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12 地质地貌的“格局”与“过程”(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12 地质地貌的“格局”与“过程” (原卷版) .doc
    • 练习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12 地质地貌的“格局”与“过程” (教师版).doc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12 地质地貌的“格局”与“过程” (原卷版) 第1页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12 地质地貌的“格局”与“过程” (原卷版) 第2页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12 地质地貌的“格局”与“过程” (原卷版) 第3页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12 地质地貌的“格局”与“过程” (教师版)第1页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12 地质地貌的“格局”与“过程” (教师版)第2页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12 地质地貌的“格局”与“过程” (教师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12 地质地貌的“格局”与“过程”(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12 地质地貌的“格局”与“过程”(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12地质地貌的“格局”与“过程”原卷版doc、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12地质地貌的“格局”与“过程”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地质地貌”的考察一般是以景观图、地形剖面图或区域地图呈现。材料所呈现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绝大部分是阶段演化的结果,即阶段格局。
    格局指的是地理事象的空间格局,既包括了某一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 (即地理分布) ,也包括了不同地理事象在同一空间内的空间排列组织状况,可通过方位、距离、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空间组合进行描述。例如等高线图中不同数值的分布代表不同地形类型的空间分布;地质剖面图中不同岩层的排列,不同地质构造进行排列组合等。
    地理过程指的是地理事象及其内部要素的时空演变,例如水文过程、地貌过程、人口迁移过程等。地貌的格局是在内外力的共同塑造下形成的,而格局的塑造过程也是物质能量传输的结果,在分析解读时可以从“物质”、“驱动力”、“状态变化”进行描述。
    近年高考地质地貌类试题为:
    1.地理事像的分布格局认知;
    2.地理事像格局及其变化对地理过程的影响;
    3.地理事像的成因分析;
    4.地理事像的地理过程推演
    1.地理事像的分布格局认知
    从格局特征来看,包括辨识分布特征、辨识形状特征、辨识类型特征、辨识数量特征、辨识空间组合特征,其中尤以辨识分布特征考查频率最多。地理事像格局的准确解读是后续分析作答的基础。
    【解题技巧】
    地质地貌格局更多以等高线分布、区域地形图或地质剖面图等形式展现,需要有意识地从材料提取地形或地质构造的信息。
    (1)区域地形的认知:
    ①常见的五种基本地形:
    按形态分为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
    ②小尺度的地形部位:例如山谷、山脊、陡崖等
    ③山地的坡向:阳坡、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2)内外力作用下的地质地貌格局
    【案例】(2023年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锆是一种战略性稀有重金属。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消费集中在中国、欧洲和北美。莫桑比克锆砂矿资源丰富,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1~3月在高潮线以上也有大量沉积。“一带一路”背景下,某中资企业与莫桑比克合作开发锆砂矿。下图示意采矿区及所在区域。

    (1)甲、乙、丙、丁四地中,哪一处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的来源地,并说明理由。
    【解读】该题考察对地理格局的认知。分析采矿区成矿物质的来源地,需要对材料呈现的整体地质格局进行分析。利用材料信息中“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这一关键信息,排除乙(中生代变质岩)、丁(中生代沉积岩);图中显示,采矿区位于沿海,应远离成矿物质的来源地,表明需要外力侵蚀搬运沉积才能形成采矿区的锆砂矿,与甲相比,丙地临近河流,有河流与采矿区相连,具有流水侵蚀搬运沉积的可能性,因此丙地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的来源地。
    【答案】(1)丙地。丙地有太古宙侵入岩(火成岩),太古宙属前寒武纪,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临近河流。
    (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左图)。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右图)。

    (2)说明左图中水系的演化过程。
    【解读】该题虽然没有直接问地貌格局的改变,但是水系演变最主要的因素是地貌地质结构特征的变化。受板块挤压碰撞影响,澳大利亚东侧形成大分水岭,其山脉西部发育多条支流;由于澳大利亚东部为大分水岭,西部为大自流盆地,地势东高西低,支流向西流淌汇集,形成雅斯河;受断层作用影响,地壳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大分水岭以西的支流无法注入雅斯河,雅斯河的支流被阻断;被阻断支流逐渐汇集形成乔治湖,原有古河道及科拉林地垒成为雅斯河上游地区,原有水系被分割成两个部分。
    【答案】(2)科拉林地垒两侧的河流原为同一水系,随着地垒的抬升,原水系一分为二;地垒东侧边缘成为新的分水岭,原河道的一段废弃成为古河道;分水岭以西形成新的水系,并沿断层线发育新的河流;分水岭以东形成断陷盆地,积水形成乔治湖,泰勒斯溪等河流汇入湖泊。
    【案例】(2019年全国卷Ⅱ卷-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
    (1)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
    【解读】该题虽然也是对格局分布及数量特征的辨识,但是相比较于上题来说,图中没有直接给出耕地的分布特征,而是需要根据该地的地形特点去推测,难度有所提升。这要求学生先要根据图文信息准确解读该地的地形特点,再根据耕地的形成条件,合理推测耕地的分布和数量。此题的空间方位辨识在文字材料中有所提示,主要是选择地形为恰当参照物进行作答。
    对空间格局数量的辨识,包括总量即绝对数量的辨识和占比即相对数量的辨识,它们都可以包括定量的辨识和定性的辨识。本题缺少相应的数据支撑,所以只能定性的判断,从图等高线来判读,该地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落差大,平地少,散布于山谷和山间盆地,所以耕地绝对数量少,在区域土地所占比例小。
    【参考答案】(1)地形特点:山高谷深。耕地特点:耕地主要分布在谷地和山间盆地,数量少(或面积小、占土地面积比重小)。
    2.地理事像格局及其变化对地理过程的影响
    格局的方位、距离、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空间组合等特征的改变会使得地理过程的控制因子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地理过程的运行也发生相应变化。例如地貌的改变会促使区域的降水条件、径流等发生改变。
    因此在分析过程中要对地理事像的分布格局准确解读,并分析地貌、地貌格局对物质能量传输的影响。
    (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音河流域位于盛行西风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区。巴音河在宗务隆山以南形成了大面积的冲洪积扇;2015年12月,当地对该区域巴音河出山口长约4km的河道进行了硬化。图a示意巴音河冲洪积扇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图b示意图a中P1,P2两点之间的水文地质剖面。

    (2)如图b所示,巴音河河道所在区域地下水含水层明显较厚,且在河道以南出现地下水溢出。请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形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
    (3)指出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对其下游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答案】(1)布赫特山以西地区细粒碎屑物质丰富;受盛行西风搬运,形成风沙流;受西北-东南走向的布赫特山脉阻挡,叠加山丘北侧局地地形影响,有利于沙丘发育和存续。
    (2)含水层较厚的原因:此区域为向斜构造,利于冲洪积物堆积;断层加剧凹陷,进一步增加冲洪积物堆积厚度,导致含水层明显增厚。
    地下水在河道以南溢出的原因:德南隆起是背斜构造,阻挡地下水水平运动,抬升地下水位;地下水通过河道南侧断层处形成的通道,溢出地表。
    (3)影响:造成地下水水位抬升。
    理由:该段硬化河道减少了出山口区河水下渗,加大了向下游的径流量;下游河段下渗量增大。
    【详解】(2)结合材料要求从地质构造角度进行分析。含水层较厚的原因与该位置的向斜地质构造相关,向下凹陷的1构造利于冲洪积物堆积;加上周围的断层加剧凹陷,进一步增加冲洪积物堆积厚度,地下水淤积导致含水层明显增厚。地下水在河道以南溢出的原因与该位置的背斜地质构造相关,德南隆起是背斜构造,向上凸起的背斜可以阻挡地下水水平运动,抬升地下水位,当地下水运动至地河道南侧断层处通过断层形成的通道溢出地表。
    (3)河道硬化对其下游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主要从下渗作用的变化角度分析。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使得该段河流下渗量减少,加大了向下游的径流量;下游河流水量增大,下游河段下渗量增大,导致地下水水位抬升。
    (2021·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
    【答案】(2)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着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3)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解析】(2)由图可知,除山坡外,粉沙还分布在冲积平原和冲积扇,沙、粉沙粒径小,流速减慢时在冲积扇和冲积平原沉积。冲积平原草原茂盛,故山坡的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该地区春季多大风,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被风吹起,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风速减慢,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3)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势较低,来自山坡和冲积扇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均在此汇集,地下水容易出露,为冲积平原提供水源;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表主要由粉沙、黏土组成,颗粒较细,利于保水;该区域冬季寒冷,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土壤水分不易被蒸发,利于蓄水。
    (2022年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左图)。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右图)。

    (3)指出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的特点。
    【解析】(3)根据图片分析可知,湖盆上游边缘的含水层海拔高于湖盆,河流均由湖盆上游边缘向湖盆方向流淌。河流水在向湖区流淌时会下渗至湖盆边缘含水层,转化为地下水后再向湖中补给。该地处于山地背风坡一侧,降水相对较少,从图中可以看到泰勒斯溪其下游地区多为季节性河流,季节性河流会发生断流,由此可知河流对湖区地下水整体补给量较小。受季风影响,在夏季风较强的时间,该地山地降水较多,形成的河流流量较大,对湖区地下水补给较多,而在夏季风较弱时河流对于湖区地下水补给量较小。因降水具有不连续性,故该地的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水量变率较大。
    【答案】(3)主要通过湖盆边缘出露含水层补给;补给量小或者变化大
    3.地理事像的成因分析
    分析格局成因是从格局表征的特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或条件。根据格局的表征可分为分析分布成因、分析形状成因、分析类型成因、分析数量成因、分析空间组合成因等其中尤以分析分布成因考查频率最多。
    【典型地貌的成因】
    1.河口、湖口的成因
    2.三角洲变化的原因
    3.未形成三角洲的原因
    4.阶地的成因
    5.沙丘的成因
    6.丹霞地貌
    (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音河流域位于盛行西风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区。巴音河在宗务隆山以南形成了大面积的冲洪积扇;2015年12月,当地对该区域巴音河出山口长约4km的河道进行了硬化。图a示意巴音河冲洪积扇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图b示意图a中P1,P2两点之间的水文地质剖面。
    (1)分析图a中布赫特山西南麓山前区域发育较大面积沙丘的主要成因。
    【解读】该题考察沙丘分布格局的成因分析,在分析时需要对其分布位置作具体分析,推理其“沙源”、“动力”、“沉积机制发生”等条件。在分析是还应强调风向与山体走向的格局关系。
    【答案】(1)布赫特山以西地区细粒碎屑物质丰富;受盛行西风搬运,形成风沙流;受西北-东南走向的布赫特山脉阻挡,叠加山丘北侧局地地形影响,有利于沙丘发育和存续。
    (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锆是一种战略性稀有重金属。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消费集中在中国、欧洲和北美。莫桑比克锆砂矿资源丰富,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1~3月在高潮线以上也有大量沉积。“一带一路”背景下,某中资企业与莫桑比克合作开发锆砂矿。下图示意采矿区及所在区域。
    (2)含锆重砂矿物1~3月在高潮线以上有大量沉积,请作出合理解释。
    【解读】(2)材料信息表明,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说明锆砂矿主要直接由海水沉积作用富集形成,一般高潮线以下是海水运动(波浪等)最频繁的地带,含锆重砂矿物1~3月在高潮线以上有大量沉积,表明此时海水运动(波浪等)频繁越过高潮线之上,应是飓风(旋风)、风暴潮多发,大的波浪越过高潮线向上搬运含锆重砂矿物,并在之上沉积;同时,当地位于南半球10°~20°之间,属于热带草原气候,1~3月为当地的湿季,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流速快,对成矿物质的侵蚀作用和砂搬运作用强,使得进入沿岸海水的含锆重砂矿物多,容易被波浪带入高潮线之上沉积。
    【答案】(2)1~3月为当地雨季,成矿物质的来源地侵蚀作用强,河流对重砂搬运能力强,含锆重砂矿物多;飓风(旋风)、风暴潮多发,波浪向岸搬运能力强,含锆重砂矿物容易被搬运至高潮线以上。
    【2020年全国卷Ⅰ卷-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葡萄喜光,耐旱。下图为某坡度较大的地方采用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的景观。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
    (1)当地采用顺坡垄种植葡萄,据此分析该地区的降水特点。
    【解读】该题紧密围绕“顺坡垄”这一形状类型特征(格局),逆推该地区的降水特点。
    该题第一问由顺坡垄的形状类型特征:一是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推理出该地虽然气候湿润,但是降水强度应该比较小的特点;二是不利于灌溉,推理出该地降水频率较高,季节分布较均匀的特点。
    【参考答案】(1)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灌溉不便)。因此,该地区降水应具有以下特点:降水频率高(经常降雨),强度小(少暴雨或每次降雨量较小),降水量季节分配较均匀。
    4.地理事像的地理过程推演
    地理过程塑造并改变了空间格局,空间格局是地理过程的结果,因此可通过地理事象的空间格局反演其曾经发生的地理过程。分析地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可预测空间格局的变化,考查学生的地理推理能力。地理高考试题常常通过隐性的地理过程信息,让学生预测空间格局的距离、大小、形状、数量及空间组合等特征变化。
    【技巧点拨】
    通过过程预测格局时,要掌握地理过程的驱动力及机制。在地理教学过程要注意明晰不同地理过程发生的驱动力、机制、发生区域及其他限制因素。例如,在进行河口三角洲形成过程的教学时,需要强调这个泥沙堆积过程发生的区域是河流入海口,形成条件上需要物质条件一一含沙量、动力条件一一流速与海潮顶托作用、空间条件一一宽广的大陆架,在以上驱动力共同作用下的泥沙堆积过程才能形成河口三角洲。
    (2022·广东·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侧,湖泊面积2015km2,湖面海拔4718m。在其沿岸,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30m的古湖岸线。仁错位于纳木错西侧,湖面海拔4648m。雄曲和那曲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在10-11月期间,湖泊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图(a)示意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b)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
    (2)结合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图(b)中虚线框所示区域水系演化过程与趋势。
    (3)从全球变暖的角度考虑,说明未来纳木错能够与仁错贯通的理由。
    【解读】(2)河流从南部山区流出,在遇到地形阻挡后分流,但两条河流凹岸处均受到侵蚀,随着时间推移,两条河流凹岸处距离不断侵蚀而接近,直到两河切穿分水岭,河流连通。
    (3)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注入两湖内的冰雪融水和降水逐渐增加,从而导致湖面上涨,当湖面的上涨超过两湖之间分水岭的海拔时,两湖将连通。
    【答案】(2)那曲凹岸处向东侵蚀,雄曲凹岸处向西侵蚀;侵蚀持续进行,分水岭将被切开;发生河流袭夺,两河流连通。
    (3)两湖分水岭海拔低于4740m;纳木错湖面海拔曾达到4748m,高于分水岭和仁错湖面海拔,说明两湖曾经贯通;随着全球变暖,注入两湖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加,湖面上涨;如果湖面上涨超过分水岭海拔,两湖将再次贯通。
    (2022·湖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研究小组调查发现,在金沙江部分干热河谷的缓坡上发育着一定厚度的黄土状物质,其下部及附近谷底广布古堰塞湖沉积物(如下图)。在冬春季,常见谷风裹挟着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坡。即将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
    (3)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甲地谷底有部分被淹没,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还是增大?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解读】(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一定要明确的表明观点,不是模棱两可,然后说明理由。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古堰塞湖沉积物大量被淹没,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则黄土状物质的来源减少;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水面增加,蒸发加强,大气湿度增加,水分条件变好,植被覆盖率增加,从而抑制起沙,使得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减小。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增大”,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热容量增加,白天升温更慢,谷地与两侧的温差更大,从而使得谷风势力增强,风力搬运能力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黄土状物质的泥沙来源有可能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
    【答案】(3)可能减小:水电站蓄水后,淹没区域增加,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大气湿度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抑制起沙。
    可能增大:水电站蓄水后,谷风势力增强;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
    (2020年全国卷Ⅲ卷-3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读】(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赞同和反对两方面进行说明,但需要说明理由;从图中可以看出,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大于400毫米属于半湿润地区,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植被成活率提高,植被覆盖率上升,沙地景观最终消失,故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材料中可知,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植被覆盖率提高,过度绿化,蒸騰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故毛乌素沙地不会消失。
    【答案】(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1.(2023·河北邢台·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贵州省双河洞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对区内水系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区域地壳抬升及流水的竖向侵(溶)蚀作用下,地下喀斯特广泛发育,当洞穴发育进而贯通两个水系时,区内两个原本独立的地表水系出现跨水系袭夺。下图示意双河洞地区喀斯特地貌演变及水系变迁。
    (1)和初期阶段相比,指出枫香树水系的变化。
    (2)简析图示区域干谷的形成发育过程。
    2.(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绿洲是干旱气候区的特有景观,经过人类活动长期影响,部分天然绿洲和荒漠演变为人工绿洲。人工绿洲主要由农田、人工水域、村镇和绿洲城市等组成。天山北麓洪积、冲积作用形成山前倾斜平原,其上堆积的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为地下水的储存、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是新疆人工绿洲分布较集中的区域。
    材料二图1为天山北麓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洪积一冲积扇示意图。图3为天山北麓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图。

    (3)简析山前倾斜平原上、中、下部分别开垦农用地的适宜性。
    3.(2023·广东·统考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圣拉斐尔瀑布地处厄瓜多尔可可河上历史上的熔岩堵河形成熔岩坝,瀑布在坝上形成。熔岩坝改变了可可河的纵剖面形态,坝上、坝下流水作用发生了明显变化。2020年,圣拉斐尔瀑布消失。一年后,熔岩坝也被完全冲毁,左图示意圣拉斐尔瀑布曾经所在的位置,右图示意从瀑布消失到熔岩坝被冲毁期间的水流路径。
    (1)简述熔岩堵河后熔岩坝坝上、坝下流水作用的变化。
    (2)分析圣拉斐尔瀑布消失的过程。
    (3)圣拉斐尔瀑布消失一年后,熔岩坝也被完全冲毁,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4.(2020上·湖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阴山山脉南北两坡极不对称,南坡沟谷较多,在沟谷出山口位置发育了众多“叠瓦状”河流洪积扇。大部分洪积扇下层扇体面积大于上层扇体面积,且同一位置处沉积粒径由下而上减小。
    材料二下图为阴山山脉南北向剖面示意图及阴山山脉河流与洪积扇分布示意图。
    (1)分析阴山山脉南、北坡地形地势的差异。
    (2)描述阴山南坡“叠瓦状洪积扇”的形成过程。
    (3)根据阴山南坡洪积扇的发育特征,推测历史时期阴山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并说明原因。
    5.(2022·云南昆明·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扎日南木错是西藏第三大咸水湖,海拔4613米,是一个位于冈底斯山北坡断裂陷落盆地中的构造湖。其最大水深71.55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地质、气候环境的变迁,湖泊日趋萎缩,相较12万年前,现代湖面缩小约3倍,湖面高度下降123米。下图为扎日南木错12万年前及现代湖泊范围分布示意图。
    (1)说出青藏高原持续隆升对扎日南木错流域内气候、冰川的影响。
    6.(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左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右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1)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
    7.(2022·山东青岛·统考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锂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型战略资源受到各国高度关注。全球锂矿集中分布在玻利维亚、阿根廷和智利构成的“锂三角”地区。该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伴随安第斯山脉的隆起,该地区与海洋分离。“锂三角”周边山区富锂岩石分布广,分布有190个盐湖,盐湖总面积约2.67万km²,目前只有4个盐湖的锂矿资源得到开发;另有21个盐湖处于勘探阶段、55个盐湖处于初级勘查阶段;其余110个盐湖还未开展勘查与潜力评价工作。截至2018年末,“锂三角”地区锂矿储量为2903万吨,产量2.13万吨,储产比高达1362.9,是全球矿业公司投资的热点地区,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都在积极抢占该地区锂矿资源市场份额。下图示意“锂三角”地区概况。
    (1)说明“锂三角”地区锂盐的富集过程。
    8.(2023·广东广州·统考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前214年,秦南海郡尉任嚣在甘溪西岸的番山,禺山高地上筑城,史称“任嚣城”,此为广州建城之始,广州作为我国经久不衰的千年商都、南方大港,城市与港口发展之间形成了紧密联系。图示意不同时期广州城市空间拓展和港口码头位置演变。
    (2)据图描述珠江岸线空间拓展方向,并分析原因。
    9.(2022·湖北襄阳·襄阳五中校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江位于青藏高原南部,两岸支流峡谷,多古冰川地貌。研究发观,流域内干支流交汇处的宽谷河段广泛发育坡前黄土沉积地貌,且黄土的粒径明显小于砂粒。其形成时间多是末次冰期以后,且不同基岩性质的山坡前均有分布。有学者研究提出该地沉积地貌发育概念模型(下图):冰期,山坡主要被冰川和冰川沉积物覆盖。冰期末期,冰川沉积物受冰雪融水的搬运作用形成洪(冲)积扇。间冰期,该地谷风(即近地面从谷地吹向山坡的风)作用显著。
    (1)说明冰期末期该地区洪(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2)与沙丘相比,该地区黄土沉积地貌分布更靠近坡前,试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1.(1)地表河谷受下侵加深;地下溶洞、暗河容纳地表水形成地下水系;河流下游原河谷形成断尾河(干谷)。
    (2)地下洞穴发育加速地表水漏失;洞顶崩塌或被地表水侵蚀击穿,地表河汇入地下;或通过洞穴对临近地表河进行流域间地表水系袭夺;形成断尾河,原下游河谷形成干谷。
    【解读】(1)由题中材料可知因地壳抬升,枫香树水系地表河谷受下侵加深;流域内岩溶作用强,多地下溶洞、暗河,地下溶洞、暗河容纳地表水形成地下水系;河流下游原河谷形成断尾河(干谷)。
    (2)读图可知区域内有池武溪、枫香树河均有干谷,形成成因有些差异。池武溪地下洞穴发育加速地表水漏失;洞顶崩塌或被地表水侵蚀击穿形成天坑,地表河汇入地下;枫香树水地表原河流的下游形成干谷。或通过洞穴对临近地表河进行流域间地表水系袭夺;形成断尾河,原下游河谷形成干谷。
    (3)池武溪海拔远低于枫香树河流域,形成较大的水头差,加之单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沿着层间裂隙向池武溪一侧排泄溶蚀形成洞穴,增强了地下水的容纳和过水能力,将枫香河向池武溪袭夺。
    2.(3)上部:水源充足,且地下水位较浅,引水灌溉便利,且土层最为深厚;中部:地形坡度和缓,土壤间隙适中,透水性较强,气体流通好,且土壤较肥沃,开垦农用地种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下部:土壤最为肥沃,地下水和地表水充足,灌溉便利地形较为平坦。
    【解读】(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前倾斜平原上部距山前最近,倾斜度最大,但是土层较为深厚,由于位于山口处,水源最为充足,开垦农用地适宜;中部区域坡度相对和缓,但是地下水位较深,主要依托河流水灌溉,其土壤主要是砂土,其透水性和透气性适中,肥力较高,因此最适合农业种植;下部区域内主要为黏土和粉砂,土壤较为肥沃,其地形最为平坦,更利于开垦和实施农业耕作。
    3.(1)坝上河流落差减小,流速减慢,侵蚀减弱,堆积增强;坝下河流落差增大,下切侵蚀、溯源侵蚀增强。
    (2)瀑布水流倾泻而下,挟带砂砾打磨沉积物和岩层;瀑布下方岩层逐渐向内(上游)形成水平凹陷;瀑布上游的熔岩坝在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挡成落水洞,与下方的凹陷相连,河水从落水洞向下改道,瀑布消失。
    (3)受赤道低压控制时间长,且处于信风迎风坡,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冲刷能力强;内部水流通道贯通后,熔岩坝受内部河水和外部流水(雨水、坡面径流)双重侵蚀;内部水流通道贯通后,熔岩坝失去支撑,容易塌陷/坍塌加快。
    【解读】(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熔岩堵塞河道后熔岩坝坝上水位抬升,河流落差减小,流速减缓,流水侵蚀作用减弱,堆积作用机增强,使得泥沙在此堆积,河床抬升;坝下河流落差相对增大,此时流水侵蚀作用增强,下蚀和溯源侵蚀增强。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20年,圣拉菲尔瀑布消失,原因在于熔岩堵河后坝下侵蚀作用增强,瀑布倾泻而下,携带的泥沙打磨沉积岩和岩层,不断下蚀和溯源侵蚀,使瀑布下方岩层逐渐向上游形成水平凹陷;而瀑布上游的熔岩坝在流水侵蚀和重力重下,形成落水洞,不断侵蚀过程中与下方的岩层凹陷相连,河流从落水洞向下流去,瀑布消失。
    (3)根据材料信息,圣拉菲尔瀑布位于厄瓜多尔,位于低纬度,受赤道低气压控制时间较长,同时位于信风迎风坡,降水较多,河流径流量较大,流水侵蚀作用较强;根据上题可知,内部水流通道贯通后,熔岩坝受内部河水和外部流水共同作用,不断侵蚀,使其不断减小;同时内部水流通道贯通后,熔岩坝失去支撑,容易塌陷。
    4.(1)北坡与内蒙古高原相连,地形起伏小;南坡多断层,连接平原,坡度大,相对高差大。
    (2)地处断裂带,间歇性抬升,河谷不断下切,夏季多暴雨,河流侵蚀能力强,含沙量大;河流出山口处泥沙间歇性沉积,洪积扇叠加发育。
    (3)持续变干。原因:自下而上,不同时期的洪积扇体面积逐渐减小,扇体沉积物减少,说明河流径流量在不断减小,降水量逐渐减少,自下而上,同一位置不同时期的洪积物粒径逐渐减小,说明河流流速在逐渐减弱,河流径流量逐年减小,降水逐年减少。
    【解读】(1)由材料可知,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掀斜式山脉,北面是内蒙古高原,由图可看出,北坡坡度较较缓,地形起伏较小,山岳的形态不显著;阴山山脉南面是平原,中间以断层相隔,南坡多断层陷落,连接平原,相对高差大,地形起伏较大,山岭巍峨。
    (2)读材料可知,“叠瓦状洪积扇”主要是由于断层抬升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在河流流出山口处,地势突然趋于平坦,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之后,由于山体间歇性抬升,先形成的老洪积扇也则相对下降,后形成的新洪积扇会部分地覆盖在先形成的老洪积扇之上,在河流出山口处泥沙间歇性沉积,最终形成“叠瓦状”洪积扇。
    (3)材料“大部分的洪积扇中,下层洪积扇体面积大于上层洪积扇体面积,且同一位置处沉积粒径由下而上逐渐减小”可知阴山地区气候持续变干。原因:下层洪积扇体面积大于上层洪积扇体面积,表明在不同时期洪积扇体面积在逐渐减小,说明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减少,河流径流量在不断减小,降水量逐渐减少;材料中“同一位置不同时期的洪积物粒径逐渐减小”可知,说明河流搬运能力下降,河流径流量减小,流速在减弱,降水逐年减少。
    5.(1)青藏高原强烈隆升,气候变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气候变干;形成许多高大山脉,山岳冰川发育。
    【解读】(1)青藏高原隆升对气候的变化主要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青藏高原强烈隆升,海拔高,气候变冷;青藏高原强烈隆升,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降水减少,气候变干;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形成许多高大山脉,如冈底斯山等,山岳冰川发育。
    6.(1)海口河作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多次疏浚,导致滇池水位下降,柴河河口地区出露,三角洲面积扩大;柴河上游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到达河口地区泥沙增多,导致三角洲增大;下游开挖沟渠分散水流,沿岸地区生产生活用水增加,导致流速降低,水量减少,水的搬运能力下降,泥沙淤积增多,导致三角洲增大。
    【解读】(1)根据材料可知,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开垦耕地,会破坏柴河流域原有植被,植被覆盖率下降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大,入湖泥沙增多,为三角洲面积扩大提供更多的“物源”条件;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开挖沟渠”使柴河入湖水道增多,水流速度下降,满足了泥沙大量沉积的“动力”条件;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使滇池水更易外流,降低了滇池水位,柴河河口地区出露,为三角洲形成提供了“空间”条件,三角洲面积扩大。
    7.(1)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运动活跃,含锂岩层断裂、出露,后在外力作用下风化破碎,并被搬运至湖泊中沉积下来;地下含锂液体不断注入盐湖;该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锂盐在湖泊中不断富集。
    【解读】(1)通过材料“该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伴随安第斯山脉的隆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地带,由于板块的碰撞挤压使得含锂岩层断裂抬升出露,之后在外力作用下风化破碎,并被搬运到地势低洼的湖泊中沉积下来;通过图片可知该地区有盐沼,说明地下水水位高,地下含锂液体补给湖泊水;该地纬度低,气温高,受地形、大气环流等影响,降水少,蒸发旺盛,使得锂盐在湖泊中不断富集下来。
    8.(2)拓展方向:向西、向南拓展。原因:河流从上游搬运大量泥沙,受地形平缓和海水顶托影响,流速减缓,受地转偏向力和凸岸影响,在广州城西岸和南岸不断沉积
    【解读】(2)据图可知,珠江岸线主要向南迁移,西侧的岸线向西迁移;主要原因是河流从上游搬运大量泥沙,受地形平缓和海水顶托影响,所携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受地转偏向力和凸岸的影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西岸和南岸侵蚀,东岸和北岸堆积,同时凸岸堆积,凹岸侵蚀,所以使得珠江岸线不断向西、南拓展。
    9.(1)冰期末期,大量冰川融化;大量冰雪融水在支流峡谷中流速快,搬运作用显著,大量冰川沉积物被搬运至山谷出口;出山后,地势变缓,且干流河谷宽阔,水流变宽流速减缓,沉积物堆积形成洪(冲)积扇。
    (2)间冰期,雅鲁藏布江河谷沉积物出露于水面,其搬运、沉积主要受风力作用影响;风力搬运、沉积具有分选性;该地盛行谷风,(河谷沉积物中的)黄土粒径小于砂粒,体积小,质量轻,因此能被风力搬运至更远的距离,更高的地方(至山坡前)。
    【解析】(1)根据“学者研究提出该地沉积地貌发育概念模型:冰期,山坡主要被冰川和冰川沉积物覆盖。冰期末期,冰川沉积物受冰雪融水的搬运作用形成洪(冲)积扇”进行分析:冰期,山坡主要被冰川和冰川沉积物覆盖,松散物质多,为洪积扇的形成提供物质来源。冰期末期,气温升高,大量冰川融化形成冰雪融水,冰川沉积物出露地表;大量冰雪融水在支流峡谷中流速快,搬运作用显著,大量冰川沉积物被搬运至山谷出口;出山后,由于地势变缓,且河流的河道变宽,水流变宽流速减缓,搬运能力减弱,大量的堆积物在出山口堆积,沉积物堆积形成洪(冲)积扇。
    (2)由材料“间冰期,该地谷风(即近地面从谷地吹向山坡的风)作用显著”可知,间冰期,雅鲁藏布江河谷沉积物出露,河谷地带是砂砾与黄土沉积物的来源,其搬运、沉积主要受风力作用影响,风力搬运、沉积具有分选性;该地盛行谷风,风从河谷吹向山麓,风力逐渐降低,因此颗粒较大的砂砾先沉积、颗粒较小的黄土后沉积。河谷沉积物中的黄土粒径小于砂粒,体积小,质量轻,因此能被风力搬运至更远的距离,更高的地方至山坡前。

    相关试卷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04 “计算类”选择题答题技巧(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04 “计算类”选择题答题技巧(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04“计算类”选择题答题技巧-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04“计算类”选择题答题技巧-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03 “等值线型”选择题答题技巧(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03 “等值线型”选择题答题技巧(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03“等值线型”选择题答题技巧原卷版doc、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03“等值线型”选择题答题技巧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 微专题 地貌演化过程、冰川地貌、沙丘(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 微专题 地貌演化过程、冰川地貌、沙丘(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微专题地貌演化过程冰川地貌沙丘练习原卷版doc、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微专题地貌演化过程冰川地貌沙丘练习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