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提高练习(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430846/0-170937438488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提高练习(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430846/0-170937438496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提高练习(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430846/0-170937438499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出师表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出师表习题,共13页。
(一)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易①曰:“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②,厚之至也。”君县禄③以待之,臣竭力以报之;逮④臣有不测之功,则主加之以重赏,如主有超异之恩,则臣必死以复之。孔子曰:北方有兽,其名曰蟨[jué],前足鼠,后足兔,是兽也,甚矣其爱蛩蛩巨虚⑤也,食得甘草,必啮⑥以遗蛩蛩巨虚,蛩蛩巨虚见人将来,必负蜃以走。蟨非性之爱蛩蛩巨虚也,为其假足之故也,二兽者亦非性之爱蟨也,为其得甘草而遗之故也。夫禽兽昆虫犹知比假⑦而相有报也,况于士君子之欲与名利于天下者乎!夫臣不复君之恩而苟营⑧其私门,祸之源也;君不能报臣之功而惮刑赏者,亦乱之基也。夫祸乱之原基,由不报恩生矣。
(选自刘向《说苑卷六·复恩》,有删改)
【注释】①[易]指古代典籍《易经》。②[德]报答、感激。 ③[县禄]给予俸禄。县,“悬”的古字。④[逮]到了。⑤[蛩qióng蛩巨虚]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蛩蛩与巨虚是形影不离的二兽。⑥[啮]咬。⑦[比假]互相亲近、帮助。⑧[营]谋求。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皆以美于徐公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恐托付不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D.必啮以遗蛩蛩巨虚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2)必负蜃以走。
3.【乙】文以蛩蛩巨虚与蜃的故事为喻,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做人之道,而【甲】文中的诸葛亮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此道。请说说这个“道”是什么,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给你的启示。
(二)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
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④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⑤;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⑥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有删改)
【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⑥连:率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悉:
(2)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晓
(3)战胜而不予人功 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C.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向宠管理“宫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
D.乙文中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并让他们各得其所。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三)
【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乙】
夫君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①,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②则不能励精,险躁③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④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注释】①广才:增长才干。②淫慢:放纵懈怠。③险躁:轻薄浮躁。④意:意志。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后值倾覆: ( )
(2)遂许先帝以驱驰: ( )
(3)静以修身: ( )
(4)悲守穷庐: ( )
2.翻译下列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1)咨臣以当世之事
(2)险躁则不能治性
4.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诸葛亮脍炙人口的名篇。甲文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忠心可鉴;乙文则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待殷切。
B.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刚柔相济,富有音韵美;乙文则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
C.甲文内容丰富,情深辞切,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启发后主励精图治;乙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
D.甲文可以看出作者心忧汉室,劝后主广开言路,纳谏治国;乙文体现作者情操高洁,教育儿子修身养性,淡泊明志。
5.乙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6.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几乎是神的化身。你了解的诸葛亮还具有哪些可贵品质?他的这些品质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任写两点谈启示)
(四)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①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原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增邑,并前二千九百户。四年,朝洛阳,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真薨,谥曰元侯。(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释】①真,指曹真,三国时魏国名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躬耕与南阳 躬: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③帝遣真督诸军军郿 军:
④迁大司马 迁: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咨臣以当世之事 不以物喜
B、以伤先帝之明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真以亮惩于祁山 行者休于树
D、帝从其计 其真无马邪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4.甲文中诸葛亮说“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为此,他采取了哪些行为?请根据乙文作答。
5.依据选文,分别概括诸葛亮和曹真的特点。
(五)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
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④,又虎视淮阴⑤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朝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⑥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⑦,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勋。”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①郗(xī)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②苻(fú)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③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④梁、岐:地名。 ⑤淮阴:地名。⑥桓宣武:即桓温,东晋征西大将军。⑦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1、翻译划线的字词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
(2)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
(3)郗超与谢玄不善 ( )
(4)既已狼噬梁、岐( )
2、译句: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3、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断句。(只断两处)
大 功 既 举 人 咸 叹 超 之 先 觉 又 重 其 不 以 爱 憎 匿 善
4、【乙】文中郗超认为谢玄一定能完成北讨苻坚的重任,他的根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5、在【甲】【乙】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良品质。请根据文段的内容对两人作简要评价。
诸葛亮:
郗超:
(六)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
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徽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①之。庶谓备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备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
[注释]①器:器重。
1.[甲]文作者正是[乙]文中司马徽、徐庶口中的“ ”,[甲]文节选自他写的《 》。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甲]文第二段中“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的“此”,在文中重点指的是“ , ”。
4.解释[乙]文中加点词。
(1)君与俱来( )
(2)由是诣亮( )
5.下列对[乙]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人能马上召见,不能弯腰向他表示屈服。
B.这个人能马上召见,而不能让他降低身份来。
C.这个人可以去见他,不能弯腰向他表示屈服。
D.这个人可以去见他,而不能让他降低身份来。
6.[甲]文中的“先帝”指的就是[乙]文中的 ;两文中都提到“□□□□”(填入成语)的事迹,由此可见他是 的人。
【补充注释】
时务: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观形势。俱:一起,共同。
就:接近,靠近。枉驾:敬辞,屈尊相访。请对方往访他人。
顾:拜访。诣:拜访。凡:总共。
(七)
【甲】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丙】
孤①始举孝廉②,年少,自以本非岩穴③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④,平心选举,违⑤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注]①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称。②孝廉:举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③岩穴:这里指名士隐居之处。④除残去秽:指去除残暴的官吏、污浊的政治和愚昧的习俗。⑤违迕:触犯,得罪。
1.【甲】诗的作者曹操,【乙】文的作者 (人名 ),他们都是 时期的人。
2.解释文中加点词。
(1)东临碣石( )
(2)遂许先帝以驱驰( )
3.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
4.对【丙】文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曹操希望担任郡守的远大志向和作为。
B.写出了曹操担任郡守之后,希望能有所作为。
C.写出了曹操希望担任郡守之后能够有所作为。
D.写出了曹操希望凭借郡守的权力而闻名天下。
5.下列对以上诗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描写了山岛的高峻与大海的广阔的特点。
B.【乙】文写出了作者的身世和二十一年的痛苦经历。
C.【丙】文通过叙述往昔的作为,表达了悔恨之情。
D.【甲】诗最后两句与这首诗歌内容没有任何关系。
6.【甲】诗表达了诗人 的志向,这在【丙】文中“ ”句子也有所体现;【乙】文中“先帝”是指 , 作者追叙往事,意在表达 情感。
【补充注释】
为……所:被。
为:担任。
故:所以,因此。
常侍:指朝廷中专权的宦官。
致:招致。
(八)
【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辣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丙】
初,操壮关羽之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使张辽以其情问之,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耳。”辽以羽言报操,操义之。及羽杀颜良,操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刘备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操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1.【甲】诗是曹操的《 》,【乙】文作者是 。
2.对【甲】诗【乙】文的理解,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描写秋日沧海壮阔的景象。
B.【乙】文详述平定南乱的艰苦历程。
C.【甲】诗作者表达报效国家的壮志。
D.【乙】文作者满怀临危受命的焦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4.解释【丙】文中的加点词。
(1)使张辽以其情问之( )
(2)吾极知曹公待我厚( )
5.对【丙】文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关羽尽力封存了曹操的赏赐,拜见并上书后辞别。
B.关羽尽力封存了曹操的赏赐,写信(向曹操)辞别。
C.关羽把曹操的赏赐全部封存,拜见并上书后辞别。
D.关羽把曹操的赏赐全部封存,写信(向曹操)辞别。
6.下面是三位同学围绕“三国英雄”展开的讨论,请将他们的对话补充完整。
同学一:【乙】文作者是名垂青史的英雄,他在【乙】文中表达了 之情,感人至深。
同学二:读了【丙】文,我认为曹操是英雄。他厚待与刘备“誓以共死”的关羽,真是一个 的大人物。
同学三:关羽也是英雄。由【丙】文中“奔刘备于袁军”和“ ”这两件事,可见其知恩图报,令人钦佩。
【补充注释】
壮:认为勇敢。使:派,派遣。
极:极其,非常。去:离开。
报:回复,报告。尽:全都。
书:书信。左右:旁边的人。
(九)
甲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
晏元献①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②。适值帝御试进士③,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晏元献:即晏殊,宋朝人,官至宰相。②阙下:此指朝廷。③御试进士:由皇帝亲自主考的科举制度。
1.甲段节选自课文《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晏元献公为童子时( )
(2)上极爱其不隐(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诸葛亮自叙生平及以身许国的经历是告诉后主自己精诚报效先帝的原因。
B.第①段中诸葛亮概述二十一年不平凡的历程,以表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奋发图强。
C.第②段中诸葛亮希望后主能支持攸之、祎、允等一起随他率师北伐。
D.第②段诸葛亮表达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5.晏元献“乞别命题”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回答)
6.晏元献是一个 、 的人。
【补充注释】
为:是。适值:只好赶上。
令:让。尚:尚且,还。极:非常,很。
(十)
【甲】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出师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丙】
宋必达,湖北黄州人。……康熙十三年,耿精忠①叛,自福建出攻掠旁近地,江西大震、群贼响应。宁都故有南、北二城,南民北兵。必达曰:“古有保甲、义勇、弓弩社,民皆可兵也。王守仁②破宸濠③尝用之矣。”如其法训练,得义勇二千。及贼前锋薄城下,营将邀必达议事,曰:“众寡食乏,奈何?”必达曰:“人臣之义,有死无二。贼本鸟合,掩其始至,可一鼓破也。”营将遂率所部进,贼少却,必达以义勇横击之,贼奔。
[注释]①耿精忠:清朝靖南王,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下诏撤“三藩”,耿精忠反,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②王守仁: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③宸濠:指明武宗正德十四年由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
1.甲诗的作者是 ,乙文是 (朝代)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写给皇帝的一封谏书。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宁都故有南、北二城( )
(2)及贼前锋薄城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4.下列对【丙】文中的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军人多,但食物匮乏,现在该怎么办?
B.我军人多,但食物匮乏,能对付叛军吗?
C.叛军人多,我军人少,且食物匮乏,现在该怎么办?
D.叛军人多,我军人少,且食物匮乏,能对付叛军吗?
5.诗文所谈及的时局有相似之处,【甲】诗中南宋是“ ”,【乙】文中蜀汉是“ ”,【丙】文中宋必达也经历了“耿精忠叛”这场祸乱。面对艰难的处境,【甲】诗的作者传递出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丙】文中宋必达则体现 的品质,而他们这样的人,正是【乙】文中作者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亲近的“ ”。
6.下列对所选诗文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三篇诗文都彰显了忠孝仁义的民族传统。
B.这三篇诗文都塑造了敢于直谏的忠臣形象。
C.这三篇诗文都明确了亲贤远佞的治国方针。
D.这三篇诗文都表达了忠君爱国的价值追求。
【补充注释】
故:过去,原来。
保甲: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创设的一种制度。十家为保,五十家为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保及大保各有长。家两丁以上,选一人为保丁,兵器非禁者,听用。
义勇:古代州郡乡里自募的兵。
如:像。
及:等到。
薄:靠近,逼近。
寡:少。
乏:缺乏,缺少。
奈何:怎么办。
却:退却,后退。
附:参考答案
(一)
1. D
2.(1)希望竭尽我低下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
(2)(蛩蛩巨虚)一定背上蟨逃跑。
3.道是知恩必报。启示:略(联系生活实际,启示)
(二)
1.(1)悉:都,全部。(2)晓:通晓,知晓。(3)予:给予。
2.(1)先帝称赞向宠有能力,因此大家商议推举向宠担任都督。
(2)项羽有谋臣范增却不能够重用他,这就是项羽被我擒住的原因啊。
3.C【解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宫中”之事,向宠管理“营中”之事。
4.相同之处:他们都重视人才;且知人善任、用人所长;
不同之处:诸葛亮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三)
1.(1)遇到,正好碰到(2)比喻奔走效力(3)用来(4)穷困之人居住的房屋
2.(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急患难之间(我)受到委任。(译对“受任”“于”两个核心词给1分;译对“奉命”“危难”两个核心词给1分)
(2)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坚定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译对“非学”、“广才”给1分;译对“非志”、“成学”给1分)
3.(1)咨臣/以当世之事 (2)险躁/则不能治性
4.“驰”与“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告诫儿子珍惜光阴,坚定意志。(能写出“驰”与“去”所形容的状态及表达效果,意思接近即可)
5.忠心耿耿,知恩图报,心系家园,以天下为己任,教子修身明志,重视德行等。
现实意义:现代社会有些孩子不知感恩,诸葛亮知恩图报的品质是一种美德,令人敬佩。
6.诸葛亮爱家爱子、重视孩子德行的情怀令人感动等。(写两点品质给1分,同时谈出启示给满分)
(四)
1.①亲自 ②身份卑微,目光短浅 ③驻扎 ④升迁,升职
2.C
3.①(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追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达。
②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果然攻打陈仓,(曹军)已有准备,(蜀军)不能攻克。
4.采取的行动:诸葛亮围祁山;亮果围陈仓;蜀连出侵边境
5.诸葛亮:谦虚谨慎、勇于担当、忠心耿耿、知恩图报。
曹真:富有战略眼光、爱护士卒、战功卓著。
(五)
1、简拔:选拔。淑均:善良平正。善:好。狼:像狼一样。
2、(1)皇宫中和朝廷中(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2)我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府中,发现他任用人才,都能尽量发挥别人的本领。即使是小事,也能尽到自己的责任。
3、大 功 既 举 /人 咸 叹 超 之 先 觉 / 又 重 其 不 以 爱 憎 匿善。
4、郗超曾与谢玄共事,发现谢玄使用人才得当,做事细致,能使各人都发挥出他们的才干。(意思对即可)
5、评价诸葛亮能扣住“公平严明、知人善任、亲贤远佞”来答即可。评价郗超能扣住“发现人才眼光独到、力排众议推荐人才、不计个人恩怨、心胸宽广”来答即可。
(六)
1.诸葛孔明(或:孔明、伏龙、卧龙等,2分;如写“诸葛亮”则得1分) 出师表(2分)
2.因此(先帝)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4分,“故”“临崩”“以……”及补充主语各1分)
3.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3点答对任2点,得2分;多抄得1分)
4.(1)一起,一同 (2)拜访
5.D
6.刘备三顾茅庐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爱惜人才(各2分)
(七)
1.诸葛亮 三国
2.到达 奔走效劳
3.在这乱世中苟且保全了性命活了下来。(倒装、关键词“全”)
4.C
5.A
6.统一国家、建功立业 以建立名誉 刘备 报先帝忠陛下
(八)
1.观沧海 诸葛亮
2.A D
3.(我)担心先帝对我的托付没有效果,以致伤害了先帝的英明。
4.(1)派\派遣 (2)最\极其\非常
5.D
6.(1)报先帝而忠陛下(意思对即可) (2)爱才惜才,宽厚(3)杀颜良
(九)
1.《出师表》
2.(1)是 (2)很、非常
3.(我)因此非常感激,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
4.C
5.晏元献十天前已做过这个题,草稿也在。
6.诚实、有才、自信等
(十)
1.文天祥 三国
2.过去,原来 等到
3.那么国家的兴隆,可计算着日子到来了。(关键词:计 句子通顺)
4.C
5.山河破碎 危急存亡 舍生取义(镇定自若) 贤臣
6.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海燕课时作业,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下列加点词属于贬词褒用的一项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指出下面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出师表精品随堂练习题,文件包含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出师表精品随堂练习题,文件包含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教师版docx、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