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语文导学案全册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赂 ( )秦 ②城邑 ( ) ③殆 ( )尽
④暴 ( ) 霜露 ⑤荆 ( ) 棘 ( ) ⑥草芥 ( )
⑦思厥 ( )先祖父 ⑧与 ( ) 嬴 ( )
⑨洎 ( )牧以谗 ( )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非兵不利 名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良将犹在 副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此言得之 形容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⑥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名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 以有尺寸之地 副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⑨强弱胜负已判矣 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连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⑩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⑪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 思厥先祖父 代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⑬ 率赂秦耶 副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⑭ 固不在战矣 副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⑮ 五国既丧 副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⑯ 诚不得已 副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⑰ 苟以天下之大 连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知识』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释义。
①暴霜露 “______ ”同“_______ ”,____________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______ ”同“_______”, 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①至于颠覆
古义: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介词。
②其实百倍
古义: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 多含转折意) 。
③思厥先祖父
古义: 今义:父亲的父亲。
④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3.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指出活用现象并释义。
①理固宜然 理,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
②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
④日削月割 , ,
⑤李牧连却之 , ,
⑥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
⑦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
⑧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说明。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判断句,“非”表示否定判断
②赵尝五战于秦
③其势弱于秦
④苟以天下之大
⑤暴霜露
⑥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⑦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⑧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⑨洎牧以谗诛
⑩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整体感知』
1.本文可分为几部分?请概括每部分大意。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课文中对应的例句。
【参考答案】
『字词积累』
1.①lù ②yì ③dài ④pù ⑤jīng jí ⑥jiè ⑦jué ⑧yǔ Yíng ⑨jì chán 2.①兵器, 武器 ②如同 ③还 ④得当、合适 ⑤亲附、亲近 ⑥起初 ⑦才 ⑧表结果, 以致 ⑨决定,确定 ⑩胁迫,挟持 ⑪ 跟随 ⑫ 相当于“其”,他的, 他们的 ⑬ 全都, 一概 ⑭ 本来 ⑮ 已经 ⑯ 实在 ⑰ 如果
『文言知识』
1.①暴 曝 暴露 ②无 毋 不要 2.①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至”“以至于”。 ②这实际上。 ③泛指祖辈、父辈。 ④智谋和国势(力量)。 ⑤旧事。
3.②义 名词用作动词 坚持正义 ③礼 名词用作动词 礼遇, 以礼对待 ④日、月 时 间名词作状语 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 ⑤却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退却 ⑥完 形 容词用作动词 保全 ⑦小、大 形容词用作名词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⑧终 形容词用 作动词 坚持到底
4.②状语后置句, 正常语序应为“赵尝于秦五战” ③状语后置句, 正常语序应为“其势于 秦弱” ④定语后置句, “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正常语序应为“苟以大之天下” ⑤省 略句, 省略介词“于”,应为“暴于霜露” ⑥省略句, “举”后省略代词“之”,代指土 地 ⑦省略句,“奉”前省略主语“诸侯”,“侵”前省略主语“秦” ⑧省略句,“与” 前省略主语“齐” ⑨被动句, “以谗诛”,因受诬陷被(赵王) 杀害。诛, 被诛 ⑩被动 句,“为……所”表被动
『整体感知』
1.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 ,提出“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第 二部分(第 2、3 段),分析问题,展开论证。两个段落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 论证。第三部分(第 4、5 段),解决问题,收束全文。既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积久的威 势所胁迫,又告诫北宋的为国者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点明写作目的。 2.①举例论证。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 齐亦不免矣”,通过举出具体史实, 充 分论述了“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的道理。②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如“古人云: ‘以地事 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作者用这一形象的比喻, 雄辩地论证了“赂秦而 力亏, 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③对比论证。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 秦与诸侯双 方土地得失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六国与北宋对比。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1 赤壁赋学案设计,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学案设计,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2* 师说学案设计,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