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解析)
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25讲内环境与稳态(讲义)(学生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25讲内环境与稳态(讲义)(学生版+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说出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历程,说出稳态调节机制现代观点,35-7,稳态概念的发展,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1 ml/L HCl 、0,6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分析归纳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说出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历程。
3.说出稳态调节机制现代观点。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态的机制。
考点一 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液的组成
(1)定义:体内都含有大量以 水 为基础的液体环境,这些液体称为体液。
(2)分类:
体内液体≠体液。
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体液(“不属于”、“属于”)。
2.内环境
(1)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2)体液与内环境
①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是代谢的主要场所。
②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大液泡中存在的物质。
③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为针对多细胞动物的两个概念。
判断:人体内的细胞外液只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
(3)体液的四种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
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据图分析:
图中的甲、A、a分别代表什么?
提示 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图中的丁、D、d分别代表什么?
提示 组织细胞、血细胞、淋巴细胞。
循环系统的重要辅助部分,可以把它看作(血液)循环系统的补充
淋巴流入血液循环系统具有很重要的生理意义。
①回收蛋白质。组织间液中的蛋白质分子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但比较容易透过毛细淋巴管壁而形成淋巴的组成部分
②运输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由肠道吸收的脂肪80%~90%是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
③调节血浆和组织间液的液体平衡。
④淋巴流动还可以清除因受伤出血而进入组织的红细胞和侵入机体的细菌,对动物机体起着防御作用。
(4)各类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教材拾遗】
教材隐性知识:源于选择性必修1 P6“练习与应用·概念检测”
(1)不经常参加劳动的人,偶尔一次用铁锨长时间劳动,手上容易起泡,泡内的液体是什么?时间长了,泡就会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组织液,由血浆透出毛细血管壁或组织细胞代谢产生。时间长了,大部分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还有一部分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液。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②。
①膀胱内的尿液 ②大脑间隙的液体 ③肺泡腔内的气体
④小肠腔中的消化液
(5)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
【易混点】
内环境相关的3组易混淆的概念
(2023·四川成都高三模拟)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B.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成分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3.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1)内环境的成分
①血浆主要成分示意图
②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比较:
③细胞内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
一切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胞内酶(如呼吸氧化酶)等, 不属于于内环境的成分(“不属于”、“属于”)。
④认清4类内环境的物质,认清4类非内环境的物质
⑤易混淆的血液和血浆、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间隙(组织液),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①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取决于溶质微粒的相对数目,即浓度。浓度越大,渗透压越大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无机盐_、_蛋白质_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细胞内渗透压来源于蛋白质和K+
思考: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为什么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提示: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Na+与Cl-大得多,故细胞外液中蛋白质的数目远少于Na+与Cl-。
②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_7.35-7.45_。
A.pH稳态维持的原因:血浆中存在 缓冲物质 (缓冲对),例如 H2CO3/NaHCO3 、 NaH2PO4/Na2HPO4- 等。
B.维持机制:
③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3)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①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②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
③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教材拾遗】教材隐性知识:源于选择性必修1 P9“图1-4”完善下图所示内容
(2022兰州一模)血浆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是这两类物质产生的渗透压总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机体长期缺乏营养会使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降低
B.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短时间内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都有所下降
C.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可引起组织水肿
D.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胶体渗透压有关
考点二 内环境的稳态及意义
1.内环境的稳态
【教材拾遗】
教材隐性知识:
源于选择性必修1 P10“思考·讨论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变小,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膨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的功能紊乱。因此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为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可以在饮水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电解质(无机盐)。
2.内环境的意义
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2)适宜的温度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3)正常的血糖浓度和含氧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3.调节能力
调节能力: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相对_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_调节功能_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异常实例:
①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其引发原因包括2大层面5项原因,如图所示:
异常实例:
②几种稳态失调实例
4.稳态概念的发展
【总结归纳】
总结1:
1、P一50,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2、P一64,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注射生理盐水)
3、P一66某些物质穿过膜的层数问题。
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穿过的生物膜层数?11
淀粉的消化产物葡萄糖被人体所吸收并被组织细胞彻底氧化分解的过程中,共穿过磷脂分子层数是?14
用同位素标记血液的葡萄糖分子,若该分子流经肾脏后又经过肾静脉流出,该分子穿过几层膜( C )
A.4层
B.8层
C.0层或8层 D.16层
总结2:
物质交换过程中内环境物质含量的变化
(1)一般的组织器官中(除肺和消化器官外)O2和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毛细血管动脉端的含量>静脉端的含量;而代谢废物(如CO2等)在毛细血管动脉端的含量<静脉端的含量。
(2)常考特殊器官中物质含量变化分析
①肺组织中O2、CO2含量的变化规律
②肝脏组织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规律
如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⑤处
B. 如果图示为肺部组织,则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多
C. 如果图示为肺部组织,则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少
D.如果表示脑组织,则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少
E.如果表示肝组织,则饥饿时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少
F.如果表示胰岛组织,则饱食后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少
G.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2012,上海,23改编)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外液主要由甲、乙和丙组成,其中甲是组织液
B. 内环境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甲和丙
D. 甲中有的种类不消耗O2
E. 丁可表示红细胞的细胞内液
改编1:如果丁表示人的肝细胞,“箭头3、4”将与 相连,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来源于 。
改编2:同改编1,如果丁表示人的肌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中的氧气进入肌细胞至少要经过3层细胞膜结构
B. 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乙的pH降低
C.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甲和乙
D. 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最高
改编3: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激素,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假若图中组织是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胰岛素要经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在此之前需依次经过的具体内环境(用图中符号表示)是______________。
判断:体内细胞只通过内环境就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
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肌酐是肌肉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通过肾脏排出)。下表是某人的血液检查结果,下列根据检查结果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双选)( )
A. 肝细胞发生了病变
B.可能有肾功能障碍
C.会出现尿糖,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
D.可能患有脂肪肝和贫血症
5.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2)实验材料
家兔的血浆适量、肝匀浆、马铃薯匀浆、自来水、预先配制好的缓冲液(Na2HPO4/NaH2PO4)、0.1 ml/L HCl 、0.1 ml/L NaOH、量筒、试管、烧杯、pH试纸等。
至少选两种生物材料进行实验
(3)实验步骤
(4)实验展示:
在一定范围内,无论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结论: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如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这些缓冲对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
分别向20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与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
1.(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维生素D3可从牛奶、鱼肝油等食物中获取,也可在阳光下由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来,活化维生素D3可促进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研究发现,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化酶可以促进维生素D3的活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肾功能下降可导致机体出现骨质疏松
B.适度的户外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
C.小肠吸收钙减少可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
D.肾功能障碍时,补充维生素D3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
2.(2022·重庆·统考高考真题)某同学登山后出现腿部肌肉酸痛,一段时间后缓解。查阅资料得知,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酸痛是因为乳酸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所致
B.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只需通过组织液
C.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
D.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有利于缓解酸痛
3.(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为研究中医名方—柴胡疏肝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排空(胃内容物进入小肠)的作用,科研人员设置4组实验,测得大鼠胃排空率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药物A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药物
A.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明显降低
B.正常组能对比反映出给药组大鼠恢复胃排空的程度
C.与正常组相比,柴胡疏肝散具有促进胃排空的作用
D.柴胡疏肝散与药物A对患病大鼠促进胃排空的效果相似
4.(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有氧呼吸会产生少量超氧化物,超氧化物积累会氧化生物分子引发细胞损伤。将生理指标接近的青年志愿者按吸烟与否分为两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体力消耗测试,受试者血浆中蛋白质被超氧化物氧化生成的产物量如下图。基于此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氧化物主要在血浆中产生
B.烟草中的尼古丁导致超氧化物含量增加
C.与不吸烟者比,蛋白质能为吸烟者提供更多能量
D.本实验为“吸烟有害健康”提供了证据
5.(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缺氧是指组织氧供应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通气量(基本通气量为1)之间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动脉血氧分压从60mmHg降至20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以增加组织供氧
B.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过度通气可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
C.缺氧时,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
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
第25讲 内环境与稳态
1.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分析归纳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说出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历程。
3.说出稳态调节机制现代观点。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态的机制。
考点一 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液的组成
(1)定义:体内都含有大量以 水 为基础的液体环境,这些液体称为体液。
(2)分类:
体内液体≠体液。
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体液(“不属于”、“属于”)。
2.内环境
(1)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2)体液与内环境
①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是代谢的主要场所。
②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大液泡中存在的物质。
③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为针对多细胞动物的两个概念。
判断:人体内的细胞外液只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 )
(3)体液的四种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
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据图分析:
图中的甲、A、a分别代表什么?
提示 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图中的丁、D、d分别代表什么?
提示 组织细胞、血细胞、淋巴细胞。
循环系统的重要辅助部分,可以把它看作(血液)循环系统的补充
淋巴流入血液循环系统具有很重要的生理意义。
①回收蛋白质。组织间液中的蛋白质分子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但比较容易透过毛细淋巴管壁而形成淋巴的组成部分
②运输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由肠道吸收的脂肪80%~90%是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
③调节血浆和组织间液的液体平衡。
④淋巴流动还可以清除因受伤出血而进入组织的红细胞和侵入机体的细菌,对动物机体起着防御作用。
(4)各类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教材拾遗】
教材隐性知识:源于选择性必修1 P6“练习与应用·概念检测”
(1)不经常参加劳动的人,偶尔一次用铁锨长时间劳动,手上容易起泡,泡内的液体是什么?时间长了,泡就会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组织液,由血浆透出毛细血管壁或组织细胞代谢产生。时间长了,大部分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还有一部分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液。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②。
①膀胱内的尿液 ②大脑间隙的液体 ③肺泡腔内的气体
④小肠腔中的消化液
(5)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
【易混点】
内环境相关的3组易混淆的概念
(2023·四川成都高三模拟)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B.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成分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答案:A
解析: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故间接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C错误;
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3.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1)内环境的成分
①血浆主要成分示意图
②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比较:
③细胞内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
一切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胞内酶(如呼吸氧化酶)等, 不属于于内环境的成分(“不属于”、“属于”)。
④认清4类内环境的物质,认清4类非内环境的物质
⑤易混淆的血液和血浆、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间隙(组织液),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①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取决于溶质微粒的相对数目,即浓度。浓度越大,渗透压越大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无机盐_、_蛋白质_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细胞内渗透压来源于蛋白质和K+
思考: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为什么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提示: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Na+与Cl-大得多,故细胞外液中蛋白质的数目远少于Na+与Cl-。
②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_7.35-7.45_。
A.pH稳态维持的原因:血浆中存在 缓冲物质 (缓冲对),例如 H2CO3/NaHCO3 、 NaH2PO4/Na2HPO4- 等。
B.维持机制:
③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3)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①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②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
③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教材拾遗】教材隐性知识:源于选择性必修1 P9“图1-4”完善下图所示内容
(2022兰州一模)血浆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是这两类物质产生的渗透压总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机体长期缺乏营养会使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降低
B.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短时间内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都有所下降
C.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可引起组织水肿
D.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胶体渗透压有关
答案:D
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说明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晶体渗透压有关,D项错误。
考点二 内环境的稳态及意义
1.内环境的稳态
【教材拾遗】
教材隐性知识:
源于选择性必修1 P10“思考·讨论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变小,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膨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的功能紊乱。因此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为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可以在饮水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电解质(无机盐)。
2.内环境的意义
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2)适宜的温度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3)正常的血糖浓度和含氧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3.调节能力
调节能力: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相对_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_调节功能_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异常实例:
①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其引发原因包括2大层面5项原因,如图所示:
异常实例:
②几种稳态失调实例
4.稳态概念的发展
【总结归纳】
总结1:
1、P一50,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2、P一64,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注射生理盐水)
3、P一66某些物质穿过膜的层数问题。
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穿过的生物膜层数?11
淀粉的消化产物葡萄糖被人体所吸收并被组织细胞彻底氧化分解的过程中,共穿过磷脂分子层数是?14
用同位素标记血液的葡萄糖分子,若该分子流经肾脏后又经过肾静脉流出,该分子穿过几层膜( C )
A.4层
B.8层
C.0层或8层 D.16层
总结2:
物质交换过程中内环境物质含量的变化
(1)一般的组织器官中(除肺和消化器官外)O2和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毛细血管动脉端的含量>静脉端的含量;而代谢废物(如CO2等)在毛细血管动脉端的含量<静脉端的含量。
(2)常考特殊器官中物质含量变化分析
①肺组织中O2、CO2含量的变化规律
②肝脏组织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规律
如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⑤处
B. 如果图示为肺部组织,则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多
C. 如果图示为肺部组织,则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少
D.如果表示脑组织,则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少
E.如果表示肝组织,则饥饿时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少
F.如果表示胰岛组织,则饱食后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少
G.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答案:ECG
(2012,上海,23改编)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外液主要由甲、乙和丙组成,其中甲是组织液
B. 内环境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甲和丙
D. 甲中有的种类不消耗O2
E. 丁可表示红细胞的细胞内液
答案:DE
改编1:如果丁表示人的肝细胞,“箭头3、4”将与 相连,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来源于 。
答案:乙 组织液
改编2:同改编1,如果丁表示人的肌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中的氧气进入肌细胞至少要经过3层细胞膜结构
B. 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乙的pH降低
C.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甲和乙
D. 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最高
答案:D
改编3: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激素,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假若图中组织是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胰岛素要经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在此之前需依次经过的具体内环境(用图中符号表示)是______________。
答案:乙→丙→甲
解析:淋巴:可以回收非正常情况下渗入组织液中的血浆蛋白等物质,且不再回渗
判断:体内细胞只通过内环境就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
答案:×
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肌酐是肌肉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通过肾脏排出)。下表是某人的血液检查结果,下列根据检查结果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双选)( )
A. 肝细胞发生了病变
B.可能有肾功能障碍
C.会出现尿糖,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
D.可能患有脂肪肝和贫血症
答案:BC
5.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2)实验材料
家兔的血浆适量、肝匀浆、马铃薯匀浆、自来水、预先配制好的缓冲液(Na2HPO4/NaH2PO4)、0.1 ml/L HCl 、0.1 ml/L NaOH、量筒、试管、烧杯、pH试纸等。
至少选两种生物材料进行实验
(3)实验步骤
(4)实验展示:
在一定范围内,无论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结论: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如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这些缓冲对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
分别向20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与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
答案:D
1.(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维生素D3可从牛奶、鱼肝油等食物中获取,也可在阳光下由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来,活化维生素D3可促进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研究发现,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化酶可以促进维生素D3的活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肾功能下降可导致机体出现骨质疏松
B.适度的户外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
C.小肠吸收钙减少可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
D.肾功能障碍时,补充维生素D3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
【答案】C
【分析】由题目信息可知,维生素D3既可以从食物中获取,又可以在阳光化由其他物质转化而来,而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化酶可以促进其活化,从而促进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
【详解】A、肾功能下降会导致维生素D3的活性下降,进而减少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导致机体出现骨质疏松,A正确;
B、因为阳光下皮肤中可以进行维生素D3的转化,而它又能促进钙的吸收,因此适度的户外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B正确;
C、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提供,小肠吸收钙减少并不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C错误;
D、肾功能障碍时,维生素D3的活化受阻,只有活化的维生素D3才能促进钙的吸收,因此补充维生素D3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D正确。
故选C。
2.(2022·重庆·统考高考真题)某同学登山后出现腿部肌肉酸痛,一段时间后缓解。查阅资料得知,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酸痛是因为乳酸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所致
B.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只需通过组织液
C.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
D.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有利于缓解酸痛
【答案】D
【分析】人在剧烈运动时,细胞代谢旺盛,氧气供应不足导致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肌肉酸痛是因机体产生乳酸积累造成的,但由于血浆存在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血浆pH下降并不明显,A错误;
B、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需要血液和组织液的运输,B错误;
C、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肝细胞中进行,C错误;
D、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该过程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降低内环境中乳酸的含量,有利于缓解酸痛,D正确。
故选D。
3.(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为研究中医名方—柴胡疏肝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排空(胃内容物进入小肠)的作用,科研人员设置4组实验,测得大鼠胃排空率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药物A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药物
A.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明显降低
B.正常组能对比反映出给药组大鼠恢复胃排空的程度
C.与正常组相比,柴胡疏肝散具有促进胃排空的作用
D.柴胡疏肝散与药物A对患病大鼠促进胃排空的效果相似
【答案】C
【分析】对照是实验所控制的手段之一,目的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详解】A、由表可知,正常组胃排空率为55.80%,模型组胃排空率为38.6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明显降低,A正确;
B、正常组为对照组,将给药之后的胃排空率和正常组比较,能反映出给药组大鼠恢复胃排空的程度,B正确;
C、由表可知,正常组胃排空率为55.80%,柴胡疏肝散组胃排空率为51.12%,正常组胃排空率更高,所以与正常组相比不能表明柴胡疏肝散具有促进胃排空的作用,C错误;
D、由表可知,柴胡疏肝散组与药物A组的胃排空率相似,且均比模型组胃排空率高,柴胡疏肝散与药物A对患病大鼠促进胃排空的效果相似,D正确。
故选C。
4.(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有氧呼吸会产生少量超氧化物,超氧化物积累会氧化生物分子引发细胞损伤。将生理指标接近的青年志愿者按吸烟与否分为两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体力消耗测试,受试者血浆中蛋白质被超氧化物氧化生成的产物量如下图。基于此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氧化物主要在血浆中产生
B.烟草中的尼古丁导致超氧化物含量增加
C.与不吸烟者比,蛋白质能为吸烟者提供更多能量
D.本实验为“吸烟有害健康”提供了证据
【答案】D
【分析】题意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吸烟与否对血浆中蛋白质被超氧化物氧化生成的产物量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吸烟组血浆中蛋白质被超氧化物氧化生成的产物量高于不吸烟者,而超氧化物氧化生物分子生成物量的积累会引发细胞损伤,可见吸烟有害健康。
【详解】A、有氧呼吸会产生少量超氧化物,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可见超氧化物主要在活细胞中产生,A错误;
B、实验结果可说明吸烟可能导致超氧化物含量增加,但不能证明是尼古丁的作用,B错误;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在细胞中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提供能量,C错误;
D、据柱形图可知,吸烟组血浆中蛋白质被超氧化物氧化生成的产物量高于不吸烟者,而超氧化物氧化生物分子生成物量的积累会引发细胞损伤,因此,本实验为“吸烟有害健康”提供了证据,D正确。
故选D。
5.(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缺氧是指组织氧供应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通气量(基本通气量为1)之间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动脉血氧分压从60mmHg降至20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以增加组织供氧
B.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过度通气可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
C.缺氧时,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
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
【答案】D
【分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详解】A、观察图示,动脉血氧分压从60 mmHg 降至20 mmHg 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迅速增加,吸入的氧气增多,以增加组织供氧, A 正确;
B、高原上缺乏氧气,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动脉血氧分压会降低.肺泡通气量会快速增加,过度通气排出 CO2 ,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 B 正确;
C、在缺氧条件下,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释放能量, C 正确;
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 pH 的稳定, D 错误。
故选D。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
2022,重庆,北京、湖北、广东,选择
本专题知识难度较低、基础性强。考查学生对内环境整体性的认识,或结合一些情景信息或表格信息设置题目,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获取信息和综合分析能力。
内环境的稳态及意义
2023,湖北,选择
2022,辽宁、海南,选择
2021,重庆、福建,选择
2021,重庆(3)填空
组别
状态
胃排空率(%)
正常组
健康大鼠
55.80
模型组
患病大鼠未给药
38.65
柴胡疏肝散组
患病大鼠+柴胡疏肝散
51.12
药物A组
患病大鼠+药物A
49.92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
2022,重庆,北京、湖北、广东,选择
本专题知识难度较低、基础性强。考查学生对内环境整体性的认识,或结合一些情景信息或表格信息设置题目,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获取信息和综合分析能力。
内环境的稳态及意义
2023,湖北,选择
2022,辽宁、海南,选择
2021,重庆、福建,选择
2021,重庆(3)填空
组别
状态
胃排空率(%)
正常组
健康大鼠
55.80
模型组
患病大鼠未给药
38.65
柴胡疏肝散组
患病大鼠+柴胡疏肝散
51.12
药物A组
患病大鼠+药物A
49.9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12讲细胞的增殖(讲义)(学生版+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能够简述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细胞周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25讲内环境与稳态(练习)(原卷版+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5~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23讲生物的变异(讲义)(学生版+解析),共4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实验,特点,意义,原因,类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