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丰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484824/0-171029403184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宜丰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484824/0-171029403190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宜丰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484824/0-171029403193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宜丰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宜丰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蕴含着生物学知识的语句,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天、飞鸟,毋膨、毋卵”描述了对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提高出生率
B.《诗经》中“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了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C.“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山清水秀的美景常常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也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这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
D.“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雀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体现的是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2.目前被普遍接受的细胞膜结构模型是流动镶嵌模型。当细胞所处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会发生相变,即从流动的液晶状态转变为固化的凝胶状态。已知细胞膜中脂肪酸的不饱和度越高,细胞膜的相变温度越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 )
A.磷脂双分子层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B.耐寒植物的细胞膜中脂肪酸不饱和度较低
C.并不是膜中所有的蛋白质分子都能运动
D.细胞膜中的脂肪酸位于磷脂分子中
3.图1表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肠腔侧的载体为SGLT,它只需与葡萄糖和Na+结合就会形变完成转运。基底侧的载体分别为葡萄糖转运体(GLUT2)和Na+-K+泵(逆浓度转运Na+和K+,消耗ATP)。图2表示H+穿过线粒体内膜进入线粒体基质的过程,H+穿过时通过ATP合成酶产生ATP。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肠腔侧葡萄糖转运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需要ATP直接供能
B.基底侧葡萄糖转运出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的能量
C.线粒体内膜上的某些蛋白质既有催化又有运输的功能
D.细胞膜上运输同一物质的载体可能不同,同一载体运输的物质也可能不同
4.某研究小组为研究新藤黄酸(GNA)对人宫颈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GNA处理人宫颈癌细胞,定时测定并计算宫颈癌细胞的凋亡率(凋亡细胞数/总细胞数),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GNA处理情况下,宫颈癌细胞不会凋亡
B.100μml/LGNA是促进宫颈癌细胞凋亡的最佳浓度
C.宫颈癌细胞凋亡过程中并非所有酶的活性都下降
D.由图中数据可知,GNA与抑制宫颈癌细胞的转移有关
5.亚洲棉的突变型光籽和野生型毛籽是一对相对性状,研究发现,亚洲棉某突变体的光籽表型与8号染色体的880kb至903kb区间相关,研究人员根据野生型毛籽棉的该区间设计连续的重叠引物进行PCR,产物扩增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应提取该突变体和野生型亚洲棉的8号染色体上的DNA进行PCR扩增
B.该突变体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第6对引物对应区间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C.据图分析可知,分子量较大的扩增产物与点样处的距离较小
D.该突变体的出现改变了该种群的基因频率,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6.研究发现单基因突变导致卵母细胞死亡是女性无法生育的原因之一。图甲为某不孕女性家族系谱图,图乙为家族成员一对基因的模板链部分测序结果(注:箭头处GA表示一个基因的模板链该位点为G,另一个模板链该位点为A;G表示此位点两条模板链都为G),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图乙可知,Ⅱ-1的致病基因来自I-2
B.卵母细胞死亡导致的不育为隐性性状
C.Ⅱ-1不育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D.Ⅱ-5和正常女性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
7.科学家从化石中提取、测序并绘制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发现尼安德特人是当今人类的近亲,在人类进化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下图表示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黑猩猩之间线粒体DNA特定序列的碱基对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的亲缘关系比尼安德特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近
B.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为人类进化提供了胚胎学证据
C.可遗传变异为原始灵长类种群线粒体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提供了原材料
D.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就越强
8.肌细胞膜上的AchR是一种Na+通道,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发生及病情加重与补体蛋白C5的激活相关,如右图所示。患者体内的C5被激活后裂解为C5a和C5b,C5a与受体C5aR1结合后激活巨噬细胞,后者攻击运动神经元而致其损伤,C5b与其他补体在突触后膜上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引起Ca2+和Na+内流进入肌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肌肉收缩需要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
B.理论上使用C5a的抗体可抑制突触小体膜上的C5a受体发挥功能,延缓ALS病情加重
C.C5b等通过在突触后膜上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可致肌细胞破裂
D.Ach的释放和C5的合成运输过程均发生了膜的融合
9.2017年中国科学家利用“聪明的化学方法和操作技巧(10s内去核,15s内核移植)”成功培育了体细胞克隆猴,流程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科学家多年的反复实验带来的娴熟技术使卵细胞受损减少
B.核移植前用“灭活病毒短暂处理”主要目的是诱导细胞融合
C.“聪明的化学方法”主要指图中①②,通过调节组蛋白修饰而抑制基因表达
D.上述技术有助于加速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免疫缺陷、肿瘤等的新药研发进程
10.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鄂西北的夏日晴天中午时气温和相对湿度对甲品种小麦净光合作用的影响,将生长状态一致的甲品种小麦植株分为五组,第一组在田间种植作为对照组,第二组至第五组在人工气候室中种植作为实验组,并保持其光照和CO2浓度等条件与对照组相同。于中午12:30测定各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各组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所示:
注:在同一温度下的植物呼吸速率相等。
根据本实验结果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中午时,相对湿度对甲品种小麦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大于气温对其的影响
B.与第组相比,第三组小麦吸收CO2速率较快
C.与第三组相比,第四组小麦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较高
D.适当提高第组气候室的环境温度能提高小麦的净光合速率
11.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二化螟以水稻茎秆纤维等为食。科研人员在四组水稻植株上分别放置相同数量的二化螟,7天后测定各组水稻植株上放置的二化螟虫体的重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前水稻植株上若存在二化螟或褐飞虱,则各组中二化螟或褐飞虱的数量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褐飞虱与水稻为寄生关系,褐飞虱与二化螟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B.二化螟和褐飞虱同在水稻植株上生活,它们有着完全相同的生态位
C.对比第2组和第4组实验结果可说明褐飞虱增强了二化螟的种内竞争
D.实验结果表明褐飞虱存在时有利于新放置的二化螟虫体生长
12.植物光敏色素是一种可溶性的蛋白质二聚体,有红光吸收型(Pr)和远红光吸收型(Pfr)。无活性的Pr在细胞质中合成,接受红光刺激后可转化为有活性的Pfr并转移到细胞核内,经一系列信号放大和转变,引起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等生物学效应。足够高的Pfr/(Pfr+Pr)比例对于维持叶片中的叶绿素水平是必要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敏色素作为细胞膜受体接受光刺激并传递信号,进而启动相关基因表达并引起相关的生理反应
B.Pfr和Pr的活性不同是由于光刺激引起光敏色素空间结构改变导致的
C.植物细胞中,Pr的合成与核糖体有关,Pfr的转运需要消耗能量
D.增加红光照射可以提高低温时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速率
二、多选题
13.某种动物(2N=6)的基因型为AaBbRrXTY,其中A、B在一条常染色体上,R、r在另一对常染色体上。该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甲、乙、丙、丁四个精细胞,甲和乙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丙和丁来自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已知甲的基因型是AbRXTY,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产生甲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Ⅱ后期含8条染色体
B.乙的基因型是ABRXTY或abRXTY
C.丙含有3条染色体
D.丁的基因型可能是abR
14.低温胁迫能引起细胞中过氧化物增多而对细胞产生损伤,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则可以减少细胞中的过氧化物。研究人员将大豆种子分别在常温(25℃)下萌发24h(T)和48h(T)后转移至4℃低温胁迫处理24h,而后转移至常温继续发芽至第5天,研究不同浓度褪黑素浸种处理(0μml·L-1、50μml·L-1、100μml·L-1、200μml·L-1、400μml·L-1)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褪黑素和低温胁迫的培养时间
B.遭遇低温时间晚的大豆种子,使用褪黑素处理的效果好
C.褪黑素可以通过提高SOD的活性缓解低温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D.实验浓度范围内,褪黑素浓度越高,SOD的活性越高,对大豆种子发芽率的促进作用越强
15.克里斯琴学说(主要用来解释自然界哺乳类动物种群调节)认为: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间的社群压力会影响种群数量,其调节机制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社群压力会导致B细胞分泌的抗体数量减少
B.社群压力会导致胰岛A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
C.社群压力通过神经、体液、免疫三种调节方式调控种群数量
D.社群压力会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
16.酵母菌液泡的功能类似于动物细胞的溶酶体,可进行细胞内“消化”。API蛋白是一种存在于酵母菌液泡中的蛋白质,前体API蛋白进入液泡后才能形成成熟API蛋白。已知前体API蛋白通过生物膜包被的小泡进入液泡途径分为饥饿和营养充足两种情况(如图),图中自噬小体膜的分解需要液泡内的相关蛋白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可以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API蛋白转移的途径
B.图中显示的途径一和途径二都能体现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C.自噬小泡的膜与液泡膜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D.无论是饥饿情况下还是营养充足情况下,液泡中都可以检测到成熟的API蛋白
三、读图填空题
17.光照条件下,叶肉细胞中O2与CO2竞争性结合C5,O2与C5结合后经一系列反应释放CO2的过程称为光呼吸,其过程如图所示。科学家采用基因工程获得了酶A缺陷型的水稻突变株,在不同条件下检测突变株与野生型水稻植株的生长情况与物质含量,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
(1)取野生型水稻新鲜叶片烘干粉碎,提取光合色素。提取时,需加入无水乙醇和碳酸钙,如未加碳酸钙,提取液会偏_____色。用纸层析法分离光合色素时,因四种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_____不同而出现色素带分层的现象。若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叶绿素a的提取液,测量并计算叶绿素a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率,可绘制出该色素的吸收光谱,其中在_____区明显偏暗。
(2)产生乙醇酸的场所是_____。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酶A的功能是_____。
(3)用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叶绿体内有一些被称为“脂质仓库”的颗粒,其体积随叶绿体的生长而逐渐变小,可能的原因是其中的脂质参与构成叶绿体中的_____结构。正常情况下,植物叶片的光合产物不会全部运输到其他部位,留在植物叶片内的光合产物的去向有_____。
(4)大气中CO2含量约为0.03%,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自然状态下突变株长势不如野生型的原因是____。
(5)水稻光呼吸过程需要额外消耗能量,降低净光合效率,但在进化过程中得以长期保留,其对植物的意义消耗过剩的______,减少对细胞的损害,同时还可以补充______。
18.成熟脂肪细胞有褐色脂肪细胞(BAT)、白色脂肪细胞(WAT)之分。研究发现,BAT细胞脂滴小而多,线粒体数目多,专门用于分解脂肪以满足机体对热量的需求;WAT细胞脂滴大、线粒体少,用于脂肪的存储需求。下图1是BAT细胞产热机理示意图,图2是细胞外脂肪酸增多时WAT细胞代谢调节示意图。请回答:
(1)交感神经是一类支配____________的传出神经,持续的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发出的交感神经末梢分泌__________,激活BAT细胞,诱导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UCP-1的合成。蛋白UCP-1能介导H⁺内流至线粒体基质,将电化学势能转化为_________,此时线粒体中合成的ATP数量__________增加/减少/基本不变)。
(2)下丘脑通过_______________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通过_____________,促进BAT细胞产热。
(3)食物会诱导肠道分泌促胰液素(一种碱性多肽),促胰液素与BAT细胞__________(选填“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的特异受体结合,激活细胞,促进蛋白UCP-1的表达,增加产热。饮酒能引发大鼠体温降低、血管收缩等症状的低温反应,在乙醇的作用下下丘脑释放_____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5-HT作用于垂体,通过调控甲状腺激素含量引发低温反应。
(4)瘦素是WAT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通过与位于_________神经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能抑制食欲、增加代谢、抑制脂肪合成,使体重减轻。结合瘦素功能分析图2,激素X和激素Y对过程①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
19.果蝇的正常眼与无眼是1对相对性状,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该性状的遗传方式,需从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及显隐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正常眼雌果蝇与无眼雄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根据杂交结果绘制部分后代果蝇的系谱图,如图所示。(不考虑致死、突变和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
(1)据图分析,关于果蝇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可以排除的是_______________。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Ⅲ-1与Ⅲ-2杂交的子代中正常眼雄果蝇的概率是____________。
(2)用Ⅱ-1与其亲本雄果蝇杂交获得大量子代,根据杂交结果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果蝇正常眼性状的显隐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果蝇无眼性状产生的分子机制是由于控制正常眼的基因中间缺失一段较大的DNA片段所致,且该对等位基因的长度已知。利用PCR及电泳技术确定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时,只以Ⅱ-3为材料,用1对合适的引物仅扩增控制该对性状的完整基因序列,电泳检测PCR产物,通过电泳结果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我国中科院科学家经过长达10年不懈努力,从野生玉米“大刍草”中,成功找回玉米人工驯化过程中丢失的一个控制高蛋白含量的优良基因THP9,克隆出来并将此高蛋白基因转移到玉米细胞内,获得转基因高蛋白玉米新品种。请回答相关问题:
(1)THP9基因游离的磷酸基团侧为_________(“5”或“3”)端,已知图中THP9基因转录方向为从左往右,则TPH9基因转录时的模板链是_______链。
(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若科研人员需将THP9基因整合到如图质粒上,应使用限制酶________切割图中质粒,使用限制酶___________切割图中含THP9基因的DNA片段,以获得能正确表达THP9基因的重组质粒。这些限制酶一般来源于原核生物,它们不会切割其本身DNA分子的原因可能是其DNA分子中不存在该酶的识别序列或___________。
(3)为了筛选出含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应在添加_________的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培养后获得的菌落不能判定是否含有重组质粒,原因是_______。
(4)研究人员常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THP9基因有没有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上。检测时常使用_____________标记的目的基因单链片段作为探针。不对称PCR能够大量制备单链DNA片段,其基本原理是采用不等量的一对引物,经若干次循环后,低浓度的引物(限制性引物)被消耗尽,以后的循环只产生高浓度引物(非限制性引物)的延伸产物,结果获得大量单链DNA(ss-DNA)。若反应体系中原有100个模板DNA,最初10个循环后限制性引物耗尽,再进行20个循环,理论上可制备ss-DNA_______(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个,该过程中ss-DNA的产生量主要受__________的影响。
(5)为了检测转基因玉米新品种的培育是否成功,科研工作者在个体水平上的检测方法是_______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
21.蜂毒素是工蜂毒腺分泌的多肽,具有抗菌、抗病毒及抗肿瘤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体外研究发现,蜂毒素对多种癌细胞具有强烈的杀伤作用,完成下列问题:
(1)蜂毒素是在工蜂毒腺细胞的______________(细胞器)上合成的。
(2)在适宜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癌细胞能够______________,在此过程中细胞内的DNA含量将持续出现周期性的变化,图1表示癌细胞在一定浓度的蜂毒培养液中培养一定时间后,DNA含量不同的细胞数。据此推测,蜂毒素能将癌细胞阻断在有丝分裂的______期。
(3)研究表明,阻断癌细胞增殖周期可引起细胞凋亡。科研人员为研究蜂毒素对人胃癌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并回答问题。
【实验步骤】
a.取4只相同的培养瓶,编号,分别加入等量的完全培养液并接种等量离体胃癌细胞。
b.1号培养瓶为空白对照,向2~4号培养瓶中分别加入2、4、8μg·mL﹣1蜂毒素溶液。
c.培养48h后,检测并统计______________,结果如图2所示。
d.重复a、b步骤,检测凋亡基因(Bax、Bel-2)的表达,结果如图3所示。
【分析讨论】
①图2表明一定浓度的蜂毒素能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并随浓度增大诱导效应_________________。
②从基因水平上看,蜂毒素诱导胃癌细胞凋亡与__________有关。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A错,“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天、飞鸟、毋麝、毋卵”描述了对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年龄结构;B对,除去害虫,能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C对,自然美景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对,“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雀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描述的是螳螂以蝉为食,异雀以螳螂为食的捕食关系。
2.答案:B
解析:AD、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脂肪酸,具有疏水性,因此磷脂双分子层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AD正确;
B、耐寒植物的细胞膜中脂肪酸不饱和度较高,利于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B错误;
C、膜中大部分的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C正确。
故选B。
3.答案:A
解析:A、肠腔侧葡萄糖转运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借助转运载体 SGLT 完成的,所需的能量来自于 Na+顺浓度梯度运输所形成的化学势能,不由ATP 直接供能,A错误;
B、基底侧葡萄糖运出细胞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借助转运载体GLUT2完成,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细胞的能量,B正确;
C、据图可知,H+穿过线粒体内膜进入线粒体基质时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且该载体蛋白能催化 ATP的合成,故线粒体内膜上某些蛋白质既有催化又有运输的功能,C正确;
D、该细胞膜上运输葡萄糖的载体有 SGLT 和GLUT2, SGLT 既可以运输葡萄糖,也可以运输 Na+。故细胞膜上运输同一物质的载体可能不同,同一载体运输的物质也可能不同,D正确。
故选A。
4.答案:C
解析:A、由图中数据可知,空白对照组(无GNA处理)宫颈癌细胞也会发生凋亡,只是凋亡率较低,A错误;
B、由图中数据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GNA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推移,宫颈癌细胞凋亡率增加,但无法判断100μml/LGNA是否是促进宫颈癌细胞凋亡的最佳浓度,B错误;
C、在宫颈癌细胞凋亡过程中,与凋亡有关的酶活性升高,C正确;
D、图中数据仅显示了GNA影响宫颈癌细胞凋亡,没有显示GNA与抑制宫颈癌细胞的转移有关,D错误。
故选C。
5.答案:B
解析:B、根据题图所示,野生型和突变体经引物6扩增的产物不同,其中突变体的相应扩增产物较大,故可推知8号染色体上的引物6对应的区间发生碱基对的插入是该突变体光籽性状出现的根本原因,B错误。
6.答案:C
解析:A、由图乙可知,Ⅱ-1的测序结果和Ⅰ-1的结果相同、和Ⅰ -2的结果不同,则Ⅱ-1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 ,Ⅰ-1是男性,不表现出卵母细胞死亡的病症,A错误;
B、Ⅰ -2的此位点两个基因的模板链都是G,没有发生基因突变,Ⅱ-1的该位点一个基因模板链是G,另一个为A(发生了基因突变),Ⅱ-1是杂合子,杂合子表现出显性性状(患病),说明发生卵母细胞死亡导致的不育为显性性状 ,B错误;
C、Ⅱ-1不育的根本原因是基因模板链该位点的G变为了A,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C正确;
D、假设该基因是由A/a控制,则Ⅰ-1基因型是Aa,Ⅰ-2是aa,则Ⅱ-5是1/2Aa、1/2aa,和正常女性(aa)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2×1/2×1/2=1/8 ,D错误。
故选C。
7.答案:C
解析:A、从图中只能判断现代人与黑猩猩、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的差异大小,不能判断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和黑猩猩之间的差距大小,A错误;
B、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为人类进化提供了分子学证据,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所以可遗传变异为原始灵长类种群线粒体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化)提供了原材料,C正确;
D、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的地位是依靠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划分的,进化地位越高,不一定适应性更强,D错误。故选C。
8.答案:B
解析:A、 突触小泡释放的Ach为化学信号,Ach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即电信号则该过程发生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A正确;
B、C5a与受体C5aR1结合后激活巨噬细胞,后者攻击运动神经元而致其损伤,因此C5a—C5aR1信号通路在ALS的发生及病情加重中发挥重要作用, 若使用C5a的抗体,C5a的抗体能与C5a受体竞争性结合C5a,从而使C5a不能与受体C5aRl结合,不能激活巨噬细胞,减少对运动神经元的攻击而造成的损伤,延缓ALS病情加重,B错误;
C、据题意可知,C5b与其他补体在突触后膜上形成膜攻击复合物,Ca2+和Na+内流进入肌细胞,会增加肌细胞内的渗透压,导致肌细胞吸水增强,大量吸水会导致细胞破裂,C正确;
D、Ach的释放属于胞吐,C5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运输过程涉及囊泡运输,两者均发生了膜的融合,D正确。
9.答案:C
解析:A、科学家多年的反复实验带来的娴熟技术减少对卵细胞的伤害,A正确;
B、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可以是灭活的病毒,故B正确;
C、重构胚中有部分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本质是可能是表观遗传修饰,所以需要用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mRNA来降低组蛋白甲基化水平,组蛋白脱乙酰化抑制剂来提高组蛋白乙酰化水平,但不一定会抑制基因表达,C错误。
D、上述技术有助于加快灵长类动物的克隆技术进步,加速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免疫缺陷、肿瘤等的新药研发进程,D正确。
10.答案:C
解析:根据本实验结果可知,相同温度条件下,小麦净光合速率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大,但相对湿度相同时,小麦净光合速率的大小随温度的变化不明显,由此推知中午时对小麦净光合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相对湿度,A正确;小麦吸收CO2的速率即为真光合速率,第二、三组的温度相同,即两组小麦呼吸速率相同,与第二组相比,第三组小麦的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较高,该组小麦吸收CO2速率较快,B正确;比较第三、四组可知,第四组小麦的净光合速率大于第三组,但第四组(30℃)的呼吸速率不等于第三组(35℃)的,所以不能确定第三组与第四组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大小,即无法比较第三、四组小麦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C错误;比较第三、四、五组可推知,小麦生长的最适温度在30℃左右,所以适当提高第五组的环境温度能提高小麦净光合速率,D正确。
11.答案:D
解析:寄生是指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由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可知,褐飞虱与水稻为寄生关系;放置二化螟7天后,第3组和第4组的水稻植株上(均有褐飞虱存在)放置的二化螟虫体平均重量分别比第1组和第2组水稻植株上(均无褐飞虱存在)放置的重,据此可推测水稻植株上存在褐飞虱时有利于(新放置的)二化螟虫体生长,但是题中没有信息能够反映二化與对褐飞虱的生存有利,故不能得出褐飞虱与二化螟存在互利共生关系的结论,A错误、D正确。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褐飞虱和二化螟都在水稻植株上生活,它们的生态位有重合的部分,但不完全相同(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二化螟以水稻茎秆纤维等为食),B错误。
12.答案:A
解析:A、通过题干信息可知,光敏色素不在细胞膜上,而是在细胞质内合成,转移到细胞核内发挥作用,A错误;
B、植物光敏色素是一种可溶性的蛋白质二聚体,有红光吸收型(Pr)和远红光吸收型(Pfr);两者的活性不同是由于光刺激引起光敏色素空间结构改变导致的,B正确;
C、Pr和Pfr是一种蛋白质,故植物细胞中,Pr的合成与核糖体有关,Pfr的转运至细胞核要经过核孔,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题干信息可知,无活性的Pr在细胞质中合成,接受红光刺激后可转化为有活性的Pfr,足够高的Pfr/(Pfr+Pr)比例对于维持叶片中的叶绿素,故增加红光照射可以提高低温时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速率,D正确。
故选A。
13.答案:AB
解析:
14.答案:AD
解析:A、题图显示本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一个是褪黑素的浓度,一个是低温胁迫前的培养时间,A错误;
B、与T24组相比,T48组施加褪黑素后发芽率更高,说明萌发的大豆种子遭遇低温的时间越晚,使用褪黑素处理的效果越好,B正确;
C、低温胁迫能引起细胞中过氧化物增多而对细胞产生损伤,而SOD可以减少细胞中的过氧化物,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褪黑素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提高,发芽率也有所提高,因此,褪黑素可通过提高SOD的活性缓解低温对种子发芽的影响,C正确;
D、T24-400处理组的褪黑素浓度比T24 -50处理组、T24-100处理组、T24-200处理组的高 ,但SOD的活性比其他三组低,且T24-400处理组大豆种子发芽率也低于其他三组,虽然T48处理组,随着褪黑素浓度的提高,SOD的活性越高,但T48-400处理组的大豆种子发芽率低于其他三组,D错误。
故选AD。
15.答案:CD
解析:A、根据题图可知,社群压力使生长激素减少,生长代谢阻碍,导致抗体数量减少,而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A错误;
B、社群压力导致下丘脑功能紊乱使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从而引起低血糖与休克症状,B错误;
C、社群压力影响下丘脑,为神经调节,下丘脑影响垂体分泌对应激素,为体液调节,生长激素减少导致抗体数量减少,影响免疫调节,C正确;
D、据图分析,社群压力会使得性激素减少,生殖细胞成熟减少,进而降低出生率,另外对疾病和外界抵抗力降低,增加死亡率,D正确;
故选CD。
16.答案:AD
解析: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API蛋白特有的氨基酸,可研究API蛋白转移的途径,A正确。图中显示的途径一和途径二均发生在细胞内,不能体现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B错误。自噬小泡的膜、Cvt小泡膜与液泡膜的融合均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即生物膜的结构特性,生物膜的功能特性是指选择透过性,C错误。据图中信息可知,前体API蛋白都是通过生物膜包被的小泡进入液泡的,在饥饿条件下,较大的双层膜包被的自噬小泡携带着前体API蛋白与液泡膜融合;而营养充足时,酵母菌中会形成体积较小的Cvt小泡,该小泡携带前体API与液泡膜融合,前体API蛋白在液泡中形成成熟API蛋白,无论是饥饿情况下还是营养充足情况下,均可在液泡中检测到成熟的API蛋白,D正确。
17.答案:(1)黄;移动速率;红光和蓝紫光
(2)叶绿体基质;催化乙醇酸生成乙醛酸
(3)膜;用于叶片自身的细胞呼吸,为新陈代谢提供能量;用于叶片自身的生长发育
(4)因酶A缺陷,乙醇酸无法转变为C3,C5生成受阻;而自然状态下CO2含量较低,固定效率较低,积累有机物较少,长势不如野生型
(5)ATP和NADPH;CO2
解析:(1)提取光合色素时,需加入无水乙醇和碳酸钙,碳酸钙的作用是保护叶绿素不被破坏,如未加碳酸钙,叶绿素被破坏,提取液会偏黄色。用纸层析法分离光合色素时,因四种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移动速率不同而出现色素带分层的现象。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故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叶绿素a的提取液,红光和蓝紫光的区域会偏暗。
(2)从图中可知,产生乙醇酸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光呼吸氧化的有机物质(即呼吸底物)为乙醇酸。科学家采用基因工程获得了酶A缺陷型的水稻突变株,根据表中数据看出,与野生型相比,突变型乙醇酸累积增多,没有全部转换为乙醛酸,即突变株酶A缺陷型乙醇酸向乙醛酸转变速率变慢,可知A酶具有催化乙醇酸生成乙醛酸的功能。
(3)用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叶绿体内有一些被称为“脂质仓库”的颗粒,其体积随叶绿体的生长而逐渐变小,可能的原因是其中的脂质参与构成叶绿体中的膜结构。正常情况下,植物叶片的光合产物不会全部运输到其他部位,留在植物叶片内的光合产物的去向有用于叶片自身的细胞呼吸,为新陈代谢提供能量或者用于叶片自身的生长发育。
(4)已知大气中CO2含量约为0.03%,自然状态下突变株长势不如野生型的原因是因为突变型酶A缺陷,乙醇酸无法转变为C3,从而C5生成受阻,自然状态下CO2含量较低,固定效率较低,积累有机物较少,因此长势不如野生型。
(5)水稻光呼吸过程需要额外消耗能量,降低净光合效率,但在进化过程中得以长期保留,其对植物的意义是消耗过剩的ATP和NADPH,减少对细胞的损害,补充部分CO2。
18.答案:(1)内脏、血管和腺体;去甲肾上腺素;热能;减少
(2)分级;增加BAT细胞上去甲肾上腺素受体、促进UCP-1基因的表达
(3)细胞膜上;抑制性
(4)下丘脑;促进、抑制
解析:(1)交感神经是一类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根据图1可知,寒冷刺激时,下丘脑交感神经末梢分泌去甲肾上腺素,激活BAT细胞内的cAMP-PKA信号通路,促进脂肪分解,诱导位于线粒体内膜的蛋白UCP-1的合成。UCP-1蛋白介导H+内流至线粒体基质,导致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更多地以热能形式耗散,减少线粒体中ATP的合成。
(2)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属于分级调节。由图1可知,甲状腺激素通过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受体数量、促进UCP-1基因的表达,促进BAT细胞产热。
(3)分析题意,促胰液素是一种多肽,属于大分子复制,故该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膜上。饮酒能通过调控甲状腺激素含量引发低温反应,所以可知在乙醇的作用下下丘脑释放的5-HT是抑制性神经递质,能够减少甲状腺激素含量,进而引发低温反应。
(4)由图2可知,瘦素(Leptin)能作用与下丘脑的受体,抑制食欲、增加代谢、抑制脂肪合成,使体重减轻。图中的激素X为肾上腺素,能促进脂肪转化为葡萄糖,因此对过程①有促进作用;激素Y为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因此对过程①有抑制作用。
19.答案:(1)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3/8
(2)不能;无论正常眼是显性还是隐性,子代雌雄果蝇中正常眼与无眼的比例均为1:1
(3)不能;无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还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其PCR产物电泳后都仅出现一个条带,且对应的均为正常眼基因的长度
解析:(1)在不考虑致死、突变和X、Y同源区段的情况下。I -1正常眼雌果蝇与I -2无眼雄果蝇杂交,Ⅱ-1、Ⅱ-2雌果蝇为正常眼,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不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若为伴X显性遗传,则其雌性子代均为无眼; I -4正常眼雌果蝇与I-3无眼雄果蝇杂交,Ⅱ-3雄果蝇为正常眼,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不可能为伴Y遗传,若为伴Y遗传,Ⅱ-3应为无眼性状,则该性状的遗传不可能为伴Y遗传。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A/a,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为伴X隐性遗传,即Ⅲ-1的基因型为XAY,由于Ⅱ-2的基因型为XAXa,Ⅱ-3的基因型为XAY,故Ⅲ-2的基因型为1/2XAXA、 1/2XAXa,其产生的雌配子及比例为3/4XA、1/4Xa, Ⅲ-1产生的雄配子及比例为1/2XA、1/2Y,因此Ⅲ-1与Ⅲ-2杂交产生子代正常眼雄果蝇XAY概率是3/4×1/2=3/8。
(2)图示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果无眼性状为隐性性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I -2的基因型为XaY,Ⅱ-1的基因型为XAXa,两者杂交,后代数量足够多,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 XaXa: XAY: XaY=1: 1: 1: 1,表型为正常眼雌性:无眼雌性:正常眼雄性:无眼雄性=1: 1: 1: 1;如果位于常染色体上,I -2的基因型为aa,Ⅱ-1的基因型为Aa,两者杂交,后代数量足够多,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 aa=1: 1,表型为正常眼:无眼=1: 1,雌雄比例为1:1,正常眼雌性:无眼雌性:正常眼雄性:无眼雄性=1: 1: 1: 1;如果无眼性状为显性性状,基因只能位于常染色体上,I -2的基因型为Aa,Ⅱ-1的基因型为aa,两者杂交,后代数量足够多,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也为Aa: aa =1:1,表型为正常眼:无眼=1: 1,雌雄比例为1:1,正常眼雌性:无眼雌性:正常眼雄性:无眼雄性=1: 1: 1: 1。综上所述,无论正常眼是显性还是隐性,子代雌雄果蝇中正常眼与无眼的比例均为1:1,故不能判断无眼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3)若无眼性状产生的分子机制是由正常眼基因缺失一段较大的DNA片段所致,则无眼基因的长度比正常眼基因短。若无眼性状的遗传为伴X隐性遗传,Ⅱ-3的基因型为XAY,PCR扩增后,产物只有一条显示带(A为正常基因);若无眼性状的遗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Ⅱ-3的基因型为aa, PCR扩 增后电泳的产物也有一条显示带(a为正常基因);若无眼性状的遗传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Ⅱ-3的基因型为Aa,PCR扩 增后电泳的产物有两条显示带。由于无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还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其PCR产物电泳后都仅出现一个条带,且对应的均为正常眼基因的长度,故根据电泳结果不能确定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
20.答案:(1)5′;乙
(2)MfeⅠ、HindⅢ;EcRⅠ、HindⅢ;识别序列已经被修饰
(3)氨苄青霉素;含未重组质粒(或普通质粒)的受体细胞也能正常生长
(4)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等);2.048×106;限制性引物和非限制性引物的比例
(5)将转基因玉米田间种植后收获玉米籽粒,检测其蛋白质含量
解析:(1)THP9基因游离的磷酸基团侧为5′端,已知图中THP9基因转录方向为从左往右,RNA聚合酶沿着子链的5'端延伸,即图中的乙链是模板链。
(2)图中THP9基因转录方向为从左往右,即启动子位于左端,终止子位于右端,因为该基因右侧只有一个酶切位点,故一定用Hind Ⅲ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对于质粒来说,不能用EcRI进行切割(含两个切割位点,切成片段了),不能用BamHI切割(会切断启动子),那么在Hind Ⅲ的左侧只有MfeI序列,而目的基因不能用该酶切割,与MfeI能形成相同黏性末端的是EcRI,故质粒用MfeI、Hind Ⅲ切割,目的基因用EcRI、Hind Ⅲ切割。限制酶一般来源于原核生物,其DNA分子中不存在该酶的识别序列或识别序列已经被修饰,故不会切割本身的DNA分子。
(3)为了筛选出含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应在添加氨苄青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培养后获得的菌落不能判定是否含有重组质粒,原因是含未重组质粒(或普通质粒)的受体细胞也能正常生长。
(4)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THP9基因有没有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上,该过程常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目的基因单链片段作为探针。100个模板DNA,最初10个循环后限制性引物耗尽,再进行20个循环,理论上可制备ss-DNA:100×20×210=2.048×106。该过程中ss-DNA的产生量主要受限制性引物和非限制性引物的比例影响。
(5)为了检测转基因技术是否成功,可进行分子水平、个体水平的检测,个体水平上的检测方法是将转基因玉米田间种植后收获玉米籽粒,检测其蛋白质含量。
21.答案:(1)核糖体
(2)无限增殖;间
(3)胃癌细胞凋亡率;增强;Bax基因表达增强和Bel-2基因表达减弱
解析:(1)蜂毒素是多肽,合成场所在核糖体。
(2)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分析柱状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加入蜂毒素后,DNA分子数目在2C~4C之间的细胞数多于对照组,DNA分子数目在2C~4C之间处于细胞分裂间期,由此可以推测蜂毒素能将癌细胞阻断在有丝分裂的分裂间期。
(3)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蜂毒素对人胃癌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分析图2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蜂毒素溶液,因变量是胃癌细胞的凋亡率,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实验步骤如下:
a.取4只相同的培养瓶,编号,分别加入等量的完全培养液并接种等量离体胃癌细胞;
b.1号培养瓶为空白对照,向2~4号培养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2、4、8μg/mL蜂毒素溶液;
c.培养48小时后,检测并统计胃癌细胞的凋亡率;
d.重复a、b步骤,检测凋亡基因(Bax、Bel-2)的表达情况。
分析讨论:
①由图2可知,蜂毒素能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并随浓度的增大,胃癌细胞的凋亡率升高,诱导效应增强。
②分析图3可知,在一定的范围内,蜂毒素能促进Bax基因表达、抑制Bel-2基因表达,且随蜂毒素浓度增加,Bax基因表达率升高、Bel-2基因表达率降低,从基因水平上看,蜂毒素诱导胃癌细胞凋亡与Bax基因表达增强和Bel-2基因表达减弱(Bax基因和Bel-2基因表达)有关。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实验处理
温度/℃
35
35
35
30
25
相对湿度/%
17
27
52
52
52
实验结果
光合速率(相对值)
11.1
15.1
22.1
23.7
20.7
条件
0.5%CO2
0.03%CO2
0.03%CO2
0.03%CO2
指标
平均株高/cm
平均株高/cm
乙醇酸含量/(μg·g-1叶重)
乙醇酸含量/(μg·g-1叶重)
突变株
42
24
1137
1
野生型
43
42
1
1
EcRⅠ
BamHⅠ
KpnⅠ
MfeⅠ
HindⅢ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11,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生物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宜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宜春宜丰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答案pdf、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