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含解析
展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1-35小题每小题1分,36-40小题每小题2分,共45分)
1.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 人体内葡萄糖、血红蛋白、呼吸酶等主要分布在内环境
C. 人刚刚进入高原时只进行无氧呼吸,导致乳酸产生增多
D. 稳态是指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是恒定不变的
2. 某学校组织学生体检,有位同学看到自己的体检报告中多项指标不正常,感到非常紧张,引起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此时为了平复心跳和呼吸,该同学体内发生的生理调节过程为( )
A. 在交感神经的支配下,心率减慢,支气管扩张
B. 在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下,心率加快,支气管收缩
C. 在交感神经的支配下,心率加快,支气管扩张
D. 在副交感神经支配下,心率减慢,支气管收缩
3. 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出现后立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若之后铃声反复单独出现而没有给狗喂食,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直至没有。下列关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及消退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狗出生就具有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B. 铃声引起唾液分泌是狗出生后习得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C.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
D.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无需大脑皮层的参与
4. 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mml·L-1,细胞外液约为4mml·L-1。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呈正相关。当细胞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到一定值(阈值)时,神经细胞兴奋。离体培养条件下,改变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Cl浓度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当K+浓度为4mm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难以兴奋
B. 当K+浓度为150mm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容易兴奋
C. 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l·L-1),K+外流增加,导致细胞兴奋
D. 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l·L-1),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
5. 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会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外流
B.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C. 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D. 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6. 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中都有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其中只有脊髓呼吸中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肌,且只有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自主节律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只要脑干功能正常,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就能正常进行
B. 大脑可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呼吸肌
C. 睡眠时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D. 脊髓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如膝跳反射中枢等
7.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B. 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
C. 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D. 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8. 人在幼年时期若生长激素(GH)分泌不足,会导致生长停滞,发生侏儒症,可通过及时补充GH进行治疗,使患者恢复生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临床上可用适量GH治疗成年侏儒症患者
B. 血液中GH减少,会导致下丘脑分泌的GH增多
C. GH发挥生理功能后就被灭活,治疗期间需持续补充GH
D. GH通过发挥催化作用,使靶细胞发生一系列的代谢变化
9.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促甲状腺激素能刺激甲状腺增生。如果食物中长期缺乏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碘,会导致( )
A. 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降低
B. 甲状腺激素合成降低,甲状腺肿大
C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降低,甲状腺肿大
D.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降低,甲状腺肿大
10. 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启动三条调节途径: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②血糖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这些激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和②均增强了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
B. ②和③均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 ①和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均为体液调节
D. 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11. 奋战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是最美逆行者。因长时间穿防护服工作,他们汗流浃背,饮水受限,尿量减少。下列关于尿液生成及排放的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的重吸收
B. 医护人员紧张工作后大量饮用清水有利于快速恢复水一盐平衡
C. 医护人员工作时高度紧张,排尿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排尿减少
D. 医护人员工作时汗流浃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水的重吸收增加
12. 下列有关人体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系统可对癌变细胞进行监控和清除
B. 在神经调节中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C. 神经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免疫细胞均可释放化学物质
D. 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13. 病原体感染可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如图表示某人被病毒感染后体内T细胞和病毒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b期间辅助性T细胞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
B. b-c期间细胞毒性T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C. 病毒与辅助性T细胞接触为B细胞的激活提供第二个信号
D. 病毒和细菌感染可刺激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
14. 下图表示人体过敏反应发生的基本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包含细胞免疫过程和体液免疫过程
B. 细胞①和细胞②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
C. 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指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D. 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
15. 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有一种抗原分子,与心脏瓣膜上一种物质的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这种病菌后,心脏会因自身免疫而受到损伤,从而患风湿性心脏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风湿性心脏病是人体免疫系统功能过弱引起的疾病
B. 每个B淋巴细胞表面都有针对该链球菌抗原分子的相应受体
C. 风湿性心脏病的致病机理与过敏性哮喘相同
D. 该链球菌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可攻击心脏瓣膜细胞使其损伤
16. 图甲为一株幼苗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图乙为用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溶液处理扦插枝条后生根的情况(其中浓度为0的是对照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的幼苗根尖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方向从分生区到伸长区甲
B. 图甲中生长素浓度a大于b,c大于d,故b生长快于a,c生长快于d
C. 图乙所示实验的对照组表明扦插枝条不受植物激素的作用时也能生根
D. 图乙表明生长素类调节剂浓度为16ppm对枝条生根起抑制作用
17. 为研究植物生长素的作用,设计如下实验:将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如图1:一段时间后将A、B琼脂块分别置于相同的去尖端胚芽鞘甲和乙的一侧,数天后生长结果如图2。该实验能得到的结论是( )
A. 光照导致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
B. 胚芽鞘甲生长速度快于乙
C. 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可能多于A
D. 单侧光干扰生长素向下运输
18. 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既受激素调节,也受光、温度、重力等环境因素的调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对于高等植物而言,光不仅提供能量,还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B. 目前普遍认为植物对重力的感受是通过平衡石细胞来实现的
C. 植物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植物激素又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D. 植物生理活动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的,而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则由光照决定
19. 光敏色素是植物接收光信号的分子,具有非活化态(Pr)和活化态(Pfr)两种形式。在农业生产中,作物密植或高低作物间作有时会导致荫蔽胁迫,下图为某种光敏色素和几种重要植物激素响应荫蔽胁迫的信号传递系统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A. 幼苗下胚轴伸长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
B. 自然光被高位植物滤过后,其中红光/远红光的比值会下降
C. 荫蔽胁迫引发低位植物的茎秆等出现明显伸长,不利于植物适应环境变化
D. 图中四种植物激素在调控下胚轴及茎秆伸长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
20. 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春运期间影响北京人口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B
B. 图中C通过影响 A 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C. 用大网捕捞鲫鱼会改变该鲫鱼种群的D
D. 喷洒性引诱剂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会破坏该害虫种群的C
21. 某科技小组调查一块面积为16 hm2的森林里灰喜鹊和画眉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第一天捕获鸟共306只,将捕获的鸟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回,10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鸟网,捕获鸟共298只,捕获结果统计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 根据统计结果估算,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344只,画眉大约有148只
C. 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鸟的实际数量可能比估算值少
D. 若第二次捕获时引起鸟死亡,则会直接影响估算的结果,需重新捕捉计数
22. 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lmm)进行计数,观察到一个中方格的菌体数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先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再沿盖玻片边缘滴加样液
B. 为避免酵母菌增殖影响实验结果,滴加培养液后需立即计数
C. 计数同一样品时,应统计计数室中的4个中方格,再取平均值
D. 若计数的中方格中酵母菌数量的平均数与图示中方格内酵母菌数量相同,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4.5×107个·mL-1
23. 在某海岛上海鬣蜥种群的初始种群数量为N0,每年对海鬣蜥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统计,用λ表示第二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数量的倍数,t表示年限。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若λ保持不变,t年后海鬣蜥种群的数量为N0·λt
B. 若λ逐年减小,则海鬣蜥种群的数量将不断减少
C. 海鬣蜥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的λ等于1
D. 若λ连续保持在1.25,则海鬣蜥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
24. 当种群密度过大时,某啮齿动物群体个体会表现出低血糖、惊厥休克以及免疫力低下,其中雌鼠出现排卵功能减退、容易流产、泌乳过程受到抑制、对仔鼠照顾不良、行为反常、好斗等现象,引起种群数量的下降。这一切变化都是社会压力加大,刺激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内分泌失调的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社会压力引起的生理变化会导致该啮齿动物环境容纳量下降
B. 社会压力对种群数量的调节过程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C. 社会压力可能导致自主神经紊乱,从而导致内分泌失调
D. 社会压力可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25. 稀树草原气候具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植物生长和动物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雨季时,草原各种生物极为繁荣,鸟类迁来营巢繁殖;旱季时,草类枯黄、乔木落叶,各种食草动物迁往附近山地,鸟类迁走,许多小型动物进入洞穴开始蛰眠,待下次雨季时方可重新活跃。下列与该草原群落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草原群落在不同季节都具有特定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在草原的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生物常常有完全相同的生态位
C. 草原雨季和旱季的动物种类变化与植物生长的状况有关
D. 不同季节阳光、温度和水分的差异可对群落外貌和结构产生影响
26. 为掌握蚊虫种群构成及消长规律,为蚊类及蚊媒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研究人员对某地一年中各月主要蚊虫平均密度(设置特制灯光诱捕并统计)进行统计并汇制相关曲线,结果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由图可知,库蚊和伊蚊种群密度变化呈现季节性变化
B. 一年中影响蚊种群密度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C. 蚊虫可以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
D. 冬季和早春季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可降低蚊虫环境容纳量
27. 连云港市浦南草舍生态园利用间作和套种措施提高农作物产量。间作是在同一生长期内,分行相间种植两种作物,套种是在前一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种植后一季作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利用阳生和阴生植物进行间作时应注意高矮搭配,提高光能利用率
B. 调查生态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C. 进行套种的两种作物共同生长期短,可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资源
D. 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更能实现资源的多层次、循环利用
28.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各色自然美景不胜枚举。这些美景中有不少都是依靠独特的群落外貌和其中生活的各种动植物吸引人们前来观赏和研究。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
B. 森林有复杂的垂直分层现象,有利于对光能的利用,草原没有垂直分层现象
C. 沙漠里的蜥蜴经常栖息在有某种植被的地方,这种植被所在地就是蜥蜴的生态位
D. 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所以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以抵抗干旱
29. 在群落演替的顶级学说中,演替发展到最后阶段会出现稳定的成熟群落即顶级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会影响群落演替
B. 在初生和次生两类演替中,只有初生演替可以形成顶级群落
C. 形成顶级群落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其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
D. 在某环境中形成顶级群落后,群落结构一般最复杂、最稳定
30. 共生关系是指在同一空间中不同物种的共居关系,按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合作等,其中偏利共生是指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几乎无影响的共生关系。下列各项共生关系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树干上的地衣,苔藓等附生植物借助被附生植物支撑自己,以获得更多光照和空间,附生植物和被附生植物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②鼓虾是营穴居生活的盲虾,隐鳌蟹利用鼓虾的洞穴作为隐蔽场所,同时也为鼓虾引路导航,鼓虾和隐鳌蟹的关系是互利共生③鸟类为有蹄类啄去体外寄生物,有蹄类为鸟类提供食物,鸟类和有蹄类之间的关系为偏利共生④鸵鸟和斑马对共同御敌十分有利,鸵鸟视觉敏锐,斑马嗅觉出众,斑马和鸵鸟的关系为原始合作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31. 不同群落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关系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甲曲线不能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
B. 图乙可以表示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的种间关系
C. 甲、乙两图表示的生物种间关系可能相同
D. 自然条件下图丙的①、③种群之间不可能是捕食关系
32. 下图1是北美西海岸某潮间带海星捕食部分生物的示意图,图2是移除海星前后潮间带被捕食物种数目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中的生物再加上它们的生存环境就构成了潮间带生态系统
B. 移除海星后,物种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被捕食者之间种间竞争加剧
C. 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生活在该狭长海岸的藤壶种群密度
D. 潮间带地形单一,其群落不存在水平结构,存在垂直结构
33.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 自养型生物一定都是生产者,腐生型生物一定都是分解者
C. 外来物种入侵生态系统时,往往会提高当地物种的多样性
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了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其中黄雀处于第三营养级
34. 某湖泊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是重要的鱼蟹养殖基地。“浮游植物、藻类→草鱼→乌鳢”是该湖泊中的一条食物链,能量流动如图所示,能量的单位是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3.05×1011
B. 乌鳢的粪便量属于草鱼同化量和饲料中能量流向分解者的部分
C. 该食物链中乌鳢为次级消费者,其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小于8×106
D. 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6.9%
35. 下图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一定时间内的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
B. g的一部分以初级消费者尸体残骸形式被分解者利用
C.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总是呈现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
D. 能量在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c/a×100%
36. 新型“零废弃生态农业”利用酶制剂将鸡粪、猪粪及农田废弃物变为无臭味且能溶于水的粉末,随水施撒在土壤里,实现了农田有机垃圾的零废弃、无污染,让农田秸秆和废弃农产品代替化肥改善土壤肥力。下列从生态学角度对“零废弃生态农业”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零废弃生态农业”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 该生态系统中,酶制剂能够完全代替分解者发挥作用
C. “零废弃生态农业”充分利用资源,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 “零废弃生态农业”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减少了环境污染
37.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句甲)、“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诗句乙)等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原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解者可以利用落花中含有的物质和能量
B. 诗句甲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C. 诗句乙反映了生物群落是在不断演替的
D. 植物的枯荣过程中涉及多种激素的调节
38. 下表为“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处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表示进行处理,“-”表示不进行处理
A. 该实验中第2组起对照作用
B. 该实验控制自变量的原理是加法原理
C. 60℃放置处理目的是既排除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又避免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
D. 适当提高第2组的温度和湿度,落叶达到相同腐烂程度所需要的时间可能会缩短
39. “稻鱼共生系统”通过采取“巨型稻+青蛙+泥鳅+鲤鱼”的生态种养新模式实现粮渔共赢,鱼为水稻除草、除虫,水稻为鱼提供小气候、饲料,减少化肥、农药、饲料的投入,鱼和水稻形成和谐共生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青蛙通过鸣叫吸引异性这是生态系统中行为信息
B. 多种动物的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C. 稻田中青蛙、鲤鱼等可以取食害虫,这种控制害虫危害的技术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D.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水稻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之和
40. 随着大丰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麋鹿数量增加,导致核心放养区的植被发生改变。研究人员以麋鹿核心放养区的中心为调查起点,分别在50m(S50)、100m(S100)、200m(S200)和围栏外5m(Sw)处取样方,对狼尾草(主要通过地下茎繁殖,麋鹿喜食其春季返青的嫩茎叶)和群落中的植物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丰富度指数越高,代表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量和种类越多
A. 该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 放养区狼尾草种群密度较高,可能是因其通过地下茎繁殖而更耐践踏
C. 狼尾草春季返青可传递信息给麋鹿种群,该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D. 加强该区域麋鹿的保护,有助于提高大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少选得1分,错选、多选不得分,共15分)
41. 为揭示睡眠对记忆的影响,科研人员采用一种间隔的、重复的丁酮(由致病菌发出的具有吸引力的气味)训练模式让线虫建立记忆,再通过评估睡眠特征来判断线虫是否进入睡眠状态。研究发现,线虫经丁酮训练后睡眠增多,感知丁酮的AWC嗅觉神经元与相关神经元间的突触数量也增多。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AWC嗅觉神经元能感受丁酮的刺激,属于效应器的组成部分
B. 睡眠增多会促进线虫长期记忆的形成,此过程需要脑的参与
C. 在丁酮刺激下,AWC嗅觉神经元轴突末端的部分结构参与新突触的构建
D. 在丁酮刺激下,AWC嗅觉神经元上兴奋传递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42. 将正常mRNA 直接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可引起强烈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引起炎症。使用假尿苷(P)代替尿苷(U)后形成的修饰mRNA可有效躲避免疫系统的识别,也不易被RNA酶水解,可用于制作 mRNA 疫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注射正常mRNA 会引起免疫反应,这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
B. 注射正常mRNA 后,小鼠会产生针对该mRNA 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C. P代替mRNA中的U后,会导致该mRNA 无法翻译出蛋白质
D. 与DNA疫苗相比,理论上mRNA 疫苗的安全性更高
43.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淡水湖和国际重要湿地,每年10月中下旬到翌年2月份,成群越冬候鸟如鸿雁、白琵鹭等在此栖息、觅食。有生态学家对鄱阳湖的鸿雁、白琵鹭的数量进行了连续数年的调查,并绘制了如图所示曲线图(表示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白琵鹭的种群数量在t1至t3时先减少后增加
B. 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白琵鹭和鸿雁的种群密度
C. 鄱阳湖中鸿雁、白琵鹭的食物及天敌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 T3时鸿雁种群数量大于白琵鹭的种群数量
44. 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白色箭头可表示能量流动过程
B. ②表示热能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一般需要通过①过程从外界获得能量
C. 不易被分解的有害物质沿③、④传递会表现出生物富集作用
D. 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碳循环,则碳在③④⑤过程的传递形式主要为含碳有机物
45. 某地创新发展“稻+虾”综合种养的立体生态农业,实现“一田两用、一季双收”,助力群众经济收入。小龙虾的主要食物是稻田中的杂草,但也食用水稻幼苗,有挖洞筑巢的习性,且在稻田中会将土壤里的种子翻出、破环幼芽生长。农业技术人员建立稻虾共作的田间工程(如下图)、通过挖掘环形沟环绕稻田,为小龙虾提供繁殖和栖息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食用蔬菜相比,食用小龙虾会增加生态足迹
B. 投放小龙虾时应该尤其注意小龙虾的投放时机
C. 稻虾共作可降低杂草的种群密度,减弱其与水稻的种间竞争
D. 该模式中充分利用小龙虾的粪便可减少化肥的使用,这遵循整体原理
三、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46. 小熊猫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主要分布区年气温一般在(0~25°C)之间。测定小熊猫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静止时的体温、皮肤温度(图1),以及代谢率(即产热速率,图2)。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见,在环境温度0~30℃范围内,小熊猫的体温______,皮肤温度随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这是在神经一体液调节方式下,平衡产热与散热的结果。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辐射、传导、______(答出两点)。
(2)图2中,在环境温度由20℃降至10℃的过程中,小熊猫代谢率下降,其中散热的神经调节路径是:皮肤中的______受到环境低温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递到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使支配血管的__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皮肤和四肢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
(3)图2中,当环境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从激素调节角度分析小熊猫产热剧增的原因是______。
47. 独脚金内酯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号的分子。为了研究独脚金内酯类调节剂GR24对侧枝生长发育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有关实验。
(1)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这类化学物质称为______。
(2)为进一步探究GR24的作用机理,科研人员利用GR24和生长素类似物(NAA)处理野生型拟南芥植株切段,进行了图2所示实验,结果如图3。
①对主茎处理时(非成熟组织),NAA应加入固体培养基______(“A”或“B”)中。第4组中用______对主茎进行处理。
②与第4组的实验结果相比,第2组处理对侧枝生长的作用效果不显著,进一步推测GR24的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
(3)根据图3结果,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假设: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为验证该假设,采用与图2相同的切段进行实验。请在下表中的空白处填写相应处理内容,完成实验方案。
若检测结果为实验组主茎下端放射性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则支持科研人员的假设。
48. 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
(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______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______。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______种。
(3)松鼠是植物甲的主要天敌之一,松鼠大量繁殖导致植被破坏、加速土壤风蚀,控制松鼠种群数量的根本措施是______。
(4)随时间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方向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49. 依据生态学家对某河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研究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经调查得知,该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以a、b、c、d表示)。经测定,一年中流经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分别为:
该生态系统次级消费者到三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用百分数表示)。
(2)该区域的植物、鸟类、细菌等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下图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初级消费者的变化示意图: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①、②、③表示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其中①代表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______。
(4)该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对其进行生态修复时,所选植物都是适应当地环境的种类,主要遵循的______原理。捕获鸟总数
灰喜鹊
画眉
第一次捕捉
306只
48只(标记后放生)
37只(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298只
43只(其中6只被标记)
32只(其中8只被标记)
第1组
第2组
实验处理
60℃恒温箱处理土壤1h
+
-
将落叶埋入土壤
+
+
实验结果
落叶是否腐烂
否
是
取样点
狼尾草种群特征
群落中的植物
密度/株
地上生物量/g·m2
种数
丰富度指数
S50
1295.1
533.70
9
1.736
S100
8449
197.11
11
2.017
S200
828.6
186.22
19
2.492
Sw
0.00
0.00
47
3.607
组别
处理
检测
实验组
在主茎切段上端施加NAA
在侧芽处施加一定量的______
在固体培养基A中加入一定量的GR24
主茎下端的放射性强度
对照组
同上
同上
在固体培养基A中不加入一定量的GR24
频度
级
1%~20%21%~40%
41%~60%
61%~80%
81%~100%
AB
C
D
E
营养级
a
b
c
d
能量J/m2
130.68×105
19.6×105
3.136×105
871.2×105
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2级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1-35小题每小题1分,36-40小题每小题2分,共45分)
1.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 人体内葡萄糖、血红蛋白、呼吸酶等主要分布在内环境
C. 人刚刚进入高原时只进行无氧呼吸,导致乳酸产生增多
D. 稳态是指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是恒定不变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液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详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
B、血红蛋白、呼吸酶都属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
C、人刚刚进入高原时,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增加导致乳酸产生增多,但无论是氧气充足条件还是高原缺氧条件下,人体细胞都以有氧呼吸为主,C错误;
D、稳态是指机体通过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而非恒定不变,D错误。
故选A。
2. 某学校组织学生体检,有位同学看到自己的体检报告中多项指标不正常,感到非常紧张,引起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此时为了平复心跳和呼吸,该同学体内发生的生理调节过程为( )
A. 在交感神经的支配下,心率减慢,支气管扩张
B. 在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下,心率加快,支气管收缩
C. 在交感神经的支配下,心率加快,支气管扩张
D. 在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下,心率减慢,支气管收缩
【答案】D
【解析】
【分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个内脏器官的作用往往是相反的,交感神经可以使心跳加快、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减弱。肾上腺素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兴奋性增高,传导加速,心输出量增多,有利于通气。
【详解】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个内脏器官的作用往往是相反的,由于此时该同学非常紧张,在交感神经的支配下引起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此时为了平复心跳和呼吸,通过在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下,可以使心率减慢,支气管收缩,从而使心跳减慢,呼吸平缓,D正确。
故选D。
3. 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出现后立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若之后铃声反复单独出现而没有给狗喂食,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直至没有。下列关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及消退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狗出生就具有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B. 铃声引起唾液分泌是狗出生后习得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C.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
D.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无需大脑皮层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1、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作反射。除了缩手反射,常见的反射还有眨眼反射、膝跳反射等。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都是与生俱来的,但也有一些反射是需要经过训练才能形成的。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叫作非条件反射;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叫作条件反射。
【详解】A、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狗出生就具有的反射,不需要经过后天训练,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B、铃声引起唾液分泌是狗出生后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的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属于条件反射,B正确;
C、据题意可知,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是在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C正确;
D、条件反射没有得到强化会逐渐消退,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错误。
故选D。
4. 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mml·L-1,细胞外液约为4mml·L-1。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呈正相关。当细胞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到一定值(阈值)时,神经细胞兴奋。离体培养条件下,改变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Cl浓度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当K+浓度为4mm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难以兴奋
B. 当K+浓度为150mm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容易兴奋
C. 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l·L-1),K+外流增加,导致细胞兴奋
D. 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l·L-1),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
【答案】D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呈正相关。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增加,钾离子更容易外流,外流增加,兴奋难以发生,反之,钾离子外流减少,细胞容易兴奋。
【详解】A、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mml·L-1,胞外液约为4mml·L-1,当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浓度为4mml·L-1时,和正常情况一样,K+外流不变,细胞的兴奋性不变,A错误;
B、当K+浓度为150mml·L-1时,细胞外K+浓度增加,K+外流减少,细胞容易兴奋,B错误;
CD、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l·L-1,但>4mml·L-1),细胞外K+浓度增加,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C错误,D正确。
故选D。
5. 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会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外流
B.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C. 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D. 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1、神经冲动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神经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内流,A错误;
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B正确;
C、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C正确;
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D正确。
故选A。
6. 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中都有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其中只有脊髓呼吸中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肌,且只有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自主节律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只要脑干功能正常,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就能正常进行
B. 大脑可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呼吸肌
C. 睡眠时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D. 脊髓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如膝跳反射中枢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只有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自主节律性,而脊髓呼吸中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肌,故若仅有脑干功能正常而脊髓受损,也无法完成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A错误;
B、脑干和大脑皮层中都有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故脑可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呼吸肌,B正确;
C、正常情况下,呼吸运动既能受到意识的控制,也可以自主进行,这反映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睡眠时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体现脑干对脊髓的分级调节,C正确;
D、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如膝跳反射中枢等,D正确。
故选A。
7.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B. 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
C. 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D. 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答案】A
【解析】
【分析】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生理活动。缩手反射为非条件反射。
【详解】A、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表达用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
B、下丘脑是生物的节律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B正确;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正确;
D、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
故选A。
8. 人在幼年时期若生长激素(GH)分泌不足,会导致生长停滞,发生侏儒症,可通过及时补充GH进行治疗,使患者恢复生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临床上可用适量GH治疗成年侏儒症患者
B. 血液中GH减少,会导致下丘脑分泌的GH增多
C. GH发挥生理功能后就被灭活,治疗期间需持续补充GH
D. GH通过发挥催化作用,使靶细胞发生一系列的代谢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长激素: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多肽,人出生后促生长的最主要的激素。
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刺激骨骺端软骨细胞分化、增殖,从而促进骨生长,使骨长度增加;可直接刺激成骨细胞代谢,并对维持骨矿物质含量、骨密度起重要作用;协同性激素及促钙化激素共同干预骨的重塑。
【详解】A、注射GH无法治疗成年的侏儒患者,A错误;
B、GH是垂体前叶分泌的,不是下丘脑分泌的,B错误;
C、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即灭活了,因此治疗期间需持续补充GH,C正确;
D、激素通过与靶细胞结合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并没有催化作用,D错误。
故选C。
9.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促甲状腺激素能刺激甲状腺增生。如果食物中长期缺乏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碘,会导致( )
A. 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降低
B. 甲状腺激素合成降低,甲状腺肿大
C.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降低,甲状腺肿大
D.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降低,甲状腺肿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寒冷等条件下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详解】A、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若食物中长期缺碘,则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对于垂体的抑制减弱,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A错误;
BC、长期缺碘导致甲状腺含量降低,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作用于甲状腺,导致甲状腺肿大,B正确,C错误;
D、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偏低时,对于下丘脑的抑制减弱,则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
故选B。
10. 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启动三条调节途径: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②血糖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这些激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和②均增强了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
B. ②和③均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 ①和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均为体液调节
D. 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血糖浓度升高时的三条调节途径,第一条是体液调节,后两条都是神经体液调节。
【详解】A、①血糖浓度升高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②血糖浓度升高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A正确;
B、②是兴奋迷走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也是通过神经递质与胃肠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进行调节的,二者都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正确;
C、①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是体液调节,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
D、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使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此时血糖水平会反过来抑制胰岛素的进一步分泌,防止血糖过度下降;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故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点睛】
11. 奋战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是最美逆行者。因长时间穿防护服工作,他们汗流浃背,饮水受限,尿量减少。下列关于尿液生成及排放的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的重吸收
B. 医护人员紧张工作后大量饮用清水有利于快速恢复水一盐平衡
C. 医护人员工作时高度紧张,排尿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排尿减少
D. 医护人员工作时汗流浃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水的重吸收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释放的。在渗透压降低时,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增多,重吸收能力增强,排尿减少;反之,重吸收能力减弱,排尿增多。
【详解】A、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A错误;
B、医护工作者因长时间穿防护服工作,他们汗流浃背,饮水受限,这个过程丢失了水分和无机盐,故医护人员紧张工作后应适量饮用淡盐水有利于快速恢复水一盐平衡,B错误;
C、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排尿反射中枢属于低级中枢,受控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当医护人员工作时高度紧张,排尿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使排尿减少,C正确;
D、医护人员工作时汗流浃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增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多,水的重吸收增加,排尿减少,D错误。
故选C
12. 下列有关人体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系统可对癌变细胞进行监控和清除
B. 在神经调节中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C. 神经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免疫细胞均可释放化学物质
D. 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免疫系统的功能有:防卫、监控和清除。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有: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详解】免疫系统可及时的监控和清除体内癌变、衰老的细胞,A正确;在神经调节中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5个环节,B正确;神经细胞可分泌神经递质,内分泌细胞可分泌激素,免疫细胞可分泌抗体、淋巴因子等,C正确;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细胞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患呆小症,D错误。故选D。
13. 病原体感染可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如图表示某人被病毒感染后体内T细胞和病毒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b期间辅助性T细胞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
B. b-c期间细胞毒性T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C. 病毒与辅助性T细胞接触为B细胞的激活提供第二个信号
D. 病毒和细菌感染可刺激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a-b段病毒入侵并增殖,同时机体开始进行特异性免疫,T细胞数量增加;随后b-c段病毒数量减少,T细胞数量也减少并趋于稳定。
【详解】A、a-b期间病毒入侵,导致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A正确;
B、b-c期间细胞毒性T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进而使病毒暴露出来,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使病毒数量减少,B正确;
C、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C错误;
D、病毒和细菌感染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促使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 ,D正确。
故选C。
14. 下图表示人体过敏反应发生的基本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包含细胞免疫过程和体液免疫过程
B. 细胞①和细胞②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
C. 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指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D. 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细胞①是T细胞,细胞②是B细胞,细胞③是记忆B细胞,细胞④是浆细胞。
【详解】A、根据图中分泌的抗体可知,过敏反应参与的是体液免疫,A错误;
B、细胞①是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细胞②是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B错误;
C、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是B细胞分化出的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C错误;
D、由图可知,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导致过敏症状,则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D正确。
故选D。
【点睛】
15. 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有一种抗原分子,与心脏瓣膜上一种物质的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这种病菌后,心脏会因自身免疫而受到损伤,从而患风湿性心脏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风湿性心脏病是人体免疫系统功能过弱引起的疾病
B. 每个B淋巴细胞表面都有针对该链球菌抗原分子的相应受体
C. 风湿性心脏病的致病机理与过敏性哮喘相同
D. 该链球菌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可攻击心脏瓣膜细胞使其损伤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分辨“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能力,一般不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详解】A、风湿性心脏病是人体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错误;
B、特定B淋巴细胞表面才有针对该链球菌抗原分子的相应受体,B错误;
C、风湿性心脏病的致病机理是人体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过敏性哮喘相同的致病机理是相同过敏源再次进入机体引起的过敏反应,致病机理不同,C错误;
D、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有一种抗原分子,与心脏瓣膜上一种物质的结构十分相似,该链球菌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可攻击心脏瓣膜细胞,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D正确。
故选D。
16. 图甲为一株幼苗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图乙为用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溶液处理扦插枝条后生根的情况(其中浓度为0的是对照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的幼苗根尖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方向从分生区到伸长区甲
B. 图甲中生长素浓度a大于b,c大于d,故b生长快于a,c生长快于d
C. 图乙所示实验的对照组表明扦插枝条不受植物激素的作用时也能生根
D. 图乙表明生长素类调节剂浓度为16ppm对枝条生根起抑制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2)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3)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
【详解】A、根尖合成的生长素能够从根尖向基部极性运输,即从分生区到伸长区,A正确;
B、在重力作用下,图甲中的根尖、茎尖处的生长素浓度a大于b,c大于d,由于根对生长素较为敏感,而茎不敏感,因此b生长快于a,c生长快于d,B正确;
C、图乙所示实验的对照组,扦插枝条也能生根,是自身内源激素的作用,不能说明扦插枝条生根不受植物激素的作用,C错误;
D、图乙所示实验生长素浓度为16ppm的生根量小于对照组,说明该浓度抑制根的生长,D正确。
故选C。
17. 为研究植物生长素的作用,设计如下实验:将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如图1:一段时间后将A、B琼脂块分别置于相同的去尖端胚芽鞘甲和乙的一侧,数天后生长结果如图2。该实验能得到的结论是( )
A. 光照导致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
B. 胚芽鞘甲生长速度快于乙
C. 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可能多于A
D. 单侧光干扰生长素向下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从向光一侧运输到了背光一侧,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所以植物表现出了向光性,因此植物的生长表现出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的不均匀。
【详解】A、光照不能导致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只能使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A错误;
B、图2显示,乙弯曲的程度大于甲,因此胚芽鞘甲生长速度慢于乙,B错误;
C、乙弯曲的程度大于甲,胚芽鞘乙生长速度快于乙,因此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多于A,C正确;
D、单侧光不能干扰生长素向下运输(极性运输),D错误。
故选C。
18. 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既受激素调节,也受光、温度、重力等环境因素的调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对于高等植物而言,光不仅提供能量,还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B. 目前普遍认为植物对重力的感受是通过平衡石细胞来实现的
C. 植物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植物激素又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D. 植物生理活动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的,而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则由光照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详解】A、对植物来说,光不只是起提供能量的作用,还能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A正确;
B、淀粉--平衡石假说认为:植物对重力的感受是通过体内一类富含“淀粉体”的细胞,即平衡石细胞来实现的,B正确;
C、植物激素合成受基因表达的调控,植物激素又会影响基因的表达,C正确;
D、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温度决定的,D错误。
故选D。
19. 光敏色素是植物接收光信号的分子,具有非活化态(Pr)和活化态(Pfr)两种形式。在农业生产中,作物密植或高低作物间作有时会导致荫蔽胁迫,下图为某种光敏色素和几种重要植物激素响应荫蔽胁迫的信号传递系统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A. 幼苗下胚轴伸长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
B. 自然光被高位植物滤过后,其中红光/远红光的比值会下降
C. 荫蔽胁迫引发低位植物的茎秆等出现明显伸长,不利于植物适应环境变化
D. 图中四种植物激素在调控下胚轴及茎秆的伸长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1、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2、在植物个体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也对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具有调节作用。
【详解】A、由图可知,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共同调节完成的,A正确;
B、植物能够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自然光被植物滤过后,红光与远红光的比值会下降,B正确;
C、荫蔽胁迫引发低位植物的茎秆等出现明显伸长,有利于植物适应环境变化,C错误;
D、据图可知,赤霉素和乙烯促进PIFs的生成,进而促进生长素的生成,生长素促进下胚轴和茎秆伸长,油菜素内酯促进BZR1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下胚轴和茎秆伸长,即四种激素均能促进植物幼苗下胚轴伸长,表现为协同作用,D正确。
故选C。
20. 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春运期间影响北京人口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B
B. 图中C通过影响 A 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C. 用大网捕捞鲫鱼会改变该鲫鱼种群的D
D. 喷洒性引诱剂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会破坏该害虫种群的C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详解】A、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迁入率和迁出率B,A正确;
B、图中C性别比例通过影响 A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失衡的群体出生率下降,种群密度下降,B错误;
C、用大网捕捞鲫鱼,主要把成体鱼捕走,剩下幼体,会改变该鲫鱼种群的D年龄组成,C正确;
D、喷洒性引诱剂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会破坏该害虫种群的C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害虫的出生率,D正确。
故选B。
21. 某科技小组调查一块面积为16 hm2的森林里灰喜鹊和画眉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第一天捕获鸟共306只,将捕获的鸟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回,10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鸟网,捕获鸟共298只,捕获结果统计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 根据统计结果估算,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344只,画眉大约有148只
C. 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鸟的实际数量可能比估算值少
D. 若第二次捕获时引起鸟死亡,则会直接影响估算的结果,需重新捕捉计数
【答案】D
【解析】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记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记后重新捕获数;
【详解】A、标记物不能影响标记对象的正常生命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和感染,如果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有影响,会造成实验误差,A正确;
B、标记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则灰喜鹊大约有=48×43÷6=344(只),画眉大约有=37×32÷8=148(只),B正确;
C、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记后重新捕获数;若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数目减小,因而计算的结果应偏大,C正确;
D、第二次捕获时引起鸟死亡,但被标记的个体数占的比例不变,不会影响估算的结果,仍然可以进行计数并估算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D。
22. 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lmm)进行计数,观察到一个中方格的菌体数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先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再沿盖玻片边缘滴加样液
B. 为避免酵母菌增殖影响实验结果,滴加培养液后需立即计数
C. 计数同一样品时,应统计计数室中的4个中方格,再取平均值
D. 若计数的中方格中酵母菌数量的平均数与图示中方格内酵母菌数量相同,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4.5×107个·mL-1
【答案】A
【解析】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图中看出,该血球计数板的规格为25×16格,图中一个中格16小格中的酵母菌数总共有14个。
【详解】A、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放置盖玻片,然后使培养液从凹槽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A正确;
B、滴加培养液后等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开始计数,B错误;
C、计数同一样品时,可对同一计数板上的2个计数室计数,再取平均值,C错误;
D、图中一个中格16小格中的酵母菌数总共有12个,其中3个被台盼蓝染色,说明为死细胞,不计数,则可计数酵母菌为9个,等体积染色相当于稀释两倍,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格×酵母菌培养稀释倍数×10000,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9÷16×400×200×10000=4.5×108个•mL-1,D错误。
故选A。
23. 在某海岛上海鬣蜥种群的初始种群数量为N0,每年对海鬣蜥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统计,用λ表示第二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数量的倍数,t表示年限。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若λ保持不变,t年后海鬣蜥种群的数量为N0·λt
B. 若λ逐年减小,则海鬣蜥种群的数量将不断减少
C. 海鬣蜥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的λ等于1
D. 若λ连续保持在1.25,则海鬣蜥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以数学公式表示),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入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详解】A、若λ保持不变,t年后海鬣蜥种群的数量为N₀·λt,A正确;
B、λ<1时,海鬣蜥种群数量才会不断减少,B错误;
C、海鬣蜥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的λ等于1,C正确;
D、若λ连续保持在1.25,则海鬣蜥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D正确。
故选B。
24. 当种群密度过大时,某啮齿动物群体个体会表现出低血糖、惊厥休克以及免疫力低下,其中雌鼠出现排卵功能减退、容易流产、泌乳过程受到抑制、对仔鼠照顾不良、行为反常、好斗等现象,引起种群数量的下降。这一切变化都是社会压力加大,刺激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内分泌失调的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社会压力引起的生理变化会导致该啮齿动物环境容纳量下降
B. 社会压力对种群数量的调节过程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C. 社会压力可能导致自主神经紊乱,从而导致内分泌失调
D. 社会压力可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当种群密度过大时,某啮齿动物种群内个体社会压力加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内分泌失调,导致种群数量下降,此过程属于种群内部因素导致的种群数量变化。
【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该数量的大小由环境条件决定,社会压力引起的生理变化不会导致该啮齿动物环境容纳量下降,A错误;
B、由题干信息可知,社会压力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有关;可导致雌鼠排卵功能减退,泌乳过程受到抑制等,与体液调节有关;可导致免疫力下降,与免疫调节有关,B正确;
C、内分泌腺活动受到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时,可能会导致自主神经紊乱,C正确;
D、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浓度,促性腺激素可以促进雌性动物排卵,结合题意社会压力可能导致种群中个体表现低血糖、雌鼠排卵功能减退等,说明社会压力可能促进了胰岛素的分泌,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D正确。
故选A。
25. 稀树草原气候具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植物生长和动物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雨季时,草原各种生物极为繁荣,鸟类迁来营巢繁殖;旱季时,草类枯黄、乔木落叶,各种食草动物迁往附近山地,鸟类迁走,许多小型动物进入洞穴开始蛰眠,待下次雨季时方可重新活跃。下列与该草原群落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草原群落在不同季节都具有特定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在草原的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生物常常有完全相同的生态位
C. 草原雨季和旱季的动物种类变化与植物生长的状况有关
D. 不同季节阳光、温度和水分的差异可对群落外貌和结构产生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1、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 和水平结构等。
2、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 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例如,有些种类的植 物在早春来临时开始萌发,并迅速开花和结实,到了夏季 其生活周期结束;另一些种类的植物则在夏季达到生命活 动的高峰,从而导致群落在春季和夏季的物种组成和空间 结构发生改变。
【详解】A、题干信息,稀树草原气候具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草原群落在不同季节都具有特定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
B、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在草原的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生物常常有不完全相同的生态位,B错误;
C、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 空间和食物条件;草原雨季和旱季的动物种类变化与植物生长的状况有关,C正确;
D、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可见不同季节阳光、温度和水分的差异可对群落外貌和结构产生影响,D正确。
故选B。
26. 为掌握蚊虫种群构成及消长规律,为蚊类及蚊媒疾病防控提供依据。研究人员对某地一年中各月主要蚊虫平均密度(设置特制灯光诱捕并统计)进行统计并汇制相关曲线,结果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由图可知,库蚊和伊蚊种群密度变化呈现季节性变化
B. 一年中影响蚊种群密度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C. 蚊虫可以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
D. 冬季和早春季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可降低蚊虫环境容纳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1)密度的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等生物因素。(2)非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风等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
【详解】A、据图可知,库蚊和伊蚊种群密度变化随着不同月份呈现不同的增减趋势,即呈现季节性变化,A正确;
B、一年中影响蚊种群密度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如食物和天敌等)和非生物因素(如温度等),B正确;
C、分析题意可知,该操作中设置特制灯光诱捕并统计,故所用方法是灯光诱捕法而非标志(标记)重捕法,C错误;
D、据图可知,冬季和早春季节蚊虫相对较少,此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可降低蚊虫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选C。
27. 连云港市浦南草舍生态园利用间作和套种措施提高农作物产量。间作是在同一生长期内,分行相间种植两种作物,套种是在前一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种植后一季作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利用阳生和阴生植物进行间作时应注意高矮搭配,提高光能利用率
B. 调查生态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C. 进行套种的两种作物共同生长期短,可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资源
D. 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更能实现资源的多层次、循环利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1、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
2、“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步骤:样地选择和土样采集→土壤动物的分离→土壤动物的种类鉴定。
【详解】A、利用阳生和阴生植物进行间作,注意高矮搭配,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A正确;
B、调查生态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
C、进行套种的两种作物共同生长期短,充分利用了空间资源,延长了光合作用时间,C正确;
D、与传统农业相比较,生态农业更能实现物质等资源的多层次、循环利用,D正确。
故选B。
28.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各色自然美景不胜枚举。这些美景中有不少都是依靠独特的群落外貌和其中生活的各种动植物吸引人们前来观赏和研究。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
B. 森林有复杂的垂直分层现象,有利于对光能的利用,草原没有垂直分层现象
C. 沙漠里的蜥蜴经常栖息在有某种植被的地方,这种植被所在地就是蜥蜴的生态位
D. 草原主要分布半干旱地区,所以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以抵抗干旱
【答案】D
【解析】
【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A、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也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A错误;
B、森林有复杂的垂直分层现象,有利于对光能的利用,草原物种虽然较少,但也有垂直分层现象,B错误;
C、沙漠里的蜥蜴经常栖息在有某种植被的地方,这种植被所在地属于蜥蜴生态位的一项重要内容,C错误;
D、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这里降水少,因而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以抵抗干旱,从而适应缺水的环境,D正确。
故选D。
29. 在群落演替的顶级学说中,演替发展到最后阶段会出现稳定的成熟群落即顶级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会影响群落演替
B. 在初生和次生两类演替中,只有初生演替可以形成顶级群落
C. 形成顶级群落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其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
D. 在某环境中形成顶级群落后,群落结构一般最复杂、最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A、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和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A正确;
B、只要条件适宜,时间足够长,则在初生和次生两类演替中,均可形成顶级群落,B错误;
C、形成顶级群落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其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并在群落的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C正确;
D、在某环境中形成顶级群落后,群落结构一般最复杂、最稳定,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最强的,D正确。
故选B。
30. 共生关系是指在同一空间中不同物种的共居关系,按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合作等,其中偏利共生是指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几乎无影响的共生关系。下列各项共生关系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树干上的地衣,苔藓等附生植物借助被附生植物支撑自己,以获得更多光照和空间,附生植物和被附生植物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②鼓虾是营穴居生活的盲虾,隐鳌蟹利用鼓虾的洞穴作为隐蔽场所,同时也为鼓虾引路导航,鼓虾和隐鳌蟹的关系是互利共生③鸟类为有蹄类啄去体外寄生物,有蹄类为鸟类提供食物,鸟类和有蹄类之间的关系为偏利共生④鸵鸟和斑马对共同御敌十分有利,鸵鸟视觉敏锐,斑马嗅觉出众,斑马和鸵鸟的关系为原始合作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
【详解】①树干上的地衣,苔藓等附生植物借助被附生植物支撑自己,以获得更多资源,这对附生植物有利,而对被附生植物几乎无影响,属于偏利共生,①错误;
②鼓虾是营穴居生活的盲虾,隐鳌蟹利用鼓虾的洞穴作为隐蔽场所,同时也为鼓虾引路导航,鼓虾和隐鳌蟹的关系相互依存,离开后生活都会受影响,不能较好生活,是互利共生,②正确;
③鸟类为有蹄类啄去体外寄生物,有蹄类为鸟类提供食物,鸟类和有蹄类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③错误;
④鸵鸟和斑马对共同御敌十分有利,鸵鸟视觉敏锐,斑马嗅觉出众,斑马和鸵鸟生活在一起相互有利,分开也可以较好生活,他们的关系为原始合作,④正确。
故选D。
31. 不同群落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关系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甲曲线不能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
B. 图乙可以表示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的种间关系
C. 甲、乙两图表示的生物种间关系可能相同
D. 自然条件下图丙的①、③种群之间不可能是捕食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
【详解】A、图甲表示“势均力敌”型的竞争,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故图甲曲线不能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A正确;
B、图乙表示“你死我活”型的竞争,可以表示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的种间关系,B正确;
C、根据A、B选项的解析可知,甲、乙两图表示的生物种间关系均为竞争,C正确;
D、图丙表示捕食,①先增先降,②和③依次随①的变化而变化(后增后降),自然条件下,①和②,①和③,②和③之间均有可能是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D。
32. 下图1是北美西海岸某潮间带海星捕食部分生物的示意图,图2是移除海星前后潮间带被捕食物种数目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中的生物再加上它们的生存环境就构成了潮间带生态系统
B. 移除海星后,物种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被捕食者之间种间竞争加剧
C. 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生活在该狭长海岸的藤壶种群密度
D. 潮间带地形单一,其群落不存在水平结构,存在垂直结构
【答案】BC
【解析】
【分析】群落的种间关系中有原始合作、捕食、种间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其中种间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种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详解】A、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潮间带所有的生物再加上它们的生存环境就构成了潮间带生态系统,A错误;
B、据图2可知,移除海星后被捕食物种的数量降低,物种数量下降的原因是由于食物和空间资源等有限,被捕食者之间种间竞争加剧,B正确;
C、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长条形地块的藤壶种群密度,C正确;
D、潮间带地形单一,但其群落也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只是相对简单,D错误。
故选BC。
33.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 自养型生物一定都是生产者,腐生型生物一定都是分解者
C. 外来物种入侵生态系统时,往往会提高当地物种的多样性
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了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其中黄雀处于第三营养级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B、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营腐生生活的生物都是分解者,B正确;
C、盲目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会造成生态入侵,导致当地物种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C错误;
D、分析题干可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中包含的食物链是:树→蝉→螳螂→黄雀,揭示了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其中黄雀处于第四营养级,D错误。
故选B。
34. 某湖泊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是重要的鱼蟹养殖基地。“浮游植物、藻类→草鱼→乌鳢”是该湖泊中的一条食物链,能量流动如图所示,能量的单位是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3.05×1011
B. 乌鳢的粪便量属于草鱼同化量和饲料中能量流向分解者的部分
C. 该食物链中乌鳢为次级消费者,其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小于8×106
D. 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6.9%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也包括动植物残体以化学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A、由于图示只是表示了一条食物链上的能量流动,流入整个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应大于,且还有人工投入的能量,A正确;
B、乌鳢的粪便量属于草鱼同化量和饲料中能量流向分解者的部分,B正确;
C、在该食物链中乌鳢为次级消费者,同化量要加上饲料中的能量,总能量为,减去呼吸量和未利用的能量,刚好等于,由于一部分能量要流向下一营养级,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小于,C正确;
D、能量从食物链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计算方法为:第三营养级同化量÷第二营养级同化量×100%,而
,只是两个营养级中部分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情况,不能代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D。
35. 下图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一定时间内的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
B. g的一部分以初级消费者尸体残骸形式被分解者利用
C.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总是呈现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
D. 能量在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c/a×100%
【答案】B
【解析】
【分析】1、如果将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转换为相应面积(或体积)的图形,并将图形按照营养级的 次序排列,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作能量金字塔 ;如果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各个营养级生物量(每 个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的总干重)之间的关系,就形成生物量金字塔;如果表示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的数目比 值关系,就形成数量金字塔,它们统称为生态金字塔。
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 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详解】A、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循环,但是能量是不可循环利用的,A错误;
B、g为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的一部分以初级消费者尸体残骸形式被分解者利用,B正确;
C、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总是呈现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但由于鱼塘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主要来自饵料,因此不能得到一个金字塔图形,C错误;
D、能量传递效率是第n+1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与第n个营养级的同化量的比值,但是该生态系统有能量的输入(人工投放饵料中的能量b),故能量在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小于e/a×100%,D错误。
故选B。
36. 新型“零废弃生态农业”利用酶制剂将鸡粪、猪粪及农田废弃物变为无臭味且能溶于水的粉末,随水施撒在土壤里,实现了农田有机垃圾的零废弃、无污染,让农田秸秆和废弃农产品代替化肥改善土壤肥力。下列从生态学角度对“零废弃生态农业”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零废弃生态农业”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 该生态系统中,酶制剂能够完全代替分解者发挥作用
C. “零废弃生态农业”充分利用资源,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 “零废弃生态农业”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减少了环境污染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一般来说,在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也就是说,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零废弃生态农业”利用酶制剂加快了鸡粪、猪粪及农田废弃物的分解,但并没有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错误;
B、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该过程需要酶的参与,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酶制剂的使用会使分解速率加快,但并不能完全代替分解者发挥作用,B错误;
C、“零废弃生态农业”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了农田有机垃圾的零废弃、无污染,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的利用效率,并没有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
D、“零废弃生态农业”加快了有机垃圾的分解,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减少了环境污染,D正确。
故选D。
37.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句甲)、“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诗句乙)等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原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解者可以利用落花中含有的物质和能量
B. 诗句甲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C. 诗句乙反映了生物群落是在不断演替的
D. 植物的枯荣过程中涉及多种激素的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不同,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而各级消费者利用上一营养级现成的有机物。
【详解】A、花瓣脱落进入土壤后,会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即分解者可以利用落花中含有的物质和能量,A正确;
B、诗句甲反映出了植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即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功能,B正确;
C、群落演替是指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诗句乙反映的是草地外貌的季节性变化,并非群落的演替,C错误;
D、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枯荣过程中涉及多种激素的调节,D正确。
故选C。
38. 下表为“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处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表示进行处理,“-”表示不进行处理
A. 该实验中第2组起对照作用
B. 该实验控制自变量的原理是加法原理
C. 60℃放置处理目的是既排除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又避免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
D. 适当提高第2组的温度和湿度,落叶达到相同腐烂程度所需要的时间可能会缩短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落叶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是否发生腐烂,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分两组,一组实验组应去除土壤中微生物,即对实验组进行灭菌处理,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对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详解】A、该实验中第2组土壤不做任何处理,起对照作用,A正确;
B、加法原理是给研究对象施加自变量进行干预,减法原理是排除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干扰,同时尽量保持被研究对象的稳定,该实验控制自变量的原理是减法原理,B错误;
C、60℃放置处理目的是既排除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又避免过高的温度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C正确;
D、适当提高第2组的温度和湿度,可使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增强,故落叶达到相同腐烂程度所需要的时间可能会缩短,D正确。
故选B。
39. “稻鱼共生系统”通过采取“巨型稻+青蛙+泥鳅+鲤鱼”的生态种养新模式实现粮渔共赢,鱼为水稻除草、除虫,水稻为鱼提供小气候、饲料,减少化肥、农药、饲料的投入,鱼和水稻形成和谐共生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青蛙通过鸣叫吸引异性这是生态系统中行为信息
B. 多种动物的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C. 稻田中青蛙、鲤鱼等可以取食害虫,这种控制害虫危害的技术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D.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水稻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之和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详解】A、青蛙通过鸣叫吸引异性这是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A错误;
B、多种动物的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所需的矿物质,但不能提供能量,B错误;
C、生物防治是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稻田中青蛙、鲤鱼等可以取食害虫,属于生物防治,C正确;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水稻田各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饲料中的化学能及鱼苗中的能量,D错误。
故选C。
40. 随着大丰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麋鹿数量增加,导致核心放养区的植被发生改变。研究人员以麋鹿核心放养区的中心为调查起点,分别在50m(S50)、100m(S100)、200m(S200)和围栏外5m(Sw)处取样方,对狼尾草(主要通过地下茎繁殖,麋鹿喜食其春季返青的嫩茎叶)和群落中的植物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丰富度指数越高,代表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量和种类越多
A. 该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 放养区狼尾草种群密度较高,可能是因其通过地下茎繁殖而更耐践踏
C. 狼尾草春季返青可传递信息给麋鹿种群,该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D. 加强该区域麋鹿的保护,有助于提高大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从表格看出,距调查中心越远,即从S50到Sw,植物种数越多,即植物的丰富度越高。麋鹿的采食和践踏等因素导致该区域优势种植物减少,甚至被淘汰;狼尾草春季的嫩茎叶被捕食,仍可通过地下茎进行营养繁殖(或麋鹿的采食和践踏使狼尾草的竞争压力下降,易于其通过地下茎繁殖)等原因,均可使采食区植物群落丰富度低但狼尾草种群密度大。
【详解】A、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种群体现出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由表可知,该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导致核心放养区的植被发生改变,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
B、狼尾草的嫩茎叶被捕食,仍可通过地下茎繁殖,放养区狼尾草种群密度较高,可能是因其通过地下茎繁殖而更耐践踏,B正确;
C、麋鹿喜食狼尾草春季返青的嫩茎叶,狼尾草返青为颜色,该信息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
D、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从表格看出,距调查中心越近,植物种数越少,即植物的丰富度越低,加强该区域麋鹿的保护,不能提高大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故选D。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少选得1分,错选、多选不得分,共15分)
41. 为揭示睡眠对记忆的影响,科研人员采用一种间隔的、重复的丁酮(由致病菌发出的具有吸引力的气味)训练模式让线虫建立记忆,再通过评估睡眠特征来判断线虫是否进入睡眠状态。研究发现,线虫经丁酮训练后睡眠增多,感知丁酮的AWC嗅觉神经元与相关神经元间的突触数量也增多。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AWC嗅觉神经元能感受丁酮的刺激,属于效应器的组成部分
B. 睡眠增多会促进线虫长期记忆的形成,此过程需要脑的参与
C. 在丁酮刺激下,AWC嗅觉神经元轴突末端的部分结构参与新突触的构建
D. 在丁酮刺激下,AWC嗅觉神经元上兴奋传递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答案】AD
【解析】
【分析】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感受器由神经末梢组成,它能把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活动变化,感受器是一种信号转换装置,AWC嗅觉神经元能感受丁酮的刺激,属于感受器的组成部分,A错误;
B、长期记忆与新突触建立有关,据此判断,增加睡眠会促进线虫长期记忆的形成,记忆的形成与大脑皮层有关,B正确;
C、AWC嗅觉神经元属于感受器的组成部分,在丁酮刺激下,AWC嗅觉神经元轴突末端部分的细胞膜将作为突触前膜参与新突触的构建,C正确;
D、在丁酮刺激下,AWC嗅觉神经元产生的兴奋传递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都是兴奋部位传到未兴奋部位,D错误。
故选AD。
42. 将正常mRNA 直接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可引起强烈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引起炎症。使用假尿苷(P)代替尿苷(U)后形成的修饰mRNA可有效躲避免疫系统的识别,也不易被RNA酶水解,可用于制作 mRNA 疫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注射正常mRNA 会引起免疫反应,这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
B. 注射正常mRNA 后,小鼠会产生针对该mRNA 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C. P代替mRNA中的U后,会导致该mRNA 无法翻译出蛋白质
D. 与DNA疫苗相比,理论上mRNA 疫苗的安全性更高
【答案】ABC
【解析】
【分析】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当给机体输入外源抗原时,免疫系统能够产生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具有特异性。除此之外,免疫系统还具有记忆性,免疫力能维持较长的时间。疫苗的应用是人们根据免疫反应的规律来设计的,这样可以促进对机体有利的免疫反应,从而维护人体健康。
【详解】A、注射正常mRNA 会引起免疫反应,这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A错误;
B、mRNA疫苗需要进入细胞后经基因的表达翻译出蛋白质,蛋白质作为抗原被免疫系统识别,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形成抗体和记忆细胞,B错误;
C、假尿苷(P)代替尿苷(U)后形成的修饰mRNA,能够有效避免免疫系统的识别,仍然能够翻译出蛋白质,C错误;
D、与DNA疫苗相比,mRNA不需要进入细胞核,无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基因组中的风险,理论上mRNA 疫苗的安全性更高,D正确。
故选ABC。
43.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淡水湖和国际重要湿地,每年10月中下旬到翌年2月份,成群越冬候鸟如鸿雁、白琵鹭等在此栖息、觅食。有生态学家对鄱阳湖的鸿雁、白琵鹭的数量进行了连续数年的调查,并绘制了如图所示曲线图(表示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白琵鹭的种群数量在t1至t3时先减少后增加
B. 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白琵鹭和鸿雁的种群密度
C. 鄱阳湖中鸿雁、白琵鹭的食物及天敌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 T3时鸿雁种群数量大于白琵鹭的种群数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群数量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是两种典型情况。J形增长的形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在此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S形增长的形成条件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呈现S形增长。
【详解】A、当λ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增长,当λ值等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当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下降,故白琵鹭的种群数量在t1~t3之间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保持稳定,A错误;
B、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调查白琵鹭和鸿雁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标记重捕法,B正确;
C、鄱阳湖中鸿雁、白琵鹭的食物及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D、t3时鸿雁的λ值大于白琵鹭的λ值,但仅由λ值的大小,无法得出鸿雁种群数量大于白琵鹭的种群数量的结论,D错误。
故选B。
44. 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白色箭头可表示能量流动过程
B. ②表示热能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一般需要通过①过程从外界获得能量
C. 不易被分解的有害物质沿③、④传递会表现出生物富集作用
D. 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碳循环,则碳在③④⑤过程的传递形式主要为含碳有机物
【答案】BC
【解析】
【分析】图中①为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②为呼吸作用,伴有能量的散失,③④为摄食过程,能量也流入相应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详解】A、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的,不会循环,图中白色箭头出现双向循环过程,不能代表能量流动过程,A错误;
B、图中②表示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①表示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生态系统一般需要通过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从外界获得能量,B正确;
C、③④为摄食过程,属于物质循环的一环,对于不易被分解的有害物质沿③、④传递会表现出生物富集作用,C正确;
D、③④为摄食过程,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物质循环,但是⑤指向生产者,故⑤过程的传递形式应该为二氧化碳(含碳无机物),D错误。
故选BC。
45. 某地创新发展“稻+虾”综合种养的立体生态农业,实现“一田两用、一季双收”,助力群众经济收入。小龙虾的主要食物是稻田中的杂草,但也食用水稻幼苗,有挖洞筑巢的习性,且在稻田中会将土壤里的种子翻出、破环幼芽生长。农业技术人员建立稻虾共作的田间工程(如下图)、通过挖掘环形沟环绕稻田,为小龙虾提供繁殖和栖息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食用蔬菜相比,食用小龙虾会增加生态足迹
B. 投放小龙虾时应该尤其注意小龙虾的投放时机
C. 稻虾共作可降低杂草的种群密度,减弱其与水稻的种间竞争
D. 该模式中充分利用小龙虾的粪便可减少化肥的使用,这遵循整体原理
【答案】ABC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其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详解】A、吃小龙虾的食物链是植物→小龙虾→人类,因此,吃小龙虾会增大生态足迹,A正确;
B、据题干信息“小龙虾的主要食物是稻田中的杂草,但小龙虾有挖洞筑巢的习性,且在稻田中会将土壤里的种子翻出、破坏幼芽生长”可知,在投放小龙虾时应尤其注意小龙虾的投放时机,应在水稻过了幼苗期后再行投放,B正确;
C、小龙虾的主要食物是稻田中的杂草,稻虾共作可降低杂草的种群密度,减弱其与水稻的种间竞争,C正确;
D、该模式中充分利用小龙虾的粪便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遵循的是循环原理,D错误。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46. 小熊猫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主要分布区年气温一般在(0~25°C)之间。测定小熊猫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静止时的体温、皮肤温度(图1),以及代谢率(即产热速率,图2)。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见,在环境温度0~30℃范围内,小熊猫的体温______,皮肤温度随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这是在神经一体液调节方式下,平衡产热与散热的结果。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辐射、传导、______(答出两点)。
(2)图2中,在环境温度由20℃降至10℃的过程中,小熊猫代谢率下降,其中散热的神经调节路径是:皮肤中的______受到环境低温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递到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使支配血管的__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皮肤和四肢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
(3)图2中,当环境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从激素调节角度分析小熊猫产热剧增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46. ①. 保持恒定 ②. 对流、蒸发
47. ①. 冷觉感受器 ②. 交感神经
48. 寒冷环境中,小熊猫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多,提高细胞代谢速率,增加产热。
【解析】
【分析】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小问1详解】
由图1可见,在环境温度0~30℃范围内,小熊猫的体温都在37℃左右,保持恒定。皮肤温度随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这属于机体在进行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小问2详解】
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环境低温刺激产生兴奋,体温调节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使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皮肤和四肢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
【小问3详解】
由图2曲线可知,当环境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小熊猫产热剧增,其原因是:为维持体温稳定,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多,提高细胞代谢速率,增加产热。
47. 独脚金内酯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号的分子。为了研究独脚金内酯类调节剂GR24对侧枝生长发育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有关实验。
(1)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这类化学物质称为______。
(2)为进一步探究GR24的作用机理,科研人员利用GR24和生长素类似物(NAA)处理野生型拟南芥植株切段,进行了图2所示实验,结果如图3。
①对主茎处理时(非成熟组织),NAA应加入固体培养基______(“A”或“B”)中。第4组中用______对主茎进行处理。
②与第4组的实验结果相比,第2组处理对侧枝生长的作用效果不显著,进一步推测GR24的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
(3)根据图3结果,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假设: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为验证该假设,采用与图2相同的切段进行实验。请在下表中的空白处填写相应处理内容,完成实验方案。
若检测结果为实验组主茎下端放射性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则支持科研人员的假设。
【答案】(1)植物生长调节剂
(2) ①. A ②. GR24+NAA ③. 通过促进NAA的作用抑制侧枝生长
(3)放射性标记的NAA
【解析】
【分析】1、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2、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成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3、根据表格分析,该实验是验证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的假设,自变量为是否加GR24,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可以跟踪激素的运输情况,因此实验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GR24;对照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在固体培养基中不加入GR24。
【小问1详解】
独脚金内酯一类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小问2详解】
①对主茎处理时(非成熟组织),NAA应加入固体培养基A中,这是因为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是通过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至形态学下端。科研人员利用GR24和生长素类似物(NAA)处理野生型拟南芥植株切段,结果如图3,所以第4组中应使用GR24+NAA共同对主茎进行处理。
②从图3中看出,野生型植株加入GR24后,侧枝长度减少,所以GR24抑制侧枝的产生,但抑制作用不显著,但第4组同时加入GR24和NAA后,与对照组相比,抑制作用很显著,进一步推测GR24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促进NAA的作用抑制侧枝生长。
【小问3详解】
科研人员为验证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这一假说,进行了下列实验。实验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上施加一定量的放射性标记的NAA,在固体培养基A中加入一定量的GR24,那么对照组的设计应为在主茎上施加NAA,在侧芽上施加一定量的放射性标记的NAA,在固体培养基A中不加入一定量的GR24。若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则实验组主茎下端放射性的含量低于对照组。
48. 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
(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______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______。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______种。
(3)松鼠是植物甲的主要天敌之一,松鼠大量繁殖导致植被破坏、加速土壤风蚀,控制松鼠种群数量的根本措施是______。
(4)随时间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方向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答案】(1) ①. E ②. 小、广
(2)200 (3)(增加环境阻力,)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4)未发生改变
【解析】
【分析】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它往往是连续变化的过程,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
【小问1详解】
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而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因此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调查发现E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说明植物乙的种群密度小,同时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中分布范围广。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D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为8%,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16÷8%=200种。
【小问3详解】
松鼠大量繁殖导致植被破坏、加速土壤风蚀,控制松鼠种群数量的根本措施是增加环境阻力,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小问4详解】
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说明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自然状态下也是演替为沙漠,因此演替方向未发生改变。
49. 依据生态学家对某河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研究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经调查得知,该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以a、b、c、d表示)。经测定,一年中流经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分别为:
该生态系统次级消费者到三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用百分数表示)。
(2)该区域的植物、鸟类、细菌等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下图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初级消费者的变化示意图: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①、②、③表示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其中①代表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是______。
(4)该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对其进行生态修复时,所选植物都是适应当地环境的种类,主要遵循的______原理。
【答案】49. 16%
50. ①. 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②. 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51.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2. 协调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种群的繁殖离不开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自生原理、协调原理、循环原理和整体原理。
【小问1详解】
根据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得到相应食物链:d→a→b→c,次级消费者(b)的同化量=19.6×10⁵,三级消费者(c)的同化量=3.136×10⁵,次级消费者到三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三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100%=3.136/19.6×100%=16%。
【小问2详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物成分;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所以①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小问3详解】
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其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小问4详解】
该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对其进行生态修复时,所选植物都是适应当地环境的种类,主要遵循的协调原理。
捕获鸟总数
灰喜鹊
画眉
第一次捕捉
306只
48只(标记后放生)
37只(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298只
43只(其中6只被标记)
32只(其中8只被标记)
第1组
第2组
实验处理
60℃恒温箱处理土壤1h
+
-
将落叶埋入土壤
+
+
实验结果
落叶是否腐烂
否
是
取样点
狼尾草种群特征
群落中的植物
密度/株
地上生物量/g·m2
种数
丰富度指数
S50
1295.1
533.70
9
1.736
S100
844.9
197.11
11
2.017
S200
828.6
186.22
19
2.492
Sw
0.00
0.00
47
3.607
组别
处理
检测
实验组
在主茎切段上端施加NAA
在侧芽处施加一定量的______
在固体培养基A中加入一定量的GR24
主茎下端的放射性强度
对照组
同上
同上
在固体培养基A中不加入一定量的GR24
频度
级
1%~20%21%~40%
41%~60%
61%~80%
81%~100%
AB
C
D
E
营养级
a
b
c
d
能量J/m2
130.68×105
19.6×105
3.136×105
871.2×105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5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无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