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测试)
展开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高三生物的考试并不仅仅是考概念,学会知识的迁移非常重要,并要灵活运用课本上的知识。不过特别强调了从图表、图形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年高考试题,图表题都占有比较大的比例。那些图表题虽不是教材中的原图,但它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是对教材内容和图表的变换、深化、拓展,使之成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的有效途径。
3、一轮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重点“攻坚”,突出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通常都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做题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点对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很重要。尤其是对于错题。错题整理不是把错题抄一遍。也不是所有的错题都需要整理。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单选题(共50分,1-20题每题1分,21-35题每题2分)
1.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组成,珠蛋白是由两对不同的珠蛋白链(α链和β链)组成的四聚体,镰状细胞贫血症患者的2条β链上的第6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缬氨酸,α链不变。下列对镰状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患者血红蛋白比正常人的血红蛋白少两个肽键
B.珠蛋白由四条肽链组成,其中有两条肽链异常
C.第6位氨基酸R基的不同,可导致血红蛋白的盘曲、折叠方式发生改变
D.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其运输氧的功能变弱
【答案】A
【分析】1、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分子的种类不同;氨基酸分子的数量不同;氨基酸分子的排列次序不同;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2、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密码子发生改变进而可能会引起翻译形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改变,从而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
【详解】A、据题意可知,肽链上第6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缬氨酸,该过程中只是改变了一个氨基酸,氨基酸分子的数量不变,故患者血红蛋白与正常人的血红蛋白中肽键数相同,A错误;
B、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由两条α链、两条β链组成,镰状细胞贫血症患者的两条β链异常,两条α链正常,B正确;
C、镰状细胞贫血症患者肽链上第6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缬氨酸,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改变了一个氨基酸,但是可能导致血红蛋白的盘曲、折叠方式发生改变,C正确;
D、结构决定功能,血红蛋白结构异常,红细胞就会扭曲成镰刀状,运输氧气的能力就会大为削弱,D正确。
故选A。
2.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很难实现完全清除,给患者造成了很多痛苦。下列对癌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癌细胞分裂较快,间期时间短于分裂期
B.癌细胞表面载体蛋白减少,易在组织间转移扩散
C.癌细胞内的细胞核、染色体都可能已经出现异常
D.每个人都含有原癌基因,因此达到一定年龄后都会患癌症
【答案】C
【分析】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详解】A、癌细胞是能无限增殖的细胞,分裂较快,但其间期时间依然远远长于分裂期,A错误;
B、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含量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易在组织间转移扩散,B错误;
C、癌细胞是不受机体控制的畸形分化的细胞,能无限增殖,据此可推测,癌细胞内的细胞核、染色体都可能已经出现异常,C正确;
D、每个人都含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细胞中正常的与癌变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是癌变发生的根本原因,但不是达到一定年龄后都会患癌症,D错误。
故选C。
3.(2015·江苏·高考真题)经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
B.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
C.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D.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
【答案】A
【分析】X射线是产生基因突变的原因之一;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X射线诱变的结果,A错误;
B、X射线诱变引起的突变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染色体变异,B正确;
C、通过杂交实验,根据后代是否出现白花及白花的比例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C正确;
D、白花植株自交,若后代中出现白花则为可遗传变异,若无则为不可遗传变异,D正确。
故选A。
4.(2023·高一课时练习)在二倍体生物中,单体(2n-1)指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缺失一条的个体,三体(2n+1)指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多一条的个体,单体和三体都可以用于基因定位。某大豆突变株表现为黄叶(yy),为探究Y/y是否位于7号染色体上,用该突变株分别与单体(7号染色体缺失一条)、三体(7号染色体多一条)绿叶纯合植株杂交得F1,让F1自交得F2。已知单体和三体产生的配子均可育,而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致死。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减数分裂过程中,某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同一极,可能会导致子代中出现三体
B.若突变株与单体杂交的F2黄叶:绿叶=3:4,则Y/y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
C.若突变株与三体杂交的F2黄叶:绿叶=5:31,则Y/y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
D.若Y/y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则突变株与单体或三体杂交的F2全为黄叶:绿叶=1:3
【答案】B
【分析】若所研究基因在单体上,则基因型中只含有单个基因Y或y;若所研究基因在三体上,则基因型中含有三个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
【详解】A、减数分裂过程中,某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同一极,产生的配子中可能少一条染色体或多一条染色体,与正常卵子结合产生的后代可能会出现单体或三体,A正确;
B、若Y/y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单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O,二者杂交后代为Yy:yO=1:1,表现为绿色和黄色,F1中Yy自交后代Y-=1/2×3/4,yy=1/2×1/4=1/8,yO自交后代为1/2×1/4=1/8yy,1/2×1/2=1/4yO,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致死,所以致死个体为1/2×1/4=1/8,所以F2黄叶: 绿叶=(1/8+1/8+1/4):(3/4)=4:3,B错误;
C、若Y/y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三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YY,YYY产生的配子为1/2YY或1/2Y,因此二者杂交后代为1/2YYy或I/2Yy,均为绿色,YYy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为YY : Yy:Y:y=1:2:2:1,自交后代黄叶的为1/2×1/6×1/6=1/72;Yy自交产生的后代中yy占1/2×1/4=1/8,因此F1自交后代黄叶占1/72+1/8= 10/72,绿叶占1-10/72=62/72,因此F2黄叶:绿叶=5:31,C正确;
D、若Y/y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突变株基因型为yy,单体或三体基因型为YY,则突变株与单体或三体杂交F1的基因型都是Yy,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都是黄叶:绿叶=1:3,D正确。
故选B。
5.(2023春·山西·高一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三倍体无子西瓜中偶尔出现一些可育的种子,原因是母本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可能形成部分正常的配子
B.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都可使DNA分子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C.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自交,且遵循自由组合规律,后代有三种表现型,则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个体所占比例可能为7/16
D.八倍体小黑麦是由普通小麦(六倍体)和黑麦(二倍体)杂交后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后选育,它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可育的
【答案】D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改变。
【详解】A、三倍体西瓜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配子,因此形成无子西瓜,而无子西瓜中偶尔出现一些可育的种子,原因是母本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可能形成部分正常的配子, A正确;
B、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突变可使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B正确;
C、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自交,且遵循自由组合规律,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A_B_:A_bb:aaB_:aabb=9:3:3:1,现杂交后代有三种表现型,则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个体所占比例可能为7/16,C正确;
D、八倍体小黑麦是由普通小麦(六倍体)和黑麦(二倍体)杂交后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后选育,它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单倍体,含有普通小麦的3个染色体组和黑麦的1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联会时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因此不可育,D错误。
故选D。
6.(2023春·福建三明·高一永安市第九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基因碱基序列改变出现的新性状一定能遗传给后代
B.染色体片段的缺失不一定会导致基因种类、数目的变化
C.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肯定会表现出新的性状
D.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的移接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答案】B
【分析】生物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重组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其中结构变异又包括缺失、倒位、易位和重复。
【详解】A、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即发生了基因突变,若此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一般是不会遗传给后代,A错误;
B、染色体片段缺失过程中如缺失的部分对应DNA片段上没有基因存在,则不会导致基因种类、数目的变化,B正确;
C、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只可能产生新的基因组合,但新的基因组合也不一定就表现出新的性状,C错误;
D、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的移接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可能发生,D错误;
故选B。
7.(2023·全国·高一专题练习)一粒小麦(染色体组AA,2n=14)与山羊草(染色体组BB,2n=14)杂交,产生的杂种AB经染色体自然加倍,形了具有AABB染色体组的四倍体二粒小麦(4n=28)。后来,二粒小麦又与节节麦(染色体组DD,2n=14)杂交,产生的杂种ABD经染色体加倍,形成了具有AABBDD染色体组的六倍体小麦(6n=42)。这就是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种植的普通小麦。下列关于普通小麦与二粒小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可以杂交获得可育后代
B.普通小麦性母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可观察到21个四分体
C.普通小麦中A、B、D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形态、功能彼此相同
D.在普通小麦形成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异
【答案】B
【解析】在普通小麦形成的过程中,运用了杂交和染色体加倍手段,因此此过程中涉及有染色体数目变异、基因重组的生物变异类型。
【详解】A、普通小麦是异源六倍体AABBDD,产生的配子是ABD,二粒小麦是异源四倍体AABB,产生的配子是AB,杂交后形成了染色体组成为AABBD的个体是不可育的,A错误;
B、普通小麦为六倍体小麦(6n=42),在性母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配对,42条染色体可配成21对,故可观察到21个四分体,B正确;
C、普通小麦中A、B、D染色体组分别来自于一粒小麦、山羊草和节节麦,所以A、B、D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形态、功能彼此不同,C错误;
D、在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生物变异有染色体加倍(数目变异)、基因重组,没有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D错误。
故选B。
8.(2023春·广东云浮·高一校考阶段练习)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
B.杂合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既有高茎植株也有矮茎植株,此为基因重组的结果
C.基因重组可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D.肠道病毒EV71是一种RNA病毒,可引起幼儿手足口病,其易发生的变异是基因突变
【答案】D
【分析】1、基因突变通常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可以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传递给后代。
2、基因重组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
【详解】A、基因突变通常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若基因结构不发生改变,就不是基因突变,A错误;
B、杂合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既有高茎植株也有矮茎植株,此为基因分离的结果,B错误;
C、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等位基因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但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都是一样的,发生交叉互换基因也不变,所以不能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
D、肠道病毒EV71是一种RNA病毒无染色体,其易发生的变异是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D。
9.(2022春·高一单元测试)如图四个精细胞,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①配子出现的原因是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所致
B.A、a与B、b两对非等位基因在产生配子过程中,遵循 自由组合定律
C.④配子出现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片段易位所致
D.①②③④四个精细胞可能由同一个精原细胞产生
【答案】D
【分析】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详解】A、据图分析,①配子中右侧的染色体d部分来自非同源染色体,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错误;
B、图中A、a与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④配子出现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C错误;
D、从图中基因及染色体的关系来看,Ab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B基因在另一条与之同源的染色体上,而D,d基因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①②③④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如图D 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精子的形成过程,重点考查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征,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征,明确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不发生交叉互换时,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精细胞含有相同的染色体组成,再结合题图选出正确的答案。
10.(2022春·宁夏石嘴山·高二石嘴山市第三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因某些原因使果蝇II号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缺失了一个基因,这说明果蝇发生了( )
A.染色体变异B.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D.不能判断
【答案】A
【分析】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
2、基因重组的概念: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详解】A、根据题意,缺失了一个基因,即缺失一个染色体小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正确;
B、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B错误;
C、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不会导致基因数目的改变,C错误;
D、果蝇Ⅱ号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缺失了一个基因,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错误。
故选A。
11.(2023春·陕西·高一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校考期末)育种专家利用普通小麦与其近缘属簇毛麦进行相关的育种实验,如图所示,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普通小麦为多倍体,品系1和品系3则为单倍体
B.品系1和品系3均由于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而不育
C.技术Ⅰ可为某药物处理,品系2发生染色体丢失
D.技术Ⅱ表示花药离体培养
【答案】A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品系3(ABD)是六倍体普通小麦(AABBDD)通过技术Ⅱ得到的,六倍体普通小麦(AABBDD)×二倍体簇毛麦(VV)→品系Ⅰ(ABDV)是异源四倍体植株,其染色体组的组成为ABDV,品系Ⅰ(ABDV)通过技术Ⅰ得到品系2(染色体数为49、55等),据此判断。
【详解】A、品系Ⅰ(ABDV)是异源四倍体植株,A错误;
B、品系1和品系3由于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而均不育,B正确;
C、由于品系Ⅰ(ABDV)通过技术Ⅰ得到品系2(染色体数为49、55等),由此可推测是技术Ⅰ为某药物处理,使品系2发生染色体丢失所致,C正确;
D、由育种流程图可知,技术Ⅱ表示花药离体培养,体现了细胞全能性,D正确。
故选A。
12.(2022春·全国·高一期末)相同条件下,小麦植株哪一部分的细胞最难产生新的基因( )
A.叶肉B.根尖分生区
C.茎的形成层D.花药
【答案】A
【分析】新的基因出现通常发生于DNA复制过程中的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通常发生于细胞分裂的间期。
【详解】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细胞分裂前的间期,而叶肉细胞不再分裂,根尖分生区、茎的形成层为细胞分裂旺盛的部位,花药中的花粉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雄配子,故选A。
13.(2022春·高一单元测试)下列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属于基因突变的是( )
A.将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三倍体无子西瓜
B.某人由于血红蛋白分子中氨基酸发生改变,导致其患有镰刀状细胞贫血
C.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将S型细菌的DNA和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后出现S型活细菌
D.黄色圆粒豌豆自交后代中既有黄色圆粒,也有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
【答案】B
【分析】生物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是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详解】A、将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三倍体无子西瓜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A错误;
B、某人由于血红蛋白分子中氨基酸发生改变,导致的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其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分子的基因中碱基CTT变成了CAT,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
C、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DNA和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S型菌,是由于S型DNA整合到R型菌的细胞内,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
D、黄色圆粒豌豆自交后代既有黄色圆粒,也有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是由于黄色圆粒豌豆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B。
14.(2022春·全国·高一期末)同一玉米棒上存在多种颜色玉米粒的现象称为“斑驳”。科学家在研究“斑驳”的成因时,发现某些染色体片段可以在非同源染色体间跳跃。这种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 )
A.缺失B.重复
C.倒位D.易位
【答案】D
【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易位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倒位是发生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位置颠倒。
【详解】由分析可知,发生在两条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会发生了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D正确。
故选D。
15.(2022春·高一单元测试)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因为基因重组而出现AA、Aa、aa的后代
B.基因突变只能在个体发育的特定时期产生
C.基因突变后,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
D.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变异来源都可以是基因重组
【答案】C
【分析】基因突变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造成基因结构的改变,而基因重组是控制生物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常发生在减数第一分裂前期和后期。
【详解】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分离而导致子代发生性状分离,一对基因的遗传不涉及基因重组,A错误;
B、基因突变有普遍性和随机性,可以发生在生物生长发育的任何时期,B错误;
C、基因突变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造成基因结构改变,C正确;
D、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能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C。
16.(2023·全国·高一专题练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三者的共同点是
A.对生物都是有害的B.在所有生物中都能发生
C.都会改变生物的表现型D.遗传物质都发生了改变
【答案】D
【分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三者的共同点:都是可遗传的变异;都能产生新的基因型;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详解】A、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大都对生物体有害,基因重组对生物一般无害,A错误;
B、基因突变在所有生物中都能发生,染色体变异只能发生在具有染色体的生物中,基因重组一般只能发生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中,B错误;
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会改变生物的基因型,但不一定会改变生物的表现型,C错误;
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是可遗传变异,因此遗传物质都发生了改变,D正确。
故选D。
17.(2023·全国·高一专题练习)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都是传统的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是育种的新技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过程中通常都涉及基因重组原理
B.采用上述技术的目的是获得具有所需性状的品种
C.上述技术中,通常仅多倍体育种会育出与原物种生殖隔离的个体
D.与传统育种比较,转基因的优势是能使生物出现自然界中没有的新基因和性状
【答案】D
【分析】题干涉及到五种育种方法,其中只有转基因技术育种是新技术,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其他四种传统的育种方法中,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详解】A、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过程中都涉及杂合亲本减数分裂产生花粉的过程,因此两种育种方法的过程中都涉及到基因重组,A正确;
B、不管采用那种育种技术,都是为了获得所需要的品种,B正确;
C、上述技术中,仅多倍体育种育出的多倍体植株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其余育种技术育出的个体都与原亲本的染色体数目相等,没有现生殖隔离,C正确;
D. 与传统育种比较,转基因的优势是定向的培育出人们所需要的性状,其转入的基因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基因,而不是使物种出现新基因,D错误。
故选D。
18.(2023·全国·高一专题练习)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B.基因重组能够产生新的基因
C.基因重组可以发生在无性生殖的过程中
D.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才能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D
【分析】基因重组指的是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详解】A、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A错误;
B、基因重组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不能产生新的基因,B错误;
C、因重组发生在生物体有性生殖过程中,C错误;
D、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才能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D。
19.(2023·全国·高一专题练习)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不是单倍体
B.不同物种的染色体组中可能含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
C.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配子中的染色体为该生物的一个染色体组
D.用低温处理大肠杆菌可使大肠杆菌染色体组数目加倍
【答案】B
【分析】由配子直接发育形成的个体是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详解】A、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也可能是单倍体,如四倍体的配子直接发育形成的个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为单倍体,A错误;
B、不同物种的染色体组中可能含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B正确;
C、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即不含同源染色体,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配子中的染色体可能含有同源染色体,如四倍体的生物的配子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C错误;
D、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不含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20.(2020秋·浙江金华·高二浙江省东阳中学校考期中)下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基因a、a'仅有图③所示片段的差异。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4种变异中能够遗传的变异是①②④
B.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C.④中的变异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
D.①②分别表示基因重组的两种方式
【答案】C
【分析】由图可知,①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②属于易位,属于染色体变异;③属于基因突变,④属于染色体的缺失或重复,属于染色体变异。
【详解】A、可遗传变异包含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由分析可知,①-④均属于能够遗传的变异,A错误;
B、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则导致该片段上所有基因随之缺失,图③示基因内部碱基对的缺失,导致基因内部分子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不论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是重复,均会导致同源染色体中一条比另一条长,进而联会后出现图形④,C正确;
D、注意①与②的区别:①同源染色体之间互换片段,属于基因重组,②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互换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D错误。
故选C。
21.(2019·海南·统考高考真题)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等生物中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生殖细胞中
B.基因突变必然引起个体表现型发生改变
C.环境中的某些物理因素可引起基因突变
D.根细胞的基因突变是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的
【答案】C
【分析】基因突变指DNA中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基因突变的特点:多害少利、普遍性、不定向性、低频性等。
诱导基因突变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病毒)。
【详解】高等生物中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体细胞或生殖细胞中,A错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个体表现型发生改变;显性纯合子中只有一个基因发生隐性突变,表现型也不发生改变,B错误;环境中的某些物理因素如射线可引起基因突变,C正确;根细胞不是生殖细胞,其基因突变只能通过无性生殖传递,D错误。故选C。
22.(2022春·高一单元测试)针对下列五种育种方法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①多倍体育种 ②杂交育种 ③诱变育种 ④单倍体育种
A.①③两种育种方法培育出的是新物种
B.②④两种育种方法均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C.①④两种育种方法都只能用于真核生物
D.②③均可按人的意愿定向地改变生物性状
【答案】C
【详解】利用①方法培育出的新品种可能与原品种存在生殖隔离,因此培育出的可能是新物种,但利用③方法培育出的新品种与原品种不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不是新物种,A错误;与②相比,④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错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①④两种育种方法的原理都是染色体变异,都只能用于真核生物,C正确;③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⑤可按人的意愿定向地改变生物性状,D错误。
23.(2023·全国·高一专题练习)为探究秋水仙素诱发基因突变及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最佳浓度和作用时间,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属于自变量
B.温度属于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结果
C.变异细胞类型都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检验
D.正式实验前需进行预实验,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答案】C
【分析】1、秋水仙素可以诱发基因突变,其原理是秋水仙素作为化学因子诱发基因结构发生改变。
2、秋水仙素可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由于探究秋水仙素诱发基因突变及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最佳浓度和作用时间,所以秋水仙素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属于自变量,A正确;由于秋水仙素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属于自变量,所以温度等属于无关变量,需要严格控制,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B正确;变异细胞类型中只有染色体数目变化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检验,而基因突变属于分子水平,不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检验,C错误;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用标准物质或只用少量样品进行实验,以便摸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所以正式实验前需进行预实验,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D正确。
故选C。
24.(2021秋·黑龙江哈尔滨·高三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某植物根尖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个DNA分子中部分基因的分布状况如图所示,字母代表基因,数字代表无遗传效应的碱基序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DNA碱基序列的改变
B.C中碱基对若发生变化,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C.①中碱基对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D.该细胞分裂时,可发生基因A与a的互换,导致基因重组
【答案】A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详解】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能导致DNA碱基序列的改变,A正确;碱基对的变化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B错误;①为非编码区,其中碱基对缺失不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D、基因A与a若位于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则该细胞减数分裂时,基因A与a的互换不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A。
25.(2015·全国·高考真题)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
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
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
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
【答案】A
【分析】当染色体的数目发生改变时(缺少,增多)或者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时,遗传信息就随之改变,带来的就是生物体的后代性状的改变,这就是染色体变异。它是可遗传变异的一种。根据产生变异的原因,它可以分为结构变异和数量变异两大类。其中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详解】人类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的第5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故选A。
26.(2023·高一课时练习)骡是马和驴交配产生的后代,骡却通常不能繁殖后代,这说明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马和驴都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
B.骡产生的生殖细胞绝大多数是不育的
C.马和驴进行了充分的基因交流
D.马和驴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答案】C
【分析】1.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只有地理隔离而不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亚种,但绝不可能产生新物种。
2.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生殖隔离有三种情况:不能杂交;杂交不活;活而不育。
【详解】A、马和驴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具有正常的生殖能力,因而都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A正确;
B、骡在减数分裂时会发生联会紊乱的现象,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因而骡子不具有生殖能力,B正确;
C、马和驴后代不育,故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马和驴不能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C错误;
D、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而是两个不同的物种,D正确。
故选C。
27.(2023·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隔离的实质是不同种群的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B.种群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同时发生变化
C.生物多样性不断形成的过程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的表型,使得个体成为进化的基本单位
【答案】A
【分析】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生物多样性的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隔离: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详解】A、隔离是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进行自由交流的现象,常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A正确;
B、种群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变化,B错误;
C、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新的物种的形成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C错误;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使其生存或淘汰,从而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且种群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D错误。
故选A。
28.(2023·高一课时练习)脊椎动物的前肢各不相同,如马的前肢、鹰的翅膀和蝙蝠的翼。由于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产生了形态上的差异,但它们却有着相似的骨骼排列。为了探究它们的亲缘关系,科学家研究了它们的某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B.前肢结构的相似性提供了判断不同生物亲缘关系的最直接证据
C.该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排列顺序相似度高的生物亲缘关系更近
D.变异都是进化的原材料,多样的环境会促使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
【答案】C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和适者生存(结果)。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详解】A、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A错误;
B、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证据,B错误;
C、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揭示出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排列顺序相似度高的生物亲缘关系更近,C正确;
D、可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多样的环境会促使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D错误。
故选C。
29.(2023·高一课时练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
A.用进废退的过程
B.不断地产生新基因的过程
C.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D.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过程
【答案】D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过程,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0.(2023·高一课时练习)某种瓢虫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黑色(A)对红色(a)为显性。某一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为AA20%,Aa60%,aa20%,则A的基因频率为( )
A.20%B.30%C.40%D.50%
【答案】D
【分析】基因频率是指种群基因库中,某一基因占该种群中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
【详解】某一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为AA20%,Aa60%,aa20%,则A的基因频率=20%+1/2×60%=50%。
故选D。
31.(2023·高一课时练习)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为研究生物进化轨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解释生物进化的两种天然对立的观点
B.按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解释耐药菌的产生原因是有抗性的细菌存活并产生后代的概率更大
C.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不同岛屿上地雀喙形的不同是因为岛屿不同环境对地雀进行了选择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变黑可通过降低浅色桦尺蝼的出生率来降低浅色基因频率
【答案】C
【分析】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提出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并不是自古以来就如此的,而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过他认为适应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器官用得越多就越发达,比如食蚁兽的舌头之所以细长,是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
【详解】A、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不是天然对立的,比如达尔文就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A错误;
B、耐药菌的产生原因是有抗性的细菌存活并产生后代的概率更大,这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B错误;
C、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不同岛屿上地雀喙形的不同是因为岛屿不同环境对地雀进行了选择,C正确;
D、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变黑可提高浅色桦尺蝮被天敌发现的概率,因此是通过提高其死亡率来降低浅色基因频率,D错误。
故选C。
32.(2023·高一课时练习)下列有关地球的生命进化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细胞是原核细胞
B.地球大气环境的改变离不开蓝细菌
C.蓝细菌释放的O₂为真核生物的起源创造了条件
D.CO₂含量的升高为陆生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答案】D
【分析】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生物的进化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蓝细菌的出现改变了大气的成分,为需氧型真核生物的起源创造了条件。
【详解】A、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原核生物是比较简单的细胞形式,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细胞是原核细胞,A正确;
B、原始大气不含氧气,蓝细菌的出现使大气中含有了氧气,需氧型生物才能生存,B正确;
C、蓝细菌可进行光合作用释放O₂,导致原始大气的成分发生改变,为需氧真核生物的起源创造了条件,C正确;
D、陆生生物绝大多数是需氧型生物,O₂含量的升高为陆生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D错误。
故选D。
33.(2023·高一课时练习)某科研小组用面粉甲虫研究人工选择的功效。他们称量甲虫蛹的体重,选择部分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在持续选择和停止选择下,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体重越大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
B.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
C.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
D.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
【答案】A
【分析】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而人工选择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喜好进行选择。
【详解】A、当停止选择后,蚕体重持续下降,故可推知在一定范围内,体重越大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弱,A错误;
B、据题干信息及题图可知,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B正确;
C、由题图信息可知,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C正确;
D、通过选择后,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故该实验中每一代家蚕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D正确。
故选A。
34.(2023·高一课时练习)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体色在19世纪中叶以前几乎都是浅色的,随着工业的发展,树皮被工厂排出的煤烟熏成黑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桦尺蛾成为了常见的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桦尺蛾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B.自然选择决定了桦尺蛾进化的方向
C.桦尺蛾在进化过程中基因型频率可能不发生改变
D.桦尺蛾天敌的存在促进了桦尺蛾种群的发展
【答案】C
【分析】1、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
2、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详解】A、桦尺蛾属于真核生物,能进行有性生殖,故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桦尺蛾的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B、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桦尺蛾体色的变化体现了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会发生改变,C错误;
D、桦尺蛾与其天敌能共同进化,桦尺蛾天敌的存在促进了桦尺蛾种群的发展,D正确。
故选C。
35.(2023·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种是形态上类似的,彼此能交配的,要求类似环境条件的生物个体的总和
B.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
C.区分物种有多种依据,但最主要的是看有无生殖隔离
D.不同物种的种群若生活在同一地区,也会有基因交流
【答案】D
【分析】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详解】A、物种是形态上类似、自然条件下彼此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要求类似环境条件的生物个体的总和,A正确;
B、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的基因库且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B正确;
C、有无生殖隔离是判断生物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重要依据,C正确;
D、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即使生活在同一地区也不会有基因交流,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36.(每空1分,共8分)(2023春·黑龙江哈尔滨·高一哈九中校考阶段练习)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中的一个赖氨酸发生了改变。根据以下图及表格信息回答问题:
(1)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 的改变,对生物适应环境的影响 (一定是或并不是) 非益即害或非害即益的。
(2)图中Ⅰ过程发生的场所是 ,该过程中将氨基酸运送到合成蛋白质的“生产线”上的是 ,其上的 个碱基可以与密码子互补配对叫作反密码子。
(3)除赖氨酸以外,图解中X是密码子表中哪一种氨基酸的可能性最小? 。原因是
(4)若图中X是甲硫氨酸,且②链(模板链)与⑤链(模板链)只有一个碱基不同,那么⑤链不同于②链上的那个碱基是
【答案】(1) 基因结构 并不是
(2) 核糖体 tRNA 3
(3) 丝氨酸 同时突变两个位点的碱基的概率更低
(4)A
【分析】分析图形:Ⅰ是翻译,在细胞质核糖体上进行,Ⅱ是转录,在细胞核内完成。
【详解】(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的过程。基因突变由生态环境选择,有些突变对生物是中性的,并不是非益即害或非害即益的。
(2)分析题图可知,过程Ⅰ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翻译过程,其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该过程中将氨基酸运送到合成蛋白质的“生产线”上的是tRNA;其上的3个碱基可以与密码子互补配对叫作反密码子。
(3)蛋白质中的一个赖氨酸发生改变,原因是DNA发生了基因突变,因为突变的概率很低,因此DNA一个位点的突变要比两个位点突变概率高,由赖氨酸与表格中其他氨基酸的密码子的对比可知:赖氨酸:AAA、AAG与异亮氨酸AUA、甲硫氨酸AUG、苏氨酸ACA、ACG,天冬酸铵AAU、AAC,精氨酸AGA的密码子相比,只有一个碱基的差别,而赖氨酸与丝氨酸密码子AGU、AGC有两个碱基的差别,两个位点上的突变远远低于一个位点的突变,因此丝氨酸的可能性最小。
(4)由表格中甲硫氨酸与赖氨酸的密码子知:甲硫氨酸密码子为AUG,则⑤链就应该是TAC;赖氨酸密码子为AAG,所以②链就是TTC;TAC与TTC存在差别的碱基是A。
37.(每空2分,共10分)(2023春·新疆昌吉·高一校联考期末)老龙河西瓜堪称“瓜中之王”,昌吉老龙河地区种植西瓜距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目前是昌吉州昌吉市大西渠镇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老龙河西瓜常见有金城5号、安农 2号等二倍体杂交品种,此外,三倍体无籽西瓜因其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也逐渐受到瓜农们的欢迎。请你结合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 (填序号)使用秋水仙素, 其作用原理是 ,用秋水仙素处理 是目前最有效的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
(2)为鉴定四倍体植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否加倍,可首先取植株幼嫩的芽尖,再经固定、解离、 、 和制片后,制得四倍体植株芽尖的临时装片。最后选择处于中期的细胞进行染色体数目统计。
【答案】(1) ①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2) 漂洗 染色
【分析】图示为三倍体无籽西瓜培育过程:二倍体西瓜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杂交形成三倍体植株,以三倍体植株为母本和二倍体植株为父本杂交,发生联会紊乱,获得无籽西瓜。
【详解】(1)①表示二倍体西瓜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植株,秋水仙素作用原理: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是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
(2)为鉴定四倍体植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否加倍,可首先取植株幼嫩的芽尖,经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用体积分数95%的酒精冲洗2次后制片,制作装片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制片4个步骤。
38.(除特殊说明,每空1分,共10分)(2023春·广东广州·高一广州市第五中学校考期末)普通小麦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普通小麦的形成包括不同物种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图甲所示为普通小麦的育种技术路线图(其中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普通小麦是杂种二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有 条染色体。
一般来说,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优点是 (答出2点即可)(2分)
(2)图甲中人工育种技术处理可釆用的方法有 (答出1种即可)
(3)为了探究杂种二高度不育的原因,有研究者开展了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
①取杂种二幼苗 ,经固定、解离、漂洗、 和制片后,进行镜检,选择处于分裂 (填"前期”或“中期”或“后期”)细胞进行染色体拍照,对照片中的染色体进行计数、归类、排列,制作出如图乙的染色体核型图。
②根据图乙核型分析可得出推论:杂种二高度不育的原因是 。(2分)
③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推论,可以优先选用 (填“幼嫩的子房”或“幼嫩的花药”)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切片显微观察。
【答案】(1) 42 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有所增加
(2)低温诱导或秋水仙素处理
(3) 根尖分生区 染色 中期 杂种二为三倍体,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幼嫩的花药
【分析】分析题图:小麦与斯氏麦草属于不同物种,杂交子代获得杂种一,经过人工处理,染色体数目加倍后获得拟二粒小麦,再与滔氏麦草杂交,获得杂种二,再经过人工诱导处理,获得普通小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详解】(1)由于A、B、D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而普通小麦属于六倍体,故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有6×7=42条,一般来说,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优点是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有所增加。
(2)图中人工育种的方法常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也可用低温诱导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3)①根尖分生区分裂旺盛,可选做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材料。临时装片的制作包括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显微观察时,常选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染色体拍照,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
②由如图乙核型分析结果:杂种二是三倍体,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生殖细胞,故高度不育。
③雌蕊、花药中都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但是雄性个体一次能产生大量的雄配子,且雄配子产生的分裂过程是连续的(场所都在精巢、花药中),所以能够观察到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雌性一次产生的配子要比雄性少很多,且雌配子的产生的分裂过程不是连续的,其中卵子要在受精作用时才发生减数第二次分裂(第一次分裂场所在卵巢,而第二次分裂场所在输卵管),所以观察减数分裂时,应选用幼嫩的花药。
39.(每空2分,共12分)(2023·高一课时练习)1960年1月,科学家首次乘坐的“里亚斯特”号深海潜水器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考,在近万米的海底,科学家们惊奇地看到比目鱼和小红虾在游动。
(1)几百万年的前海沟下与海沟上的比目鱼还是属于同一物种,但由于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最终会产生 隔离。依据现代进化理论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自然选择和 。
(2)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 、生殖隔离三个环节,依据 判断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3)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共同进化。共同进化可以概括为 。
(4)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原因是 。
【答案】(1) 生殖 地理隔离
(2) 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是否发生变化
(3)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4)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由于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最终会产生生殖隔离。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2)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三个环节。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依据基因频率是否发生变化判断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3)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4)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因此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
40.(每空2分,共10分)(2023·高一课时练习)科学家乘坐“里亚斯特”号深海潜水器下潜至近万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海底进行科考时,惊奇地发现有比目鱼和小红虾在游动。
(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组成了一个 。
(2)几百万年前的海沟下与海沟上的比目鱼还是属于同一物种,但由于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海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最终会产生 隔离。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 和 。
(3)下图表示某群岛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过程。A物种演变为B、C两个物种的过程包括 三个环节。由A物种演变为B、C两个物种,其内在因素是生物体的 发生了改变。
【答案】(1)种群
(2) 生殖 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3)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基因(或基因型)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1)种群是一定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组成了一个种群。
(2)分析题意,几百万年的前海沟下的比目鱼与海沟上的比目鱼属于同一物种的两个种群,由于存在地理隔离,阻断了两者之间的基因交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最终会产生殖隔离并最终形成两个物种,故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
(3)新物种形成的过程过程包括突变、自然选择、隔离三个环节,其内在因素是生物体的基因(或基因型)发生了改变,导致相互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第一个字母
第二个字母
第三个字母
U
C
A
G
A
异亮氨酸
异亮氨酸
异亮氨酸
甲硫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天冬酰胺
天冬酰胺
赖氨酸
赖氨酸
丝氨酸
丝氨酸
精氨酸
精氨酸
U
C
A
G
最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5讲 遗传的基础知识(练透):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5讲 遗传的基础知识(练透),文件包含第15讲遗传的基础知识练习原卷版docx、第15讲遗传的基础知识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2讲 细胞的增殖(练透):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2讲 细胞的增殖(练透),文件包含第12讲细胞的增殖练习原卷版docx、第12讲细胞的增殖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9讲 细胞呼吸(练透):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9讲 细胞呼吸(练透),文件包含第9讲细胞呼吸练习原卷版docx、第9讲细胞呼吸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