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1 常见的酸和碱10.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专题训练)-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重难点解读和专题突破(人教版) 试卷 1 次下载
- 10.1 常见的酸和碱(考点解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重难点解读和专题突破(人教版) 试卷 1 次下载
- 第10单元 酸和碱(考点复习)-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重难点解读和专题突破(人教版) 试卷 1 次下载
- 第10单元 酸和碱(A卷 达标通关卷)-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重难点解读和专题突破(人教版)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0单元 酸和碱(B卷 真题通关卷)-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重难点解读和专题突破(人教版) 试卷 2 次下载
初中人教版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精品随堂练习题
展开一、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1、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2、中和反应实质:H+ + OH –=H2O。(中和反应都放热)
3、中和反应的证明
方法1
方法2.稀盐酸中滴加酚酞溶液,显示无色,再向混合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仍然无色,也能证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典例分析: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再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仍然是无色,说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反应?正确吗?如不正确请分析和验证。
分析:不能,滴加酚酞溶液为无色,可能是恰好反应,也可能是酸过量。
证明:
①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若变红,则酸过量
②加入少量活泼金属,如铁粉/镁条,若产生气泡,则酸过量
③加入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铁/氧化铜粉末。若固体减少,溶液变为黄色/蓝色,则酸过量
④加入不溶性的碱,如氢氧化铜/氢氧化铁,若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黄色,则酸过量
⑤加入碳酸盐,如碳酸钙/碳酸钠,若产生气泡,则酸过量
⑥测溶液pH,若pH<7,则酸过量,若pH=7,则恰好反应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还有有机物在分解的过程中会生成有机酸,并且矿物的风化也可能产生酸性物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呈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撒入土壤中,以中和其酸性,同时,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并且土壤中的钙离子增加后,能促使土壤胶体凝结,有利于形成团粒,还可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钙元素;
2、处理工厂的废水:工厂里的废水常呈现酸性或碱性,若直接排放将会造成水污染,所以需进行一系列的处理,碱性污水需用酸来中和,酸性污水需用碱来中和;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适量的熟石灰来进行中和处理(生成硫酸钙沉淀和水);
3、用于医药: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的盐酸(即胃液的pH值为0.9~1.5),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会使人感到不适,这时医生就会让你口服一些碱性药物,使碱与过多胃酸反应生成无毒的中性物质;例如,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片可治疗胃酸过多,生成氯化铝和水,另外,被蚊虫叮咬后,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如果在患处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来中和蚊虫分泌出的蚁酸,就可减轻痛痒;
4、调节溶液酸碱性:在科学实验时,经常要把溶液的pH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溶液的酸性或碱性太强,就可以用适当的碱或酸调节溶液的pH。
三、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1、溶液的酸碱度即表示溶液酸性或碱性强弱的程度,常用pH来表示。
(1)pH的取值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①pH<7,溶液呈酸性,pH数值越小酸性越强;
②pH=7,溶液呈中性;
③pH>7,溶液呈碱性,pH数值越大碱性越强。
(2)溶液的酸碱度由溶液中H+或OH-的浓度大小决定,H+浓度越大,酸性越强,OH-浓度越大,碱性越强。
(3)pH的测定方法
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被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到被测液的pH。用pH试纸测出的pH一般记整数,为粗略读数。
①pH试纸不能用水润湿,否则测酸性溶液的pH时所测值偏大,测碱性溶液的pH时所测值偏小。
②测溶液酸碱度时,pH试纸不能直接伸入待测液,会污染药品。
(4)溶液酸碱度的应用
①测定土壤的酸碱性,提供土壤改造依据。②测定雨水的pH,了解空气污染情况,pH小于5.6的雨水为酸雨。
③通过测定人体血液、尿液的pH判断人是否生病。④很多化工反应必须在一定pH的溶液中才能进行。
(5)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度
厕所清洁剂显强酸性,除水垢;炉具清洁剂显强碱性,除酸性的油污;草木灰显碱性,改良酸性土壤。
【考点1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典例1-1】(2023秋•肇源县期中)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AB.BC.CD.D
【答案】B
【分析】A、根据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图像错误。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中钠离子的质量不变,故选项图像正确。
C、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小于生成铜的质量,溶液的总质量减小,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图像错误。
D、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沉淀质量从0点开始产生,故选项图像错误。
故选:B。
【典例1-2】(2023•连城县校级模拟)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NaOH溶液与稀硫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1)结合图2可以判断,该实验小组同学实验操作是 B 。
A.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B.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2)由图1可知:中和反应是 放热 (填“吸热”“放热”)反应。
(3)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的方程式是 2NaOH+H2SO4=Na2SO4+2H2O 。
(4)结合图2判断,30s时,溶液中溶质有 H2SO4、Na2SO4 ,若此时滴入无色酚酞,无色酚酞溶液 不变色 (填“不变色”“变红色”)。
(5)请从微粒的角度解释中和反应的实质 H++OH﹣=H2O 。
【答案】(1)B;
(2)放热;
(3)2NaOH+H2SO4=Na2SO4+2H2O;
(4)H2SO4、Na2SO4;不变色;
(5)H++OH﹣=H2O。
【分析】根据酸碱中和反应以及图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结合如图2可以看出,开始溶液的pH小,后来pH在增大,故可以判断,该实验小组同学实验操作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中;
(2)由图1反应过程中温度在升高,故可知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3)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的方程式是2NaOH+H2SO4=Na2SO4+2H2O。
(4)结合图2判断,30s时,pH小于7,故溶液中溶质有H2SO4、Na2SO4,若此时滴入无色酚酞,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5)从微粒的角度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
故答案为:(1)B;
(2)放热;
(3)2NaOH+H2SO4=Na2SO4+2H2O;
(4)H2SO4、Na2SO4;不变色;
(5)H++OH﹣=H2O。
【典例1-3】(2023秋•烟台期中)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观察到试管①③中共同的明显现象是 沉淀溶解 。试管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Cl+Mg(OH)2=MgCl2+2H2O 。
【提出问题】试管②中没有明显现象,是否发生了反应?
【实验探究】
(2)某化学兴趣小组收少量实验后试管②中的溶液,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观察到 溶液不变色 现象。证明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为进一步探究试管②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可以向试管b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①③④ (填序号)加以检验。
①Zn
②AgNO3
③Mg
④Na2CO3
(3)化学兴趣小组利用pH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实验操作和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①该实验中乙溶液是 稀盐酸 。
②加入甲溶液6mL时,烧瓶中的溶液溶质成分为 HCl、NaCl (填化学式)。
③根据该实验测定结果。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 溶液pH由小于7,逐渐增大到大于或等于7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Cl+NaOH=NaCl+H2O 。
【答案】(1)沉淀溶解;2HCl+Mg(OH)2=MgCl2+2H2O;
(2)溶液不变色;①③④;
(3)①稀盐酸;
②HCl、NaCl;
③溶液pH由小于7,逐渐增大到大于或等于7;HCl+NaOH=NaCl+H2O。
【分析】(1)根据酸碱反应的特点分析回答此题;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
(2)根据酸碱指示剂变色规律分析回答此题;根据盐酸与氢氧化钠性质选择合适试剂;
(3)①根据溶液pH分析回答此题;
②根据溶液pH分析回答此题;
③根据实验信息总结回答此题。
【解答】解:(1)实验中,试管①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③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所以①③中共同的明显现象是沉淀溶解,试管②中没有明显现象。试管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Mg(OH)2=MgCl2+2H2O。
(2)由于氢氧化钠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则向a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不变红色,说明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钠,故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则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NaCl,可能还含有HCl,为进一步探究试管②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只需证明HCl即可。
①Zn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则能证明;
②硝酸银与盐酸、氯化钠均能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则不能证明;
③Mg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则能证明;
④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则能证明。
(3)①该实验中乙溶液是稀盐酸,因为一开始溶液的pH<7显酸性。
②加入甲溶液6mL时,烧瓶中的溶液还是酸性,所以盐酸还没有被完全反应,所以溶液溶质成分为氯化氢(过量的)和氯化钠(反应生成的),对应化学式为HCl,NaCl。
③根据该实验测定结果,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溶液pH由小于7,逐渐增大到大于或等于7,此反应为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故答案为:(1)沉淀溶解;2HCl+Mg(OH)2=MgCl2+2H2O;
(2)溶液不变色;①③④;
(3)①稀盐酸;
②HCl、NaCl;
③溶液pH由小于7,逐渐增大到大于或等于7;HCl+NaOH=NaCl+H2O。
【变式1-1】(2023春•衡东县校级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B.等质量的镁和锌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
C.电解水一段时间(忽略气体的溶解)
D.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pH变化曲线,X表示的是稀盐酸
【答案】D
【分析】A、根据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质量不可能为0进行分析;
B、根据若消耗盐酸相同,则生成氢气质量相同,故开始两斜线重合,后因盐酸过量,镁消耗盐酸多,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进行分析;
D、根据中和反应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图像的起点错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质量不可能为0,图像不可能从原点开始,故错误;
B、等质量镁、锌分别和足量稀盐酸反应,若消耗盐酸相同,则生成氢气质量相同,故开始两斜线重合,后因盐酸过量,镁消耗盐酸多,生成氢气多,拐点高些,故错误;
C、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故错误;
D、由图象可知,pH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图中稀X表示稀盐酸,故正确。
故选:D。
【变式1-2】(2023•海南模拟)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滴有酚酞试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
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从现象观察角度分析,如何确认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滴加盐酸的体积为Vb时,溶液中除了水分子外,主要的微粒有哪些? 钠离子和氯离子
【答案】(1)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钠离子和氯离子。
【分析】(1)根据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结合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或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滴加盐酸的体积为Vb时,溶液的pH等于7,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逐滴滴入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2)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滴加盐酸的体积为Vb时,溶液的pH等于7,溶液显中性,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溶液中除了水分子外,还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
故答案为:
(1)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钠离子和氯离子。
【变式1-3】(2023秋•河口区期中)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
(1)图1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 ,反应类型属于 复分解反应或中和反应 ,仪器A中滴加的试剂是 稀盐酸 。
(2)图2中,b点对应溶液中存在的溶质是 氢氧化钠、氯化钠 (填化学式),d点对应的溶液显 酸 性。
(3)图3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图中可知,其微观实质是 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
(4)图4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有白色沉淀产生 。
【答案】(1)NaOH+HCl=NaCl+H2O;复分解反应或中和反应;稀盐酸;
(2)氢氧化钠、氯化钠;酸;
(3)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4)有白色沉淀产生。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及溶液pH的变化进行分析;
(2)根据b点溶液pH大于7进行分析;
(3)根据微观图中没有反应的离子进行分析;
(4)根据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进行分析。
【解答】解:(1)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反应的类型是复分解反应或中和反应,开始溶液的pH大于7,因此仪器A中滴加的试剂是稀盐酸,故答案为:NaOH+HCl=NaCl+H2O;复分解反应或中和反应;稀盐酸;
(2)b点时溶液的pH大于7,因此溶质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钠,d点时溶液pH小于7,溶液呈酸性,故答案为:氢氧化钠、氯化钠;酸;
(3)图3中是氢氧化钙和稀盐酸的反应,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故答案为: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4)图4中,碳酸钠好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现象是有白色沉淀产生,故答案为:有白色沉淀产生。
【考点2 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典例2-1】(2023秋•岱岳区期中)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
①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②用碳酸钙作补钙剂
③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④用稀氨水涂抹在蚊子叮咬处(分泌出蚁酸)止痒
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②③D.①②
【答案】A
【分析】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之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必须是酸和碱,生成物必须是盐和水,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①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利用了中和反应原理。
②用碳酸钙作补钙剂,碳酸钙与胃液的主要成分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是盐与酸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不是利用了中和反应原理。
③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熟石灰(氢氧化钙的俗称)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是酸和碱的反应,是利用了中和反应原理。
④用稀氨水涂抹在蚊子叮咬处(分泌出蚁酸)止痒,稀氨水属于碱,与蚁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是酸和碱的反应,是利用了中和反应原理。
故①③④利用中和反应原理。
故选:A。
【典例2-2】(2023春•澧县期中)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自行车是大多数同学上学需要用到的交通工具,为防止某些零部件生锈,可采取如 涂油 (一条即可)的防护措施,延长使用寿命;
(2)炒菜时不慎油锅起火,可采取的灭火措施是 盖上锅盖 ;
(3)洁厕灵(有效成分HCl)和漂白液(有效成分NaClO)是生活中常用的清洁剂,但二者不能混用,会产生一种有毒气体(Cl2),同时生成一种生活中离不开的调味品和其它物质,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Cl+NaClO=NaCl+Cl2↑+H2O ;
(4)荔枝与香蕉、菠萝、龙眼一同号称“南国四大果品”。荔枝花开时,蜜蜂会循着花香飞来采蜜,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荔枝适宜生长在pH为5~6的土壤中,若要知道某地土壤是否适合种植荔枝,可采取的方法是:取样,加水搅拌,静置,取上层清液,用 pH试纸 测量溶液的pH。
【答案】(1)涂油;
(2)盖上锅盖;
(3)2HCl+NaClO=NaCl+Cl2↑+H2O;
(4)分子是不停运动的;pH试纸。
【分析】(1)根据铁的锈蚀条件与防锈措施来分析;
(2)根据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4)根据分子的性质以及测定pH的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1)铁在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时会发生锈蚀,在自行车链条上涂油可以隔绝空气和水,能防止生锈。
(2)炒菜时不慎油锅起火,盖上锅盖,使油立即隔绝了空气,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3)生活中离不开的调味品是氯化钠,所以洁厕灵(有效成分为HCl)与漂白液混合产生氯气、氯化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发生改变,反应前是钠元素、氯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反应后只由钠元素和氯元素,所以剩下的一种物质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O+2HCl═NaCl+Cl2↑+H2O。
(4)荔枝开花时,蜜蜂会循着花香飞来采蜜。由此能说明分子具有的基本性质是:分子是不停运动的。测量溶液的pH使用pH试纸。
故答案为:(1)涂油;
(2)盖上锅盖;
(3)2HCl+NaClO=NaCl+Cl2↑+H2O;
(4)分子是不停运动的;pH试纸。
【变式2-1】(2023秋•栖霞市期中)某同学在室温下用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了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利用数字借助计算机绘制得到溶液pH的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溶液温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一定量的稀硫酸中
B.图2说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C.b点和e点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
D.向图2中f点对应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红色
【答案】D
【分析】A、根据溶液初始pH小于7,显酸性来分析;
B、根据溶液的温度先升高再恢复到室温来分析;
C、根据b点的pH等于7,e点溶液温度达到最高来分析;
D、根据图2f点时氢氧化钠已经过量来分析。
【解答】解:A、由图1可知,溶液初始pH小于7,显酸性,则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图2可知,溶液的温度先升高再恢复到室温,说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故选项说法正确。
C、b点的pH等于7,e点溶液温度达到最高,都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图2f点时氢氧化钠已经过量,向图2中f点对应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变式2-2】(2023秋•肇源县校级期中)用10g10%的硫酸和1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向混合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能发生反应的是( )
(1)CuSO4
(2)BaCl2
(3)MgSO4
(4)FeCl3
(5)Na2CO3
A.(2)(5)B.(1)(2)(5)
C.(1)(2)(3)(4)D.(1)(2)(3)(4)(5)
【答案】C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判断完全反应后剩余的是哪一种溶液,再根据剩余溶液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10g10%的硫酸和1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反应中消耗盐酸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关系如下: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可以看出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时硫酸需要量大,则10g10%的硫酸和1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氢氧化钠会有剩余,所以混合后的溶液中会有NaOH和Na2SO4;
(1)CuSO4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
(2)BaCl2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3)MgSO4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
(4)FeCl3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硫酸钠。
(5)Na2CO3与氢氧化钠、硫酸钠都不反应。
故(1)(2)(3)(4)均能与反应后的混合溶液反应。
故选:C。
【变式2-3】(2023春•安次区校级月考)如表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几种清洗剂,请回答:
(1)使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它具有 乳化 功能。
(2)消除以下物质,可用炉具清洁剂的是 C (填字母序号)。
A.铁锈
B.水垢
C.油污
(3)污渍爆炸盐溶于水后生成Na2CO3和H2O2将爆炸盐溶于水后,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会产生少量气泡,写出产生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2H2O2 2H2O+O2↑ 。
(4)洁厕灵与“84消毒液”两种清洁剂不能混用,混用会发生如下反应:NaClO+2HCl=NaCl+X↑+H2O,使有效成分减少,同时产生有毒气体X,推测X的化学式为 Cl2 。
(5)将洁厕灵加入滴有酚酞的炉具清洁剂中,若反应后溶液呈红色,则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酚酞除外) NaOH、NaCl (填化学式)。
【答案】(1)乳化;
(2)C;
(3)2H2O22H2O+O2↑;
(4)Cl2;
(5)NaOH、NaCl。
【分析】(1)洗涤剂对油污具有乳化作用;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3)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总个数不变;
(4)根据反应方程式和指示剂变色规律回答此题。
【解答】解:(1)使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它具有乳化功能;
(2)炉具清洁剂含有氢氧化钠,呈碱性,铁锈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碱性溶液不反应,水垢主要成分碳酸钙与氢氧化钠不反应,油污能与碱性溶液反应;
故选:C;
(3)将爆炸盐溶于水后,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2H2O+O2↑;
(4)由NaClO+2HCl=NaCl+X↑+H2O可知,反应前后钠原子都是1个,氧原子都是1个,氢原子都是2个,反应前氯原子是3个,反应后应该是3个,其中2个包含在X中,X的化学式是Cl2;
(5)洁厕灵为盐酸,炉具清洁剂为氢氧化钠,两者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显红色,说明氢氧化钠过量,因此溶质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钠;
故答案为:
(1)乳化;
(2)C;
(3)2H2O22H2O+O2↑;
(4)Cl2;
(5)NaOH、NaCl。
【考点3 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典例3-1】(2023•隆回县模拟)不同品牌的洗手液pH一般不同,25℃时四种洗手液的pH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洗手液b的酸性比a弱
B.洗手液c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
C.洗手液a用蒸馏水稀释后pH减小
D.洗手液d和a混合液的pH可能等于7
【答案】C
【分析】A、pH越小,酸性越强;
B、根据洗手液的pH及其酸碱性来分析;
C、根据洗手液a的pH小于7,显酸性,用蒸馏水稀释后酸性减弱,pH增大进行解答;
D、根据洗手液d的pH大于7,显碱性,而洗手液a的pH小于7,显酸性,进行解答。
【解答】解:A、洗手液b的pH大于a的pH,且都小于7,都显酸性,所以洗手液b的酸性比a弱,故A正确;
B、洗手液c的pH大于7,显碱性,所以洗手液c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故B正确;
C、洗手液a的pH小于7,显酸性,用蒸馏水稀释后酸性减弱,pH增大,故C错误;
D、洗手液d的pH大于7,显碱性,而洗手液a的pH小于7,显酸性,所以洗手液d和a混合液可能呈中性,pH可能等于7,故D正确。
故选:C。
【典例3-2】(2023•金昌)小李同学用pH计测得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牙膏显酸性
B.西瓜汁的酸性比洁厕灵的酸性强
C.肥皂水使紫色石蕊溶液显红色
D.蚊虫叮咬处可涂抹牙膏或肥皂水
【答案】D
【分析】A.根据pH<7溶液呈酸性,pH>7溶液呈碱性,来进行解答;
B.根据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强来分析;
C.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D.根据酸碱中和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pH<7溶液呈酸性,pH>7溶液呈碱性,因为已知牙膏的pH为8.5,所以溶液呈碱性,故A错误;
B.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强,表中已知洁厕灵的pH是1.4,西瓜汁的pH是5.8,所以洁厕灵的酸性更强一些,故B错误;
C.据表所知肥皂水的pH为10.2,大于7,所以肥皂水呈碱性,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故C错误;
D.据表所知牙膏的pH为8.5,肥皂水的pH为10.2,都大于7,所以都呈碱性,根据酸碱中和的原理,可知蚊虫叮咬可涂抹弱碱性的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典例3-3】(2023•西城区二模)地球表面的氧化铁多形成于数亿年前的两次“大氧化事件”。微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演化出的“铁载体”对动植物吸收利用铁元素起着关键作用。
(1)“大氧化事件”中的某一重要反应如下:4Fe(OH)2+O2+2H2O=4Fe(OH)3,反应前后化合价改变的元素有 Fe、O 。
(2)土壤的酸碱性会影响铁载体细菌的生长。
①某地土壤的pH为6,该土壤呈 酸性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②农业上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物质是 熟石灰或氢氧化钙或消石灰或Ca(OH)2 。
【答案】(1)Fe、O;
(2)①酸性;
②熟石灰或氢氧化钙或消石灰或Ca(OH)2。
【分析】(1)根据化合价的计算原则分析;
(2)①根据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分析;
②根据熟石灰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分析。
【解答】解:(1)Fe(OH)2中铁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氢元素显+1价,O2中氧元素显0价,H2O中氧元素显﹣2价,氢元素显+1价,Fe(OH)3中铁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氢元素显+1价,反应前后化合价改变的元素有Fe、O;
(2)①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pH>7溶液呈碱性。某地土壤的pH为6,该土壤呈酸性;
②氢氧化钙(熟石灰、消石灰)具有碱性,农业上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物质是熟石灰或氢氧化钙或消石灰或Ca(OH)2。
故答案为:(1)Fe、O;
(2)①酸性;
②熟石灰或氢氧化钙或消石灰或Ca(OH)2。
【变式3-1】(2023秋•淄川区期中)下表是人体中某些体液的正常pH范围,其中碱性最强的是( )
A.胃液B.唾液C.血液D.尿液
【答案】C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胃液的pH为0.9~1.5,小于7,显酸性;
B、唾液的pH为6.6~7.1,可能显酸性、中性、碱性;
C、血液的pH为7.35~7.45,大于7,显碱性;
D、尿液的pH为5.0~7.0,可能显酸性、中性;
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血液的pH最大,碱性最强。
故选:C。
【变式3-2】(2023•潼南区二模)生活中常见物质的pH范围如下。其中呈碱性的是( )
A.食醋(2~3)B.酱油(4~5)C.牛奶(6~7)D.牙膏(8~9)
【答案】D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食醋的pH为2~3,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B、酱油的pH为4~5,小于7,溶液呈酸性,故选项错误。
C、牛奶的pH为6~7,溶液呈酸性或中性,故选项错误。
D、牙膏的pH为8~9,大于7,显碱性,故选项正确。
故选:D。
【变式3-3】(2023•凤城市模拟)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化学。请回答下列问题: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请从微观角度分析闻到花香的原因: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
(2)风力发电站通过电线将电输送到千家万户,铜是用作电线的常见材料,是利用了铜的延展性和 导电 性;
(3)刚装修好的房屋内含有甲醛,除通风外还可在室内放置 活性炭 吸附异味。
(4)某消毒液稀释后pH=6,则稀释前其pH < (填“>”、“=”或“<”)6。
【答案】(1)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2)导电;
(3)活性炭;
(4)<。
【分析】(1)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2)根据金属的性质和用途分析;
(3)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
(4)根据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来分析。
【解答】解:(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从微观角度分析闻到花香的原因: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2)铜是用作电线的常见材料,是利用了铜的延展性和导电性;
(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颜色和异味;
(4)某消毒液稀释后pH=6,显酸性,且酸性减弱,则稀释前其pH<6。
故答案为:(1)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2)导电;
(3)活性炭;
(4)<。
1.(2022秋•安平县校级期末)向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红色褪去变为无色,此时溶液的pH可能是( )
A.5B.9C.12D.13
【答案】A
【分析】根据向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红色褪去变为无色,溶液可能显中性,也可能显酸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向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红色褪去变为无色,溶液可能显中性,也可能显酸性,此时溶液的pH可能等于7或小于7,观察现象A符合要求。
故选:A。
2.(2023秋•宁阳县期中)盐酸和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钡溶液发生反应时,溶液pH变化如图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点时,溶液中只含有两种溶质(酚酞除外)
B.y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
C.z点时,溶液呈现无色
D.该实验是向稀盐酸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
【答案】D
【分析】A、根据x点时溶液的pH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y点时溶液的pH等于7,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z点时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图像中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x点时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氢氧化钡有剩余,x点时,溶液中只含有氢氧化钡、氯化钡两种溶质(酚酞除外),故选项说法正确。
B、y点时溶液的pH等于7,显中性,y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z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显酸性,z点时,溶液呈现无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图像可知,pH开始时大于7,逐渐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该实验是向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入稀盐酸,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3.(2023•金溪县校级模拟)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相关量之间关系的是( )
A.B.′
C.D.
【答案】C
【分析】根据往氢氧化钙中加入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进行分析。
【解答】解:A、氢氧化钙和盐酸的本质反应是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钙离子没参与反应,数目不变,A错误;
B、没有加入盐酸时,溶液中不存在氯化钙,随着反应的进行,氯化钙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氯化钙的质量最大,继续加入盐酸相当于对氯化钙进行稀释,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会逐渐减小,B错误;
C、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pH>7,加入盐酸后,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中性的氯化钙和水,溶液的碱性逐渐减弱,pH逐渐减小,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为中性,pH=7,继续加入稀盐酸,溶液显酸性,pH<7,C正确;
D、氢氧化钙溶液的溶剂是水,加入盐酸之前溶液中有水,加入稀盐酸后,水的量增加,增加的包括盐酸中的水和生成的水,恰好完全后,再继续加入稀盐酸,只增加盐酸中的水,所以开始的变化趋势大,后来的变化趋势要小,故D错误。
故选:C。
4.(2023秋•烟台期中)为恰好中和某强碱溶液,需用一定量的硫酸,如果改用等质量等浓度的盐酸,反应后溶液的pH为( )
A.大于7B.小于7C.等于7D.等于0
【答案】B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硫酸、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判断完全反应后剩余的是哪一种溶液,结合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反应中消耗硫酸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关系如下:
H2SO4+2NaOH═Na2SO4+2H2O
98 80
可知,98份质量的硫酸与80份质量的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反应中消耗盐酸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关系如下:
HCl+NaOH═NaCl+H2O
36.5 40
可知,36.5份质量的氯化氢与40份质量的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即73份质量的氯化氢与80份质量的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则如果改用等质量等浓度的盐酸,充分反应后,盐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溶液的pH<7。
故选:B。
5.(2022秋•历城区期末)某同学在常温下进行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并利用数字传感器借助计算机绘制出了溶液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开始烧杯中盛的是氢氧化钠溶液
B.在该反应过程中溶液里Na+数量没有减少
C.在b点时烧杯中的溶液呈中性
D.在a点时烧杯中的溶质是HCl、NaCl
【答案】D
【分析】A、根据图象中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a点时溶液的pH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pH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开始烧杯中盛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B、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在该反应过程中溶液里Na+数量没有减少,故选项说法正确。
C、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在b点时烧杯中的溶液呈中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D、a点时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在a点时烧杯中的溶质是NaOH、NaCl,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6.(2023•崇明区二模)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水的质量、氢氧化钠质量、硫酸钠质量随稀硫酸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代表氢氧化钠
B.加入m克稀硫酸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C.a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种类为三种
D.b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锌粒,有气泡产生
【答案】C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由图像可知甲的质量随加入硫酸的质量增多而减少最终变为0,故判断甲表示氢氧化钠;如图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乙的质量还在增加,说明乙是水,因为所加入的稀硫酸中含有水,随着加入稀硫酸的增多水的质量也在变大。而丙在氢氧化钠变为0后质量不再增加说明丙是生成的硫酸钠。
【解答】解:A、根据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由图像可知甲的质量随加入硫酸的质量增多而减少最终变为0,故判断甲表示氢氧化钠,故A正确;
B、根据分析,甲表示氢氧化钠,如图加入m克稀硫酸时,氢氧化钠的质量刚好变为0,说明此时恰好完全反应,故B正确;
C、如图a点时表示氢氧化钠未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含有生成的硫酸钠以及剩余的氢氧化钠两种溶质,故C错误;
D、如图b点为加入硫酸过量的时候,此时溶液中含有硫酸显酸性,硫酸与锌粒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所以b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锌粒,有气泡产生,故D正确。
故选:C。
7.(2023•无锡)下列概念之间存在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
A.AB.BC.CD.D
【答案】B
【分析】根据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的三种关系:包含关系、并列关系、交叉关系,如图所示关系为交叉关系,结合所涉及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如图所示关系为交叉关系。
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故选项错误。
B、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反应;有些化合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有些不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中有的属于化合反应,有的不属于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属于交叉关系,故选项正确。
C、碱溶液显碱性,属于碱性溶液中的一种,两者之间属于包含关系,故选项错误。
D、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属于并列关系,故选项错误。
故选:B。
8.(2023秋•龙口市期中)部分水果及饮料的pH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瓜汁显碱性
B.橘子汁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
C.柠檬的酸性大于橘子
D.苏打水显酸性
【答案】C
【分析】根据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西瓜汁的pH为6,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B、橘子汁的pH为3~4,小于7,显酸性,滴入酚酞,溶液不变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C、柠檬的pH为2~3,橘子的pH为3~4,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则柠檬的酸性大于橘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苏打水的pH为8~9,大于7,显碱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9.(2023秋•牟平区期中)(多选)在利用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图中a点溶液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
B.把图中c点所示溶液蒸干,得到一种固体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钾溶液逐滴加入盐酸溶液中
D.由b点到c点的变化过程中,氯化钾的质量保持不变
【答案】BD
【分析】A、根据a点时溶液的pH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c点时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图像中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由b点到c点的变化过程中,是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稀盐酸,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a点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向图中a点溶液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变蓝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B、c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NaCl,盐酸具有挥发性,把图中c点所示溶液蒸干,得到一种固体,该固体是氯化钠,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图像可知,pH开始时大于7,逐渐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钾溶液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b点到c点的变化过程中,是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稀盐酸,氯化钾的质量保持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D。
10.(2023秋•钢城区期中)(多选)将一定量的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如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溶液的pH不变
B.当滴入稀盐酸量较少时,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NaOH、NaCl、HCl三种物质
C.图乙表示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
D.该反应的实质是Na⁺和Cl⁻结合生成NaCl
【答案】ABD
【分析】根据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结合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溶液的pH大于7,将一定量的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碱性逐渐减弱,反应前后,溶液的pH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B、当滴入稀盐酸量较少时,氢氧化钠可能有剩余,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NaOH、HCl不可能同时存在,故选项说法错误。
C、图乙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表示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BD。
11.(2023春•新乡期中)如图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的过程中pH变化曲线图。
(1)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mg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 NaCl和HCl 。
(2)若将100g稀盐酸换成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硫酸,则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仍为ng时,充分反应后溶液的pH 大于 7(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1)NaCl和HCl;
(2)大于。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m点时,溶液pH<7分析;
(2)根据反应的氯化氢和氢氧化钠的质量比,反应的硫酸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分析。
【解答】解:(1)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m点时,溶液pH<7,稀盐酸还未完全反应,所以溶质是HCl和NaCl;故答案为:NaCl和HCl;
(2)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NaOH+HCl=NaCl+H2O,参加反应的氯化氢和氢氧化钠的质量比为:36.5:40,故消耗100g×7.3%=7.3g的HCl,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为8g,若将100g稀盐酸换成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硫酸,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2NaOH+H2SO4=Na2SO4+2H2O,参加反应的硫酸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为:98:80,则消耗8g氢氧化钠,需要硫酸的质量为9.8g,而硫酸的质量为7.3g,故氢氧化钠过量,故反应后溶液的pH大于7。故答案为:大于。
12.(2023•巴东县模拟)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厨房里常用的调味品是加碘食盐,这里的“碘”指的是 元素 (填“元素”或“原子”)。
(2)公共场所常用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NaClO)加水稀释后进行消毒。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1 。
(3)利用胃舒平(主要成分是Al(OH)3)治疗胃酸过多的原理是 Al(OH)3+3HCl=AlCl3+3H2O (用化学用语填空)。
【答案】(1)元素;
(2)+1;
(3)Al(OH)3+3HCl=AlCl3+3H2O。
【分析】(1)根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进行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化合价的分析;
(3)根据氢氧化铝与盐酸的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解:(1)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则加碘食盐中的“碘”指的是元素。
(2)在NaClO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1+x+(﹣2)=0,解得x=+1。
(3)胃酸的主要成分为盐酸,氢氧化铝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OH)3+3HCl=AlCl3+3H2O。
故答案为:
(1)元素;
(2)+1;
(3)Al(OH)3+3HCl=AlCl3+3H2O。
13.(2023•长岭县二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古代用墨书写的字画长久不褪色,其原因是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
(2)室温下,分别向盐酸、NaOH溶液和NaCl溶液中加入一定量水稀释后,溶液的pH变大的是 盐酸 。
(3)如图表示古人类“击石取火”,从燃烧条件分析被打出火星的作用是 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
【答案】(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2)盐酸;
(3)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分析】(1)根据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分析。
(2)根据加水稀释时溶液酸碱性的变化分析。
(3)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解答】解:(1)古代用墨书写的字画长久不褪色,其原因是常温下,碳单质化学性质稳定,不容易参加反应;
(2)盐酸加水被稀释后,酸性减小,pH变大;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后,碱性变小,pH变小;氯化钠溶液显中性,加水稀释后,溶液依旧显中性,pH不变;
(3)击石取火通过摩擦做功转化为内能,敲打出火星,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燃烧。
故答案为:(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2)盐酸;
(3)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14.(2023•吉州区模拟)化学的繁荣发展是无数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1)张青莲测定的铟的相对原子质量被国际采用为新标准。如图为铟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图中x= 18 ,铟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14.8 ,在化学反应中,In2(SO4)3读作 硫酸铟 。
(2)屠呦呦利用乙醚代替水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可推测青蒿素在乙醚中的溶解度 > (填“>”“<”或“=”)在水中的溶解度。
(3)史一安发明的“史氏环氧化反应”是世界有机催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①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 化学性质 均不改变。
②史氏环氧化反应一般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下列pH范围适宜的是 C (填序号)。
A.1~2
B.5~6
C.7~8
D.13~14
【答案】(1)18;114.8;硫酸铟;
(2)>;
(3)化学性质;C。
【分析】(1)根据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由元素周期表一格知,最下方的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金属元素和原子团(除氢氧根外)组成的物质,读为“某酸某”进行分析;
(2)根据用乙醚代替水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进行分析;
(3)①根据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进行分析;
②根据pH<7,溶液显酸性,pH=7,溶液显中性,pH>7且接近于7显弱碱性进行分析。
【解答】解:(1)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即2+8+x+18+3=49,x=18;由元素周期表一格知,最下方的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故铟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4.8;金属元素和原子团(除氢氧根外)组成的物质,读为“某酸某”,故In2(SO4)3读作硫酸铟;
(2)用乙醚代替水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可推测青蒿素在乙醚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3)①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
②pH<7,溶液显酸性,pH=7,溶液显中性,pH>7且接近于7显弱碱性,故选:C。
故答案为:(1)18;114.8;硫酸铟;
(2)>;
(3)化学性质;C。
15.(2023秋•香坊区校级期中)某化学兴趣小组三位同学在学习了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分别结合自己在实验室中所做的实验,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图像描述。图A是实际操作图,图B是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图,图C是微观粒子结合过程的示意图。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图A、图B可知,该实验是将 稀硫酸 滴到另一种溶液中;
(2)图B中b点溶液中溶质是 NaOH、Na2SO4 ;
(3)写出图C中方框内乙粒子的符号 ;
(4)由此总结概括酸碱反应的微观实质:酸溶液中的 氢离子 和碱溶液中的 氢氧根离子 结合生成 水分子 。
【答案】(1)稀硫酸;
(2)NaOH、Na2SO4;
(3);
(4)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水分子。
【分析】(1)根据图像中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b点溶液的pH大于7,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图像可知,pH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2)b点溶液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硫酸有剩余,溶液中溶质是NaOH、Na2SO4。
(3)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生成硫酸钠的化学式为Na2SO4,甲是钠离子,乙是硫酸根离子,其离子符号为。
(4)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故答案为:
(1)稀硫酸;
(2)NaOH、Na2SO4;
(3);
(4)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水分子。
①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②逐滴滴加稀盐酸,并振荡
③将无色溶液蒸发
溶液变红(溶液显碱性)
溶液红色逐渐变浅,直到恰好变为无色
得到白色晶体(有新物质生成)
A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氧化铁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C向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粉
D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洗洁精
洁厕灵
炉具清洁剂
活氧彩漂
污渍爆炸盐
功能:清除油污
有效成分:盐酸
有效成分:氢氧化钠
有效成分:过氧化氢
有效成分:过碳酸钠
物质
肥皂水
牙膏
西瓜汁
洁厕灵
pH
10.2
8.5
5.8
1.4
体液
胃液
唾液
血液
尿液
pH
0.9~1.5
6.6~7.1
7.35~7.45
5.0~7.0
选项
A
B
C
D
概念
X
单质
氧化反应
碱溶液
中和反应
Y
化合物
化合反应
碱性溶液
分解反应
化学人教版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精品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化学人教版<a href="/hx/tb_c987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精品当堂检测题</a>,文件包含101常见的酸和碱考点解读原卷版docx、101常见的酸和碱考点解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3 溶液的浓度精品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a href="/hx/tb_c76882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3 溶液的浓度精品复习练习题</a>,文件包含93溶液的浓度考点解读原卷版docx、93溶液的浓度考点解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2 溶解度精品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a href="/hx/tb_c986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2 溶解度精品复习练习题</a>,文件包含92溶解度考点解读原卷版docx、92溶解度考点解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