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讲 环境描写及作用(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讲练测(解析版)
展开第23讲 环境描写及作用(练习)
目 录
\l "_Tc30206" 一、考点过关练2
TOC \ "1-2" \h \u \l "_Tc16864" 考向1:自然环境描写 PAGEREF _Tc16864 \h 2
\l "_Tc16087" 考向2:社会环境描写 PAGEREF _Tc16087 \h 9
\l "_Tc30206" 二、真题实战练 PAGEREF _Tc30206 \h 15
\l "_Tc11546" 三、重难创新练 PAGEREF _Tc11546 \h 27
考向1:自然环境描写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挡道的外卖员
①窗外又是突然而至的大雨,本来正在忘我加班的朱启星被这暴风疾雨拉回了现实,才发觉肚子饿,一看时间已经是晚上八点半了,于是习惯性地打开手机点了一份常吃的外卖。
②他计算过,一般外卖员都会在十五分钟之内送过来,于是设了个闹钟小憩一会儿。闹钟响了,他打开手机查了一下外卖员的定位,怎么这兄弟绕着弯越走越远了呢?他有些气愤,可是打了几通电话都没人接。
③此时,一位外卖员正在暴雨中骑着电动车行驶在大街上,速度有点快,还霸道地骑在路中央,更要命的是后面还有一辆闪着灯的救护车,离他大概十米左右的距离,救护车的速度明显是被压在了电动车的后面。
④路边站在棚子下做生意的老板,看见这一幕,气不打一处来,拼尽全力吼道:“那个小哥,你让开点啊,后面有救护车,别挡道了。”但是电动车和救护车瞬间从他面前呼啸而过,他说的话也淹没在了风雨声中。
⑤气愤的也不止这老板一人,还有人开着小车逼近电动车,不顾狂风骤雨,摇下车窗吼道:“送外卖的,你快点让开,让人家救护车先走。”外卖小哥始终认真地骑着车,丝毫不为所动。
⑥雨渐渐地小了,路上的行人开始多了起来,大家看见这两辆僵持的电动车和救护车,都不约而同地着急了起来。可是,电功车始终像是个领跑者,外卖员护着他脚间夹着的外卖餐往前疾驰而去,救护车也毫不示弱紧随其后。
⑦终于雨停了,救护车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医院就在前方,还有二十米的距离。电动车按了两声喇叭似乎在宣告胜利,然后往左边转走,救护车往右边转走,这一场恶战终于结束了。
⑧此时的朱启星有些气急败坏,接连打了几十个电话,终于接通了。已经被焦虑烦躁包围着的他,对着电话就开骂,电话那边只是静静听着,不敢出声,等朱启星骂完了,才颤抖着说了句:“实在对不起,您的餐到了。”
⑨朱启星抓起一件外套披上,乘电梯来到了一楼,然后气冲冲地打开了公司大门。外卖员浑身湿答答地拎着外卖站在一旁,可以看出他的手和脸被雨水浸泡得有些发白,嘴唇也不停地哆嗦,外卖员看见朱启星朝着他走来,于是十分抱歉地鞠了个九十度的躬,开口说道:“真是不好意思,这外卖送迟了,刚才我是……”没等外卖员解释清楚,朱启星已经抢过外卖,摆了摆手,说:“不用跟我解释,我知道你想说这雨太大了是吧?现在哪行哪业不是这么辛苦,解释和借口都是没有用的。你看我现在还在赶工作,我要是明天交不出货来,谁会听我解释,会听我诉苦?老板还不是照样扣我工资,根本不管你苦不苦,累不累。”
⑩外卖员就像个受训的小学生,不停地点头。朱启星拿起手机准备投诉,但是看着外卖员这个样子,心里还是泛起了同情,算了,谁都不容易。他转身要走,还不忘说一句:“工作努力点,别人才瞧得起你,你走吧,这次我不投诉你了。”外卖员又深深地鞠了个躬转身离去。
⑪朱启星正准备开门回公司的时候,接到了老爸的电话,电话那头劈头盖脸地骂了起来:“你小子在做些什么,电话一直打不通。你知不知道你妈刚才心脏病犯了,我找邻居打120,医院都没有救护车了,最后叫了一辆附近急救站的救护车来,结果司机又不认识去医院的路。还好有一个外卖小哥在前面带路,人家一送我们到医院就走了,脸也没看清楚,我只记得他的车牌号是230577,你查一下,我们当面去给人家道个谢……”
(选自《上海故事》)
1.根据文章内容,按下面提示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 )→遭人误解→( )→( )
2.★文章前半部分多处写到雨,有什么作用?
3.请对选文第⑨段画线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4.第⑩段中写道:“外卖员就像个受训的小学生,不停地点头。”请揣摩并描写出外卖员此刻的心理活动。
5.选文第⑪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 雨中带路 顺利到达 迟到挨训 2.几处写到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增加事情的真实性;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外卖员善良、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有利于深化作品的主题。 3.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朱启星因为外卖员迟到盛怒、指责外卖员的样子,表现出对外卖员极大的不满。 4.示例:“您说的有道理,真是不好意思。我来迟了,尽管事出有因,但不能作为推脱责任的借口。这是我的责任,我应该承担责任。”(内容合理即可) 5.用朱启星父亲的话,补充交代了前文外卖员骑电瓶车挡道的原因,为读者解开了心中的疑惑。这样行文,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言尽意无穷,引人深思。(意思对即可。从内容及效果两方面)
【分析】1.本题考查情节概括。提示:本文在最后解开谜底,所以故事的开头情节要结合后文概括。同时要注意概括的格式,四字短语。
(1)结合第十一段“还好有一个外卖小哥在前面带路,人家一送我们到医院就走了,脸也没看清楚,我只记得他的车牌号是230577,你查一下,我们当面去给人家道个谢”可概括:雨中带路。
(2)结合第七段“终于雨停了,救护车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医院就在前方,还有二十米的距离。电动车按了两声喇叭似乎在宣告胜利,然后往左边转走,救护车往右边转走,这一场恶战终于结束了”和第十一段“人家一送我们到医院就走了”可概括:顺利到达。
(3)结合第九段“不用跟我解释,我知道你想说这雨太大了是吧?现在哪行哪业不是这么辛苦,解释和借口都是没有用的”和第十段“外卖员就像个受训的小学生,不停地点头”可概括:迟到挨训。
2.本题考查情节作用。
(1)结合第一段“窗外又是突然而至的大雨”、第三段“此时,一位外卖员正在暴雨中骑着电动车行驶在大街上”、第四段“他说的话也淹没在了风雨声中”、第五段“还有人开着小车逼近电动车,不顾狂风骤雨,摇下车窗吼道”、第六段“雨渐渐地小了”、第七段“终于雨停了”等句子可知,雨是自然环境,这些句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天气、环境,给人强烈的真实感,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结合第一段“窗外又是突然而至的大雨”、第三段“此时,一位外卖员正在暴雨中骑着电动车行驶在大街上”、第四段“他说的话也淹没在了风雨声中”、第五段“还有人开着小车逼近电动车,不顾狂风骤雨,摇下车窗吼道”、第六段“雨渐渐地小了”、第七段“终于雨停了”等句子可知,雨从大到小,外卖员从可能听不到别人的喊声到不可能听不到别人的喊声,引发读者的疑惑和愤怒,到最后揭开谜底,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故可以说这些关于雨的描写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
(3)结合第九段“外卖员浑身湿答答地拎着外卖站在一旁,可以看出他的手和脸被雨水浸泡得有些发白,嘴唇也不停地哆嗦”、第十段“外卖员就像个受训的小学生,不停地点头”、第十一段“还好有一个外卖小哥在前面带路,人家一送我们到医院就走了,脸也没看清楚”可知,外卖员冒着雨、承担着送餐晚了被责骂、被投诉的风险,在狂风暴雨中坚持帮助救护车领路,并且面对他人的误解不抱怨、不辩解,这些有关雨的描写突出了雨的大,进而从侧面突出表现了外卖员善良、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有利于深化作品的主题。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手法判断。结合“抢过”“摆了摆手”等词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结合“不用跟我解释,我知道你想说这雨太大了是吧?现在哪行哪业不是这么辛苦”等句子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
(2)作用分析。“抢过”写出了朱启星当时的愤怒心情,“摆了摆手”写出朱启星不想听外卖员的解释,写出朱启星对外卖员的不满和不耐。而语言描写则直接写出朱启星对外卖员迟到行为的愤怒,通过对外卖员的严厉的指责,表现出对外卖员极大的不满。结合第十一段“还好有一个外卖小哥在前面带路,人家一送我们到医院就走了,脸也没看清楚,我只记得他的车牌号是230577,你查一下,我们当面去给人家道个谢”可知,外卖员迟到的原因是为了帮助朱启星的妈妈,前后形成反差,用朱启星的指责和不满反衬了外卖员的善良、乐于助人形象。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揣摩外卖员的心理,用第一人称表达出来。结合第十段“外卖员就像个受训的小学生,不停地点头”可知,外卖员像个受训的小学生,非常乖巧,面对朱启星的指责,虽然有非常充分的理由,但是他没有不满,而是坦诚地接受了对方的指责,表现出良好的素质,故在表达中展现这一点。
示例:“您说的对,我确实是迟到了,耽误了您的用餐,即使我有理由,但是这只是我自己的理由,不能因为我的事影响到客户的用餐,不能以此为推脱的借口,这是我的责任,我应该承担责任。”
5.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1)结合第十一段“还好有一个外卖小哥在前面带路,人家一送我们到医院就走了,脸也没看清楚,我只记得他的车牌号是230577,你查一下,我们当面去给人家道个谢”可知,这一段和第六段“可是,电功车始终像是个领跑者,外卖员护着他脚间夹着的外卖餐往前疾驰而去,救护车也毫不示弱紧随其后”、第七段“电动车按了两声喇叭似乎在宣告胜利,然后往左边转走,救护车往右边转走”形成照应,用朱启星父亲的话,补充交代了前文外卖员骑电瓶车挡道的原因,同时为读者解开了心中的疑惑。
(2)结合第四段“路边站在棚子下做生意的老板,看见这一幕,气不打一处来,拼尽全力吼道:‘那个小哥,你让开点啊,后面有救护车,别挡道了。’”、第五段“气愤的也不止这老板一人,还有人开着小车逼近电动车,不顾狂风骤雨,摇下车窗吼道:‘送外卖的,你快点让开,让人家救护车先走。’”等内容可知,文章前文通过路人的表现来突出外卖员行为的“可恶”,设置了悬念,同时激发读者的兴趣和情绪,后文揭开悬念,还外卖员“清白”,这样行文,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言尽意无穷,引人深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蝴蝶有颗不倦的心
李丹崖
①这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晚,第一场严霜落下的时候,快到腊月了,空气奇寒,走出门来,哈气几近成冰。
②男人从工地上回来,一进门就唉声叹气,老板还是没有发工资的意思,若是上劳动部门告他吧,又怕老板因此就辞退他,毕竟男人已经49岁了,眼看着就要步入老年,找份工作毕竟不容易。若是不告老板,眼看着年关日渐逼近了,儿子就要回来了,下一学期的学费就成了问题。
③尤其是男人听说最近儿子又交了女朋友,花销势必会更大,男人膝下就这一个孩子,老伴儿走得早,男人不想让儿子感到生活的压力,于是,时时处处在给自己塑造能量强大的父亲形象。
④男人想利用每周一下午的休息时间,到郊区去捡拾些废旧品,以贴补家用。于是,下午,男人蹬上吱吱呀呀的三轮车出发了,天气到底是冷得很了,男人原本皲裂的双手在北风里“吡牙咧嘴”地疼,但男人一想到儿子的笑脸,心里就暖了,手掌心里仿佛也渗出汗珠来了……
⑤一整个下午下来,男人的收获不少,整整一三轮废品,到收购站一变卖,就是70元,比一上午的工钱还要多。
⑥接下来的每个星期,男人除了盼望老板的工钱,就是盼望这样一个下午了。
⑦就这样坚持了三个星期,老板还是没有发工资的意思,男人决定用捡破烂得来的200元钱,买两瓶白酒,到老板的家里去看看。他去过老板家,在一家并不怎样的小区,住一楼,记得地面相当潮湿。
⑧掌灯时分,男人摸到了老板家,老板家的门是虚掩着的,门里,有个女人在嘤嘤地抽泣,听声音应该是老板娘。
⑨老板娘哭着说,你这个败家的男人,眼看着就要进入年关了,要账的工人排队上家里来,你看看咱家,还有什么可以变卖?
⑩老板声音低沉地说,小声点,孩子马上就回来了,我相信过了年关,情况一定会好起来的。
⑪老板说着,然后走到门口去掩门,就在这时候,男人手里拎着的两瓶酒叮铃一声碰在了一起,老板伸头一看,赶忙热情地打招呼,老吴,你怎么在这里站着,赶快进来。
⑫男人进了老板的家,看到哭得眼睛通红的老板娘,自己脸上反倒觉得火辣辣的。男人支吾着说,其实,也没什么,我就是想到老板家里来看看。男人说着,把手里拎的两瓶酒放在了桌上。
⑬老板的声音几近哽咽地说,老吴,你甭解释了,其实,我也明白你的来意。容我两天,成不?
⑭男人看到老板娘低着头,豆大的泪珠滴在了地板上,突然觉得自己有必要解释什么。赶忙解释说,不不不!我不是来讨要工钱的,我不缺钱,我就是听说了你的处境,特地来找你喝喝酒,聊聊天。老板大喜,赶忙吩咐妻子去厨房炒菜。
⑮那天,男人竟然奇怪到用一顿饭的时间去开导老板,老板却面露伤感,不言语。男人回到自己家的时候,才想起自己去老板家的目的,于是,一边对着镜子暗笑,一边洗了脚,掩被而眠。
⑯第二天下午,又是放假时间。男人照例去捡拾废品,在郊区的灌木丛里,男人看到了四五只蝴蝶,伸展着翅膀,仍没有畏惧寒冷的意思。男人很是奇怪,天都这么冷了,蝴蝶却没有销声匿迹,还这么健朗。
⑰那天晚上,男人仿佛一下子有了精神,他决定打个电话给儿子,殊不知,自己还未开口,儿子就欢天喜地地告诉他说,爸,我拿了奖学金,8000元,明年的学费您不用费神了!男人高兴地泪如泉涌,他把自己下午在灌木丛里看到的蝴蝶告诉儿子,儿子微笑着反问男人说,您有没有觉得,我们俩就像是那些蝴蝶?
⑱男人会意地说着“是!是!是!”
⑲挂了儿子的电话,男人决定到老板家去一趟,他要把自己在灌木丛里看到的景象讲给老板听,他还要把儿子讲的一句话告诉老板——每一只蝴蝶都有着一颗不倦的心,所以,它们总能飞越苦难的沧海!
6.★说说文章第①段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7.请联系上下文,分析下面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男人进了老板的家,看到哭得眼睛通红的老板娘,自己脸上反倒觉得火辣辣的。
②男人高兴地泪如泉涌,他把自己下午在灌木丛里看到的蝴蝶告诉儿子。
8.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男人有哪些品质。
9.有同学认为,文章结尾写男人再去老板家有点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10.文章题目“蝴蝶有颗不倦的心”有哪些含义?作者以此为题,有什么用意?
【答案】6.一方面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另一方面为下文男人在严寒中捡拾废品以及发现蝴蝶的情节作铺垫。 7.第①句形象地写出男人看到老板夫妻俩因为不能按时给工人工资而焦急、难过的情形后,为自己到老板家打听消息的行为而羞愧、自责的心理;第②句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在学校像他以及那不倦的蝴蝶一样自立自强,男人为此感到十分惊喜、感动的心理。 8.①善良宽厚,自己急需工钱,但看到老板有困难,只字不提要钱的事,还安慰老板;②疼爱孩子,宁可自己生活苦累,也不想让儿子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不影响儿子的学习和生活;③勤劳能干,坚强乐观,独自一人努力赚钱供儿子上学,面对生活的困境积极乐观。 9.我认为不多余,结尾写男人再去老板家,使文章结构完整,还留有余味,引发读者的想象;同时,突出了男人的品质,深化了文章中心。 10.含义:写蝴蝶不畏严寒、顽强且不知疲倦地伸展翅膀,勇敢地生活;象征着男人和孩子用积极乐观、不懈努力的态度和精神面对生活困境;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揭示了本文的主题,表达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歌颂和赞美。
【解析】6.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根据第①段“这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晚,第一场严霜落下的时候,快到腊月了,空气奇寒,走出门来,哈气几近成冰”可知,用“严霜”“奇寒”“几近成冰”写出天气的寒冷,以此来烘托人物悲伤的心情,又能为下文男人为了生活在严寒中捡废品的艰难及蝴蝶振翅飞翔的坚强做衬托。
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上下文分析。
第①句,结合第⑨段“老板娘哭着说,你这个败家的男人,眼看着就要进入年关了,要账的工人排队上家里来,你看看咱家,还有什么可以变卖?”,第⑩段“老板声音低沉地说,小声点,孩子马上就回来了,我相信过了年关,情况一定会好起来的”和第⑫段“男人支吾着说,其实,也没什么,我就是想到老板家里来看看。男人说着,把手里拎的两瓶酒放在了桌上”可知,形象地写出男人看到老板夫妻俩因为不能按时给工人工资而焦急、难过的情形后,为自己到老板家打听消息的行为而羞愧、自责的心理;
第②句,结合第⑰段“儿子就欢天喜地地告诉他说,爸,我拿了奖学金,8000元,明年的学费您不用费神了”和第⑱段“男人会意地说着‘是!是!是!’”可知,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在学校像他以及那不倦的蝴蝶一样自立自强,男人为此感到十分惊喜、感动的心理。
8.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第③段“男人膝下就这一个孩子,老伴儿走得早,男人不想让儿子感到生活的压力,于是,时时处处在给自己塑造能量强大的父亲形象”可知,男人一个人拉扯孩子,宁可自己生活苦累,也不想让儿子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不影响儿子的学习和生活,表现了他爱孩子;
从第⑭段“不不不!我不是来讨要工钱的,我不缺钱,我就是听说了你的处境,特地来找你喝喝酒,聊聊天”可知,男人本来是去老板家里要工钱的,但是看到老板的处境也很不好,不开口提要工钱的事,于是转移话题开导起老板来了,表现了男人的善良、宽厚。
从第③段“男人膝下就这一个孩子,老伴儿走得早,男人不想让儿子感到生活的压力”,第④段“男人想利用每周一下午的休息时间,到郊区去捡些废旧品,以贴补家用。于是,下午,男人蹬上吱吱呀呀的三轮车出发了,天气到底是冷得很了,男人原本皲裂的双手在北风里‘呲牙咧嘴’地疼,但男人一想到儿子的笑靥,心里就暖了,手掌心里仿佛也渗出汗珠来了……”可知,老伴去世,男人一个人打工支撑这个家,供儿子上学,工钱不能及时发放,就利用休息时间捡废品度日,表现了男人的坚强乐观;
从第④段“男人想利用每周一下午的休息时间,到郊区去捡些废旧品,以贴补家用”可知,每周就只有一个下午的休息时间,男人也想着去郊区捡废品补贴家用,表现了他的勤劳能干。
9.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结尾,“男人决定到老板家去一趟”写男人再去老板家,与第⑧段“掌灯时分,男人摸到了老板家”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他要把自己在灌木丛里看到的景象讲给老板听,他还要把儿子讲的一句话告诉老板”留有余味,引发读者的想象;“每一只蝴蝶都有着一颗不倦的心,所以,它们总能飞越苦难的沧海!”一句突出了男人的品质,深化了文章中心。
10.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结合第⑯段“第二天下午,又是放假时间。男人照例去捡拾废品,在郊区的灌木丛里,男人看到了四五只蝴蝶,伸展着翅膀,仍没有畏惧寒冷的意思。男人很是奇怪,天都这么冷了,蝴蝶却没有销声匿迹,还这么健朗”可知,表层含义是写蝴蝶不畏严寒、顽强且不知疲倦地伸展翅膀,勇敢地生活;结合第⑲段“挂了儿子的电话,男人决定到老板家去一趟,他要把自己在灌木丛里看到的景象讲给老板听,他还要把儿子讲的一句话告诉老板——每一只蝴蝶都有着一颗不倦的心,所以,它们总能飞越苦难的沧海!”可知,象征着男人和孩子用积极乐观、不懈努力的态度和精神面对生活困境。
作用:从第⑰段“在郊区的灌木丛里,男人看到了四五只蝴蝶,伸展着翅膀,仍没有畏惧寒冷的意思。男人很是奇怪,天都这么冷了,蝴蝶却没有销声匿迹,还这么健朗”可知,在这寒冷的冬天,蝴蝶不惧寒冷,不知疲倦的顽强地伸展着翅膀,标题“蝴蝶有颗不倦的心”写出了蝴蝶勇敢的生活;
从第③段“男人膝下就这一个孩子,老伴儿走得早,男人不想让儿子感到生活的压力,于是,时时处处在给自己塑造能量强大的父亲形象”,第⑱段“爸,我拿了奖学金,8000元,明年的学费您不用费神了!”可知,男人一个人独自拉扯儿子长大,家里的经济压力大,但是面对家里的这种情况,男人选择在休息时间去捡废品补贴家用,儿子努力读书拿到了奖学金,表现了他们面对困境都能勇敢坚强地面对,努力用行动改变现状,积极乐观地生活,标题“蝴蝶有颗不倦的心”象征着父子俩面对生活的困境积极乐观、不懈努力的精神;
蝴蝶和父子俩面对困难都能迎难而上,不懈努力,标题“蝴蝶有颗不倦的心”虽看似是对蝴蝶的勇敢生活的赞扬,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对父子俩面对生活的困境积极乐观、不懈努力的精神的歌颂和赞美;
同时“蝴蝶有颗不倦的心”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蝴蝶都有一颗不倦的心,那我们人呢,是否也应该一样,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考向2:社会环境描写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卧镰
杨天斌
①农历处暑之前割完了最后一垄麦子,镰刀便上墙了,挂在屋檐下,弯弯的刃口闪着骄傲的亮光,像一枚银质的奖章佩戴在农家院的胸口上。从大暑到立秋,镰刀在麦地上游走,割完了一垄麦子又一垄麦子。镰刀在割麦秆的时候,镰刀在太阳下流着汗淬火的时候,镰刀始终是好样,铁骨铮铮,不屈不挠,满地里都是它痛快的切齿之声,满地里都折射着它弧形的光亮,满地里都挥散着它刃口上沾着的麦香泥土香。此刻,镰刀和人是一对配合默契的好伙伴。
②几年前,我拎着一把镰刀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割麦、割荞、割麻、割油菜、什么活都要在腰里别上一把镰刀。一把镰刀的寿命不过几年光景,割着割着就磨秃了,逢上坚硬的东西还会损掉刃口,如此一来就要到青灰的磨石上去磨一磨,让它重新找回锋利。有时候缺了刃口的镰刀仅凭磨一下是不济事的,还需要到铁匠铺“轧”点钢,蘸一蘸火。
③记得有一年,父亲为生产队护秋,为堵截一只偷刨洋芋的獾,被獾锋利的牙齿咬去了镰刀的一角。那一刻,我从未看到镰刀是那样沮丧过,像晒蔫了的芋秧一样打不起精神。回到家,我提着镰刀蹲在门口的大青石上,兴冲冲磨了半夜。镰刀在磨石上发出的悲戚的响声让人不忍卒听,就像受了伤的病人在呻吟。山村的夜很安静,风不动,树不摆,大地和人以及村庄都乏了,都在悄无声息地睡眠,满地只有虚拟的月光朦胧地照着,我在月光下不停歇地磨着镰刀,我看到镰刀在我固执的磨砺中薄下去,露出了锋芒,但拿到眼前仔细一看,刃口仍然露出缺了的一角,丝毫也没有补回来,最后我终于失掉再磨下去的信心,不得不做放弃的打算。天亮后我用半截草绳提着它,来到铁匠铺。等到铁匠将它重新回了炉,它才像涅槃的凤凰得到了新生。
④一把镰刀的命运,使我感慨万千。作为一种劳动工具,它在使用过程中,割掉了数不清的植物,最后终于被磨秃了,再也咬不动任何东西,可它尚能通过磨砺、通过淬火、回炉,重新找回锐利,找回青春。那么人呢?人在劳动过程中,也不断在使用自己,把自己使唤老了、磨成了弓腰驼背,但人却不能使自己重新回到20岁前,再活一次,这样想来,人比镰刀更悲哀,更值得珍惜。天底下大概没有一个农人怕把自己使唤老而拒绝劳作。有一个词组叫“人书俱老”,那是书法艺术中的特指,说是练书法者到老境,人与书艺都达到顶峰,书艺老到。可作为农人,恐怕即使农活技艺达到顶点,也不行了,再也提不动一把锄头或一把镰刀了。
⑤由此说来,庄稼还是够厉害的,时光也是够厉害的,庄稼能用它脆弱的茎秆把镰刀磨光、磨秃,最后变成一把无用的废铁。而人也会被时光使唤老,像一台到了使用期限的机器,闲置在墙根下“晒暖暖”,人和镰刀都有走到尽头的一天。
⑥镰刀小憩的一天终于来了,庄稼人称作卧镰。麦子收上场之后,镰刀便暂且搁置起来,挂在了墙上。庄稼人把麦子打碾后,装进粮仓,便从繁忙中走出来,走上街道,互相打问麦子的收成,脸上都有一种收获后的喜悦和轻松,他们穿着短袖的汗衫,坐在秋凉后的门墩上,任减弱了热力的阳光把疲倦抚平,古铜色的脸上尽管缺少水分,但他们仍说笑着,享受着繁忙夏季之后的悠闲。挂在墙上的镰刀也安静地低下头来,像离退休后的老人用回忆打发时光,然后在潮湿的空气里慢慢隐褪光亮,披上一身铁锈色。到来年,等我们重新起用时,也许它已是一把不能再使用的镰刀,只能弃置在墙角与废铁为伍。
⑦我总认为,挂在农闲中的镰刀是一种再好不过的休息,可镰刀压根不会偷懒,也不领情,把它们闲置就等于要了它的命,那在岁月中零落的铁锈可否看成它们不甘寂寞的眼泪。这时候的农人头脑异常清醒,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得像一把锈蚀严重的镰刀,失去生命的亮色,与其被闲置着终了一生,不如点亮余热,那样我们会释然地撒手:我这一生没有白活。
【活动一:设计思维导图】
11.小语同学根据文章内容,画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你补充完整。
【活动二:品味语言特色】
12.小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提供了下列提纲,请你完成下面三个小任务。
《卧镰》语言风格探究:
用词精妙传神:①回到家,我提着镰刀蹲在门口的大青石上,兴冲冲磨了半夜。
②天亮后我用半截草绳提着它,来到铁匠铺。
(1)分析加点词反映的人物心理。
(2)运用修辞感染力强:下面句子富有感染力,加以赏析。
满地里都是它痛快的切齿之声,满地里都折射着它弧形的光亮,满地里都挥散着它刃口上沾着的麦香泥土香。
善于增添气氛:庄稼人把麦子打碾后,装进粮仓,便从繁忙中走出来,走上街道,互相打问麦子的收成,脸上都有一种收获后的喜悦和轻松,他们穿着短袖的汗衫,坐在秋凉后的门墩上,任减弱了热力的阳光把疲倦抚平,古铜色的脸上尽管缺少水分,但他们仍说笑着,享受着繁忙夏季之后的悠闲。
(3)★具体说说这处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活动三:赏析散文意象】
13.小杭认为文中卧镰的命运更像是人的命运。你认为卧镰与下列文学作品中哪一形象最为相似?请谈谈你的看法。
A.祥子(老舍《骆驼祥子》) B.闰土(鲁迅《故乡》) C.父亲(李森祥《台阶》)
【活动四:助力拓展阅读】
14.老师要求同学们推荐一些散文编入民俗单元,作为拓展阅读。你所在的学习小组推荐了本文,请你借助单元前言,说说推荐的理由。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答案】11.①骄傲自豪②重新回炉(轧钢蘸火)③安静隐退(释然撒手、不甘寂寞) 12.①将镰刀磨锋利的自信和期待;没法磨好刃口的沮丧与失落。
②示例1:运用排比,节律强劲,富有气势,表现出镰刀收割庄稼时铁骨铮铮、不屈不挠的样子。
示例2: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表现镰刀收割庄稼时铁骨铮铮、不屈不挠的样子。(任意答出一个角度即可)
③渲染乡村祥和的氛围,表现人们收获后的喜悦与悠闲,也暗示了卧镰的命运与归宿。 13.示例: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形象与卧镰最相似。本文中镰刀终其一生在收割,在磨砺。它不会偷懒,也不领情,直到被磨秃,被弃置,锈蚀为了一把失去生命亮色的卧镰。《台阶》中的父亲倔强坚忍、谦卑厚道,他苦干了大半辈子,砌上了九级台阶,最终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两者具有相似的命运与品性,烙印着传统农民的印记。 14.示例:镰刀是传统乡村劳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卧镰这一风俗极富乡土气息;文章围绕镰刀而写(叙写了收割、磨刃口、回炉、农闲休憩等情节),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民风民俗的风情画卷;镰刀一生劳作,不屈不挠,具有丰厚的民俗价值和意义;卧镰这一风俗或许渐行渐远,但是蕴含着的传统文化会世代传承。所以本文可以作为拓展阅读,编入民俗单元。(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题干提示“处挂墙上”,找到第①段“农历处暑之前割完了最后一垄麦子,镰刀便上墙了,挂在屋檐下,弯弯的刃口闪着骄傲的亮光,像一枚根质的奖章佩戴在农家院的胸口上”“镰刀在割麦秆的时候,镰刀在太阳下流着汗淬火的时候,镰刀始终是好样,铁骨铮铮,不屈不挠,满地里都是它痛快的切齿之声,满地里都折射着它弧形的光亮,满地里都挥散着它刃口上沾着的麦香泥土香”可知,镰刀曾帮助农民割麦秆,等用完后就像奖章一样挂墙上,体现其“骄傲自豪”的内心;
第②到③段,写镰刀磨砺刃口,沮丧痛苦;
根据题干提示“涅槃重生”,找到第③段“天亮后我用半截草绳提着它,来到铁匠铺。等到铁匠将它重新回了炉,它才像涅槃的凤凰得到了新生”可概括为:重新回炉(轧钢蘸火);
根据题干提示“成为卧镰”,找到第⑥段“镰刀小憩的一天终于来了,庄稼人称作卧镰。麦子收上场之后,镰刀便暂且搁置起来,挂在了墙上”“挂在墙上的镰刀也安静地低下头来,像离退休后的老人用回忆打发时光,然后在潮湿的空气里慢慢隐褪光亮,披上一身铁锈色”,第⑦段“挂在农闲中的镰刀是一种再好不过的休息,可镰刀压根不会偷懒,也不领情,把它们闲置就等于要了它的命,那在岁月中零落的铁锈可否看成它们不甘寂寞的眼泪”“与其被闲置着终了一生,不如点亮余热,那样我们会释然地撒手:我这一生没有白活”可知,卧镰被挂在墙上,没了用处,安静隐退(释然撒手),往事如烟,但其又不甘寂寞。
12.(1)考查人物心理揣摩。
①根据“回到家,我提着镰刀蹲在门口的大青石上,兴冲冲磨了半夜”,联系第③段“记得有一年,父亲为生产队护秋,为堵截一只偷刨洋芋的獾,被獾锋利的牙齿咬去了镰刀的一角。那一刻,我从未看到镰刀是那样沮丧过,像晒蔫了的芋秧一样打不起精神”可知,“我”“提”着的是被獾锋利的牙齿咬去了一角的镰刀,此时“我”“兴冲冲”的磨了半夜镰刀,可见“提”字体现了“我”有信心将缺了一角的镰刀磨得锋利可继续使用,“我”满含期待。
②根据“天亮后我用半截草绳提着它,来到铁匠铺”,联系第③段“镰刀在磨石上发出的悲戚的响声让人不忍卒听,就像受了伤的病人在呻吟”“我在月光下不停歇地磨着镰刀,我看到镰刀在我固执的磨砺中薄下去,露出了锋芒,但拿到眼前仔细一看,刃口仍然露出缺了的一角,丝毫也没有补回来,最后我终于失掉再磨下去的信心,不得不做放弃的打算”可知,“我”现在“提”着的是被獾锋利的牙齿咬去了一角的被“我”磨了半夜仍未磨好的镰刀,“我”已无法将镰刀磨好,期待落空,内心失望,不得不将其送到铁匠铺,体现了“我”没法磨好刃口的沮丧与失落。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首段画线句“满地里都是它痛快的切齿之声,满地里都折射着它弧形的光亮,满地里都挥散着它刃口上沾着的麦香泥土香”,连续运用三个“满地里都……”的句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量,有气势;“痛快的切齿之声”,从听觉角度来写镰刀;“折射着它弧形的光亮”,从视觉角度来写镰刀;“散着它刃口上沾着的麦香泥土香”,从嗅觉角度来写镰刀。联系前文“镰刀在割麦秆的时候,镰刀在太阳下流着汗淬火的时候,镰刀始终是好样,铁骨铮铮,不屈不挠”可知,展现了镰刀收割庄稼时铁骨铮铮、不屈不挠的样子。
(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⑥段画线句“庄稼人把麦子打碾后,装进粮仓,便从繁忙中走出来,走上街道,互相打问麦子的收成,脸上都有一种收获后的喜悦和轻松,他们穿着短袖的汗衫,坐在秋凉后的门墩上,任减弱了热力的阳光把疲倦抚平,古铜色的脸上尽管缺少水分,但他们仍说笑着,享受着繁忙夏季之后的悠闲”,写庄稼人一起劳作,繁忙过后互相问着麦子的收成,享受繁忙后收获的喜悦,休息的悠闲,运用社会环境描写,渲染乡村祥和的氛围,表现人们收获后的喜悦与悠闲;联系第⑥段“镰刀小憩的一天终于来了,庄稼人称作卧镰。麦子收上场之后,镰刀便暂且搁置起来,挂在了墙上”“挂在墙上的镰刀也安静地低下头来,像离退休后的老人用回忆打发时光,然后在潮湿的空气里慢慢隐褪光亮,披上一身铁锈色。到来年,等我们重新起用时,也许它已是一把不能再使用的镰刀,只能弃置在墙角与废铁为伍”可知,此处的环境描写暗示了卧镰的命运与归宿。
13.本题考查形象的理解。
通读文章可知,镰刀曾帮助农民割麦秆,等用完后就像奖章一样挂墙上;联系首段“镰刀在割麦秆的时候,镰刀在太阳下流着汗淬火的时候,镰刀始终是好样,铁骨铮铮,不屈不挠”,第④段“一把镰刀的命运,使我感慨万千。作为一种劳动工具,它在使用过程中,割掉了数不清的植物,最后终于被磨秃了,再也咬不动任何东西”,第⑥段“挂在墙上的镰刀也安静地低下头来,像离退休后的老人用回忆打发时光,然后在潮湿的空气里慢慢隐褪光亮,披上一身铁锈色”,第⑦段“挂在农闲中的镰刀是一种再好不过的休息,可镰刀压根不会偷懒,也不领情,把它们闲置就等于要了它的命,那在岁月中零落的铁锈可否看成它们不甘寂寞的眼泪”“与其被闲置着终了一生,不如点亮余热,那样我们会释然地撒手:我这一生没有白活”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镰刀终其一生在收割,在磨砺,它不会偷懒,也不领情,直到被磨秃,被弃置,逐渐锈蚀为一把失去生命亮色的卧镰。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在经历了人生的三起三落后(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二落: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孙侦探骗去,第二次希望破灭;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他开始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不再像从前一样以拉车为自豪,他厌恶拉车,厌恶劳作,被生活捉弄的祥子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为了喝酒,祥子到处骗钱,堕落为“城市垃圾”;最后,靠给人干红白喜事做杂工维持生计。“镰刀”最后弃置在墙角与废铁为伍,但是“镰刀”的意义是磨灭不了的,而“祥子”最后成为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祥子”与“镰刀”的相似点较少。
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的形象,作者在文中闰土给“我”讲的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几件事来表现闰土的特点,表现了闰土丰富的知识,和宽阔的眼界。中年闰土因为受封建观念的影响,成为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闰土”与“镰刀”的相似点较少。
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父亲”与“镰刀”有相似的命运与品性,烙印着传统农民的印记。
14.本题考查推荐理由。联系文章内容,联系与题干中出示的单元前言相契合的内容来表述理由即可。
联系第④段“一把镰刀的命运,使我感慨万千。作为一种劳动工具,它在使用过程中,割掉了数不清的植物”可知,镰刀是传统乡村劳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劳动工具,可以除草、割麦等,用处颇多;联系第⑥段“镰刀小憩的一天终于来了,庄稼人称作卧镰”可知,以成为“卧镰”收场,卧镰这一风俗极具乡土气息;
联系本文第①段“从大暑到立秋,镰刀在麦地上游走,割完了一垄麦子又一垄麦子”,第②段“一把镰刀的寿命不过几年光景,割着割着就磨秃了,逢上坚硬的东西还会损掉刃口,如此一来就要到青灰的磨石上去磨一磨,让它重新找回锋利”,第③段“天亮后我用半截草绳提着它,来到铁匠铺。等到铁匠将它重新回了炉,它才像涅槃的凤凰得到了新生”,第⑥段“镰刀小憩的一天终于来了,庄稼人称作卧镰。麦子收上场之后,镰刀便暂且搁置起来,挂在了墙上。庄稼人把麦子打碾后,装进粮仓,便从繁忙中走出来,走上街道,互相打问麦子的收成”等语句可知,本文围绕镰刀而写,叙写了收割、磨刃口、回炉、农闲休憩等情节,展现了一幅幅民风民俗的风情画卷;
联系首段“镰刀在割麦秆的时候,镰刀在太阳下流着汗淬火的时候,镰刀始终是好样,铁骨铮铮,不屈不挠”,第⑦段“挂在农闲中的镰刀是一种再好不过的休息,可镰刀压根不会偷懒,也不领情,把它们闲置就等于要了它的命,那在岁月中零落的铁锈可否看成它们不甘寂寞的眼泪”“与其被闲置着终了一生,不如点亮余热,那样我们会释然地撒手:我这一生没有白活”可知,镰刀一生劳作,不屈不挠,具有丰厚的民俗价值和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多用收割机来替代传统的劳动工具——镰刀,其(镰刀)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可想而知卧镰这一风俗与我们渐行渐远,但是其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会世代传承,所以本文可以作为拓展阅读,编入民俗单元。
(2023·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接过铜旋子【注】
明前茶
①去年深秋,去濮阳老山村行走,在孙家庄上见到绿豆粉皮的非遗传承人,是个24岁的青年。庄上人都亲切地叫他“旋王”,夸赞他将铜旋子使得轻盈快适,比做了40年粉皮的孙老爹还要出神入化。
②一进作坊,就见正在忙碌的一家三口——老母亲负责调糊,不停地搅动瓦缸里的绿豆糊浆,防止沉淀。小孙立于大灶边,一大锅沸水正在微微冒泡,他手持的旋子,看上去就像武侠片中的金属盾牌一样,平底,溜圆,寸把高的浅边,发幽幽的红铜色,小孙舀了一勺粉浆注入铜旋子中,肩头微微一摇,右手顺时针接左手逆时针微微一荡,粉浆就借着一股太极之力,在铜旋子的底部迅速凝结,并长出雪花般晶莹剔透的放射纹。
③小孙往左一递,父亲接过铜旋子,在冷水缸里轻轻一按,钢的导热性很强,灼热迅速散去,熟粉皮已经与铜旋子脱离,老孙轻轻一拨,粉皮像一张透亮的丝绸浸入凉水中,接着,它被轻轻挤出水分。不,也许我的比喻并不确切,老孙说:粉皮子可不像白丝巾,你来感受下它的调皮。我洗净手,戴上白帽子,尝试从铜旋子里“捉”粉皮,没错,它活泛得很,捉之滑手,挤之有韧性回弹,放入扎手的凉水中能迅速漂游,犹如一朵有仙气的透亮水母。挤干水分后,将它摊平,放上竹帘子。一只长长的竹帘子摊放6张粉皮,立刻抬到场院中去晾晒。老孙才抬出一只竹帘子,我已经赶不上趟儿了。
④我退出,小孙一家人的流水线就恢复了豫剧的调门儿,一招一式都揉在了点儿上。小孙一手持勺,另一手持旋子,都不需要眼睛看,在他手中,铜旋子仿佛不是做活的家什,而是武侠电影中施展绝世轻功的器具,它如轻舟浮漾,也如飞蓬一点,借着臂膀旋动的离心力,迅速吐出一朵一朵的雪莲花,或一只只溜圆的海月水母。见我看得发呆,小孙笑道:“一心一意做上两年,你也一样应付自如,就像卖油翁说的: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⑤旁边的小孙妈妈心疼地说:“做咱这一行的,盼儿孙接手,又巴不得儿孙不肯接手。只因做这件事实在辛苦,只要第二天是个大晴天,一家人凌晨5点就要起身做粉皮,一到晌午就要收手,再做下去,当天的粉皮会晾不干。这批货就算废了。”她扳过儿子的手给我看——小孙戴露指手套的左手指实是一层厚厚的茧,再一看,右手也是。铜旋子导热快,沸水之上,赤手触之很难不烫出血泡。
⑥“钢旋快慢看水温,溜边揭起能囫囵;收补窟窿摊圆整,水油刷晒看阴晴。”老孙慢悠悠唱起老祖宗留下的歌谣,将一张张薄如蝉翼却又饶有筋力的绿豆粉皮移到长竹帘上,这些竹帘子一只只斜靠在院墙上,或平搁在长凳上,场院中像同时升起了几百枚皎洁的圆月,而那些影影绰绰的离心花纹,就像月亮上的桂花树一样,散发着梦幻光泽。风徐徐吹送,新绿豆的清香在场院中鼓荡。强烈的阳光下,粉皮正在脱水,与竹帘子分离时,发出轻微的啪嗒声。
⑦太阳到了天心,一家人做完600张粉皮,连屋顶都被竹帘子占满了。小孙说:跟我们一起吃拌粉皮吧,想来你也看饿了。我笑着应允。
⑧才从铜旋子上捉下来的凉皮,与那些晒干后又泡发的凉皮口感不太一样,更糯,弹力更强,吃在喉咙里像一条滑跳的游鱼。与此同时,刚从田园中摘下来的香、酸、辣、凉等诸般滋味,都与那玉带般的凉皮纠缠得难舍难分,在舌尖唱起了大开大阖的豫剧,那么恢宏,那么醇厚深沉,又那么鲜爽痛快。
⑨我问小孙:回来做凉皮,也是为了在爹娘的膝头,吃一份这样的美味吧?
⑩小孙答:家里的手工凉皮,养活了四代人呢,到我这代要是断了根,有点可惜。2019年深秋,妈给我翻好了冬天的新被胎,让我回家拿,我进门,发现我爹在灶台旁站久了,膝盖竟然不会打弯,要扶着墙才能把竹帘子扛出去,按他的话说,就是想唱戏都亮不出霹雳嗓门了。我很心疼他,也想着,终归是舍不得这些铜旋子敲扁了去换糖吃吧。归来接班,就这么定了。
⑪此时,秋风平稳安详,农家场院安静得听得见野蜂的飞舞声,院墙上的野菊开得那么鲜活。
(选自2022年12月2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注】铜旋子:一种铜制器具,像盘而较大,通常用来做粉皮等。
15.文章题目《接过铜旋子》有什么含意?
16.根据文章②③自然段内容,补全粉皮的制作过程。
调制粉浆→ →冷水拨离→浸水挤干→
17.赏析下面句子中比喻的表达效果。
小孙一手持勺,另一手持旋子,都不需要眼睛看,在他手中,铜旋子仿佛不是做活的家什,而是武侠电影中施展绝世轻功的器具,它如轻舟浮漾,也如飞蓬一点,借着臂膀旋动的离心力,迅速吐出一朵一朵的雪莲花,或一只只溜圆的海月水母。
18.★文章结尾处的环境描写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15.表层:指制作绿豆粉皮的工艺流程中,父亲从小孙手中接过铜旋子进行下一步流程;深层:指小孙从父亲手中接过铜旋子这个手艺,将制作绿豆粉皮的非遗手艺传承下去。 16. 凝结粉浆 摊平晾晒 1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孙舞动铜旋子制作粉皮时的速度之快、铜旋子在半空中舞动的轻盈动态和小孙做的粉皮的美丽、圆润、晶莹剔透的特点,体现出小孙用铜旋子做粉皮的动作麻利、熟练,技艺高超,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惊叹及赞美之情。 18.内容上,本文以画面结尾,余韵悠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描写了农家场院深秋里平稳安详安静鲜活的画面,点名了时间地点;渲染了静谧闲适、幸福温馨的氛围;烘托了小孙孝顺懂事的美好品质,暗示小孙的绿豆粉皮会越做越好,也暗示了小孙从父亲手中接过铜旋子,使绿豆粉皮这一非遗技艺得以传承,深化文章主题。结构:首尾呼应,照应第一段“去年深秋,去老山村行走”的描写,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解析】15.本题考查标题含义。
根据文章第③段“小孙往左一递,父亲接过铜旋子,在冷水缸里轻轻一按,钢的导热性很强,灼热迅速散去,熟粉皮已经与铜旋子脱离”可知,“接过铜旋子”表面上是指在制作粉皮的过程中,父亲从小孙手中接过铜旋子,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流程;
根据第⑩段“小孙答:家里的手工凉皮,养活了四代人呢,到我这代要是断了根,有点可惜”“我很心疼他,也想着,终归是舍不得这些铜旋子敲扁了去换糖吃吧。归来接班,就这么定了”可知,“接过铜旋子”的深层含义是指小孙从父亲手中接过铜旋子这个手艺,将制作绿豆粉皮的非遗手艺传承下去。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已知信息:“调制粉浆”对应第②段“老母亲负责调糊,不停地搅动瓦缸里的绿豆糊浆,防止沉淀”;“冷水拨离”对应第③段“父亲接过铜旋子,在冷水缸里轻轻一按,钢的导热性很强,灼热迅速散去,熟粉皮已经与铜旋子脱离”;“浸水挤干”对应第③段“老孙轻轻一拨,粉皮像一张透亮的丝绸浸入凉水中,接着,它被轻轻挤出水分”;
第①空:综合以上信息,根据第②段“小孙舀了一勺粉浆注入铜旋子中,肩头微微一摇,右手顺时针接左手逆时针微微一荡,粉浆就借着一股太极之力,在铜旋子的底部迅速凝结,并长出雪花般晶莹剔透的放射纹”可概括为:凝结粉浆;
第②空:根据第③段“挤干水分后,将它摊平,放上竹帘子。一只长长的竹帘子摊放6张粉皮,立刻抬到场院中去晾晒”可概括为:摊平晾晒。
17.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根据句中“武侠电影中施展绝世轻功的器具”“如轻舟浮漾”“也如飞蓬一点”“吐出一朵一朵的雪莲花”“一只只溜圆的海月水母”可知,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铜旋子比作“武侠电影中施展绝世轻功的器具”、“轻舟”、“飞蓬”,结合句中“一手持勺,另一手持旋子,都不需要眼睛看”可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孙在制作粉皮时动作迅速,体态轻盈的场景;同时把粉皮比作“雪莲花”和“海月水母”,生动形象地写出粉皮的造型优美,晶莹剔透的特点,表现出小孙的技艺高超,体现了作者对小孙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18.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本段以景物描写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韵悠长,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根据句中“秋风平稳安详”“安静得听得见野蜂的飞舞声”“开得那么鲜活”可知,此段的环境描写点明了时间——秋天及地点——农家场院,渲染了一种静谧安详、闲适温馨的氛围,结合第⑩段“我很心疼他,也想着,终归是舍不得这些铜旋子敲扁了去换糖吃吧。归来接班,就这么定了”可知,衬托出小孙孝顺懂事的高贵品质,因为他对技艺的传承,父母才有机会退居二线,能够安享晚年;结合“院墙上的野菊开得那么鲜活”可知,景物描写也暗示了小孙的绿豆粉皮会越做越好,小孙从父亲手中接过铜旋子,使绿豆粉皮这一非遗技艺得以传承,彰显出传统技艺永恒的生命力,深化文章主题。根据第①段“去年深秋,去濮阳老山村行走,在孙家庄上见到绿豆粉皮的非遗传承人,是个24岁的青年”可知,尾段的环境描写与第①段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2022·四川广安·中考真题)
母亲的味道
①母亲的习惯做派和别的女人完全不同,她像男人一样抽烟,喜欢盘腿坐在床上,嗓门粗大,说话的语气总像跟人吵架。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母亲身上的味道,又酸又臭,稍微靠近一些,便熏得我头晕恶心。后来我知道,母亲是有狐臭。都说狐臭会遗传,我却没有,反而对气味格外敏感。这使我在懂事之后,便开始远远地避开母亲。
②我10岁那年,父亲在为人盖房时从二楼摔下来去世了,从此,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一年四季穿着高筒胶鞋在水里蹚来蹚去。每天晚上,母亲收摊回来,人都会累成一摊泥。我给母亲温一盆洗澡水,洗好碗后便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可是最终还是被母亲喊出来给她搓背。母亲的身上又添了浓烈的鱼腥味,和着难闻的狐臭味,我几乎无法呼吸,胡乱搓几把,便逃也似地离开。
③那年冬天,因为城市改造重建,那个菜市场被拆除,母亲失业了。母亲的失业,意味着这个家失去了最坚实的支撑,也意味着我的大学梦将成为一个泡影。那些夜里,母亲似乎一直在咳嗽,有一次,我被母亲的咳嗽声惊醒,我走到母亲的房前,房门虚掩着,母亲背对着我在擦父亲的照片,我听见母亲对着照片说:“……真真这丫头从小心气就高,我不能把她给耽误了……”
④我站在门外,心突然又酸又软,泪水成串地滴落下来……
⑤母亲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是在一家医院里打扫卫生。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赶到医院,拖地板,洗马桶,在八点之前,要把整幢楼的卫生全部打扫完毕。这份又脏又累没有人愿意干的活,母亲却做得很开心。她身上的味道越来越复杂,有时是刺鼻的消毒药水的味道,有时是清洗剂的淡淡香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母亲身上的狐臭味越来越淡,到后来,我竟闻不出那种气味了。
⑥后来,我如愿以偿,考进北京读大学。每隔一段日子,母亲准时寄钱和信来,总是说让我安心念书,说自己很好……薄薄的信纸上,仍然是母亲特有的复杂味道。大二的寒假,我回家过春节,在小城下车,已经是夜里十点。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我走出车站,搓着冻僵的双手,疾步往家赶。刚出车站,就听见一声熟悉的吆喝:“烤红薯,香甜的烤红薯……”是那个我一直听了二十年的口音。我慢慢走过去。直到我走近,母亲才怔了怔,扑过来为我拍肩上的雪,一把把我拉到炉子旁,把一个烤红薯塞在我手里,一迭声地问我:“冷吗?累吗?甜吗?”母亲身上满是烤红薯香甜的味道,很浓很浓的香味。
⑦那夜我帮母亲推着车一起回家,一路上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很多。母亲说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医院的活人家不让做了;母亲说一斤烤红薯能挣三毛钱,卖一天,也能挣不少钱呢;母亲还说,我有钱,你在学校一定不能替我省钱,要吃好……
⑧我跟在母亲身后,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和迟缓的步履,什么话都说不出,泪悄悄地模糊了双眼。
⑨研究生毕业后,我拒绝了北京好几家大公司的挽留,执意回了老家那个小城。母亲很歉疚:都是我,不然你留在北京发展多好。咱这小城,委屈你了。我笑着跟母亲开玩笑说,北京再好,没有妈妈,也是一座空城。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
⑩回家以后,帮母亲洗澡,成了我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当这时,母亲身上的狐臭味、鱼腥味、汗酸味、香烟味、消毒水味、烤红薯味、油烟味——那些为了养活一个家而产生的味道,此刻全都消失殆尽。
⑪我闻到的,是芬芳的香味,那种淡而舒缓的芳香,才是母亲真正的味道。
19.文章围绕母亲主要写了四件事,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简要概括其余两件事。
20.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环境描写的作用。
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
(2)结合语境,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线句子。
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
21.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作答。
22.请结合文章,分析第⑪段的作用。
2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在意母亲的不完美。读了本文后,请你结合自身体验,把想对自己母亲说的话写出来。
【答案】19.在菜市场卖鱼;到医院打扫卫生。(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20.(1)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侧面写出了母亲深夜还在卖烤红薯的辛劳。
(2)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因付出得到回报而欣慰,因“我”的懂事而感动。 21.粗俗、大大咧咧;吃苦耐劳;关爱孩子;坚忍;无私奉献等。(答出两点即可) 22.总结全文,照应标题;点明主题,通过写“我”理解了母亲的付出,表达了对母亲(母爱)的赞美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23.示例:妈妈,以前我嫌您很唠叨。读了本文后,我明白了您的不易,懂得了您是爱我的。妈妈,谢谢您!(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9.此题考查情节的梳理和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梳理文章的脉络,文章是以“母亲身上的味道”为线索串联了几件母亲为撑起一个家所做的事。其次,参照表格已概括的事件的格式去提炼文章内容。
根据原文第③段“母亲背对着我在擦父亲的照片,我听见母亲对着照片说:‘……真真这丫头从小心气就高,我不能把她给耽误了……’”可知题干中的第二件事在原文第③段。
故第一件事在第③段前面,由第②段“我10岁那年,父亲在为人盖房时从二楼摔下来去世了,从此,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一年四季穿着高筒胶鞋在水里蹚来蹚去”,第一件事可概括为,父亲去世后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
根据第⑤段“母亲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是在一家医院里打扫卫生”,第三件事可概括为,在医院里打扫卫生。
20.(1)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根据第⑥段“是那个我一直听了二十年的口音”。可知在这寒冷的深夜,母亲还在卖烤红薯,用环境的恶劣衬托人物形象,用天气的寒冷体现母亲的吃苦耐劳,体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2)此题考查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解答此题,首先分析运用了人物的什么描写,其次结合上下文分析人物此时的心理,最后看是否体现人物的性格形象。
通过“母亲笑”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起身收拾碗筷”“背过身”“抹一下,又抹一下”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母亲的这些反应都是因为“我拒绝了北京好几家大公司的挽留,执意回了老家那个小城”,并且告诉母亲“北京再好,没有妈妈,也是一座空城”,“我”直接表明了母亲对“我”的重要性,母亲感受到了这份感恩之情,很感动,也很欣慰。
21.此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以从人物做了哪些事,文章中对人物的评价这几个角度出发。
根据第①段“母亲的习惯做派和别的女人完全不同,她像男人一样抽烟,喜欢盘腿坐在床上,嗓门粗大,说话的语气总像跟人吵架”可知,此处突出了母亲的粗俗、大大咧咧;
根据第②段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第⑤段母亲在医院打扫卫生,干又脏又累的活;第⑥段“我”回家过春节时看见母亲在冬日寒冷的夜里卖烤红薯,体现了母亲的吃苦耐劳和坚忍;
根据第③段,母亲怕“我”上不了大学,下决心不能耽误“我”,可见母亲付出的这一切,都是源于对“我”的爱,体现了母亲是一个无私奉献,深爱孩子的人。
可据此作答。
22.此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注意要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方面分析。
结构上:“那种淡而舒缓的芳香,才是母亲真正的味道”照应了标题“母亲的味道”,属于篇末点题。到最后,之前母亲身上的狐臭味、鱼腥味、汗酸味、香烟味、消毒水味、烤红薯味、油烟味——那些为了养活一个家而产生的味道,此刻全都消失殆尽。是因为母亲的爱才是最芬芳的,所以还有总结全文的作用。内容上,“芬芳的香味”代指母爱的芬芳,所以起到了点明主题的作用。“我”从以前的逃离母亲的味道到现在留在母亲身边,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赞美之情。
23.此题考查文章主旨的延伸。文章通过写母亲为孩子做出的奉献来赞扬母爱的伟大,作者的刻画真实、细腻、感人。能够引起读者共鸣最关键的一点是,作者是从母亲身上的不完美切入的,真实地再现了我们大多数人心里的母亲形象,最后自然地回归到母亲的伟大。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无论如何,母亲爱孩子的心是恒久不变的,我们应该心怀感恩之心,发自内心地爱母亲。故解答此题,围绕对母亲的爱和理解即可。
示例:妈妈,从前我嫌您不爱打扮,觉得出现在我同学面前时总是有些丢人,如今我才明白,生活的琐事已将您的爱美之心消磨殆尽。以后我会尽量帮您分担多一点,并且在我心中,您怎样都美!我爱您!
(2023·辽宁锦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修鞋匠
雪樱
①小区对面的空地上,有一个修鞋摊。修鞋阿姨做活儿安静,说话声也安静,给人踏实感,把修补的鞋子交给她,就像随手扔给妈妈那样放心。
②从我小时候记事起,阿姨就在这条街上修鞋,最初是她的父亲主修,她负责打下手。老先生个头不高,鹦鹉鼻,驼背,戴一副老花镜,断的一根眼镜腿缠着胶布。他和谁说话都和和气气,时间久了,大家都爱找他修鞋,书包、箱包、校服等拉链坏了,也习惯了找他。很多时候,人们不修鞋,每天过来坐一会儿,冬天晒晒太阳,夏天拉家常,心里也欢喜。他做活儿慢,却极认真,飞针走线,有板有眼,搓皮粘胶,娴熟灵巧,宛如一对蝴蝶翻飞,把手上的功夫干出了大学问。街坊们都说:“凡是经过他的手修的鞋,都入了保险柜。”言外之意是说他做工讲诚信。
③这条街上,有一所大学、一所职专、一所小学,还有家幼儿园,每天放学时分,人声鼎沸,堵得水泄不通。一个初冬的午后,一位美籍外教拎着一双高筒靴子来了,他连说带比划,老先生听得云山雾罩,好在旁边的人领会了来意。老先生连连摆手,表示修不了,在场的人露出诧异的表情,“这是个大单,放着钱怎么不挣呢?”人群里一阵聒噪。老先生站起来,连说带比划,脸涨得通红,“我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修不好,给您搞砸了。”外教向前迈出一步,张开双臂,大声说道:“不要担心。”又说,“你没问题。”旁边的人跟着翻译。说罢,他上前拥抱了一下老人,表示一周后来取。此时,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风影婆娑,又寂静如鸟羽,很快被落叶逐寸覆盖,只留下一个浅浅的轮廓。
④几天后,还是那个时间,外教如约而至,这次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助教。接过崭新、锃亮的鞋子,老外嘴巴张得老大,又是比划,又是赞叹。见鞋子修补完美,针脚工整,丝毫看不出痕迹,又发现鞋子重新擦拭过,焕然一新,他对老先生竖起大拇指,不住地称赞“了不起!”接着,他起身和助教小声耳语几句,示意多付一些费用。老先生婉拒了,看到顾客满意,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⑤小修小补,零打碎敲,赚不了多少钱,却方便了日常生活,溢出了烟火气。老先生的良好口碑,为女儿接棒修鞋打下基础,也是无形的精神财富。修鞋阿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真诚、认真,她每天要照顾老父亲的起居,临近中午才出摊,还是那套老设备:一台老式的补鞋机,日头晒得剥皮掉漆,一只长了包浆的木头盒子里放着胶皮、线轴、鞋跟、刀剪、胶水等工具。她一手扶着鞋跟,一手摇动转轮,几声金属响动,又几声上下响动,很快鞋子就在她手上“活”了过来,变得完美无缺。再打量她的那双手,骨节粗大,布满老茧。
⑥那年春天,我给母亲网购了一双健步鞋,收到后母亲没舍得穿,等穿的时候意外发现脚后跟处有开裂,母亲便去找阿姨修鞋。那几天阿姨下午才出摊,原来儿子从部队回来探亲了。她眯着眼睛,仔细按压一遍,判断是断裂,应该是出厂残品,表示粘了也穿不了几天。鞋子原封不动被“退”了回来,我有些半信半疑,拍照给客服,客服答应退货,收到后验收发现的确是质量问题。我不禁对阿姨刮目相看,活儿好,技术高,信得过。
⑦后来,听母亲说,阿姨的儿子进了军校,毕业后当了士官,家里生活条件也好了,但阿姨执意坚持出摊。“这个手艺是老爹传下来的,我天天干着心里不慌张。不靠它吃饭,靠它解个闷吧。”她缓缓地说道。社会变迁,潮流更迭,阿姨修鞋却还是原来的老价格,这么多年来没涨过价。有人觉得她白忙活,她的口头禅是:“人啊,活这一辈子,不能光为了挣钱,得有个乐趣,你说是吧。”一字一句,皆是哲理。
⑧《红楼梦》里曾写到晴雯抱病补裘的动人场景,晴雯补的是衣服,修复的是人心和人性。同样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修补,亦是修补美好生活,让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盈。由此,我对修鞋匠人更加敬畏了。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24.根据选文③—⑦段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老修鞋匠拒绝修没有把握修好的鞋,在外教信任下接单;
(1) ;
阿姨继承父亲衣钵,判断出“我”母亲的鞋是出厂残品;
(2) ;
25.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老先生站起来,连说带比划,脸涨得通红,“我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修不好,给您搞砸了。”
26.★分析选文第③段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
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风影婆娑,又寂静如鸟羽,很快被落叶逐寸覆盖,只留下一个浅浅的轮廓。
27.品析选文第⑤段加点字“活”的表达效果。
28.概括选文中两代修鞋匠身上令人敬畏的美德。
29.分析选文结尾段作用。
【答案】24. 老修鞋匠将鞋修得焕然一新,拒绝多收费用。 阿姨坚持出摊,修鞋不涨价。 25.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答出两种描写方法即可得1分,只答一种描写方法不得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修鞋匠解释自己拒绝接单原因时的急切(认真),表现了他的诚信(或质朴、不贪财也可)。 26.描写了阳光从树梢洒落的静谧美好的景象,烘托了人们看到眼前温馨的一幕而感到温暖的心理,为下文鞋子被修好做铺垫(或者暗示了下文鞋子被修好的情节)。 27.“活”是有生命的意思(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鞋子被阿姨修好,变得完美无缺。表现了阿姨修鞋技艺的精湛(或表达了“我”对修鞋阿姨精湛技艺的赞美)。 28.讲诚信、技艺精湛、和气、认真、真诚、质朴、不贪财。 29.由《红楼梦》里晴雯抱病补裘的情节,写到日常生活中的修补,表达了“我”对修鞋匠人的赞美,修鞋匠不仅修补出了美好生活,更丰盈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或深化主旨)。
【解析】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根据第④段“接过崭新、锃亮的鞋子,老外嘴巴张得老大,又是比划,又是赞叹。见鞋子修补完美,针脚工整,丝毫看不出痕迹,又发现鞋子重新擦拭过,焕然一新”“他起身和助教小声耳语几句,示意多付一些费用。老先生婉拒了老先生婉拒了”可概括为:老修鞋匠将鞋修得焕然一新,拒绝多收费用;
②根据第⑦段“后来,听母亲说,阿姨的儿子进了军校,毕业后当了士官,家里生活条件也好了,但阿姨执意坚持出摊”“社会变迁,潮流更迭,阿姨修鞋却还是原来的老价格,这么多年来没涨过价”可概括为:阿姨坚持出摊,修鞋不涨价。
25.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
“老先生站起来,连说带比划”是动作描写,“脸涨得通红”是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修鞋匠解释自己拒绝接单原因时的急切;“我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修不好,给您搞砸了”是语言描写,写老修鞋匠拒绝修没有把握修好的鞋,表现了他的诚信、质朴。
26.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
“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风影婆娑,又寂静如鸟羽”描绘了阳光从树梢洒落的静谧美好的景象,再结合“外教向前迈出一步,张开双臂,‘不要担心。’又说,‘你没问题。’旁边的人跟着翻译。说罢,他上前拥抱了一下老人”可知,当老修鞋匠拒绝修没有把握修好的鞋时,外教给予老人充分的信任,这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们看到眼前外教拥抱老人温馨的一幕而感到温暖的心理;结合第④段“接过崭新、锃亮的鞋子,老外嘴巴张得老大,又是比划,又是赞叹。见鞋子修补完美,针脚工整,丝毫看不出痕迹,又发现鞋子重新擦拭过,焕然一新”可知,这段景物描写为下文鞋子被修好做铺垫。
27.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活”的意思是有生命,“很快鞋子就在她手上‘活’了过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鞋子赋予人的性格特征,结合“一手扶着鞋跟,一手摇动转轮,几声金属响动,又几声上下响动”“变得完美无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阿姨修鞋技艺的高超,鞋子被阿姨修好,变得完美无缺,表达了我对修鞋阿姨精湛技艺的赞美之情。
2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准确和全面,人物形象的概括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整合。另外,还可以根据情节、环境、作者的客观介绍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概括。
根据第②段“他做活儿慢,却极认真,飞针走线,有板有眼,搓皮粘胶,娴熟灵巧,宛如一对蝴蝶翻飞,把手上的功夫干出了大学问。街坊们都说:‘凡是经过他的手修的鞋,都入了保险柜。’言外之意是说他做工讲诚信”可知,做工讲诚信;
根据第①段“修鞋阿姨做活儿安静,说话声也安静,给人踏实感,把修补的鞋子交给她,就像随手扔给妈妈那样放心”,第②段“老先生个头不高,鹦鹉鼻,驼背,戴一副老花镜,断的一根眼镜腿缠着胶布。他和谁说话都和和气气,时间久了,大家都爱找他修鞋”“他做活儿慢,却极认真,飞针走线,有板有眼”,第⑤段“修鞋阿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真诚、认真”可知,两代修鞋匠都和气、认真、真诚、质朴;
根据第②段“他做活儿慢,却极认真,飞针走线,有板有眼,搓皮粘胶,娴熟灵巧,宛如一对蝴蝶翻飞,把手上的功夫干出了大学问”,第④段“接过崭新、锃亮的鞋子,老外嘴巴张得老大,又是比划,又是赞叹。见鞋子修补完美,针脚工整,丝毫看不出痕迹”“他起身和助教小声耳语几句,示意多付一些费用。老先生婉拒了”,第⑤段“她一手扶着鞋跟,一手摇动转轮,几声金属响动,又几声上下响动,很快鞋子就在她手上‘活’了过来,变得完美无缺”,第⑥段“她眯着眼睛,仔细按压一遍,判断是断裂,应该是出厂残品,表示粘了也穿不了几天”,第⑦段“社会变迁,潮流更迭,阿姨修鞋却还是原来的老价格,这么多年来没涨过价”可知,两代修鞋匠都技艺精湛,不贪财。
29.本题考查的是结尾在文中的作用。结尾的作用通常有:结构上: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上: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
“《红楼梦》里曾写到晴雯抱病补裘的动人场景,晴雯补的是衣服,修复的是人心和人性。同样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修补”,由《红楼梦》里晴雯抱病补裘的情节,写到日常生活中的修补;“亦是修补美好生活,让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盈”,再结合第⑦段“人啊,活这一辈子,不能光为了挣钱,得有个乐趣,你说是吧”可知,阿姨在家里生活条件好后,依然出摊,寻找生活的乐趣,追求生命的价值,让内心世界丰盈;“由此,我对修鞋匠人更加敬畏了”表达了“我”对修鞋匠人的赞美,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023·辽宁营口·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畦青绿
厉彦林
①春分刚过,企盼已久的春意醒来,与人们撞个满怀。那一畦青绿,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春天迎进了小院。
②小院紧贴山脚,当年我选购时一眼看中。虽然熟土已消失,回填土也被搅拌进碎石块,但经过反复翻刨和改造,添加进有机土和锯屑、河沙,这块土地终于复垦平整、恢复了地力。
③院虽小,却也是一个世界。南侧栽了桂花、腊梅和柿树:北侧南北成畦,成为栽种时令蔬菜的小菜园。喜鹊在邻居家的玉兰树上搭窝。麻雀也聚在院南的连翘花丛里,笑着、闹着,时而兴奋地飞来飞去,啼鸣声从一根枝条跳跃到另一根枝条,枝条被压弯,瞬即又柔软地回弹,指向辽远的天空;时而落到地上,用爪子不停地戳弄新翻的土,机警地寻找食物,刚冒出的菜芽又细又嫩,往往是它们的美食。除了喜鹊、布谷、白头翁、黑蜂、金蝉、蜻蜓,还有蚂蚁、蚯蚓、螳螂、蛐蛐儿和叫不出名字的小昆虫,众多的生物都在这里栖息、觅食、与院里的蔬菜共享时令的律动,见证一花一苗的成长与欣荣。
④春耕不可迟。小院里过冬的香菜、苔菜、菠菜、蒜苗由黄转绿,韭菜的红芽尖探出绿脑袋,春意萌动了。
⑤种菜的区域是我家的“菜篮子”。白菜、菠菜、辣椒、茄子、黄瓜和西红柿……每样都种一点,只图吃个新鲜。我坚持用农家肥,追求绿色生态和纯天然味道。一年四季那一些畦新鲜蔬菜,直接送达餐桌,又安全又营养。
⑥我父母生前曾数次来我们家短住,把对子女的嘱咐一垄垄栽进菜园里。他们望着绿油油迎风摆动的畦畦青菜,很是高兴。娘叮嘱我:“摘黄瓜、茄子时用力要轻,别把根拽坏了。”
⑦妻子开灶炒菜做饭前,有时会去菜园摘点菜蔬。既享受收割、采摘的乐趣,又图个新鲜劲儿。青绿的时令菜柔软细嫩,从菜园到餐桌也就几分钟,本色不变,味道纯正,清香扑鼻。即使没有鸡鱼肉蛋,那饭菜依然让心情温暖美好。
⑧刚几岁的小孙女来到菜园就忙着玩土,跟我学锄草、种菜。她认真学习种小白菜,先蹲下来,用小铲子松松土,挖个小坑,浇上水,再小心翼翼撒上菜种,然后轻轻覆上土。不几天就出苗了,她很得意地对我说:“看,这是我种的菜菜!”
⑨“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天气预报说近期有雨,我早早到种苗批发市场购买西红柿、辣椒和茄子苗,翻好地,调好畦,再用镢头挖好苗坑,用土固定住苗子,浇上定苗水,黄昏时刻就栽好了。
⑩我喜欢在菜园劳动,或松土点种,或间苗浇水……活动活动筋骨,享受自然幽雅、清新恬静的田园意境。
⑪贫瘠与肥沃,荒芜与繁茂,耕耘与收获,都攥在自己手掌里。耕种之间,情满园,春不老。
(选自2023年4月2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3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⑥⑦段的主要事件。
⑥段:
⑦段:
31.选文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2.关于选文主题的讨论,甲关注第⑤段“我坚持用农家肥,追求绿色生态和纯天然味道”一句,乙关注第③段“活动活动筋骨,享受自然幽雅、清新恬静的田园意境”一句。活你更倾向于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33.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选文第⑪段画线句的理解。
34.★选文第③段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②段的景物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从两个不同角度对选文第③段进行赏析。
【答案】30. 父母悉心嘱咐 妻子享受采摘的乐趣 31.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小孙女的天真、活泼、可爱的特点。 32.倾向于甲。理由:本文主要是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倾向于乙。理由:本文主要是强调从劳动中获得身心的愉悦。 33.句子理解:①大地无言,只要播种就有收获,但收获的多少,全在自己付出的多少。
②劳动是快乐的,中华民族以勤劳耕种继世,千百年间,代代相传。
结合生活实际示例:学习上,只要我们努力付出,就会有收获。 34.①由植物到动物;作者先写桂花、腊梅、柿树和成畦的时令蔬菜,再写喜鹊、麻雀、蚂蚁、蚯蚓、螳螂、蛐蛐儿和叫不出名字的小昆虫等,使小院充满勃勃生机,令人喜爱。
②描写详略得当。写动物,详细描写麻雀的行为,略写喜鹊、蚂蚁、蚯蚓、螳螂、蛐蛐儿和叫不出名字的小昆虫的活动。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解析】30.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依据⑥段“我父母生前曾数次来我们家短住,把对子女的嘱咐一垄垄栽进菜园里”可以概括为:父母悉心嘱咐。
依据⑦段“妻子开灶炒菜做饭前,有时会去菜园摘点菜蔬。既享受收割、采摘的乐趣,又图个新鲜劲儿”可以概括为:妻子享受采摘的乐趣。
31.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
依据句中的“蹲”“松”“挖”“浇”“撒”“覆”可知,这是运用动作细节,生动形象地写出小 孙女学种小白菜的过程,从中表现了小孙女天真、活泼、可爱的特点。
32.本题考查理解散文主题的能力。
倾向于甲。理由:依据②段“小院紧贴山脚,当年我选购时一眼看中。虽然熟土已消失,回填土也被搅拌进碎石块,但经过反复翻刨和改造,添加进有机土和锯屑、河沙,这块土地终于复垦平整、恢复了地力”、③—⑤段内容可知,这里主要描写了自然的乐趣,从中表现人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倾向于乙。理由:依据⑧段“刚几岁的小孙女来到菜园就忙着玩土,跟我学锄草、种菜。她认真学习种小白菜,先蹲下来,用小铲子松松土……她很得意地对我说:‘看,这是我种的菜菜!’”、⑩段”我喜欢在菜园劳动,或松土点种,或间苗浇水……活动活动筋骨,享受自然幽雅、清新恬静的田园意境“可知,本文主要是强调从劳动中获得身心的愉悦的感受。
3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和感悟表达的能力。
依据“耕耘与收获”“都攥在自己手掌里。”可知,只要播种就有收获,但收获多少,与自己的辛勤付出有极大的关系。依据“贫瘠与肥沃,荒芜与繁茂”“都攥在自己手掌里”可知,无论土地的状态如何,只要自己辛勤付出,就会从劳动中获得无限快乐的。
感悟示例:我们在学习上,只要付出辛勤和汗水,时间和经历,就一定会获得成功,取得丰硕的成果。
34.本题考查写法分析的能力。
依据③段“麻雀也聚在院南的连翘花丛里,笑着、闹着,时而兴奋地飞来飞去……往往是它们的美食”可知,这是运用细节描写,详细描写了麻雀的行为,而略写了喜鹊、蚂蚁、蚯蚓、螳螂、蛐蛐儿和叫不出名字的小昆虫的活动,从中烘托了菜园的勃勃生机和活力。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依据③段“南侧栽了桂花、腊梅和柿树:北侧南北成畦,成为栽种时令蔬菜的小菜园”这主要是写桂花、腊梅、柿树、时令蔬菜等植物。依据“喜鹊在邻居家的玉兰树上搭窝……见证一花一苗的成长与欣荣”可知,这主要描写动物们的表现。描写顺序是从植物到动物,从中烘托了我家小菜园的生机活力,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023·河北沧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岭从此谷穗香
张金凤
①去探访高志勇的农业合作社时正值盛夏。青翠的玉米在拔节生长,密匝匝的谷穗一眼望不到边,几架风车在天边晴空下缓慢转动。那些青绿的谷穗被银白雪亮的细网罩着,远看似覆着一层薄霜。
②高志勇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的办公室里还有一位客人,是邻村来送种子的。客人说,这是他80多岁的父亲一年年留下来的老扁豆种子,传承60多年了。作为回报,高志勇摘下留种的老黄瓜相赠,这是他保存的传统黄瓜种子。高志勇自豪地说,他收集保存的传统蔬菜、庄稼种子有十几种。
③高志勇个头很高,眼神里充满书生的睿智,皮肤却跟在农田里劳作的农民一样黑亮。2011年,高志勇在山东胶州洋河镇的房家村开始流转土地,筹建他的合作社。这片贫瘠的荒山土层薄,易干旱。高志勇开出的流转价格,让当地农民心里乐开了花。他们深知土地不肥,勤勉耕耘一年,去掉各种费用,也很难有这样的净收入。如今土地流转,他们有了基本保障,再转身到农场里做工,凭空多出来一份收入,哪能不高兴?
④正是谷粒初长成的时节,农场里在给谷子大面积拉网。眼下生态环境好,鸟类密集,如果不拉网,谷穗难免要被鸟雀啄得空空。“每年我都会留出两三亩地不罩网,专门用来喂鸟的。咱不能饿着这些鸟。它们在我农场里吃掉很多虫子,是功臣呢。因为我的农场是农药零投放,鸟群就格外密集。”“农药零投放?”我惊讶地问。高志勇笑笑说:“我们现在用酵素驱虫。”他取来一瓶,洒几滴在我的手上。我闻了一下,酵素带有一种玫瑰花的香味。高志勇解释:“自然界很神奇,很多植物自身带驱虫功能,我们把它的枝叶发酵制作成驱虫酵素喷洒,可以替代农药,绿色又环保。”
⑤高志勇选择做传统的谷物种植,源于幼时的味蕾记忆。那种浓稠糯香、味道醇厚的小米粥让他怀念。他总想种出最好的谷子,重现当年小米粥的浓香。当国家政策鼓励个人流转土地建设农业合作社的时候,他立即付诸行动。
⑥他在考察中锁定了洋河镇房家村那片山岭薄地。谷子是耐旱的庄稼。这里纬度适宜,有朗照的阳光、干净的风和无污染的水,可以说是出产优质小米的黄金地带。于是他流转了300亩土地,成立粮食专业合作社,还起了一个充满田野芬芳的名字:馥谷园。
⑦创业何其艰难!要种出好谷子,必须有系统的农业配置,土地、肥料、种子等一样不能少。经过多少年化肥、农药、地膜侵袭的土地,已经板结、酸化、有机质下降,先要养。“闲地三年也肥沃”,他接手土地后就休耕养地。另一个“养”就是施肥。他选定了富含氮磷钾、有机质含量高的羊粪来快速改善土地状态。
⑧谷子忌重茬。一亩田种植了谷子,要几年才能缓过劲来。所以,他的300亩地只能分成三块,轮流种。
⑨2012年春天,高志勇首次播下100亩谷子。此后的130天里,他每天蹲在田垄间,查看土,查看苗,查看蛾飞过的痕迹,查看虫到来的迹象。绿油油的谷苗一天天长高,他的喜悦也一点点增长。他悬挂了各种杀虫灯,又从村里雇来锄地的农民,以绿色的方法侍弄他的谷子。“谷锄三遍米汤甜”,等谷地锄过三遍,谷子长起来,他也被晒黑了不少。
⑩谷子蓬勃地长着,开始抽穗了。可是很快,麻雀就扑向这片没有农药气味、散发着浓香的诱人谷地。挂红布条、扎草人吓都不管用,人来赶倒是有效,可是太占人手。高志勇就小心翼翼地给谷穗们罩上网,像呵护婴儿一样百般细心。谷穗一天天变沉,高志勇也心花怒放。
⑪高志勇想做的不只是种出好谷子,他还有一个在合作社内实现“循环链”的梦想。他建了自己的养殖场,用自种的玉米养羊,羊粪经过发酵还田以后,提升了土壤的肥力。有机肥绿色健康,土壤良性循环越来越肥沃,小米的品质越来越好。谷子碾米后产出大量谷糠,高志勇又建了养鸡场……除了小米之外,合作社出品的绿色羊肉、鸡肉、鸡蛋等也都供不应求。
⑫高志勇并不是“孤军奋战”。他一开始就注意联系周边的农民和规模种植、养殖户,从别人那里吸收经验,也以自己的理念影响他们。在他的带动下,周围的一大批农户将农田改种谷子。尽管他们对此并不熟悉,但有高志勇这个“专家”在山岭上,他们有底气。高志勇不厌其烦地传授谷子的管理技术,积极推广新品种,给他们引荐订单。在他的推广带动下,周边谷子种植量近千亩。
⑬合作社从最初的300亩地发展到500亩,很多地都是主人主动上门提出流转的。2017年,合作社农场被山东省农科院选为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杂粮创新团队试验示范基地。2021年,高志勇被评为齐鲁乡村之星。
⑭高志勇有更大的愿景,他要让农业跟文旅结合。乡村游、采摘业是朝阳行业,很多客户喜欢到他的农庄来考察和游览,何不做大合作社,拓展林果业?于是,他开始尝试种植果树,并自己培育、研发果蔬新品种。他要把合作社打造成农、林、牧相结合的生态田园综合体,让“山岭薄地”变成“米粮仓”和“花果山”。
《人民日报》(2022年08月29日 第20版)
35.★文章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36.第⑪段加点词“循环链”,怎么理解?
37.赏析第⑭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38.文章以“山岭从此谷穗香”为题,有何妙处?
39.选文中,高志勇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答案】35.①交代了探访的时间;②描写了玉米、谷穗的生长情况,写出了环境的美;③为下文人物的出场做好了铺垫。 36.高志勇在合作社里种谷子,建养殖场、养鸡场:用自种的玉米养羊,用羊粪提升土壤的肥力,提升小米的品质;谷子碾米后的谷糠养鸡…… 3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岭薄地”比作“米粮仓”“花果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高志勇对于合作社的美好愿景,表现了他有理想、有追求的特点。 38.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迹;题目富有诗意,形式新颖,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文章内容。 39.热爱传统;聪明;讲科学;有耐心;助人为乐;有追求,有梦想。
【解析】35.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内容:从①段“青翠的玉米在拔节生长,密匝匝的谷穗一眼望不到边,几架风车在天边晴空下缓慢转动。那些青绿的谷穗被银白雪亮的细网罩着,远看似覆着一层薄霜”可知,这句话主要写了玉米、谷穗的长势喜人,环境优美;其中“青翠的玉米”“青绿的谷穗”可知,探访的时间是盛夏;
结构:从“高志勇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可知,为下文人物的出现做铺垫。
据此回答即可。
36.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
题干信息定位到⑪段“高志勇想做的不只是种出好谷子,他还有一个在合作社内实现'‘循环链’的梦想”。“循环链”就是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结合“他建了自己的养殖场,用自种的玉米养羊,羊粪经过发酵还田以后,提升了土壤的肥力。有机肥绿色健康,土壤良性循环越来越肥沃,小米的品质越来越好。谷子碾米后产出大量谷糠,高志勇又建了养鸡场……”归纳理解即可。
37.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结合“让‘山岭薄地’变成‘米粮仓’和‘花果山’”可知这里将“山岭薄地”比作“米粮仓”和“花果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前文“高志勇有更大的愿景,他要让农业跟文旅结合”这是高志勇希望通过合作社的方式打造生态综合园林的美好愿景;从另一个角度也写出了高志勇有理想、有追求的特点,敢于实践的性格。
据此回答即可。
38.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内容主题:根据“他要把合作社打造成农、林、牧相结合的生态田园综合体,让‘山岭薄地’变成‘米粮仓’和‘花果山’”可知,标题可以概括人物的主要内容,和点明写作对象。
结构:“山岭从此谷穗香”像诗句,具有诗意,容易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兴趣;
据此回答即可。
3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②段“高志勇自豪地说,他收集保存的传统蔬菜、庄稼种子有十几种”可归纳:他是一个热爱传统的人;
结合⑭段“于是,他开始尝试种植果树,并自己培育、研发果蔬新品种。他要把合作社打造成农、林、牧相结合的生态田园综合体,让‘山岭薄地’变成‘米粮仓’和‘花果山’”可知:他是一个有追求,有梦想的人;
结合⑩段“可是太占人手。高志勇就小心翼翼地给谷穗们罩上网,像呵护婴儿一样百般细心”可知:他是一个耐心、细心的人。
据此回答即可。
(2023·河北石家庄·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草园的月色
陈忠实
①从上海到绍兴,经过八九个钟头的长途旅行,傍晚到达。安顿了下榻的处所,匆匆吃罢晚饭,赶到鲁迅先生的故园去观瞻,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了。
②一条宽阔的水泥铺就的街道,两排树荫浓密的法桐,这是“鲁迅路”,以先生名字命名的街道,路灯的亮光和两边大小铺栈的窗户的灯光交相辉映。
③一方黑色的木板门,已经关死,没有门楼,似乎也没有什么装饰,仅仅就是在砖墙上安着这样一方黑色的木板门,这就是鲁迅先生世代的故居了。中国现代的思想和艺术的巨人,就在这窄窄的门洞里面诞生。
④宅院狭窄、颇深,门房,过庭,天井,先生住屋,鲁母住屋,再后边是闰土父亲在鲁家帮工时的住屋,屋里有一个捣米的石臼。
⑤后院里,就是那个被先生浓墨重彩描绘过的百草园了。
⑥A.灰蓝色的天幕上,有一弯细细的金钩似的月亮,洒下一片朦胧的月光。一株高大的树干,浓密的枝叶,辨不清是“高大的皂荚树”,还是缀满“紫红桑葚”的桑树。草园里的花草,也辨不清哪儿是“碧绿的菜畦”,哪儿有“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绕着”的情态,更难以摘食“覆盆子”那“又酸又甜”的“像小珊瑚珠”一样的果实了。
⑦月色朦胧。我们这一帮从南方和北方聚拢到一起的先生的学生,现在都散立在月色朦胧的百草园里的草地上,听一位据说是鲁(周)家同族后裔的中年人介绍这座故园的今昔。他说一口绍兴的地方话,真是叫北方人大惑莫解,几乎一个字也听不懂。朦朦胧胧的百草园,朦朦胧胧的树,朦朦胧胧的花草,朦朦胧胧的鲁镇的地方语言……
⑧既然听不懂,我索性不听了,一个人到园子里去转悠。我心里似乎并不迫切要求听到介绍的话,只是想到这儿来走一走,看一看,站那么一会儿,有一次心理感受就满足了。
⑨是啊,百草园,我早就熟悉了,早就背熟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散文,也就熟知这儿的一切了。“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在我心中印下的这幅动人的百草园的图画,掐指已近三十年了,今天晚上才得以漫步其境了。
⑩时值初夏,夜气温爽,听不到蝉鸣,也听不见蟋蟀的叫声。我漫步在草地上,自然地记起学习这篇课文时的情景。
⑪语文老师是一位刚从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青年,热情极高,甘肃人,一口南腔北调的普通话,却把课文朗诵得十分动人……我一边听着老师领读,脑子里却展开另一幅图画:B.刚刚收割过麦子的南坡上,田块层叠的坡地上,麦茬儿闪闪发亮,塄坎上和坟丘里,野蔷薇红的和白的花儿开得一片灿烂,野葡萄藤蔓一直攀缘到枸树梢上去,酸枣棵子是山坡上最大的家族,那绿色或紫色的蚂蚱,总是悄悄地藏躲在酸枣棵子最稠密的枝杈里。我和小伙伴们,头顶艳阳,脚踩枣刺,整晌整晌地捕捉那可爱的生灵儿,忘了吃饭,忘了时辰,直到渴得舌头搅不动,头上无汗可流,也顾不得到沟底去喝一口泉水……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些生活如此富于意趣。
⑫而当我从乡野跑到城市,坐在高楼明亮的教室里,听陇音普通话朗诵“百草园”的时候,才一下子戳开了记忆的窗户,唤起对我的百草园——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无限丰富有趣的依恋。
⑬读先生的这篇课文的时候,尚在我的少年时期,人生的那个充满幼稚心理的时期,是极易与这篇文章的感情相吻合的。
⑭当我漫步在向往了近三十年的百草园中时,已经是个顶透而须密的中年人了,而心境却一下子回返到了童年……
⑮哦!我的向往中的南国的先生的百草园!
⑯哦!我的遥远的北方家乡的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
40.文章第①~⑤段是如何一步步引出百草园的?分析并回答这样写的妙处。
41.从以下句子中任选其一,字斟句酌,品析加点字词的妙处。
①一方黑色的木板门,已经关死,没有门楼,似乎也没有什么装饰,仅仅就是在砖墙上安着这样一方黑色的木板门,这就是鲁迅先生世代的故居了。
②朦朦胧胧的百草园,朦朦胧胧的树,朦朦朦胧胧的花草,朦朦胧胧的鲁镇的地方语言……
我选择第 句,
42.★景物描写能渲染文章气氛,帮助作者更好地表情达意。本文中共有A、B两处较为集中的景物描写,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进行分析。
43.读到第⑯段时,两位同学展开了议论,请你参与讨论,说说你的看法。
小语:第⑯段多余,删去不影响,文章还更加精练呢!
小文:我觉得它对于主旨表达有一定的作用,不可以删
我:
44.本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写到百草园的生活,请结合相关内容简析情感的不同。
【答案】40.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通过作者参观游览的路线一步步引出百草园:先从上海经过八九个钟头到绍兴,再从下榻的处所出发经“鲁迅路”到鲁迅故居,一路从“黑色的木板门”“宅院”“门房”“过庭”“天井”“住屋”,最终定格在后院的百草园;这样既准确交代了百草园的地理位置,又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空间感和画面感极强。 41. 示例一:① “没有”“也没有”极言鲁迅故居的闭塞朴素,两个“黑色”反复强调木板门的单薄与简陋,与前文“鲁迅路”上宽阔的水泥街道、浓密的法桐、灯光交相辉映的商铺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出鲁迅先生作为一位文学艺术巨人,其故居却十分朴素无华的事实。
示例二:②“朦朦胧胧”指意识不清晰或界限不清晰,此处四个“朦朦胧胧”重复使用,既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又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初到南方语言上的不适应,进而思绪弥散,引出下文由实到虚的回忆。 42.A处是作者趁着月色来访鲁迅故居后院的百草园所看到的景物,月光下的百草园已经不复鲁迅笔下所描绘的景色,而是一片萧索、荒凉,衬托出作者心中的遗憾与惋惜之情。
B处景物为虚写,是作者回忆少年时期在南坡游玩的画面,形容词、动词的堆叠使用既写出了作者自己的“百草园”的盎然生机,也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期生活意趣的怀念,对家乡的眷恋与思念。 43.我认为不可以删去。这一段写“我”怀念故乡的南坡,和第⑮段句式一致回环起伏,增强了情感表达,又照应前文内容,升华了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意思对即可) 44.《百草园的月色》通过写百草园的夜色,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并引发了“我”对南坡富有意趣生活的怀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写了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季捕鸟的游戏,并与三味书屋枯燥的读书生活相比,更显百草园的神秘感和趣味性。
【解析】4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①段“从上海到绍兴,经过八九个钟头的长途旅行,傍晚到达。安顿了下榻的处所,匆匆吃罢晚饭,赶到鲁迅先生的故园去观瞻”,第②段“一条宽阔的水泥铺就的街道,两排树荫浓密的法桐,这是‘鲁迅路’”,第③段“一方黑色的木板门,已经关死,没有门楼,似乎也没有什么装饰,仅仅就是在砖墙上安着这样一方黑色的木板门,这就是鲁迅先生世代的故居了”,④段“宅院狭窄、颇深,门房,过庭,天井,先生住屋,鲁母住屋,再后边是闰土父亲在鲁家帮工时的住屋”,⑤段“后院里,就是那个被先生浓墨重彩描绘过的百草园了”可知,通过作者参观游览的路线一步步引出百草园:作者先从上海坐八九个钟头的车到达绍兴,然后从下榻的处所出发经过“鲁迅路”到达鲁迅先生的故居,一路从“黑色的木板门”“宅院”“门房”“过庭”“天井”“住屋”,最终定格在后院的百草园。这样写准确地交代了百草园的具体位置,先经过哪再到哪,经作者这么介绍,给读者亲身面临那种境界的感觉,有极强的空间感和画面感。
41.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
(1)“没有门楼,似乎也没有什么装饰”写出了鲁迅故居的朴素,连用两个“黑色”写出了木板门的单调与简陋,结合第②段“一条宽阔的水泥铺就的街道,两排树荫浓密的法桐,这是‘鲁迅路’,以先生名字命名的街道,路灯的亮光和两边大小铺栈的窗户的灯光交相辉映”,第③段“中国现代的思想和艺术的巨人,就在这窄窄的门洞里面诞生”可知,鲁迅故居朴素简陋,这就与“鲁迅路”上宽阔的水泥街道、浓密的法桐、灯光交相辉映的商铺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出鲁迅先生作为一位思想和艺术的巨人,其故居却如此朴素无华的事实。
(2)“朦朦胧胧”意思是:模模糊糊,不清楚。也可指人意识不十分清晰或事物界限不清。句中连用四个“朦朦胧胧”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结合第⑦段“听一位据说是鲁(周)家同族后裔的中年人介绍这座故园的今昔。他说一口绍兴的地方话,真是叫北方人大惑莫解,几乎一个字也听不懂”可知,作者听不懂绍兴话,“朦朦胧胧”写出了作者初到南方语言上的不适应,听不懂介绍的内容,思绪涣散,再结合第⑩段“时值初夏,夜气温爽,听不到蝉鸣,也听不见蟋蟀的叫声。我漫步在草地上,自然地记起学习这篇课文时的情景”可知,作者不想再听下去,而选择到园子里转悠,由此回忆起了习这篇课文时的情景,引出了下文由实到虚的回忆。
4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A.这一处的景物描写是作者趁着夜色来走访鲁迅故居后院的百草园所看到的景色,从“一株高大的树干,浓密的枝叶,辨不清是‘高大的皂荚树’,还是缀满‘紫红桑葚’的桑树。草园里的花草,也辨不清哪儿是‘碧绿的菜畦’,哪儿有‘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绕着”的情态,更难以摘食‘覆盆子’那‘又酸又甜’的‘像小珊瑚珠’一样的果实了”可知,现如今的百草园已没有了鲁迅笔下所描绘的富有生机活力的景色了,而是一片荒凉,作者看到现如今的百草园不免有所遗憾与惋惜。
B.由第⑩段“我漫步在草地上,自然地记起学习这篇课文时的情景”可知,后文是作者回忆的情景,他回忆起了当初自己在领读鲁迅先生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B处的这一景物描写是作者回忆少年时期在南坡游玩的画面,“麦茬儿闪闪发亮”“野蔷薇红的和白的花儿开得一片灿烂,野葡萄藤蔓一直攀缘到枸树梢上去”“那绿色或紫色的蚂蚱,总是悄悄地藏躲在酸枣棵子最稠密的枝杈里”“我和小伙伴们,头顶艳阳,脚踩枣刺,整晌整晌地捕捉那可爱的生灵儿,忘了吃饭,忘了时辰,直到渴得舌头搅不动,头上无汗可流,也顾不得到沟底去喝一口泉水”,形容词、动词的堆叠使用以及拟人手法的运用,写出了作者的百草园——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的盎然生机,再结合第⑫段“而当我从乡野跑到城市,坐在高楼明亮的教室里,听陇音普通话朗诵‘百草园’的时候,才一下子戳开了记忆的窗户,唤起对我的百草园——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无限丰富有趣的依恋”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南坡的依恋和对童年的怀想,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
4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作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不能删去。其次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内容上,根据⑯段“哦!我的遥远的北方家乡的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结合⑪段“我一边听着老师领读,脑子里却展开另一幅图画……”可知,表现了“我”怀念故乡的南坡,丰富了文章内容;结构上,结合⑮段“哦!我的向往中的南国的先生的百草园”可知,不仅句式上回环起伏,增强了情感表达效果,也升华了主题。故不能删去。
44.本题考查感情理解。
根据选文①段“匆匆吃罢晚饭,赶到鲁迅先生的故园去观瞻”、⑬段“读先生的这篇课文的时候,尚在我的少年时期,人生的那个充满幼稚心理的时期,是极易与这篇文章的感情相吻合的”和⑮段“哦!我的向往中的南国的先生的百草园”可知,通过写百草园的夜色,表达了鲁迅先生的崇敬;
结合⑪段“我一边听着老师领读,脑子里却展开另一幅图画……”可知,引发了“我”对南坡富有意趣生活的怀想。既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也流露出对童年故乡生活的怀念。
根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以及描绘的奇趣无穷以及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等可知,百草园具有神秘感和趣味性,确实是一个乐园,表达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与怀念。事件
主要内容概括
一
二
失业后担心“我”的学业,半夜向父亲的照片诉说。
三
四
卖烤红薯供“我”上大学。
第23讲 环境描写及作用(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第23讲 环境描写及作用(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23讲环境描写及作用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第23讲环境描写及作用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23讲 环境描写及作用(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第23讲 环境描写及作用(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23讲环境描写及作用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第23讲环境描写及作用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23讲 环境描写及作用(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讲练测(原卷版): 这是一份第23讲 环境描写及作用(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讲练测(原卷版),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