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全解读+同步练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505047/0-171065091160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全解读+同步练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505047/0-171065091165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全解读+同步练习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505047/0-171065091167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引用,5分,答出由大到小得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竺可桢
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难点)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重点)
预习部分
文题解读
“大自然的语言”来做这篇介绍物候学常识的文章标题。这个题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不但生动形象、贴切风趣,而且比起其他的“简介物候学”一类的题目来,新颖别致,更富有吸引力。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写作背景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课文主题
《大自然的语言》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意义等,告诉我们,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读读写写
萌发méng 次第cì 翩然piān 孕育yùn 农谚 yàn
海棠 táng 悬殊 xuán 销声匿迹 nì 草长莺飞yīng
课文解析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EQ \\ac(○,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色。】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漏着暖暖的春意;“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簌簌”模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EQ \\ac(○,2)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拟人,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引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的迷人色彩;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EQ \\ac(○,3)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下定义。更具体、更科学、更概括的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段落解析】文章第一部分(1—3段),从描写温带、亚热带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EQ \\ac(○,4)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打比方。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作比较。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特征是使用活生生的生物进行观测,并且这种观测要更复杂、更灵敏。】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EQ \\ac(○,5)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作比较。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的影响。】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段落解析】第二部分(4—5段)给以解答,说明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EQ \\ac(○, 6)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
EQ \\ac(○,7)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举列子,作比较,拿南京桃花的开放和北京桃花作比较,更具体、更形象了说明了纬度的差异也是影响物候的因素之一,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EQ \\ac(○,8)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举列子,更具体、更真切了说明了经度的差异也是影响物候的因素之一,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EQ \\ac(○,9)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下定义,给逆温层下定义,理解更容易,也说明了高下差异对环境的影响。】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举例子,列举淮南地区种植热带作物成功的事例,说明高下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素。】
EQ \\ac(○,10)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此外”一词说程度,表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是除了经度、纬度、高下差异以外居于次要地位的又一因素。“平均”一词说范围,表明文中所述的提早日期是十年的统筹情况,并非专指某一年。“七种”“十年”“九天”所指明晰,准确说明了古今差异对物候的显著影响。】
【段落解析】在第三部分(6—10段)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因素。
EQ \\ac(○,11)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EQ \\ac(○,12)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段落解析】第四部分(11—12段),在前文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物候观测的意义,提倡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文章从具体现象入手,有条理的说明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
思维导图
课后习题
第一题
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
点拨:本题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理解并概括什么是“物候”。回答本题时,注意一定要使用全面、准确又简洁的语言。
参考答案: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第二题
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 1-3 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2.第 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点拨:本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们体会本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本题,一定在熟读课文、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第1 小题是要求学生明白1-3 段的说明思路,因此要着重注意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以及句与句、段与段的逻辑联系。第2小题是要求把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因此要了解说明顺序主要的分类: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此外,还要了解各种说明顺序的特点以及辨别技巧。
参考答案:
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第三题
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点拨:本题设置是引导同学们掌握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
参考答案:
1.举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 年迟十天左右, 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 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作用: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
2.作比较: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作用: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3.列数字: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4.引用: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 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 到 1930 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作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第四题
比较下列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回答本题,一定要结合语境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一般体现在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般体现在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
如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词语等。
参考答案:
1.这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
2.这段文字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
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可见,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第五题
这篇文章总结了武侯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
点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目的在于激发同学们的探究兴趣,扩大阅读空间,活跃思维。
参考答案:【示例】我认同作者文中所说的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绘出北方边塞之地八月就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白草断折的自然现象。这反映了物候现象与纬度有关。北方边塞纬度较高,天气寒冷,所以八月当中原大地尚处夏季时,西北边塞却大雪纷飞。
课堂问题设置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问题归纳
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 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作者列举的这三个例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次序能否打乱?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不能打乱顺序。这三个例子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我国北方的同一地区,杏花二月开,桃花三月开。布谷鸟鸣叫之时,正是割麦种稻之时。同时也照应了后面一句“花香鸟语”。
3. 课文第三自然段与一、二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本题可运用说明顺序判断三法,第三自然段是对第一、二自然段所列现象的深入发掘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的逻辑关系。
4. “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到十天左右”,句中的“左右”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
不能。“左右”对十天进行了限定,表示一个大概的数字,如果去掉就变成一个确切的数字,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介绍说明。
6.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呢?
因为一般人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都比内陆暖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此时举一个例子,存在偶然性,说服力不强,举两个例子增强了说服力。
7.课文7-10自然段中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
不能颠倒,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度由大到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体现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晰,不能打乱。
8.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又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强调了研究物候学的最终目的。
9.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
本题运用说明顺序判断三法。本文主要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从整体看,文章的思路是:自然现象——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说明,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清楚的认识。
课后练习
阅读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15-18题. (8分〉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5. 请你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④段中的加点词“一定”的表达作用。(2分)
16. 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决定物供现象来的四个因素,作者为什么要先说纬度,再说
经度、高下的差异,最后说古今的差异?请从说明順序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2分)
17. 选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分)
18.3月26日是玲玲的生曰,远在大连和北京的两个姐姐都在微信上发来电子货卡表示祝 贺,令玲玲惊讶的是照片上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开得正盛,可是在气候宜人的大连这两种花却未开放,你能结合选文内容解答玲玲的疑惑吗? (2分)
答案:
(二)阅读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15— 18题。 (8分)
15. “—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评分说明:(2分)点明“一定”这个词在文中的具体作用得1分;指出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得1分。
16. 选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或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所以先说;经度次之,放到第二位;高下差异又次之,放到第三位;古今差异影响最小,所以最后说。呙外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是时间因素,这都是按照逻辑顺序安排的,条理淸晰。(意思对即可)(2分〉
评分说明:(2分)答出逻辑顺序得0.5分,答出由大到小(或由主到次)得0.5分, 结合内容分析解释合理得1分。
17. 作比较。这段文字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曰期与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作对比,突出强调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这个因素。(意思对即可)
评分说明:(2分)答对说明方法得1分,結合内容分析准确得1分。
18. 因为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炜度的内陆,冬天暖和,春天反而寒冷;大连属于沿海地区,它的春天来临要比内陆迟若干天,所以北京的连翅和榆叶梅要比大连开放的早。
评分说明:(2分)可用原文作答;表意完整准确即可得2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雁归来精练,共8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大自然的语言课后测评,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语言表达,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综合训练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下列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