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图片ppt课件
展开那么,这个问题就可以转化为,构成细胞的分子有什么特殊之处吗?为什么同样是由分子构成的细胞表现出生命的特征?本章引言就隐含着这样的思想观念。章引言通过“雕刻的石像”和生物对比的情境,让同学们通过比较非生命的石头和生命的细胞之间的不同,进而思考上述问题。设问之后教材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告诉同学们“研究组成细胞的分子,实际上就是在探寻生命的物质基础,帮助同学们建立科学的生命观”,从而指明本章的学习目标以及所要发展的科学素养。章题图选用了电子显微镜下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构象,并配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先生对生物大分子作用的评价:“阐明生命现象的规律,必须建立在阐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基础上。”这句话是对上述引言中设问的一个大致回应,指出了生命不同于非生命的本质所在,同时也明确了本章的学习重点。
理清本章架构初识概念体系·具备系统思维
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主干知识梳理】一、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1.组成细胞的元素(1)种类: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3)细胞中4种含量最多的元素:_____________。
C、H、O、N、P、S、K、Ca、Mg
Fe、Mn、Zn、Cu、B、M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1.还原糖的检测
2.脂肪的检测(1)检测原理: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2)检测步骤:
【教材微点发掘】1.下图表示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若图1表示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含量,则甲是水,乙为________。(2)若图2表示组成人体细胞干重含量比例前四位的元素,则 ②是____元素。(3)图2所示元素在非生物界中________ (填“一定能”“一定不能”或“不一定能”)找到,这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_______。(4)C、H、N三种元素在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共占73%左右(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而在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不到1%,这一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________。
2.人体细胞是由不同元素和化合物组成的,生活中某些人会出现营养不良或肥胖的情况,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呢?提示:不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差异很大,人们只有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才能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保持健康。
教材问题提示(一)思考·讨论1.在玉米细胞和人体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是一样的,都是C、H、O、N。这是因为玉米和人都是生物,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水、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物质,这些物质都含有C、H、O,蛋白质中还含有大量的N元素。2.提示:细胞中有些元素含量很少,但是却有重要作用。如在玉米细胞中,S只占0.17%,Mg只占0.18%,但很多蛋白质都含有S,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分子就含有Mg,如果缺少S或Mg,细胞就不能合成这些蛋白质或叶绿素。
3.提示:玉米细胞中氧元素的含量明显要高于人体细胞,而氮元素的含量明显又低于人体细胞,这说明玉米细胞和人体细胞中的不同有机物的含量有差别。如玉米细胞中的糖类要多一些,而人体细胞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要多一些;Ca元素的含量也有区别,这与玉米和人体的物质和结构组成差异有关。(二)旁栏思考提示:梨的果实细胞中糖类和水等物质多,不含叶绿素。
新知探究(一) 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拓展·深化】1.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1)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划分的依据是含量的多少,而不是生理作用。(2)生物体内含有的元素不一定是生物体所必需的元素,如Pb。谐音法巧记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①大量元素:洋(O)探(C)亲(H),但(N)留(S)人(P),盖(Ca)美(Mg)家(K)。②微量元素:心(Zn)猛(Mn)碰(B)铁(Fe)木(M)桶(Cu)。
2.元素的统一性和差异性3.组成细胞元素的主要作用(1)维持生命活动:如K+可保持心肌正常兴奋性,硼(B)可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2)组成化合物:如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中都含有C、H、O等元素。
【典题·例析】[典例1] 人们经常食用的牛、羊等肉类和白菜、土豆等蔬菜,经消化吸收后,其中的成分可被转化为人体的组成成分。对以上事实解释合理的是( )A.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B.在不同生物的细胞内,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种类大体相同C.组成生物体细胞的生物分子都是以碳链作为骨架D.不同生物的细胞内,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的含量大体相同[答案] B[解析] 人们经常食用的牛、羊等肉类和白菜、土豆等蔬菜,经消化吸收后,其中的成分可被转化为人体的组成成分,体现的是生物界的统一性,即在不同生物的细胞内,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种类大体相同。
[典例2] 图1是人体细胞中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图2是有活性的人体细胞中元素含量的柱形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图1表示细胞鲜重,则A、B化合物依次是H2O、蛋白质B.若图2表示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含量(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则a、b、c依次是O、C、HC.地壳与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都是a,因此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D.若图1表示代谢正常的活细胞中有机化合物含量,则A化合物是蛋白质[答案] C[解析] 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化合物是H2O,其次是蛋白质;在人体细胞的鲜重中占比最多的元素是O,其次是C、H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体现在元素的种类上,而不是含量上;代谢正常的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
易错提醒关于生物体内元素和化合物含量的易错点分析含量之“最”时,要看清楚是干重还是鲜重,是有机物、无机物还是化合物。如在细胞的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最多的化合物(无机物)是水,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在细胞的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最多的化合物(有机物)是蛋白质。
【应用·体验】1.锗是银白色类金属,在人体中,部分酶、大脑中的白质和灰质均含有锗,其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与消炎活性,能刺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增加,对治疗贫血有一定的作用。下列描述不合理的是( )A.人体中的锗归根结底来自无机环境B.锗在生物体中往往以离子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C.锗与铁对治疗贫血都有一定作用D.锗具有明显的消炎作用,因此属于一种抗生素
答案:D 解析:生物体总是和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归根结底是从无机环境获得的,A正确;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大多以离子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B正确;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由题干信息可知锗能刺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增加,对治疗贫血有一定的作用,C正确;抗生素一般是由微生物合成的,具有消炎、杀菌的功能,D错误。
2.我们如何找到回家的路?荣获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发现大脑里的神经细胞——“位置细胞”和“网格细胞”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这两类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置细胞”鲜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CB.“网格细胞”干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OC.上述两种细胞鲜重中原子数量最多的元素均是HD.P和S 分别是“位置细胞”中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答案:C 解析:“位置细胞”和“网格细胞”均属于神经细胞。“位置细胞”鲜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O;“网格细胞”干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C;上述两种细胞鲜重中原子数量最多的元素均是H;P和S均属于大量元素。
新知探究(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究·深化】[情境质疑]1.实验材料的选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淀粉、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均为显色反应,在选择实验材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提示:一是要富含待检测的化合物;二是要颜色较浅(无色或白色最佳)。
2.检测试剂的使用。(1)比较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
甲乙两液等量混匀后立即使用
水浴加热(50~65 ℃)
先加入A液1 mL,摇匀,再加入B液4滴,摇匀
(2)生物试剂的应用。①现有两瓶没有标记的糖尿病患者(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和肾小球肾炎患者(尿液中含有蛋白质)的尿液样品,如何进行区分?提示:方法一:用斐林试剂对两瓶尿样进行检测,有砖红色沉淀生成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样;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的是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样。方法二:用双缩脲试剂来检测,有紫色产生的是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样,另一瓶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样。
②脱脂奶粉中不含脂肪,受到老年人的喜爱。要检验某种脱脂奶粉是否合格,可能用到哪些试剂?提示:符合要求的脱脂奶粉应该无脂肪,同时还应该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要用到苏丹Ⅲ染液和双缩脲试剂来检测。3.实验操作过程分析。(1)三类有机物检测时,唯一需要水浴加热的是________,唯一需要显微镜观察的是______。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时,染色时间不宜过长,原因是什么? 提示:染色时间过长,脂肪会溶解到染色剂中。(3)检测还原糖时使用的斐林试剂为何要现配现用?提示:因为斐林试剂很不稳定,容易产生蓝色的Cu(OH)2沉淀,所以应将甲液和乙液分别保存,使用时现配现用。(4)检测蛋白质时,加入试剂B后,如果没有产生紫色反应,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可能加入的双缩脲试剂B过量,CuSO4在碱性溶液中生成大量的蓝色Cu(OH)2絮状沉淀,会遮蔽实验中所产生的紫色,影响观察结果。
[重难点拨]1.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一同三不同”
2.关注实验中的四个注意点
【典题·例析】[典例1] 如图为检测蛋白质的流程图,甲、乙、丙、丁对应实验材料、鉴定试剂及先后用量,则其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
A.豆浆、双缩脲、1 mL、4滴B.花生种子研磨液、双缩脲、4滴、1 mLC.豆浆、双缩脲、4滴、1 mLD.花生种子研磨液、斐林试剂、1 mL、4滴[答案] A[解析] 该实验的目的是检测组织样液中是否存在蛋白质,所以甲滤液是豆浆(含有蛋白质),不是花生种子研磨液(含有大量的脂肪);鉴定蛋白质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即乙试剂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包含双缩脲试剂A液和双缩脲试剂B液,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1 mL(丙),摇匀,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丁)。
[典例2]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生物组织中还原糖检测的实验(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实验材料选择方面,用苹果比用植物叶片的效果要好B.在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加入石英砂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还原糖的溶解C.用于该实验检测的斐林试剂也可用于检测蛋白质,只是添加试剂的顺序不同D.由于斐林试剂不稳定,在使用斐林试剂时要先加0.1 g/mL的NaOH溶液,后加入0.05 g/mL的CuSO4溶液
[答案] A[解析] 苹果果肉的颜色比植物叶片浅,且含有较多的还原糖,所以在实验材料选择方面,用苹果比用植物叶片的效果要好;在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加入石英砂的主要目的是使研磨充分;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中CuSO4溶液的浓度不同;在使用斐林试剂时应将等量的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混匀后加入组织样液。
易错提醒易混淆的三个误区(1)易忽略斐林试剂本身的颜色。非还原糖(如蔗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的现象不是无色,而是浅蓝色[Cu(OH)2的颜色]。(2)易写错“斐”和“脲”字。“斐林试剂”中的“斐”不可错写成“非”,双缩脲试剂中“脲”不可错写成“尿”。(3)误认为脂肪的检测必须使用显微镜。若要观察被染色的脂肪颗粒,则使用显微镜,但若只要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则不必使用显微镜,可以在制备的组织样液中加入苏丹Ⅲ染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应用·体验】1.下面是四位同学进行物质检测的实验操作方法或结果,其中错误的是( )A.苹果汁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可用作还原糖检测的材料B.高温煮沸后的豆浆溶液冷却后也能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C.花生子叶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呈橘黄色D.在麦芽糖溶液中加入刚配制的斐林试剂,摇匀后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答案:D 解析:苹果汁近于白色,且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可用作还原糖检测的材料,A正确;双缩脲试剂能与蛋白质的肽键产生紫色反应,经高温处理的蛋白质发生了变性,破坏了其空间结构,但是肽键没有被破坏,所以与双缩脲试剂还可以产生紫色反应,B正确;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检测,呈橘黄色,C正确;斐林试剂可用于检测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D错误。
2.下列有机物的检测实验中,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操作是( )①脂肪检测时,花生子叶染色后,没有用酒精洗去浮色②蛋白质检测时,把 A、B液混合后再加入蛋白质样液中③还原糖检测时,用50~65 ℃水浴加热④淀粉检测时,直接把碘液滴加到淀粉样液中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脂肪检测实验中,花生子叶染色后,需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否则会导致实验失败,①符合题意;蛋白质检测时,应先加A液,再滴加B液,若将A、B液混合后再加入蛋白质样液中,A液和B液会发生反应,这样就不会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导致实验失败,②符合题意;用斐林试剂进行还原糖检测时,用50~65 ℃水浴加热为正确的操作方法,③不符合题意;淀粉检测时,直接把碘液滴加到淀粉样液中即可发生颜色反应,④不符合题意。
科学探究——以种子成熟和萌发为素材考查有机物的检测1.种子成熟时有机物的变化种子成熟时,小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大分子物质,以便于储存,主要营养物质变化如下:①可溶性糖类→不溶性糖类(如淀粉)。②非蛋白质氮→蛋白质。③糖类→脂肪。
【素养评价】1.用碘液、苏丹Ⅲ染液和双缩脲试剂测得甲、乙、丙三种植物的干种子中三大类有机物颜色反应如下表,其中“+”的数量代表颜色反应深浅程度。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三种种子中乙种子蛋白质含量最高B.碘液、苏丹Ⅲ染液和双缩脲试剂与相应的物质发生的颜色反应分别是蓝色、橘黄色和紫色C.在观察颜色时有可能用到光学显微镜D.这三种试剂的使用均不需要水浴加热答案:A 解析:分析表格可知,甲植物干种子中淀粉含量较高,乙植物干种子中脂肪含量较高,丙植物干种子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2.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部分有机物的变化如图所示。将不同成熟阶段的种子制成匀浆后检测,检测结果正确的是( )
答案:C 解析:第10 d有可溶性糖,不排除有还原糖的可能,故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可能出现砖红色沉淀;种子中一定有蛋白质,加入双缩脲试剂后会出现紫色反应;第30 d种子中有脂肪,与苏丹Ⅲ染液发生反应,呈现橘黄色;第40 d种子中无淀粉,加入碘液后不会呈现蓝色。
3.某公司将某种茅草开发成一种保健饮料。该种茅草是否含有还原糖和淀粉呢?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以此作为研究课题。请你完成下面的实验鉴定报告。(1)实验目的:鉴定某种茅草的根是否含有还原糖和淀粉。(2)实验原理:还原糖可用试剂1____________来检测,淀粉可用试剂2______________来检测。(3)实验器材:某种茅草根、所需试剂、研钵、烧杯、试管、纱布、漏斗、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滴管等。
(4)实验步骤:①用研钵将茅草根磨碎,过滤,取其滤液。②取A、B两支试管,各加入2 mL滤液。③往A试管中加入试剂1,注意甲乙两液需________加入,摇匀,再进行50 ℃~60 ℃__________2 min。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④往B试管中加入试剂2,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5)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及分析: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实验原理:①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②淀粉遇碘液变蓝色。(4)实验步骤:①用研钵将茅草根磨碎,过滤,取其滤液。②取A、B两支试管,各加入2 mL滤液。③往A试管中加入试剂1(斐林试剂),斐林试剂需要现配现用、混合使用和水浴加热。④往B试管中加入试剂2(碘液),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5)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及分析:①如果A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这种茅草根含有还原糖;如果A试管没有砖红色沉淀,说明这种茅草根不含还原糖。②如果B试管出现蓝色,说明这种茅草根含有淀粉;如果B试管没有蓝色,说明这种茅草根不含淀粉。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授课ppt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H2O,蛋白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课文配套课件ppt,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自主预习案,课堂互动探究案,无机自然界,化合物,蛋白质,砖红色,还原糖,白色或浅色,苏丹Ⅲ染液,%的酒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配套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课前预习,内容精解,一组成细胞的元素,深度拓展,走向高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