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6说明文(一)整体阅读(原卷版+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5505504/0-171065980216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6说明文(一)整体阅读(原卷版+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5505504/0-171065980220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6说明文(一)整体阅读(原卷版+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5505504/0-17106598022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
-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4记叙文(三)句子含义(原卷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5记叙文(五)综合阅读(原卷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7说明文(二)说明顺序与结构(原卷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8说明文(三)说明方法(原卷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9说明文(四)说明文语言(原卷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6说明文(一)整体阅读(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6说明文(一)整体阅读(原卷版+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依说明对象与目的的不同分为,依语言特色分为,_______序,补充,具体分析,3微米颗粒物不低于9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依说明对象与目的的不同分为:
________说明文:着重介绍说明______的特点(如:形态、位置、结构、功能等)
________说明文:着重阐明事物内在机理(如:概念、特点、种类、原因、规律等)
2.依语言特色分为:_______说明文、_______说明文
(二)说明对象
1.考查说明对象:
(1)若考全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在___________。
(2)若考段落的说明对象,一般是出现在段首的______,有时在段间__________________能找到。
2.说明对象的特征
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性质(软硬、冷热)、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
方法:(1)看标题(修饰、限制成分)
(2)抓关键句(即含有许多能提挈、收束全文或文段的语言信息,常出现在开头部分或结尾处,也有在承上启下的中间)
(3)若无关键句,归纳各段段意,总体分析后概括
(4)借助说明方法的分析
(三)说明顺序
1._______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表现为从古至今、具体日期等的依次推移。
另:介绍制作过程的程序,一般用时间顺序。
2._______顺序:说明事物形状、构造或参观建筑物,表现形式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远近,表现为视线、方位的依次转移
3._______序:阐释事理,表现形式有:因—果,主—次,浅—深,现象—本质,简—繁,整体—局部,一般—特殊,概括—具体
注:有的说明文不单一用一种说明顺序,答题时注意题目问法
(四)说明文的结构
1._______(包括总-分,总-分-总,分-总)
2._______(各层意思逐步深入: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
3._______注: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结构,其中“分”的部分常按并列式安排;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
(五)说明方法及作用
1.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见)
2.说明方法作用:思路:①、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说清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应注意是为了说明本段中心句,还是全文说明对象的特征
3.常见说明方法作用:
(1)运用________的说明方法,________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2)运用_________的说明方法,_________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3)运用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将……和……作比较,__________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4)列图表: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照片类的,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地说明了……(对象)……(特点)。另一种是图表类的,包括圆饼图、柱状图、曲线图和表格等,它的作用是________地说明了……(对象)……(特点)。
(六)说明文的语言
1.基本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
涉及词语类型:①表程度、范围或推测、估量、肯定强调语气的副词和数量词。如:“目前”、“大约”、“也许”、“可能”、“一定”、“必须”、“之一”等
②表数量的词。如:“左右”、“上下”、“不少”、“绝大多数”、“至少”、“不下于”等
③“据说”、“相传”、“据介绍”等一些短语,表示材料来源的不确定性
2.语言风格:在准确性的前提下 _______(大多数说明文)
_______(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或生动描写)
3.题型及答题模式:
题型A:问某词或短语能否删去,说明理由
模式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B:问某词或短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C:说说文章语言特色
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D:自主寻找体现语言准确的词并简析
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充:限制性词语有: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5.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在当时是××××,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大多××××,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定表示××××,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1)“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大多××××,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定××××,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题解析
不要拧乱自己身上的“钟”
你想节省时间有效率的学习吗?那就请你无论如何不要拧乱自己身上的“钟”!
“生物钟”这个谜是现代生物学中最诱人的一个课题。你如果观察一下大自然,就能发现一切是安排得那么井井有条。每天黎明,小鸟就唱起婉转的歌,随着日落,歌声又消失了;到人们上床睡觉的时候,猫儿却待不住了,猫头鹰也开始觅食;小小的蜘蛛则是在午夜以后才开始织网,到清晨四点停止工作。在它们的体内似乎有着极其精确的“钟”。
人身上有没有“生物钟”呢?回答是肯定的。例如,在正常的情况下,心跳和呼吸不受人的意识支配。每分钟心跳大约70次,呼吸20次。人的体温在清晨最低,黄昏最高。夜晚,大脑皮层已经进入休眠状态,你如果马上上床睡觉,很快便能入睡,第二天早上不用人叫,也会准时醒来。可是你如果强打精神,还在灯下拼命做数理化习题,就会给大脑皮层带来很大负担。长此以往,不仅降低学习效率,而更重要的是拧乱了身上的“钟”,还会导致大脑皮层病理性变化,诱发神经衰弱等神经功能症。再如吃饭也是受“生物钟”的控制,有些人以为自己身体好,迟吃早吃没关系,不按时吃饭,岂不知到了该吃饭的时候,身上的“生物钟”已把消化液准备好了,并对胃肠壁的细胞起了刺激作用。长期不正常进食,饱一顿饿一顿,会得胃病。
据科学家研究认为,“生物钟”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就某种意义来说,是生物体内化学和物理变化的结果,但“生物钟”究竟是怎样起作用的,至今还是一个未揭开的谜。你如果有志去揭开它,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在向科学进军的征途上,需要强壮的体魄,所以,请你必须注意,千万不要拧乱自己身上的“钟”!
(选自《实用文摘·小学版》,2011年11月)
1. 为了说明“生物钟”,文章举哪些小动物为例?
A. 小鸟 猫 猫头鹰 蜘蛛 B. 小鸟 蜘蛛 猫头鹰 公鸡
C. 百灵鸟 猫 猫头鹰 公鸡 D. 百灵鸟 猫 猫头鹰 蜘蛛
2. 根据“生物钟”,蜘蛛什么时候开始织网?
A. 黎明 B. 日落 C. 午夜以后 D. 清晨四点
3. 到人们上床睡觉的时候,猫为什么待不住了?
A. 它要开始看家 B. 它要出去玩了 C. 它要开始觅食 D. 它要换个地方睡觉
4. 下面是举例说明人身上也有生物钟的示意图,根据说明顺序,“体温清晨最低,黄昏最高”在什么位置?
①每分钟心跳大约70次,呼吸20次➩②夜晚早点睡觉➩③早上准时醒来➩④胃按时准备好消化液
A. 在①之前 B. ①➩②之间 C. ②➩③之间 D. ③➩④之间
5. 小明一到寒暑假就呼呼大睡,临近中午才起床,早饭中饭一起吃;晚上看书、休闲到半夜,吃完点心再睡觉。你觉得他这样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在正常的情况下,心跳和呼吸不受人的意识支配”中的“在正常的情况下”能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
(一)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练习。
口罩,为呼吸道设防
①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全民战争中,“人自为战”最基本、最有效的武器,莫过于口罩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②新型冠状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通过病人的飞沫。你知道飞沫的来源吗?
③飞沫主要来源于咳嗽和喷嚏。咳嗽是一种呼吸道的保护性反射,能把肺中的空气压缩为1米多长的喷射流,携带着3000多个细小液滴,以20多米每秒的速度冲开声门,脱口而出。喷嚏则能将4万个细小的液滴,以超过12级飓风的速度猛烈喷涌而出。不仅咳嗽和喷嚏,从高声喧哗到日常呼吸,都能产生大大小小的飞沫。飞沫的直径一般小于100微米,携带着病毒在空气中悬浮、飘散、游荡,远达十余米,长达数小时。
④如何为我们的呼吸道站岗放哨以切断病毒传播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戴口罩。市场上的口罩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但预防疫情的主流口罩是N95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与市场上其他类型的口罩相比,N95口罩防护性更强。它由聚乙烯和聚丙烯为基材的多层无纺布制成,N代表非油性粒物,95则表示过滤0.3微米颗粒物不低于95%。飞沫正好在N95口罩的“关照”之下,因此N95口罩就能成功地“御敌于国门之外”。对密切接触者的医护人员来说,N95口罩是久经考验的“忠诚卫士”。
⑤但是N95口罩并非所有人所有时刻都适合佩戴。研究表明,佩戴N95口罩时,吸气和呼气的阻力分别增加26%和22%,我们不得不更努力地呼吸,才能维持正常的压力梯度和空气流量。数据显示,连续佩戴N955口罩4小时后,空气交换量减少37%,血氧饱和度低,会引起疲劳、头痛等症状,对于心肺功能较弱的人,佩戴N95口罩时一定要慎重。
⑥与N95口罩相比,医用外科口罩成本更低,舒适性更强,普及程度也更高。它由三层无纺布组成,从外到内分别是防水层过滤层、吸水层。虽然没有达到N95口罩的防护标准,但对飞沫和微小颗粒物有很好的阻隔和过滤作用。对于公共场所的日常防护,医用外科口罩应该足够了。
⑦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是其发挥效能的关键。戴口罩前要洗净双手,捏住左右系带挂在耳上,防水层朝外,带有铝条鼻夹的一边朝上,切勿内外反置和上下颠倒。将鼻夹按压到位,拉伸底部盖住下巴,半张脸就在口罩的防护之下了,有效地阻止了手无意间触摸脸部造成的污染。随着呼吸,大量尘埃、飞沫会附着嵌合在纤维中,因此口罩一般4小时就要更换。
⑧2020年春天注定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在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慷慨悲歌中,雪片般的口罩也昭示了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人们在公共场所自觉佩戴口罩,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带给了他人一份关爱,这是我们抗击疫情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原文有改动)
1. 读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1)“关照”一词本来是指___________,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2. 本文第④一⑦段介绍了很多关于口罩的信息,如果要了解N95口罩的佩戴注意事项,可
以阅读第_________段的内容。如果要告诉别人N95口罩的防护性能,可以阅读第________段的内容。此外,还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内容。
3.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中的两个“最”说明N95是防疫新冠病毒的唯一途径。
B. N95口罩95表示过滤0.3微米颗粒物正好是95%。
C. 铝条鼻夹的设置是为了让口罩的佩戴更加严实,起到更好的防护效果。
D. 第⑧段中的“雪片”一词隐隐表露了作者对口罩的浪费感到可惜。
4. 介绍口罩的文章还有很多,如《口罩:隔离病毒的武器》。本文的题目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联系短文内容,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到火星上去种草
①进入21世纪,人类的目光开始离开地球,投向太空。各大国际空间机构都计划在火星上种植农作物。科学家们已收到来自全球各地的3400个种植提案。
②到火星上去种草,这话激动人心,也令人生疑。某国科学家计划在未来60年要实现火星种草的伟大梦想。
③该国宇航局发射一个探测器直飞火星,其使命之一就是在那遥远的、贫瘠的地方种植一种名为“拟南芥”的植物。
④当然,在火星上种草是由机器人代劳的,这个机器人将随同着陆器降落火星,对火星土壤状况进行数据采样,传给地面科学家分析,然后科学家们控制机器人通过施肥、浇水对火星土壤进行改良,营造出拟南芥能够生存的环境。拟南芥的种子,并非直接插入火星土壤,而是首先在着陆器中的微型温室里萌芽,待长成幼苗后再移栽到火星的泥土中。
⑤拟南芥之所以被选为挺进火星的先锋,是因为它有独特的优点。他不但个头矮,最高不过20厘米,而且生长周期短,一个月内即可发芽抽叶。更重要的是这种杂草状的十字花科植物基因,在所有植物基因组中率先被完整破译。
⑥这种拟南芥非寻常种类,而是经过了转基因技术改造的。被插入了一些所谓的“报告基因”,能够发出绿莹莹的光,报告自己在火星上是否生了病,是否遭遇高温、干旱等恶劣天气。科学家根据转基因拟南芥发回的种种报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使得它们在火星上更好地生长。
⑦花这么大的气力到火星上去种草,主要是为了实践科学家们提出的“生态合成”理念。具体来说,是想验证能否通过植物来吸纳火星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制造出生命演进所需要的氧气。
⑧在那昼夜温差悬殊、湿度只有0.03%的火星上,草能种得活吗?科学家们十分乐观,信心十足地说:“我们对此毫不怀疑。我们将证明,地球上进化出的生物,也有能力在那遥远的世界里生存。”一旦转基因拟南芥在火星上扎下根,寂寞宇宙中的这片草,无疑将成为吸引人类登临火星的一种无声的号召。
1.读句子,填空
“到火星上去种草,这话激动人心,也令人生疑。”句中的“这话”指的是______。这种“草”的名字叫______。说“这话激动人心”是因为如果试验成功,人类通过这些植物吸纳二氧化碳,从而制造出______,使人类登临火星成为可能。
2.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把拟南芥比作__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具备率先在火星上生存的优点。
3.从短文中我们知道拟南芥有四个独特的优点,请你写下来。
(1)______; (2)______;
(3)______; (4)______。
4.文中画“ ”句子中的“主要”能删去吗?为什么?
5.展开想象,假如转基因拟南芥真的在火星上存活,火星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
新型冠(guān guàn)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是指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在显微镜下,该病毒有着带有小突起的外形,看上去像王冠,因而得名,现已证实为一种新发急性传染性疾病。
新冠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症状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而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也有一部分为无症状感染者。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而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鼻腔、眼睛等黏膜,导致感染就形成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则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也就是说,在密闭环境中病毒仍可以存活传播。相较普通肺炎,新冠肺炎的传染性更强。该病毒有一定的潜(qián qiǎn)伏期,一般为1-14天,大多数患者会在感染3-7天后出现相应的症状。需要注意的是,感染者在出现症状前的潜伏期也有可能传播病毒。
目前确诊新冠肺炎的检测方法有核酸检测试剂和抗体检测试剂。以核酸检测为例,主要通过咽拭子取样,即用一个特制的“棉签”,伸入口咽沾取一份分泌物作为样本然后送至实验室检测,通常1天内检测者可知结果,一般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绝大多数为未感染者。
19.请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0.请给文章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横线上。
21.短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新冠肺炎?请分条写下来。
22.画横线的句子用了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新冠肺炎有_____、_______的特点。
23.划线句中词语“一般”和“大多数”能不能去掉,为什么?在文中再用波浪线画出一处这样的句子。
24.仔细阅读第三自然段,针对病毒的传播途径和你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怎样做减少病毒的传播?
(四)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植物“预测术”
①《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件怪事:那些本该在阳春三月开花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11月却突然开满了鲜花。聪明过人的探春心想:“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不久,大观园开始走向衰落。
②植物究竟有没有预知天灾人祸及天气变化的能力呢?虽说预知人祸的能力大多在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但预测天灾及天气变化的本领却是活生生的事实。许多科学家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研究。
③科学家发现,含羞草能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含羞草的叶子排列整齐、对称,轻轻触动一下它的叶尖,整个叶子都迅速合起来,真像低眉顺目、含羞自持的少女一般。通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是白天打开,夜晚闭合;日出前30分钟舒展枝叶,日落30分钟后枝叶则收拢。假如一反常规,白天闭合,夜晚舒展,则表示大自然将发生变异,这种反常表现很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有人观察到,如果周围 60公里的范围内将发生大地震时,约40分钟前,含羞草会发生行为改变,会在白天将叶子闭合起来。看来,含羞草的确能预知地震,给人以警示。
④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植物,人们称它为“地震花”,可能是属于樱花一类的植物。它们生长在山坡上,地震发生之前,便会开花。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作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了,马上作应急准备。
⑤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在地震来临之前,蓟县穿芳峪一个地方的柳树,在枝条顶部20厘米处,全部出现枝枯叶黄的现象。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片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那么很可能是地震将要发生了。
⑥科学家们观察到,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l983年,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震前20小时左右,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生物电位开始激烈地上下波动;震前l0小时,又平静下来;震前6小时,再次异常;地震之后,异常消失。除了合欢树以外,还有一些植物也能产生与合欢树一样的生物电位变化,像桑树、凤凰树、漆树等等。
⑦还有一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的植物,下雨、阴天、晴天都可以预报。
⑧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多岁的“气象树”,当地人叫它青冈树。它的叶子颜色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晴天,一般是深绿色;当叶子变红的时候,就预示两天内这一带将要下大雨;雨过天晴,叶子又恢复成深绿色。多年来,当地农民就是根据叶子的颜色来预测天气,安排农活的。
⑨在安徽省和县高关乡大滕村旁,有一棵树龄400多年的老榆树,它也能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这棵树如果在谷雨前发芽,长得芽多叶茂,就预示雨水多;如果它跟别的树一样,按时节发芽,树叶长得疏密有致,就预兆风调雨顺;要是它推迟发芽,叶子长得又少,就预示雨水少,有旱情。几十年来的观察资料证明,它对天气变化情况的预报是相当准确的。
⑩这些植物为什么具有这种神奇的功能?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它的根系敏感地捕捉到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磁场等复杂变化。那为什么其他植物不具备这种功能?看来,要想解开植物预测的机理,还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一旦把植物预知大灾难的超能力之谜揭开,那么将在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树立起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1.通读全文,试分析文章题目“植物‘预测术’”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请说说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⑤自然段写道:“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句中“超能力”的意思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⑧自然段写道:“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 多岁的‘气象树’。”称其为“气象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请依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研究植物预测机理的现实意义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15分)
①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外面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②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300多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③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而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物资源的枯竭。
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⑤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难道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⑥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⑦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⑧“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被破坏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⑨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吧!
15.地球在宇航员的眼中是 。(2分)
16.第4段中“再生”的意思是 ,段中说,水资源等“不能再生”的原因是 ;而“本来”则说明了 ,同时,也用以强调 。(8分)
17.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2分)
18.“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句中将地球比(3分)作 、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 。
(二)课外阅读。
刷脸时代
①常见的生物识别方式是指纹识别,但指纹容易留下痕迹被他人复制,而且对手指的清洁度、干燥度要求较高。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来临,数据安全和信息隐私越来越重要,人们需要更安全、有效的身份认证“密码”——人脸识别。
②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并自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合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识别的一系列相关技术,即通常所说的刷脸技术。
③走在大街上,不经意间闯了红灯,你的姓名、籍贯等就会被曝光。A.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做到,即使你遮住了脸部面积的2/3,人脸识别机器也一样能把你认出来。
④刷脸技术,正在快步走进普通消费者的生活—消费,刷脸支付;回家或住酒店,刷脸开门;坐动车或飞机,刷脸进站;办社保或取现金,还是刷脸……
⑤就拿刷脸支付来说,刷脸技术具有以下特点: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B.例如某餐饮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不是照片、视频等,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⑥C.刷脸支付就像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各种机构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露,乃至被用来行骗,只是刷脸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弱隐私”时代。加之行业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标准,使得形势更为严峻。
⑦在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脸”,值得深思。
32. “刷脸技术”指的是什么?用“ ”在文章画出来。
33. “刷脸支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特点。
34. “指纹识别”技术不够安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对的打“√”,错的打“×”。
(1)第③段中提到闯红灯被抓拍的例子,是为了突出人脸识别的准确性。( )
(2)人脸识别已经完全覆盖普通消费者的生活,我们要看好自己的“脸”。( )
(3)“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露,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 )
(4)“刷脸支付”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它有利有弊,我们要谨慎待之。( )
36. 细读短文画横线的句子,填空。
A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B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C句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A句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谈谈你对“人脸识别”的看法。
38. “人脸识别”技术还可以运用在生活的哪些方面,有什么好处。
说明文综合阅读
(一)说明文分类
1.依说明对象与目的的不同分为:
________事物说明文:着重介绍说明______事物的特点(如:形态、位置、结构、功能等)
________事理说明文:着重阐明事物内在机理(如:概念、特点、种类、原因、规律等)
2.依语言特色分为:_______平实说明文、_______生动说明文
(二)说明对象
1.考查说明对象:
(1)若考全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在___________文题或首尾段。
(2)若考段落的说明对象,一般是出现在段首的______中心句,有时在段间__________________的承上启下句中能找到。
2.说明对象的特征
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性质(软硬、冷热)、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
方法:(1)看标题(修饰、限制成分)
(2)抓关键句(即含有许多能提挈、收束全文或文段的语言信息,常出现在开头部分或结尾处,也有在承上启下的中间)
(3)若无关键句,归纳各段段意,总体分析后概括
(4)借助说明方法的分析
(三)说明顺序
1._______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表现为从古至今、具体日期等的依次推移。
另:介绍制作过程的程序,一般用时间顺序。
2._______空间顺序:说明事物形状、构造或参观建筑物,表现形式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远近,表现为视线、方位的依次转移
3._______逻辑顺序:阐释事理,表现形式有:因—果,主—次,浅—深,现象—本质,简—繁,整体—局部,一般—特殊,概括—具体
注:有的说明文不单一用一种说明顺序,答题时注意题目问法
(四)说明文的结构
1._______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分-总)
2._______递进式(各层意思逐步深入: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
3._______并列式
注: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结构,其中“分”的部分常按并列式安排;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
(五)说明方法及作用
1.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常见)
2.说明方法作用:思路:①、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说清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应注意是为了说明本段中心句,还是全文说明对象的特征
3.常见说明方法作用:
(1)运用________举例子的说明方法,________具体充分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2)运用_________列数字的说明方法,_________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3)运用__________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和……作比较,__________鲜明突出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4)列图表: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照片类的,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对象)……(特点)。另一种是图表类的,包括圆饼图、柱状图、曲线图和表格等,它的作用是________简明直观地说明了……(对象)……(特点)。
(六)说明文的语言
1.基本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准确性
涉及词语类型:①表程度、范围或推测、估量、肯定强调语气的副词和数量词。如:“目前”、“大约”、“也许”、“可能”、“一定”、“必须”、“之一”等
②表数量的词。如:“左右”、“上下”、“不少”、“绝大多数”、“至少”、“不下于”等
③“据说”、“相传”、“据介绍”等一些短语,表示材料来源的不确定性
2.语言风格:在准确性的前提下 _______平实(大多数说明文)
_______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或生动描写)
3.题型及答题模式:
题型A:问某词或短语能否删去,说明理由
模式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判定“不能删”;②简单释义该词;③结合原文句意具体分析说明;④去掉后语义变化为××,不符合实际;⑤归结到“这里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上
题型B:问某词或短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词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事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C:说说文章语言特色
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抓核心词“生动”,关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添趣味性,激发阅读兴趣,富有文采,增强表现力。
题型D:自主寻找体现语言准确的词并简析
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选例要典型,不自我为难 ②答题模式同题型A:②+③+④+⑤
4.补充:限制性词语有: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5.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在当时是××××,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大多××××,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定表示××××,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1)“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大多××××,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定××××,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题解析
不要拧乱自己身上的“钟”
你想节省时间有效率的学习吗?那就请你无论如何不要拧乱自己身上的“钟”!
“生物钟”这个谜是现代生物学中最诱人的一个课题。你如果观察一下大自然,就能发现一切是安排得那么井井有条。每天黎明,小鸟就唱起婉转的歌,随着日落,歌声又消失了;到人们上床睡觉的时候,猫儿却待不住了,猫头鹰也开始觅食;小小的蜘蛛则是在午夜以后才开始织网,到清晨四点停止工作。在它们的体内似乎有着极其精确的“钟”。
人身上有没有“生物钟”呢?回答是肯定的。例如,在正常的情况下,心跳和呼吸不受人的意识支配。每分钟心跳大约70次,呼吸20次。人的体温在清晨最低,黄昏最高。夜晚,大脑皮层已经进入休眠状态,你如果马上上床睡觉,很快便能入睡,第二天早上不用人叫,也会准时醒来。可是你如果强打精神,还在灯下拼命做数理化习题,就会给大脑皮层带来很大负担。长此以往,不仅降低学习效率,而更重要的是拧乱了身上的“钟”,还会导致大脑皮层病理性变化,诱发神经衰弱等神经功能症。再如吃饭也是受“生物钟”的控制,有些人以为自己身体好,迟吃早吃没关系,不按时吃饭,岂不知到了该吃饭的时候,身上的“生物钟”已把消化液准备好了,并对胃肠壁的细胞起了刺激作用。长期不正常进食,饱一顿饿一顿,会得胃病。
据科学家研究认为,“生物钟”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就某种意义来说,是生物体内化学和物理变化的结果,但“生物钟”究竟是怎样起作用的,至今还是一个未揭开的谜。你如果有志去揭开它,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在向科学进军的征途上,需要强壮的体魄,所以,请你必须注意,千万不要拧乱自己身上的“钟”!
(选自《实用文摘·小学版》,2011年11月)
1. 为了说明“生物钟”,文章举哪些小动物为例?
A. 小鸟 猫 猫头鹰 蜘蛛 B. 小鸟 蜘蛛 猫头鹰 公鸡
C. 百灵鸟 猫 猫头鹰 公鸡 D. 百灵鸟 猫 猫头鹰 蜘蛛
2. 根据“生物钟”,蜘蛛什么时候开始织网?
A. 黎明 B. 日落 C. 午夜以后 D. 清晨四点
3. 到人们上床睡觉的时候,猫为什么待不住了?
A. 它要开始看家 B. 它要出去玩了 C. 它要开始觅食 D. 它要换个地方睡觉
4. 下面是举例说明人身上也有生物钟的示意图,根据说明顺序,“体温清晨最低,黄昏最高”在什么位置?
①每分钟心跳大约70次,呼吸20次➩②夜晚早点睡觉➩③早上准时醒来➩④胃按时准备好消化液
A. 在①之前 B. ①➩②之间 C. ②➩③之间 D. ③➩④之间
5. 小明一到寒暑假就呼呼大睡,临近中午才起床,早饭中饭一起吃;晚上看书、休闲到半夜,吃完点心再睡觉。你觉得他这样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在正常的情况下,心跳和呼吸不受人的意识支配”中的“在正常的情况下”能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 2. C 3. C 4. B
5. 不好。因为这样拧乱了身上的“生物钟”,长此以往,①不仅降低学习效率,还会导致大脑皮层病理性变化,诱发神经衰弱等神经官能症;②长期不正常进食,会得胃病。
6. 不能删。因为心跳和呼吸有时受人的意识支配,比如深呼吸、屏息凝视时,1分钟呼吸次数就不是20次。删去,则表达不严密。“在正常的情况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仔细阅读短文,从第二自然段句子“每天黎明,小鸟就唱起婉转的歌,随着日落,歌声又消失了;到人们上床睡觉的时候,猫儿却待不住了,猫头鹰也开始觅食;小小的蜘蛛则是在午夜以后才开始织网,到清晨四点停止工作”可知为了说明“生物钟”,文章举小鸟、猫、猫头鹰、蜘蛛几种动物。故答案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读文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仔细读文,从句子“小小的蜘蛛则是在午夜以后才开始织网,到清晨四点停止工作”可知答案,应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读文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仔细读文,从句子“到人们上床睡觉的时候,猫儿却待不住了,猫头鹰也开始觅食”可知答案,应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仔细阅读文章,从句子“例如,在正常的情况下,心跳和呼吸不受人的意识支配。每分钟心跳大约70次,呼吸20次。人的体温在清晨最低,黄昏最高。夜晚,大脑皮层已经进入休眠状态,你如果马上上床睡觉,很快便能入睡,第二天早上不用人叫,也会准时醒来”可知根据说明顺序,“体温清晨最低,黄昏最高”在①➩②之间,故答案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文内容,小明一到寒暑假就呼呼大睡,临近中午才起床,早饭中饭一起吃;晚上看书、休闲到半夜,吃完点心再睡觉。我觉得他这样做不好,因为这样拧乱了身上的“生物钟”,长此以往,①不仅降低学习效率,还会导致大脑皮层病理性变化,诱发神经衰弱等神经官能症;②长期不正常进食,会得胃病。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能力。
文中“在正常的情况下,心跳和呼吸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在正常的情况下”不能删去,因为心跳和呼吸有时受人的意识支配,比如深呼吸、屏息凝视时,1分钟呼吸次数就不是20次。删去,则表达不严密。“在正常的情况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练习
(一)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练习。
口罩,为呼吸道设防
①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全民战争中,“人自为战”最基本、最有效的武器,莫过于口罩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②新型冠状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通过病人的飞沫。你知道飞沫的来源吗?
③飞沫主要来源于咳嗽和喷嚏。咳嗽是一种呼吸道的保护性反射,能把肺中的空气压缩为1米多长的喷射流,携带着3000多个细小液滴,以20多米每秒的速度冲开声门,脱口而出。喷嚏则能将4万个细小的液滴,以超过12级飓风的速度猛烈喷涌而出。不仅咳嗽和喷嚏,从高声喧哗到日常呼吸,都能产生大大小小的飞沫。飞沫的直径一般小于100微米,携带着病毒在空气中悬浮、飘散、游荡,远达十余米,长达数小时。
④如何为我们的呼吸道站岗放哨以切断病毒传播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戴口罩。市场上的口罩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但预防疫情的主流口罩是N95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与市场上其他类型的口罩相比,N95口罩防护性更强。它由聚乙烯和聚丙烯为基材的多层无纺布制成,N代表非油性粒物,95则表示过滤0.3微米颗粒物不低于95%。飞沫正好在N95口罩的“关照”之下,因此N95口罩就能成功地“御敌于国门之外”。对密切接触者的医护人员来说,N95口罩是久经考验的“忠诚卫士”。
⑤但是N95口罩并非所有人所有时刻都适合佩戴。研究表明,佩戴N95口罩时,吸气和呼气的阻力分别增加26%和22%,我们不得不更努力地呼吸,才能维持正常的压力梯度和空气流量。数据显示,连续佩戴N955口罩4小时后,空气交换量减少37%,血氧饱和度低,会引起疲劳、头痛等症状,对于心肺功能较弱的人,佩戴N95口罩时一定要慎重。
⑥与N95口罩相比,医用外科口罩成本更低,舒适性更强,普及程度也更高。它由三层无纺布组成,从外到内分别是防水层过滤层、吸水层。虽然没有达到N95口罩的防护标准,但对飞沫和微小颗粒物有很好的阻隔和过滤作用。对于公共场所的日常防护,医用外科口罩应该足够了。
⑦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是其发挥效能的关键。戴口罩前要洗净双手,捏住左右系带挂在耳上,防水层朝外,带有铝条鼻夹的一边朝上,切勿内外反置和上下颠倒。将鼻夹按压到位,拉伸底部盖住下巴,半张脸就在口罩的防护之下了,有效地阻止了手无意间触摸脸部造成的污染。随着呼吸,大量尘埃、飞沫会附着嵌合在纤维中,因此口罩一般4小时就要更换。
⑧2020年春天注定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在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慷慨悲歌中,雪片般的口罩也昭示了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人们在公共场所自觉佩戴口罩,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带给了他人一份关爱,这是我们抗击疫情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原文有改动)
1. 读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1)“关照”一词本来是指___________,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2. 本文第④一⑦段介绍了很多关于口罩的信息,如果要了解N95口罩的佩戴注意事项,可
以阅读第_________段的内容。如果要告诉别人N95口罩的防护性能,可以阅读第________段的内容。此外,还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内容。
3.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中的两个“最”说明N95是防疫新冠病毒的唯一途径。
B. N95口罩95表示过滤0.3微米颗粒物正好是95%。
C. 铝条鼻夹的设置是为了让口罩的佩戴更加严实,起到更好的防护效果。
D. 第⑧段中的“雪片”一词隐隐表露了作者对口罩的浪费感到可惜。
4. 介绍口罩的文章还有很多,如《口罩:隔离病毒的武器》。本文的题目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联系短文内容,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 关心照顾 ②. 过滤 ③. 打比方 ④. 列数字 ⑤. 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N95口罩防护性强的特点,在疫情防控中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2. ①. ⑤ ②. ④ ③. 医用外科口罩的优势、组成和日常防护效果 ④. 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的注意事项 3. C
4. “口罩”点出了本文的说明事物;“为呼吸道设防”直接点明了口罩的作用,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口罩防护性能强的特点。
【解析】
【1题详解】
(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原句:飞沫正好在N95口罩的“关照”之下,因此N95口罩就能成功地“御敌于国门之外”
关照:关心照顾。在文中指过滤。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打比方指的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把口罩当做人来写,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是说明文常见的一种说明方法,从数量上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数字要准确无误,估计数字要有可靠根据。注意事项列举时间年代不属于列数字。
“N代表非油性粒物,95则表示过滤0.3微米颗粒物不低于95%。”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N95口罩防护性强的特点,在疫情防控中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仔细阅读文章四到七自然段段,结合第五自然段内容“数据显示,连续佩戴N95口罩4小时后,空气交换量减少37%,血氧饱和度低,会引起疲劳、头痛等症状,对于心肺功能较弱的人,佩戴N95口罩时一定要慎重。”可知讲述了佩戴注意事项。
结合文章第四自然段内容“飞沫正好在N95口罩的“关照”之下,因此N95口罩就能成功地‘御敌于国门之外’。对密切接触者的医护人员来说,N95口罩是久经考验的‘忠诚卫士’。”可知讲述了N95口罩的防护性能。
结合文章第六自然段内容“与N95口罩相比,医用外科口罩成本更低,舒适性更强,普及程度也更高。它由三层无纺布组成,从外到内分别是防水层过滤层、吸水层。虽然没有达到N95口罩的防护标准,但对飞沫和微小颗粒物有很好的阻隔和过滤作用。”可知讲述了医用外科口罩的优势、组成和日常防护效果。
结合文章第七自然段段内容“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是其发挥效能的关键。”可知讲述了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的注意事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项:“人自为战”最基本、最有效的武器”中两个“最”并不是说明N95是防疫新冠病毒的唯一途径,而是告诉我们戴口罩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最基本的方法。
B项:结合文章第四自然段内容“N代表非油性粒物,95则表示过滤0.3微米颗粒物不低于95%。”可知错误。
C项:结合第七自然段内容“带有铝条鼻夹的一边朝上,切勿内外反置和上下颠倒。将鼻夹按压到位,拉伸底部盖住下巴,半张脸就在口罩的防护之下了,有效地阻止了手无意间触摸脸部造成的污染。”可知正确。
D项:“雪片般的口罩”表示口罩之多。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含义。
“口罩,为呼吸道设防”中“口罩”告诉我们本文的说明对象,很直白。而“为呼吸道设防”则直接告诉我们口罩的作用。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口罩防护性能强的特点。
(二)到火星上去种草
①进入21世纪,人类的目光开始离开地球,投向太空。各大国际空间机构都计划在火星上种植农作物。科学家们已收到来自全球各地的3400个种植提案。
②到火星上去种草,这话激动人心,也令人生疑。某国科学家计划在未来60年要实现火星种草的伟大梦想。
③该国宇航局发射一个探测器直飞火星,其使命之一就是在那遥远的、贫瘠的地方种植一种名为“拟南芥”的植物。
④当然,在火星上种草是由机器人代劳的,这个机器人将随同着陆器降落火星,对火星土壤状况进行数据采样,传给地面科学家分析,然后科学家们控制机器人通过施肥、浇水对火星土壤进行改良,营造出拟南芥能够生存的环境。拟南芥的种子,并非直接插入火星土壤,而是首先在着陆器中的微型温室里萌芽,待长成幼苗后再移栽到火星的泥土中。
⑤拟南芥之所以被选为挺进火星的先锋,是因为它有独特的优点。他不但个头矮,最高不过20厘米,而且生长周期短,一个月内即可发芽抽叶。更重要的是这种杂草状的十字花科植物基因,在所有植物基因组中率先被完整破译。
⑥这种拟南芥非寻常种类,而是经过了转基因技术改造的。被插入了一些所谓的“报告基因”,能够发出绿莹莹的光,报告自己在火星上是否生了病,是否遭遇高温、干旱等恶劣天气。科学家根据转基因拟南芥发回的种种报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使得它们在火星上更好地生长。
⑦花这么大的气力到火星上去种草,主要是为了实践科学家们提出的“生态合成”理念。具体来说,是想验证能否通过植物来吸纳火星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制造出生命演进所需要的氧气。
⑧在那昼夜温差悬殊、湿度只有0.03%的火星上,草能种得活吗?科学家们十分乐观,信心十足地说:“我们对此毫不怀疑。我们将证明,地球上进化出的生物,也有能力在那遥远的世界里生存。”一旦转基因拟南芥在火星上扎下根,寂寞宇宙中的这片草,无疑将成为吸引人类登临火星的一种无声的号召。
1.读句子,填空
“到火星上去种草,这话激动人心,也令人生疑。”句中的“这话”指的是______。这种“草”的名字叫______。说“这话激动人心”是因为如果试验成功,人类通过这些植物吸纳二氧化碳,从而制造出______,使人类登临火星成为可能。
2.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把拟南芥比作__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具备率先在火星上生存的优点。
3.从短文中我们知道拟南芥有四个独特的优点,请你写下来。
(1)______; (2)______;
(3)______; (4)______。
4.文中画“ ”句子中的“主要”能删去吗?为什么?
5.展开想象,假如转基因拟南芥真的在火星上存活,火星会发生什么变化?
1. 到火星上去种草 拟南芥 氧气
2. 打比方 先锋
3. 个头矮 生长周期短 基因在所有植物基因组中率先被完整破译 具有“报告基因”
4.不能删去。“主要”是指在有关事物中最重要的,但不是全部的,删去了与原文意思不符合,体现不出说明文使用语言的准确与严谨。
5.火星上有足够的氧气,开始出现生命,到处绿草如茵,人类可以在火星上自由活动。
(三)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
新型冠(guān guàn)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是指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在显微镜下,该病毒有着带有小突起的外形,看上去像王冠,因而得名,现已证实为一种新发急性传染性疾病。
新冠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症状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而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也有一部分为无症状感染者。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而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鼻腔、眼睛等黏膜,导致感染就形成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则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也就是说,在密闭环境中病毒仍可以存活传播。相较普通肺炎,新冠肺炎的传染性更强。该病毒有一定的潜(qián qiǎn)伏期,一般为1-14天,大多数患者会在感染3-7天后出现相应的症状。需要注意的是,感染者在出现症状前的潜伏期也有可能传播病毒。
目前确诊新冠肺炎的检测方法有核酸检测试剂和抗体检测试剂。以核酸检测为例,主要通过咽拭子取样,即用一个特制的“棉签”,伸入口咽沾取一份分泌物作为样本然后送至实验室检测,通常1天内检测者可知结果,一般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绝大多数为未感染者。
19.请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0.请给文章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横线上。
21.短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新冠肺炎?请分条写下来。
22.画横线的句子用了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新冠肺炎有_____、_______的特点。
23.划线句中词语“一般”和“大多数”能不能去掉,为什么?在文中再用波浪线画出一处这样的句子。
24.仔细阅读第三自然段,针对病毒的传播途径和你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怎样做减少病毒的传播?
【答案】
19.guān qián
20.新冠肺炎
21.①“新冠肺炎”名称的由来。②新冠肺炎的症状。③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④新冠肺炎的检测方式。
22. 作比较 列数字 传染性强 有潜伏期
23.不能。“一般”说明了并不是该病毒潜伏期都是1-14天,也有特殊情况。“大多数”表明大大部分,但并不是绝对的,不是指全部的。如果去掉就改变了原文的意思,与事实不符,原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而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也有一部分为无症状感染者。
24.出门一定要戴好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勤消毒。
(四)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植物“预测术”
①《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件怪事:那些本该在阳春三月开花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11月却突然开满了鲜花。聪明过人的探春心想:“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不久,大观园开始走向衰落。
②植物究竟有没有预知天灾人祸及天气变化的能力呢?虽说预知人祸的能力大多在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但预测天灾及天气变化的本领却是活生生的事实。许多科学家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研究。
③科学家发现,含羞草能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含羞草的叶子排列整齐、对称,轻轻触动一下它的叶尖,整个叶子都迅速合起来,真像低眉顺目、含羞自持的少女一般。通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是白天打开,夜晚闭合;日出前30分钟舒展枝叶,日落30分钟后枝叶则收拢。假如一反常规,白天闭合,夜晚舒展,则表示大自然将发生变异,这种反常表现很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有人观察到,如果周围 60公里的范围内将发生大地震时,约40分钟前,含羞草会发生行为改变,会在白天将叶子闭合起来。看来,含羞草的确能预知地震,给人以警示。
④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植物,人们称它为“地震花”,可能是属于樱花一类的植物。它们生长在山坡上,地震发生之前,便会开花。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作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了,马上作应急准备。
⑤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在地震来临之前,蓟县穿芳峪一个地方的柳树,在枝条顶部20厘米处,全部出现枝枯叶黄的现象。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片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那么很可能是地震将要发生了。
⑥科学家们观察到,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l983年,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震前20小时左右,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生物电位开始激烈地上下波动;震前l0小时,又平静下来;震前6小时,再次异常;地震之后,异常消失。除了合欢树以外,还有一些植物也能产生与合欢树一样的生物电位变化,像桑树、凤凰树、漆树等等。
⑦还有一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的植物,下雨、阴天、晴天都可以预报。
⑧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多岁的“气象树”,当地人叫它青冈树。它的叶子颜色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晴天,一般是深绿色;当叶子变红的时候,就预示两天内这一带将要下大雨;雨过天晴,叶子又恢复成深绿色。多年来,当地农民就是根据叶子的颜色来预测天气,安排农活的。
⑨在安徽省和县高关乡大滕村旁,有一棵树龄400多年的老榆树,它也能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这棵树如果在谷雨前发芽,长得芽多叶茂,就预示雨水多;如果它跟别的树一样,按时节发芽,树叶长得疏密有致,就预兆风调雨顺;要是它推迟发芽,叶子长得又少,就预示雨水少,有旱情。几十年来的观察资料证明,它对天气变化情况的预报是相当准确的。
⑩这些植物为什么具有这种神奇的功能?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它的根系敏感地捕捉到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磁场等复杂变化。那为什么其他植物不具备这种功能?看来,要想解开植物预测的机理,还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一旦把植物预知大灾难的超能力之谜揭开,那么将在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树立起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1.通读全文,试分析文章题目“植物‘预测术’”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请说说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⑤自然段写道:“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句中“超能力”的意思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⑧自然段写道:“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 多岁的‘气象树’。”称其为“气象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请依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研究植物预测机理的现实意义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有些植物具有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及预测天气变化的功能。
2、举例子、列数字 用事实和数字具体说明了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
3、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植物“预测术”的说明。
4、具有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可以根据它的叶子颜色的变化来预测天气
5、能够有效防范地震等自然灾害,减少损失;能够有效预测天气变化情况,便于合理安排农活等。
作业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15分)
①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外面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②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300多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③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而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物资源的枯竭。
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⑤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难道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⑥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⑦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⑧“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被破坏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⑨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吧!
15.地球在宇航员的眼中是 。(2分)
16.第4段中“再生”的意思是 ,段中说,水资源等“不能再生”的原因是 ;而“本来”则说明了 ,同时,也用以强调 。(8分)
17.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2分)
18.“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句中将地球比(3分)作 、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 。
【答案】上海市2020-2021学年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模拟卷(一)部编版(五四学制)
15.(2分)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16.(8分)机体的一部分在损坏、脱落或截除后重新生长; 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用品;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原有特点; 人们的行为给这些原本可以再生的资源造成的灾难
17.(2分)是因为可爱的晶莹的球体,很好看的蓝色和白色的纹痕,被随意的破坏并导致资源枯竭,太令人痛心了
18.(3分)母亲 摇篮 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
(二)课外阅读。
刷脸时代
①常见的生物识别方式是指纹识别,但指纹容易留下痕迹被他人复制,而且对手指的清洁度、干燥度要求较高。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来临,数据安全和信息隐私越来越重要,人们需要更安全、有效的身份认证“密码”——人脸识别。
②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并自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合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识别的一系列相关技术,即通常所说的刷脸技术。
③走在大街上,不经意间闯了红灯,你的姓名、籍贯等就会被曝光。A.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做到,即使你遮住了脸部面积的2/3,人脸识别机器也一样能把你认出来。
④刷脸技术,正在快步走进普通消费者的生活—消费,刷脸支付;回家或住酒店,刷脸开门;坐动车或飞机,刷脸进站;办社保或取现金,还是刷脸……
⑤就拿刷脸支付来说,刷脸技术具有以下特点: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B.例如某餐饮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不是照片、视频等,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⑥C.刷脸支付就像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各种机构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露,乃至被用来行骗,只是刷脸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弱隐私”时代。加之行业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标准,使得形势更为严峻。
⑦在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脸”,值得深思。
32. “刷脸技术”指的是什么?用“ ”在文章画出来。
33. “刷脸支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特点。
34. “指纹识别”技术不够安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对的打“√”,错的打“×”。
(1)第③段中提到闯红灯被抓拍的例子,是为了突出人脸识别的准确性。( )
(2)人脸识别已经完全覆盖普通消费者的生活,我们要看好自己的“脸”。( )
(3)“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露,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 )
(4)“刷脸支付”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它有利有弊,我们要谨慎待之。( )
36. 细读短文画横线的句子,填空。
A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B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C句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A句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谈谈你对“人脸识别”的看法。
38. “人脸识别”技术还可以运用在生活的哪些方面,有什么好处。
【答案】32. 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合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识别的一系列相关技术,即通常所说的刷脸技术。
33. ①. 高安全性 ②. 高实时性 ③. 高准确率
34. 指纹容易留下痕迹被他人复制,而且对手指的清洁度、干燥度要求较高。
35. ①. √ ②. √ ③. × ④. √
36. ①. 列数字 ②. 举例子 ③. 打比方 ④. 更具体、准确
37. 人脸识别确实方便我们的生活,但也很容易使我们的信息泄漏,因此我们一定要在使用的过程中,保护好自己的信息。
38. ①用在学校安全保障方面,可以防止陌生人随意进入校园,提高校园的安全性。②可以用在公交车缴费上,避免有时忘记带零钱的困扰。
【解析】
【32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提取信息的能力。
做此题时先通读文章,找到答案的大致范围,然后再进行仔细阅读,注意画准确,不要多画,也不要少画。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并自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合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识别的一系列相关技术,即通常所说的刷脸技术。”从“即通常所说的刷脸技术”就可以找到答案。
【33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提取信息的能力。
做此题时先通读文章,找到答案的大致范围,然后再进行仔细阅读,仔细阅读第五自然段:就拿刷脸支付来说,刷脸技术具有以下特点: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例如某餐饮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不是照片、视频等,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从“就拿刷脸支付来说,刷脸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可以看出这一段在介绍刷脸技术的特点。从“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可以看出刷脸技术具有高安全性;从“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可以看出刷脸技术具有高时效性;从“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可以看出刷脸技术具有高准确率。
【34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提取信息的能力。
做此题时先通读文章,找到答案的大致范围,然后再进行仔细阅读,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常见的生物识别方式是指纹识别,但指纹容易留下痕迹被他人复制,而且对手指的清洁度、干燥度要求较高。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来临,数据安全和信息隐私越来越重要,人们需要更安全、有效的身份认证“密码”——人脸识别。从“常见的生物识别方式是指纹识别,但指纹容易留下痕迹被他人复制,而且对手指的清洁度、干燥度要求较高。”可以看出这部分在介绍指纹识别不安全的原因。
【35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做此题时,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比对给出的句子和文章中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进行判断。
①联系第二自然段:“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并自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和第三自然段“走在大街上,不经意间闯了红灯,你的姓名、籍贯等就会被曝光。”可以知道第③段中提到闯红灯被抓拍的例子,是为了突出人脸识别的准确性。
②集合第四自然段“刷脸技术,正在快步走进普通消费者的生活——消费,刷脸支付;回家或住酒店,刷脸开门;坐动车或飞机,刷脸进站;办社保或取现金,还是刷脸……”和第其自然段“在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脸”,值得深思。”可以知道此题是正确的。
③结合第六自然段:“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露,乃至被用来行骗,只是刷脸技术的成熟。”可以知道此题是不正确的。
④结合第六自然“各种机构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露,乃至被用来行骗,只是刷脸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弱隐私”时代。加之行业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标准,使得形势更为严峻。”可以知道刷脸技术是有弊端的,结合第第四、五自然段“刷脸技术,正在快步走进普通消费者的生活—消费,刷脸支付;回家或住酒店,刷脸开门;坐动车或飞机,刷脸进站;办社保或取现金,还是刷脸……”,“就拿刷脸支付来说,刷脸技术具有以下特点: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可以知道刷脸技术是有利的,所以此题正确。
【36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的好处。
做此题时首先要熟悉说明方法及其好处,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好处分别是:举例子:具体、明晰、真实 ;打比方:生动、形象、具体;列数字:更具体、准确;作比较:突出强调。
①④由“2/3”可以看出此举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好处是:更具体、准确。
②由“例如”可以看出这句话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③由“刷脸支付就像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可以看出这里把刷脸支付比作钥匙,所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37题详解】
此题是开放性题。
做此题时要仔细阅读文章,然后说出自己的理解,答案不唯一,文章中既有刷脸支付的好处也有刷脸支付的弊端,谈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38题详解】
此题是开放性题目。
做此题时要先仔细阅读题目要求,题目问的是:“人脸识别”技术还可以运用在生活的哪些方面,这就需要我们至少写出两点,并且要写出这样的好处,所以结合生活实际写即可,答案不唯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竹石(原卷版+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链接,课文解析,感悟主题,写法鉴赏,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马诗(原卷版+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链接,课文解析,感悟主题,写法鉴赏,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10课外文言文(一)整体把握(原卷版+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快速浏览题目,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内容理解题, 解释加点词, 翻译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