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遗传因子的发现——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单元双测卷(A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1)遗传因子的发现——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单元双测卷(A卷)(含答案),共17页。
(1)遗传因子的发现——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单元双测卷(A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如图表示“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代表雌、雄生殖器官,抓取的小球记录后需放回原来的小桶内B.每个小桶内的D和d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保持一致C.该同学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D.重复抓取4次后即可得出结果为DD:Dd:dd=1:2:12.现用山核桃甲(AABB)、乙(aabb)(A/a、B/b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两植株作亲本杂交得F1,F1(测交结果如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正反交结果不同,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F1产生的AB花粉50%不能萌发,不能实现受精C.F1自交得F2,F2的基因型有9种D. F1自交得F2,F2表型有4种3.我国北魏时期的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中写道:“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意思是水稻、豌豆等谷物不仅成熟期有早晚,而且在多种性状上都有差异。下列关于性状的说法错误的是( )A.谷物的显性,性状是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B.成熟期不同的谷物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C.可以通过杂交实验验证某种谷物的“质性”与“米味”是一对相对性状D.控制豌豆“粒实”性状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4.已知荠菜的三角形果实和卵圆形果实是由一对基因R、r控制的。用荠菜进行两组实验:实验①:让三角形果实荠菜植株(a)进行自交,子代个体中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3:1;实验②:让a植株与卵圆形果实荠菜植株(b)杂交,子代个体中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1:1。下列关于两组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从实验②可判断三角形果实对卵圆形果实为显性B.实验①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4C.让实验②所得子代中的三角形果实荠菜植株自交,结果与实验①相同D.将实验①子代中的三角形果实荠菜植株与卵圆形果实荠菜植株杂交,所得后代为卵圆形果实荠菜植株的概率是1/45.某研究小组从野生型高秆(显性)玉米中获得了2个矮秆突变体,为了研究这2个突变体的基因型,该小组让这2个矮秆突变体(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发现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若用A、B表示显性基因,则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A.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B.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C.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高秆,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极矮秆D.F2矮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F2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166.为了加深对基因分离定律的理解,某同学在两个小桶内各装入20个等大的方形积木(红色、蓝色各10个,分别代表配子D、d)。分别从两桶内随机抓取1个积木并记录,直至抓完桶内积木。结果,DD:Dd:dd=10:5:5,该同学感到失望。你应该给他的建议和理由是( )①把方形积木换为质地、大小相同的小球;以便充分混合,避免人为误差②将某桶内的2种配子各减少到1个;因为卵细胞的数量比精子少得多③改变桶内配子的比例,继续重复抓取;保证配子的随机分配和足够大的样本数④每次抓取后,应将抓取的配子放回原桶;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7.为了研究两对相对性状之间的遗传,科研人员分别进行甲、乙、丙三组遗传学实验,实验材料为三种哺乳动物。已知两对相对性状均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三组实验中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甲组可能是任意一对基因显性纯合均使胚胎致死,则亲本A和亲本B一定为杂合子C.乙组可能是含有两个显性基因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则F2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4D.丙组可能是其中某一对基因显性纯合时胚胎致死,则F2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5/68.某种鼠的黄色与鼠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正常尾与卷尾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黄色卷尾鼠彼此杂交,得子代:6/12黄色卷尾、2/12黄色正常尾、3/12鼠色卷尾、1/12鼠色正常尾。由此所做出的推断错误的是( )A.上述遗传现象仍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出现上述遗传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基因T纯合致死C.彼此杂交的黄色卷尾亲本的基因组成为AaTtD.子代鼠色正常尾和鼠色卷尾杂交,后代鼠色卷尾:鼠色正常尾=2:19.进行有性生殖的某种植物含有n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每对基因只控制一种性状,相应基因可以依次用A/a、B/b、C/c…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的植株杂交,可以恰当解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B.仅考虑两对基因,若两亲本杂交子代的表型之比为1:1:1:1,则亲本之一肯定为隐性纯合子C.某植株n对基因均杂合,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其测交子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2nD.某植株n对基因均杂合,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其测交子代中单杂合子(仅一对基因杂合)的比例为n/2n10.某植物的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E和e、F和f,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控制,基因E和F的作用相反,E基因控制色素合成(颜色的深浅与E基因的个数呈正相关),F基因淡化色素的颜色(淡化的程度与F基因的个数呈正相关)。该植物的花色有红色、粉色、白色三种,部分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如表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白色植株的基因型除了表中所给外,还有eeFF、eeFf、eeff三种B.若纯合红色植株与纯合白色植株杂交,后代全为粉色植株,则亲本中白色植株的基因型为EEFF或eeffC.基因型为EeFf的植株自交,后代红色︰粉色︰白色=1︰2︰1D.红色与白色植株杂交,后代不会出现白色植株11.已知家兔的毛色受多对基因控制,A、at、a分别控制野鼠色、棕黄色和黑色,C基因控制毛色的出现,c为白化基因,纯合时能抑制所有其他色素基因的表达。选择不同颜色的家兔杂交,子代以及比例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根据杂交组合一和二,可确定控制家兔毛色基因的显隐性关系是A>at>aB.杂交组合一中白色家兔可能有3种基因型,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2C.利用测交的方法可确定杂交组合二的子代中有色家兔个体的基因型D.杂交组合一棕黄色个体随机交配,子代棕黄色与白色家兔的比例可为8:112.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科学家发现,有些甜粒玉米穗上会结有少量非甜粒玉米的籽粒,而邻近种植的非甜粒玉米穗上却不会出现甜粒玉米的籽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玉米植株进行杂交实验时,必须进行去雄和套袋操作B.在甜粒玉米穗上和非甜粒玉米穗上所结种子的基因型相同C.甜粒玉米穗上所结非甜粒玉米的籽粒长成植株后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D.非甜粒玉米穗上所结种子长成植株后自交后代可出现甜粒玉米13.某植物的花色有黄色、褐色、蓝色、红色和紫色5种,其由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D/d)控制。当植株基因型为A_B_dd时,花瓣呈现紫色。野生型植株都为紫色纯合子,甲、乙、丙三个突变株自交,F1的结果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野生型植株与突变株甲杂交,F1全部表现为紫色B.若突变株甲与突变株乙杂交,F1中出现紫色植株的概率可能为3/8C.突变株丙自交所得F1中的紫色植株与褐色植株杂交,子代中出现褐色杂合子的概率为1/9D.突变株乙自交所得F1中的紫色植株与突变株乙杂交,子代中出现黄色纯合子的概率为1/12二、多选题14.人对苯硫脲(PTC)的尝味能力是由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T、t)控制的。PTC为白色结晶状物质,有苦涩味,有人能尝出其苦味,称PTC尝味者,有人不能尝出其苦味,称PTC味盲者。研究发现,体内不含t基因时PTC尝味能力最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PTC味盲者基因型是tt,基因型为Tt的人有PTC尝味能力B.若两个有PTC尝味能力的人结婚,子女一定都有PTC尝味能力C.若两个PTC尝味能力最强的人婚配,其子女PTC尝味能力也最强D.若基因型为Tt的两个人婚配,生下一个孩子PTC尝味能力最强的概率为1/315.已知兔子的毛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C、Cch、Ch、c控制,上述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不同基因型兔子的表型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由表可知,C、Cch、Ch、c之间具有一定次序的完全显隐性关系B.不同基因型的浅灰毛兔相互交配,后代的表型为灰毛:浅灰毛=3:1C.若想确定某只雄兔的基因型,可让其与多只雌性白毛兔交配,看后代表型即可判断D.若后代出现3种表型,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一定为CCch×CchCh16.某植物的紫花与红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且是由一对遗传因子(D、d)控制的完全显性遗传。现用一株紫花植株和一株红花植株作为实验材料,设计如表所示的实验方案以鉴定两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两种交配方式中,都有能判定紫花和红花显隐性的依据B.若①全为紫花,则④为DD×DdC.若②为紫花和红花的数量比是1:1,则⑤为Dd×ddD.③为Dd×Dd,判断依据是子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亲本携带隐形遗传因子17.鸭的蹼色受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M/m和Y/y控制,其中A基因控制黑色素合成,M基因促进黑色素在脚蹼沉积,Y基因促进黄色的胡萝卜素在脚蹼沉积,其脚蹼的颜色与基因的关系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自然界中黑色脚蹼的鸭共有6种基因型B.基因型为 AaMMYY的鸭,其脚蹼为花斑色C.任意两只黄色脚蹼鸭杂交,子代均表现为黄色D.基因型为 AaMmYy的雌雄鸭杂交,子代中黑色脚蹼鸭占3/1618.某两性花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基因A控制紫色,a无控制色素合成的功能。基因B控制红色,b控制蓝色。基因Ⅰ不影响上述2对基因的功能,但i纯合的个体为白色花。所有基因型的植株都能正常生长和繁殖,基因型为A_B_Ⅰ_和A_bbⅠ_的个体分别表现紫红色花和靛蓝色花。现有该植物的3个不同纯种品系甲、乙、丙,它们的花色分别为靛蓝色、白色和红色。不考虑突变,根据表中杂交结果,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让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测交,可确定F2中各植株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型B.让表中所有F2的紫红色植株都自交一代,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1/6C.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种D.若甲与丙杂交所得F1自交,则F2表型比例为9紫红色:3靛蓝色:3红色:1蓝色三、实验探究题19.某种自花传粉的豆科植物,同一植株能开很多花,不同品种植株子叶有紫色和白色。现用该豆科植物的甲、乙、丙三个品种的植株进行如下实验。如果用A代表显性基因,a代表隐性基因,分析回答:(1)在该植物子叶的紫色和白色这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甲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2)实验三后代的紫色子叶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3)实验四后代的297株紫色子叶植株中杂合子的理论值为_____株。(4)若将丙植株的花除去未成熟的全部雄蕊,然后套上纸袋,待雌蕊成熟时,接受乙植株的花粉,则预期的实验结果为紫色子叶:白色子叶=_____。20.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H、h控制),蟠桃对圆桃为显性。如表是桃树两种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单位:株)。(1)根据_____________组的结果,可判断桃树树体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_。(2)甲组的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3)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甲组的杂交后代应出现_____________种表型,比例应为_____________。(4)桃树的蟠桃果形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已知现有蟠桃树种均为杂合子,欲探究蟠桃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即HH个体无法存活),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遗传实验,请补充有关内容。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分析比较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①如果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蟠桃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②如果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蟠桃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四、填空题21.若某一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一对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的表现受另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这种非等位基因间的抑制作用称为上位效应,其中起抑制作用的基因称为上位基因,被抑制的基因称为下位基因。玉米胚乳糊粉层的颜色有紫色、红色和白色三种,受C/c、P/p这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纯合紫色胚乳糊粉层玉米和纯合白色胚乳糊粉层玉米杂交,F1全为紫色胚乳糊粉层, F1自交得F2,F2中玉米胚乳糊粉层出现紫色、红色和白色。(1)如果一对呈显隐性关系的等位基因,两者同时存在时出现了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性状,则两者之间为不完全显性。某同学认为F2中出现红色胚乳糊粉层可能是不完全显性的结果,该观点_____(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_____。(2)若控制玉米胚乳糊粉层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间存在上位效应,且c基因为上位基因,则F2中红色胚乳糊粉层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让F2中红色胚乳糊粉层个体和白色胚乳糊粉层个体杂交,后代胚乳糊粉层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3)在(2)所给条件的基础上,已知下位基因位于玉米的9号染色体上,玉米的另一对相对性状非甜(E)对甜味(e)为显性。现有纯合紫色甜味玉米、纯合红色非甜玉米、纯合白色非甜玉米若干,欲证明E、e基因也位于9号染色体上,请选择适当的亲本进行杂交,并预期实验结果。杂交实验:选择纯合红色非甜玉米和_____杂交,所得F1自交,观察F2的表型及比例。预期实验结果:F2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4)若欲以(3)所给纯合植株为材料,选育性状稳定遗传的白色胚乳糊粉层甜味玉米,请写出选育方案。______。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该实验需要有足够的重复次数才可获得近似于DD:Dd:dd=1:2:1的结果,仅重复4次,偶然性太大,不具有说服力,D错误。2.答案:A解析:由思路导引可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正反交结果不同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有50%致死造成的,A错误,B正确;F1基因型是AaBb,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1基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有9种,表型有4种,C、D正确。3.答案:C解析:显性性状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A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谷物不仅成熟期有早晚,而且在多种性状上都有差异,如苗秆的高低、果实的多少、“质性”的强弱等,B正确;“质性”与“米味”是不同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可以通过杂交实验验证控制豌豆“粒实”性状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D正确。4.答案:C解析:由题意知,实验①中让三角形果实荠菜植株(a)进行自交,子代个体中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3:1,说明三角形果实对卵圆形果实为显性,亲本三角形果实荠菜植株的基因型是Rr;实验②中让a植株与卵圆形果实荠菜植株(b)杂交,子代个体中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1:1,相当于测交实验。实验②是测交实验,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A错误;实验①亲本基因型是Rr,子一代中RR:Rr:rr=1:2:1,其中能稳定遗传的是RR、rr,占1/2,B错误;实验②亲本基因型是Rr、rr,子代中三角形果实荠菜植株的基因型是Rr,其自交结果与实验①相同,C正确;实验①子代三角形果实荠菜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是RR:Rr=1:2,其与卵圆形果实荠菜植株(rr)杂交,所得后代为卵圆形果实荠菜植株的概率是2/3×1/2=1/3,D错误。5.答案:D解析:该小组让这2个矮秆突变体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发现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9:6:1为9:3:3:1的变式,可推知玉米的株高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且F1的基因型为AaBb。进一步分析可知,高秆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矮秆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aaB_,极矮秆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由题意知,两亲本均为矮秆突变体,可推出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A、C正确。F1的基因型为AaBb,F2中矮秆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共4种,B正确。F2矮秆植株中纯合子(aaBB、AAbb)所占的比例为1/3,F2高秆植株中纯合子(AABB)所占的比例为1/9,D错误。6.答案:A解析:两个小桶分別代表雌、雄生殖器官,每个小桶内方形积木的颜色代表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的种类,所以每个小桶内的两种颜色方形积木数目要相等,不能改变桶内配子的比例,该实验重复的次数越多,模拟的性状分离比越接近真实比例,所以该实验需继续重复抓取,以保证基因的随机分配和足够大的样本数,②③错误;方形积木不便充分混合,容易导致人为误差,①正确;抓取完一次记录好组合情况后,应将抓取的配子放冋原来的小桶内,摇匀后继续实验,以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④正确。7.答案:B解析:分析可知,甲、乙、丙三组实验中,的性状分离比都是9:3:3:1的变式,都存在胚胎或配子致死现象,甲、乙、丙三组实验中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甲组中F2性状分离比为4:2:2:1=(2:1)(2:1),说明可能是任意一对基因显性纯合均使胚胎致死,则亲本A和亲本B可能均为杂合子,也可能一个为双杂合子,一个为隐性纯合子,B错误;乙组中F2的性状分离比为5:3:3:1,说明可能是含有两个显性基因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则F2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4,C正确;丙组中F2性状分离比为6:3:2:1=(3:1)(2:1),说明可能是其中某一对基因显性纯合胚胎致死,则F2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6,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5/6,D正确。8.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已知黄色卷尾鼠彼此杂交,得子代为合质色卷尾,后黄色正常尾,鼠色卷尾,立鼠色正常尾,比例为6:2:3:1.逐对性状分析:子代中黄色:鼠色=2:1,对于毛色来说,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黄色是显性性状,且显性基因纯合致死:子代中卷尾:正常尾=3:1,说明卷尾是显性性状。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控制体色的基因A纯合致死,导致后代性状分离比出现偏离9:3:3:1的情况,A正确,B错误。由于每对性状都发生了性状分离,所以彼此杂交的黄色卷尾亲本的基因组成都为AaTt,C正确。亲本的基因型是AaTt,则子代鼠色正常尾的基因型为aatt,鼠色卷尾的基因型为aaT_,它们杂交后代出现基因为aaTt的概率为1/3×1+2/3×1/2=2/3,出现基因型为aatt的概率为23/×1/2=1/3,即鼠色卷尾:鼠色正常尾=2:1,D正确。9.答案:D解析:利用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的植株杂交,因两基因型中均有一对基因纯合,杂交后代表型比均为1:1,不能解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A错误。仅考虑两对基因,若两亲本杂交子代的表型之比为1:1:1:1,则亲本可能为AaBb×aabb或aaBb×Aabb,B错误。某植株n对基因均杂合,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其测交子代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1/2n,杂合子占的比例为(1-1/2n),单杂合子(仅一对基因杂合)有n种,每一种的概率均为1/2n,共占n/2n,C错误,D正确。10.答案:B解析:白色植株的基因型除了表中所给外,还有eeFF、eeFf、eeff、EeFF,A项错误;若纯合红色植株与纯合白色植株杂交,后代全为粉色植株,则亲本中白色植株的基因型为EEFF或eeff,B项正确;基因型为EeFf的植株自交,后代红色︰粉色︰白色=1︰4︰11,C项错误;基因型为EEff的红色植株与基因型为eeFF的白色植株杂交,后代全为白色植株,D项错误。11.答案:B解析:A、根据杂交组合一中F1比值是9:3:4可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和性别无关,根据野鼠色杂交后代有棕黄色,野鼠色和黑色杂交的后代中野鼠色:棕黄色:白色=3:3:2,可确定控制家兔毛色基因的显隐性关系是A>at>a,A正确; B、杂交组合一的白色可能有三种基因型,只要cc出现,即为白色,所有个体均可稳定遗传,B错误;C、杂交组合二的亲本组合为:AatCc、aaCc,后代有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CC、AaCc、ataCC、ataCc,可用基因型为aacc的家兔测交,确定其基因型,C正确;D、杂交组合一中棕黄色个体(1/3atatCC,2/3atatCc)随机交配,可能产生的配子有2/3atC、1/3atc,子代中白色家兔占1/9,棕黄色与白色的比例为8:1,D正确。12.答案:D解析: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进行杂交实验无须进行去雄处理,A错误;甜粒玉米穗上和非甜粒玉米穗上所结种子的基因型不同,B错误;甜粒玉米穗上所结非甜粒的玉米籽粒长成植株后产生的雌、雄配子均有两种类型,两种类型配子的比例为1:1,但雄配子的数量远多于雌配子数量,C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非甜为显性性状,甜为隐性性状,非甜粒玉米穗上所结种子长成植株后自交后代可出现甜粒玉米,D正确。13.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紫色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dd,由突变株乙和突变株丙自交的结果,可推出红色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D_。野生型植株都为紫色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dd),突变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dd或AABbdd,突变株乙的基因型为AaBBDd或AABbDd,突变株丙的基因型为AABbDd或AaBBDd。若野生型植株(AABBdd)与突变株甲(AaBBdd或AABbdd)杂交,F1的基因型为A_BBdd或AAB_dd,全部表现为紫色,A正确。若突变株甲(AaBBdd或AABbdd)与突变株乙(AaBBDd或AABbDd)杂交,F1中紫色植株的概率为3/4A_×1BB×1/2dd=3/8(或1AA×3/4B_×1/2dd=3/8),B正确。若突变株丙的基因型为AABbDd,则其自交所得F1中的紫色植株(1/3AABBdd和2/3AABbdd)与褐色植株(1/3AAbbDD和2/3AAbbDd)杂交,子代中褐色杂合了的概率为1AA×1/3bb×2/3Dd=2/9,若突变株丙的基因型为AaBBDd,同理可得同样的结果,C错误。若突变株乙的基因型为AaBBDd,则其自交所得F1中的紫色植株(1/3AABBdd和2/3AaBBdd)与突变株乙(AaBBDd)杂交,子代中黄色纯合子的概率为1/6aa×1BB1/2dd=1/12,D正确。14.答案:BD解析:由题意可知,PTC尝味能力最强者的基因型为TT,PTC味盲者的基因型是tt,基因型为Tt的人有PTC尝味能力,A正确;两个有PTC尝味能力的人的基因型可能都是Tt,他们结婚,子女基因型可能是tt,所以不一定都有PTC尝味能力,B错误;PTC尝味能力最强的人的基因型为TT,两个PTC尝味能力最强的人婚配,其子女基因型是TT,PTC尝味能力也最强,C正确;基因型为T的两个人婚配,其子女中PTC尝味能力最强(TT)的占1/4,D错误。15.答案:ABD解析:据题表可知,CchCch的表型为灰毛兔,CchCh、Cchc的表型都为浅灰毛兔,即Cch、Ch、c之间是不完全显隐性关系,A错误;不同基因型的浅灰毛兔相互交配,即CchCh×Cchc→CchCch(灰毛免):Cchc(浅灰毛兔):CchCh(浅灰毛免):Chc(爪等体端黑色的白毛兔)=1:1:1:1,即后代的表型为灰毛:浅灰毛:爪等体端黑色的白毛=1:2:1,B错误;若想确定某只雄兔的基因型,可采用测交的方式,即让其与多只雌性白毛兔(基因型为cc)交配,看后代表型即可判断,C正确;CCch×CchCh→CCch(野生型棕毛兔):CCh(野生型棕毛兔):CchCch(灰毛兔):CchCh(浅灰毛兔)=1:1:1:1,即后代共出现3种表型,但根据B项分析可知,当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CchCh×Cchc时,后代也出现3种表型,D错误。16.答案:ACD解析:第一种交配方式中,紫花自交的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可判断紫花为显性性状:第二种交配方式中,紫花和红花杂交,后代都是紫花,说明紫花为显性性状,A正确。若①全为紫花,说明亲本为纯合子,故④为DD×DD,B错误。若②为紫花和红花的数量比是1:1,即测交,则⑤为Dd×dd,C正确。紫花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故③为Dd×Dd,即亲本均携带隐性遗传因子,D正确。17.答案:CD解析:根据题意,只有A、M基因同时存在且M基因的数量大于Y基因的数量时脚蹼的颜色为黑色,因此黑色脚蹼的基因型为 A_ Mmyy、A_MMyy、A_MMYy共6种基因型;根据题意,基因型为 AaMMYY的鸭中M基因和Y基因的数量相等,其脚蹼为花斑色;基因型为A_MmYY的鸭表现为黄色脚蹼,两只这样的黄色脚蹼鸭杂交,子代可能出现花斑脚蹼;根据对A选项的分析可知,基因型为 AaMmYy的雌雄鸭杂交,子代中黑色脚蹼鸭占3/4×2/4×1/4+3/4×1/4×3/4=15/64。18.答案:BC解析:F2中基因型为_ _ _ _ii的个体均表现为白花,让其与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测交,其子代仍然是白花,无法鉴别它具体的基因型,A错误。由F2性状分离比可知,Ⅰ、i不在A、a或B、b所在的同源染色体上,但无法判断出A、a和B、b是否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若它们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甲×乙杂交组合的F2中紫红色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Ⅰi:AABBⅠi:AABbⅡ:AABBⅡ=4:2:2:1;乙×丙杂交组合的F2中紫红色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Ⅰi:AABBⅠi:AaBBⅡ:AABBⅡ=4:2:2:1;若A、a和B、b不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得到的结果同上。F2紫红色植株中Ⅱ:Ⅰi=1:2,所以F2中的紫红色植株自交一代后,白花植株(ii)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2/3×1/4=1/6,B正确。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亲本的基因型为_ _ _ _Ⅱi,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3×3)种,C正确。甲与丙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AaBbⅡ,若A、a和B、b独立遗传,F1自交后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紫红色(A_B_Ⅱ):靛蓝色(A_bbⅡ):红色(aaB_Ⅱ):蓝色(aabbⅡ)=9:3:3:1;若A、a与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即a、B与A、b分别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则F1自交后,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紫红色:靛蓝色:红色=2:1:1,D错误。19.答案:(1)紫色子叶;AA;Aa(2)0(3)198(4)1:1解析:(1)结合实验一、二、三可知,纯合紫色子叶亲本与纯合白色子叶亲本杂交,后代全为紫色子叶,说明紫色子叶是显性性状;如果用A代表显性基因,a代表隐性基因,则甲植株的基因型为AA,乙植株的基因型为aa;由实验四可知,丙植株自交,后代紫色子叶:白色子叶=3:1,说明丙植株的基因型为Aa。(2)实验三后代的紫色子叶植株的基因型全为Aa,均不能稳定遗传。(3)实验四(Aa×Aa)后代子叶颜色类型与比例为紫色子叶:白色子叶=3:1,紫色子叶中AA:Aa=1:2,因此后代的297株紫色子叶植株中杂合子的理论值为297×2/3=198(株)。(4)若将丙植株的花除去未成熟的全部雄蕊,然后套上纸袋,待雌蕊成熟时,接受乙植株的花粉,即Aa×aa,预期实验结果为紫色子叶:白色子叶=1:1。20.答案:(1)乙;乔化(2)DdHh、ddhh(3)4、1∶1∶1∶1(4)蟠桃果形桃树(Hh)自交(两株蟠桃果形桃树杂交);表型为蟠桃和圆桃,且比例为2∶1;表型为蟠桃和圆桃,且比例为3∶1解析:(1)由于乙组实验中,后代发生性状分离,说明乔化相对于矮化是显性性状。(2)蟠桃对圆桃为显性,乔化对矮化为显性,则甲组中亲本乔化蟠桃×矮化圆桃的基因型可表示为D_H_×ddhh,又由于后代中乔化:矮化=1:1,蟠桃:圆桃=1:1,均属于测交,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ddhh。(3)若甲组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其杂交后代应出现乔化蟠桃、矮化蟠桃、乔化圆桃、矮化圆桃四种表现型,并且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1:1:1:1。(4)实验方案:让杂合蟠桃与杂合蟠桃杂交,分析比较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①如果子代表现型为蟠桃和圆桃,比例为2:1,则蟠桃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②如果子代表现型为蟠桃和圆桃,比例为3:1,则蟠桃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21.答案:(1)错误;F1全为紫色胚乳糊粉层,没有中间性状(2)CCpp、Ccpp;紫色:红色:白色=1:1:1(3)纯合紫色甜味玉米;紫色甜味:紫色非甜:红色非甜=1:2:1(4)纯合紫色甜味玉米(CCPPee)和纯合白色非甜玉米(ccPPEE或ccppEE)杂交,所得F1自交,获得的F2中白色甜味玉米即为所需解析:(1)如果F2中出现红色胚乳糊粉层为不完全显性,则F1应均为红色胚乳糊粉层,因为F1为杂合子,既有显性基因又有隐性基因,与题意F1全为紫色胚乳糊粉层不符,故“F2中出现红色胚乳糊粉层可能是不完全显性的结果”这一观点是错误的。(2)根据题干信息可知C/C、P/p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且存在C基因隐性上位效应,所以白色胚乳糊粉层个体的基因型为cc_ _,红色胚乳糊粉层个体的基因型为C_pp,紫色胚乳糊粉层个体的基因型为C_P_。纯合紫色胚乳糊粉层玉米(CCPP)和纯合白色胚乳糊粉层玉米(ccpp)杂交,F1全为紫色胚乳糊粉层(CcPp),F1自交,F2中白色胚乳糊粉层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ccpp:ccPp:ccPP=1:2:1,红色胚乳糊粉层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Ccpp:CCpp=2:l。让F2中红色胚乳糊粉层个体和白色胚乳糊粉层个体杂交,白色胚乳糊粉层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cP:cp=1:1,红色胚乳糊粉层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Cp:cp=2:1,所以后代出现紫色胚乳糊粉层个体的概率为1/2×2/3=2/6,出现红色胚乳糊粉层个体的概率为2/3×1/2=2/6,出现白色胚乳糊粉层个体的概率为1/3×1/2+1/3×1/2=2/6,因此后代胚乳糊粉层的表型及比例为紫色:红色:白色=1:1:1。(3)若要验证控制非甜和甜味的等位基因也在9号染色体上,应选择纯合红色非甜玉米(CCppEE)和纯合紫色甜味玉米(CCPPee)进行杂交,获得F1的基因型为CCPpEe,若E、e基因也位于9号染色体上,则P和e在一条染色体上,p和E在一条染色体上,所以F1产生的配子为1/2CPe、1/2CpE,所以产生的F2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为CCPPee=1/2×1/2=1/4,CCPpEe=1/2×1/2×2=2/4,CCppEE=1/2×1/2=1/4,因此F2的表型及比例为紫色甜味:紫色非甜:红色非甜=1:2:1。(4)白色胚乳糊粉层甜味玉米基因型为cc_ _ee,无论P/p基因是纯合还是杂合,自交后代均不发生性状分离,即通过杂交实验如若获得表型为白色胚乳糊粉层甜味的玉米,则该玉米即为能稳定遗传的个体,(3)中所给纯合植株包括纯合紫色甜味玉米(CCPPee)、纯合红色非甜玉米(CCppEE)、纯合白色非甜玉米(eePPEE或ceppEE),可以选择纯合紫色甜味玉米(CCPPee)和纯合白色非甜玉米(ccPPEE或ccppEE)杂交,所得F1自交,获得的F2中白色甜味玉米即为所需的性状稳定遗传的个体。测交类型测交后代基因型种类及所占比例父本母本AaBbAabbaaBbaabbF1乙1/72/72/72/7乙F11/41/41/41/4组别亲本选择F1中两对等位基因均杂合的个体进行随机交配F2性状分离比甲A×B4:2:2:1乙C×D5:3:3:1丙E×F6:3:2:1基因型EEffEeff、EEFfEEFF、EeFf表型红色粉色白色基因型CC、CCch、CCh、CcCchCchCchCh、CchcChCh、Chccc表型野生型棕毛兔灰毛兔(毛白色,毛尖黑色)浅灰毛兔爪等体端黑色的白毛免白毛兔选择的亲本及交配方式预测子代的表型推测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第一种:紫花自交出现性状分离③①④第二种:紫花×红花全为紫花DD×dd②⑤A、M基因同时存在M基因的数量多于Y基因数量黑色M基因的数量等于Y基因数量花斑色M基因的数量少于Y基因数量黄色不存在A基因或不存在M基因黄色杂交组合F1表型F2表型及比例甲×乙紫红色紫红色:靛蓝色:白色=9:3:4乙×丙紫红色紫红色:红色:白色=9:3:4实验组别亲本的处理方法后代子叶的性状及数量紫色子叶(株)白色子叶(株)实验一让甲植株进行自花传粉4090实验二让乙植株进行自花传粉0405实验三将甲植株的花除去未成熟的全部雄蕊,然后套上纸袋,待雌蕊成熟时,接受乙植株的花粉3960实验四让丙植株进行自花传粉297101亲本组合后代的表型及株数组别表型乔化蟠桃乔化圆桃矮化蟠桃矮化圆桃甲乔化蟠桃×矮化圆桃410042乙乔化蟠桃×乔化圆桃301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