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检测专题15:八上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检测专题15:八上文言文阅读(含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2022海南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峽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素湍绿潭(duān)B.飞漱其间(sù)
C.饮少辄醉(zhè)D.觥筹交错(gōng)
2.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①沿溯阻绝( ) ②绝?多生怪柏( )
绝:A.隔断 B.独一无二 C.极(高) D.气息中止
(2)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②临溪而渔( )
临:A.到 B.居高面下 C.将要 D.照着字画模仿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甲】【乙】两文同属山水散文,都有动静结合的写法,请各举一例。
二、(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变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
【注】①比:连续,连。登:庄稼成熟。②苟完:大致完备。③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的谷物。④瀹(yuè):煮。
5.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
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3)狱讼充斥 狱:
(4)撷园蔬 撷: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8.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乙】文中“乐哉!游乎!”这句话?
9.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和【乙】文中“超然”的理解。
三、(2022广西柳州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②遽③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③遽(jù):迅速。
10.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拂乱其所为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B.曾益其所不能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C.犹宜将护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D.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于”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穿井得一人》)
B.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大道之行也》)
C.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
D.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12.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蕴含深刻道理,告诉我们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颓废死亡。
B.【乙】文唐太宗虽然身处太平盛世,但他能时时保持小心谨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希望能经常听到大臣的谏言。
C.【甲】【乙】两文都谈及国家治理之道。【甲】文侧重议论,表达孟子鲜明的观点;【乙】文侧重描写,通过语言描写表达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D.【甲】文从国家到个人,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中心论点;【乙】文从治病到治国,表明虽然国家强大了,但国君仍要居安思危。
四、(2022广西百色中考真题)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①,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②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③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①辩斗:辩论,争论。②盘:圆的盘子。③决:裁决,判断。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如太行、王屋何 闻水声,如鸣珮环B.帝感其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及其日中如探汤 及其家穿井D.孰为汝多知乎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15.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编者加的,“愚公”的“公”为敬称,相当于“老人家”。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甲】文“夸娥氏”,神话中的大力神;【乙】文“盂”,古代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D.【甲】文的“甚矣,汝之不惠”为倒装句;【乙】文的“孔子不能决也”为被动句。
1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可见两个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乙】文两小儿辩日,一个从视觉出发,另一个从触觉出发,表现他们善于独立思考。
C.【甲】【乙】两文内容都与自然有关,前者侧重表现改造自然的坚强毅力;后者侧重对自然现象质疑。
D.【甲】【乙】两文都是寓言,语言精辟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给人深刻启示。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①,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②,负势竞上,互相轩邈③,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④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⑤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⑥者,窥谷忘反。横柯⑦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①[缥碧]青白色。②[寒树]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③[轩邈]向高处远处伸展。④[千转]长久不断地叫。⑤[鸢飞戾天]比喻极力追求名利。⑥[经纶世务]治理国家大事。⑦[横柯]横斜的树枝。
18.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如鸣珮环 竹树环合
B.斗折蛇行 大道之行也
C.伐竹取道 虽有至道
D.记之而去 去以六月息
19.下面是两位同学对小石潭景色的画面描绘,正确的一项是( )
【甲】参差披拂。
画面:小石潭周围那些青翠的细枝长蔓长短不齐,在风中轻柔地摇曳,婀娜多姿。
【乙】明灭可见。
画面:小石潭曲径通幽,两岸形状交错不齐,到明亮的地方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20.结合语境,下列语句中不能表明“水清”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C.水皆缥碧,千丈见底。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1.同样是面对优美山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说柳宗元和吴均面对美景时的感受。
六、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材料二】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①之门人。道既通,游事②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③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④。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⑤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子思:孔子之孙,授业于曾子。②事:奉事,为……服务。③果:实现。④则见以为迁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不切合实际。⑤务:致力,从事。⑥是以:因此。如:前往,到……去。
22.根据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23.《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结合材料一画横线句做具体分析。
24.请用“/”给材料二画波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退 而 与 万 章 之 徒 序 《诗》 《书》 述 仲 尼 之 意 作 《孟子》 七 篇。
25.在“光耀华夏”大丈夫评选中,同学们一致认为孟子是当之无愧的大丈夫。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三章》,简述孟子当选的理由。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①鄙,边境。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这里指侍从、妃子。④谄谀:谄媚奉承。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空乏其身 空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知所以亡矣 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卒得反国 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由 宋 君 观 之 人 君 之 所 以 离 国 家 失 社 稷 者 谄 谀 者 众 也。
2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29.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叉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
【乙】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②而往?”曰:“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
(《蜀鄙二僧》)
注释:①鄙,边境。②恃,凭借。③顾,表转折的副词,难道。
30.解释加点词。
(1)惩山北之塞______
(2)荷担者三夫______
(3)吾欲之南海______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32.下面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中写邻居的小男孩“跳往助之”,是为了表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受到了众人的拥护和支持。
B.甲乙两文段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贫僧和富僧进行对比。
C.乙文段中画线句子的节奏划分应该是“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D.甲乙两文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33.甲文中的愚公和乙文中的贫僧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生活实际,围绕其中一点谈谈你受到的启示。
九、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乙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节选自《陈涉世家》)
3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军士吏被甲 被:同“披”,穿着
B.吾欲人劳军 劳:慰劳
C.改容式车 容:表情
D.若为佣耕 若:如果
3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子且至 且焉置土石
B.天子为动 士卒多为用者
C.佣者笑而应曰 而伯乐不常有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悉以咨之
36.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A.陈涉年轻时,曾经雇佣了别人一起耕地,(一次)他停止耕作田埂上的地。
B.陈涉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受雇佣耕地,(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
C.陈涉年轻时,经历了雇佣别人一起耕地,(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
D.陈涉年轻时,经历同别人一道受雇佣拼地,(一次)他停止耕作田埂上的地。
3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段选文皆长于记人。甲文重点勾勒出治军严明的“真将军”周亚夫,乙文形象刻画了不甘现状、少有大志的陈涉。
B.两段选文均以对话展开内容。甲文在天子至营前后的对话中交代了劳军经过,乙文以陈涉与佣者的交流表现了人物鲜明个性。
C.两段选文写法巧妙。甲文以霸上及棘门军戒备松弛对比凸显细柳军守备森严,乙文用佣者目光短浅鲜明地衬托出陈涉志向远大。
D.两段选文语言简练。甲文只用“被”“锐”等字就展现出细柳军严阵以待之势,乙文仅以“笑”字就写出佣者对陈涉的宽解安慰。
十、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3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诚信。
B.往之女家 女:女子。
C.上自劳军 劳:慰劳。
D.军霸上 军:军队。
3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 居无何
B.成礼而去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已而之细柳军
D.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40.下列理解和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孟子指出具有“仁”“义”“礼”品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B.乙文主要记叙了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件,以生动的事迹突出了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C.甲乙两文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都运用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充分表现了公孙衍、周亚夫的才华和个性。
D.乙文中的周亚夫威武不能屈,应该也是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41.把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十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至于夏水襄陵
(2)沿溯阻绝
(3)回清倒影
4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交代了三峡之长,说明两岸山的特点在于“连”。
B.“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江水迅疾、一泻千里的特点,既使人感到惊心动魄,又使人感到豪气万丈。
C.“绝巘多生怪柏”写三峡的“怪柏”,着一“怪”字,照应下文猿声凄异,渲染环境氛围的悲凉。
D.“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渔歌为证,一言“峡长”,一言“声哀”,进一步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高峰入云(__________)
(2)晓雾将歇(__________)
(3)五色交辉(__________)
(4)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
4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7.下列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里相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
B.《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征的书信中的一部分。第二个“书”指书信。
C.“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作者的观察角度依次是“仰视→平视→俯视”。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既表现了对奇景无人能欣赏的惋惜,又暗含自己能领悟山水真谛的得意之情。
48.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谈谈“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
【链接材料】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十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后作 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B.生于忧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C.征于色 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D.故天将降大任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5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散文善用排比和对偶,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有文采和气势。
B.文章开篇列举古代贤士起于卑贱的事例,摆事实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
C.孟子认为造就人才不仅需要客观环境的磨练,也需要主观努力,提出了“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D.文章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从逆境成才讲到定国安邦,理至情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2.颜回、舜、傅说等人都是“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需要“忧”。根据链接材料和选文,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链接材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积累方法
联系内容
释义
课内迁移
既出军门(《周亚夫军细柳》)
道既通(1)______
字典查阅
适:①到……去;②女子出嫁;③适合,适宜;④恰好。(《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适粱(2)______(填序号)
词类活用
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富国强兵(3)______
参考答案
1.D
2. ①A ②C ①B ②A
3.(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2)醉翁的心意(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4.【甲】示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乙】示例: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字音。A.湍(duān)——(tuān);B.漱(sù)——(shù);C.辄(zhè)——(zhé);D.觥(gōng)正确;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1)①句意,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都被阻隔。绝,隔断;故选A。②句意,江岸的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绝,极高的。故选C。(2)①句意,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临,居高面下;故选B。②句意,到溪边钓鱼。临,到。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注意:(1)御:驾着,驾驶。不以:不如。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2)“也”用于表肯定的判断句。“不在……在……”,前半句作否定,后半句作肯定,确切地说是个选择判断句。
4.本题考查对动静结合写法的概括。在《三峡》中:“素湍”即为白色的急流,为动态,“绿潭”则是静态,“回清”回旋的清波是动态描写,而“倒影”又为静物,动静彼此交叉结合,有张有弛;《醉翁亭记》中,从第一句可以看出,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乙: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5.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6.(1)念:考虑,想到;(2)相与:共同,一起;(3)狱:诉讼事件(案件);(4)撷:采摘(摘取)。
7.(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8.(1)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与友人一起漫步闲庭,愁绪得到排遣,感受到快乐。
(2)在苏轼的眼中,欣赏月色(竹柏影)的美好,是快乐的。
9.(1)闲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夜游赏月,悠游自如,富有闲情雅趣;含有自嘲自慰之意。
(2)超然:一方面指弟弟为他游玩之地取名为“超然台”;另一方面指苏轼被调任之后,还能修整花园,打扫庭院,与朋友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是因为他有着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解析】
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予弟子由”是主语,“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两个分句主语都是“予弟子由”,故在“子由”后面和“济南”后面断开。故断句为: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2)句意: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3)句意:案件也多得不胜数。狱:诉讼事件(案件)。
(4)句意:(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撷:采摘(摘取)。
7.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2)因,靠着,就是;为,建造;葺,修整;新,使……新。
8.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乙文中“乐哉!游乎!”的意思是:“多么快活的游乐啊!”由甲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知,苏轼夜晚与友人张怀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排遣心中的愁绪而感到快乐。由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在苏轼看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这样的夜色美景让人感到快乐。据此回答即可。
9.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甲文“闲人”一词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蕴含着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作者直言自己是“闲人(贬谪之人)”,先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胸。
由乙文“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可知, 一方面“超然”是指弟弟子由为苏轼游玩之地取名“超然台”。由“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可知,苏轼在被调任的地方,与朋友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一起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体现了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吧。
10.D
11.C
12.A
13.D
【解析】
10.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A.拂:违背/飘拂;B.曾:同“增”,增加/竟然;C.将:扶,持/将要;D.欲:都是“想要”的意思;故选D。
11.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题目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介词,在,给”的意思。A.介词,向;B.介词,从;C.介词,在,给;D.介词,比;故选C。
1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语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意思是: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故选A。
1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甲】文是“从个人到国家”进行论证,不是“从国家到个人”进行论证的。故选D。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唐太宗对侍臣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疗疾病,疾病即使痊愈了,仍然应该扶持养护。倘若迅速自我放纵,疾病再次发作,就无法救治了。现在中国侥幸安宁,周边各民族全都服从统治,确实是从古至今希望看到的安定局面,但是我一天比一天谨慎,只是担心这种谨慎不能坚持到底,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规劝。”魏征说:“国家内外太平安定,我不认为这种情况值得高兴,我只是高兴陛下能居安思危。”
14.C
15.D
16.A
17.(1)敲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2)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距离人近,而到中午时距离人远。
【解析】
14.
A.如:与“何”连用,“把……怎么样”/动词,像;
B.诚,名词,诚心/副词,实在,确实;
C.及:都是“等到”的意思;
D.知:同“智”,智慧/动词,懂得,知道;
故选C。
15.
考查对文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理解。D.【乙】文的“孔子不能决也”是判断句,不是“被动句”。故选D。
16.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是从关心愚公的角度提出疑问。“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她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所以选项“可见两个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D。
17.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叩(敲、打)、箕畚(是用箕畚装土石)、尾(边)”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以(认为)、去(离,距离)”两个词是重点词语。
参考译文:
【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18.D
19.甲
20.D
21.示例:面对小石潭美景,柳宗元先有“心乐之”的愉悦,后有“悄怆幽邃”的忧伤;面对富春江美景,吴均既有“从流飘荡”的自由惬意,也有沉醉美景之中的流连忘返。
【解析】
18.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环:名词,玉饰/动词,环绕;
B.行:动词,前行/动词,实行;
C.道:名词,道路/名词,道理;
D.去:动词,离开/动词,离开;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乙,“明灭可见”是“时隐时现”的意思,联系“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可知向小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因此本项中“到明亮的地方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是错误的;
故选甲。
20.
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A.“皆若空游无所依”,写鱼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从侧面表现了“水清”;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从侧面表现了“水清”;
C.“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意思是: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直接写“水清”;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意思是: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写水流速度之情,没有表现“水清”;
故选D。
21.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
《小石潭记》中,由“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可知,当听闻水声时作者“心乐之”;由“似与游者相乐”可知,以小鱼的自由来衬人的心情;由“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写小石潭周围凄清的环境,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抑郁和孤寂。所以作者的心情由愉悦到忧伤;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吴均因动乱而生发热爱山水风光之情。根据文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可知作者尽享自然山水的自由惬意;由“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行为的蔑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表现其爱慕自然、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参考译文
小石潭记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与朱元思书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地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22. 已经 ① 使……富裕
23.这句话采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地指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大丈夫迷乱、动摇、屈服。三个“不能”的反复,凸显大丈夫对高洁品性的坚守。
24.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5.我觉得孟子是当之无愧的大丈夫。理由:在治理国家方面,孟子倡导国君施行王道、仁政,有忧患意识;在为人方面,孟子倡导大丈夫的本质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材料二孟子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在“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向齐宣王、梁惠王推行王道、仁政,推行未果,回到家乡,著书立说,“独行其道”。(写出任意两点)
【解析】
22.考查重点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时,根据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1)“既出军门”:已经走出军门。既:已经。道既通:已经通晓孔道;既:已经。(2)句意为:到达梁国。适:到达,故选①。(3)动心忍性: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动:使……震撼,词类活用;忍:使……坚韧,词类活用。富国强兵: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富:使……富裕。
2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句,讲的是处世原则,富贵和地位的诱惑不能改变他的心志,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气节,威武和权势不能屈服他的志向。三句话三个“不能”反复使用,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语势强烈,极有说服力,气势磅礴地指出大丈夫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这三句话作为无数仁人志士奉行的准则,激励着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勇往直前。
24.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要考虑句子的意思,句意为: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故断句为: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5.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写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认为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孟子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材料二孟子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大丈夫的所作所为:由“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③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可知在“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他向齐宣王、梁惠王推行王道、仁政,由“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可知,他推行未果,回到家乡,著书立说,“不得志,独行其道”。这充分证明孟子是当之无愧的大丈夫。
参考译文:
【材料一】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材料二】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到达梁国,梁惠王没有接受(孟轲的)言论道义,反而被认为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任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26. 财资缺乏 同“弼”,辅佐 灭亡 返回
27.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28.(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2)朝廷内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啊!(意思对即可)
29.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助君王的贤士;谄媚奉承的人多,不能使君王知道自己的过错。(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使他受尽贫困之苦。空乏:财资缺乏;(2)句意为: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3)句意为:我知道国家灭亡的原因了。亡:灭亡;(4)句意为:最后得以返回国家。反:返回;
27.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话的意思: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人离开国家失掉国家的原因是奉承拍马屁的人太多。“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是“由宋君观之”得出的结论。“谄谀者众也”是“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的原因。故断句为: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28.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字词: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能,才干。(2)重点字词:内外,朝廷内外;闻,使……听到。过,过错。是以,因此。
29.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题干要求结合甲乙两文一起分析。首先,从乙文“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可知宋昭君身边奉承拍马屁的人太多,即“谄谀者众”,就是说奉承拍马的人太多,国君被蒙蔽,不能自省。结合甲文第②段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若想让国家长治久安,国内需有“法家拂士”,国外需有“敌国外患”,而宋昭君仅有“敌国外患”,却无“法家拂士”,甚至是“谄谀者众”,这就是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宋昭公国亡后出逃,到达了边境,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几百人,穿好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美!’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人离开国家失掉国家的原因是奉承拍马屁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
30. 苦于 肩负,扛(挑) 往,到……去
31.(1)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2)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去(到)南海的事告诉富和尚。
32.A
33.“愚公”和“贫僧”都有遇事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品质。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有毅力。
【解析】
30.
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惩:苦于;
(2)句意:(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荷:肩负,扛(挑);
(3)句意:我想去南海。之:往,到……去。
31.
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寒暑易节,冬夏换季;始一反焉,才能往返一次。
(2)句重点词语:自,从;还,回来;告,告诉。
32.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B.“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有误,甲文中愚公妻子与愚公并没有形成对比,她只是出于关心的目的提出自己的疑问;
C.“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节奏划分有误,本句句意为: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正确的节奏划分应该是:“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D.“甲乙两文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有误,乙文段表达了成事不仅要树立奋斗的目标,还要有知难而进的精神和行动;
故选A。
33.
考查比较阅读和启示。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愚公移山》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蜀鄙二僧》借“贫僧”形象表达了成事不仅要树立奋斗的目标,“愚公”和“贫僧”都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品质。
生活中,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会成功。
参考译文:
【甲】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乙】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34.D
35.B
36.B
37.D
【解析】
34.D.句意: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若,你。故选D。
35.A.副词,将要\连词,况且;B.介词,被\介词,被;C.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D.助词,的\代词,他们;故选B。
3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尝,曾经;与人佣耕,同别人一道受雇佣耕地;辍,停止;之,去、往、到。故译为:陈涉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受雇佣耕地,(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故选B。
37.D.“乙文仅以‘笑’字就写出佣者对陈涉的宽解安慰”有误,根据“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可知,佣者的“笑”表现了他们对陈涉的嘲讽。故选D。
【参考译文】
【甲】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士们都下马迎接皇帝。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
【乙】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胜年轻时,曾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惆怅了很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呀。”一起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38.C
39.B
40.C
41.(1)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2)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
【解析】
38.
A.句意: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
B.句意: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女,同“汝”,你;
D.句意:驻军在霸上。军,驻扎;
故选C。
39.
A.动词,居住\动词,停留;
B.表顺承,就\表顺承,可不译;
C.代词,他\动词,去;
D.动词,感谢,道谢\动词,道歉;
故选B。
40.
C.“甲乙两文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有误,甲文中有排比,乙文中没有。“都运用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有误,甲文主动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运用记叙和描写。“充分表现了公孙衍、周亚夫的才华和个性”有误,甲文中作者认为公孙衍并不是大丈夫,对其才华和个性也并无表述。故选C。
41.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而,表顺承;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2)可,能够;得,得以;犯,侵犯。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42.(1)冲上(漫上)(2)逆流而上(3)回旋、回荡
43.(1)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44.C
【解析】
42.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至于夏水襄陵”的句意是: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襄:漫上。
(2)“沿溯阻绝”的句意是: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溯:逆流而上。
(3)“回清倒影”的句意是: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回:回旋、回荡。
43.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略无(完全没有)、阙(同‘缺’,空隙、缺口)”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虽(即使)、奔(飞奔的马)、不以疾(没有这么快)”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4.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C.“绝鹹多生怪柏”写三峡的“怪柏”,写出了其生命力的顽强,突出了三峡独特的风景,以后面凄凉不能照应。并没有“照应下文猿声凄异,渲染环境氛围的悲凉”。
故选C。
参考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45.①耸入;②消散;③交相;④指人间。
46.①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②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47.C
48.文章:①作者欣赏山林之美的情趣;②作者酷爱山水归隐林泉的志趣;③作者将内心对山林之美的感受与友人分享的乐趣。
材料:①粗茶淡饭却能随遇而安(安贫乐道);②视不正当得到的财富如浮云的高尚情操。
【解析】
4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高峰入云”的句意是: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入:耸入,插入。(2)“晓雾将歇”的句意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3)“五色交辉”的句意是:(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交:交相。(4)“实是欲界之仙都”的句意是: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欲界:指人世间。
4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欲(将要)、颓(坠落)、竞(竞相)”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自(从)、复(又,再)、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高峰入云”是仰视;“清流见底”是俯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是平视。选项迥所说的作者的观察角度依次是“仰视→平视→俯视”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
48.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答谢中书书》一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表现了作者将内心对山林之美的感受与友人分享的乐趣;“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通过描写美景,表达了作者欣赏山林之美的乐趣;结合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的背景,文章还通过描写美景与友人分享,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乐趣。【链接材料】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的高尚品质。据此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一)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9.C
50.(1)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51.B
52.答案示例: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都能坦然面对,都能“不忧”(坦然面对逆境,乐观旷达)孟子认为人在困境中要不被逆境打败,以“忧”激励自己奋发有为,在忧愁祸患中崛起。(忧患意识,逆境中奋起,顺境中居安思危)
【解析】
4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作为/振作;B.祸患/担心;C. 都是“脸色”;D.所以/原因;故选C。
50.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1)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心,内心;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性,性情;曾益,增加。曾,通“增”;不能,才干。
(2)入,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佐。出,指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恒,常常。
51.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B.错误。“文章开篇列举古代贤士起于卑贱的事例,摆事实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表述有误,应该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故选B。
52.考查拓展延伸。根据链接材料和选文,找到依据进行分析。示例:由【链接材料】可知,孔子认为颜回处在一个简陋的环境中,能从容面对,没有抱怨,“回也不改其乐”,君子“仁者不忧”,这是因为他有一种面对困境乐观旷达的高尚品质,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孟子认为“仁者”需要“忧”是因为他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他强调的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链接材料】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君子所循的三个方面,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检测专题19:课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一钱太守》,完成下面小题,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检测专题18:九下文言文阅读(含解析),共4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甲,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文,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检测专题17:九上文言文阅读(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甲乙二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