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一遍过(全国通用)
最新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40 散文阅读之品味重点词语的意思及表达效果
展开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40 散文阅读之品味重点词语的意思及表达效果,文件包含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40散文阅读之品味重点词语的意思及表达效果原卷版doc、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40散文阅读之品味重点词语的意思及表达效果教师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预则立,计划到位
第1轮复习(3月初到4月初)是复习基础知识的单元和章节。
第2轮复习(4月上旬至5月中旬)针对热点,抓住弱点,开展难点知识专项复习。
第3轮复习(5月底至6月初),锁定目标,准备期中考试,进行模拟训练。经过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复习,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通过了测试。这将是5月下旬的第三轮模拟训练。明确考试方向,即掌握考试大纲,熟悉复习,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学习。
二、讲策略,事半功倍
1.进一步认真学习地方高中入学考试课程标准和命题说明,有针对性地做好考试准备,
2、学会分类整理,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3.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注重语言的运用,
4.树立大语文观,扩大阅读范围,提高语文能力,
5、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有效运用练习,加强应试能力训练,
7、注重积累,提高解题技巧,将失误减少到最低点。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作为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也是一个常考点。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词语的把握。
词、句是相对于段、章而言的语言单位;在文章中,词语和句子都存在于文段、文章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并与之构成了有机的语义联系。因此,要理解和阐释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意思,除了要对这些词语和句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体悟外,还应当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明确它们与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阐释它们。
一、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邻居吴老先生
叶圣陶
①一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老先生出来,像往常一样晒他的手提皮箱。一打听知道他病倒了。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胸口有些闷,就懒得起来。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只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说了一句话。”
②“什么话呢?”
③“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就是这么一句话。”
④“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
⑤“他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不说什么。半晌才看定了我,‘我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了’,他说。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我是老了,无所谓,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往后有人问你贵处哪儿,你就说鄙籍四川。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他老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
⑥“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听说成渝铁路又将动工他高兴,听说盟国在计划发展民航事业他高兴,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
⑦“你看他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搁。”
⑧“他老先生真的就横了心,不想回去了吗?”
⑨“我想也不过说说罢了。昨天他说了,我当然顺着他,说做四川人也好。到那一天把日本人赶了出去,我们还不是钻头觅缝想办法,最好挤上头一班下水船?我们为什么不回去?你想,人家是动也没动一动,死守在本乡本土,当顺民,当小汉奸,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哪儿还说得嘴响?我们可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吃尽辛苦,跑了几千里路,跟着政府内迁来的,我们是义民——谁说的,一下子想不起来了。总之没有错,我们是义民。地方上什么事啊务的,还不该由我们来承担?就是说两句公众话,我们当然也特别有力量,我们为什么不回去?”
⑩我虽然跟他们吴氏父子一样,家乡还在沦陷中,自己是寄寓在四川,可没有想到将来回去可以享受特殊权益,像任夫先生说的。我想这个想头有些妙,一时说不下去,只见任夫先生嫌他的身材不够高似的,狠狠地挺了一挺。
⑪两天过去,吴老先生好了,可是从此以后,太阳虽好,再没见他晒他的手提皮箱。廊沿前种着两盆石斛,以前几乎见我一回说一回,石斛这东西滋阴,清内热,煎汤喝是最妙的饮料,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走,哪怕多花些脚力,川石斛,在下江是太名贵了,这些话,现在也不再说了。
⑫他改变了不出门的习惯,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春二、三月青羊宫赶花会,四月初八望江楼看放生,有什么应景的名目他都要去看看。回来就气吁吁的躺在廊下那张竹榻上,见着我或是他儿子,往往说:“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有时还加上说:“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样样要加上些花椒面和辣子,还有葱蒜,简直是跟舌头鼻子为难。”
⑬门前有挑着树苗卖的,随便讲价讲成了,他老先生买了两株橘树苗。他叫他儿子种在院子里,他在一旁相度,两株该距离多少远将来才可以各自发展。种停当了,他坐下来,自言自语道:“开花,总得七八年,结果,总得十来年吧。不过没关系,反正有人闻它的香味,吃它的橘子,就是了。”
⑭从橘子谈到了四川的果子。他说除了橘子、广柑、苹果、龙眼以外,其他都不好吃,尤其是枇杷,一层厚皮包着颗核儿,单单忘了长肉。他说他们家里有两株大枇杷树,每年结上五六担,红毛白沙,个儿有核桃大,甜得胜过冰糖,冰糖没有它那股鲜味。他说现在是采枇杷的时令了。
⑮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朝我说:“叶先生,古人说到处为家,你看是不是有些道理?”
⑯“人不比树木,树木生根在地里,移动不得,人当然可以到哪儿住哪儿。”我迎合着老先生的意思。
⑰“你看,这儿四川这么多的人,打听他们的祖先,都是旁的地方来的。他们来了,住下了,一样在这儿成立了家室,长养了子孙。”老先生说。
⑱任夫先生朝我看看,同时擦掉他掌心的土。
⑲吴老先生低下头,喃喃地念着不知道哪儿来的文句:“其俗柔靡,人轻节义。”
(选自《叶圣陶散文》)
从下面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作答。
(1)见着我或是他儿子,往往说:“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有时还加上说:“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品味加点词只是蕴含的情感。)
(2)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朝我说:“叶先生,古人说到处为家,你看是不是有些道理?”(吴老先生“沉默”时会想些什么?请从吴老先生的角度,以第一人称描述他当时的心理。)
【答案】
(1)一个“只是”说明别的都习惯了,只有菜还不习惯。因为吴老先生的口味还是故乡的口味,他理性上要与沦陷区的故乡做切割,但感官上却难以摆脱,无法摆脱。菜的吃不惯,代表了吴老先生处在爱国与乡愁的挣扎中的心灵困顿。
(2)唉!我好想吃一个故乡的枇杷啊,那种鲜甜只能不知有没有机会尝到了!不,还是不想了,既已决定定居四川,过几年枇杷没有,自己种的橘子也会成熟了!(合乎情理即可)
【解析】
(1)考查赏析词语。“只是”表示强调,联系第十二段中的“他改变了不出门的习惯,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春二、三月青羊宫赶花会,四月初八望江楼看放生,有什么应景的名目他都要去看看”可知,这个词语在句中表示的是他已经决定把成都当作家乡,已经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习惯和节奏,只是吃得还不习惯。他意识到家乡的民风已经发生了改变,屈从于侵略者,于是以家乡为耻,才会决意以成都为家。这是一种理性的割舍,但多年来一直在家乡生活,家乡的品味一直难以变化,所以才会强调只是菜吃不惯。理性上的割舍与品味的牵绊,表现了吴老先生在爱国与思乡之间的挣扎。
(2)考查揣摩人物心理。需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联系第十四段中的“他说他们家里有两株大枇杷树,每年结上五六担,红毛白沙,个儿有核桃大,甜得胜过冰糖,冰糖没有它那股鲜味。他说现在是采枇杷的时令了”可知,他此时会想到家乡的枇杷,想要吃到家乡那香甜的枇杷。联系第十三段中的“开花,总得七八年,结果,总得十来年吧。不过没关系,反正有人闻它的香味,吃它的橘子,就是了”可知,他已经决定定居在成都,所以才会买来橘子树种下,要等它结果后吃。所以他此时还会想到虽然没有枇杷,但等到自己种下的橘子成熟也是很好的。据此拟写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追光者
董瑞丰
①说起宇宙,他满眼挡不住的光芒。
②宇宙如何从黑暗走向光明?人类能否看到来自宇宙深处的第一缕光?……解开它,无疑将拓宽人类观测宇宙的能力,填补人类认识宇宙的空白。这个当今观测宇宙学最热门和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始终系在武向平的心头。
③敬天爱地,不舍星夜。儿时,延安黄龙山,漫天星辉驻入心田;大学和研究生,学着物理和电磁场理论,却琢磨着为何类星体如此明亮;而后,他改行研究天文。你在看宇宙,宇宙也在看你。这种奇幻的交流,让武向平痴迷。
④2003年,他提出建设一套探索宇宙最早发光天体的方案:用一定数量规律排列的天线阵,探测红移在10以上的中性氢辐射信号——那是人类要抓捕的来自遥远宇宙深处的神秘信号。
⑤为了将理论化作现实,武向平走出办公室,走进新疆天山深处。高原上,四野荒芜,高寒缺氧,不见树木;凶险和孤独相随,星辰为伴。一顶孤独的帐篷,在冷冽中驻扎,直到乌拉斯台观测基地在一砖一瓦中建成。由于远离人烟、交通不便,基地建设之初,他时常不喝水,患上了痛风。
⑥经过三年建设,南北4公里、东西3公里,两条基线组成的大型低频射电干涉望远镜阵列(21CMA)诞生,共计10287只天线。这是世界上最早建成并专门用于搜寻宇宙第一缕曙光的项目,率先获得了低频波段的宇宙图像。
⑦基于21CMA积累的重要经验,武向平后来成为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中国首席科学家。SKA将会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射电望远镜。作为SKA主要发起国和成员国,中国SKA清晰的科学目标和发展路线图已经确立。
⑧“这个遥望宇宙的巨眼,将带来全新的宇宙信息。它的重大科学发现中,必有中国的贡献。”武向平坚信,人们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拨开重重迷雾,追寻到宇宙的第一缕曙光。
⑨“中国天眼”FAST验收后,武向平又担任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负责科学目标的遴选。
⑩FAST总工程师南仁东去世前,给武向平发来的最后一条信息是:“再见时,一个快乐的老南,一个快乐的小武。”
⑪两位天文学家,同怀浪漫情怀,神往浩渺宇宙;又以踏实笃定的心,双脚扎在大地,一心扑向科研,为大国重器的铸就拼尽心力。
⑫对遥远世界无限接近的渴望和悸动、好奇与想象,是人类超越自身的重要力量。武向平看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热爱天文,而中国也在大力发展天文学。
⑬十年前,他就开始为国内的大中小学生做科普,每年三四十场。中国还有大约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他坚持每年到贫困地区为中小学做讲座,让山区的孩子们感受科学的魅力、宇宙的奥秘。
⑭从孩子的眼睛里,他看到了光,那是求知若渴的热情。他们身体坐得笔直,耳朵竖得高高,目光炯炯,纷纷举手提问:“星星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比宇宙大的是什么”“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外太空有没有硅基生命”……在这些脑洞大开的问题里,武向平陶醉了。
⑮“科技实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他说,把科学的种子撒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待他日长成,就是国家创新、创造能力的未来。
⑯时不我待。逢年过节,于别人是热闹的团聚,于他却是难得的静思、钻研好时机。
⑰即便大年三十晚上,他依然伏案工作,为“中国天眼”勾画未来的发展蓝图,期待超越国际上的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引领国际射电天文的发展大潮。
⑱走路如风,语速飞快,他好像一个永动机,总是蓄满能量。
⑲很多人汲汲以求的东西,他看得很轻。相比于个人的光环,他更愿意把青年学者推到台前。每一个项目打好扎实基础步入正轨后,他就让自己渐渐隐去,再辟新的方向。
⑳向着星辰,眼里有神,脑门生光。那光,在宇宙深处,在人心底。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高原上,四野荒芜,高寒缺氧,不见树木;凶险和孤独相随,星辰为伴。(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2)他们身体坐得笔直,耳朵竖得高高,目光炯炯,纷纷举手提问。(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
(1)环境描写,以环境的恶劣衬托武向平内心的坚定,赞扬了武向平献身科学的精神。
(2)一些列形容词生动描绘出孩子们认真听讲座的情境,表现了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热情。
【分析】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题干要求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从“四野荒芜,高寒缺氧,不见树木;凶险和孤独相随,星辰为伴”可以看出本句话是环境描写,这是描写武向平在新疆工作的环境,突出了环境恶劣,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武向平没有丝毫的退缩,衬托武向平不惧艰难,意志坚定,赞扬了武向平献身科学的精神。
(2)题干要求赏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笔直”是形容孩子们的坐姿端正,“高高”形容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炯炯”形容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这些形容词生动描绘出孩子们在听讲座时的认真、专注,表现了孩子们求对科学知识的渴求。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这首不朽诗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对于一切美好,竭尽全力地追求之后即使得不到也会释怀和心安,也依然会由衷地欣赏和赞美。
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不同的人对枣树的做法和态度。
路过的人们望枣兴叹,无可奈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⑤段句子中画线词语的理解。
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3.第③段作者写小后生打枣的事有什么作用?
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子:“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的理解。
5.关于这颗枣树带给作者的启示,以下选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正因为触摸不到,才会让人对美好的事物愈加地企慕。
B.当我们对美好事物产生向往时,未必一定要走近它。
C.得不到的美丽往往给人们带来的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境。
D.如果想得到美好的事物,就一定要经历艰难险阻。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老房子
第广龙
①从崆峒山下来,弟弟说,在我们家住过的老房子那儿开了一家饹面馆,味道不错,不如去了一边吃饭,一边看看老房子现在的样子。
②弟弟说的老房子,在平凉城中山桥旁的果木市巷。位于巷子口的第一个院子,叫11号院。那是一个大杂院,过去,容纳了二三十户人家。我们家的老房子,进院子第一家就是。我们在这里住到1976年,老房子破损严重,房顶不再平整,墙体都酥软了,实在是住不成了,我们这才搬到八盘磨。老房子只有一间,大约40多平方米,一进门就是灶火,里面还有一个门洞,挂上门帘,便隔出了两个空间。在这里,我度过了童年,成长为少年。
③院子不是原来的院子了,眼前的景象,怎么也无法和记忆中的样子联系起来。原来的房子是土木结构,那时候,平凉城里大部分的房子都是这样建造的。现在我看到的,是在原址上盖的红砖房,房子的门朝着马路,成了门面房。
④来吃饸饹面的人不算多,我们进来,当然被当成普通的食客。看我们搂着碗边吃边说,看我们游移的神情,能猜出我们的过去吗?
⑤脚下的地面,我们曾经一遍遍踩踏过。我以为过去的印记全都消失了,什么也不会留下。毕竟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都能换一种模样,何况一个院子、一间房子。可是,让我惊异的是,在路边,电线杆还在,上面伸出来的路灯的灯杆和灯罩,也都在。我仔细辨认,竟然是先前的!当年这里立电线杆是一件大新闻。原来走夜路,都是摸黑走,想要有光亮,只能拿手电。自打路灯亮起来,11号院的人晚上都睡得晚了。尤其是孩子们,那叫一个兴奋啊。多少个夜晚,我在路灯下跑来跑去,夜深了还不回家。
⑥ 弟弟埋着头,吸溜吸溜,把一大碗饹面吃光了,连汤都喝光了。我没有吃完,因为早上吃了羊肉泡馍,肉多,饼子结实。在平凉城,最有名的羊肉泡馍是春华楼的,老百姓一年也吃不了一两回。过去的日子艰难,吃羊肉泡馍是很奢侈的,轻易不敢下这个决心。记起我参加工作后,特意叫上父母去吃,显得隆重又有仪式感。感谢弟弟的提议,这一趟回来,看到了以前住过的院子,忆起以前住过的城。
⑦这些年,每年清明,我都会回来上坟。在11号院生养我们的父母已去世多年,埋在水桥沟的南山。父母不会再路过11号院,不会再去八盘磨了。父母为我们调皮惹祸、为下一顿吃什么的叹气声,似乎还在耳边回响。
⑧弟弟和我都在外地,都成了异乡人。弟弟先在酒泉,后来去了额济纳旗,路远,走两天才能回来。弟弟跟我一样,十七八岁就离开家了,遇到多大难处,都自己克服,给家里写信,说的都是敞亮的话题。人只有出门在外,对一些事理的看法才会改变,也更加为亲人着想。而父母对于我们的牵挂,每一样都落在实际上,让我们安心过自己的日子。上一次弟弟回来,是五年前,下一次,不知道又到哪一年了。父母活着的时候,我回来的次数多。父母不在了,我和弟弟回到平凉,都是住旅馆。
⑨即便在远方,对于家乡的思念,也会在某些日子里变得强烈。回来了,走走看看,难过而又喜悦。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5月7日)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老房子原先是土木结构,破损严重,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老房子现在是红砖房,成了___________;
原先我和弟弟是老房子的主人,现在我们再回老房子旧址,我们却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联系上下文,简要阐述第⑤段画线句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3.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弟弟跟我一样,十七八岁就离开家了,遇到多大难处,都自己克服,给家里写信,说的都是敞亮的话题。(你如何理解第⑧段这句话中“敞亮”一词的意思?)
(2)父母不会再路过11号院,不会再去八盘磨了。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4.在最后一段里,作者提到“回来了,走走看看,难过而又喜悦”,这里的“难过而又喜悦”说法矛盾吗?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一、(2021·山东济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红条绒布衫
①“妈,一周不到,买了三件长袖衬衣了,都还没穿呢,咋又要买呢?”我话没说完,患小脑萎缩症的妈,就说我没良心,又提起花婶的红条绒布衫。
②听着妈欠逻辑的话,我真真切切地又回到了那遥远的岁月。
③那年我上小学五年级,妈是妇女队长兼棉花专业队队长。一天下午,我放学路过棉花田,妈正在地头把苦楝豆儿往冒着热气的大铁锅里倒,她是在试验用土法熬制棉田专用农药。妈高挽着袖子,利索地添水、加柴、搅锅、验药。两条大辫子交叉绑在身后,汗水浸润的脸庞更显得白里透红。爹担着水桶来帮忙,对妈说:“刚才碰见村长,说让你带着花婶明天去公社开棉花技术培训会。”
④第二天一大早,花婶来家找妈一起去开会。花婶穿着一件红条绒布衫,上面三颗包金边的大黑绒扣,要多好看有多好看。妈凑近了仔细端详花婶的红条绒布衫,一脸的羡慕。“这是我结婚时的衣服,一直没舍得穿。今天这不是到公社开会嘛,就拿出来穿了。你长得好看,穿上肯定更好看。你试试。”花婶边说边脱下红条绒布衫给妈试穿。
⑤我忍不住惊呼:“妈,你穿真的比花婶穿还好看!”妈脱下了布衫,叹口气说:“我啥时候也能有件红条绒布衫呀!”爹说:“是啊,你经常去外面开会学习,应该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啊。今年你又被评为‘劳模’了,过几天队里给你发了奖励籽棉,你拿到县城卖了,也买一件她花婶那样的布衫吧。”妈说:“妮儿说了多少回了,要买钢笔,还得给她做个新书包。布衫,我就先别想了。
⑥秋收之后的一个星期天,生产队的牛车去县城拉化肥,妈把两个装满东西的大口袋搬到了牛车上。我知道妈这是要搭车上县城哩,就也爬上牛车,想跟妈一起上县城。妈说卖东西赶集带着我耽误事,赶我下车。爹对妈说:“这一袋儿红薯皮是你检的,那一袋儿红薯干儿也是你拾的红薯切的,卖了钱你就也买一件她花婶那样的布衫吧。也带妮儿逛逛县城。”“呵呵!我还怕你把我的‘私有财产’充了家庭的公哩。”妈开心地笑着,没再赶我下车。
⑦妈把我领到新华书店门口的书摊儿前,对摆书摊儿的大爷说:“能不能先让妮儿在这儿看书,一会儿我卖完东西,再来给你付钱?”大爷满口答应。妈回来的时候,胳膊夹着空口袋,我知道她已经把东西卖掉了。我想把这本《少年文艺》看完再走。妈看我拿着手里的书实在不想放下,就坐在一旁等我。过了一会儿妈说:“再不赶紧,赶不上拉化肥的牛车了,得步行回家哩。”我急得眼泪下来了,求妈再让我看一会儿。妈问大爷:“这书本哪儿能买到?”大爷说:“这样的书得事先向邮局订。一订一年的,得一块多钱。”妈若有所思地“哦”了一声。
⑧回家的路上,妈在一家商店的柜台上看到了那件红条绒布衫,她看着摸着,犹豫不决的样子。
⑨那天妈到底还是没买红条绒布衫,我们也没赶上生产队拉化肥的牛车,步行回了家。到家时天已经快黑了,妈进门就对爹说:“等邮局送信的再来村儿上,你打听一下啥时候订《少年文艺》,给妮儿订一份。”后来我听老师说可以通过学校订刊,妈就把订刊的钱给了我。听老师说,我是学校唯一一个订报刊的学生。
⑩后来家里每顿都能吃上白面馍了。有一次,我提起妈一直想也没想到手的红条绒布衫,妈说:“那样的布衫早过时了,即使不过时,也不适合我这岁数的人了。”
⑪过了这么多年,现在关于红条绒布衫的往事又被头脑不清楚的妈反复说起,我才意识到,红条绒布衫大概是妈心底里深藏的一个遗憾,虽经岁月洗涤,却依然真切地存在于潜意识里。
⑫我想到可以到网店上撞撞运气。还真让我找到了一件复古款的红色条绒布衫!又另外淘到了几颗包金边的黑绒布扣。
⑬我把红色条绒布衫拿给妈的时候,妈摸着上面的包金边黑绒扣,惊喜的神情像个孩子。银发驼背的妈穿上红色的条绒布衫,仔细端详着:“这布衫多难看!”她又把柜子里自己的衣服拿出来一件件试穿着:“看看,我哪一件衣服都比这红条绒布衫好看!”
⑭我的鼻子酸酸的,妈妈身上的红条绒布衫模糊成了一片红色云影。
(选自《散文选刊》,作者海峡,文章有删改)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按照文章顺序概括围绕“红条绒布衫”讲述的事情。
(1)妈提起花婶的红条绒布衫,唤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自己攒钱要买红条绒布衫,为了给我订书再次放弃;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妈反复说起红条绒布衫,我为妈买来复古款红条绒布衫。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妈高挽着袖子,利索地添水、加柴、搅锅、验药。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
妈若有所思地“哦”了一声。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⑭段画线句“我的鼻子酸酸的,妈妈身上的红条绒布衫模糊成了一片红色云影”的理解。
4.结合全文,说说妈对红条绒布衫的情感态度变化,并分析其在文章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
(2021·辽宁盘锦·中考真题)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一寸都不能少
阎秀丽
①爹拄着镐头,背靠着地头上的一棵杨树,磕了磕鞋里的土,然后眯着眼睛,看着面前一排排笔直的垄沟,延伸到炊烟的最深处。
②他的眉头忽然皱了一下,用手在眼前上下比量一番,又在地头来回走了几遍,越走眉头皱得越紧。
③我纳闷儿地看着爹,低声问娘:“我爹怎么了?”
④“谁知道抽的哪门子风。”娘说。
⑤“这都快中午了,我饿了,喊我爹回家吧。”我咽了口唾沫,看了看爹的背影,对娘说。
⑥爹性子急躁,还保留着在部队的作风,做什么事都极认真、讲原则,差一点儿也不行,他不发话,我可不敢擅自“离队”。
⑦娘看了看头顶的太阳,又看了看我,回头喊了一嗓子,爹没应,又喊了声,爹还是没理,自顾自地在地头上走来走去。娘生气了,拉着我的手就往家走。我回头,发现爹正猫着腰,似乎在一条垄沟里寻找着什么东西。
⑧我和娘回到家,吃了午饭,便又去了地里。还没等到地方,就发现我家的地里站着一群人,有很大的吵架声从人群里传出来。
⑨吵架的,竟然是爹和老瓦叔!爹和老瓦叔怎么能吵吵起来?他们俩可是从小一起长大的!
⑩听说爹当兵走的时候,老瓦叔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说你就放心去部队吧,家里有我呢。即使后来他们都成家了,我家的农活儿老瓦叔还是像以前那样,没少帮忙干。爹也很感激,每次回来都会和老瓦叔喝两盅,唠上好一阵子。
⑪我和娘钻进人群,看到爹拎着镐头,额头上青筋暴起,指着离他不远的老瓦叔,高一声低一声地吼着。
⑫“弟妹你来评评理,你说说你家人,非得说我占了你家的地,这怎么可能?你家的地这些年都是怎么种的?还不是每年开春我帮你们家种?他说地不对劲儿,这不是埋汰我吗?”(A)老瓦叔涨红着脸,横在娘的面前气哼哼地说。
⑬我心里也有些生爹的气,狠狠瞪了爹一眼。老瓦叔虽然爱占点儿小便宜,可平时没少帮我家忙。他家的日子比较紧巴,但也不会干占地这样的事啊!
⑭娘赶紧笑着说:“别听他胡说,你怎么能占我家的地呢?”爹几步跨到要离去的老瓦叔面前,两手一张吼道,“把地的事儿整明白再走!”
⑮“哎,我看你是没完没了啊,谁稀罕占你家地咋的?当初分地的时候是有文书的,你这块地有多少条垄沟,你数数,看少没少!”
⑯“垄沟是一条没少,界石也在那儿埋着,看哪儿都没毛病,但是垄台儿变窄了!当初分地的时候,界石正对着这棵小树。”父亲指着地头儿的杨树说,“当时我是不是还开玩笑说不用埋界石,用这棵树当界石得了。你说树要是死了咋办,还得以界石为准。这你都忘了?要不咱们拿上尺,按照文书重新量一下?”
⑰“我……我……”爹的话让老瓦叔忽然结巴起来,(B)他看了看爹的眼睛,又看了看地头的那棵树,赤红着脸说不出话来。
⑱“行了,不就是半条垄的事吗?至于吗!”娘赶紧拽着爹的袖子,低声说道,“他家地少人多,算了。”
⑲“绝对不行!”爹转身离开,声音很大。
⑳打那以后,老瓦叔看到爹和娘的身影,都会讪讪地躲开,满脸的不自在。爹在县里工作,忙起来根本没空回家。家里有什么农活儿,娘自然也不好意思再去麻烦老瓦叔帮忙,只能自己干。我心里不由得对爹多了一丝怨气,就因为那半条垄,好好的两家人倒变了仇人一样。
㉑燥热的夏天,一个跟斗跳进了秋天的谷香里。爹弯着腰,身子前倾,飞快地挥舞着镰刀,随着有节奏的刷刷声响,他用脚一勾,镰一挟,谷子便成一抱……爹把收割下来的粮食装了满满两大袋子。他望着我说:“走,去你老瓦叔家一趟。”我虽然纳闷儿,但还是跟着爹去了老瓦叔家。
㉒“送给你啦。”爹将粮食从独轮车上卸下来说。(C)看着爹和满满的两袋粮食,老瓦叔的脸,红得像猪肝。
㉓爹“扑哧”一声笑了,就像石子儿投进潭水里,脸上荡漾着欢乐的波纹,挠了挠头,似乎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拉着我走开了。我蹦跳着跟在爹的身后,看着阳光被树叶剪碎,落在心里成了点点滴滴的疑惑。忍不住问爹:“辛辛苦苦打下来的粮食,给他送去干什么啊?”爹说:“他家人口多,粮食不够吃,要不能占咱们家地吗?”
㉔“既然你这么想,那他占就占了呗,还急赤白脸地要回来干吗?咱们挨着累收了粮食又给人送去,图啥呢?”
㉕“两码事。我当兵的第一天,班长就告诉我,有一句话,每个人一定要牢记在心。”爹的眼睛蒙上了一层雾气,“这不仅成为渗进骨子里的习惯,也成了每名军人一生的誓言。”
㉖“啥话?”
㉗爹放下手里的独轮车,身体站得笔直,看着眼前广袤的土地,声音铿锵有力。“属于我们自己的土地,一寸都不能少!”爹的话在蓝天下轰然作响。
(选自《辽宁日报》,有删改)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6.选文第⑩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7.选文中三次写到老瓦叔脸“红”,原因分别是什么?
(A)老瓦叔涨红着脸,横在娘的面前气哼哼地说。
(B)他看了看爹的眼睛,又看了看地头的那棵树,赤红着脸说不出话来。
(C)看着爹和满满的两袋粮食,老瓦叔的脸,红得像猪肝。
8.品析选文第⑬段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我心里也有些生爹的气,狠狠瞪了爹一眼。
9.选文第㉑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爹弯着腰,身子前倾,飞快地挥舞着镰刀,随着有节奏的刷刷声响,他用脚一勾,镰一挟,谷子便成一抱……
1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爹“扑哧”一声笑了,就像石子儿投进潭水里,脸上荡漾着欢乐的波纹,挠了挠头,似乎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拉着我走开了。
11.选文结尾画线句子别具深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名师点睛
“重要词语(含短语)”一般指:
①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
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
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
④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代词)。
⑤比喻、借代、反语等特殊的词语。
⑥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
锤炼字词解题三步走:
第一步:关注词语的含义。这里的含义包括词语本身的意思和语境义。从字词含义的角度体会妙处。
第二步:关注词语的手法。字词的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拟物、双关、通感、夸张等修辞。
第三步:关注词语的作用。说作用时要从内容(突出描述对象的……特点)、情感(表达……情感)、结构(照应……、承上启下、线索等)三方面谈,尽量全面。表达效果主要是生动形象、含蓄蕴藉等。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43 散文阅读之根据文本内容适当拓展,文件包含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43散文阅读之根据文本内容适当拓展原卷版docx、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43散文阅读之根据文本内容适当拓展教师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42 散文阅读之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文件包含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42散文阅读之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原卷版docx、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42散文阅读之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教师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41 散文阅读之分析作品蕴含的感情,文件包含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41散文阅读之分析作品蕴含的感情原卷版docx、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41散文阅读之分析作品蕴含的感情教师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