,只要解释清楚了氨基酸是如何形成的,就能弄清楚生命的起源。
    B.米勒-尤里实验对解释生命的起源意义重大,但实验结果经不起当代科学的检验,受到当代科学家的质疑。
    C.艾拉佩蒂安利用开普勒计划的观测数据发现,1亿年前太阳比现在暗很多,“超级耀斑”是现在的数千倍。
    D.小林健成有30年研究经历,研究方向与银河系宇宙线直接相关,这些是他与艾拉佩蒂安合作的关键因素。
    6.为了验证艾拉佩蒂安与小林健成的合作成果,需要进行相应实验。如果由你担任验证实验的实验员,你将如何开展实验?请结合文本写出你的实验步骤。(6分)
    【答案】4.B 5.C 6.
    实验过程:
    ①按照今人的理解,创造出一种与早期地球大气相似的气体混合物。
    ②调剂气体混合物中甲烷的比例,生成多组该种气体混合物。
    ③分别用质子(太阳粒子)撞击不同甲烷比例的气体混合物,以产生可侦检数量的氨基酸和羧酸。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有机分子是外部能量激发生物分子导致化学不平衡而产生的”错误。偷换概念。第2段中“它们受到闪电、热量这些外部能量源的激发”中的“它们”指的是“甲烧(CH4)、氨(NH3)、水(H2O)等化学物质”,不是“生物分子”。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A.“只要解释清楚了氨基酸是如何形成的,就能弄清楚生命的起源”错误。原句“氨基酸是蛋白质和所有细胞生命的原料,为了理解生命的起源,许多科学家试图解释氨基酸是如何形成的”,但并没有表明“只要解释清楚了氨基酸是如何形成的”就能“弄清楚生命的起源”,该句把必要条件弄成了充分条件。
    B.“实验结果经不起当代科学的检验”错误。文中“在过去的70年里,这一解释变得越来越复杂。因为科学家现在认为,在地球的早期大气中,氨和甲烷远没有那么丰富,而是充满了二氧化碳和氮气”是说“这一解释变得越来越复杂”。
    D.“这些是他与艾拉佩蒂安合作的关键因素”错误。结合原句“大多数科学家会选择忽略银河系宇宙射线,因为研究这些来自太阳系之外的粒子需要专门的设备”,而“小林健成和他的团队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这样的设备”,“只需对实验装置稍加调整,就能检验艾拉佩蒂安的猜测”,于是,“艾拉佩蒂安与小林健成合作”,可知他们合作的关键因素是小林健成课题组拥有可以检验艾拉佩蒂安的猜测的专门设备。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实践运用的能力。
    第一步,结合原句“由于目前尚不确定地球早期大气中的甲烷含量(被认为很低),他们将不定量的少量甲烷与二氧化碳、分子氮、水混合在一起”可知,首先要制造出一种与早期地球大气相似的气体混合物。
    第二步,因为我们并不清楚早期大气中甲烷含量的比例,所以实验过程中需要对混合物中的甲烷比例进行反复调剂,所以第二步应该是调剂气体混合物中甲烷的比例;
    第三步,因为实验目的是证明艾拉佩蒂安的猜想:超级耀斑发射出接近光速的粒子,这些粒子会定期与我们的大气层相撞,引发化学反应。结合原句“接着,为了模拟太阳的高能粒子,他们向气体混合物发射了质子”,他们发现,“只要甲烷的比例超过0.5%,用质子(太阳粒子)撞击过的气体混合物就能产生可侦检数量的氨基酸和羧酸”可知,最后一步是分别用质子(太阳粒子)撞击不同甲烷比例的气体混合物。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
    清晨(节选)
    迟子建
    ①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
    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
    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他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我们这个乌力楞①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②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③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
    我以为西班会把桦树皮吃掉,他从小就喜欢啃树皮吃,离不开森林的,可他最终还是像其他人一样,把它放在神鼓上了。我觉得西班放在神鼓上的,是他的粮食。他就带着这么一点粮食走,迟早要饿死的。
    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举动说明不了什么。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蛰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亚娜唤他去投票,安草儿进了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 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
    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我回到希楞柱,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
    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
    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节选自《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删改)
    【注】①乌力楞:鄂温克语,意为家族公社。②妮浩:鄂温克族萨满教女巫。③希楞柱:传统民居。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写如今雨雪越来越稀疏,暗示鄂温克民族生存环境的渐渐恶化,为下文西班等人搬到山下生活的选择做铺垫。
    B.营地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但这一片土地上的星空、流水般的鹿铃声、清新的空气一直陪伴着我,所以我并不觉得孤单。
    C.进行是否下山表决时,大多数人都拿着桦树皮走向神鼓,表现出传统生活方式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远去的必然趋势。
    D.小说从森林的火种联想到布苏的火,表现出“我”对年轻一代不懂得珍惜已经拥有的幸福,未来将会迷失自我的担忧。
    8.小说以第一人称方式展开叙述,由此呈现出一个怎样的“我”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9.2008年《额尔古纳河右岸》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评语说:“迟子建以温情的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你对此如何理解?请以文中三处画线句为例分别加以分析。(6分)
    【答案】7.D 8.①坚守家园,眷恋传统生活方式的守护者。众人下山后,“我”和安草儿留了下来,守护着火种、驯鹿和那片星空下的生活。②热爱自然,崇尚自由,与山林相伴相融的遗世者。在“我”眼中,自然的一切都是有生命力的,“我”无法接受远离山林的生活。③充满温情却又满怀苍凉的见证者。“我”年已九旬,一方面对崇尚自然的部族文化仍充满火一样的热情,另一方面只能满目苍凉的注视传统生活方式的消亡。 9.①处,作者将雨雪拟人化、情感化,用“老熟人”“看老”等诗意的语言描摹出“我”和雨雪亲密无间的脉脉温情,勾画出一幅唯美而苍凉的画面,隐含着“我”对传统文化的顽强坚守。②处,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刻画安草儿“喜欢干活”的勤劳,为驯鹿敷药的善良温情,表现出部族文化的单纯美好,闪烁着诗意的人性之光。③处,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夹杂着“我”对“这团火”的激情,“这团火”既是写实,更具有文化象征意味,寄寓着“我”对山林和传统生活深深的爱恋和顽强坚守,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对年轻一代不懂得珍惜已经拥有的幸福,未来将会迷失自我的担忧”错,小说从森林的火种联想到布苏的火,表现出“我”对自然赤诚的爱,对淳朴自在的生活与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坚守。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文章写其他人都下山了,只有“我”和安草儿留了下来,“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这团“火”不仅是自然的火种,更是鄂伦春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是文化火种;而驯鹿和星空也代表古老的自然的生活。可见,“我”是家园和眷恋传统生活方式的守护者。
    “我”在山上住了一辈子,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在“我”眼中,自然的一切都是有生命力的,“我”无法接受远离山林的生活。可见,“我”是遗世者,热爱自然,崇尚自由,与山林相伴相融终生。
    “我”年已九旬,对崇尚自然的部族文化仍充满火一样的热情,“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其他人选择离开这里时,我感到担忧,“我觉得西班放在神鼓上的,是他的粮食。他就带着这么一点粮食走,迟早要饿死的”“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年轻一代选择了新的生活方式,“我”无力阻止,这表明“我”只能满目苍凉的注视传统生活方式的消亡。综上可见,“我”又是充满温情却又满怀苍凉的见证者。
    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
    分析三处画线句,要扣住颁奖评语中关键词“温情”“诗意”“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来回答。
    第①句是“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老熟人”一词把雨和雪拟人化,表明我和雨和雪之间相处时间长、交情深,两个“看老”赋予雨雪以人的动作,读者可以想象一个九十岁的老人和雨雪深情凝望的画面,拟人手法描摹出“我”和雨雪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情意,用“我有九十岁了”隐含着“我”对传统文化的顽强坚守。
    第②句是“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蛰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亚娜唤他去投票,安草儿进了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安草儿喜欢干活”,刻画安草儿勤劳的形象。“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蛰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安草儿为驯鹿敷药,表明他关心动物的善良、温情的性格特点。安草儿身上有着部族人民的纯净之美,勤劳、善良,与自然和谐相处。安草儿身上表现出部族文化单纯和美好,也闪烁着诗意的人性之光。
    第③句是“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作者叙述着“我”一直守着这团火、不让火熄灭的事情,语气看似平静,但是平静的叙述中夹杂着“我”对“这团火”的激情,表现在“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句话。最后一句中“这团火”,是写实,指牧民留下的火,温暖过他们的生活的火;“这团火”又是虚写,具有文化象征意味,守住火不让火熄灭,象征“我”对山林和传统生活的顽强坚守;“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用比喻的方式,写出“我”对火、对山林、对自然、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爱恋和珍视,所以,该句看似叙述平静,却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9分)
    【经】七年春,齐人伐郑。夏,小邾子来朝。郑杀其大夫申侯。秋七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母。曹伯班卒。公子友如齐。冬,葬曹昭公。
    【传】七年春,齐人伐郑。孔叔言于郑伯曰:“谚有之曰:‘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国危矣,请下齐以救国。”公曰:“吾知其所由来矣。姑少待我。”对曰:“朝不及夕,何以待君?”
    夏,郑杀申侯以说于齐,且用陈辕涛涂之谮也。
    初,申侯,申出也,有宠于楚文王。文王将死,与之璧,使行,曰,“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后之人将求多于女,女必不免。我死,女必速行。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既葬,出奔郑,又有宠于厉公。子文闻其死也,曰:“古人有言曰‘知臣莫若君。’弗可改也已。”
    秋,盟于宁母,谋郑故也。
    管仲言于齐侯曰:“臣闻之,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
    齐侯修礼于诸侯,诸侯官受方物。
    郑伯使大子华听命于会,言于齐侯曰:“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实违君命。若君去之以为成。我以郑为内臣,君亦无所不利焉。”齐侯将许之。管仲曰:“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无乃不可乎?子父不奸之谓礼守命共时之谓信违此二者奸莫大焉”公曰:“诸侯有讨于郑,未捷。今苟有衅,从之,不亦可乎?”对曰:“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若总其罪人以临之,郑有辞矣,何惧?且夫合诸侯以崇德也,会而列奸,何以示后嗣?夫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无国不记。记奸之位,君盟替矣。作而不记,非盛德也。君其勿许,郑必受盟。夫子华既为大子而求介于大国,以弱其国,亦必不免。郑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为政,未可间也。”齐侯辞焉。子华由是得罪于郑。
    冬,郑伯请盟于齐。
    闰月,惠王崩。襄王恶大叔带之难,惧不立,不发丧而告难于齐。
    (《左传·僖公七年》)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子父不奸A之B谓礼C守命共时D之E谓信F违此G二者H奸莫大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莫,没有人,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中的“莫”含义不同。
    B.弱,削弱,与“会盟而谋弱秦”中的“弱”含义完全相同。
    C.间,参与,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间”含义相同。
    D.恶,担心,与“所恶有甚于死者”中的“恶”含义完全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国攻打郑国,孔叔认为郑国非常危险了,劝郑伯向齐国屈服,以挽救郑国。
    B.郑伯听从孔叔的建议,杀掉本国大夫申侯,试图用这种行为来讨得齐国欢心。
    C.秋七月,鲁僖公与齐桓公、宋桓公等人在宁母结盟,策划进攻郑国相关事宜。
    D.齐侯听从管仲的劝谏,拒绝了子华的请求,郑国果如管仲所言请求与齐结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死,女必速行。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
    (2)且夫合诸侯以崇德也,会而列奸,何以示后嗣?
    【答案】10.CFH 11.C 12.B 13.(1)我死后,你一定要赶快走,不要到小国去,他们不会接纳你的。
    (2)而且会合诸侯,是为了尊崇德行。会盟时让奸邪之人列于其间,拿什么给后代看?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儿子和父亲不相违背叫做礼,见机行事完成君命叫做信。违背这两点,没有比这再大的邪恶了。
    “子父不奸之谓礼”与“守命共时之谓信”结构对称,句式相同,各自断开,故CF处断开。
    “违此二者”是动宾结构;“奸莫大尊崇”是主谓结构,句意完整。故H处断开。
    故选CFH。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 正确。没有人。/不。句意:没有人像国君那样了解臣子的。/一个人把着关口,上万人也打不进来。
    B. 正确。削弱。句意:来削弱他的国家。/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
    C. 错误。离间。/参与。句意:不能离间他们。/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D. 正确。担心。/厌恶。句意:襄王担心大叔带头作乱。/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郑伯听从孔叔的建议,杀掉本国大夫申侯”错误。根据“孔叔言于郑伯曰……‘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国危矣,请下齐以救国。’”可知,孔叔没有建议郑伯杀申侯,只是建议向齐国屈服以挽救国家。根据“夏,郑杀申侯以说于齐,且用陈辕涛涂之谮也”,可知,申侯被杀,一是郑伯认为申侯的归附导致齐国攻郑,杀申侯能取悦齐国;二是申侯被陈国辕涛涂诬陷。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女”,通“汝”,你;“必”,一定;“适”,到;“不女容”,宾语前置,“不容女”。
    (2)“崇”,尊崇;“列”,使……列于,使……位列;“何以”,用什么,凭什么;“示”,给……看。
    参考译文:
    【经】七年春季,齐国人进攻郑国。夏,小邾国国君前来朝见。郑国杀了自己的大夫申侯。秋七月,鲁僖公和齐桓公、宋桓公、陈国的世子款、郑国的世子华在宁母结盟。这一年,曹国君主曹昭公姬班去世了。公子友到齐国。冬季,曹国为曹昭公举行了葬礼。
    【传】七年春季,齐国人进攻郑国。孔叔对郑文公说:“俗语有这样的话:‘心志假若不坚强,怎么能又怕屈辱?’既然不能强硬,又不能软弱,因此只有死路一条。国家危险了,请您向齐国屈服以挽救国家。”郑文公说:“我知道他们是为什么来的了,姑且稍稍等我一下。”孔叔回答说:“情况危急,早晨到不了晚上,怎么等待君王呢?”
    夏季,郑文公杀死申侯以讨好齐国,同时也是由于陈国辕涛涂的诬陷。
    当初,因为申侯是申氏所生,受到楚文王的宠信。文王将要死的时候,把璧玉给他,让他走,说:“只有我了解你,你垄断财货而永不满足,从我这里取,从我这里求,我不加罪于你。后来的人将会向你索取大量财货,你必然不免于罪。我死后,你一定要赶快走,不要到小国去,他们不会容纳你的。”安葬楚文王后,申侯逃到郑国,又受到厉公的宠信。子文听到他的死讯,说:“古人有这样的话说‘没有人像国君那样了解臣子的。’这句话是不能改变的啊!”
    秋季,鲁僖公和齐桓公、宋桓公、陈国的世子款、郑国的世子华在宁母结盟,策划进攻郑国。
    管仲对齐桓公说:“臣听说,招抚有二心的国家,用礼;安抚远方的国家,用德。凡事不违背德和礼,没有人不归附的。”
    齐桓公就以礼对待诸侯,诸侯的官员接受了齐国赏的土特产。
    郑文公派遣太子华到会盟地接受联盟命令,对齐桓公说:“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违背您的命令。您如果除掉他们而和敝国讲和,我国作为您的内臣,这对您也没有什么不利。”齐桓公准备答应他。管仲说:“君王用礼和信会合诸侯,而用邪恶来结束,未免不行吧。儿子和父亲不相违背叫做礼,见机行事完成君命叫做信。违背这两点,没有比这再大的邪恶了。”齐桓公说:“诸侯进攻郑国,没有得胜;现在幸而有机可乘,利用这点,不也行吗?”管仲回答说:“君王如果用德来安抚,用训教之言施加给他们,他们不接受,然后率领诸侯讨伐郑国,郑国挽救危亡还来不及,哪敢不害怕?如果领着他的罪人率领军队进攻郑国,郑国就有理了,还害怕什么?而且会合诸侯,是为了尊崇德行。会盟时让奸邪之人列于其间,拿什么给后代看?诸侯的会见,他们的德行、刑罚、礼仪、道义,没有一个国家不加以记载。如果记载了让邪恶的人居于君位,君王的盟约就要废弃了。事情做了而不能见于记载,这就不是崇高的道德。君王一定不要答应,郑国一定会接受盟约的。子华既然做了太子,而要求凭借大国来削弱他的国家,也一定不能免于祸患。郑国有叔詹、堵叔、师叔三个贤明的人执政,不能离间他们。”齐桓公拒绝了子华的要求,子华因此从郑国获罪。
    冬季,郑文公派遣使者到齐国请求订立盟约。
    闰十二月,周惠王去世。襄王担心大叔带头作乱,又害怕不能立为国君,所以不发布丧事的消息,却把将要发生内乱的事向齐国报告。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9分)
    水调歌头·桂林集句
    张孝祥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江南驿使未到,梅蕊破春心。繁会九衢三市,缥缈层楼杰观,雪片一冬深。自是清凉国,莫遣瘴烟侵。
    江山好,青罗带,碧玉簪。平沙细浪欲尽,陡起忽千寻。家种黄柑丹荔,户拾明珠翠羽,箫鼓夜沉沉。莫问骖鸾事,有酒且频斟。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梅蕊破春心”一句写桂林春早,既使用了拟人修辞,又极具动感,暗含欣喜之情。
    B.“莫遣瘴烟侵”使用了对话的口吻,词人请求天公不要让瘴烟侵袭桂林,情真意切。
    C.“青罗带,碧玉簪”两句分别写桂林的江流和山川,两个比喻形色兼备,生动形象。
    D.“莫问骖鸾事”两句的意思是诗人满足于桂林的生活,从此无心政事,以饮酒度日。
    15.桂林的“宜人”之处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D 15.①气候宜人。五岭之外都很炎热,唯独桂林是个“清凉国”。
    ②风光宜人。这里有梅报早春,雪飞寒冬,江似绸带,山如玉簪,山川秀丽,四季分明。
    ③位置宜人。桂林沟通“九衢三市”,楼观林立,是繁华之地。
    ④物产宜人。既有“黄柑丹荔”等各色水果,还有“明珠翠羽”等各种饰物,足见当地物产富饶。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从此无心政事”错误,过度解读。“莫问骖鸾事,有酒且频斟”,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不愿谈论琐碎的事情,而更愿意享受美好的时光,喝酒作乐。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自是清凉国”,夏季岭南炎热无比,唯有桂林凉爽如秋,景色宜人。只用个“独”字便简洁地肯定了压倒一切的地位,把桂林“甲天下”的气候特征表现出来。
    “梅蕊破春心”“雪片一冬深”“江山好,青罗带,碧玉簪。平沙细浪欲尽,陡起忽千寻”,写桂林的江流和山川,积雪深埋冬季等自然美景让人徜徉其间、流连忘返。
    “繁会九衢三市,缥缈层楼杰观”,桂林沟通“九衢三市”,有繁华的街市,高耸的层楼。
    “家种黄柑丹荔,户拾明珠翠羽,箫鼓夜沉沉”,家家户户种植香甜的柑橘、荔枝,还有“明珠翠羽”等各种饰物,足见当地物产富饶,百姓安居乐业。
    故桂林的“宜人”之处表现在桂林的气候特征,奇山秀水,丰富的物产和繁华的城市风光。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来形容阿房宫楼阁的高大宏伟,这一夸张的写法与郦道元用“ ”来形容三峡重峦叠嶂的高峻非常相近。
    (2) 天上的星宿常常触发文人的情思,所以古代诗文中不乏包含星宿的句子。例如苏轼《赤壁赋》中的“ ”和李白《蜀道难》中的“ ”。
    (3)生活中,我们常有对某个情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体验,这种微妙难言的感觉,或许可以借用陶渊明的诗句“ , ”来表达。
    【答案】 隔离天日 隐天蔽日 徘徊于斗牛之间 扪参历井仰胁息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蔽、徘、徊、扪、胁、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由于文言文在日常应用上渐渐地失去效用,②我们对于过去用文言文写的典籍,③便漠不关心它们,④这是错误的思想。因为我们过去的典籍,我们阅读它,研究它,可以得到古代的学术思想,了解古代的生活状况,这便是中国人对于中国历史认识的任务,你多读文言,多研究历史、典籍、古文,这阅读工作的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
    读文言最难的一步工作,是须要查字典,找考证,死记忆,有一种人图省事,对这步工作疏忽,( )地读下去,还自号“不求甚解”。假若我们模仿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那是有害无益的。他的不求甚解,是因为学问已经很渊博了,隐居时才自称“不求甚解”的,这句话含着他的人生观,青年人是万万不能从表面去仿效的。
    碰见文言中不懂的词汇,除了请教国文老师而外,必须自己去查字典,以求“甚解”。如文言中的“驰骋文场”这成语,有人译到外国去是“人在书堆里跑马”的意思,这岂不是笑话吗?又如“巨擘”,原意是指人的大拇指,而它普通的意义是指在某一方面居于首位的人物,是用来表扬的赞语。这些地方就得留神,才不会出错。再举一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在辞句上直接表示的意境已非常优美,但这首诗更说出另一种道理,它暗示人生, 。所以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最要紧的是要懂得“言外之意”。又如下例:
    “钢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 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这两句新诗,它的含意似乎更深了,有些人不解,但如果读了全文,便知道是非常容易明白的话。由此可见,诗里含着高尚的感情,要你多欣赏,多诵读,必能了解得更深刻。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3分)
    18.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目十行B.手不释卷C.自以为是D.囫囵吞枣
    19.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巨擘”一词的解读,从下列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进行解说。要求能准确理解词语,语言表达流畅,句式与画横线的句子基本一致。(3分)
    眉目 琢磨 峥嵘
    20.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空缺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不超过12个字。(5分)
    21.本文是朱自清1944年在昆明中法中学的演讲《怎样学习国文》中的一部分。文中多处交替使用人称代词“我们”和“你”,请简要分析其作用和表达效果。(6分)
    【答案】17.语句③,修改为“便漠不关心”。 18.D 19.示例1:又如“眉目”,原意是指眉毛和眼睛,而它普通的意义是指事情的头绪或文章的条理,是用来评价做事和写文章的。
    示例2:又如“琢磨”,原意是指雕琢玉器的方法,而它普通的意义是指认真而仔细地思索、研究,是用来形容考虑问题的状态。
    示例3:又如“峥嵘”,原意是指山势的高低不平,而它普通的意义是指不平凡的岁月,是用来形容人的不凡经历。 20.示例1: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示例2:往高处走,追求更高的境界。 21.①文中的“我们”是泛指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人,文中的“你”主要是指本次演讲的听众。②“我们”和“你”这两个代词的交替使用,便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强化演讲的表达效果;同时让语言更加自由、生动,增加亲切感。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③“便漠不关心它们”错,“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感情冷淡,一点儿不关心。作谓语不能带宾语,而在句中,其后带了宾语“它们”,应修改为“便漠不关心”。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结合语境中“读文言最难的一步工作,是须要查字典,找考证,死记忆,有一种人图省事”分析,此处是说有些人对“查字典,找考证,死记忆”这步工作疏忽,采用的是不加分析的方式笼统去读文言,故应选用“囫囵吞枣”。
    A.一目十行:看书时一眼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B.手不释卷:手中总是拿着书卷,比喻勤奋好学。
    C.自以为是:指自己认为自己正确,形容主观不虚心的态度。
    D.囫囵吞枣:原指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仿写的能力。
    首先从所给的三个词中选择一个,然后分析“巨擘”的句式结构:又如“XX”,原意是指……,而它普通的意义是指……,是用来……。
    如果选择“眉目”一词,可以这样仿写:又如“眉目”,先指出它的原意是指眉毛和眼睛,然后指出其普通的意义是指事情的头绪或文章的条理,最后说该词是用来评价做事和写文章的。
    如果选择其它两个词,也是采用以上句式即可。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欲要看清楚千里之外的风景,首先要登上更高一层的楼宇。前句“更上一层楼”说的是站得高,后句“欲穷千里目”说的是看得远,此处是说这两句诗暗示人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故补写内容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也可以把“更上一层楼”理解为人生往高处走,“欲穷千里目”则可以理解为人要有追求更高的境界的人生目标,故补写内容也可以是“往高处走,追求更高的境界”。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一般词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答题时应首先指出文中的“我们”和“你”指代的对象,然后分析其作用。
    文中“我们对于过去用文言文写的典籍”“我们阅读它,研究它,可以得到古代的学术思想”“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最要紧的是要懂得‘言外之意’”等多处使用“我们”,这里的“我们”是泛指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人;文中“你多读文言,多研究历史、典籍、古文”“诗里含着高尚的感情,要你多欣赏,多诵读,必能了解得更深刻”等多个句子又使用 “你”,这些“你”,主要是指本次演讲的听众。因为这是朱自清在昆明中法中学的演讲,他演讲的对象是听众。
    “我们”是第一人称,“你”是第二人称。第一人称“我们”的使用,能够更好地抒发演讲者朱自清的情感;而第二人称“你”的使用,拉近了说话人和听话人,即演讲者和听众的距离,也便于演讲者抒情,给听众以亲切感,便于两者之间的感情交流。文中“我们”和“你”这两个不同人称的代词交替使用,既便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强化演讲的表达效果,又让增加亲切感和抒情性,还使语言更自由生动。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退一步海阔天空。/狭路相逢勇者胜。
    ②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细节决定成败。
    ③大丈夫能屈能伸。/大丈夫宁死不屈。
    我们的先辈留下了无数的金句,其中有些放到一起是相互矛盾的。
    对上述这些相互矛盾的思想观点,你有什么思考?请选择其中的一组为立论依据,写一篇文章。
    要求: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起于小处,却不能尽于小处
    有人认为“细节决定成败”,他们认为个人的成功必定起于微末,正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讲的是我们需要脚踏实地,从小经验积攒到大目标,而不能好高骛远。可是古语也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是因为路远事杂,时时有并不那么重要的小事牵绊住我们的脚步,所以我们只能尽量分出轻重缓急,而不是总是关注这些小事。
    所以,我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
    首先,我们要着眼于小处,这是对精益求精的执著。《道德经》有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干好一件事已经不易,干到极致则需要更多耐心、细心和匠心。“蓝领院士”韩利萍,为确保火箭发射精准入轨,二十多年如一日,以“毫厘”见成败;“大国工匠”鹿新弟,每天忍受着柴油机发出的100多分贝噪声,三年完成上千次试验,成为名副其实的发动机专家;“古籍医生”廉成春,日复一日埋首在故纸堆里,让一本本虫蛀、受潮的古籍重获新生,化腐朽为神奇。凡是成大业者,其做事为人必起于“小处”,尽其“精微”。正如廉师傅所言,学技艺更是学做人,无论是科研克难,还是脱贫攻坚,都需要发挥“绣花针”的一丝不苟精神,在锤炼自身本领中拓宽人生之境,所谓“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正是这个道理。
    可是,人非圣贤,凡身肉体,无有双眼观八方的本领,亦无两耳闻三界的能耐,有高尚者,眼光看得远,耳声闻得远,仅此而已。然而,一个人不可能顾及身边的点点滴滴,也不可能连芝麻绿豆都铭刻在心,更不可能拥有使不完的精力。那么如何处理大事与小事的关系?只得拈重弃轻,抓急放缓,以大领小,纲举目张。
    楚汉相争,争战频繁,百姓生死无日,还有谁顾自己的楼庭小阁以供修身养性之用?又有何人装饰寝室以待日后歇息?恐怕没有吧。此时人人为活命而忙碌,为生存而担忧,何暇顾其它哉?刘邦当年不是“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才得以称霸一方,建立汉朝吗?如若刘邦当时复入鸿门还会有汉朝的建立吗?
    所以,我们要起于小处,却不能尽于小处。就像我们当今的学习,我们能说优秀的成绩不是一堂课一堂课学出来的吗?不是一道题一道题做出来的吗?所以,要想学好,必须起于小处。可是,学习,并不是题海战术,更需要我们学一题,会一法。唯有方法的掌握与能力的练成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奥义。这时的我们,就不能总是拘泥于一个字音,一道小题,而要以一类万,总结出规律,领悟方法的精髓,是为“大”。唯有如此,才不会困于小处。
    所以,一个成功的人,必是起于小处的人,也定不是只立于小处的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组互相矛盾的名句构成。第一组句子是狭路相逢时退一步还是勇者胜的矛盾;第二组句子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还是细节定成败的矛盾;第三组句子是大丈夫能屈能伸还是宁死不屈的矛盾。最后一句话指出了这些名句之间的矛盾性。题目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一组作为立论依据,给了考生比较充分的选择空间。
    可见,题目是要考查学生思维的思辨性。每组句子放在一起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需视情况而定,体现了一种辩证统一的思辨性。第一组句子:如果与敌人、对手“狭路相逢”,就要寸步不让,勇敢争取,战胜对方,做一个勇敢的冲锋陷阵者;如果与亲朋、同胞“狭路相逢”,就要懂得谦逊退让,大度包容,在退一步中求和谐,懂关爱。或者遇到原则问题寸步不让,而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则该让则让。第二组句子:成大事者,从宏观角度来说,要明白把握大局和方向的重要性,要有大局观,要“不拘小节”;从微观角度来说,做好小事是做好大事的基础,而忽视细节往往酿成祸患,不可否认有时“细节决定成败”。也就是说,这两者并非完全矛盾,做事情时我们既要有全局观,也要注意每个环节的落实,二者相互配合才能达成目标。第三组句子:大丈夫在为成大事积蓄力量时、舍弃利益时、忍辱负重时、韬光养晦时,就要能屈能伸,舍弃小的得失,忍受小的屈辱,以图将来,成就大事业。但若是面对大是大非、气节荣誉时,则要宁折不弯,绝不屈服。可见这些看似矛盾的句子,实则体现出了做人做事的灵活变通,任何选择和举动都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境而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应对,有时看似相左的举动在不同的情况下都是正确的。
    从“立论依据”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辩证思维,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阐述在什么情况下该做出正面的举动,在什么情况下该做出反面的选择举动,但无论是哪一种举动,都是正确和明智的选择。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阐述两种情况本身都没有错,然后分析两种情况在不同的情形之下的意义,最后阐述我们如何在不同情形之下作出正确的抉择。
    立意:
    1.退一步为情谊天地宽,进一步为胜负勇者胜。
    2.成大事者,为大局可不拘小节,为成事必重视细节。
    3.大丈夫能屈能伸谋大事,宁死不屈守气节。
    相关试卷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新高考Ⅱ卷专用)(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新高考Ⅱ卷专用)(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新高考Ⅱ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docx、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新高考Ⅱ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新高考Ⅰ卷专用)(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新高考Ⅰ卷专用)(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新高考Ⅰ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docx、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新高考Ⅰ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天津卷专用)(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天津卷专用)(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天津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docx、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天津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甲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