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浦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浦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浦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浦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统一整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备条件
B. 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黑藻、蓝细菌、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
C. 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但它们获取营养的方式有区别
D. 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是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不仅可以生产有机物,而且也能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同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生成的有机物中;消费者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可以为生态系统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中,太阳能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植物的生长需要从无机环境中吸收无机物质,A正确;
B、黑藻属于真核生物,B错误;
C、消费者从活的生物体中获取营养物质,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中获取营养物质,C正确;
D、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D正确。
故选B 。
2. 非生物环境的状况决定了哪些生物能够在这一区域内定居和繁衍,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荒漠生物群落中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废物,可减少水分丢失
B. 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抵抗干旱
C.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林下空气流通良好,树木的花多数是风媒花
D. 貂熊生活在寒温带针叶林中,足掌像熊掌,面积大有利于在积雪上奔跑、捕食
【答案】C
【解析】
【分析】不同群落的主要区别是物种组成的不同,不同群落的生物都能适应各自的环境,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详解】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可减少体内水分丢失,有利于保存水分,A正确;
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以减少水分散失,可以抵抗干旱,B正确;
C、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树木繁茂,林下空气流通不畅,树木的花多数是虫媒花,C错误;
D、貂熊生活在寒温带针叶林中,足掌像熊掌,面积大以适应相应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在积雪上奔跑、捕食,D正确。
故选C。
3.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I、II、III、IV代表不同营养级,E1和E2代表能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可表示为I→II→III→IV
B. 该能量金字塔适用所有生态系统
C. E1的能量来源有光能或化学能
D. 完成物质循环的两个重要成分是I和IV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分析能量金字塔可知,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从下到上依次是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能量金字塔中不含分解者。E1代表太阳能或者化学能、E2代表热能。
【详解】A、Ⅰ、Ⅱ、Ⅲ、Ⅳ代表不同营养级,在每个营养级中包含很多生物,构成非常复杂的食物链,所以该图显示的食物链可能有多条,A错误;
B、自然界中还存在能量倒金字塔结构,比如有些人工生态系统,如鱼塘内可能也会出现能量倒置现象,B错误;
C、分析题意可知Ⅰ是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光能或化学能,C正确;
D、完成物质循环的两个重要成分是Ⅰ和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4. 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对土壤的处理情况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能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与土壤湿度的关系
B. 1、2组进行对照实验时,无关变量为土壤湿度等
C. 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进行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组和3组
D. 预期结论是1、3组中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从题中可以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湿润条件和是否灭菌,4个实验组相互对照;落叶上面也有微生物,也可以分解自身,所以也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因为1、3组土壤灭菌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灭,无法分解落叶,2、4组没有灭菌,存在微生物,因其土壤的湿润条件不同,分解的落叶量也不相同。
【详解】A、题中表格有两个自变量:土壤是否灭菌和土壤湿度,因此可以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正确;
B、1、2组进行对照实验时,自变量为是否灭菌,无关变量为土壤湿度等,B正确;
C、1和3组都进行了灭菌,自变量为土壤湿度,因此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进行灭菌处理,则1和3组不能形成对照,1和2组的自变量为是否灭菌,可形成对照,C错误;
D、1、3组土壤灭菌,没有微生物分解落叶;2、4组没有灭菌,土壤中有微生物分解落叶,在湿润和较干燥的环境中分解程度不同,因此预期1、3组中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D正确。
故选C。
5. 交配迷向技术是指人为在茶园中放置性信息素味源,使得茶小卷叶蛾在求偶通讯中获得错误信号,进而延迟、减少或者阻止其顺利找到异性完成交配,从而减少下一代害虫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交配迷向技术属于化学防治技术
B. 茶园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
C. 交配迷向技术通过破坏茶小卷叶蛾种群的性别比例达到防治的目的
D. 性信息素影响茶小卷叶蛾的交配说明种群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生物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和行为信息(生物通过其特殊行为特征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的信息)。
【详解】A、性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生物防治,交配迷向技术属于生物防治技术,A错误;
B、信息传递可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个体之间,也可发生在生物与环境之间,B正确;
C、交配迷向技术通过破坏茶小卷叶蛾种群的正常交配达到防治的目的,该过程中其性别比例不变,C错误;
D、性信息素影响茶小卷叶蛾的交配,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错误。
故选B。
6. 微水景生态缸改变了传统鱼缸与盆景的单一观赏效果,吸纳园林山水特点于微景,能在鱼缸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微型生态系统,保证了鱼类、植物等生物的存活,实现“零换水”。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放入该生态缸中的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要适当
B. 为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生态缸要连通氧气泵,从而保证缸中生物的呼吸
C. 生态缸的营养结构比较简单,一般很难长时间维持相对稳定
D. 当微水景生态缸达到稳定状态后,各种生物的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缸制作要求: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详解】A、由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因此放入该生态缸中的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要适当,A正确;
B、微水景生态缸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制造氧气,生态缸连通氧气泵,会导致生态缸CO2的浓度降低,影响植物的生长,B错误;
C、生态缸的动植物种类比较少,营养结构比较简单,因此一般很难长时间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
D、生态缸达到稳定状态后,各生物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7. 我国宣布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的目标,体现了全球“碳共同体”中的中国担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全球“碳共同体”的基础原理是物质循环的全球性
B. 用天然气取代煤和石油能有效阻止全球变暖和臭氧减少
C. 碳在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
D. 碳中和时生产者固定的CO2量等于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的特点。
【详解】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的特点,全球“碳共同体”体现了物质循环的全球性,A正确;
B、天然气燃烧也会产生CO2,所以用天然气取代煤和石油能不能效阻止全球变暖和臭氧减少,B错误;
C、碳在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C错误;
D、碳中和时生产者固定的CO2量=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CO2的量,D错误。
故选A。
8.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保护动物、植物及微生物
B. 建立种子库是保护遗传和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C. 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重要原因
D. 仿生学的发展可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保护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
B、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是保护遗传和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措施,B正确;
C、不同的生物的栖息地不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重要原因,C正确;
D、仿生学的发展可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 正确。
故选A。
9. 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2010年我国人均生态足迹约为世界人均值的85%,以下关于生态足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应大力建设生态工程,使其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
B. 生态足迹越大,意味着人们改造环境的力量越大
C. 多吃“原生态养殖”的牛肉会使生态足迹减小
D. 绿色出行、使用低耗能电器,能减少生态足迹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足迹是指人类为满足其资源消费、污染物消纳、基础建设支持等需求所需利用的所有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和,而自然可为人类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规模,即为生物承载力。
【详解】A、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虽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的生态足迹已经超过自身生物承载力(自然资源再生及吸收碳排放的能力)的一倍,即需要两个国土面积才能够生产所耗资源和吸收碳排放,因此,不应盲目建设生态工程,A错误;
B、生态足迹越大,并不意味着人们改造环境的力量越大,有时甚至会破坏环境,B错误;
C、多吃“原生态养殖”的牛肉会使生态足迹增大,即通过这种饮食方式占用的土地会增大,C错误;
D、绿色出行、使用低耗能电器,降低能源消耗,能减少生态足迹,D正确。
故选D。
10. 在制作发酵食品的实践中,控制发酵条件至关重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制作泡菜时,腌制的时间和食盐用量都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
B. 在果酒发酵过程中,葡萄汁装入发酵瓶需留大约1/3的空间
C. 制作果酒后,如要继续发酵制作果醋,需适当降低温度
D. 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发酵:指人们利用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乳酸菌是厌氧菌,在无氧情况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可用于泡菜的腌制、乳制品的发酵。
【详解】A、制作泡菜时,腌制的时间和食盐用量都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变化,先增加后减少,A正确;
B、在果酒发酵过程中,葡萄汁装入发酵瓶需留大约1/3的空间,便于酵母菌繁殖,防止发酵过程中CO2的产生导致发酵液溢出,B正确;
C、酿酒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约为28℃,醋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因此制作果酒后,如要继续发酵制作果醋,需适当升高温度,C错误;
D、泡菜腌制过程中,随着时间变化,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D正确。
故选C。
11. 泡菜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图1是泡菜的制作及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流程示意图,并在不同的腌制时间测定酸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
B. 泡菜坛内有时会长一层白膜,是大量乳酸菌聚集在发酵液表面形成的
C. 不同的腌制时间,酸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可能相同
D. 图中第3天pH开始下降,原因是乳酸菌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乳酸和CO2
【答案】C
【解析】
【分析】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详解】A、乳酸菌是严格厌氧的,所以应用乳酸菌制造泡菜时,开始就应密封,不能先通气,A错误;
B、泡菜坛内有时会长一层白膜是大量酵母菌聚集在发酵液表面形成的,B错误;
C、由图2可知,亚硝酸盐的含量是先增加后降低,因此在不同的腌制时间,酸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可能相同,C正确;
D、pH下降是因为乳酸菌产生的乳酸积累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12. 研究员通过收获法采集某地海涂湿地生态系统中互花米草和土壤样品,分别测定土壤和植物体不同部位中Pb、Cd、Cu、Zn的含量,探讨重金属元素在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富集特征,图为部分检测结果柱形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收获法采集取样时,土壤样点与植物样点要一一对应
B. 从图中可以看出互花米草修复受Cd污染的土壤效果较好
C. 由图可推测,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随营养级增加而增强
D. 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差异,与土壤重金属含量和细胞膜上载体数量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可通过根吸收土壤或水体中的重金属,并在植物体内积累,还可沿着食物链在高营养级中富集。
【详解】A、收获法采集取样时,土壤样点与植物样点要一一对应,以了解土壤的性质和不同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A正确;
B、据图可知,互花米草的茎叶和根中积累的Cd含量之和高于其它重金属,因此可知互花米草修复受Cd污染的土壤效果较好,B正确;
C、图示只统计了互花米草中各种重金属的含量,不能体现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随营养级增加而增强,C错误;
D、由于重金属主要通过根细胞的主动运输吸收,因此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差异,与土壤重金属含量和细胞膜上载体数量有关,D正确。
故选C。
13. 相关调查表明,水生植物腐败和生活污水排放是导致河流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善生态,水务部门在河流建设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该系统利用太阳能电机和泵产生的高速流来搅动水体,将底层的水提升到表层,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系统可增加水体溶氧量,促进好氧微生物繁殖,抑制厌氧微生物繁殖
B. 该系统能破坏蓝细菌的浮游习性,利于有益藻与蓝细菌发生竞争
C. 该系统有利于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其捕食作用可抑制蓝细菌大量生长
D. 该系统改善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体现了生态学的协调原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当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详解】A、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利用太阳能电机和泵产生的高速流来搅动水体,可增加水体溶氧量,促进好氧微生物繁殖,抑制厌氧微生物繁殖,A正确;
B、该系统将底层的水提升到表层,能破坏蓝细菌的浮游习性,利于有益藻与蓝细菌发生竞争,B正确;
C、浮游动物以蓝细菌为食,该系统可增加水体溶氧量,有利于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其捕食作用可抑制蓝细菌大量生长,C正确;
D、该系统改善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创造了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体现了生态学的自生原理,D错误。
故选D。
14. 生态系统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称为置位点,在置位点范围内,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平衡。其中A、B、C表示其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物质的传递方向(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输入和输出包含物质、能量和信息,在A、B、C之间的信息传递均为双向
B. 反馈调节在系统中普遍存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 生态系统的置位点发生偏离时,其结构越复杂,偏离就越大,反馈调节越强
D. 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特性,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某种变化结果,反过来作为调节该系统变化的因素,使系统变化出现新结果的过程,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如果新结果跟老结果呈负相关,则为负反馈调节;如果新结果跟老结果呈正相关,则为正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的例子有:孕妇分勉过程、排尿过程和血液凝固等。
【详解】A、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需要物质作为基础、能量作为动力,而信息作为调节的信号共同作用,据此可推测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包含物质、能量和信息,A 为生产者、B 为消费者、C 为分解者,信息传递在生物群落中并非都是双向的,A 错误;
B、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结果反过来对系统的输入进行调节和影响的过程,反馈调节在系统中普遍存在,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依赖于负反馈调节机制,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 错误;
C、生态系统的置位点发生偏离时,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偏离越小,C错误;
D、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特性,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反馈调节, D 正确。
故选D。
15. 下图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一定时间内的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
B. g的一部分以初级消费者尸体残骸形式被分解者利用
C.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总是呈现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
D. 能量在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c/a×100%
【答案】B
【解析】
【分析】1、如果将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转换为相应面积(或体积)的图形,并将图形按照营养级的 次序排列,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作能量金字塔 ;如果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各个营养级生物量(每 个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的总干重)之间的关系,就形成生物量金字塔;如果表示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的数目比 值关系,就形成数量金字塔,它们统称为生态金字塔。
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 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详解】A、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循环,但是能量是不可循环利用的,A错误;
B、g为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的一部分以初级消费者尸体残骸形式被分解者利用,B正确;
C、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总是呈现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但由于鱼塘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主要来自饵料,因此不能得到一个金字塔图形,C错误;
D、能量传递效率是第n+1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与第n个营养级的同化量的比值,但是该生态系统有能量的输入(人工投放饵料中的能量b),故能量在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小于e/a×100%,D错误。
故选B。
16. 田间常施用草铵膦(含碳有机物)农药,在环境中难以降解。科学家通过图1所示方法筛选出了可降解草铵膦的植物乳杆菌(ST-3),并研究了固定态(固定在多孔载体上)和培养液中游离态的ST-3的降解效果,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A. 图1中②过程可使用无菌水,③④⑤过程应用以草铵膦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
B. 图1中平板培养基的配制顺序为:计算→称量→溶解→调pH→定容→灭菌→倒平板
C. 由图2可知,游离态ST-3对土壤中草铵膦的降解效果优于固定态ST-3
D. 固定态ST-3降解率高可能是因为载体避免ST-3直接接触高浓度草铵膦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可以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菌落。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能将单个微生物分散在固体培养基上,之后经培养得到的单菌落一般是由单个微生物繁殖形成的纯培养物。
【详解】A、图1中②过程进行梯度稀释时要使用无菌水,防止引入杂菌;实验目的是为了筛选出降解草铵膦的植物乳杆菌,所以③④⑤过程应用以草铵膦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A正确;
B、图1中平板培养基的配制顺序为:计算→称量→溶解→定容→调pH→灭菌→倒平板,B错误;
C、由图2可知,在相同时间条件下,固定态ST-3对土壤中草铵膦农药降解率均高于游离态ST-3,C错误;
D、固定态ST-3降解率高可能是因为固定化载体可为微生物提供大量的有效接触和附着的表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及代谢废物运输,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 白头叶猴是仅存于广西的世界珍稀动物,这里能为其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生存环境。近年来,政府通过建立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复保护区栖息地,白头叶猴生存状况得到不断改善,种群数量明显恢复。该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野生动物白头叶猴还可以保护其赖以生存的喀斯特石山森林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在白头叶猴生活的喀斯特石山地区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以有机物进入消费者体内,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这些无机物排出体外后又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在此过程中,消费者的作用有______。
(2)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景观还独具特色,吸引了大批游客,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3)请分析白头叶猴濒临灭绝的原因可能是______,近年来白头叶猴数量明显恢复体现出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______。
(4)到了春天繁殖季节,雄性白头叶猴会通过各种复杂的“求偶炫耀”来吸引雌性白头叶猴,“求偶炫耀”属于______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传递的______作用。
(5)《崇左市白头叶猴栖息地保护条例》中规定保护区内,禁飞无人机跟踪拍摄白头叶猴,请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的角度分析这一规定的原因。______。
【答案】(1)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间接价值和直接
(3) ①. 人类生命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使得白头叶猴的环境容纳量下降,濒临灭绝 ②. 就地保护
(4) ①. 行为 ②. 维持生物种群繁衍
(5)无人机的噪音是一种声音信息,属于物理信息,会干扰白头叶猴觅食、栖息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解析】
【分析】保护和挽救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主要有四条:建立自然保护区、异地保护、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制定法律和政策。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小问1详解】
碳元素以有机物进入消费者体内,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这些无机物排出体外后又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在此过程中,消费者的作用是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小问2详解】
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景观还独具特色,吸引了大批游客,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小问3详解】
人类生命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使得白头叶猴的环境容纳量下降,濒临灭绝,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小问4详解】
“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小问5详解】
无人机的噪音是一种声音信息,属于物理信息,会干扰白头叶猴觅食、栖息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18. 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图3为能量流经图2所示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能量的单位为kJ。据图回答问题:
(1)若图1表示碳循环,则甲表示______。丙中B与D的种间关系是______。图1中b代表的生理过程为______。
(2)若图1中的生产者固定了10000kJ的能量,则图中D理论上最少可获得的能量为______kJ。
(3)若图2中营养级①所固定太阳能总量为3125kJ,则营养级①②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的特点。
(4)分析图3中的能量关系可知,甲、乙、丙、丁中代表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是______,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_固定的能量。
(5)若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玉米,种植玉米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除草,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该做法对于人类的意义是______。
【答案】(1) ①.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②. 捕食与竞争 ③.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2)10 (3) ①. 12.8% ②.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 ①. 乙 ②. 第二营养级
(5)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得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利的部分
【解析】
【分析】1、图1中,丙、乙和丁都指向甲,说明甲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乙可以固定来自大气的二氧化碳,乙为生产者,丙中为消费者,乙和丙均有含碳有机物流向丁,说明丁为分解者。
2、图3中,甲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丙为呼吸作用散失量,乙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小问1详解】
图1中,丙、乙和丁都指向甲,说明甲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丙中B和D均以A为食物,且D还可以捕食B,所以丙中B与D的种间关系是捕食与竞争。丁是分解者,图1中b代表的生理过程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小问2详解】
若图1中的生产者固定了10000kJ的能量,食物链为:乙→A→B→D,则图中D理论上最少可获得的能量为10000×10%×10%×10%=10kJ的能量。
【小问3详解】
若图2中营养级①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3125kJ,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500 -100=400kJ,则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400÷3125×100%=12.8%。第二营养级能量比第一营养级少,且能量流动不可逆,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小问4详解】
分析图3中能量关系可知,代表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是乙,丙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而属于第二营养级固定的能量。
【小问5详解】
种植玉米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除草,可以减小杂草和玉米的种间竞争,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得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利的部分。
19. 下图甲、乙是微生物接种常用的两种方式,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是利用______法进行微生物接种的,图乙是利用______法进行微生物接种的,对这两种方法所用的接种工具进行灭菌和消毒的方法依次是______和酒精消毒。
(2)平板划线时,为保证微生物的数目随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每次划线都要从上一次划线末端开始,平板划线结束后,最后一次划的线不能与第一次划的线______。
(3)接种操作为什么一定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______。
(4)假设用图乙所示方法接种培养结束后,发现培养基上菌落连成一片,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1) ① 平板划线 ②. 稀释涂布平板 ③. 灼烧灭菌
(2)相连(或相接、相交、交叉等)
(3)酒精灯火焰附近存在着无菌区域
(4)稀释倍数不够,菌液的浓度太高
【解析】
【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甲接种后的结果可知,甲接种微生物采用的是平板划线法,这种方法的接种工具是接种环;图乙在培养基中央滴了一滴培养液,乙接种微生物采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该方法的接种工具是涂布器。对这两种接种工具进行灭菌和消毒的方法依次是灼烧灭菌和酒精消毒。
【小问2详解】
平板划线时,每次划线前都要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这是因为接种环需通过上一次的划线获得菌种后再进行下一次的划线分离,这样才能保证微生物的数目随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平板划线结束后,最后一次的划线不能与第一次的划线相连(或相接、相交、交叉等)。
【小问3详解】
由于酒精灯火焰附近存在着无菌区域,因此为了防止杂菌污染,接种操作一定要在火焰附近进行。
【小问4详解】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菌种分离时,如果稀释倍数不够,菌液的浓度太高,就会导致微生物不能分散成单个细胞,在培养基上会出现菌落连成一片的现象。
20.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手段,昆虫之间也存在着可用于交流的“信息”,使昆虫表现出复杂的行为。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某种信息长距离传递实现的,如灯蛾的雌虫能吸引11km外面的雄蛾,天蚕蛾的雌虫腹部或停息过新羽化的雌虫的物体,都能吸引雄虫,为了探索昆虫交配求偶的秘密,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将某昆虫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
实验2:将未交配的雌虫先放到封闭的玻璃管中,再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未发现捕捉到雄虫。
实验3:将未交配的雌虫腹部用小刀割下,再将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未发现捕捉到雄虫。
实验4:将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在诱捕器的周围浇一桶汽油,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与实验2比较,说明_____。
(2)实验1与实验3比较,说明_____。
(3)实验4中汽油的作用是_____,但仍能捕捉到雄性昆虫,这说明_____。
(4)这个实验使人们受到启发,可能通过这种方法来控制和诱杀害虫,请指出一种可能的做法:_____。
【答案】(1)昆虫间进行交流的信息是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
(2)这种物质是由昆虫的腹部分泌的
(3) ①. 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交流 ②. 这种化学物质具有较强的专一性
(4)将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制成诱芯,置于诱捕器中,用于诱杀昆虫(或将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制成溶液,于田间喷洒,干扰雌雄虫之间的正常交尾,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小问1详解】
将未交配的雌虫先放到封闭的玻璃管中,信息激素不能向外挥发,故通过实验1与实验2比较可知,昆虫间进行交流的信息是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
【小问2详解】
由实验1与实验3的比较可知,由于实验3中将未交配的雌虫腹部用小刀割下,导致未捕获雄虫,说明昆虫间进行信息交流的物质是由昆虫的腹部分泌的。
【小问3详解】
实验4中汽油作用是干扰雌雄虫之间信息的交流,但仍能“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这说明这种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较强的专一性。
【小问4详解】
可将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制成诱芯,置于诱捕器中,用于诱杀昆虫,以而达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
21. 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考察调研。他来到湛江市,考察了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了解当地加强红树林保护情况。现发现一种水鸟主要在浅水和泥滩中栖息,以红树林区某些植物为其主要的食物来源。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食物链上该种水鸟的示意图如图,①、②表示能量流动的环节,该能量过程图是否完整,请说出理由______。
(2)碳-14可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其形成的CO2可通过光合作用和______作用进入生物群落。水生生物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的碳-14等核素会沿着食物链通过生物__________作用对我国渔业经济和沿海居民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3)海洋生态系统受到污染后可通过自我调节来达到生态平衡,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______和收支平衡三大特征。
(4)大量污水排入海洋,导致红树林海岸带的原生生态系统结构遭受破坏。修复该生态系统时以修复红树林为主,主要通过清除海岸线垃圾污染、种植与恢复本土红树林等措施。其中清除海岸线垃圾污染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种植与恢复本土红树林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除此之外,请提出其他治理措施______(回答其中1点即可)。
【答案】(1)不完整,①表示水鸟同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除了包括②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外,还应该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2) ①. 化能合成 ②. 富集
(3)功能平衡 (4) ①. 自生 ②. 协调 ③. 严格控制污水的排放、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排放、设置缓冲带,减轻人类活动的干扰
【解析】
【分析】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另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有机物中。构成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下一个营养级同化,这样,能量就流入了下一个营养级。
【小问1详解】
该能量过程图不完整,①表示水鸟同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除了包括②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外,还应该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小问2详解】
碳-14 可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其形成的CO2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作用进入生物群落,而后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传递。水生生物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的碳-14等核素会沿着食物链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对我国渔业经济和沿海居民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小问3详解】
海洋生态系统受到污染后可通过自我调节来达到生态平衡,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表现为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三大特征。
【小问4详解】
清除海岸线垃圾污染,种植与恢复本土红树林等措施。其目的是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的条件,进而使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进而有利于生态平衡的建立,可见,该措施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种植与恢复本土红树林体现了生物要适应环境,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修复该生态系统时以修复红树林为主,主要通过清除海岸线垃圾污染、种植与恢复本土红树林等措施,除此之外,还可以严格控制污水的排放、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排放、设置缓冲带,减轻人类活动的干扰。组别
1 组
2组
3 组
4组
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西钦州市浦北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广西钦州市浦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浦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