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 第02讲—声现象(典题精练)(含解析)
展开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是( )
A.摩托车的消声器B.隔音蛟龙
C.防噪声耳罩D.隔音板墙
【答案】A
【详解】A.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故A符合题意;
B.隔音蛟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防噪声耳罩是在声音的接收处控制噪声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隔音板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超声波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下列事例中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是( )
A.用超声波电动牙刷刷牙B.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D.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答案】B
【详解】A.用超声波电动牙刷刷牙,这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这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故B符合题意;
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这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这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同一检测器测得发声体A和B的声音数据如图,0至t1过程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声体A每秒振动的次数不变
B.发声体A和B被检测到的响度相同
C.发声体A的音调变高
D.发声体A和B发声时振动幅度一定相同
【答案】B
【详解】AC.从图像分析,0至t1过程中,发声体A的频率变小,即每秒振动的次数变小,所以音调变低,故AC错误;
BD.由图像可知,0至t1过程中,同一检测器测得发声体A和B的声音强弱等级相同且不变;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所以振幅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故B正确,D错误。
故选B。
4.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海右中学的全体师生高唱国歌。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 )
A.响度大B.音调高C.音色美D.节奏快
【答案】A
【详解】高唱国歌,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北宋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提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可尽早听到来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样做能尽早听到马蹄声的主要原因是( )
A.声音在土地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B.使马蹄声的音调变高了
C.改变了马蹄声的音色
D.提高了士兵的听力
【答案】A
【详解】A.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士兵利用声音在固体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的特点,可以提前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做好准备。故A符合题意;
BC.马蹄声的音调、音色是由声源决定的,士兵枕着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并不会改变马蹄声的音调、音色,故BC不符合题意;
D.士兵的听力是士兵自身的一种能力,士兵枕着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并不会改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图中是八个相同的玻璃瓶,装有高度不同的水。用筷子分别敲击瓶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主要是由瓶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B.声音主要是由玻璃瓶和水振动产生的
C.a瓶的音调最低
D.d瓶的响度最小
【答案】B
【详解】A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子和水柱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正确;
C.从左往右瓶内水的质量逐渐增多,从左往右敲击瓶子时,瓶子和水振动越来越慢(即振动频率越来越低),所以声音的音调会变低,即a瓶的音调最高,h瓶的音调最低,故C错误。
D.由于响度与振幅有关,所以,若敲击的力度相同,则振幅相同,响度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7.2022年元宵晚会我国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用古筝弹奏《茉莉花》,为全国人民送上太空音乐祝福,“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琴弦的长短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B.演奏古筝时通过弦的振动发声
C.用同样的力拨动琴弦,粗弦比细弦发声的响度大
D.拨动同一琴弦的力越大,发声的音调越高
【答案】B
【详解】A.琴弦的长短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A错误;
B.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演奏古筝时通过弦的振动发声,故B正确;
C.用同样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琴弦,琴弦的振幅相同,振动频率不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更高,故C错误;
D.拨动同一琴弦的力越大,琴弦的振幅越大,发声的响度越大,故D错误。
故选B。
8.端午节赛龙舟,鼓手仅仅增大敲鼓的力,改变了声音的( )
A.响度B.音色C.音调D.传播速度
【答案】A
【详解】敲鼓的力越大,其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就越大,鼓声就越大,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如图所示,将一台正在播放节目的收音机放在硬纸盒下,看到盒子上面的小“人”翩翩起舞,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小“人”发声时在振动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D.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D
【详解】A.在此探究中是收音机发出声音,引起了纸盒振动,表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这里发声并不是小“人”,故A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B.本探究实验是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并不涉及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不符合题意;
C.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本实验是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0.下列体育节比赛中,描述正确的是( )
A.若百米赛跑终点处计时员听到枪声后开始计时,测出的比赛成绩比真实时间要稍长
B.同学们高声呼喊“加油”助威,这里的“高”是指音调高
C.某同学200m赛跑的前半程速度为6m/s,后半程速度为8m/s,则全程平均速度约为6.86m/s
D.在掷实心球比赛中,测量距离时若用力拉紧皮尺,会提高比赛成绩
【答案】C
【详解】A.运动员和指令枪都在起点,而计时员在终点,当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会比计时员先听到枪声,运动员起跑后稍微一会,计时员才听到枪声,所以计时员晚记了一些时间,故测出的成绩比真实成绩时间短了一些,故A错误;
B.比赛时高声呐喊助威,是指声音大响度高,故B错误;
C.由题意可知,前半程时间为
SKIPIF 1 < 0
后半程时间为
SKIPIF 1 < 0
全程平均速度为
SKIPIF 1 < 0
故C正确;
D.测量距离时若用力拉紧皮尺,会使皮尺伸长,使得测量值比真实值小,会降低比赛成绩,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1.2021年7月24日,在东京奥运会女子射击10米气步枪决赛中,杨倩为中国代表团获得本届奥运会首枚金牌,并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如图所示,在射击过程中,杨倩佩戴了耳塞,目的是从___________(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
【答案】人耳处
【详解】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带耳塞可以防止声音进入人耳,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2.音乐课上,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演唱“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歌声是由声带__________产生的。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医院、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
【答案】 振动 声源
【详解】[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歌声是声带振动产生的。
[2]禁止鸣笛是让声源不发声了,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3.中考期间,考试铃声通过____________传到同学们耳中:考场周围禁鸣喇叭,是在____________处控制噪声。
【答案】 空气 声源
【详解】[1]声音靠介质传播,该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同学们耳中。
[2]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考场周围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4.小艺是华为手机内置的智慧语音助手,既可以实现语音启动应用及服务,也可以实现多轮对话获取信息发布指令,手机的语音助手只有机主能呼出,这是因为语音助手能识别机主声音的 __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机主在说出指令后语音助手就能迅速作出回应,这说明声音能传递 _____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
【答案】 音色 信息
【详解】[1]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手机的语音助手只有机主能呼出,这是因为语音助手能识别机主声音的音色。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可以传递能量,机主在说出指令后语音助手就能迅速作出回应,这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15.如图所示为2022年1月26日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情景。“葫芦丝”是靠空气柱 ___________发声的;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___________。
【答案】 振动 音调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葫芦丝”是靠空气柱振动发声的。
[2]按不同的孔,空气柱的长短不同,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16.如图所示,三支相同的试管内装有不同深度的水,用嘴贴着管口吹气,能听到试管发出的声音。该过程中的发声物体是 ___________(填“试管”、“水”或“空气柱”);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最高的是 ___________(填写对应试管序号)。
【答案】 空气柱 C
【详解】[1]用嘴贴着管口吹气,振动发声的物体是试管中的空气,即该过程中的发声物体是空气柱。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试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时,空气柱长度越短,音调越高,故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的是C。
17.如图所示是教室上课时常用的一种便携式扩音器,教师使用它讲课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声音特性中的______,但使用这种设备会造成声音的“失真”,这是因为声音的_______发生了变化。
【答案】 响度 音色
【详解】[1]教师使用扩音器讲课增大了声音的振幅,即增大了声音的响度。
[2]但使用这种设备会造成声音的“失真”,即改变了声音的音色,使得声音的音色发生了变化。
18.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女子射击10米气步枪决赛中,中国队夺得金牌,中国国歌响彻会场。国歌声是由扬声器纸盆 ___________产生的。射击过程中,运动员佩戴耳塞是从 ________减弱噪声。不同的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___________中传播最慢(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
【答案】 振动 人耳处 气体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国歌声是由扬声器纸盆振动产生的。
[2]射击过程中,运动员佩戴耳塞是从人耳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3]不同的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气体中传播最慢。
19.小利在7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制成了一个水瓶琴,如图所示。对着瓶口吹气,发出的声音是由瓶中_______振动产生的。依次吹每个瓶的瓶口,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越靠近______(选填“左”或“右”)端音调越高。
【答案】 空气柱 右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从瓶口向瓶内吹气,声音是由瓶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2]质量大的物体较难振动,频率较低,则音调较低,由图知道,从左往右瓶内水的质量逐渐减增大,空气柱长度逐渐减小,所以,声音的音调会变高,则最右边水瓶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
20.一辆汽车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以12m/s的速度向对面的山崖驶去,在距离山崖某处汽车鸣笛,5s后司机听到了回声,回声是由于声音的_____产生的(v声=340m/s)求:鸣笛时汽车距离山崖多远?______
【答案】 反射 880m
【详解】[1]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
[2]在5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s1=v1t=12m/s×5s=6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m/s×5s=1700m
设汽车司机鸣笛时距离山崖为s,则
2s=s1+s2=60m+1700m=1760m
即
s=880m
三、实验题
21.在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实验中,小明将直尺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
(1)拨动直尺,小明应该采用了图______(选填“甲”或“乙”)所示的实验操作方法。
(2)小明规范实验操作后,拨动直尺,观察到直尺在振动,同时听到了直尺发出的声音,接着减小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直尺,小明观察到直尺的振动变______,直尺发出声音的音调变______,说明音调与______有关。
【答案】 甲 快 高 振动快慢
【详解】(1)[1]此实验研究钢尺振动时的音调跟钢尺振动频率的关系,应该观察直尺的振动快慢,听直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高低,乙图中直尺与桌面撞击的声音会干扰实验,故应使直尺紧贴桌面,选用甲图所示的实验方法。
(2)[2][3][4]当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说明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
22.小明为了探究声音传播的特点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甲,小明把衣架挂在细绳中央,将细绳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请另一位同学敲击衣架,小明能听到衣架发出的声音,该实验说明 ______可以传播声音;
(2)小明继续实验,将正在发声的手机装入塑料袋,扎紧袋口后用细线悬挂在水中,如图乙所示,他听到了手机的音乐声,说明 ______可以传播声音;
(3)如图丙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连有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瓶内,则: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______;然后再向玻璃罩内逐渐放气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______(以上两空选填“增大”或“减小”)。推理可知:声音 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 ______。
【答案】 固体 液体 减小 增大 不可以 介质
【详解】(1)[1]用食指堵住双耳,仍然可以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说明声音不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而是通过衣架、细绳传入耳朵,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2)[2]能听到水中手机的声音,声音是通过水传播的,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3)[3][4]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减小;向玻璃罩内逐渐放气的过程中,玻璃罩的空气越来越多,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增大。
[5][6]由以上现象可以推断:假如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里面就没有了介质,形成真空,我们将听不到手机的音乐声,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3.如图所示,塑料刻度尺的一端被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之振动,听刻度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1)手压住塑料刻度尺时,没有紧靠到桌边,会同时听到塑料刻度尺_________产生的声音和塑料尺敲击_________发出的声音。
(2)若用此装置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应保持_________不变,改变_________;
(3)实验时,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_________(选填“快”或“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___,说明: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_________有关。
(4)换用钢尺做此实验,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的_________和频率与塑料尺均相同时,听到声音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
(5)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___。
【答案】 振动 桌面 刻度尺伸出桌面长度 用力大小 慢 低 频率 幅度 音色 见解析
【详解】(1)[1][2]实验时,手压住塑料刻度尺,没有紧靠到桌边,即能听到刻度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又听到刻度尺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
(2)[3][4]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要保持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刻度尺的力度,增大拨动刻度尺的力度,刻度尺振动幅度变大,响度变大。
(3)[5][6][7]实验时,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说明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4)[8][9]把塑料尺换用钢尺,钢尺伸出的长度相同,控制频率相同,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控制振幅相同,由于材料和结构影响音色,所以听声音的主要区别是音色。
(5)[10]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声音为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声音。
24.如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几个小实验。
(1)在教室里,小明敲响B音叉时,与A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_,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中传播;
(2)小明将钢尺一端压在桌面上,拨动钢尺,看到钢尺的振动,同时听到了钢尺发出的声音,如图乙所示。接着减小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钢尺,小明看到钢尺的振动______(填“变快”“不变”或“变慢”),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______(填“变高”“不变”或“变低”);
(3)然后,小明用一只手将钢尺压在桌沿上,另一只手轻拨钢尺一端,听其响度;再用力拨动钢尺,这时钢尺的上下摆动幅度变大,听其响度变大,这说明响度与______有关。
【答案】 振动 空气 变快 变高 振动幅度
【详解】(1)[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小明敲响B音叉时,通过观察与A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说明B音叉在振动。
[2]B音叉发出的声音能传递到A音叉,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2)[3][4]减小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变快,频率变大,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
(3)[5]实验中用力拨动钢尺,钢尺上下摆动幅度变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变大,说明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
25.为了探究声音的三个特性,同学们用两把大小完全一样的钢尺和塑料尺分别进行了以下操作,如图所示:
(1)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边缘,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它,听声音看现象,从而得出了声音的______与振动的______有关;
(2)保持钢尺伸出长度不变,用大小______(“不同”或“相同”)的力拨动它伸出桌面的端部,听声音,看现象,从而得出了声音的响度与______有关;
(3)把步骤中的钢尺换成塑料尺,其它操作相同,听出了两次声音的______不同;
(4)以上的物理探究方法叫______。
【答案】 音调 频率 不同 振幅 音色 控制变量法
【详解】(1)[1][2]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也不同,从而得出声音的音调和振动频率有关。
(2)[3][4]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先后用大小不同的力去拨动它,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幅度不同,即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从而得出了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3)[5]把上述步骤中的钢尺换成塑料尺,其它操作相同时,振动的物体不同,所以听到声音的音色不同。
(4)[6]探究音调时,控制音色和响度不变;探究响度时,控制音色和音调不变;这种探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四、计算题
26.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31m/s,一艘轮船上安装的回声探测器向海底发出的信号经过6s返回探测器,此处海水的深度。
【答案】4593m
【详解】解:声音传播到海底所用的时间
SKIPIF 1 < 0
海水的深度
SKIPIF 1 < 0
答:此处海水深度为4593m。
27.一列动车长200m,以54km/h的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在进入某一隧道前某处鸣笛,司机在鸣笛4s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该动车在听到回声时行驶的路程;
(2)该动车听到回声时距离隧道多远?
【答案】(1)60m;(2)650m
【详解】解:(1)动车的速度
v1=54km/h=15m/s
4s内动车行驶的路程
s1=v1t=15m/s×4s=60m
(2)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m/s×4s=1360m
听到回声时车离隧道的距离
SKIPIF 1 < 0
答:(1)该动车在听到回声时行驶的路程为60m;
(2)该动车听到回声时距离隧道650m。
28.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向相反方向传播。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速按340m/s计算)
【答案】255m
【详解】解:声音传播到井底的时间为总的时间的一半
SKIPIF 1 < 0
根据速度公式
SKIPIF 1 < 0
可得枯井的深度
s=vt=340m/s×0.75s=255m
答: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255米。
29.倒车雷达中的距离传感器是一种测量距离的半导体材料,它发出的超声波遇到物体后反射回来传感器,传感器收到信号后自动计算出物体与传感器的距离;已知超声波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求:
(1)若传感器在发出信号后,0.01s收到从物体反射回来的信号,物体距传感器多远;
(2)若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1300m需要多长时间。(海水中声速为1500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1)1.7m;(2)0.87s
【详解】解:(1)由题意可知,超声波在空气中的速度v=340m/s,超声波传播的时间t=0.01s,由
SKIPIF 1 < 0
得物体距传感器的距离为
SKIPIF 1 < 0
(2)由题意可知,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路程为s海水=1300m,海水中声速为v海水=1500m/s,则需要的时间为
SKIPIF 1 < 0
答:(1)若传感器在发出信号后,0.01s收到从物体反射回来的信号,物体距传感器1.7m;
(2)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1300m需要0.87s。
30.有一山谷,两旁都是峭壁,有位猎人在山谷内放了一枪,0.4s后听到第一声回声,1.6s后听到第二声回声,求这个山谷的宽度?(空气中声速为340m/s)
【答案】340m
【详解】解:声音传到较近峭壁的时间
SKIPIF 1 < 0
声音传到较远峭壁的时间
SKIPIF 1 < 0
声音在两旁峭壁之间传播的时间
t=t1+t2=0.2s+0.8s=1s
这个山谷的宽度
s=vt=340m/s×1s=340m
答:这个山谷的宽度为340m。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 第18讲 电和磁(典题精练)(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 第18讲 电和磁(典题精练)(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 第14讲 电压,电阻(典题精练)(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 第14讲 电压,电阻(典题精练)(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 第09讲——浮力(典题精练)—(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 第09讲——浮力(典题精练)—(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