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届河南省襄城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2024届河南省襄城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 解析
      2024届河南省襄城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4届河南省襄城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1
    2024届河南省襄城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2
    2024届河南省襄城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3
    2024届河南省襄城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1
    2024届河南省襄城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2
    2024届河南省襄城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3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河南省襄城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襄城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河南省襄城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届河南省襄城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须知:
    1.本卷侧重:高考评价体系之基础性。
    2.本卷怎么考:①考查信息性阅读基本技能(题4);②考查文学审美基本技能(题8);③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题13);④考查语言文字运用基本技能(题20)。
    3.本卷典型情境题:题8、19、21、23.本卷拔高题:题9、14.
    4、本卷测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好生活的创建需要良好的社会心理状态作为支撑。人民美好生活的创建不仅受地理环境、行业特色、历史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且受人们的价值理念、道德水平、心理状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一些负面心理的蔓延会严重干扰决策推行、公共管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利于创建美好生活。中华传统美德具有鲜明的向善底色,其中蕴含的深厚善念能够启发人们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和看待社会。例如,在善念启蒙方面,中华传统美德以“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的“性善论”为起点,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不断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善的基因。
    同时,中华传统美德中“以和为贵”的价值旨归有助于养成包容、开放、平和的社会心态。“和”追求的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平衡与协调,以及不同事物间的和合共生,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原则,正如《中庸》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可见,中华传统美德提倡“和合”的生活状态,追求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人与人“和而不同”“爱人若爱己”的相处模式、人与自身相互和解的良好心境,以实现各民族“协和万邦”的美好愿景。这种理念,有助于人们培养心胸宽广、爱好和平、尚中贵和的意识,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境,以包容、和谐的精神积极化解个人和社会的负面心理,促使人们和睦相处,为创建美好生活培育良好心态。
    (摘编自张红霞《弘扬传统美德创建美好生活》)
    材料二:
    “和”最早见于甲骨文,最初是指声音相应和,后来演化出和谐、和睦、和平等义。“和”在金文中有“和谐”“协调”之义。在先秦时期,“和”思想已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内心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平概念的基本内涵。“和”作为儒家提倡的一种美德,最早出现于《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的旨义是和合而不苟同,也就是既要“和”,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有“和平”“和睦”之义,我国传统文化对此有多种角度的理解。孔子提倡将“礼之用,和为贵”作为治国的政治准则;道家经典著作《易经》中提出“保合太和”“万国咸宁”的说法,即提倡国家间的和睦共处;而墨子进一步提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提倡以“兼相爱,交相利”的精神来处理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求得和谐的局面,体现了朴素的平等互利的思想。另外,“不苟同”就是不抹杀自身的独立性,尊重维护多样性,在取长补短的多元交融中实现统一的和谐,即“和”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相辅相成。
    “和为贵”思想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儒家主张在治国理政或者处理人际关系时都要以和为贵,这反映了儒家的整体和谐思维。儒家的整体和谐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和而不同等。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我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本质上是一种内向防御型的和平文化,具有明显的道德主义倾向。
    中庸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使人不容易走极端,凡事希求平稳,这种处世态度无疑是有益于国际社会和平。中国传统和平思想作为一种多种因素共存共生、相互补充的系统,表现出了“以和为贵”“和平共处”“同舟共济”的价值观念,这些主张无不在追求普遍意义上的和谐,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和平思想主张通过提升自身修为达到内心的平和,进而达到世界的和谐。儒家提倡“慎独内省”,道家讲“形神兼养”,都是阐述如何保持人内心平和的道理。儒家构建社会秩序的模式是“内圣外王”,即自身强大而“内圣”,外界则效法学习并自愿或主动进行联合,非靠武力征服而“外王”。儒家注重心性和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先后次序来实现社会理想。“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一种不假外求的内省思维。孔子要求学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孟子曰:“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每人自愿修身,然后再推行礼仪,从而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宁。这是儒家和平思想的理想境界。
    实现和平首先需要人心灵的平静与和谐。人的欲求若任其扩张是没有止境的,如不在源头上加以适度约束就会导致欲海深壑,造成矛盾不断,冲突绵延,以致出现大的动乱。只要每个人的心灵境界达到“内圣”,消除内心的冲突,战争原动力就会失去,便会实现天下太平。
    (摘编自李萍《“和而不同”的时代价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负面心理的蔓延会严重干扰决策推行、公共管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要弘扬传统美德,传播正能量。
    B. “以和为贵”“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走极端,凡事希求平稳,中国这种中庸的处世态度,对构建国际和平社会有益无害。
    C. 自身强大而“内圣”,外界则效法并自愿或主动进行联合,即通过提升自身修为达到内心的平和,进而达到世界的和谐。
    D.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不假外求的内省思维,能够以德服人,无须靠武力征服就能实现国家的强大和社会的安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和”的内涵及价值取向,不过材料二的内容更丰富、翔实。
    B.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观点更具说服力。
    C. 材料二阐述“和”与“和而不同”的含义,是为了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其内涵,认识其意义。
    D. 我国传统文化对“和”的含义有多种角度的理解,但无论是儒家还是墨家都主张“和睦”“和平”。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和”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B.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C.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D.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4.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出自《孟子·告子上》,体现了孟子典型的“性善论”观点。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 实现和平、创建美好生活与“和而不同”有什么联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忧愁风雨(节选)
    朱以撒
    当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共有的家园,共同对风雨有一种很敏感的要求时,他们身上的自然情调就不容置疑了。他们更多地归属自然,除自己的劳作付出之外,更多地要靠天吃饭。年成的好坏,不在于今年和去年下气力有多少差别,而在于天候,这是农家不可掌控的。每一阵风有每一阵风的意义,凭风向可以决定收割南边或北边的稻子;每一场雨有每一场雨的作用,少了不足,多了为害。从他们眉宇间就可以看出喜悦或糟心。有时候真的喊来一场雨,居然会欢呼和雀跃起来。城里人看着这种情景,不禁暗暗奇怪。我们真的远离了这些自然现象,远离了节气,远离了风霜雨雪,远离了那清晨草叶上的晶莹露珠。有多少人躲在公司四季如春的“恒温箱”里,四季已如一季,黑夜有如白昼,对人的肌肤、心理没有什么提示。这样会把截然不同的两类人隔开,其中一部分继续着农耕时代的耕作和生息,他们的血脉里流淌着对风雨的敏感,这种敏感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他们对生活的要求落在自然而然的框架里,他们品尝着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的喷香大米,咀嚼着在充足雨水中发育完整的蔬果。至于村头村尾三步一啄、五步一饮的鸡鸭,那种本真的滋味,反倒是城里人求而未得的。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所谓远大理想,农家的生活应该算得上是生命一种最天然的进程,最符合自然的吐纳、藏露、舒卷。
    相比农耕者,文人是另一种类型。他们也想走出书斋感受风雨,于是有意为之,到阡陌田畴,到山野大漠,随手拾掇一些篇章。一般的农家不具有这样的癖好,他们的价值观偏于实用,他们对眼前的风起雨落视同寻常,更多地联系着庄稼,而决不会是美学。同样是房前屋后的芭蕉,雨打的声响打不动农家深沉的睡眠,可是诗人却会一夜辗转,守着滴滴答答,想着绿肥红瘦,一脸憔悴,一眉宇感伤。而富有情调的造物主的杰作呀,如果没有风雨忧愁,做一番审美意义上的把玩,不知多么心旷神怡呢!我多次想到,生存在一个风雨飘摇、随时都可能决口的年月里的这些人,他们承受着风雨苦楚,本能地抵御、感伤风雨,已经不仅仅顾及个人了。后人当然不会明白,就像无法再遭逢昨日一样,不明白在如此明丽宽阔的苍穹之下,风雨曾经如此地抽打人心。
    很多年以后,早就扔掉了老旧的蓑衣和斗篷、离开山风山雨的我已习惯了坐在安宁的书斋翻动书本,看那一页页渗透风雨的描述。只需轻轻动动手指,一页页承载着时光的纸片就飞了过去。一本薄薄的书,就可以把一个时期的风雨晴晦尽收其中,目力所及并不费劲。只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就像隔着铝合金窗看到外边落雨,无切肤之痛快。屏幕上的古装戏眼见得比书本感性多了,除了目欲上得到满足,耳际也充满了活生生的嬉笑怒骂,“足以极视听之娱”。就我有限的历史感受而言,还没有几部历史剧能真的反映出那时的冷暖阴晴、沉浮荣辱。有时候屏幕上也风雨交加,可是透过风雨,看不出那是唐宋的景象或是元明的情致。有时我试着移易,发觉尽可以通用。时光的久远已使人失去了对遥远的风雨的记挂,即便是当年的腥风血雨,也因着插入了一些噱头,被渲染得好笑好玩起来。当然,我也不仅埋首书斋,嗅那些发黄的书本的前朝气息。有时为了得真实感,我也亲临实地。前朝宫阙里、故址颓垣中,我随意地窜来窜去,感受着冷烟衰草的清愁。我联想起多少曾经有过的岁月,如今都成缥缈鸿影了。曾经大雨来了,我不急着往家中猛跑,而是忙着给温室的薄膜压实边角。现在这一切也远如烟云了,连同那些长着老茧的农家弟兄。在我不用与风雨搏斗淋得似落汤鸡,若无其事地坐在书斋里时,我每年的薪水反倒要高出许多,待我又走在乡间路上,唤着熟悉的气味,我自然想到了差别的缘由。
    不要去否认,日子是朝着快乐发展的。不要说农家对自然现象最直觉、朴素的忧患,就是曾经镌刻在人文精神支柱上的忧患意识,也在快乐中日渐销蚀。谁不愿意快乐,甚至预支快乐?只有那些天性悲悯的古文人,在饱尝忧患的汁液后,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痛苦得彻夜不眠。忧患使人沉重,也使人深刻。当初的不少文人就死于忧患,死于心累,如孔子、屈原、贾谊、司马迁……这一长串名单的背后,是一个个艰难的历程。现在,我们更多地走到另一条路上了,让孔子、屈原等人走过的路长满荒草。就算明日风狂雨骤,今日依旧快乐。我们可以复活阿房宫、圆明园,复活秦时明月、汉时关隘,却无法复活那种感念风雨的情怀。
    春花秋月,风来雨往,四时轮回依旧。有变化的只是人,还有人的寻求。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如果除开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农民的生活应该算得上是最理想的生活、最天然的生命进程。
    B. 文人们走出书斋有意去感受风雨,更多的是为了感受美学上的感伤、岁月的沧桑和风雨对人心的抽打。
    C. “我”安坐在书斋里翻动着书本,虽然可以了解一个时期的风雨晴晦,但无法感受历史的切肤之痛快。
    D. 生活是朝着快乐发展的,作者担忧人们在快乐中沉沦,忘记忧患,让孔子、屈原等人走过的路长满荒草。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重视营造气氛,作者以议论开篇,为全文定下深沉的感情基调。
    B. 文章将文人与农民对待风雨的态度做比较,凸显不同群体的价值观。
    C. 文章虽然少有对自然风雨描写,却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敏锐感受。
    D. 文章结尾在结构上照应了开头,在内容表达上含蓄内敛,充满哲思。
    8. “风雨”在文中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忧愁风雨”理解。
    9. 【拔高题】朱以撒的散文充满了个体性灵。请结合文章的情感、结构、语言对朱以撒散文的这一风格加以探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节选自《墨子·非乐上》)
    材料二: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别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①);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②);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③)。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仲,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
    (节选自《荀子·乐论》)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A则百姓莫不安B其处C乐D其乡E以至足F其上矣
    11. 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括号相应序号①②③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 敬 顺 亲B. 顺 亲 敬C. 敬 亲 顺D. 顺 敬 亲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认为仁者做事的出发点是为百姓谋利益,讲求兴利除弊,而不是为了感官的愉悦。
    B. 墨子认为兴乐会加重百姓负担,兴乐对于改善百姓生活、平定国家祸乱没有具体作用。
    C. 荀子认为君王创作音乐为了引导人们表达情感,音乐也能让君王名扬天下,并成就王业。
    D. 儒、墨两家对待音乐的态度截然不同:儒家倡导以乐治国;墨家却不顾人情,反对兴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2)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14. 【拔高题】荀子为什么反对墨子的非乐观?请说明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喜【注】
    陆游
    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
    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亭鼓不闻知盗息,社钱易敛庆秋成。
    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
    【注】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雨过天晴,土地湿润,广袤无垠的田野上,农人忙于春耕,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B. 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表明没有盗贼,因此人们踊跃交纳社钱以庆祝社会安定。
    C. 整首诗语言平易明畅,生动自然,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现力。
    D. 该诗风格清新,不同于陆游金戈铁马式的诗作,体现出诗人多样的诗歌风貌。
    16. 颔联是如何表现丰收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李贺从正面写乐声,既以声写声,又以形写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小刚漫步江边,看着眼前水天相接的景象,不由吟诵起古人的诗句,“______,______”,表达对眼前胜景的情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商周青铜器纹饰系统性很强,其基本特性是对称性,这一审美法则反映了中国先民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古人将事物分为阴阳、高下、明暗等相互对应的要素,从而进行思考。从本质上讲,这就是对称思想。《国语》中有云:“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这是古人对美的一种定义,其本意也是讲究对称之美。
    对称是一种结构,使得物体可以被分割成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几部分,或者使物体按照边界、中心呈现类似重复。你如果沿着北京天坛的台阶拾级而上,一定会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感。这座沿着道路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展现了令人折服的庄严与肃穆,这是反射对称的例子。始建于公元前447年的帕特农神庙,无论从前方还是侧面看,都是对称的,而它的柱子呈周期分布,体现了一种平移对称的美。你如果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走进公园,会看到斗丽争妍的鲜花大都是对称的。比如,冬乌头就是旋转对称的。有些花还带有更多的对称,比如大丽花,除了旋转对称,还有一种由内而外、层次鲜明的对称。对称的叠加让花朵更加艳丽。以数学思维看,上面的所有例子,都包含着一个保持物体形状或模式不变的等距群。明显地,这样的等距群把物体分成了相同的几个部分。
    人生不是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也很难找到一朵花是完美无缺。有时候残缺对称会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出现。比如,奥林匹亚宙斯神庙的西门三角楣上的雕塑,它的外轮廓呈现出反射对称性,并且中线两边的塑像数量相等,可是两边的塑像却有着很大差别。这是反射对称的变体。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图像的对称类型。
    20. 请依据材料内容,分别从美学思维和数学思维角度给“对称”下一个简要定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是庄稼宝,离它活不了。”水为什么与生命这样(A)呢?从人体的构成就能“管中窥豹”了。水占人体重的70%左右,就连那坚硬的骨头,水也占了20%左右。但这些水都是和无机盐化在一起的,并形成一定的渗透压,它们组成了身体里的“海洋”,是构成机体内环境的基础。细胞生活在这个“海洋”中是安定和舒适的。水是身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 ① ,血液干巴巴地无法流动,细胞干瘪地丧失机能,养料、氧气运不进去,废物、废气在体内堆积如山,身体完全陷于瘫痪。可见,水和无机盐的代谢对生命具有(B)的作用。
    机体的内环境离不开水和无机盐,对于生命而言,水和无机盐(C)。原始海洋孕育了最简单的生命,单细胞生物在海洋中,靠着海水溶解的氧、二氧化碳和许许多多的营养物质,靠着海水贮备的大量热量,生活得十分安定, ② 。但是,随着生物进化,单细胞生物进化为多细胞生物,多数的多细胞生物不直接与海水接触了。为了顺利地进行生命活动,生物并没有与海洋断绝往来, ③ ,构成了自己的“海洋”。据一些科学家分析,现代生物(包括人类)体液还保留了当初原始海洋的特点。
    21.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上海到北京,坐高铁需要6个小时,花费500元左右;坐飞机只需两个半小时,打折机票不到500元。然而,上海大二学生唐同学却选了更加漫长的道路。他用了6天时间来规划,又坐了54辆公交车,经过1291个站点,全程1810公里,耗时6天5夜,花了381元车费,才从上海到达北京。一路上屁股酸痛,拖鞋也快烂了,真是“又挤,又慢,又麻烦”。但他一点也不后悔,他说,这样可以感受国家之大,区域之丰富。这些都是无法从教科书中得到的。他又反对那些鄙夷和排斥公交车的言论,他希望自己“脚多沾一点地”,而这趟“公交之旅”让他看到了无数人真实的生活。
    对于唐同学的经历和观念你有怎样的看法?谈一谈你的认识与理解。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定立意;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2024届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届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广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广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广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届广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河南省邓州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邓州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