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本试卷分单选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25个小题,每题2分,一共50分)
1. 某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出生率、死亡率分别如下图曲线I、Ⅱ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O点到d点,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B. a点时的种群数量大于b点时的种群数量
C. 在c点时,该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
D. 从O点到c点,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某种群迁入适宜环境后,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多,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的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J”型曲线增长速率不变,“S”型曲线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图中c点之前种群数量增加,c点时达到K值;c点之后种群数量下降。
【详解】A、从O点开始到c点,出生率一直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从c点到d点,出生率一直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减少,A错误;
B、从a点到b点,出生率一直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因此a点时种群数量小于b点时的种群数量,B错误;
C、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C正确;
D、从O点开始到c点,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错误。
故选C。
2. 酵母菌是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理想材料,血细胞计数板是酵母菌计数的常用工具。下图为显微镜下一个计数室和中方格内的菌体分布情况(计数室的容积为1mm×1mm×0.1mm)。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是先滴加培养液后,再盖上专用的盖玻片
B. 为防止观察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影响计数,加样后需立即在显微镜下观察
C.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寻找菌体数量适中的小方格计数
D. 若五个中格酵母菌平均数为如图所示,则估算酵母菌的总数为6×106个/mL
【答案】D
【解析】
【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详解】A、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是先盖上专用的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A错误;
B、滴加培养液后,需等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观察计数,B错误;
C、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将其进行稀释后再计数,C错误;
D、酵母菌在计数时,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边界线上的应计数相邻两边。图中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24个,根据中方格有16个小方格可知大方格中有25个中方格,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24×25÷(1×1×0.1×10-3)=6×106个,D正确。
故选D。
3. 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每年水稻孕穗之前,农民会选择鲤鱼、草鱼、鲫鱼等鱼苗放养在水稻田里。这些鱼一开始以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为食,待到水稻抽穗扬花时,它们则主要以水稻凋落在水面的稻花为食,其肉质鲜美,有稻米之香,故名“稻花鱼”。下列有关该生态模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模式充分利用了农田的立体空间,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B. 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强
C. 该模式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加快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 稻田中的水稻、鱼、害虫、杂草及其他生物组成一个群落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详解】A、该生态系统模式充分利用了农田的立体空间,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了经济效益,A正确;
B、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强,B正确;
C、该生态系统中的鱼以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为食,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加快了生态系统物质的循环利用,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群落指的是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构成的集合,因此,稻田中的水稻、鱼、害虫、杂草及其他生物组成的是生物群落,D正确。
故选C。
4. 在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中,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等属于外源性种群调节因素,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及遗传调节等属于内源性自动调节。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温度、水分和疾病等因素属于外源性种群调节因素
B. 种群数量一定程度地降低不利于种群的持续性发展
C. 内源性自动调节强度受种群数量的影响
D. 在内、外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外源性种群调节因素包括气候、食物、捕食、疾病、寄生等,故温度、水分和疾病等因素属于外源性种群调节因素,A正确;
B、种群数量一定程度地降低,淘汰不良个体,一定程度上利于种群的持续性发展 ,B错误;
C、内源性自动调节强度受种群数量的影响,如种群数量过多会加剧种群的种内竞争,C正确;
D、K值是环境容纳量,在内、外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D正确。
故选B。
5. 为了优化产业经济,某地升级人工鱼塘,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其中皖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皖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 鲢鱼在此食物网中占有三个营养级
C. 浮游动物体内的能量均流向皖鱼和鲢鱼
D. 浮游植物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浮游植物→皖鱼→鲢鱼,浮游植物→鲢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皖鱼→鲢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鲢鱼。
【详解】A、皖鱼以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为食,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
B、根据食物链浮游植物→皖鱼→鲢鱼,浮游植物→鲢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皖鱼→鲢鱼,鲢鱼在该食物网中有二、三、四三个营养级,B正确;
C、浮游动物有部分能量流向了分解者和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C错误;
D、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是逐级递减的,所以浮游植物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 ,D正确。
故选C。
6.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B. 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的
C. 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D. 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详解】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λ-1表示增长率,A错误;
B、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条件,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会使K值提高,B错误;
C、在鱼类养殖中,在大于K/2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C错误;
D、在“S”型曲线中,K/2前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增大,K/2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因此在K/2两侧,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D正确。
故选D。
7. 下列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正式实验时必须设置空白对照组
B. “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C.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用吸水纸引流让培养液充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
D.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中,统计方法为目测估计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1、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的生物种类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2、对酵母菌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详解】A、“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但正式实验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A错误;
B、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
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使酵母菌从边缘渗入,而不是用吸水纸引流,C错误;
D、“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中,调查方法为取样器取样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D错误。
故选B。
8. 群落中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甲可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
B. 图乙中,B不会把A捕食完,体现了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C. 图丙可表示马与马蛔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
D. 图丙中,实验后期X种内竞争加剧
【答案】C
【解析】
【分析】甲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乙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详解】A、甲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豆科植物可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根瘤菌可为豆科植物提供氮肥,因此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符合图甲,A正确;
B、图乙中,B为捕食者,不会把A被捕食者捕食完,体现了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捕食者的存在促进了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B正确;
C、马与马蛔虫为寄生关系,不会有一方完全死亡,不能用图丙表示,C错误;
D、图丙中,实验后期X的种群密度较大,种内竞争加剧,D正确。
故选C。
9. 关于种群的基本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利用黑光灯诱捕害虫,主要是改变害虫的性别比例,以降低种群密度
B. 仅依靠种群密度这一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
C. 调查蚜虫和跳蝻的密度,应采用样方法
D. 改革开放数十年,广东省一跃而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这与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有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利用黑光灯可以诱捕雌性和雄性害虫,不分性别,不能改变害虫的性别比例,A错误;
B、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依靠种群密度这一特征,不能反映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B正确;
C、跳蝻、蚜虫等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C正确;
D、改革开放数十年,广东省一跃而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从种群的特征来看,主要原因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正确。
故选A。
10.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以及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之间进行传递
B. 蝙蝠“回声定位”和狗外出时的“频频撒尿”分别体现了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 牧草生长旺盛,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D. 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能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以及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之间进行传递,也能在同种生物之间进行传递,A错误;
B、蝙蝠“回声定位”和狗外出时的“频频撒尿”分别体现了物理信息、化学信息,B错误;
C、牧草生长旺盛,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错误;
D、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D正确。
故选D。
11. 有两条食物链:①玉米→人,②玉米→牛→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B. 若①和②中玉米的数量相同且能量传递效率都为10%,当①能养活10000人时,②最多能养活1000人
C 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减少
D. 若土壤中含有相同浓度的某重金属盐,则②中的人体内比①中的人体内积累的重金属离子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1、图中是两条长度不同的食物链,而食物链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详解】A、根据能量流动特点,如果①和②中玉米所固定能量相同,则理论上吃玉米的人(处于第二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比吃牛肉的人(处于第三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多。但是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不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关键看他们各自摄取的食物的多少以及食物中所含有的能量的多少,也有可能后者比前者获得的能量多或二者获得的能量一样多,A错误;
B、若①和②中玉米的数量相同,①能养活10000人,则②最多能养活10000÷10%×10%×10%=1000(人),B正确;
C、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的传递效率不会随营养级升高而改变,C错误;
D、重金属离子会沿着食物链(网)逐渐富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重金属离子积累越多,D错误。
故选B。
12. 下列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阳光、热能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 消费者的存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生产者和分解者缺一不可,都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D.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
【详解】A、阳光、热能属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B、消费者的存在丰富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
C、生产者和分解者缺一不可,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错误。
故选B。
13. 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或生物
B. 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
C.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
D.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物质循环不都具有全球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详解】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或生物,A正确;
B、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称为行为信息,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信息传递无全球性,D正确。
故选C。
14. 毛竹与栲树、苦槠等阔叶树形成的混交林,其稳定性比毛竹纯林的高。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毛竹纯林易发生病虫害B. 混交林中物种多样性高
C. 混交林中食物网更复杂D. 混交林中能量可循环利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其中直接价值包括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科研、美学等,间接价值主要是生态价值。
【详解】ABC、与毛竹纯林相比,混交林物种多样性高,食物网复杂,不易发生病虫害,A、B、C正确;
D、能量流动是单向且逐级递减的,任何生态系统都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D。
15. 使用催腐剂(含腐生细菌、真菌)有助于解决由焚烧秸秆、稻草等带来的环境污染、土地肥力下降等问题。为探究催腐剂对植物落叶的分解作用,某研究小组将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其中甲组不作处理,浇上等量的蒸馏水。三组均放在无菌且其他条件适宜的环境中,每隔一段时间测定未腐烂的落叶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合( )
A. 乙组可能是对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进行了灭菌处理
B. 甲组中参与落叶中有机物分解的生物都是细菌或真菌
C. 丙组是一段时间后在灭菌的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中加入了催腐剂
D. 催腐剂降解落叶产生的能量和可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甲组作对照组,乙组落叶几乎未被分解,可推测乙组是对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进行了灭菌处理,丙组的结果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与甲组一致,一段时间后,丙组的落叶量明显少于甲组,可推测丙组是在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中加入了催腐剂。
【详解】A、乙组的实验结果显示,落叶几乎未被分解,应该是缺乏分解者,推测乙组可能是对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进行了灭菌处理,A正确;
B、土壤中参与有机物分解的生物除了细菌、真菌外还有土壤小动物等,B错误;
C、丙组的结果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与甲组一致,一段时间后,丙组的落叶量明显少于甲组,可推测丙组是一段时间后在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中加入了催腐剂,C错误;
D、催腐剂降解落叶产生的 CO2可释放到空气中,被植物叶片吸收,用于光合作用,但能量不能被植物重新利用,D错误。
故选A。
16.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构成种群,而所有生物构成群落。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 种群的“S”形增长达到K值时,种群中不再有新个体产生
C. 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
D. 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2、群落演替: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详解】A、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年龄结构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正确;
B、种群的“S”形增长达到K值时,种群新产生的个体与死亡的个体数目相等,而不是不再产生新个体,B错误;
C、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C正确;
D、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失去优势地位,乔木逐渐占有优势地位,D正确。
故选B。
17.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 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 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D. 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A、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A正确;
B、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故与植物有关,B正确;
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有关,C正确;
D、动物群落也有水平结构,水平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D错误。
故选D。
【点睛】
18. 某弃耕农田中的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改变
B. 某种乔木的生态位包括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C. 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D. 物种丰富度呈“S”形增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中弃耕农田中不同年份不同植物的种类变化情况可知,乔木和灌木都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但灌木比乔木先出现;草本植物种类从少到多;这说明该弃耕农田中生物群落在不断演替,其演替顺序是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再到乔木阶段。物种丰富度由少到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和功能相应由简单变为复杂。
【详解】A、群落在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其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发生改变,A正确;
B、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某种乔木的生态位包括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B正确;
C、由于弃耕农田中保留了基本土壤,甚至部分种子或繁殖体,所以在此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C正确;
D、从表格中统计年份分析,其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不呈“S”形增长,D错误;
故选D。
【点睛】
19. 图表示达到稳态的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图中a~1间隔时间相等,一个种群是另一个种群的唯一的食物来源。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①②可能组成一个特有群落
B. 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
C. 种群②的个体平均体重比种群①小
D. 种群①和种群②之间不存在信息的传递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
【详解】A、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不仅仅包括①和②,至少还含有细菌等分解者,A错误;
B、图示可得,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增加而增加,随种群①的减少而减少,因此种群①为被捕食者,种群②为捕食者,B错误;
C、种群①是种群②唯一的食物来源,且种群②个体数比种群①多,所以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看种群②的个体平均体重应该比种群①的小,C正确;
D、种群①和种群②之间存在信息的传递,进而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故选C。
20. 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B. 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
C. 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D. 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
【答案】D
【解析】
【分析】群落亦称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
【详解】A、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所有生物构成群落,A不符合题意;
B、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上,所有生物构成群落,B不符合题意;
C、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中,所有生物构成群落,C不符合题意;
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构成一个种群,而不是群落,D符合题意。
故选D。
21. 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吃虫的鸟与肉食昆虫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
B. 狐狸在该食物网中占据第四和第五营养级
C. 若草食昆虫突然减少,则兔的数目不会发生变化
D. 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则还缺少分解者
【答案】A
【解析】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一个正确的食物链是从生产者起始的,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顶级动物。
【详解】A、图示中吃虫的鸟一方面捕食肉食昆虫,另一方面吃虫的鸟和肉食昆虫都以草食昆虫为食,二者之间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的关系,A正确;
B、狐狸占据第三(草→兔/鼠→狐狸)、第四(草→草食昆虫→吃虫的鸟→狐狸)和第五(草→草食昆虫→肉食昆虫→吃虫的鸟→狐狸)营养级,B错误;
C、若草食昆虫突然减少,则草的数量会增多,兔的数量也会增多,C错误;
D、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则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
故选A。
22.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它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四个环节。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图中W1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B. 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B1+C1+D1
C. 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D1×100%
D. 第二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C1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而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不能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详解】A、由于自然界中食物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故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因每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中包括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故能量逐级递减,A正确;
B、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中除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剩下的即为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要的能量,故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B1+C1+D1,B正确;
C、由题图可知,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W1,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D1,故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C错误;
D、每一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故第二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C1,D正确。
故选C。
23. 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生物的生存环境被隔断成碎片,影响着生物种群的发展。科研人员分别设置了若干个样地,调查不同破碎生境中某濒危动物的种群数量,得到如表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5公顷生境碎片中,该物种的种群密度为6.6只/公顷
B. 15公顷生境碎片中,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增长型
C. 生境碎片的面积与其维持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D. 生境破碎导致生物的进化方向不同,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其中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详解】A、5公顷生境碎片中,该物种的种群密度为33÷5=6.6只/公顷,A正确;
B、15公顷生境碎片中,幼年个体的数目多,老年的个体数目少,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增长型,B正确;
C、表格数据显示,5公顷碎片、15公顷碎片和连续森林的种群数量分别为33、82和93,据此可推测,生境碎片的面积与其维持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C正确;
D、表格数据显示,5公顷碎片、15公顷碎片和连续森林的种群数量分别为33、82和93,据此可推测,生境碎片的面积与其维持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生境破碎阻断了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不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D错误;
故选D。
24. 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表示促进或增加,“-”表示抑制或减少。
A. 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干扰雌雄交尾来控制特征②,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B. 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但是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
C. ⑥是所有生物种群都应具有的数量特征
D. 某种群的特征②逐渐增加,但种群特征⑤不一定是增长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分析可知:①③能使种群密度降低,①③是死亡率和迁出率;②④能使种群密度上升,②④是出生率和迁入率,⑤通过影响①使种群数量减少,通过影响②使种群数量增多,则⑤是年龄结构,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迁出率,④是迁入率,⑥是性别比例,它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A、①③能使种群密度降低,②④能使种群密度上升,⑤通过影响①使种群数量减少,通过影响②使种群数量增多,则⑤是年龄结构,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迁出率,④是迁入率,⑥是性别比例,它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干扰雌雄交尾来控制特征②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A正确;
B、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但是种群分布的面积等不相同,故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B正确;
C、⑥是性别比例,并非所有生物种群都具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没有性别或雌雄同体的种群没有性别比例的特征,如水稻、玉米等,C错误;
D、②是出生率,某种群的出生率逐渐增加,不能判断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还应考虑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特征,D正确。
故选C。
25. 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物种组成也不相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散生在草原上的乔木矮生且多分枝,具大而扁平的伞形树冠,叶片坚硬,是典型的旱生结构
B. 热带雨林中的乔木的板状根暴露在地面以上不利于乔木生长
C. 荒漠里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有利于保存水分
D. 肉质旱生植物是沙漠中的优势植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动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含氮废物,需要排出体外。研究表明鱼类的含氮废物主要是氨,两栖类成体的含氮废物主要是尿素,爬行类和鸟类的含氮废物主要是尿酸。
【详解】A、草原上的乔木矮生且多分枝,具大而扁平的伞形树冠,叶片坚硬,有利于保存水分,是典型的旱生结构,A正确;
B、板状根是高大乔木的一种特殊适应,这是一种十分强而有力的根系,有效地增强并支持了地上部分,也可以抵抗大风暴雨的袭击,更有保持水分的作用,有利于乔木生长,B错误;
C、荒漠中,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解的尿素,有利于保存水分,C正确;
D、肉质旱生植物如仙人掌,是沙漠中的优势植物,D正确。
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4个大题,一共50分。)
26. 图甲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乙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
(2)若图甲表示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数量变化,最好在__________(填“b”或“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蛇发挥明显作用的时间段是_______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环境而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属于__________(填“数学”或“物理”或“概念”)模型。
(3)若图甲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可采取__________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在计数前,采用台盼蓝染液染色;若细胞被染成蓝色,则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计数。DE段酵母菌数量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可能是__________。
(4)图甲中BC段对应图乙中的___________年龄结构。农林生产中,利用性引诱剂有效控制某种害虫的种群数量,使其年龄结构为图乙中所示的_________类型。
【答案】(1)种群密度
(2) ①. b ②. ef ③. 变大 ④. 数学
(3) ①. 抽样检测 ②. 不需要 ③. 代谢废物大量积累或pH变化
(4) ①. Ⅰ ②. Ⅲ
【解析】
【分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 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小问1详解】
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小问2详解】
草原上的鼠在b时刻种群数量为K/2,此时增长速率最快,故最好在b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则蛇的投入会导致鼠的数量下降,即蛇发挥作用的时间段为ef;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草原鼠数量降低速度减慢,因此α角度变大。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属于数学曲线模型,比较直观表示了种群数量的变化。
【小问3详解】
调查酵母菌数量的方法为抽样检测法;台盼蓝染色剂可以检测细胞的死活,若细胞被染成蓝色,说明细胞已死亡,不需要进行计数;DE段酵母菌数量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可能是代谢废物大量积累或pH变化。
【小问4详解】
图甲中BC段种群数量增加,对应图乙中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即Ⅰ;农林生产中,利用性引诱剂有效控制某种害虫的种群数量,是通过控制种群的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对应图乙中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即Ⅲ。
27. I.经过若干年“退耕还林”后发现某群落中出现了分布比较均匀的山毛榉(一种乔木)种群,调查该物种种群密度时,采取如下操作:①选择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6千米宽2千米的长方形地块;②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样方;③样方为边长5米的正方形;④每个样方内山毛榉的数量记录如下:
(1)根据该同学的调查,该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为____。
(2)该调查结果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____。
II.在某森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①②③④为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3)区分不同生物群落的最重要特征是____。该森林分布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分层现象的意义是____。
(4)上表中动物的这种分层分布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____(用图中序号作答)。
(5)自然状态有些生物在种群起始数量过少时,其种群数量不增反降,甚至灭绝,生态学家将该现象称为阿利氏效应。从种群水平上分析,阿利氏效应产生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
【答案】27. 0.2(株/m2)
28. 不可靠,选取的样方数目过少,每个样方的面积太小
29. ①. 物种组成 ②. 提高了不同生物充分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30. ② 31. 种群起始数量过少时不利于种群内寻找配偶,从而导致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解析】
【分析】①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算值。②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等都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其中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生物群落的最重要特征,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种间关系主要有互利共生、捕食、寄生、种间竞争等。
【小问1详解】
采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是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算值。由表中信息可知:各样方的种群数量平均值为(4+5+6)÷3=5(株),即边长5米的正方形样方中平均有4株山毛榉,则种群密度为5÷25=0.2(株/m2)。
【小问2详解】
由种群密度计算结果可见,该调查结果并不可靠。因为样方选取数目太少、每个样方的面积太小,导致在所取样方中山毛榉数量少。对此可以扩大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目,以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小问3详解】
不同的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区分不同生物群落的最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该森林分布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分层现象的意义是显著提高了不同生物充分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小问4详解】
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②的种间关系为(种间)竞争,③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④的种间关系为寄生。上表中动物的这种分层分布可减弱生物对环境资源的争夺,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②(种间)竞争。
【小问5详解】
自然状态下,有些生物的种群起始数量过少,此时,不利于种群内寻找配偶,从而导致种群的出生率下降,致使其种群数量不增反降,甚至灭绝。
28. 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图3为能量流经图2所示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能量的单位为kJ。据图回答问题:
(1)若图1表示碳循环,则甲表示________。 图1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丙中B与D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图1中b代表的生理过程为________。
(2)若图1中的生产者固定了 10 000 kJ 的能量,则图中 D 理论上最少可获得的能量为________kJ。
(3)若图2 中营养级①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3125 kJ,则营养级①②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的特点。
(4)分析图3中的能量关系可知,甲、乙、丙、丁中代表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是________,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_固定的能量。
(5)在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内在联系是________。
【答案】(1) ①.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②. 3 ③. 捕食与竞争 ④.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2)10 (3) ①. 12.8% ②.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 ①. 乙 ②. 第二营养级
(5)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解析】
【分析】1、图1中,丙、乙和丁都指向甲,说明甲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乙可以固定来自大气的二氧化碳,乙为生产者,丙中为消费者,乙和丙均有含碳有机物流向丁,说明丁为分解者。
2、图3中,甲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丙为呼吸作用散失量,乙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小问1详解】
图1中,丙、乙和丁都指向甲,说明甲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乙可以固定来自大气的二氧化碳,乙为生产者,丙中为消费者,乙和丙均有含碳有机物流向丁,说明丁为分解者,因此图中的食物链有:乙→A→B→D、乙→A→D、乙→A→C,共3条食物链。丙中B和D均以A为食物,且D还可以捕食B,所以丙中B与D的种间关系是捕食与竞争。丁是分解者,图1中b代表的生理过程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小问2详解】
若图1中的生产者固定了10000kJ的能量,食物链为:乙→A→B→D,则图中D理论上最少可获得的能量为10000×10%×10%×10%=10kJ的能量。
【小问3详解】
若图2中营养级①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3125kJ,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500 -100=400kJ,则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400÷3125×100%=12.8%。第二营养级能量比第一营养级少,且能量流动不可逆,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小问4详解】
分析图3中能量关系可知,代表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是乙,丙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而属于第二营养级固定的能量。
【小问5详解】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29. 藏羚羊栖息在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能适应寒冷环境。请分析回答:
(1)藏羚羊最长寿命一般为8年,科研人员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预测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地区藏羚羊种群数目将增加。
(2)图2表示某地区藏羚羊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变化(R=出生率/死亡率),a点时的种群数_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点时的种群数量,b-c段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3中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则该种群的密度将__________________(选“增大”“不变”或“减小”),在所示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若图中①②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在相似生态系统中的增长率。那么这两个种群在各自生态系统中的适应性高低大小为__________________。
(4)图4是某经济鱼类在某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的曲线,当增长速率维持在图中__________________点时,可提供最大的持续产量。
【答案】(1)丙 (2) ①. 小于 ②. 先增加后减少
(3) ①. 增大 ②. J形增长 ③. ①>② (4)B
【解析】
【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
(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小问1详解】
由图1可知,甲地区藏羚羊种群老年个体较多,幼龄个体较少,年龄结构类型为衰退型;丙地区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此后一段时间藏羚羊种群数目将增加。
【小问2详解】
图2表示某地区藏羚羊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变化,在图中a~b段R=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因此,该时段种群数量处于增长状态,因此,a点时的种群数量“小于”b点时的种群数量,b-c段时间藏羚羊种群出生率先是大于死亡率,随后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是先增加后减少。
【小问3详解】
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甲图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图3中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3中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该种群的密度将增大,在所示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为J形增长;若图中①②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在相似生态系统中的增长率,显然①种群的增长率大于②,说明这两个种群在各自生态系统中的适应性高低大小为①>②。
【小问4详解】
图4是某经济鱼类在某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的曲线,当增长速率维持在图中B点时,可提供最大的持续产量,因为B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有利于种群的持续恢复。年份
1
4
15
25
40
乔木
0
0
0
14
23
灌木
0
3
4
12
19
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
总计
28
30
30
56
76
生境碎片类型
个体数/只
幼年
成年
老年
合计
5公顷碎片
21
9
3
33
15公顷碎片
57
17
8
82
连续森林
45
22
26
93
样方
第一样方
第二样方
第三样方
个体数
4
5
6
项目
上层
中层
下层
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
动物
林鸽
长尾山雀
鹪鹩、昆虫
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四川省华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四川省华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四川省华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四川省华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广安市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广安市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