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十五夜望月(原卷版+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5505516/0-171065982601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十五夜望月(原卷版+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5505516/0-171065982609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十五夜望月(原卷版+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5505516/0-171065982612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两小儿辩日(原卷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马诗(原卷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石灰吟(原卷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迢迢牵牛星(原卷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学奕(原卷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十五夜望月(原卷版+解析)
展开十五夜①望月
王建
中庭②地白③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字词注释:
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阅读指南: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第一句写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排。“冷露”句双关点题,明写夜深了,秋露打湿庭中桂花的情景,暗写诗人望月,凝想入神:那广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无声”二宇,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诗句带给读者十分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没有直接倾诉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思亲之情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1)知识链接
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 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
其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名篇如《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渡辽水》、《田家留客》、《望夫石》等。
王建又以《宫词》知名。他的《宫词》一百首,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广泛描写唐代宫廷生活。还写过《宫中三台》、《江南三台》等小令,为中唐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
(2)原文翻译
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3)赏析点评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前一句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树栖鸦”这三个字,既写了乌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后一句进一步渲染中秋夜的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作者从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有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宏大。
3.感悟主题
《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怀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4.写法鉴赏
(1)情景如画
再两句匀“中”“地自”“树”“恒”“冷露”“柱花”几个意象,既有视觉上所见,也有触觉、嗅觉的描绘,既有颜色还有“冷”的感觉和“桂花”的暗香飘动,既有对植物的描写,还有对动物的点染,这些意象展现了中秋夜色之美,给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1)结尾隽永
作者从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周大,含不露。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自我操练: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 结合全诗看,题目中“十五夜”应指__________ 。
3. 下列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地白”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空明皎洁。
B. “湿桂花”体现出秋雨缠绵轻柔的特点。
C. 前两句呈现了一幅幽静冷清的秋景图。
D. 后两句含蓄地抒发诗人望月怀人的情思。
(二)阅读古诗,完成6—8题(5分)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6.本诗是诗人 所写,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2分)
7.诗的第一句中能照应题目“望月”的景物是“ ”。(1分)
8.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地白”一词,描写庭院中的地面在皎洁月光照耀下好像铺上一层霜雪。
B.第二句“冷”字既描写了秋夜的清冷,同时表现了作者独在异乡的孤寂怅然。
C.第三句中的“人尽望”写此时此刻无数人仰望夜空中秋月,将诗的意境扩大。
D.诗的结尾作者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切。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练习。(8分)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4分)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树梄鸦”写的是夜深人静,鸦雀无声,静谧中透出一片死寂。
B.“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让人联想到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C.“今夜月明人尽望”描绘了十五之夜,月色明朗,人们放眼远望,心境开阔。
D.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静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4分)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6.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2分)
7.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律诗。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B.“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C.“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
(四)(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 这首诗作者是____朝的王建,诗中“十五夜”是我们的传统节日_____的夜晚。
3. 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2.如果把最后两句改成“今夜我独望明月,无限秋思落心头”好不好?为什么?
3.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本诗中写到了传统习俗,还有不少古诗中也写到了传统习俗,请你写出两句。
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①望月
王建
中庭②地白③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字词注释:
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阅读指南: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第一句写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排。“冷露”句双关点题,明写夜深了,秋露打湿庭中桂花的情景,暗写诗人望月,凝想入神:那广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无声”二宇,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诗句带给读者十分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没有直接倾诉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思亲之情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1)知识链接
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 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
其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名篇如《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渡辽水》、《田家留客》、《望夫石》等。
王建又以《宫词》知名。他的《宫词》一百首,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广泛描写唐代宫廷生活。还写过《宫中三台》、《江南三台》等小令,为中唐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
(2)原文翻译
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3)赏析点评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前一句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树栖鸦”这三个字,既写了乌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后一句进一步渲染中秋夜的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作者从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有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宏大。
3.感悟主题
《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怀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4.写法鉴赏
(1)情景如画
再两句匀“中”“地自”“树”“恒”“冷露”“柱花”几个意象,既有视觉上所见,也有触觉、嗅觉的描绘,既有颜色还有“冷”的感觉和“桂花”的暗香飘动,既有对植物的描写,还有对动物的点染,这些意象展现了中秋夜色之美,给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1)结尾隽永
作者从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周大,含不露。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自我操练: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 结合全诗看,题目中“十五夜”应指__________ 。
3. 下列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地白”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空明皎洁。
B. “湿桂花”体现出秋雨缠绵轻柔的特点。
C. 前两句呈现了一幅幽静冷清的秋景图。
D. 后两句含蓄地抒发诗人望月怀人的情思。
【答案】上海市松江区2020-2021学年六年级(五四制)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中秋之夜 3. B
上海市北海中学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古诗,完成6—8题(5分)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6.本诗是诗人 所写,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2分)
7.诗的第一句中能照应题目“望月”的景物是“ ”。(1分)
8.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地白”一词,描写庭院中的地面在皎洁月光照耀下好像铺上一层霜雪。
B.第二句“冷”字既描写了秋夜的清冷,同时表现了作者独在异乡的孤寂怅然。
C.第三句中的“人尽望”写此时此刻无数人仰望夜空中秋月,将诗的意境扩大。
D.诗的结尾作者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切。
6.王建;七绝
7.地白
8.D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练习。(8分)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4分)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树梄鸦”写的是夜深人静,鸦雀无声,静谧中透出一片死寂。
B.“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让人联想到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C.“今夜月明人尽望”描绘了十五之夜,月色明朗,人们放眼远望,心境开阔。
D.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静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答案】
(三)1.唐 王建 2.B
(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4分)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6.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2分)
7.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律诗。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B.“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C.“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
【答案】
1.王建 2.A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片15校联合体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 这首诗作者是____朝的王建,诗中“十五夜”是我们的传统节日_____的夜晚。
3. 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 ①. 唐 ②. 中秋节
3.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五)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2.如果把最后两句改成“今夜我独望明月,无限秋思落心头”好不好?为什么?
3.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本诗中写到了传统习俗,还有不少古诗中也写到了传统习俗,请你写出两句。
五、1.月光照在庭院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树上柄息着鸦鹊,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
花。
2.不好。诗人在这里并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采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自己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3.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环境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自己的离别之情、思聚之念。
4.示例: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竹石(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竹石(原卷版+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链接,课文解析,感悟主题,写法鉴赏,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学奕(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学奕(原卷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链接,课文解析,感悟主题,写法鉴赏,非然也,解释加点字,翻译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迢迢牵牛星(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迢迢牵牛星(原卷版+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链接,感悟主题,写法鉴赏,下列队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