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024届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学联体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试题-高中地理
展开(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及填涂准考证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地处浙南山区的青田先民,面对“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条件,智慧地创造出了“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稻鱼共生系统,迄今已逾1300年。农民在山脚下用泥土堆起田埂,引溪水灌溉稻田,鱼啄食杂草与小虫,在稻田里自然生长。下图示意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与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密切相关的要素是( )
A. 养殖技术B. 灌溉技术C. 地理环境D. 农业技术
2. 随着城镇化发展,稻田共生系统的延续面临困难,原因不包括( )
A. 农业和工业效益差距加大B. 古老的水分配方法
C. 本地务农人员锐减D. 投入相对较大
3. 为了稻鱼共生系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该模式需要( )
A. 农产品多样,灵活适应市场B.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C. 增加农业田间管理D. 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20多万份最新小初高试卷,家威鑫 MXSJ663 免费下载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地处浙南山区的青田先民面对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条件,创造出了稻鱼共生系统,因此,与该种农业种植模式形成密切相关的在于本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C正确;其形成与养殖技术,灌溉技术和农业技术关联性较小,排除ABD。故选C。
【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和工业效益差距逐渐增大,农业效益较低,同时,大量劳动力迁往城镇本地务工人员锐减,加上古老的水分配方法需要劳动力的支持,导致目前稻鱼共生系统延续面临困难,ABC不符合题意;稻鱼共生系统投入相对较小,D符合题意。故选D。
【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为了稻鱼共生系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该模式需要增加科技投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本地区农产品多样化,灵活适应市场需求,A正确;该模式目前已经实现对土地资源的高利用率和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排除BD;增加农业田间管理可以促进本地区农业发展,但没有体现谋求社会经济效益,排除C。故选A。
【点睛】稻鱼共存系统是指利用稻田水面养鱼的一种生产系统。既可使稻田提供鱼产品,又可利用鱼消灭稻田中的害虫、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中国人口增长率已经明显放缓,预计总人口将于未来几年内达到峰值。同时,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迅速老龄化。下图示意中国各年龄阶段人口数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未来,中国“人口负债”之忧正在隐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已于2013年前后触及峰值
B. 我国总人口抚养比将下降
C. 短期内青年人口可能明显增长
D. 青年(15-24岁)人口数量变化导致机器换人速度减缓
5. 要使劳动力规模从目前至2030年保持大体稳定,亟需( )
A. 取消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各项限制B. 农业劳动力向更高效的非农部门转移
C. 提高高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D. 劳动力素质持续提升
【答案】4 A 5. D
【解析】
【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中国人口增长率已经明显放缓,预计总人口将于未来几年内达到峰值,读图可知,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已于2013年前后触及峰值,随后人口数量下降,A正确;因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加,我国总人口抚养比将上升,B错误;短期内青年人口不会有明显增长,C错误;青年(15-24岁)人口数量减少导致机器换人速度加快,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由上题已知,我国劳动人口数量在减少,取消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各项限制,对劳动力规模保持大体稳定作用较小,A错误;农业劳动力向更高效的非农部门转移,劳动人口还是在减少,劳动力规模还是在下降,B错误;提高高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的措施不可行,C错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要使劳动力规模从目前至2030年保持大体稳定,亟需劳动力供给素质持续提升,D正确,故选D。
【点睛】人口问题是由于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快速变化,造成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基瓦利纳小镇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一条狭长沙坝的南端,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该小镇以前位于海平面以上120多米,如今却仅在海平面以上1.8-3米,小镇正面临被大海吞噬的危险。海水和河流的侵蚀作用是影响沙坝面积变化的重要因素,美国政府曾花费巨资修建海堤保护小镇附近的沙坝,但海堤很快被海浪摧毁。沙坝原来有深厚的永久冻土层,一年中大多数日子被厚厚的海冰包围。近50年来,永久冻土层变薄,海冰存在日期减少,沙坝面积不断缩小。下图示意沙坝和基瓦利纳小镇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沙坝东西两侧侵蚀作用的主要差异表现为( )
①西侧海水侵蚀为主②东侧河水侵蚀为主③西侧河水侵蚀为主④东侧冰川侵蚀为主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
7. 一年中沙坝面积减少最快的季节是( )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
8. 与50年前相比,近50年来沙坝面积缩小、海拔降低的原因不包括( )
A. 海平面上升,不断淹没沙坝
B. 海水结冰期缩短,侵蚀时间变长,沙坝边缘坍塌严重
C 沙坝地表径流和大陆河流流量减少,流水侵蚀减弱
D. 沙坝永久冻土层变薄,易被侵蚀
【答案】6. A 7. B 8. C
【解析】
【6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海水和河流的侵蚀作用,是影响沙坝面积变化的重要因素。西侧直面海洋,海面开阔,海水流动性好,受海浪和潮汐影响大,故西侧以海水侵蚀或海浪、潮汐侵蚀为主,①符合题意,排除③;东侧离大陆近,大陆上多条河流注入,且流向与沙坝走向基本垂直,河水侵蚀作用强,故东侧以河水侵蚀为主,②符合题意;积雪冰川在内陆地区,对该沙坝的形成基本无影响,排除④。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7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沙坝面积变化受海水和河流的侵蚀作用影响。由于夏季降雨多,冻土融化,海冰融化及冰雪融量大,导致沙坝土层松软,易受海冰融化的海水及流量增大的河水侵蚀。故一年中沙坝面积减少最快的季节出现在夏季,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8题详解】
近50年来沙坝面积缩小、海拔降低的原因与全球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沙坝淹没增多,A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冰川融水增多,海水侵蚀和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沙坝面积缩小,C错误,符合题意;读材料可知,近50年来,永久冻土层变薄,海冰存在日期减少,易被侵蚀,也是导致沙坝面积不断缩小的一个主要原因,B、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沿海低地;短时间内,冰川融化会增加河流的冰川融水补给量,但长期来看,当冰川大量融化后,冰川量减少,冰川融水补给也会减少。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区内森林植被茂密,植被种类繁多,保存着大量完整无损、多种多样的林带,自然垂直分布明显。矮林是武夷山海拔较高处的特殊植被,分布在海拔1700-1900m的范围内,其生长低矮,树干弯曲多分支。下图示意武夷山垂直自然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武夷山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图中基带P地带性植被是( )
A. 农耕带B. 常绿阔叶林C. 落叶阔叶林D. 荒坡灌丛
10. 与武夷山基带相同海拔和坡向的天然林相比,人工林( )
A. 生长速度缓慢B. 土壤湿度大C. 土壤温度高D. 林冠成层性强
11. 武夷山在海拔1700米处出现矮曲林和灌木丛,其生长环境为( )
A. 低温、多雨、大风B. 低温、少雨、无风
C. 高温、多雨、无风D. 高温、少雨、大风
【答案】9. B 10. C 11. A
【解析】
【9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武夷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基带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图中基带P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故选B。
【10题详解】
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一般森林树种单一、林下灌丛少,则人工林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较低,光照条件较好,土壤温度较高,土壤湿度较小,B错误,C正确;人工林多为经济目的而栽种的,则一般选择生长速度快的树种,A错误;天然林中树木的上部枝叶不整齐,林冠具有明显的成层性,植物种类丰富,层次结构复杂,人工林的林冠成层性弱,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矮曲林和灌木丛是武夷山海拔较高处的特殊植被,分布在海拔1700-1900m的范围内,海拔较高,风大、气温低、常年多雨、潮湿,故选A。
【点睛】基带就是指纬度的地带性,基本上沿纬线呈带状分布,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带。就是看山麓所在自然带的名称,大都与当地自然带相同。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球合作与竞争不仅集中在国际科创中心之间,也需要各国中等规模创新型城市的参与。所谓“科创中城”,就是指拥有适中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功能、具有持续发展活力的城市,是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第二梯队”。根据2thinknw发布的《2021年全球科创城市榜单》,2021年,美国共有54个城市进入全球科创城市百强榜,其中,集文化吸引力、创新和经济活力于一身的中等城市成为最大亮点中国仅有6个城市进入百强榜,仅有40个城市进入500强。几乎所有“科创中城”的发展都体现出“生态筑底、文创为脉;特色科创、一流要素;未来产业、全球市场”的策略选择与路径特征:下图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分布图。
(1)据图,归纳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空间分布特征:
(2)与大城市相比,分析中等创新型城市崛起的原因。
(3)借鉴“科创中城”的成功经验,请为我国数量庞大的中等城市的发展提出建议。
(4)“科创中城"更专注于那些需要一定时间进行知识累积、选代速度“适宜”,并需要大量拥有10年以上专业经验人员的科技领域和创新环节的行业(或产业),请列举产业名称。
【答案】12.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以城市群作为核心空间载体。
13. 中等城市的生活成本和商业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税收优惠、创业资金支持等政策吸引科技创新企业。
14. 建立特色产业园区;加强教育和研发投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企业投资;建立国际交流平台,促进技术交流和人才流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
15. 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环保科技产业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全球科创中心的图文材料创设情境,涉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因素、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措施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了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得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形成了以这三大区域为主导的“大三角”格局;此外,这些创新中心往往集中在城市群地区,显示出城市群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形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方面的重要作用。
【小问2详解】
向对于大城市,中等创新型城市具有①成本优势:中等城市的生活成本和商业成本相对较低,在开办企业时投入较少,有利于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成长。②政策支持:许多中等城市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创业资金支持等优惠的政策吸引科技创新企业,有助于促进中等城市创新和崛起。
【小问3详解】
我国中等城市发展可以借鉴的经验:①建立特色产业园区: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产业集群。②加强教育和研发投入:提升本地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的水平,吸引和培养人才。③优化营商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供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吸引企业投资。④增强国际合作:建立国际交流平台,促进技术交流和人才流动。⑤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创新和研发。
【小问4详解】
这些产业主要是创新型的高技术产业,如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环境科技等。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过去的48年中,在全球变暖的大的气候背景下,温度的变化最为明显,其次是降水。近半个世纪以来,北京平均气温上升明显,其中尤以冬季最为突出,而夏季最弱。通过气温变化的年代比较发现气温增加有加快的趋势,尤其是城市地区,导致热岛效应不断加强,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增幅更加明显。降水有减弱的趋势,尤其是夏季的降水减弱最为明显。城区相对湿度下降造成北京城区“干岛效应”的出现,这也是北京城市气候的特征之一。城区的风速和湿度都呈减小的趋势。
表1961~2008年不同年代、不同季节的北京城市热岛强度(单位:℃)
(1)根据图,描述近48年来北京气温变化的趋势。
(2)依据表格判断北京增温幅度最大与最小季节,并分别解释原因。
(3)北京城市暖、干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出现“热岛效应”“干岛效应”,对此请做出合理解释。
(4)48年来北京城区、郊区平均风速均呈减小的趋势,推测其主要原因。
(5)为缓解北京夏季高温和城市热岛效应的进一步加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呈波动上升;城市上升幅度大;乡村上升幅度小
(2)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冬季气温低,正值供暖期,城区排放废热更多,大气保温作用强,热岛效应最强;夏季增温幅度最小,夏季气温高,正值雨季,空气易上升、散热快,热岛效应最弱。
(3)热岛效应: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释放热量多;城市建筑及硬化地面增多,不利于散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干岛效应:城市建筑及硬化地面增多,绿地及湿地面积减少,下渗减弱,大气从土壤及植被中获得水气减少,相对湿度下降。
(4)全球变暖,冬季风势力减弱,风速减小;人类活动增多,建筑物增多,地面摩擦力加大
(5)绿色出行,减少空气污染;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技术投入;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解析】
【分析】本题以北京平均气温变化为北京材料,涉及热岛效应的成因、影响及措施、干岛效应、全球变暖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自1961-2008年北京城市和乡村气温在波动中上升,城市上升幅度更大,乡村上升幅度更小。
【小问2详解】
依据表格可知,北京冬季城市热岛效应最强,夏季热岛效应最弱。说明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原因是北京冬季人工取暖,释放较多的烟雾,导致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保温作用较好,夜晚大气层结构较稳定,甚至出现逆温,城市热量不易散失,城市热岛效应强度较大。夏季增温幅度最小,原因是夏季气温高,且受东南季风影响,正值雨季,空气易上升、散热快,热岛效应最弱。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热岛效应的成因是:相较于郊区,城市的人口密度更大,人类生活、生产及交通等活动向外排放的热量更多;城市内有大量的人造工程,如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这一类的下垫面,而绿地和湿地面积较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高,且比热容小,蒸发消耗少,不利于散热,导致城区气温高于郊区,形成热岛效应。干岛效应的成因是:城市建筑及硬化地面增多,绿地及湿地面积减少,下渗减弱,大气从土壤及植被中获得水气减少,相对湿度下降。这样,城市空气中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
【小问4详解】
风速主要受到气压差及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全球变暖,冬季升温,冬季风势力减弱,气压差减小,风速减小;由于人类获得增多,建筑物增多,地面摩擦力加大,导致平均风速减小。
【小问5详解】
措施可从北京夏季高温和热岛效应形成原因来分析,人类排放的废热:绿色出行,减少空气污染;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技术投入。这些措施可减少废热的排放,减弱大气的保温作用;下垫面: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增加城市绿地和湿地,可减缓热岛效应。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年
1961~1970
-0.43
-0.30
-0.21
0.32
-0.15
1971~1980
-0.35
-0.29
-0.002
0.59
-0.03
1981~1990
0.26
0.11
0.36
1.13
0.47
1991~2000
0.7
0.31
0.58
1.41
0.75
2001~2008
0.72
0.55
0.77
1.54
0.88
2022届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高考二模文综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届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高考二模文综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高考一模拟文综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届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高考一模拟文综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云南省高考一模文综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届云南省高考一模文综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