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部编版单元测评卷(A卷)

    (2)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部编版单元测评卷(A卷)第1页
    (2)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部编版单元测评卷(A卷)第2页
    (2)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部编版单元测评卷(A卷)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部编版单元测评卷(A卷)

    展开

    这是一份(2)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部编版单元测评卷(A卷),共14页。
    (2)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部编版单元测评卷(A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1.“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些现象是哪一政策的体现(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文化专制 D.闭关锁国2.北宋朝廷尽收州县之财,州县日常开支全仰上司批拨。由于州县额定行政费用之外,所收赋税“不留盈余”。或者“水旱洊至,闾里萧然,农民菜色。而郡县且不能以赈救,而坐至流亡”。这说明了( )A.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划调整B.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C.中央集权制阻碍社会进步D.过分削弱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3.宋室对统兵将帅的猜忌,始终不解。所信用者大都才调平庸,不足制敌。统兵大员,也多用文官,以没有战阵经历的文人主持军事,自然败事者居多。这反映出宋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闭关锁国 D.文化专制4.宋太宗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为消除“内患”,宋朝( )A.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B.实行文化专制政策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设立厂卫特务机构5.“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揭示了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推行操之过急C.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损害农民利益6.《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变法后,熙宁(宋神宗)十年(1077年),国家财政收入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此史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财政收入C.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强对人民的控制7.北宋、西夏、辽处于多民族纷争和交融的时代,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地方军阀割据 B.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C.民族政权并立 D.民族和睦,友好交往8.依据下列都城名称及相对位置,选出匹配正确的是( )A.金、南宋、西夏 B.元、北宋、西夏C.辽、南宋、西夏 D.辽、北宋、西夏9.“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 )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10.假如你是北宋与西夏议和的使节,根据现实情况,你可以答应的条件是( )A.北宋向西夏称臣 B.北宋给西夏岁币C.北宋撤回军队 D.西夏给北宋岁币11.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出土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B.文天祥的爱国故事C.《岳飞抗金》的历史剧本 D.阎立本的《步辇图》12.宋徽宗在其名作《燕山亭·北行见杏花》中写道:“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宋徽宗“北行”的原因是( )A.澶渊之盟 B.金灭北宋 C.岳飞抗金 D.元灭南宋1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C.江南统治者实行仁政 D.南方社会比较稳定14.由下面表格内容,可知当时( )A.农牧产品商业化 B.外来物种丰富 C.耕作方式多样化 D.耕地面积扩大15.1966年在浙江兰溪南宋墓中出土一条棉毯,棉毯长2.51米、宽1.16米,棉毯上有用针线缝制的由81枚开元通宝和北宋钱币排列组成的6个互相连接的方胜纹图案。文物说明宋代( )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 B.纺织业的水平高超C.活字印刷广泛普及 D.民族之间交际频繁16.《全球通史》指出:“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文中“商业革命”指( )A.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 B.工商业市镇兴起C.流通领域出现了纸币 D.手工业工场涌现17.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A.都护府 B.市舶司 C.宣政院 D.理藩院18.《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变化( )A.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了政区的调整C.说明江南的条件优越 D.缘于北方移民南迁19.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的人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元朝( )A.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20.宋代汴京最盛时人口达150万,无地少地的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谋生,城内酒楼、茶肆不胜其数,有的茶楼用音乐、杂技活动来吸引客人,瓦舍遍地,瓦舍内小唱、大曲、杂剧等表演不断。材料反映了( )A.文化娱乐活动供特权阶层享用 B.城市发展促进儒家文化生活化C.城市功能结构正逐渐发生变革 D.城市的发展带动娱乐活动兴盛二、材料题2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一个不断完善、走向成熟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隋朝创制;唐代在承袭隋制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完善;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发展了科举制度,使科举成为选拔官吏的最主要途径。伴随着学校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宋代参加科举制度的人与日俱增。科举在宋代已经普及,而且对经济、社会、风尚都产生了深远作用。——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材料二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材料三(1)请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演变的过程,并阐述科举制的影响。(2)请根据材料二概括盛世、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3)材料三反映了宋朝的哪一政策?该如何评价这一政策?(4)综上所述,古人的政治智慧对我们今天的发展有何借鉴之处?22.我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朝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迁移),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材料二: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大多在南方,主要的对外贸易海港有……政府在这里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材料三:(1)结合材料,说说材料一中反映了江南地区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的“主要的对外贸易海港”有哪两个?并写出材料二中的“专门机构”叫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最终在什么时候实现?(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23.我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会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入蕃。弄赞率其兵次(到达)柏海,亲迎于河源。——选自《旧唐书》材料二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可靠而广泛的群众基础。——摘自刘杰《试析元朝时回族的社会地位及其形成原因》材料三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摘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分析该事件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24.江南农业足发展,经济地位大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口户数(节选)材料二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宋书》南宋时期,政府奖励州县官兴修陂塘堤堰等工程,州县官大都兼“提举圩田”或“主管圩田”的职务……致使“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摘编于《中国史纲要》(1)材料一中人口发生怎样的变化?它折射出这段时期经济哪一发展趋势?(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2.答案:D解析:A和C项与材料无关,两项均排除;B项符合史实,但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后,地方无财权,当水涝灾害来临时,只能“坐至流亡”,可见D项正确。故选D。3.答案:B解析:根据“宋室对统兵将帅的猜忌,始终不解。所信用者大都才调平庸,不足制敌。统兵大员,也多用文官,以没有战阵经历的文人主持军事,自然败事者居多。”可知,材料反映宋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B项正确;西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A项;清朝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文化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C解析:材料中“宋太祖”是赵匡胤。“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中的“内患”主要指武将专横跋扈。为防止此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宋太祖实行了重文轻武政策,C是正确的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变法措施相继实施,这说明变法在推行过程中有点操之过急,B项正确;ACD项在材料中都未体现,材料是强调王安石变法在过程中的特点,排除ACD项。故选:B。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影响。根据题干材料“王安石变法后,熙宁(宋神宗)十年(1077年),国家财政收入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故选B。7.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辽、宋、西夏时期,多民族纷争交融,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8.答案:D解析: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辽国时期实行五京制,即上京临潢府(今赤峰市林东镇)、东京辽阳府(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县)、西京大同府(山西省大同市),谓之辽五京。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今开封)。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综上所述,D项正确,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排除A项;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排除B项,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排除C项。故选:D。9.答案:B解析:由材料“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可知,作者主要肯定了澶渊之盟的积极作用,即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故选:B。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夏和约。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损失惨重。但西夏由于连年战争,也遭受很大损耗,人民生活困苦。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B项正确。故选B。11.答案:A解析: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包括遗址遗迹、出土文物、当事人所记录的笔记、著作等,出土壁画《契丹人引马图》是出土文物,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故A符合题意;文天祥的爱国故事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B;《岳飞抗金》的历史剧本属于后人编写的文学作品,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排除C;阎立本的《步辇图》是唐朝的绘画作品,与辽宋夏金元时期无关,排除D。故选:A。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北宋的灭亡。据所学可知,金在灭辽后又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B项正确。故选B。13.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东汉未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选项A符合题意。14.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旨在强调宋代农业工具的变化;农牧产品商业化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外来物种,排除B项;表格体现的是宋代农具以及其用途的变化,体现了宋代农业水平提高,说明耕作方式多样化,C项正确;材料与耕地面积无关,排除D项。故选:C。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宋代纺织业的发展A.根据题干,主要体现了宋朝墓葬内的纺织品,与农业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B.根据题干,南宋墓葬内出土一条长2.51米、宽1.16米并缝有货币图案的棉毯,说明宋代的纺织技术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故B项正确;C.根据题干,材料主要体现了南宋墓葬内的纺织物,与印刷业无关,故C项错误;D.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主要体现了南宋墓葬内的棉毯,棉毯上的图案为货币的图案,没有体现出民族交流的因素,故D项错误。1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17.答案:B解析: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时期,阿拉伯商人抵达泉州后应到市舶司办理手续。故选:B。18.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所以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农业的发展,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安史之乱,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农业产量的大幅提高,其直接原因是农业生产方面的因素,而不是政区调整,排除B项;《史记》所说的汉代和南朝时期,江南自然条件都优越排除C项。故选:D。1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元朝时的民族交融。材料“有58%的人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说明元朝时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趋势加强,不是民族歧视,排除A;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并不是完全实现汉化,排除B;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C。故选D。20.答案:D解析: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随着城市的发展,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汴京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D符合题意。故选:D。21.答案:(1)演变过程: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朝发展科举制的影响:①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③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2)共同原因:统治者的统治政策:①政治:整顿吏治、完善制度、善于纳谏、重用贤臣。②经济:发展生产、轻徭薄赋。③完善科举、发展教育。④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前提下。⑤杰出帝王将相个人的政治品质等。(3)政策:重文轻武的政策评价:积极: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③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消极: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②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③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财政入不敷出。(4)关注民生,重视三农问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重视人才,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等。解析:(1)根据材料一“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隋朝创制;唐代在承袭隋制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完善;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发展了科举制度,使科举成为选拔官吏的最主要途径。……科举在宋代已经普及,而且对经济、社会、风尚都产生了深远作用”概括可知,科举制度演变的过程是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朝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2)根据材料二概括可知,盛世、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有统治者的统治政策:整顿吏治、完善制度、善于纳谏、重用贤臣。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完善科举、发展教育。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前提下。杰出帝王将相个人的政治品质等。(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重文轻武政策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但是消极影响是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财政入不敷出。(4)综上所述,古人的政治智慧对我们今天的发展的借鉴之处表现在要关注民生,重视三农问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重视人才,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等。22.答案:(1)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作(2)广州、泉州;市舶司(3)经济重心南移;南宋(4)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等。解析:23.答案:(1)事件:文成公主入藏。政策:开明。(2)内容:①赵匡胤; ②契丹。认识:有战有和,和为主流。(3)因素:民族交融,各民族的交流,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历代统治者的支持与改革等。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的作者是阎立本反映的是唐蕃和亲的历史事件。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唐朝时同吐蕃的交往密切,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使者禄东赞前往唐朝求亲。题图就是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场景。唐太宗答应了求亲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婚,促进了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发展,维护了和平,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2)根据所学可知,①960年,后周大将赵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②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来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的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和为主流。(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民族交融,各民族的交流、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历代统治者的支持与改革有关。24.答案:(1)变化:从汉到宋,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趋势:经济重心向南转移。(2)劳动力的不断增加;生产工具的改进(农耕技术的进步);人民的辛勤劳动;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重视兴修水利。解析:(1)根据图片可以看出,从西汉到南宋南方的人口不断增加,并逐渐超过北方人口。关于它折射出这段时期经济的发展趋势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经济重心南移等方面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2)根据材料“中国古代人口户数”“秧马...…既可减轻人们弯腰曲背之苦,又可提高劳动效率”民勤本业“政府奖励州县官兴修陂塘堤堰等工程”等可概括出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 宋代农具犁耧耙锄镰主要用途翻土播种翻地松土、除草割庄稼或草唐太宗唐玄宗政治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重用贤能,整顿吏治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注重文教,编修经典《神童诗》北宋·汪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退将诗》北宋·曹瀚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北宋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中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中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3%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秧马,宋朝的拔秧工具,前后滑行自如,既可减轻人们弯腰曲背之苦,又可提高劳动效率A“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体现的是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体现不出“商业革命”×B宋朝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但体现不出“商业革命”和“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C商业贸易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这对世界有重要影响√D明清时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