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蚌埠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蚌埠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
    • 解析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蚌埠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蚌埠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1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蚌埠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2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蚌埠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3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蚌埠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1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蚌埠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2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蚌埠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3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蚌埠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蚌埠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蚌埠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蚌埠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7小题,每小题3分,共5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农业生产、渔业捕捞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样方法和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均可用于调查农田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B. 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C. 调查发现某种群幼年个体数所占比例下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D. 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会导致调查的种群密度偏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逐个计数法、标记重捕法、样方法、黑光灯诱捕法等。
    【详解】A、样方法和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均可用于调查农田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A正确;
    B、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
    C、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某种群幼年个体数所占比例下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不一定是衰退型,C错误;
    D、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种群密度时,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目,可见,若标志物脱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目偏小,因此,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会导致调查的种群密度偏大,D错误。
    故选A。
    2. 迁徙是指鸟类在繁殖地和越冬地(或新的觅食地)之间作远距离移动的过程。我国某研究团队通过分析渤海湾地区迁徙“中停水鸟”的调查数据,发现中停地(迁徙中休憩或觅食的地方)的丧失会导致鸟类迁徙策略的改变。由于候鸟个体在中停地可获得的食物资源有所减少,它们会延长在中停地的停留时间以补充能量,由此引发中停期内候鸟种群密度的增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要预测某候鸟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则需要调查其性别比例
    B. 候鸟在中停地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 准确预测某候鸟种群的动态变化,需要对其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研究
    D. 因中停地发生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会导致种群密度下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候鸟的迁徙能力强,迁入迁出频繁,对种群密度影响较大,同样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的还有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
    【详解】A、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若要预测某候鸟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则需要调查其年龄结构,A错误;
    B、候鸟在繁殖地繁殖,在越冬地越冬,在迁徙过程中基本不繁殖,因此中停地(迁徙中休憩或觅食的地方)的种群密度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
    C、准确预测候鸟种群的动态变化,需要对其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开展研究,C正确;
    D、因中停地发生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会导致种群密度下降,这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故选C。
    3. 一研究小组对某江河延绵水域中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十年的调查,相关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时受到种群内部生物因素和种群外部生物因素的影响
    B. 调查锦江40公里范围内水葫芦的种群密度时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调查
    C.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推测这十年间水葫芦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在增大
    D. 由图中曲线可以推知,水葫芦和鱼腥草之间的竞争由弱到强再到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一般调查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是样方法。样方法的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详解】A、种群数量受内部影响也受其他生物影响,所以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时受到种群内部生物因素和种群外部生物因素的影响,A正确;
    B、锦江40公里范围内属于长方形地形,所以调查锦江40公里范围内水葫芦的种群密度时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调查,B正确;
    C、据图分析,水葫芦种群数量呈“S”形增加,所以通过调查结果可以推测这十年间水葫芦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C错误;
    D、由图中曲线可知,在水葫芦和鱼腥草的种群密度相等之前,二者之间的竞争由弱到强,在水葫芦和鱼腥草的种群密度相等之后,二者之间的竞争由强到弱,D正确。
    故选C。
    4. 下图1中甲曲线表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图2为血细胞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lmm×1mm×0.1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图3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甲曲线a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是增长速率此时并不是最大
    B. 若在b时刻添加一定量酵母菌培养液,则图中α的角度可能会变大
    C. 若以图2一个中格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格数的平均值,则该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约为6×106个
    D. 渔业生产中,从经济效益上要严格控制网眼大小以保护幼鱼,使鱼的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图3中Ⅱ所示的类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 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详解】A、图1甲曲线a点时,种群的数量最多,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0 ,增长速率最大的点为K/2,A正确;
    B、图甲b时刻种群数量开始减少,与营养物质消耗有一定关系,添加培养液可能减缓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数量增多),图中α的角度可能会变大,B正确;
    C、该血细胞球计数板共25个中方格,血球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24(每个中方格中酵母菌平均数量)×25=600个,又因为血细胞计数板体积为1mm×1mm×0.1mm,故1m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600÷(0.1×10-3) =6 ×106,C正确;
    D、图丙Ⅰ为增长型、Ⅱ为稳定型、Ⅲ为衰退型,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网眼大小以保护幼鱼,使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Ⅰ增长型,使鱼能快速增长,D错误。
    故选D。
    5. 科学家将自然界不同生物的生活史对策分为两类,相关阐述列表如下,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在种群基数较小时,K对策生物种群增长率可能为负值
    B. 多数害虫属于K对策,其防治要在种群数量较低时进行,避免超过X点
    C. 当曲线处于虚线上方时种群数量增长,当曲线处于虚线下方时种群数量下降
    D. 无论r对策或是K对策,种群的延续都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否则可能由于近亲繁殖等而发生衰退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r对策生物没有灭绝点(X点),当种群数量过少或过多时,能迅速恢复到平衡点,K对策生物有稳定平衡点(S点)和灭绝点(X点),当种群数量低于灭绝点(X点)时,种群将走向灭绝。
    【详解】A、当种群基数较少接近X点时,K对策生物可能会灭绝,种群增长率可能为负值,A正确;
    B、个体小、寿命短、繁殖能力强但幼体存活率低,为r对策生物,其防治要在种群数量较低时进行,避免超过X点,B错误;
    C、无论r对策生物还是K对策生物,S点都为稳定平衡点,当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该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当曲线处于虚线上方时种群数量增长,当曲线处于虚线下方时种群数量下降,C正确;
    D、r对策生物没有灭绝点(X点),当种群数量过少或过多时,能迅速恢复到平衡点,K对策生物有稳定平衡点(S点)和灭绝点(X点),当种群数量低于灭绝点(X点)时,种群将走向灭绝。所以无论r对策或是K对策,种群的延续都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否则可能由于近亲繁殖等而发生衰退,D正确。
    故选B。
    6. 大庆的主要草原鼠害是达乌尔黄鼠,下图为其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中分配的情况:①用于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②用于与其它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③用于避免捕食者被捕食所需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情况甲种群密度可能呈增大趋势,且其K值要大于情况乙的K值
    B. 引入天敌防治鼠害,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鼠种群的K值降低
    C. 种群同化的能量最终去向是呼吸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以及被分解者利用
    D. 情况丙达乌尔黄鼠被天敌捕食的能量传递效率要高于其他三种情况
    【答案】D
    【解析】
    【分析】每一营养级同化量的去路:①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②自身呼吸消耗,③流向分解者,④未被利用。
    【详解】A、情况甲处于低竞争低捕食,大部分能量用于繁殖下一代,所以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可能呈增大趋势,且其K值要大于情况乙的K值(乙情况竞争强度大),A正确;
    B、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天敌,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使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较少,从而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
    C、种群同化的能量最终去向是呼吸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以及被分解者利用,C正确;
    D、情况丙分配模式用于避免捕食者被捕食所需的能量比例较大,但无法得出被天敌捕食的能量传递效率要高于其他三种情况,D错误。
    故选D。
    7. 塞罕坝在历史上曾是水草丰茂、森林茂密、禽兽繁集。后由于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呈现出了“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景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代代人合理引种、多树种搭配混交等治理,得以重现昔日风貌。该地森林覆盖率由起初的11.4%提高到75.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群落演替就是群落内原有物种逐渐恢复到原有状态
    B. 塞罕坝的恢复,说明人类活动可以使环境朝着改善的方向演变
    C. 引种树种的生态位相似度越高越有利于生态恢复
    D. 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不影响群落演替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①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封山育林等。②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滥砍滥伐、滥捕滥猎、填湖造地等。
    【详解】A、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取代另外一个群落的过程,受环境因素影响,演替不一定能恢复到原有状态,A错误;
    B、塞罕坝的恢复,说明人类活动可以使环境朝着改善的方向演变,即群落演替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正确;
    C、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引种树种的生态位相似度越高,竞争越激烈,越不利于生态恢复,C错误;
    D、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会影响群落演替的过程,D错误。
    故选B。
    8. 研究者以某湖泊群落为调查对象采集湖水样本,测定微囊藻及部分水生生物中藻毒素含量如表所示(富营养化使微囊藻等蓝细菌大量增殖产生难以降解的藻毒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生生物分布于湖泊的不同水层中,形成湖泊群落的水平结构
    B. 以上生物因生态位的不同而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和谐共存
    C. 据藻毒素含量推测,在以上生物中铜锈环棱螺的营养级别最低
    D. 在该湖泊群落中,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是完全相同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群落中,由于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从而使群落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许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详解】A、水生生物分布于湖泊的不同水层中,这体现了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因此形成湖泊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B、该湖泊中的生物分布于湖泊的不同水层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从而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和谐共存,B正确;
    C、微囊藻等蓝细菌属于生产者,它们产生的藻毒素难以降解,则会沿着食物链富集,铜锈环棱螺体内的藻毒素含量最低,在以上生物中,微囊藻的营养级别最低,铜锈环棱螺的营养级别高于微囊藻,C错误;
    D、在该湖泊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说明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是不完全相同的,D错误。
    故选B。
    9. 研究表明入侵植物通过3种途径影响食物网:Ⅰ入侵植物能够直接被土著草食者取食,通过上行效应按照原有的路径进入土著食物网;Ⅱ入侵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引入新的消费者或者转变流通路径形成新的食物网结构;Ⅲ入侵植物通过非营养作用造成食物网中各级消费者的种群密度和行为活动等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著生物群落和食物网结构。下图深色部分表示入侵前土著食物网的物种组成,空心部分表示植物入侵后食物网的物种组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途径Ⅲ图示中显示C和P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
    B. 相较途径I,途径II入侵植物对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影响较小
    C. 如果食物网中食性广的消费者较多,则入侵植物更容易以途径Ⅰ影响食物网
    D. 因为途径I食物网更加复杂,所以入侵植物使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必定增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A、途径Ⅲ中入侵植物是以非营养作用影响食物网,故C和Р的种间关系只有捕食,没有种间竞争,A错误;
    B、途径Ⅱ入侵植物所固定的能量会进入新的消费者从而转变流通路径形成新的食物网,途径Ⅰ入侵植物能够直接被土著草食者取食,进入土著食物网,相较途径I,途径II入侵植物对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影响较大,B错误;
    C、据图可知,如果食物网中广食性消费者较多时,通过途径I作用于食物网则更容易进入食物网,C正确;
    D、途径I食物网比较复杂,但入侵植物使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不一定增强,D错误。
    故选C。
    10.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相关的描述,错误的有几项( )
    ①“数罟不入洿池”可使池塘中鱼鳖的年龄结构维持在增长型
    ②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
    ③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稳定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仅与食物有关
    ⑤稻—鱼—蛙种养结构中,鱼和蛙粪便中的能量可以供水稻利用
    ⑥“蜜蜂来访,枝头挂果”体现了消费者对植物的传粉具有重要作用
    ⑥能量金字塔能直观地反映出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能量的关系
    ⑦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A. 3项B. 4项C. 5项D. 6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
    【详解】①数罟不入洿池目的在于使鱼塘中的幼年鱼类能够保留,保证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①正确;
    ②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而后通过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进行统计,②正确;
    ③由于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因此,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稳定,③错误;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地都有关,④错误;
    ⑤稻—鱼—蛙种养结构中,鱼和蛙粪便中的能量不能供水稻利用,但粪便中的有机物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变成无机物可以被水稻吸收利用,⑤错误;
    ⑥“蜜蜂来访,枝头挂果”体现了蜜蜂的传粉功能,即蜜蜂传粉有利于果实的形成,⑥正确;
    ⑦能量金字塔能直观地反映出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能量的关系,能体现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表现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⑦正确;
    ⑧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有利于生产者中的能量被高效利用,因而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D错误。
    故选B。
    11. 某草原,狐和兔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狐和兔数量变化相互制约,是循环因果关系
    B. 狐捕食兔的种间关系客观上促进了兔的发展和进化
    C. 若兔逃避狐捕食能力提高,两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仍符合该曲线模型
    D. 根据能量金字塔可知,处于高营养级的狐,其个体体内的能量少于兔个体体内的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存在反馈调节,相互制约。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此消彼长、相互制约。
    【详解】A、兔种群数量增加会使狐数量增加(食物增多),兔减少,狐数量也会减少(食物不足),符合循环因果关系,A正确;
    B、狐和兔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狐捕食兔的种间关系客观上促进了兔的发展和进化,B正确;
    C、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相互选择协同进化,随着猎物逃避捕食的能力提高,捕食者的捕食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两种群数量变化仍符合该曲线模型,C正确;
    D、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特点,指的是每一营养级所有生物之间的能量关系,不是单个某一生物,高营养级的狐,其个体体内的能量多于兔个体体内的能量,D错误。
    故答案为:D。
    12. 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的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系统提高了人类对光合作用所固定能量的利用效率
    B.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的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 饲养鸡、鸭后,由于食物链延长,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会降低
    D. 鸡、鸭的同化量不会被分解者利用,其粪尿中的能量是生产者的同化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人工生态系统应遵循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多级利用等特点,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面。
    【详解】A、该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人类对光合作用所固定能量的利用效率,A正确;
    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的是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只是组成成分,B错误;
    C、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不会随食物链的延长而降低,C错误;
    D、鸡、鸭的同化量有一部分会流向分解者,D错误。
    故选A。
    13. 某研究小组对某退耕还草后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及鼠在其中一条食物链上的能量流动关系如下图所示(字母表示能量值)。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中没有表示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B. 图中d和e属于紫花苜蓿同化量的一部分
    C. 图示中鼠与鹰之间传递效率为c/(a-d)
    D. 流向鼠的能量a可能少于紫花苜蓿同化量的10%
    【答案】C
    【解析】
    【分析】能量传递效率=(这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中一些以遗体残骸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如果被次级消费者捕食,能量就流入了第三营养级。
    【详解】A、剧图分析,图中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表示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A正确;
    B、d是鼠未利用的能量,是鼠同化量的一部分,e也是鼠同化量的一部分,但鼠的同化量来自于紫花苜蓿,故也属于紫花苜蓿同化量的一部分,B正确;
    C、a是鼠的同化量,c是鹰的同化量,图示中鼠与鹰之间传递效率为c/a,C错误;
    D、能量是逐级递减的,流向鼠的能量a可能少于紫花苜蓿同化量的10%,D正确。
    故选C。
    14. 图1中A~F代表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2表示能量流经 F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a、b、c、d代表能量数值。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正常功能
    B. 图甲中A是分解者、E是生产者,B处于最高营养级
    C. 图乙中字母a代表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 图乙中a=c+b+d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甲中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A是无机环境、E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C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B、D和F均为消费者。图乙表示一个营养级中能量传递过程,a表示被F同化的能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表示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
    【详解】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太阳能)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A正确;
    B、图甲中A是无机环境、E是生产者,B处于最高营养级,B错误;
    C、图乙中字母a代表被F同化的能量,C错误;
    D、乙表示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传递过程,a表示被F同化的能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表示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图乙中a=c+b,D错误。
    故选A。
    15. 科研团队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防止过度放牧破坏草原,需定期投放饲料。通过饲料,植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10×105kJ,肉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2×105kJ)。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B. 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所有的生物可以构成一个群落
    C. 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18.46%
    D. 植食性动物同化量X为120,肉食性动物同化量Y为22
    【答案】D
    【解析】
    【分析】①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全部生物的总称,包含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②某营养级的同化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自身呼吸消耗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分解者分解的能量。③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后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前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详解】A、由题意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放的饲料中的化学能的总和,A错误;
    B、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没有分解者,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所有的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B错误;
    CD、由表中数据可知,第一营养级(植食)的同化量为650×105kJ;第二营养级(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植物的同化量-呼吸消耗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分解者分解的能量+通过饵料获得的能量,因此X=(650-205-300-35)+10=120;同理,Y=120-24.6-60-15.4+2 =22。可见,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植食性动物从植物获得的能量÷植物的同化量)×100%={[(650-205-300-35)×105kJ]÷[650×105kJ]} ×100%≈16. 92%,C错误,D正确
    故选D。
    16. 研究表明土壤是生物圈的巨大碳库,储碳(主要指有机碳)量是植被的2~3倍多,是大气的2倍多。在人工造林前,研究人员需对不同区域(植被种类不同)的土壤碳库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圈碳主要以CO2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
    B. 维持土壤碳库与大气CO2库平衡主要依靠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 从缓解温室效应的角度考虑,适合选择图中柳杉林进行人工造林
    D. 采取秸秆还田等措施,农田浅层土壤储存了大量的碳,使碳不能循环
    【答案】C
    【解析】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详解】A、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故生物圈碳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A错误;
    B、维持土壤碳库与大气CO2库平衡主要依靠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和分解者,前者完成了CO2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后者主要将生物群落中的植物残枝败叶、动植物遗体与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给无机环境,实现物种循环过程,B错误;
    C、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CO2的含量上升,进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而缓解温室效应的根本措施是设法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因此光合效率高的植物物种是首选,图中柳杉林中有机物最多,说明柳杉固定CO2能力更强,故而选择柳杉进行人工造林,C正确;
    D、秸秆还田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更有利于碳循环,D错误。
    故选C。
    17. 图1是某生态系统各组分关系的示意图,图2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①②③④⑤⑥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的A、图2中的c均代表生产者,其一定是自养生物
    B. 大气中的CO2主要来自②③④⑤过程和化石燃料燃烧
    C.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
    D. 图2中碳以有机碳的形式沿食物链c→d→a→b循环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1分析:A为生产者,B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为分解者,D为消费者。图2分析:①为c的光合作用,②为c的呼吸作用,③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④为a的呼吸作用,⑤为d的呼吸作用,⑥为a的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图1中的A、图2中的c均代表生产者,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也可以是某些原核生物如蓝藻,一定是生产者,A正确;
    B、大气中的CO2主要来自②③④⑤,即呼吸作用过程,以及化石燃料燃烧,B正确;
    C、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可以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利用,即元素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C正确;
    D、b为分解者,不属于捕食食物链的环节,且图2中碳以有机碳的形式沿食物链c→d→a移动,而不是循环,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D错误。
    故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9分。
    18. 某兴趣小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实验结果如下表。图甲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酵母菌培养的结果;图乙表示根据每天统计的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其λ值(λ=当天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天种群个体数量)并绘制的曲线,完成下列问题:
    (1)在实验室中,检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方法是______。检测时,若视野中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计数,则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该实验目的是探究______对酵母菌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
    (2)图甲中t1时两批次培养的种内斗争的强度、种群增长速率以及t2时两批次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填“A>B”“A<B”或“A=B”)
    (3)图乙中 ______(填字母)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该点过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将______(填增加、稳定或减少)。
    【答案】18. ①. 抽样检测法 ②. 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适当稀释后,再取样计数 ③. 温度、营养物质
    19. ①. AB ③. A>B
    20. ①. d ②. 减少
    【解析】
    【分析】在分析表格时要运用单一变量的原则,找出自变量。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营养物质的量、温度、PH、溶氧量等。
    【小问1详解】
    在实验室中,检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检测时,若视野中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计数,则应该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适当稀释后,再取样计数。根据表格分析,自变量包括温度(28℃和5℃)、营养物质(A和B是培养液,C是无菌水),故该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和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
    【小问2详解】
    图乙曲线A、B均为“S”形增长曲线。在t1时两批次培养的种群增长曲线中A正处于K/2时,此时增长速率最大,而B曲线此时种群数量大于K/2,因此其增长速率已经小于K/2时的增长速率,故A>B,而种内斗争的强度此时A<B,t2时两批次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A>B。
    【小问3详解】
    d点以前,λ>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d点以后,λ<1,种群数量减小,因此,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d点以后,λ<1,种群数量减小。
    19. 水稻的碎叶、根,昆虫的卵和幼虫,浮游动植物,底栖动植物,甚至小型鱼虾的尸体都能成为小龙虾的食物。下表是小龙虾侵入某水稻种植区域的试验田后,连续几年所检测到的小龙虾种群数量变化及水稻亩产量情况(单位:千克),其中样地1~10为试验田中随机确定的面积为4m2的固定采样地点,数值为每块样地内小龙虾个体数(单位:只)。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据题分析小龙虾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下列属于该区域小龙虾种群基本特征的有________(填序号)①空间结构 ②迁入率 ③互利共生 ④物种丰富度 ⑤种群密度;样地3每年的采样数据总偏小,样地5每年的采样数据总偏大,在计算平均值时,这两组数据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舍弃。
    (2)在图示水稻田中,每个物种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包括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______等,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
    (3)根据小龙虾的食性推断入侵的第1~4年水稻增产的原因_____(答出两点即可)。但第5年开始水稻出现了明显的减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4)森林生物群落区别稻田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同样的土地面积,输入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比稻田生态系统的多,其原因是_______。
    【答案】19. ①. 消费者和分解者 ②. ②⑤ ③. 不需要
    20. ①.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②. 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的协同进化
    21. ①. 小龙虾摄食杂草,减少了杂草和水稻的种间竞争;小龙虾捕食昆虫,减少了昆虫对水稻的摄食 ②. 随着小龙虾种群数量的进一步增加,食物不充足的条件下,小龙虾开始以水稻的叶和根为食,导致水稻减产
    22. ①. 物种组成 ②. 森林群落垂直结构复杂,利用光能力强
    【解析】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小问1详解】
    分析题意:水稻的碎叶、根,昆虫的卵和幼虫,浮游动植物,底栖动植物,甚至小型鱼虾的尸体都能成为小龙虾的食物,所以小龙虾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
    种群基本特征有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等,所以②⑤正确,故选②⑤。
    小龙虾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需要求平均值,应保留各组数据求平均值,故样地3即使数值偏小,也不需要舍弃。
    【小问2详解】
    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的协同进化,使每个物种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包括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小问3详解】
    小龙虾入侵的第1~4年,小龙虾主要取食试验田中的浮游动植物、底栖动植物、昆虫的卵和幼虫等,减少了杂草和水稻的种间竞争,减少了昆虫对水稻的摄食,使得水稻天敌数量减少,且更多的无机盐被水稻吸收,所以水稻产量有所增加;
    但随着小龙虾种群数量的进一步增加,食物不充足的条件下,小龙虾开始以水稻的叶和根为食,导致水稻减产。
    【小问4详解】
    区别生物群落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由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复杂,利用光能力强,所以同样的土地面积,输入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比稻田生态系统的多。
    20. 优势度(DO)用以表示一个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为研究放牧对某大针茅草原植被的影响,研究人员在该草原不同区域设置禁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区进行实验,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1)草原植物群落常呈斑块化镶嵌分布,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 结构,影响该分布状态的环境因素有_____ (答出两点即可)。
    (2)随着放牧强度增大,野韭的优势度增大,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
    (3)根据调查结果可知,随放牧强度增大,草原群落_____ (填“发生”或“未发生”)演替,判断的依据是_____ 。
    (4)据表分析,中度放牧使草原对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_____ (填“增大”或“减 小”),原因是_____ 。
    【答案】20. ①. 水平 ②.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土壤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
    21. 大针茅、羊草等与野韭存在竞争关系,随着放牧强度增大大针茅、羊草减少,野韭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资源
    22. ①. 发生 ②. 随放牧强度的增大,群落的优势度(种)发生了变化
    23. ①. 增大 ②. 该放牧强度下,草原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高,能为食草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
    【解析】
    【分析】生物群落: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虽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有机体构成,但仍是一个具有一定成分和外貌比较一致的组合体。
    【小问1详解】
    群落常呈斑块化镶嵌分布,群落水平方向上的特征,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都会影响到群落的水平结构
    【小问2详解】
    随着放牧强度增大大针茅、羊草减少,野韭的优势增大,说明大针茅、羊草等与野韭存在竞争关系,随着放牧强度增大大针茅、羊草减少,野韭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资源
    【小问3详解】
    随放牧强度增大,牲畜采食频率高的一些优势物种生长受到抑制,为野韭的生长提供了空间,群落发生了演替。
    小问4详解】
    据表分析,中度放牧使草原草原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高,能为食草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使草原对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增大。
    21. 太湖流域每年都会因N、P排放超标,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对周围居民的生活和饮水安全造成影响。如图为科研人员通过对太湖某区域的生物组成及其食物关系调查,绘制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以鲚鱼作为次级消费者的完整食物链有___条,鲚鱼和鲌鱼的种间关系是____。
    (2)如表为太湖某区域生态系统一年内所有生物的能量分析数据(单位:kJ•m-2•a-1),其中Ⅰ~Ⅳ表示该地区食物网中不同的营养级,Ⅴ表示分解者,能量X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则表中能量Y表示的是____,第二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生态系统未利用的能量为_______kJ•m-2•a-1
    (3)工厂含铅废水的排放,会造成生物富集现象的发生,最终危害人类健康。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______,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铅会沿着____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
    (4)如果人们不重视太湖的治理,太湖的水质会越来越差,最后导致水体发臭等,这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请提出一项治理太湖的措施______。
    【答案】21. ①. 2 ②. 捕食和竞争
    22. ①. 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②. 11.8% ③. 60.46×105
    23. ①. 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 ②. 食物链
    24. 减少含N、P物质的排放以减少对太湖水质的破坏,或投入生态浮床和种植挺水植物,能够一定程度抑制藻类等浮游植物生长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每一营养级能量的去路:①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②自身呼吸消耗,③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利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一旦含有铅的生物被更高营养级的动物食用,铅就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
    【小问1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以鲚鱼作为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的完整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有:藻类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鲚鱼→鲌鱼,藻类等浮游植物→白虾→鲚鱼→鲌鱼,共2条食物链,鲚鱼和鲌鱼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小问2详解】
    能量X+能量Y=同化的能量,能量X为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故Y表示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其中Ⅰ-Ⅳ表示该地区食物网中不同的营养级,根据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该食物链为:Ⅰ→Ⅱ→Ⅲ→Ⅳ,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所以第二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8×105)/(152×105)×100%=11.8%。
    能量X表示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分解者分解利用和未被利用三部分,故Ⅰ未被利用的能量=375×105−152×105−流向分解者的能量,Ⅱ未被利用的能量=65×105−18×105−流向分解者的能量,Ⅲ未被利用的能量=3×105−0.88×105−流向分解者的能量,Ⅳ未被利用的能量=0.34×105−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而Ⅴ表示的为分解者,分解者的能量为20×105+192×105=212×105,故该生态系统未利用的能量=375×105−152×105−流向分解者的能量+65×105−18×105−流向分解者的能量+3×105−0.88×105−流向分解者的能量+0.34×105−流向分解者的能量=60.46×105kJ•m-2•a-1。
    【小问3详解】
    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一旦含有铅的生物被更高营养级的动物食用,铅就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
    【小问4详解】
    太湖流域每年都会因N、P排放超标,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故可以减少含N、P物质的排放以减少对太湖水质的破坏,或投入生态浮床和种植挺水植物,能够一定程度抑制藻类等浮游植物生长,以减弱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水质变差。生活史对策
    生物特点
    种群数量动态曲线
    r对策
    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繁殖能力强但幼体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
    注: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如上图所示,虚线表示Nt+1=Nt(S是稳定平衡点)
    K对策
    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繁殖能力弱但幼体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
    生物种类
    分布
    食性
    藻毒素含量(μg/g干重)
    微囊藻
    浮游

    7.14
    翘嘴红鲌
    水体中上层
    以鱼、虾为食
    35.91
    鲤鱼
    水体下层
    以有机碎屑、铜锈环棱螺、藻类等为食
    11.07
    铜锈环棱螺
    底栖
    以有机碎屑、浮游藻类等为食
    3.69

    植物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同化量(105kJ)
    650
    X
    Y
    呼吸消耗量105kJ)
    205
    24.6
    6.9
    未被利用的能量(105kJ)
    300
    60
    5.4
    分解者分解的能量(105kJ)
    35
    15.4
    微量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液/mL
    温度/℃
    A
    10

    0.1
    28
    B
    10

    0.1
    5
    C

    10
    0.1
    28

    样地1
    样地2
    样地3
    样地4
    样地5
    样地6
    样地7
    样地8
    样地9
    样地10
    样地平均值
    水稻亩产量
    入侵当年
    0
    1
    0
    0
    2
    0
    0
    0
    0
    1
    0.4
    718
    第1年
    3
    5
    3
    4
    6
    3
    4
    6
    3
    3
    4
    722
    第2年
    12
    10
    7
    8
    18
    11
    10
    6
    12
    9
    10.3
    728
    第3年
    25
    20
    12
    28
    35
    30
    27
    26
    26
    29
    25.8
    736
    第4年
    65
    72
    42
    68
    84
    60
    71
    69
    75
    62
    66.8
    738
    第5年
    94
    101
    62
    102
    106
    100
    96
    92
    102
    105
    96
    692
    第6年
    121
    116
    90
    123
    133
    118
    122
    126
    115
    124
    118.8
    621
    第7年
    120
    122
    94
    128
    130
    115
    125
    132
    124
    121
    121.1
    548
    放牧强度
    物种数
    植物地上部分生
    物量(g·m-2)
    部分植物的优势度(DO)
    大针茅
    羊草
    糙隐
    多根葱
    野韭
    禁牧
    11
    140
    0.36
    0.36
    0.12
    0.09

    轻度放牧
    13
    148
    0.30
    0.34
    0.11
    0.12
    0.04
    中度放牧
    17
    170
    0.15
    0.15
    0.08
    0.14
    0.07
    重度放牧
    14
    90
    0.13
    0.13
    0.10
    0.11
    0.09
    生物类群





    同化能量
    887×105
    152×105
    18×105
    0.88×105

    能量X
    375×105
    65×105
    3×105
    0.34×105
    20×105
    能量Y
    512×105
    87×105
    15×105
    0.54×105
    192×105
    相关试卷

    安徽省蚌埠市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蚌埠市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蚌埠市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