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文言文(五类课题)-2023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展开专题04文言文(解析版)
(五类课题:《核舟记 《桃花源记》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 课外阅读 )
课题一:《核舟记》
一、(2023年春·上海市民办迅行中学·期中考试)阅读,完成问题。
核舟记(节选)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上文的作者是 _____(朝代) _____(人名)。第一自然段中“东坡”指的是北宋文学家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上文具体描写了“船头”和“舟尾”人物各异的情态,其目的是?
【答案】(1) ①. 明 ②. 魏学洢 ③. 苏轼
(2)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手卷下的衣褶里。
(3)说明核舟工艺的精巧(说明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作者是明朝魏学洢。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其,他们。比,靠近。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通过“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等语句具体描写了“船头”和“舟尾”人物各异的情态,其目的是说明核舟工艺的精巧,从而表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点睛】参考译文: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课题二:《桃花源记》
一、(2023年春·上海市回民中学·期中考试)文言文阅读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上文选自 (朝代) (人名)的《 》(篇名)。
2.解释加点字:
(1)便要还家( ) (2)不足为外人道也( )
3.翻译句子(补出省略部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含蓄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答案】1. 东晋 陶渊明 桃花源记 2. 同“邀”,邀请 值得 3.(1)(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2)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 4.B
【解析】1.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文本选自《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文章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2.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便要还家”的句意是: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要:同“邀”,邀请。
(2)“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句意是: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足:值得。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无论(更不要说)”几个词是重点词语。注意句子省略的“桃源人”。
(2)句中的“为(向)、具(详细)、言(说)、皆(全)、叹惋(感叹惋惜)”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B.“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由此可知,选项“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课题三:《小石潭记》
一、(2023年春·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期中考试)课内文言文阅读。
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代的 (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对于本文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和“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都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
B.“佁然不动”写出了鱼儿的静态特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出了鱼儿的动态特点。
C.“斗折蛇行”生动地表现了小石潭周围弯曲不平的地形地貌。
D.“凄神寒骨”的本质是作者因被贬官而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答案】(1)柳宗元
(2)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
(3)C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永州八记》之一,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本句重点词:以:因为;清:凄清;居:停留。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C.“斗折蛇行”的意思是“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地势的弯曲,没有不平。选项中“小石潭周围弯曲不平的地形地貌”有误;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课题四:对比阅读
一、(2023年春·上海市普陀区·期中考试)阅读诗文,完下面小题。
【甲】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甲】诗“淑女”的意思是; 【乙】文的作者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
2.对【甲】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物起兴,诗人借助眼前的景物以兴起后文君子对淑女的追求。
B.全诗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将热恋之情推向高潮。
C.全诗有声有色,诗文最后还描绘了鼓乐齐鸣、热闹非凡的婚礼盛况。
D.全诗感情真挚,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向往。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甲】诗划线句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主人公 ;【乙】文划线句与前文“ ”呼应,突出了环境的幽僻,表现了主人公 的心情。
【答案】1. 善良美好的女子 柳宗元 2.C 3.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4.对意中人的思念 “隔篁竹”或“伐竹取道” 孤寂凄凉
【解析】1.考查对文学常识和内容的理解。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是: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淑女:指善良美好的女子。
(2)【乙】文段选自《小石潭记》,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2.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C.“琴瑟友之”是取悦淑女。最后一句“钟鼓乐之”是主人公求之不得后的幻想,幻想自己能用钟鼓来取悦淑女。选项“诗文最后还描绘了鼓乐齐鸣、热闹非凡的婚礼盛况”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选C。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凄神(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骨(寒气透骨)、悄怆(凄凉)、邃(深)”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4.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甲】诗划线句“辗转反侧”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结合“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可知,语句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思念而难以入睡的情形;
(2)【乙】文划线句“四面竹树环合”与前文“隔篁竹”和“伐竹取道”相呼应,都写出小石潭被竹林环绕的情形,突出了环境的幽僻,表现了主人公因遭受贬谪后的孤寂凄凉的心境。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啊,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乙】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二、(2023年春·上海市娄山中学·期中考试)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甲文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乙文中的“先生”指 (朝代)诗人 (姓名)。从甲文第三段及乙文中各提炼一个成语,依次是 、 。
(2)下列加点字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停数日,辞去 曾不吝情去留
B.寻向所志 颇示己志
C.既出 既醉而退
D.寻病终 以此自终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对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及生活状况进行描写,展现了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B.甲文叙事,乙文写人。乙文中的“先生”以文章示志,故他通过甲文含蓄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C.甲文中“乃大惊”“不足为外人道”都是为了表现桃花源人与世隔绝时间之久。
D.乙文中“先生”好读书,但并不深入。所谓人无完人,作者对“先生”的读书方法提出批评。
(5)甲文中刘子骥“欣然规往”,乙文中先生“欣然忘食”,两人“欣然”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1) 东晋 陶渊明 欣然起行 无人问津
(2)B
(3)①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②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
(4)A
(5)可知甲文中刘子骥“欣然规往”,是听说有理想的生活,所以高兴地去寻找;乙文中先生“欣然忘食”,是因为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一二空,根据对文章的理解,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联系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知“先生”是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三空,结合甲文第三段“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可以提炼出成语:欣然起行、无人问津。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离开”的意思;
B.标记/志向;
C.都是“已经”的意思;
D.都是“一生”的意思;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各:各自;延:邀请;其: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②中重点词语有:亲:亲戚;旧:朋友;或:有时;招:招待。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B.联系乙文“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可知,“先生”以文章示志,但没有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选项中“通过甲文含蓄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理解有误;
C.“不足为外人道”意思是:(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表现了桃花源人不希望被打扰,选项中“都是为了表现桃花源人与世隔绝时间之久”理解有误;
D.阅读乙文可知,乙文中的作者没有对“先生”的读书方法提出批评;
故选A。
(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甲文中“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可知甲文中刘子骥“欣然规往”,是听说有理想的生活,所以高兴地去寻找;结合乙文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知,乙文中先生“欣然忘食”,是因为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三、(2023年春·上海市民办新竹园中学·期中考试)课内古诗文。
【甲】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乙】桃花源记(节选)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甲]诗属于“风”“雅”“颂”中的“ ”,[乙]文作者自号
(2)[甲]诗中的主人公要寻找的是“ ”,[乙]文中太守派人寻找的是桃花源。[甲]诗中的主人公 三次寻找的最终结果全都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乙]文中太守派人寻找的最终结果是“ ”(用文中的话回答)
(3)下面对两篇古诗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每章的开头都描写了冬日清晨的景色,渲染凄迷悲凉的氛围。
B.[乙]文中写刘子骥“欣然规往”,能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C.[乙]文中写桃源人是为了躲避秦汉时的战乱,来到了这个世外桃源。
D.[甲]诗中写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暗示了时间没有变化。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根据记忆,可知《蒹葭》属于风;【乙】文的作者是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可知甲诗中主人公寻找的是“伊人”;结合“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可知【甲】诗中主人公三次寻找的最终结果全都是未找到;结合“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乙】文中的主人公寻找的最终结果是“未果”。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有误,[甲]诗每章的开头都描写了秋天的景色;
B.正确;
C.有误,[乙]文中写桃源人是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
D.有误,[甲]诗中写白露“为霜”“未晞”“未已”,表明时间的延续。
故选:B。
【答案】
(1)风;五柳先生
(2)伊人;未找到;未果
(3)B
四、(2023年春·上海·八年级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各题
【甲】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②,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③乎?衔觞④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⑤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注释】①造:往,到。②穿结:打补丁。③俦:同类,类别。④觞:盛满酒的酒杯。⑤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传说在他们的治理下,百姓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1. 【乙】文中的五柳先生指_________(人名),我们现在常用___________这一成语形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B. 【乙】文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 【甲】【乙】两文的内容都是虚构的,描绘了作者幻想中的美好生活图景。
D. 【甲】【乙】两文以“记”和“传”的形式行文,语言均简洁凝练,朴素自然,意蕴丰富。
4. 【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案】1. ①. 陶渊明 ②. 世外桃源
2. (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关键词“黄发”指老人,“重髫”指小孩)
(2)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关键词:“会意”“欣然”)
3. C
4. 寄托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及成语。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我们现在常用“世外桃源”来形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2)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欣然:高兴的样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甲】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虚构“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表来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而【乙】文则以自传似的口吻讲述了五柳先生也就是陶渊明的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二是饮酒(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陶渊明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本文为写实的文章,内容并非虚构;“【甲】【乙】两文的内容都是虚构的,描绘了作者幻想中的美好生活图景”表述有误;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第二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资源丰富,百姓安居乐业;再联系第三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花源人是为躲避战乱才来到这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的;可见桃花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平和、安居乐业、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乙】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他的住宅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贫穷常常不能得到满足。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五、(2023年春·上海市松江区·期中考试)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释】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1.甲文作者是 (人名),是“ ”之一。
2.乙文画线句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青溪水像跳动的珍珠溅落到雪上,这和其他地方的泉水没有什么不同。
B.青溪水像跳动的珍珠溅落到雪上,这就是和其他地方的泉水不同的地方。
C.青溪的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
D.青溪的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就是和其他地方泉水不同的地方。
3.阅读上面两篇短文,完成下列表格(请用原文回答)。
4.甲乙两文都是游记,都借景抒情,甲文作者借小石潭周边景的特点,含蓄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乙文则通过青溪之景,表现了作者 的感情。
【答案】1.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 2.C 3.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②清;③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④碧 4. 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 对青溪的喜爱和赞叹
【解析】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
甲文选自《小石潭记》,作者是唐代杰出诗人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乙文画线句“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的重点词语有:
之:的;跳珠:像跳跃的珍珠;溅雪:像溅落的雪片;亦:也;无以异于: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译为:青溪的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
故选C。
3.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描写了潭水的清澈。
《游青溪记》中“如秋天,如晓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通过用“秋天”“晓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来比喻水色,说明了溪水碧绿的特点。
4.此题考查情感主旨。
《小石潭记》柳宗元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景物,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哀怨的情感。
《游青溪记》袁中道通过描写秋天壮丽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青溪的喜爱和赞叹,表达了作者对壮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时隐时现。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乙】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娟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食用。
六、(2023年春·上海市浦东新区·期中考试)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丙]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纺、麻桌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甲]属于“风雅颂”中的《 》篇;[乙]文的作者是 (人名)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足为外人道也( ) (2)杨谢而从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从[乙]中的“ ”一句可知“渔人”没有留在桃花源,从[丙]中的“ ”一句可看出杨氏是要定居穴中的。
5.[乙][丙]所描绘的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相同之处是: 。(用自己的话语回答)
6.对上述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写了一个男子思念追求女子的过程,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乙]中是渔人偶然发现了桃花源,[丙]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丙]文中的民众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丙]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答案】1. 风(国风) 陶渊明 2. 值得 感谢 3.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件一件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人)都感叹惋惜。 4. “停数日,辞去” “杨谢而从之”
5.社会安定和平,人人平等;民风淳朴;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 6.D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诗经按照音乐性质可分为风、雅、颂。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即所谓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关雎》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属于《风》篇。
乙文根据内容可判断为《桃花源记》,作者为陶渊明。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
(1)句意:不值得对外人说。足:值得;
(2)句意:杨氏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谢:感谢。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把握重点实词及语法。注意:
具:详细;所闻:所听到的事情;“皆叹惋”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村中人”。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甲文“停数日辞去”,可知,渔人在桃花源呆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没留在桃花源;乙文“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杨谢而从之”可知,杨氏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留在了穴中。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知,桃花源的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知,桃花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争、社会安定,人人安居乐业。
乙文“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纺、麻桌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可知,穴中人自给自足,社会公有制,民风淳朴,安居乐业。从社会面貌上来看,二者都社会安定、民风淳朴;从居民生活状态来看,都自给自足,怡然自得。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留在洞中”有误,根据丙文杨谢而从之,可知,杨氏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乙】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丙】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鸡和狗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人民都聚集在一起住。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桌(臬,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到了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七、(2023年春·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①,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②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③如虹,忽卷掣折④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⑤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选自《观第五泄⑥记》
【注】①罅(xià):缝隙,裂隙。②掉:摇动。③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④掣折:转折。⑤欹:斜靠。⑥第五泄:指五泄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境内。
(1)解释【乙】文中的加点词。
①从山门右折
②山行之极观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 。【乙】文突出了水的 (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
(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B.乙文的“水态愈伟”“所目既奇”直接描写了水的特点。
C.“游人坐欹岩下望”一句划分朗读节奏应是“游人/坐欹岩下/望”。
D.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移步换景。
【答案】(1)①往右;②景色。
(2)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
(3) 清 伟
(4)C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从庙门往右拐。右:往右;
②句意: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观:景色。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重点字词:斗:像北斗星那样;折:曲折。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甲文“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些句子都突出了水清的特点。乙文“水态愈伟(水的气势更加雄壮)”一个“伟”字,概括出了水的雄伟。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C.“游人坐欹岩下望”句意为:游人们坐着斜靠在岩石上向下望。“坐欹岩”是指坐着斜靠在岩石上,“下望”是指向下望,故二者之间应断开,故此句划分朗读节奏应是“游人/坐欹岩/下望”;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从五泄寺大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小路。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僧人解释道:“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仿如笔直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这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游人们坐着斜靠在岩石上向下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
傍晚归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莫测。
八、(2023年春·上海市青浦区部分校·期中考试)课内文言文阅读。
【甲】
桃花源记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小石潭记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甲】文作者是东晋大诗人 _____;【乙】文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 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甲】文中以“_____,_____。”两句来表现桃花源里安定和睦的生活;【乙】文以“似与游者相乐”一句来表现诗人 _____之情。
(4)甲文借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现实的不满,这借助源中人说的话“_____”这一句可以感受到,【乙】文借描写小石潭周围的环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达了作者 _____的心境。
【答案】(1) ①. 陶渊明 ②. 柳宗元
(2)句意为: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
(3) ①. 阡陌交通 ②. 鸡犬相闻 ③. 喜悦
(4) ①. 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 悲凉孤寂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散文,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柳宗元,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为,对,向;具,详细,详尽;皆,全,都;叹惋,感叹惋惜。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甲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知,桃花源里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这样表现出安定和睦的生活场景。
乙文“似与游者相乐”的意思是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在这里作者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喜悦。据此作答。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甲文“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意思是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因为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生活之地,这里的人不想让外面的战争破坏了桃花源的安宁,也委婉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现实的不满。
乙文尾段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个“静”字,由“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
【点睛】参考译文:
【甲】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九、(2023年春·上海市罗南中学·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文
右溪记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唐·元结《右溪记》)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②营溪:营水。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避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 甲文作者是__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姓名),他在被贬永州期间写下了众多山水游记的佳作,被称为“____________”。
2. (1)解释下列加点字
伐竹取道_________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
悉皆怪石_________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B.斗折蛇行 (北斗星)
C.凄神寒骨(使……凄凉)
D.心乐之(以……为乐)
3.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 认真读甲文,梳理游踪,仿照示例填空。
发现小石潭 欣赏潭中景物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记录同游者
5. 下面有关乙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可为都邑之胜境”和“为溪在州右”两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 因为右溪佳景无人赏爱,所以作者对它进行修葺与美化,以彰示此景。
C. 本文前一部分是记叙,介绍了小溪的位置、环境和特点。后一部分都是议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右溪“无人赏爱”的遗憾以及介绍名称的由来。
D. 本文通过叙述右溪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写这篇记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怡情山水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些许不满。
6.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通过描写小石潭之景表达了自己被贬谪后始终无法排遣的____________之情。《右溪记》也是借景物抒发情感,作者描绘了右溪的清幽秀美的景色并称此景为“_________”,作者借其“_________”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慨叹。
【答案】1. ①. 唐 ②. 柳宗元 ③. 永州八记
2. ①. 砍伐 ②. 表约数,上下,光景 ③. 全,都 ④. 如果 ⑤. B
3. 溪流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4. ①. 探望小潭源头 ②. 感受潭上气氛 5. C
6. ①. 孤寂、忧伤、凄苦 ②. “胜境” ③. “无人赏爱”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作者。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进行填写。
由所学知识可知,《小石潭记》的主要创作背景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故而,空中填写的是“唐朝”;“柳宗元”;“永州八记”。
【2题详解】
(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
伐竹取道:句义为“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伐:砍伐;
潭中鱼可百许头:句义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许:表约数,上下,光景;
悉皆怪石:句义为“两岸全是一些奇石”;悉:全,都;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句义为“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若:如果。
(2)本题考查文言字词含义。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西:向西;
B.斗折蛇行: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斗:像北斗星那样;
C.凄神寒骨: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凄:使……凄凉;
D.心乐之:心里十分高兴;乐:以……为乐;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注意以下字词的含义: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差互:互相交错。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由“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可知,这是“探望小潭源头”;
由“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这是“感受潭上气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有误,由“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可知这是运用的描写,描写周边的景色,并非是记叙,记叙是需要记叙事件的,所以这里并非“记叙”;“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是记叙,“后一部分都是议论”错误;所以选项错误;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立即和比较阅读。
由甲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作者表达的是“孤寂、忧伤、凄苦”之情;
由乙文“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可知这是称呼右溪的景色为“胜境”;由乙文“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可知作者借此表达小溪没有人欣赏,正如他拥有才华也无人赏识一样,所以这一空填入的是“无人赏爱”。
【点睛】译文:
甲文:
小石潭记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乙文:
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课题四:课外阅读
一、(2023年春·上海市民办新竹园中学·期中考试)课外文言文。
墨子怒耕柱子
子墨子怒耕柱子①。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②,以骥③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耕柱子悟。
【注】①耕柱子:墨子的门生。 ②太行:山名。 ③骥:好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
②骥足以策
(2)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没有把别人的病治愈吗?
B.难道我就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
C.难道我没有比别人越来越好吗?
D.我没有让别人的伤口愈合吗?
(3)子墨子怒耕柱子的原因是“ ”(用文中的话回答)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①句意:我因为什么原因要鞭打好马而不去鞭打牛呢?故:原因。
②句意:好马值得我去鞭打。足,值得。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划线句子表示反问语气,意思为:我难道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子墨子怒耕柱子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耕柱子是可塑之才。文章中“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一句,直接点明了这一点。
【答案】
(1)①原因;②值得。
(2)B
(3)我亦以子为足以策
二、(2023年春·上海市民办迅行中学·期中考试)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河间有游僧
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佛作引手取物状( ) (2)其佛手必磁石为之( )
2. 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
A. 先用一尊铜佛放桌子上,旁边盘子里盛着药丸。
B. 先把一尊铜佛放桌子上,旁边盘子里盛着药丸。
C. 先用一尊铜佛放桌子上,旁边盘子里藏着药丸。
D. 先桌子上放一尊铜佛,旁边盘子里藏着药丸。
3. “举国信之”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4. 这则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拉(牵、伸) ②. 制作 2. B
3. 先向佛祈祷得到佛的帮助(从敬畏心里上捕获民众),然后病能否医治取决于药丸是否跳入佛手中(从神奇现象上欺骗民众)。
4. 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骗术终究会被揭穿不能长久。遇到问题要善于探究(思考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那尊铜佛做出伸手要取东西的样子。引:拉(牵、伸)。
(2)句意: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为:制作。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重点词语:以,介词,把;贮,盛着。正确翻译为:先把一尊铜佛放桌子上,旁边盘子里盛着药丸。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举国信之”意思是全城的人都相信他。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和尚在卖药时有个小把戏,就是让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先依靠神灵来征服对方,然后双手捧着装有药丸的盘子靠近铜佛,如果病可治好的,盘子中的药丸就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以治好的,盘子中的药丸就不动。依靠这种表象来达到骗人的目的。据此作答即可。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感悟启示。
此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河间游僧在市集中用骗人的手段卖药的故事。根据成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意思:比喻外表华美,里面一团糟。可从文中筛选出与之相同意思的语句,即“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那佛手一定是用磁铁做的,只是在外面镀一层金。“磁石”即物理学中的磁铁,具有磁性,能够吸引铁屑一类物质,因此,有铁屑的药丸就能跃入佛手,无铁屑的药丸就不能跃入佛手。
启示我们:用小伎俩来骗人的人,花招最后总是会被人识破,也不会得到好结果,我们应该做到诚信待人。我们不要被物质的表面所欺骗,应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探究真理。
【点睛】参考译文
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他)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然后在旁边的盘子里放着药丸,那尊铜佛做出伸手要取东西的样子。有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装有药丸的盘子靠近铜佛,如果病可治好的,盘子中的药丸就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以治好的,盘子中的药丸就不动。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后来,有人在那个和尚住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白和尚盘子里的药丸必定有时候混有铁屑,有时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了一层金。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这个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
三、(2023年春·上海市普陀区·期中考试)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鷧鸟①中计
人有鱼池,苦群鷧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鸬鹚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②,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仍下啄,飞上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奋翼声假假③。人曰:“先故假,今亦假耶?”
【注】①鷧(yì)鸟:即鸬鹚。②刍(chú)人:草人。③假假:拟声词,鷧挣扎时的叫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乃束草为人( ) (2)时飞止笠上( )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养鱼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鱼池中用来吓唬鷧鸟。
B.(稻草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鱼池中可以吓唬鷧鸟。
C.(养鱼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鱼池中可以吓唬鷧鸟。
D.(稻草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鱼池中用来吓唬鷧鸟。
3.文中鷧鸟中的“计”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从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制作、制造 停止
D
(1)养鱼人见鷧鸟会时常飞落到草人的斗笠上站着不被惊吓,于是偷偷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池子中间扮作草人,伺机抓住了鷧鸟。(意思对即可)
(2)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我们要杜绝用经验主义来处理事务。(任一启示,意思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就捆绑稻草制作了个草人。为:制作、制造。
(2)句意:鸬鹚就经常飞到斗笠上站着。止:停止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本句是省略句,结合上一句“乃束草为人”可知,这句话省略主语“稻草人”;“以”意思是用来;
句意为:(稻草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鱼池中用来吓唬鷧鸟。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和感悟启示。
第一问:结合文章“群鸬鹚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仍下啄,飞上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可知,鸬鹚一开始害怕不敢飞下来,后来习以为常后就又飞了下来,甚至飞到稻草人身上,不再受到惊吓,针对这种情况,养鱼人就自己穿上蓑衣,假扮成稻草人,趁机抓住了鷧鸟。据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
第二问:感悟启示要结合文章内容中心,本文讽刺了一些做事情用静止眼光看待周围世界,喜欢用旧思想旧观点处理事情的人等等,语言简洁准确,富有哲理。
示例:我们做事情要实事求是,不要想当然的按自己原来的旧思想处理事情,看待事物要抓住事情的本质,不要停留在事物表面。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个人有个鱼池,苦于一群鸬鹚总是偷偷来啄食鱼,就捆绑稻草做了个草人,给它披上蓑衣戴上斗笠手持竹竿,竖立在鱼池中用来吓唬鸬鹚。众鸬鹚一开始在天空盘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后来渐渐地注意观察,飞下来啄食。时间长了,鸬鹚就经常飞到斗笠上站着,安然地不再被它所惊吓了。那人看见这一情况,就偷偷撇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鱼池中,鸬鹚仍然飞下来啄食,像之前一样飞行和停止。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鸬鹚不能挣脱,拼命拍着翅膀嘎嘎地叫。那个人说:“先前的确是假的,现在也还是假的吗?”
四、(2023年春·上海市回民中学·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仕数不遇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①,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②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注】①遇:获得机会。②武节:指武艺、兵法。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吾更为武( )
(2)武主又亡( )
2.翻译画线句
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3.几位君主分别喜欢任用的是 、 、 (用自己的话按序回答)。周人仕数不遇表面看上去是生不逢时,但其根本原因是 。
【答案】1. 更改 去世 2.我多次求做官没有获得机会,为自己年老了失去机会而伤心,所以哭了啊。 3. 老年人 学武之人 年轻人 随时逢迎,丢失自我,没有真本事
【解析】1.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吾更为武”的句意是:我改学武艺。更:更改,改变。
(2)“武主又亡”的句意是:好武的君王又死去了。亡:死亡,去世。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仕(谋求做官)、数(多次,屡次)、遇(遇合)、自伤(自己伤心)、失时(失去机电)、是以(所以)”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依据“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可知,几位君主分别喜欢任用的是老年人、学武之人、年青人。周人仕数不遇表面看上去是生不逢时,但其根本原因是只知道逢迎君主的喜好,而不是有真才实学。意对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从前周朝有个人,屡次求官都没有得到君主赏识,(直到)年老鬓发斑白,(这天)在路边哭泣。有人问他:“您为什么哭泣啊?”他回答说:“我屡次谋官都得不到赏识。现在自己伤心自己已经年迈,失去机会了,因此伤心地落泪。”那人又问:“您为什么一次都得不到赏识呢?”他回答说:“我少年时苦读经史,后来文才具备,试图求官,不料君王却喜欢任用老年人。这个君王死后,继位的君王又喜欢任用武士,我改学武艺,谁知武功刚学成,好武的君王又死去了。现在新立的君王开始执政,又喜欢任用年轻人,而我的年龄已经老了,所以终生不曾得到一次赏识,未能做官。”
五、(2023年春·上海市青浦区部分校·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娄师德与狄仁杰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武)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①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②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③不知卿,卿之遭遇④,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注释】①所自:由于什么原因。②直道:品行端正。③比:这里解释为先前。④遭遇:君臣遇合。这里指狄公受到重用。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 )
(2)得十许通荐表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拿得出文章,品行也端正,所以受到重用,而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别人的。
B. 我因为文章出色且品行端正求上进而被重用,而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别人的。
C. 我因为文章出色品行端正,(所以)受到重用,而不是忙忙碌碌无所作为的。
D. 我因为文章出色品行端正,(所以)受到重用,而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别人的。
3. 梁公所阅的是“___________”,其后的反应是“____________”。(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4. 狄公最后一番话,表明了他复杂的内心。请简要分析。
【答案】1. ①. 担任 ②. 左右 2. D
3. ①. 荐表 ②. 恐惧
4. 既有惭愧也有佩服,惭愧是因为以己度人,错看娄师德,佩服是因为娄师德心胸开阔,以德报怨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许”是“左右”;“为”是一词多义,“担任”的意思。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语句“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的正确译文是:我因为文章出色,品行端正,(所以)受到重用,而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别人的。“进身”指做官,这里是爱重用。据此,答案为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句相关语句筛选作答。依据“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可知,梁公所阅的“荐表”;依据“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可知,梁公的反应是“恐惧”。据此填写作答。
4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心理的把握。从文章中“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可见狄梁公与娄师德之间不睦;从“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可以看出狄梁公受到皇帝的重用是娄师德的推荐。在这情况下,狄梁公既感到惭愧,又对娄师德的佩服。惭愧是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佩服是娄师德以德报怨的开阔胸襟。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的答题思路是: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最后,比较互证法。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参考译文:
狄梁公与娄师德一同担任国相。狄仁杰排斥娄师德不是一天了,武则天问他说:"朕重用你,你知道原因吗?"回答说:“我因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并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别人的。”过了一会,武则天对他说:“我曾经不了解你,你受重用,其实是娄师德的功劳。”于是令侍从拿来文件箱,拿了十几篇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狄仁杰。狄仁杰读了之后,羞愧得自我责备,武则天没有指责他。狄仁杰走出去后说:“我没想到竟一直被娄大人包容!然而娄公从来没有自夸的神色。”
六、(2023年春·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期中考试)课外文言文阅读。
点石成金
一人贫苦特甚,生平虔奉吕祖①。吕祖感其诚,一日忽降至其家,见其赤贫②,不胜悯③之,因伸一指,指其庭中磐石④。俄顷⑤,粲然⑥化为黄金,曰:“汝欲之乎?”其人再拜⑦,曰:“不欲也。”吕祖大喜,谓:“子诚能如此,无私心也,可授以大道。”其人曰:“不然,吾欲汝之指头也。”吕祖倏⑧不见。
【注释】①虔奉:真诚地信奉。吕祖,指传说中的仙人吕洞宾。②赤贫:极端的贫穷。③悯:同情。④磐石:厚而大的石头。⑤俄顷:一会儿。⑥粲(càn)然:金光闪闪的样子。⑦再拜:拜了两次。 ⑧倏(shū):极快地,忽然。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因伸一指
②粲然化为黄金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你如果能像这样,没有私心,我可以传授给你成仙的真道。
B.你确实是这样想的,没有私心,我可以传授你成仙的真道。
C.你如果能像这样,没有私心,我可以传授你大的方法。
D.你确实是这样想的,没有私心,我可以传授你大的方法。
(3)根据文意,请用原文词句,梳理吕祖的心理变化过程。
感其诚—— —— ——大失所望
【答案】(1)①于是;②成为。
(2)A
(3) 悯之 大喜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于是伸出一根手指。因:于是。
②句意:片刻间,石头便化成了金光闪闪的黄金。为:成为。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作答时应注意文中的划线句重点词语及其意思:
子:你。诚:如果。如此:像这样。授:传授。大道:成仙的真道。即划线句可翻译为:你如果能像这样,没有私心,我可以传授给你成仙的真道。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①空:结合“见其赤贫,不胜悯之”,意思是“看见他家十分贫穷,不禁怜悯他”,可见其心理是“悯之”;
②空:结合“吕祖大喜”,意思是“吕洞宾非常高兴”,可见其心理是“大喜”。
【点睛】参考译文:
一个人特别贫穷,一生真诚地信奉吕祖。吕祖就是吕洞宾,是道教全真道派的祖师。吕洞宾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一天忽然降临到他家,看见他非常贫穷,不禁同情他,于是伸出一根手指,指向他庭院中一块厚重的石头。一会儿,石头变化成了金光闪闪的黄金,吕洞宾说:“你想要它吗?”那个人拜了两次,说:“不想要。”吕洞宾非常高兴,说:“你如果能这样,没有私心,可以传授给你成仙的真道。”那个人说:“不是这样,我是想要你的那根手指头。”吕洞宾忽然不见了。
【期中真题】(广州专用)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专题04 文言文阅读-试卷.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广州专用)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专题04 文言文阅读-试卷.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广州专用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专题04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广州专用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专题04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真题】(广州专用)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试卷 .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广州专用)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试卷 .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广州专用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专题04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广州专用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专题04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真题】(广州专用)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专题04 文言文阅读-试卷.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广州专用)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专题04 文言文阅读-试卷.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广州专用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专题04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广州专用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专题04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