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2022_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展开1. 新冠病毒走了,甲流又来了,这是不少人当下最直接的感受。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流感大流行就是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或旧亚型重现引起的。下列有关甲流病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体积比细胞还小,是最简单的生命系统B. 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
C. 能利用自己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D. 能通过飞沫传播,说明能在空气中增殖
【答案】B
【解析】
【分析】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详解】A、病毒的体积比细胞还小,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最简单的生命系统是细胞,A错误;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长繁殖,B正确;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核糖体,C错误;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长繁殖,不能在空气中增殖,D错误。
故选B。
2. 如图是几种生物的基本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都具有的结构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
B. ①③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它们都有叶绿体
C. ①与②③最主要的区别是①有多种细胞器
D. ②都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
【答案】A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①为真核生物,②③为原核生物,①②③都具有的结构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A正确;
B、③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没有叶绿体,B错误;
C、①与②③最主要的区别是①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C错误;
D、②为细菌,也可能为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D错误。
故选A。
3. 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B. 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构成
C. 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
D. 细胞学说认同细胞是一个绝对独立的单位
【答案】BC
【解析】
【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细胞学说未提出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A错误;
B、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正确;
C、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C正确;
D、细胞学说认同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D错误。
故选BC。
4.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千古名句生动形象地勾画出早春的秀丽景色。与其相关的生命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桃花属于生命系统的器官层次
B. 一片江水中的所有鱼构成一个种群
C. 江水等非生物不参与生命系统的组成
D.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答案】A
【解析】
【详解】A.桃花是桃树开的花,属于生命系统的器官层次,A正确;
B.一片江水中的鱼有好多个品种,所以所有鱼构成了多个种群,B错误;
C.江水等非生物是构成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C错误;
D.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D错误。
故选A。
【定位】生命的结构层次
【点睛】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1)单细胞生物由单个细胞直接构成个体,不具组织、器官、系统这三个结构层次。
(2)植物没有系统这一结构层次。
(3)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但病毒在宿主细胞中能繁殖,产生与亲代相同的子代病毒,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所以病毒属于生物。
5. 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及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活细胞中有机化合物的含量比无机化合物多
B. 细胞鲜重和干重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分别是C和O
C. 组成细胞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
D. 缺铁会导致贫血,说明人体需要大量铁元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中,含量较多的有C、H、O、N、 P、S、K、Ca、Mg等元素,称为大量元素;有些元素含量很少,如Fe、Mn、Zn、Cu、B、M等,称为微量元素。
2、水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也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详解】A、活细胞中含水量为60%~90%,水是无机物,因而活细胞中无机物的含量比无机物的含量多,A错误;
B、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水中氧元素的含量多于氢,所以人体细胞中占鲜重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细胞脱去水后形成的干重中,C元素的含量最多,B错误;
C、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特有的,这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C正确;
D、缺铁会导致贫血,但铁元素是微量元素,D错误。
故选C。
6.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成核酸的碱基只有五种
B. 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只有五种
C. 核酸只分布在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中
D. DNA只分布在细胞核中,RNA只分布在细胞质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1分子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和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与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是:①五碳糖不同,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DNA中的碱基是A、T、G、C,RNA中的碱基是A、U、G、C。
【详解】A、核酸有两种,组成核酸的碱基只有5种,分别是A、G、C、T、U,A正确;
B、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有8种,分别是4种脱氧核苷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B错误;
C、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核酸,非细胞结构的病毒也含有核酸,C错误;
D、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D错误。
故选A。
7.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下列有关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氨基酸连接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是脱水缩合
B. 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C. 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有C、H、O、N是因为氨基酸只含有这四种元素
D. 蛋白质具有参与组成细胞结构、催化、运输、信息传递、防御等重要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蛋白质的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详解】A、氨基酸连接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是脱水缩合,A正确;
B、氨基酸是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与同一个碳原子相连接,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B正确;
C、每种氨基酸分子主要含有C、H、O、N四种元素,有的还含有S、P等元素,C错误;
D、蛋白质具有参与细胞结构(头发、羽毛)、催化(酶)、运输(血红蛋白)、信息传递(胰岛素)、防御(抗体)等重要功能,D正确。
故选C。
8. 下列有关糖类和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糖类和脂质都只含有C、H、O三种元素
B. 糖原和淀粉的单体都是葡萄糖,脂质没有单体
C. 与糖类相比,脂肪氢多氧少,是良好储能物质
D. 糖类和脂肪都可以作为能源物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1、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2、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与糖类相比,脂肪含有较多的H,因此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多,释放的能量多。
【详解】A、糖类中的几丁质含有N元素,脂质中的磷脂可能含有N和P元素,A错误;
B、糖原和淀粉都是多糖,其单体都是葡萄糖,脂质不是大分子物质,没有单体,B正确;
C、与糖类相比,脂肪氢多氧少,释放的能量多,故是良好储能物质,C正确;
D、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储能物质,糖类和脂肪都可以作为能源物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A。
9. 夏季,人在高温作业或剧烈活动后,要喝淡盐水;不慎受外伤后,用0.9%的盐水清洗伤口。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依为( )
①降温 ②维持水和无机盐代谢的平衡 ③消毒 ④是细胞的等渗溶液并有清洁作用
A. ②④B. ②③C. ③④D. ①②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人在高温作业或剧烈活动后,在失去水分的同时也失去了较多的无机盐,所以要喝淡盐水,以维持体内无机盐代谢的平衡;不慎受外伤后,为防止病菌感染,所以要用0.9%的盐水清洗伤口,保持细胞形态,并清洁伤口。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
10. 下列有关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二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杂交实验一、二中发现问题采用的实验方法都是先杂交再自交
B. 杂交实验一、二的F2中每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都是3∶1
C. 杂交实验一、二验证假说采用的实验方法都是测交
D. 杂交实验一、二中都有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受精时,雌雄配子自由组合的假说
【答案】D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详解】AC、孟德尔杂交实验一、二中发现问题采用的实验方法依次是先杂交再自交,之后通过测交实验进行验证,AC正确;
B、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是分离定律,杂交实验一、二的F2中每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都是3∶1,B正确;
D、自由组合发生在实验二配子形成过程中,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而非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D。
11. 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所有的细胞生物
B.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受精作用时雌雄配子可以进行随机结合
C. 若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双杂合子自交后代的分离比不一定是9:3:3:1
D. 验证自由组合定律,最直接的方法是花粉鉴定法,适用于任何植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不适用于所有生物,A错误;
B、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不是发生在受精作用中,B错误;
C、若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双杂合子自交后代的分离比不一定是9:3:3:1,可能是9:3:3:1的变式,比如15:1等类型,C正确;
D、验证自由组合定律,最直接的方法是花粉鉴定法,适用于花粉粒有明显不同表现的植物,不是所有生物,D错误。
故选C。
12. 对孟德尔提出的假说进行模拟实验,装置如下图,雌①雌②容器中的小球分别模拟某雌性个体的两对遗传因子,雄①雄②同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从雌①和雄②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模拟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B. 将从雌①、雄①中分别随机取出的小球组合在一起,模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C. 从4个容器中各取一个小球并组合在一起,只能模拟基因的分离定律
D. 重复抓取的次数越多,其结果越接近孟德尔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统计数据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雌①、雌②容器中的小球分别模拟某雌性个体的两对遗传因子,雄①、雄②容器中的小球分别模拟某雄性个体的两对遗传因子,则从雌①中抓出一个小球,模拟的是分离定律,从雌②中抓出一个小球,模拟的是分离定律,而将抓出的两个小球进行组合,模拟的是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由题意可知,从雌①和雄②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模拟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A错误;
B、将从雌①、雄①中分别随机取出的小球组合在一起,模拟的是雌雄配子受精形成受精卵的过程,B错误;
C、从雌①中抓出一个小球,从雌②中抓出一个小球,将两个小球组合在一起,模拟的是自由组合定律,从雄①中抓出一个小球,从雄②中抓出一个小球,将两个小球组合在一起,模拟的是自由组合定律,将上述两个组合再组合在一起,模拟的是雌雄配子受精过程,C错误;
D、重复抓取的次数越多,实验数据越准确,其结果越接近孟德尔定律的统计数据,D正确。
故选D。
13. 在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之前,一些研究杂交育种的专家对杂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现象早已熟知,但是他们往往把一种生物的许多性状同时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没有对实验数据进行深入的统计学分析。下列关于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孟德尔正确运用了假说-演绎的科学研究方法,设计了测交实验来检测假说是否正确
B. 孟德尔将统计学方法引入生物学研究,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再研究两对相对性状
C. 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豌豆在自然条件下一般都是纯种,并且有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D. 孟德尔正确假设了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正确地选用豌豆为实验材料;对相对性状的研究采用了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即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运用假说―演绎法,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程序: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逻辑上环环相扣十分严谨。
【详解】A、孟德尔正确运用了假说—演绎的科学研究方法,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为了检测假说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A正确;
B、孟德尔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先研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2的性状分离比接近于3∶1,再之后研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2的性状分离比接近于9∶3∶3∶1,B正确;
C、孟德尔正确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豌豆是自花传粉、而且是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条件下一般都是纯种,并且有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C正确;
D、孟德尔并没有假设基因在染色体上,孟德尔提出假说时,生物学界还没认识到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D错误。
故选D。
14.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有几项()
①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 ④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消费者都是异养型生物
A. 五项B. 四项C. 三项D. 二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组成。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①物质:水分、无机盐、空气。②能量:热能、光能。
b、生产者:①范围:主要是绿色植物,属于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的菌类,比如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②地位: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③作用: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c、消费者:①范围:主要是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生物等、病毒也是;②作用: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d、分解者:①范围:主要是细菌和真菌;②作用:将动植物遗传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详解】①只有营腐生生活细菌、真菌才是分解者,有些细菌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有些细菌是消费者,如寄生生活的细菌,①错误;
②生产者指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等,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故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②正确;
③寄生生活的植物不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消费者,③错误;
④有些动物如蚯蚓为腐生生活,是分解者,④错误;
⑤消费者都是异养型生物,如: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等,⑤正确。
综上分析可知,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5.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包含4个营养级,但缺少分解者
B.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作用非常关键,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 若丙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乙的数量在短期内大量增加
D. 图中丁和丙、戊和丁之间都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生产者→甲→乙→戊、生产者→甲→乙→丁→戊、生产者→甲→丙→戊、生产者→甲→丙→丁→戊。
【详解】A、由图可知,该食物网中有5个营养级,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包含分解者,A错误;
B、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作用非常关键,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将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正确;
C、丙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丁和戊对乙的捕食增多,乙的数量在短期内大量减少,C错误;
D、图中丁以丙为食,则丁和丙只有捕食关系没有竞争关系;戊和丁都以乙、丙为食,且戊以丁为食,故戊和丁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B。
16. 某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下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与能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B. 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100%表示
C. 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C+F表示
D. 若迁走全部杜鹃,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A表示松毛虫同化的能量,B表示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表示松毛虫未被同化而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D、F属于松毛虫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E表示下一营养级(杜鹃)同化的能量。
【详解】A、生物数量金字塔可能是倒置的,比如一棵树上可能会有很多昆虫,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能量金字塔却不可能是倒置的,A错误;
B、松毛虫同化的能量为A,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100%表示,B正确;
C、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C表示松毛虫粪便量,属于马尾松的能量,C错误;
D、若迁走全部杜鹃,由于食物和环境条件是有限的,松毛虫的种群数量仍然是“S”型增长,D错误。
故选B。
17. “零废弃生态农业”利用废弃的秸秆饲喂禽畜,并将禽畜粪便物经生物催化后变为肥料,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下列关于“零废弃生态农业”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农业模式能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B. 该农业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C. 可以利用酶制剂代替微生物将禽畜粪便物变为植物可以利用的肥料
D. 该模式农业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更能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A
【解析】
【分析】“零废弃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详解】A、零废弃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的多层次利用,但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A错误;
B、结合题干可知“零废弃生态农业”将“废料”变为原料,用于对人类有益的生产环节,该农业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B正确;
C、结合题干“并将禽畜粪便物经生物催化后变为肥料”,酶具有催化作用,故可以利用酶制剂代替微生物将禽畜粪便物变为植物可以利用的肥料,C正确;
D、结合题干“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可知该模式农业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更能减少环境污染,D正确。
故选A。
18. 下图表示某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I、II、III、IV表示不同的营养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也一定符合该模型
B. 图中I→II→III→IV构成一条食物链
C. II中能量的去向除了图中所示外,还有呼吸散失的热能和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D.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能量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答案】C
【解析】
【分析】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一般来说,在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也就是说,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详解】A、该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存在倒置情况,例如树、虫、鸟,A错误;
B、图中I、II、III、IV代表的营养级,每个营养级可能不止一种生物,B错误;
C、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除了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外,还包括呼吸散失的热能、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C正确;
D、能量在流动中逐级递减,但能量传递效率不会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D错误。
故选C。
19. 下面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B.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C. 无机环境中的碳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的
D. 农田生态系统需要施加氮肥,是因为氮元素不能循环
【答案】D
【解析】
【分析】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返的过程,其范围是生物圈,具有循环性以及全球性,这里的物质主要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循环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发生的。
【详解】A、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大气中 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物圈中的碳循环平衡被打破,A正确;
B、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返的过程,由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B正确;
C、无机环境中的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也是二氧化碳,主要是呼吸作用,C正确;
D、农田生态系统中需要施加氮肥,不是因为N元素不能循环,而是因为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元素的输出大于输入,D错误。
故选D。
20.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日照长短影响植物开花,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B. 花的芬芳属于化学信息,吸引了彩蝶飞舞
C. 黄莺的鸣叫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还可来自非生物环境
D. 江畔的花、蝶、莺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详解】A、日照时间的长短为物理信息,其对植物开花期的调节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A正确;
B、芬芳的花香实际上是化学物质挥发形成的,属于化学信息,B正确;
C、黄莺的鸣叫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可来自生物,也可来自于非生物环境,C正确;
D、生态系统包括是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江畔的花、蝶、莺和微生物没有无机环境,不属于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D。
21. 2020年新年前后,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烧毁了蓝山地区大片森林,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动物带来灭顶之灾,专家估计有超过2万只考拉丧生,考拉因大火成“濒危物种”。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考拉鼻子特别发达,形状各种各样,体长也有区别,这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B. 蓝山地区的考拉可作为动物研究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对蓝山地区的考拉进行就地保护,是保护它的最有效措施
D. 此后该地区植被的逐渐恢复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详解】A、考拉鼻子特别发达,形状各种各样,体长也有区别,这体现了基因(遗传)多样性,A错误;
B、蓝山地区考拉作为动物研究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正确;
C、澳大利亚森林大火使考拉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需对蓝山地区的考拉进行易地保护,C错误;
D、该地区植被的逐渐恢复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B。
22. 下列有关腐乳制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必须有能产生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②用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不易成形③腐乳外部有一层致密的“皮”,对人体是有害的④腐乳制作后期酒精含量过低使腐乳成熟时间延长⑤装瓶密封瓶口时,最好进行灼烧灭菌,以防止瓶口污染⑥可用豆腐本身渗出的水加盐腌制成绵软油滑、异臭奇香的青方腐乳
A. ①②③⑤B. ②③④⑤C. ①②⑤⑥D. ②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腐乳的制作是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肽和氨基酸,豆腐的表面长出毛霉仅是制作腐乳的第一步,还需要加盐腌制、配制卤汤等,加盐一方面有利于析出水分,另一方面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详解】①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①正确;
②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适于制作腐乳,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不易成形,②正确;
③腐乳外部有一层致密的“皮”是毛霉菌丝,对人体无害,③错误;
④卤汤中酒的含最应控制在12%左右,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④错误;
⑤越接近瓶口,杂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密封瓶口前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以防杂菌污染,⑤正确;
⑥用豆腐本身渗出的水加盐腌制成绵软油滑、异臭奇香的青方腐乳,⑥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⑤⑥正确,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3. 著名的古农书巨著《齐民要术》中详细介绍了北魏时期泡菜的制作方法,其制作原理利用了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下列有关泡菜得制作与亚硝酸盐含量得测定的实验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将新鲜蔬菜与煮沸冷却的盐水(盐与清水的质量比为10∶1)混匀装瓶
B. 泡菜制作时可以加入少许“陈泡菜水”,目的是加入醋酸菌菌种,发酵过程始终要保持密封状态
C. 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容易造成泡菜中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D. 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可用比色法测定,其原理为:重氮化→酸化→显色→比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泡菜发酵的实验原理是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详解】A、泡菜制作中应先加蔬菜,再加盐水,A错误;
B、泡菜发酵所需的菌种是乳酸菌,“陈泡菜水”含有乳酸菌,因此泡菜制作时可以加入少许“陈泡菜水”,目的是加入乳酸菌菌种,加快发酵进程,B错误;
C、泡菜的制作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均会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C正确;
D、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原理是:酸化→重氮化→显色→比色,D错误。
故选C。
24. 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微生物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时,可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B. 各种微生物培养基都含有的营养物质包括水、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无机盐
C. 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
D. 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步骤依次是计算、称量、溶化、倒平板、灭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微生物培养基的主要营养物质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有的还需要生长因子等特殊的营养;微生物培养的关键是无菌操作,筛选和分离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
【详解】A、微生物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时,不能形成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时才能形成菌落,A错误;
B、微生物培养基的主要营养物质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但一些自养生物培养时可以不加入有机碳源,B错误;
C、维生素是乳酸菌生长繁殖所必须的,在体内又不能合成,因此要在培养乳酸菌的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C正确;
D、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D错误。
故选C。
25. 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接种室、牛奶所采用的消毒灭菌的方法依次是( )
①化学药剂消毒②灼烧灭菌③干热灭菌法④巴氏消毒法⑤高压蒸汽灭菌法⑥紫外线消毒
A. ⑤③②①⑥④B. ⑤②③④①⑥C. ⑥⑤③②①④D. ④②③①⑥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1、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的过程称为灭菌,常用的方法有灼烧灭菌(主要适用于金属接种工具)、干热灭菌(主要适用于需要保持干燥的玻璃器具)和高压蒸汽灭菌(主要适用于培养基的灭菌)。
2、消毒是指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体表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紫外线或化学药物消毒法等。
【详解】培养基需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故选⑤;
培养皿能耐高温,需用干热灭菌,故选③;
接种环可用灼烧灭菌达到迅速彻底的灭菌效果,故选②;
实验操作者的双手可用化学药剂进行消毒,如用酒精擦拭双手,故选①;
接种室可用紫外线消毒,故选⑥;
为不破坏其营养成分,对牛奶可采用巴氏消毒法,故选④;
综上所述,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接种室、牛奶所采用的消毒灭菌的方法依次是⑤③②①⑥④,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6. 下列有关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描述错误的是( )
A. 土壤中的细菌,绝大多数分布在距离地表约3~8cm的土壤中,取样时一般铲去表层土
B. 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2、103、104倍数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
C. 取土样用的小铁铲和盛土样的信封在使用前都需要灭菌
D. 在稀释土壤溶液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在火焰旁操作
【答案】B
【解析】
【分析】培养基选择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原理:培养基的氮源为尿素,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以尿素作为氮源。缺乏脲酶的微生物由于不能分解尿素,缺乏氮源因不能生长发育繁殖而受到抑制,所以用此培养基就能够选择出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详解】A、土壤中的细菌,绝大多数分布在距离地表约3~8cm的土壤中,因此在取样时一般要铲去表层土,A正确;
B、土壤中细菌比真菌多,在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时,一般选用104、105和106倍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B错误;
C、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取土壤用的小铁铲和盛土样的信封在使用前都要灭菌,C正确;
D、在稀释土壤溶液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杂菌污染,每一步都要在火焰旁操作,D正确。
故选B。
27.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
B. 果胶酶将果胶分解成半乳糖醛酸,使果汁的量有所增加
C. 生物体内的酶很容易失活、降解,而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则不受任何因素影响
D. 衣物的洗涤,不仅要考虑洗涤效果,还要考虑衣物的承受能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它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产生果胶酶的生物有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容易,也是果汁变得澄清。
【详解】A、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其中C1酶和CX酶能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能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A正确;
B、果汁中含有大量的果胶,并且该物质不溶于水,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使果胶分解成能溶于水的半乳糖醛酸,使浑浊的果汁变的澄清,增加果汁的产量,B正确;
C、加酶洗衣粉中的酶也会受到温度和pH等因素的影响,C错误;
D、衣物的洗涤,除了考虑洗涤效果外,还要考虑衣物的承受能力、洗涤成本等因素,D正确。
故选C。
28. 下列有关酶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的活性是指酶从生成到失活所需的时间
B. 单位体积里反应物的减少量越多,则酶的活性越强
C. 在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温度越高,果汁量越高,澄清度越高
D. 在探究温度或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时,不同温度组或不同pH组属于相互对照
【答案】D
【解析】
【分析】1、酶的活性:酶的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一般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减少量或产物增加量来表示。
2、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和酶的抑制剂等。
【详解】A、酶的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一般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减少量或产物增加量来表示,A错误;
B、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减少量越多,则酶的活性越强,B错误;
C、在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果汁量越高,澄清度越高,C错误;
D、在探究温度或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时,不同温度组或不同pH组属于相互对照,D正确。
故选D。
29. 下列有关固定化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固定的酶可以长期永久使用
B. 使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同时还可以反复利用
C. 固定后的酶可以不受强酸强碱和高温的限制
D. 生产高果糖浆时,固定化酶反应柱底端分布着许多小孔的筛板属于半透膜
【答案】B
【解析】
【分析】固定化酶实质上是将相应酶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实现酶的反复利用,并提高酶稳定性,酶的各项特性(如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依然保持。
【详解】A、固定化酶可反复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但不能长期永久使用,A错误;
B、利用固定化酶与直接利用酶相比体现出既能与反应物充分拨触,又能与产物分离的优势,B正确;
C、酶活性的发挥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固定后的酶仍受强酸强碱和高温的限制,C错误;
D、生产高果糖浆时,在反应柱内的底端装上分布着许多小孔的筛板,防止固定化酶漏出,该装置不是半透膜,D错误。
故选B。
30. 下列有关凝胶色谱柱操作的相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
A. 装柱前,要将色谱柱垂直固定在支架上
B. 在装填凝胶柱时,不能有气泡,一旦发现气泡,必须重填
C. 在凝胶色谱操作过程中,不能发生洗脱液流干,露出凝胶颗粒的现象
D. 在血红蛋白分离过程中,如果红色区域分布错落有致,说明色谱柱制作成功
【答案】D
【解析】
【分析】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详解】A、装柱前,要将色谱柱垂直固定在支架上,符合操作要求,A正确;
B、在装填凝胶色谱柱时,产生的气泡会影响洗脱次序,一旦发现气泡,必须重填,B正确;
C、在样品洗脱的过程中,不能发生洗脱液流干的现象,露出凝胶颗粒的现象,C正确;
D、在血红蛋白分离过程中,如果红色区带均匀一致地移动,说明凝胶色谱柱制作成功,D错误。
故选D。
31. 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果实中的贮藏物不断代谢转化,香蕉逐渐变甜。图A中I、Ⅱ两条曲线分别表示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两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取成熟到第X天和第Y天的等量香蕉果肉,分别加等量的蒸馏水制成提取液。然后在a、b试管中各加入5mL第X天的提取液,在c、d试管中各加5mL第Y天的提取液,如图B(使用斐林试剂时统一水浴加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试管a、c中各加等量碘液后,若a管呈蓝色,与a管相比c管的颜色更浅
B. 在试管b、d中各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若b管呈砖红色,与b管相比d管颜色更深
C. 图A中的Ⅰ、Ⅱ曲线分别表示淀粉和葡萄糖的变化趋势
D. 若要鉴定提取液中是否有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检验看是否有紫色产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
【详解】A、在a、c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碘液,说明检测的是淀粉,a试管呈蓝色,a试管检测的是成熟后X天的淀粉,c试管检测的是成熟后Y天的淀粉,c试管中淀粉的含量比a试管中淀粉含量少,所以与a 试管相比c试管的颜色更浅,A正确;
B、斐林试剂可用于检测还原糖,因为b试管检测的是成熟后X天的还原糖,d试管检测的是成熟后Y天的还原糖,故d试管还原糖含量多,所以与d管相比b管的颜色更深,B正确;
C、当果实成熟以后淀粉逐渐分解为具有甜味的还原糖,即Ⅰ分解(水解、转化)为Ⅱ,因此图A中Ⅰ、Ⅱ分别表示淀粉、还原糖,C错误;
D、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若要鉴定提取液中是否有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检验看是否有紫色产生,D正确。
故选C。
32.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B. 化学信息可以作用于不同种生物之间,而行为信息只能作用于同种生物之间
C.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D.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详解】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物质上可以循环,能量上不能自给自足,A错误;
B、化学信息以化学物质为媒介作用于不同种生物之间,行为信息可以作用于同种生物之间,如求偶,也可以作用于不同种的生物之间,如捕食、竞争,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正确;
D、由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不都是按食物链(网)来传递的,D错误。
故选C
33. “牵一发而动全身”,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结构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整个系统的改变。如表为1960-2002年太湖生态系统相关特征的变化情况,其中“连接指数”是反映系统内部联系复杂程度的指标,“平均路径长度”指每个循环流经食物链的平均长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食物网连接指数越大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B. 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功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C. 以上数据说明太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干扰
D. 对抗破坏或干扰使生态系统恢复平衡的调节机制是正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A、依据题干信息,“连接指数”是反映系统内部联系复杂程度指标,因此食物网连接指数越大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A正确;
B、正是由于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紧密联系,才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B正确;
C、由题表中连接指数、平均路径长度、物质循环指数都呈下降趋势可知,太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干扰,C正确;
D、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对抗破坏或干扰使生态系统恢复平衡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D错误。
故选D。
34. 如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家系图,甲病由等位基因A/a控制,乙病由等位基因B/b控制,Ⅱ4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人群中乙病的发病率为1/400。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群中患甲病的女性多于男性
B. Ⅲ4与Ⅰ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
C. 若Ⅲ2和Ⅲ3婚配,生育的子女中只患甲病的概率是1/12
D. 若Ⅲ5和正常男性婚配,理论上生育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是10/21
【答案】D
【解析】
【分析】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伴性遗传在基因传递过程中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详解】A、Ⅱ3和Ⅱ4不患甲病,但生出了患甲病的儿子Ⅲ3,则甲病为隐性遗传病,由于Ⅱ4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因此甲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群中甲病患者女性少于男性,A错误;
B、Ⅱ3和Ⅱ4不患乙病,但生出了患乙病的女儿Ⅲ5,则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遗传系谱分析可知,Ⅱ4的基因型为BbXAY,,Ⅱ2和Ⅱ3的基因型都为BbXAXa,则Ⅰ1基因型是1/4BBXAXA或1/4BBXAXa或1/4BbXAXA或1/4BbXAXa,即Ⅲ4与Ⅰ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4,B错误;
C、分析遗传系谱可知,Ⅲ2基因型为bb(1/2)XAXa或bb(1/2)XAXA,Ⅲ3基因型为1/3BBXaY或2/3BbXaY,单独考虑甲病,患病概率为为1/4,不患甲病为3/4;单独考虑乙病,患病概率为1/3,不患乙病概率为2/3,若Ⅲ2和Ⅲ3婚配,生育的子女中只患甲病的概率是1/4×2/3=1/6,C错误;
D、Ⅲ5基因型bb(1/2)XAXa或bb(1/2)XAXA,人群中正常男性基因型BBXAY或BbXAY,由于人群中乙病的发病率bb=1/400,则b=1/20,B=19/20,正常男性中Bb概率为(2×1/20×19/20)÷(2×1/20×19/20+19/20×19/20)=2/21,故Ⅲ5和正常男性婚配,理论上生育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是(1-1/2×2/21)×1/2=10/21,D正确。
故选D。
35. 我国利用不同微生物发酵制作食品的历史悠久。下列关于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的制作,说法正确的是( )
A. 发酵过程中有机物的含量和种类都下降
B. 发酵过程都需在适宜温度下进行,腐乳制作温度最高
C. 泡菜坛内的白膜和变酸的果酒表面的菌膜所含菌种不同
D. 传统发酵利用的是天然存在的菌种,所生产的食品安全性更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2)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2、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3、果醋制作过程中的菌种是醋酸菌,醋酸菌是好氧菌,在氧气、糖源充足时,醋酸菌能将糖分解成醋酸,糖原不足时可以将乙醇转化成乙醛再转化成醋酸,最适宜醋酸菌生长繁殖的温度是30~35℃。
【详解】A、发酵过程中有机物的种类增多,A错误;
B、发酵过程都需在适宜温度下进行,果醋制作温度最高,B错误;
C、泡菜坛内的白色菌膜是酵母菌繁殖所致,果酒表面的菌膜是醋酸菌繁殖所致,C正确;
D、传统发酵利用的是天然存在的菌种,所生产的食品安全性不高,D错误。
故选C。
36. 下列关于果胶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果胶酶能够分解植物细胞壁和胞间层中的果胶
B. 果胶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 果胶酶是由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D. 果胶酶在细胞内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总称,包括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果胶酯酶,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果胶酶能够分解植物细胞壁和胞间层中的果胶,A正确;
B、酶具有催化作用,其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正确;
C、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总称,果胶是由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C错误;
D、果胶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D正确。
故选C。
37. 下列关于加酶洗衣粉的探究实验,不合理的是( )
A. 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最适温度时,设置0℃、37℃、100℃三组实验即可
B. 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时,使用两种洗衣粉的量要相同
C. 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最适用量时,衣物的污染程度、洗涤时间和洗涤方式属于无关变量
D. 探究不同水质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时,水质种类为自变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酶是由生物活细胞产生的、对作用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者核糖核酸(RNA)。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酶促反应需要最适的温度和最适的pH值条件。温度过高或过低,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高温、过酸和过碱的条件会使酶永久失活。
【详解】A、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最适使用温度时,应设置梯度较小的温度范围,A错误;
B、探究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时,自变量是洗衣粉的种类,其它无关变量如两种洗衣粉的量应保持相同,B正确;
C、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最适用量时,要注意控制实验中衣物的污染程度、洗涤时间和洗涤方式等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C正确;
D、在探究不同水质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实验中,水质种类为自变量,D正确。
故选A。
38.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已经广泛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常用方法是物理吸附法,这种方法对酵母细胞活性影响最小
B. 固定化酶的优势在于能够催化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C. 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发酵条件不受温度、pH的限制
D. 固定化酶在一定程度上酶的催化效率会受到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采用包埋法制备固定酵母细胞的主要步骤:酵母细胞的活化(利用蒸馏水使干酵母恢复正常生活状态)→海藻酸钠、CaCl2溶液的配制(在溶解海藻酸钠溶液的过程中使用小火或间断加热,防止溶液焦糊)→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注意冷却海藻酸钠溶液至室温,防止高温破坏酵母菌的活性)→固定化酵母细胞。
【详解】A、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常用方法是包埋法,这种方法对酵母细胞活性影响最小,A错误;
B、固定化酶的缺点是不利于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固定化细胞与固定化酶相比,优势在于固定化细胞固定的是一系列酶,能够催化一系列的化学反应,B错误;
C、酶的活性受温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发酵条件受温度、pH的限制,C错误;
D、固定化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酶的重复利用,固定化酶在一定程度上酶的催化效率会受到影响,D正确。
故选D。
39. 下列有关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凝胶色谱法是根据蛋白质分子所带电荷的多少进行有效分离的
B. 大分子蛋白质能够进入凝胶颗粒通道,快速到达色谱柱底端,从而最先分离
C. 在一定范围内,缓冲溶液能够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维持pH基本不变
D. 分离血红蛋白溶液时,离心管中底部分布的是血红蛋白溶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步骤主要有:
1、样品处理:①红细胞的洗涤,②血红蛋白的释放,③分离血红蛋白溶液。
2、粗分离:①分离血红蛋白溶液,②透析。
3、纯化:调节缓冲液面→加入蛋白质样品→调节缓冲液面→洗脱→收集分装蛋白质。
4、纯度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详解】A、凝胶色谱法是根据蛋白质分子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进行有效分离的,A错误;
B、小分子蛋白质能够进入凝胶颗粒通道,路程较长,后洗脱出来,B错误;
C、在纯化洗脱血红蛋白时为保持体外溶液的pH与体内环境中的pH基本一致,维持蛋白质正常结构和功能,需要加入磷酸缓冲液,C正确;
D、分离血红蛋白溶液时,血红蛋白在第三层,D错误。
故选C。
40. 下列有关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目的是除去血红蛋白中的红色素的干扰
B. 血红蛋白释放的时候,需要加入蒸馏水和甲苯,以便于红细胞破裂,充分释放血红蛋白
C. 分离血红蛋白溶液时,需要用到2000r/min的离心速度10分钟
D. 透析可以除去样品中分子量较小的杂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样品处理分为红细胞的洗涤、血红蛋白的释放、分离血红蛋白溶液三个步骤。
【详解】A、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除去杂蛋白,便于血红蛋白的分离纯化,A错误;
B、血红蛋白释放时,加蒸馏水到原血液的体积,再加40%体积的甲苯,充分搅拌10min,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B正确;
C、分离红细胞时采用低速短时离心,需要进行2分钟500r/min的离心操作,分离血红蛋白时采用高速长时离心,需要进行10分钟2000r/min的离心操作,C正确;
D、透析袋具有半透性,小分子可以通过,蛋白质等大分子不能通过,所以用透析袋对血红蛋白溶液进行透析,可以除去样品中分子量较小的杂质,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计50分)
41. 蓝莓果实中富含花青素等营养成分,具有保护视力、防止脑神经老化、强心、抗癌、软化血管、增强机体免疫等功能。下面是获取蓝莓花青素、蓝莓酒和蓝莓醋的流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产蓝莓汁时,可加入适量的果胶酶、纤维素酶提高蓝莓汁的_____________。在使用这些酶时,除了需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等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外,还要考虑酶的用量。
(2)蓝莓果酒制作过程中所用到的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果酒发酵时一般先通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发酵前通常不需要对蓝莓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是因为___________。
(3)在果酒制作完成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醋酸发酵时,需要改变的发酵条件是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醋酸菌将乙醇变为醋酸的环境条件是糖源_________________(填“充足”或“缺少”),写出此时反应原理的方程式:____________。
(4)为鉴定苹果醋是否酿制成功,除可以通过观察菌膜、尝、嗅之外,还可以通过检测________作进一步的鉴定。
【答案】(1) ①. 出汁率和澄清度 ②. 温度、pH、酶的抑制剂
(2) ①. 异养兼性厌氧型 ②. 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③. 在缺氧、酸性的发酵液中,绝大多数微生物生长受抑制
(3) ①. 将温度升至30~35℃;通入无菌空气 ②. 缺少 ③.
(4)发酵前后的pH
【解析】
【分析】1、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容易,而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也使得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果胶酶并不特指某一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
2、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
3、果醋制作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其代谢类型属于异养需氧型。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为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小问1详解】
果胶酶可将不溶的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故果汁生产时,可加入适量的果胶酶提高蓝莓汁的出汁率和澄清度;酶活性受到温度、pH以及酶抑制剂等影响,在使用这些酶时需要考虑上述因素。
【小问2详解】
蓝莓果酒制作过程中所用到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制作果酒时,一般要先通气后密封,其中先通气的目的是让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增加酵母菌的数量;由于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抑制,因此通常不需要对蓝莓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小问3详解】
果醋发酵所需的菌种是醋酸菌,醋酸菌是好氧性细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C~35℃,在果酒制作完成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醋酸发酵时,需要改变的发酵条件是需要改变的发酵条件是将温度升至30~35℃;醋酸菌将乙醇变为醋酸的环境条件是糖源缺少时,此时反应原理的方程式是C2H5OH+O2CH3COOH+H2O。
【小问4详解】
醋酸发酵会改变发酵液的pH,为鉴定蓝莓果醋是否酿制成功,除可以通过观察菌膜、尝、嗅之外,还可以通过检测发酵前后的pH作进一步的鉴定。
42.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时,培养基中基本营养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是用来进行微生物菌落的观察,培养基中一般还要添加________________。
(2)在对实验室进行紫外线消毒时,照射前,适量喷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消毒液,可以加强消毒效果。
(3)纯化大肠杆菌时,最常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4)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答案】(1) ①. 水、无机盐、碳源、氮源 ②. 琼脂##凝固剂
(2)石炭酸或煤酚皂溶液
(3)平板划线法(4)甘油管藏
【解析】
【分析】接种微生物常用的两种方法:
1、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
2、稀释涂布平板法则是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
【小问1详解】
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时,培养基中基本营养物质有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如果是用来进行微生物菌落的观察,需要用固体培养基,培养基中一般还要添加琼脂(或凝固剂)。
【小问2详解】
在对实验室进行紫外线消毒时,照射前,适量喷洒石炭酸或煤酚皂溶液等消毒液,可以加强消毒效果。
【小问3详解】
纯化大肠杆菌时,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小问4详解】
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
43. 在农业用地中发现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含氮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长期使用可污染土壤。为修复被该除草剂污染的土壤,可按一定的方法选育出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已知该除草剂在水中溶解度一定,含该除草剂的培养基不透明)。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制备土壤浸出液时,为避免菌体浓度过高,需将浸出液进行稀释处理。要从长期使用该除草剂的土壤中分离出所需的菌种,上述选择培养基所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对活菌进行计数,常用的接种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划线培养时,只有少数的菌落出现,大部分细菌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或有氧条件抑制了这些细菌的生长。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中,无透明圈的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____________。
(4)培养后发现,培养基中出现了多种形态的菌落,可能是因为培养基发生了污染,鉴别培养基是否污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计数微生物的数量,一位同学取了10克土样进行处理,在4个固体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稀释倍数为106的土壤浸出液0.1mL,培养后菌落数分别为155、160、176、149个,则每克样品中上述微生物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无氮固体培养基上添加该除草剂(或培养基中以除草剂为唯一氮源)
(2)稀释涂布平板法(3) ①. 培养基中缺少这些细菌生长所需的氮源 ②. 氮气(或N2)
(4)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一定温度(37℃)的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1-2天),观察是否有菌落出现
(5)1.6×109
【解析】
【分析】从土壤中筛选分离目的微生物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筛选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需要以该除草剂为唯一的氮源的选择培养基,题图分析,图示是筛选分离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的过程,所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
【小问1详解】
该除草剂为含氮有机物,为了选育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应采用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即无氮的固体培养基中添加该除草剂。
【小问2详解】
对菌体进行计数的方法有显微直接计数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若对活菌进行计数,则需要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小问3详解】
在以该除草剂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只有很少菌落出现,因为不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除具有固氮能力的细菌外)是不能生长的,即该培养基中缺少这些细菌可利用的氮源。含一定量该除草剂的培养基不透明,被菌落分解后可产生透明圈,无透明圈说明除草剂未被分解,这些无透明圈的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空气中的氮气。
【小问4详解】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在接种前可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一定温度(37℃)的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1-2天),观察是否有菌落出现,以此检测固体培养基是否被污染。
【小问5详解】
4个平板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稀释倍数为106的土壤样液0.1mL,培养后菌落数分别为l55、160、176、149个,则每毫升原土壤样液中上述微生物数量为(155+160+176+149)÷4÷0.1×106=1.6×109个。
44. 茉莉花精油被称为“精油之王”,其中含有近100种成分,具有高雅气味,有舒缓郁闷情绪、振奋精神、提升自信心等作用。下图1是茉莉花精油提取的一种方法流程,图2为使用的装置示意图。请回答:
(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有蒸馏、________和_______等,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________来决定。
(2)该同学提取茉莉油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步骤B为_____________,最后过滤茉莉油是因为C过程加入了______________。当蒸馏瓶中的水和原料量一定时,蒸馏过程中,影响茉莉油提取量的主要因素有蒸馏温度和_____________,如果要提高品质,需要______________。
(3)柑橘精油提取既能用压榨法,也能用上述方法,但是在分析用这两种方法提取得到柑橘精油的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主要成分d-柠檬烯的含量基本一致,而采用压榨法获得的柑橘精油中的β-月桂烯含量比上述方法获得的柑橘精油中的要高出25%~35%,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萃取法 ②. 压榨法 ③. 原料的特点
(2) ①. 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分离油层 ②. 分离油层 ③. 无水Na2SO4 ④. 蒸馏时间 ⑤. 延长蒸馏的时间
(3)柑橘精油中的β-月桂烯会在水蒸气蒸馏时发生部分水解
【解析】
【分析】茉莉油与玫瑰油的性质相似,在提取在原理和程序上具有相似性,结合以上对玫瑰油的提取过程的分析,图中提取茉莉油的实验流程中的A表示水蒸气蒸馏过程,B过程为分离油层的过程,此过程常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分液漏斗;题干提取茉莉油的实验流程中的C物质是无水硫酸钠,加无水硫酸钠的目的是除去芳香油中的水分,提高芳香油的纯度。
【小问1详解】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有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法等,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植物原料的特点来决定。
【小问2详解】
茉莉油与玫瑰油的性质相似,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分离油层,该同学提取茉莉油的方法是水蒸气蒸馏法;图中B过程表示分离油层,通常应向油水混合物中加入NaCl增加盐的浓度来促进油水分离过程的进行;要完成图中C过程需要向提取液中加入无水Na2SO4,因为通过B过程获得的提取物可能含有一定的水分;当蒸馏瓶中的水和原料量一定时,蒸馏过程中,影响茉莉油提取量的主要因素有蒸馏温度和蒸馏时间,如果要提高品质,需要延长蒸馏的时间。
【小问3详解】
用压榨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柑橘精油,用这两种方法提取的柑橘精油的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主要成分d-柠檬烯的含量基本一致,说明提取方法不会影响提取物的含量,而采用压榨法获得的柑橘精油中的β-月桂烯含量比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获得的柑橘精油中的要高出25%~35%,推测原因可能是柑橘精油中的β-月桂烯会在水蒸气蒸馏时会由于高温发生部分水解。
45. 豌豆是遗传学常用的实验材料。研究人员对纯种野生型豌豆进行诱变处理,培育出两个不能产生豌豆素的纯种(品系甲、品系乙),已知豌豆素的形成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下面是对其遗传特性的研究实验:
多次重复实验均获得相同实验结果。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杂交结果,可以推测:控制豌豆素形成的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品系甲和品系乙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基因用A、a和B、b表示)。实验一中F2出现所示性状及其比例的原因是F1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_______。
(2)现要进一步验证上述推测,请利用上述实验中的材料(实验一、二中的亲本、子一代、子二代)设计一组杂交实验予以验证,要求简要写出杂交实验的过程并预期实验结果。
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两 ②. aabb、AABB ③.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 ①. 选用实验一的F1与品系甲杂交 ②. 有豌豆素∶无豌豆素=1∶3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分析实验一: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3:13 (是9:3:3:1的变式),由此可知,控制豌豆素形成的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即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据此可知,F1的基因型为AaBb;无豌豆素的植株有A_B_、aabb、A_bb或aaB_,有豌豆素的植株为aaB_或A_bb。分析实验二: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1:3,说明F1的基因组成中,有一对基因杂合,一对基因纯合。联系实验一和实验二可推出,不能产生豌豆素的纯种品系甲的基因型为aabb、品系乙的基因型为AABB。实验一中F2出现所示性状及其比例的原因是F1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2详解】
食物网连接指数
下降13.49%
食物网平均路径长度
下降28.12%
四川省南充市2022_2023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考试试题理综含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2022_2023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考试试题理综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南充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南充市2022_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理综含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2022_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理综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