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春笋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1. 家住二楼的小明早上醒来,听到同学小华在楼下喊他一起打球。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小明能听到楼下的叫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 小华的叫喊声很大,说明他的音调高
C. 小明的妈妈提醒他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减弱噪声
D. 小明从叫喊声中听出是小华,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明能听到楼下的叫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小华的叫喊声很大指的是响度大,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小明的妈妈提醒他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小明从叫喊声中听出是小华,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物体距离凸透镜30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 10cmB. 15cmC. 25cmD. 30cm
【答案】A
【解析】
【详解】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在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为30cm,即
所以
故选A。
3. 下列估测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中学生的大拇指宽度约为5cm
B. 中学生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4m/s
C. 洗澡水的温度大约为39℃
D. 中学生的脉搏次数约为20次/分钟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中学生的大拇指宽度约为1cm,故A不符合题意;
B.中学生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1m/s,故B不符合题意;
C.人的正常体温为37℃,洗澡水的温度大约为39℃,故C符合题意;
D.中学生的脉搏次数约为60次/分钟,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小华到云龙山游玩,乘坐缆车上山时,如果说小华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山上的树木B. 路上的游人C. 乘坐的缆车D. 山顶的观景台
【答案】C
【解析】
【详解】ABD.小华坐在上山的缆车内,相对于山上的树木、路上的游人及山顶的观景台的位置都发生了改变,所以以山上的树木、路上的游人及山顶的观景台为参照物,小华是运动的,故ABD不符合题意;
C.以乘坐的缆车为参照物,小华相对于乘坐的缆车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小华相对于乘坐的缆车是静止的,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5. 下列关于光学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B. 人佩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 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
D. 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A
【解析】
【详解】A.牛顿通过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故A正确;
B.凹透镜对光有发散的作用,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要佩戴凹凸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的后方,需要佩戴的凸透镜矫正远视眼,故B错误;
C.小孔所成的像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倒立的实像,故C错误;
D.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故选A。
6.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 )
A. 0.02千克B. 0.2千克C. 2千克D. 5千克
【答案】B
【解析】
【详解】5本八年级上册物理课本质量约为一千克,1本课本的质量约为0.2kg,B符合题意。
故选B。
7. 如图是天文爱好者拍摄的日偏食照片,小明也做了些光学实验,请问和日偏食成因相同的是( )
A. 用放大镜观看远处的高楼B. 自制小孔成像
C. 用三棱镜自制彩虹D. 观察到手电筒下面的小镜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日偏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A.放大镜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用放大镜观看远处的高楼,利用的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用三棱镜自制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实质上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观察到手电筒下面的小镜子,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 三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有部分水,把质量相同的实心铜块、铁块、铝块依次放入甲、乙、丙三个杯中,水面恰好相平,则原来装水最多的杯子是(ρ铜>ρ铁>ρ铝)( )
A. 甲杯B. 乙杯
C. 丙杯D. 原来装水一样多
【答案】A
【解析】
【详解】已知
m铜=m铁=m铝
且
ρ铜>ρ铁>ρ铝
由可得
V铜
V总=V甲+V铜=V乙+V铁=V丙+V铝
而
V铜
V甲>V乙>V丙
即原先装水最多的是甲杯,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 《淮南子》完整记载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以下对有关节气谚语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立春:“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出热量
B. 夏至:“夏至东南风,十八天后大雨淋”——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
C. 秋分:“秋分见麦苗,寒露麦针倒”——露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出热量
D. 大寒:“小寒大寒,滴水成冰”——水结冰是凝固现象;需要吸收热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时直接变成小冰晶,这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A正确;
B.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时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C错误;
D.水结冰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D错误。
故选A。
10. 关于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罐氧气用掉部分后,罐内氧气的质量变小,密度变小
B. 一只气球受热膨胀后,球内气体的质量不变,密度变大
C. 一支粉笔用掉部分后,它的体积变小,密度变小
D. 一块冰熔化成水后,它的质量变大,密度变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一罐氧气用掉部分后,罐内氧气的质量变小,体积不变,由公式可知,密度变小,故A正确;
B.一只气球受热膨胀后,球内气体的质量不变,体积变大,由公式可知,密度变小,故B错误;
C.密度是物质一种特性,与质量和体积无关,一支粉笔用掉部分后,它的体积变小,密度不变,故C错误;
D.一块冰熔化成水后,它的质量不变,体积变小,由公式可知,密度变大,故D错误。
故选A。
二、多选题(共12分)
11. 如图所示是学习物理过程中的一些生活现象和实验插图。下列关于这些插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雨后彩虹是光的折射现象
B. 乙图中:“波涛声震大明湖”用来形容泉水喷涌时发出声音的响度大
C. 丙图中:当小猫逐渐靠近平面镜时,它在平面镜中像逐渐变大
D. 丁图中:将光屏向后折转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个平面内
【答案】ABD
【解析】
【详解】A.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光的色散属于光的折射,故A正确;
B.“波涛声震大明湖”说明泉水喷涌时发出的声音很大,即发出声音的响度很大,故B正确;
C.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当小猫逐渐靠近平面镜时,像也靠近平面镜,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变小,但是像的大小是不变的,故C错误;
D.图丁中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可以将有反射光的光屏向后折转,故D正确。
故选ABD。
12. 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ν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 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 当u=2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 处移动到40cm 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答案】AB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当u=v=20cm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u=2f=20cm,所以f=10cm,故A不正确,故A符合题意;
B.当u=15cm时,此时fC.当u=25cm时,此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C不正确,故C符合题意;
D.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 处移动到40cm 处的过程中,物体离透镜的距离变大,即物远,所以像逐渐变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13. 小明在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时,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滚到C点,并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0.6s
B. 小球在前0.4s内通过的路程为4.00cm
C. 小球滚下的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1.1m/s
D. 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答案】BD
【解析】
【详解】A、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经过了5个时间间隔,用时5×0.1s=0.5s,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小球在前0.4s内通过的路程为4.00cm,故B正确;
C、由图可知,AC之间的距离为s=5.50cm=0.055m,
则整个运动过程平均速度为:,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小球在BC段的时间为tBC=2×0.1s=0.2s,路程sBC=5.50cm﹣2.50cm=3.00cm=0.03m.小球在AB段的时间tAB=3×0.1s=0.3s,路程sAB=2.50cm=0.025m,
所以,,,计算可知,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
三、填空题(共12分)
14. 如图是宿迁市双塔公园中的美景,“九龙”、“七凤”宝塔在湖中的“倒影”看起来比建筑物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有一部分光发生______进入了水中。九龙宝塔塔尖距离水面86m,则它在水中倒影的“塔尖”距离水面为______m。
【答案】 ①. 折射 ②. 86
【解析】
【详解】[1]物体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光射到水面时,一部分光线发生了反射,另一部分发生了折射而进入水中,导致这些“倒影”看起来比建筑物本身“暗”一些。
[2]平面镜成像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九龙宝塔塔尖距离水面86m,则它在水中倒影的“塔尖”距离水面为86m。
15. 如图为宇航员叶光富在太空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时的情景,乐曲声是由发声体 _______产生的,人们只听声音就能根据 _______分辨出这是用葫芦丝演奏的,葫芦丝发出声音的频率 _______(选填“高于”或“低于”)B超的频率。
【答案】 ①. 振动 ②. 音色 ③. 低于
【解析】
【详解】[1]由于一切声音都是由声源振动产生的,所以乐曲声也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2]由于不同乐器的结构和材质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人们一听就知道是葫芦丝演奏的,这是根据乐器的音色区分的。
[3]葫芦丝发出声音人能听见,所以频率在20~20000Hz之间,而B超使用的是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Hz,故葫芦丝发出声音的频率低于B超的频率。
16. 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
【答案】2.25(2.23~2.27均可)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一个大格为1cm,一个大格分成10个小格,每个小格为0.1cm=1mm,即该刻度尺分度值为1mm,物体的左边缘与3.00cm刻度线对准,右边缘与5.25cm对齐,故物体的长度为
l=5.25cm-3.00cm=2.25cm
由于估读值不同,所以2.23~2.27cm均可。
17.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 _____电,如图所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验电器的原理是_______,接触瞬间电流的方向是 _______(选填“从金属球到金属箔”或“从金属箔到金属球”)。
【答案】 ①. 负 ②.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③. 从金属箔到金属球
【解析】
【详解】[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因为获得多余电子而带负电。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橡胶棒多余的电子通过金属球转移到金属箔上,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一定角度。
[3]电子从金属球到金属箔形成电流,因为电子带负电,所以电流方向是从金属箔到金属球。
18.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要使灯泡L1和L2组成串联电路,应该闭合开关___________;要使灯泡L1和L2组成并联电路,应该闭合开关___________;如果开关S1和S2同时闭合,电路中出现的现象为___________。
【答案】 ①. S2 ②. S1和S3 ③. 电源短路
【解析】
【详解】[1]要使灯泡L1和L2组成串联电路,应该闭合开关S2,使电路依次经过两灯泡。
[2]要使灯泡L1和L2组成并联电路,应该闭合开关S1和S3,使电路分别经过两灯泡。
[3]如果开关S1和S2同时闭合,电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从电源正极流向电源负极,电路中出现的现象为电源短路。
四、作图题(共4分)
19. 如图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
【答案】
【解析】
【详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 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20. 根据图中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
( )
【答案】
【解析】
【详解】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作图如下:
五、实验题(共17分)
21. 物理实验室内,同学们正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请你帮助同学们分析:
①为使像呈在光屏中央,同学们需要进行的操作为:将______ 、透镜、光屏三者中心调整在同一______ ;
②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生活中的______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是利用该成像原理工作的;
③实验过程中,小明突发奇想,他摘下自己的眼镜放到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需要将光屏向左移动到适当位置才可以使像再次清晰,则他的眼镜是______ (填“近视”或“远视”)镜。
【答案】 ①. 烛焰 ②. 高度 ③. 照相机 ④. 远视
【解析】
【详解】①[1][2]为了使像呈在光屏中央,实验前要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②[3]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是利用该成像原理工作的。
③[4]眼镜放到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需要将光屏向左移动到适当位置才可以使像再次清晰,说明该眼镜的镜片对光线起了会聚作用,则为凸透镜;远视眼是近处物体的像不能呈现在视网膜上,而是呈现在视网膜的后方,因此需配戴凸透镜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所以小明的眼镜是远视镜。
22. 我省是菜籽油的主要产区之一,某学校实验小组想知道菜籽油的密度,于是他们取了适量菜籽油带入实验室进行测量。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 ___________处,指针静止时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向 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水平平衡;
(2)先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1.2g,向烧杯中倒入适量菜籽油后,将其放在天平的 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盘,天平平衡时,所加砝码的质量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烧杯和菜籽油的总质量为 ___________g;
(3)再将烧杯中的菜籽油全部倒入量筒中,其示数如图丙所示,则菜籽油的体积为 ___________cm3;
(4)根据测量的数据,所测菜籽油的密度为 ___________g/cm3;
(5)有同学联想到在家做饭时,菜籽油漂浮在水面上,经小组讨论交流后认为所测菜籽油的密度值偏大,原因是 ___________。
【答案】 ①. 零刻度线 ②. 右 ③. 左 ④. 62 ⑤. 28 ⑥. 1.1 ⑦. 烧杯内壁有菜籽油残留,所测体积偏小
【解析】
【详解】(1)[1][2]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此时指针偏向分度盘左侧,说明天平的右端上翘,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右端移动。
(2)[3][4]先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1.2g,向烧杯中倒入适量菜籽油后,将其放在天平的左盘,烧杯和菜籽油的总质量
m'=50g+10g+2g=62g
(3)[5]量筒中菜籽油的体积
V=28mL=28cm3
(4)[6]量筒中菜籽油的质量
m=62g-31.2g=30.8g
菜籽油的密度
(5)[7]由于烧杯中的菜籽油不能全部倒入量筒,导致菜籽油的体积变小,密度偏大。
23. 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实验:
(1)小南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此实验中:
①实验中应选用较___________(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
②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相同不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人眼观察到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位置的方法是下列中___________的;
A.控制变量法
B.等效替代法
C.转换法
③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的像大小将___________(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2)小渝同学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①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的温度为___________℃;
②根据实验记录绘制了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丁可知该物质是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③若不计热损失,该物质在___________(选填“固态”或“液态”)时的吸热能力较强。
【答案】 ①. 薄 ②. B ③. 不变 ④. ⑤. 晶体 ⑥. 液态
【解析】
【详解】(1)①[1]玻璃板的前后两个表面都能使蜡烛成像,如果玻璃板过厚,所成的两个像位置相距较远,形成重影,不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实验中选用较薄的玻璃板,不容易出现重影,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②[2]实验时不便于直接确定像的位置,用不点燃的蜡烛B来替代蜡烛A的像,通过移动玻璃板后不点燃的蜡烛B使其与蜡烛A的像重合,重合的位置即为像的位置,这种科学方法是等效替代法,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故选B。
③[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故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的像大小将不变。
(2)①[4]由丙图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的上表面与温度计0刻度线下方的第3条刻度线对齐,则读数为-3℃。
②[5]由图丁可知,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有固定的熔点,所以冰是晶体。
③[6]根据图中数据可知,该物质在固态时升高10℃需要2min,在液态时,升高10℃需要4min,升高相同的温度,液态时吸收的热量多,故在液态时吸热能力更强。
六、计算题(共25分)
24. 如图所示,某柴油运输汽车空车质量为3.2t,油罐容积为8.0m3。车轮与水平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该车满载时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是车重的0.1倍。(已知柴油密度为)求:
(1)多少的柴油能把油罐装满?
(2)油罐装满柴油时汽车的重力?
(3)该车满载时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
(4)该车满载时匀速行驶30,牵引力做的功?
【答案】(1);(2);(3);(4)
【解析】
【详解】解:(1)把油罐装满柴油时柴油的质量为
(2)油罐装满柴油时汽车的重力为
(3)该车满载时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为
(4)该车满载时匀速行驶,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牵引力大小为
该车满载时匀速行驶,牵引力做的功为
答:(1)的柴油能把油罐装满;
(2)油罐装满柴油时汽车的重力为;
(3)该车满载时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为;
(4)该车满载时匀速行驶,牵引力做的功为。
25. 某同学估算煤气灶烧水时的效率,他在烧水壶中装入2.5kg水,烧水前的水温为20℃,将水加热至100℃,立即关闭煤气,由燃气表前后示数知烧水使用煤气的体积为,该同学查得煤气的热值,水的比热容为,求:
(1)水吸收的热量;
(2)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答案】(1);(2)
【解析】
【详解】解:(1)水吸收的热量为
(2)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答:(1)水吸收的热量为;
(2)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26. 如图甲电路,电阻R1的阻值为5Ω,闭合开关后,电流表示数为2.4A。求:
(1)电源电压U;
(2)如图乙,若在电路中串联接入电阻R2,电流表的示数是0.8A,求R2的阻值;
(3)如图丙,若在电路中并联接入电阻R3,电流表的示数是3.6A,求R3的阻值。
【答案】(1)12V;(2)10Ω;(3)10Ω
【解析】
【详解】解:(1)图甲中,只有R1的简单电路,电流表测量通过R1的电流,电流表读数为I甲=2.4A,由欧姆定律可得R1两端的电压,即电源电压
U=U1=I甲R1=2.4A×5Ω=12V
(2)由乙图可知,R1与R2串联,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流表的示数I乙=0.8A,电源电压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可得,电路的总电阻
由串联电路电阻规律可得,R2的阻值
R2=R乙-R1=15Ω-5Ω=10Ω
(3)由丙图可知,R1与R2并联,电流表测量干路中的电流,电流表的示数I丙=3.6A,根据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可得,通过R3的电流
I3=I丙-I1=I丙-I甲=3.6A-2.4A=1.2A
由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和欧姆定律得到R3的阻值
答:(1)电源电压U是12V;
(2)R2的阻值为10Ω;
(3)R3的阻值为10Ω。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物理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莘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