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八单元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同步课件)-中职高一语文下册(高教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八单元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同步课件)-中职高一语文下册(高教版)01
    第八单元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同步课件)-中职高一语文下册(高教版)02
    第八单元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同步课件)-中职高一语文下册(高教版)03
    第八单元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同步课件)-中职高一语文下册(高教版)04
    第八单元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同步课件)-中职高一语文下册(高教版)05
    第八单元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同步课件)-中职高一语文下册(高教版)06
    第八单元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同步课件)-中职高一语文下册(高教版)07
    第八单元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同步课件)-中职高一语文下册(高教版)08
    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6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第八单元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一 了解多媒介优秀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第八单元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一 了解多媒介优秀ppt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了解多媒介,跨媒介阅读,评媒介跨媒介阅读,任务指导,《品味书香》,活动准备,跨媒介表达与交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运用多种媒介,丰富阅读的形式与内容,扩大交流的渠道和空间,提升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2.了解不同人群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准确搜集、筛选、辨析媒介信息;概括不同媒介语言特征,运用多种媒介进行有效的阅读、表达和交流。3.了解中国非遗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信息获取途径调查认识不同媒介传播特点
    识媒介——跨媒介信息的获取
    任务一:“信息获取途径调查”以我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端午节为载体,学生通过亲身调查并做简要分析,了解身边人获取端午节信息的途径,以此了解不同媒介的受众群体、主要优势等基本情况,初步感知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
    完成本任务,可采用单人调查的形式,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调查前,要制作简单的调查问卷,问卷要主题明确、结构合理、通俗易懂,答卷要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内。采用合适的形式在班内组织问卷制作的交流,以便相互取长补短,不断完善问卷。问卷可以采用现场问卷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但要注意一定的覆盖面,保证一定的问卷数量,以使结论客观、真实。填写调查表格,要求充分结合问卷数据,分析要简明、实事求是,特别是结果分析,更要注意不能先入为主,只凭直观感觉,或者从书本上查找现成结论,力求结果有针对性、科学性。
    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端午节信息获取主要媒介”调查活动。(1)小组合理分工,设计调查问卷或采访提纲。(2)针对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对象进行调查。(3)小组讨论,形成调查结果,完成下列表格。(4)班级召开交流会,交流各小组调查情况。
    2.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不同媒介传播特点。(1)阅读“学习资源”中的《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新媒体传播渠道特点》两篇文章,小组合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初识不同媒介传播特点。
    《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
    我们一向关注传播的内容,但是现在随着传播媒介的快速更新换代,人们开始意识到,媒介形态本身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最早的传播活动是借助语言进行的,由于言语稍纵即逝,具有特殊记忆力的人便拥有了一定的话语特权,这就是历史上祭司之类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酋长的原因。随着文字及书写材料的出现,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当年苏格拉底反对使用文字,因为一旦使用文字,人们会以为文字写下的就是真理,误以为已经了解了这个世界,导致狂妄自大;文字会损害个体的记忆力,影响知识的内化吸收。不管怎样,文字的使用本身,构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更多的选自《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6期。原题为《试看传播媒介如何影响社会结构》。
    选入教材时由作者做了改动。人参与到社会传播中来。但是,文字本身也造成新的社会隔阂,因为它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字世界,造成识字者与文盲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说话是通过生活就能获得的能力,识字和书写则需要长期的学习,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掌握这种技艺并成为统治者,构成一种等级性极强的线性的社会权力链。文字虽然可以较长久地记录下历史的信息,然而手写文字对信息的复制效率过于低下,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传播,社会交流的扩大要求人们设想可以复制文字的传播技术,于是,印刷术应运而生。印刷术的发明通常被视为信息传播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11世纪的中国人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几百年内没有被用于新闻的规模化传播。正如德国社会学
    家马克斯·韦伯所说:“中国很早便有了印刷术,但专为印刷而设计,并且只有通过印刷才可能制成的印刷品,特别是报纸和期刊,最早仅出现于西方。”当时的中国缺乏新闻传播的规模化社会需求,恐怕是首要原因;其次,汉字的笔画繁复,用胶泥来塑造字模也十分困难。1450年前后,德国人约翰·谷登堡发展了活字印刷术,一开始就是金属字模,随即被广泛应用。1448-1450年,欧洲246个城市建立了1099个印刷所,印刷了4万种共1200万册书。“社会需要”刺激传播技术的创造,看来是一条规律。大批宗教书籍、记事性小册子及印刷新闻纸的出版,使得被垄断在中世纪僧侣阶层手中的文化迅速传播到世俗社会,新思想的涌现成为统治者无法遏制的潮流。恩格斯就此写道:“书刊印刷业的兴起和商业发展的需要,不仅打破了僧侣对读书写
    字的垄断,而且也打破了他们对较高层次的文化教育的垄断。在知识领域也出现了分工。新兴的法学家等级把僧侣从一系列最有影响的职位中排挤出去了。”显然,印刷术又一次造成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动。它造就了信息传播向社会下层转移的契机,印刷媒体成为第一种规模人群可以共同接触的传媒,并为启动公共教育提供了充分条件。印刷文化蕴藏了最近数百年人类的深刻思考,但是,它的解放意义仍然是有限的,它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又形成了新的传播垄断,因为数量巨大的没有足够读写能力的人自然被排除在外,传播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被当作了知识本身。印刷传媒内容的复杂和理解循序渐进的特点,造成阅读群体明显的等级差异和相互间交往的隔绝。不过,现代新闻传播毕竟首先开始于印刷媒介——报纸和期刊。随着19世
    纪中叶工业化国家普及国民教育、废除知识税,报刊得以进入千家万户。信息流动的加快,打破了社会的封闭状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传播首次显现出自己的力量。从19世纪的电报、电话、电影,到20世纪的广播、电视、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电子媒介不知不觉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子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的限制。电话、广播诉诸人的听觉,电视、网络传播同时诉诸听觉和视觉,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获得信息。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它们把人们的视觉和听觉都调动了起来,将鲜活生动的声音和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无形中,电子媒介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
    电子媒介使得使用者不再与既定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相关联,而传统的文字传播则是人的特定身份的标志。电报是第一个使人体运动与信息运动分离的发明。电话无形中打破了个体间保持适当距离的社会规则,它获得了只有在朋友和情侣间才被允许的耳边呢喃的距离;手机电话则完全实现了“只要有电话就有家”的理想状态。电视将不同类型的人群带入了相同的场景,于是不同的社会角色在电视面前变得模糊了,而网络传播则进一步提供了隐去身份、同步参与交流的条件。电视与网络传播构成了最为广泛的公共领域,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信息共享,它们将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了前台,从而整合了信息系统。声调和画面,无论经过怎样的准备,一旦显现,情感、情绪的隐秘就不可能完全被遮蔽。
    以往被间隔在人际交往和印刷传媒狭小空间中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某些地点和方面的神秘性正在消失。公开与私下场合的模糊,使得社会对许多模糊的社会类别给予了更多的宽容。电子媒介克服了空间的隔离,不再将人们限制在一个给定的信息系统中。例如,儿童通过各种电子传媒可以直接体会许多成人的观念和感觉,女性与男性获取信息的差异明显缩小,权力机构的信息系统不得不适当公开。电子媒介无形中创造着新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例如,在许多情况下,传媒报道一种态度的转变可以取代必需的行动,公开的民意调查部分替代了大街上的示威游行。当电子传媒使“距离”的意义消失时,人与人接近便是一种道德上善的选择。
    现在,继续分别讨论印刷、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传播的意义正在减弱。所有的传媒技术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可能,“传播媒介”正在成为一个包容性术语。这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既有正面的,当然也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今天的学生可以戴着耳机,看着电视,在网上与别人聊着天,同时做着作业,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单一的感觉。如果研究传媒如何影响社会结构,了解新生代对新传媒的感受能力,将有利于得出理性而全面的结论。当我们自豪地回顾数百年来传播科技如何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的时候,忧虑同样也相伴着。一旦这些不断更新的传播科技成为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
    那么一种新的异化或统治便产生了。我们可能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而痴迷于电视、网络的现象不过是一种极端的表现。科技的合理性也就是控制的合理性,即统治的合理性。人们创造了新的传播科技,会不会反过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异化?不论未来的传播科技会变化出多少更新鲜的媒介形态,这个问题始终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
    《新媒体传播渠道特点》
    随着新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的传播渠道也不断增多,表现出不同于传统传播渠道的新特点。|跨媒介融合,传播复合多元性|新媒体时代,多种新媒体工具蓬勃发展,各自发挥媒介的特性,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全面而各具特色地传播信息。不同媒介不再像从前那样分工明显,跨媒介融合的传播趋势越来越显著,新媒体传播渠道与接收终端向多元化、复合化延伸发展。新媒体传输设备同样体现出复合多元的特征。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推进新媒体传播时空无限性的同时,与传统的电视、广播等媒介上的影音内容和报纸、
    杂志上的文字内容相融合,形成信息的汇通。电脑等新媒体设备与传统媒体特色相结合,催生了网络电台、网络电视台等多类传播渠道,实现了互惠发展、信息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革新了内容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推动着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海量化、多样化,大众生活的便捷化。|智能化、数字化趋势明显|新媒体信息依靠多种智能化软件、应用元素的组合作为渠道进行传播。在新媒体平台中,受众可以主动发出指令,新媒体信息作出智能化的调整。随着计算机与编程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传播渠道的智能化程度会越来越高。此外,新媒体的特性决定了新媒体的信息通过简洁的数字化渠道进行传播,信
    息脱离了传统媒介的平台,以数据为主要形式,依靠新技术催生的网络设备进行传播。这为信息的存在、编辑、复制和传播提供了便利:信息含量增大,信息的保存更加简单、精确,能够有效地拓展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范围,突破时空局限,受众可以方便地筛选和重组信息。|过程的去中心化|P2P技术追求的是网络中各节点的平等地位,因此,在P2P技术结构中,“中”的意义被大大弱化甚至完全消解,去中心化的特点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网络传播结构的扁平化特点也会进一步凸显。因此,“去中心化”在网络传播中已经成为现实。
    新媒体形成了具有自由开放性与往来互动性的、巨大的公共舆论空间。广大受众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表达形成一致性、多人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受众通过即时沟通与交互传播形成强大的舆论,并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形成公共舆论空间,推动社会公共议程的发展。在报纸与受众的互动中,报纸的反应往往具有滞后性和筛选性,电视、广播与受众的互动虽然滞后性不是主要问题,但依然具有一定的筛选性。因此,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互动中无费用、及时、无筛选的优点非常明显,开放的网络媒体可以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网民整合到一起,并且能够实现网民之间、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间的信息交互。这种开放型的信息互动,使得网络舆论能够以多层次、多角度的面貌快速而深入地呈现相关议题,而网络舆论
    一旦发动,就会在网上以超乎想象的高速度传播。| 传播方式立体化、个性化|传统媒体往往利用文字和图片等平面媒介传递内容信息,在传播方式上形成了“中心-边缘”二元对立的格局。而新媒体的数字化、多媒体化、宽带化改变了这种传统模式,在传播方式上沿着立体化、个性化的方向迈进。第一,传播方式渐趋立体化。新媒体集文字、图表、数据、声音、影像等多种通信媒介为一体,是具有集成性、兼容性、立体性的通信方式。这种超文本的传播手段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使大众阅读呈现出快餐式、跳跃式的浅阅读特质。新媒体在进行内容传播的时候,往往将社会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及难点、疑点问题分
    解成若干个经典片段,并配上图片或视频,进行声情并茂的感性表述。这种立体式的传播手段,既抚平了各个年龄代际间的知识语境鸿沟,又对精英化、规范化的传播方式形成了有力竞争,实现了吸引注意力的目的。第二,传播方式彰显个性化。新媒体时代,传播者往往利用新媒体进行分众传播、小众传播,通过“点餐式”个性服务来吸引更多的受众,不断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比如,传播者利用信息技术设立门户网站、平台账户以及平台账号和App客户端。在这些新媒体中,传播者提供各种检索工具,使受众在海量信息中各取所需。同时,“受众还可以自主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以及媒介的表现形式”。传播者能够根据用户需求,通过订单生产、定制推送等形式为受众提供相关信息的
    专门化服务。| 信息储量大、易检索|新媒体形式多样,信息储量丰富,可融文字、画面、音频、视频为一体,还能做到即时地、最大限度地扩展内容。理论上讲,只要满足计算机条件,新媒体即可通过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将海量的信息加以储存和发布。此外,新媒体也具有易检索性的特点,受众可以很方便地输入关键词进行资料检索,既能查找以前的内容,也能随时储存新的内容。新媒体通过强大的软件和网页呈现内容,可以轻松地实现24小时在线。独特的网络介质使得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走向平等,数字技术促使媒体壁垒被打破,信息共享的机会增多,信息的获取、制作成本降低。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初识不同媒介传播特点
    《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从媒介形态变迁对社会影响的角度出发,梳理了语言、文字、印刷术等传统媒介以及电话、电视等电子媒介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人类会不会被自己所创造的传播科技异化”的担忧。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反思媒介变化给自身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切身体会媒介变迁的魅力。《新媒体传播渠道特点》,着眼于介绍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兴起的新媒体的形式、样态、传播渠道等,从“传播复合多元性”“智能化、数字化”“过程的去中心化”“传播方式立体化、个性化”“信息储量大、易检索”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与概括。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了解这些新媒体的特点、形成原因等,拓宽认识的深度与广度。
    2.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不同媒介传播特点。(2)小组成员分别从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或网络媒介中选择一两种,结合“学习资源”中的相关知识,总结所选媒介的特点。(3)小组合作,从传播方式、传播范围、传播时效等方面,分析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并制作成图表,在班级交流。
    搜集、辨析媒介信息概括不同媒介语言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辨析非遗项目信息。(1)以梁祝传说为例,从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广泛搜集与其相关的信息。(2)将筛选后的有效信息进行整理,按类别建立电子资源库。(3)小组总结归纳辨识媒介信息应遵循的原则,交流跨媒介阅读的方法,形成统一意见,参加班级交流活动。
    搜集媒介信息:一是从技术层面,查找与非遗有关的报刊书籍,从中获取权威的文字材料,利用互联网搜集与非遗有关的文字、音视频资料,学会下载并分类保存;二是从专业分类的角度,按照“提示”要求,科学编制各自选择的非遗项目电子资源库,目录要清晰,资源种类要丰富,主题指向要集中。
    辨析媒介信息:结合搜集信息时的体会和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集思广益,总结辨识媒介信息的方法,提高辨识能力。一般来说,要做到善于辨识信息,首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提高对可疑信息的敏感度。其次要养成信息查证意识,如来自政府部门、权威媒体等的信息,在真实性方面是最有保证的。再次,要学会信息比对,特别是一些缺少权威信息源的媒介信息,对其进行信息比对是辨识其真伪的好方法。此外,了解虚假信息的语言、形式等外部表现特征,也是辨析虚假信息的重要依据。
    2.以小组为单位,概括不同媒介语言特征。(1)了解梁祝传说的图书、连环画、电视剧、电影、动漫等多种媒介呈现形式,比较不同媒介的语言风格和特点,并谈谈自己的认识。(2)小组交流,对梁祝传说不同媒介呈现的特点进行交流比较,每组推选一人,集体修改完善,参加班级交流活动。
    提前熟悉学生搜集整理的材料,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材料,按照一定类别进行分类,如可分为图书报刊材料、广播材料、电视材料、网络材料等,也可分为文字材料、图片材料、音频材料、视频材料、综合性材料等。然后让学生阅读、比较、分析这些材料,从受众群体、传播方式、信息容量等方面,直观感受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
    在此基础上,阅读“学习资源”中的相关文章,形成对不同媒介语言特征的理性认识,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如报纸新闻语言既具有可视的特点,同时有较强的驻留性和阅读主动性。作为一种可视的纸质媒介,其侧重于书面语而偏离口语:因版面有限,决定其语言必须具备简洁性;由于新闻时效性的要求,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其精雕细刻的时间较短,语言的精致性稍差。以声音为传播介质的广播、电视新闻语言是口语语体,无论传递浅显或深奥的信息,都要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改书面语为口语,改长句为短句,故而所用语言通俗质朴、形象生动。这些对媒介语言特征的理性认识应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习得的,不宜进行知识灌输。
    设计跨媒介表达与交流方案进行跨媒介表达与交流
    用媒介——跨媒介表达与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媒介,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家乡非遗项目,准备相关的文字、图片、音视频材料等。2.小组内讨论设计宣传方案,以文字、摄影作品、短视频、多媒体课件、绘画等多种形式创作,展示所选家乡非遗项目特色。
    此项学习任务的内容为以“我为家乡x项目代言”为主题设计推介方案。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应合理分组,小组内成员家乡所在地可相对集中,以方便确定非遗项目。针对确定的项目,每一小组选择至少三种媒介进行方案设计,小组内成员合理分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如对于选择电视媒介的成员来说,画面内容的收集、画外音文稿的撰写、短片的拍摄与剪辑等任务需要明确分工,但在材料选择上,可以相互交流,各求所需。在评价中要关注表现性评价,将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水平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
    3.班级举办“我为家乡非遗项目代言”活动。(1)线上宣传活动。创建主题网站、主题博客、微信公众号,在各大短视频平台进行信息发布与维护,创建编辑百度词条,策划线上互动(微信转发比赛、网络问卷调查、美食点评等),拍摄与投放宣传影片等。(2)线下宣传活动。征集家乡非遗项目宣传语,撰写新闻稿件、网络博文,举办摄影展,制作宣传海报等。
    完成此项任务,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跨”,学生发布推介内容时,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各种形式的媒介,所选媒介应该是学校现有的、面向学生的校报、校广播站、校电视台、学校网站、学校或者班级的公众号等,也可采用网络直播、个人公众号等新兴媒介的形式;另一方面,“跨媒介表达与交流”不仅应追求数量上的“多”,追求全方位报道,还应注重质量与效应,追求优势互补。学生要充分利用每一种媒介的功能优势,实现媒介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形成宣传效应上的累积与最大化。
    相关课件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世间最感人的坟墓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197_t3/?tag_id=26" target="_blank">*世间最感人的坟墓优秀课件ppt</a>,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contents,字音识记,文章内容,文章只有两个自然段,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极为普通,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回归自然不劳顿他人,淡泊名声,埃及金字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基础模块 下册一 了解多媒介优质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221_t3/?tag_id=26" target="_blank">一 了解多媒介优质ppt课件</a>,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信息获取途径调查,课前准备,话题导入,认识不同媒介传播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三 跨媒介表达与交流优质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223_t3/?tag_id=26" target="_blank">三 跨媒介表达与交流优质课件ppt</a>,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准备,话题导入,进行跨媒介表达和交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八单元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同步课件)-中职高一语文下册(高教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