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
注意事项:
1.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须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上的“填涂样例”和“注意事项"。
一、选择题(共15题,共40分。其中第1~10题,每题2分;第11~15题,每题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 下图为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②③分别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的参与
B. 图中b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环境以及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 ④可表示葡萄糖等营养物质,⑤可表示尿素等代谢废物
D. 该图表明细胞需要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目图示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①表示食物的消化吸收,需要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②表示二氧化碳排出体外,需要通过呼吸系统才能完成;③表示代谢废物排出体外,需要泌尿系统来完成;④表示养料和氧气进入细胞;⑤表示代谢废物排出细胞。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液。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①表示食物的消化吸收,需要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②表示二氧化碳排出体外,需要通过呼吸系统才能完成;③表示代谢废物排出体外,需要泌尿系统来完成,A正确;
B、图中组织液b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环境,组织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C、图中④表示养料和氧气进入细胞,⑤表示代谢废物排出细胞,C正确;
D、图示表明,组织细胞需要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
故选B。
2. 大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缺乏5-HT可引起抑郁症,盐酸帕罗西汀(PX)是一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5-HT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B. 发挥作用后5-HT被降解或以胞吞方式回到突触小体
C. 突触间隙中5-HT含量的调控存在负反馈调节
D. 推测PX可能通过抑制5-HT转运体的作用,提高突触间隙中5-HT的浓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兴奋传到突触前膜刺激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打开离子通道,钠离子大量内流,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单向传递。
【详解】A、图中5-HT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A正确;
B、胞吞不需要载运蛋白参与,而题图中5-HT发挥作用后会被5-HT转运体回收进细胞,B错误;
C、当突触间隙中5-HT含量过多时,其与5-HT突触前受体结合通过过程③抑制5-HT的释放为了防止5-HT的过多释放导致突触后膜过度兴奋,使5-HT的含量处于一个稳定的范围内,该过程是负反馈调节,C正确;
D、根据图示推测PX可能通过抑制5-HT转运体的作用,提高突触间隙中5-HT的浓度使突触后所以兴奋而治疗抑郁症,D正确。
故选B。
3. 遵守交规,文明出行,才能保证交通安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遇见红灯停”属于条件反射,该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 兴奋的传导和传递需要时间,骑行过快会来不及避开障碍
C. 乱鸣喇叭使路人受到惊吓,路人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
D. 因酒精麻醉脑干,醉驾司机身体失衡,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答案】D
【解析】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遇见红灯停”属于条件反射,是后天通过学习形成的反射,该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
B、兴奋的传导和传递需要时间,骑行过快反射还没有完成信号传递,会导致来不及避开障碍,B正确;
C、乱鸣喇叭使路人受到惊吓,路人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心率加快,C正确;
D、躯体平衡中枢位于小脑,不在脑干,D错误。
故选D。
4. 支原体可引起支原体肺炎,下图表示支原体侵入人体后发生的免疫反应。图中数字表示免疫细胞,字母表示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首次注射疫苗时③可来自于②和④
B. ①②都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
C. ②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和b的作用
D. ①②⑤⑥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①是辅助性T细胞,②是B细胞,③是浆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⑤⑥是细胞毒性T细胞,⑦是记忆T细胞,a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受体,b是细胞因子,c是抗体。
【详解】A、首次注射疫苗时③只能来自于②,A错误;
B、①辅助性T细胞,②B细胞,它们都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和分化,B正确;
C、B细胞的激活需要两个信号,第一个信号是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同时B细胞活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C正确;
D、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①辅助性T细胞、②B细胞、⑤⑥细胞毒性T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D正确。
故选A。
5. 下列关于生长素合成、分布、运输及生理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对植物的根、芽、茎只有促进作用,没有抑制作用
B. 单侧光会刺激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并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 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运输过程中会消耗能量
D.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抑制乙烯的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1、茎的向光性:单侧光→尖端→影响生长素运输→尖端以下部位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生长不均匀(背光侧快)→向光弯曲。可见:向光性产生的内部因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外部因素是单侧光的照射。
2、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
【详解】A、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对植物的根、芽、茎都有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A错误;
B、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不需要光照,单侧光会刺激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B错误;
C、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运输为主动运输,运输过程中会消耗能量,C正确;
D、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D错误。
故选C。
6.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应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样计数
B. 应先滴加样液后再盖盖玻片
C. 本实验需要单独设置对照实验
D. 1mL酵母菌培养液中菌体数约为3.0×107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抽样检测法的操作: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详解】A、取样时应该震荡培养液,使酵母菌混合均匀,A错误;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的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B错误;
C、本实验前后形成了对照,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实验,C错误;
D、据图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数为12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12×25÷(0.1×10-3)×10=3×107(个),D正确。
故选D。
7. 可利用林窗(砍伐后在林冠层形成的空隙)对人工林进行自然化改造,以提高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图是某人工林不同大小的林窗对土壤小动物类群数及平均密度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借助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对土壤小动物进行观察
B. 林窗面积减小,林下土壤小动物的数量增加
C. 砍伐成树降低了林木郁闭度,有助于林下植物的生长
D. 分析数据推测,中型林窗是该人工林改造的最佳方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详解】A、土壤中小动物种类比较多,可使用肉眼观察、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观察,进行动物种类的鉴定,A正确;
B、如图,纯林和小型林窗林下土壤小动物类群数及平均密度都较低,小动物的数量减少,B错误;
C、林木的郁闭度会影响光照强度,砍伐成树降低了林木郁闭度,有助于林下植物的生长,C正确;
D、分析数据推测,中型林窗的土壤小动物类群数及平均密度均较高,是该人工林改造的最佳方案,D正确。
故选B。
8. 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施垃圾分类处理能够增大生态足迹
B. 可回收垃圾的再次利用,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 厨余垃圾可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为植物提供有机物
D. 废旧灯管若处理不当,有害物质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
【答案】D
【解析】
【分析】垃圾分类处理后,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既减少了污染,又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详解】A、实施垃圾分类,减小对环境影响,可减小生态足迹,A错误;
B、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物质资源的重复利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
C、厨余垃圾可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为植物提供无机物,植物不能直接利用有机物,C错误;
D、废旧灯管若处理不当,有害物质可通过食物链进行富集,在最高营养级体内富集的毒素最多,D正确。
故选D。
9. 2021年云南多地持续高温干旱、汛期降雨量减少,有一群亚洲象发生北迁,该种群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是影响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B. 迁入和迁出是影响亚洲象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C. 该种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3.82×103J·m-2·a-1
D. 持续高温干旱可能使亚洲象原栖息地的K值下降
【答案】A
【解析】
【分析】像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像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对亚洲象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无关,是影响亚洲象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
B、由题目所给信息可以直接推出迁入和迁出是影响亚洲象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B正确;
C、该种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摄食量-粪便量-呼吸作用散失量=1.586×104-9.51×103-2.53×103=3.82×103J.m-2.a-1,C正确;
D、K值大小取决于环境,持续高温干旱可能使亚洲象原栖息地的K值下降,D正确。
故选A。
10. 红河州哈尼梯田部分地区试行稻一鱼—鸭的生态种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鸭捕食害虫,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B.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
C. 与传统模式相比,该模式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D. 该模式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提高经济效益,遵循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答案】A
【解析】
【分析】稻、鸭、鱼混合种养,是一种综合稻、鱼(萍)混合种养模式与稻、鸭混合种养模式优点发展起来的高效、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在特定条件下,利用稻、鸭、鱼三种不同生物之间生长特性的时空差异,控制相互间的不利影响,建立稻、鸭、鱼同田共生系统,实现水田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持续生产的好模式。
【详解】A、鸭捕食害虫,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不断循环的过程,B正确;
C、稻一鱼一鸭生态种养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C正确;
D、该生态模式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D正确。
故选A。
11. 根据人的红细胞表面是否具有RhD蛋白,血型可分为Rh阳性(Rh+)和Rh阴性(Rh-)。当Rh-母亲怀Rh+胎儿时,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RhD蛋白可以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抗体。再次怀Rh+胎儿时,该抗体可进入胎儿的循环系统,造成新生儿溶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Rh+胎儿的血清中存在自身产生的RhD抗体
B. Rh-母亲第一胎怀Rh胎儿时,胎儿会发生溶血造成流产
C. Rh-母亲受RhD蛋白刺激后,浆细胞增殖分泌RhD抗体
D. Rh-母亲初次分娩Rh+胎儿后,及时注射RhD抗体,可预防下一胎发生溶血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题意可知:第一胎一般无临床症状,是因为第一胎胎儿红细胞或RhD蛋白进入母体是少量的,并且大多数是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期进入母体的,此时母体产生的抗体较少,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系统的就更少了,所以不易发生新生儿溶血;但当这位母亲第二次怀孕时,胎儿的红细胞或RhD蛋白再次进入母体,引起二次免疫,母体会产生更多的RhD抗体,此时的抗体也更容易进入胎儿循环系统,也就更容易导致新生儿溶血。
【详解】A、若血液中存在RhD抗体,则会与红细胞表面的RhD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使红细胞凝集发生溶血,故Rh+胎儿的血清中不存在抗RhD抗体,A错误;
B、根据题干中“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RhD蛋白可以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抗体”,生一孩时,胎儿的红细胞或RhD蛋白进入母体量少,免疫反应较弱,母体产生的抗体较少,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系统更少,不易发生新生儿溶血,B错误;
C、Rh-母亲受RhD蛋白刺激后,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分泌RhD抗体,C错误;
D、临床上为了预防第二胎新生儿发生溶血,可以在该母亲分娩第一胎后短时间内为其注射抗RhD抗体,以消耗掉进入母体RhD蛋白,从而使母体内不发生针对RhD蛋白的初次免疫,D正确。
故选D。
12. 根据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途径的示意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恐惧、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过程属于神经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A错误;
B、血糖浓度升高时,通过①⑥④调节血糖,不存在①②③④途径,B错误;
C、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血浆渗透压下降,C正确;
D、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①⑥④途径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不能通过①②⑤途径增加产热,减少散热,D错误。
故选C。
13. 下列关于科学史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发现小肠黏膜可分泌促胰液素促进胰液的分泌
②公鸡睾丸摘除后,雄性性征明显消失,移植睾丸后性征逐步恢复,只运用了加法原理
③科学家通过制备胰腺提取液治疗糖尿病,收效甚微,原因可能是胰岛素被分解
④班廷通过结扎狗的胰管,使胰腺萎缩,再用萎缩的胰腺提取液来治疗糖尿病
⑤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
A. ①②④B. ②④⑤C. ①③④D. ①③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沃泰默、斯他林和贝利斯做了如下实验:①稀盐酸→小肠→分泌胰液;②稀盐酸→血液→不分泌胰液;③稀盐酸→小肠(去除通往该段的神经)→分泌胰液;④(稀盐酸+离体小肠黏膜)提取液→血液→分泌胰液。
【详解】①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证明盐酸通过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促胰液素促进胰液的分泌,①正确;
②公鸡睾丸摘除后,雄性性征明显消失,移植睾丸后性征逐步恢复,先运用了减法原理,后运用了加法原理,②错误;
③科学家通过制备胰腺提取液治疗糖尿病,收效甚微,原因可能是胰岛素被胰腺中的胰蛋白酶分解了,③正确;
④结扎狗的胰管,使胰腺萎缩,胰液不能分泌,不能分解胰岛素,再用萎缩的胰腺提取液可提取到胰岛素,可以来治疗狗的糖尿病,④正确;
⑤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⑤错误。
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4. 东亚飞蝗为农业害虫,喜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科研人员研究了气温、降水量变化与蝗虫数量变化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蝗灾过后的农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可以通过取样器取样法对跳蝻(蝗虫的幼虫)的密度进行调查
C. 适当引人天敌或人工释放性引诱剂来降低蝗虫的种群数量,属于生物防治
D. 理论上提高降水量、降低温度、在繁殖期疏松土壤,都可以降低蝗虫的种群密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某地区多年来气温、降水量变化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说明种群数量变化受气温、降水量等因素的影响。
【详解】A、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蝗灾过后的农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跳蝻(蝗虫的幼虫)的活动范围小,常用样方法调查跳蝻(蝗虫的幼虫)的密度,B错误;
C、引人天敌或人工释放性引诱剂来降低蝗虫的种群数量,属于生物防治,C正确;
D、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降水量变化对蝗虫数量变化都有影响,提高降水量、降低温度、在繁殖期疏松土壤(喜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都可以降低蝗虫的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B。
15. 荒漠草原处于草原向荒漠过渡的生态交错带。科研人员调查不同放牧程度下某荒漠草原3种主要植物的生态位重叠指数,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①表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短花针茅、冷蒿、无芒隐子草②重叠指数与重叠程度正相关
A. 研究植物的生态位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B. 无放牧条件下,短花针茅与无芒隐子草生态位重叠程度最高
C. 随着放牧程度的增加,冷蒿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增强
D. 短花针茅与冷蒿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随着放牧程度的增加而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位重叠的两个物种因竞争排斥原理 而难以长期共存,除非空间和资源十分丰富。通常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生态位重叠物种之间竞争总会导致重叠程度降低,如彼此分别占领不同的空间位置和在不同空间部位觅食等。
【详解】A、研究植物的生态位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 植株高度等特征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正确;
B、无放牧条件下,短花针茅与无芒隐子草生态位重叠程度为0.925,重度放牧条件下,短花针茅与无芒隐子草生态位重叠程度 为0.994,B错误;
CD、随着放牧程度的增加,冷蒿与甲和乙的重叠度都逐渐降低,进而可以判断其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增强,C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60分)
16. 中华白海豚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素有“水上大熊猫”之称,栖息于河口和沿海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存在下降的趋势。研究人员对厦门湾分布的中华白海豚进行长期的种群生态监测。回答下列问题:
(1)中华白海豚喜食的鱼类位于表层、中上层和中下层,鱼类的分层体现了群落的____,这种分布主要取决于____条件。
(2)科研人员利用照相技术记录下中华白海豚的外观影像,利用不同个体间的稳定外观差异作为“标记”,再次拍摄时找到曾经“标记”过的个体,以此计算种群密度。该调查方法的优点是____(写出一点即可),该调查方法属于____。
(3)下表是2018-2019年厦门湾中华白海豚年龄结构及生存率的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的幼年个体数偏少,推测其原因是____。
A. 中华白海豚幼年生存率较低
B. 小种群的近亲繁殖使子代遗传病发病率高,容易夭折
C. 繁忙的航运和水下噪音,干扰中华白海豚的繁殖
D. 幼年个体对水质成分变化更敏感,死亡率较高
(4)厦门湾的中华白海豚主要分布于大嶝岛附近和九龙江口的西港,两个栖息地未重叠。为此研究人员计划建设“生态廊道”连接中华白海豚的两个栖息地,该保护措施属于____,实施该措施的意义是____。
【答案】16 ①. 垂直结构 ②. 食物及栖息
17. ①. 不干扰中华白海豚正常生命活动 ②. 标记重捕法 18. CD
19. ①. 就地保护 ②. 让两地的中华白海豚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提高了后代的变异性和适应性,进而从一定程度上提高生物多样性
【解析】
【分析】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
【小问1详解】
鱼类位于表层、中上层和中下层,这种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分布主要取决于食物和栖息条件。
【小问2详解】
科研人员利用不同个体间的稳定外观差异作为“标记”,相当于初次捕捉给个体带上标记,再次拍摄时找到曾经“标记”过的个体,相当于重捕时带标记的个体,此方法类似于标记重捕法。该调查方法是利用了照相技术,不干扰中华白海豚的正常生命活动。
【小问3详解】
分析表格可知,幼年个体的生存率较低,结合题干信息“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存在下降的趋势”,推测可能是繁忙的航运和水下噪音,干扰中华白海豚的繁殖,以及幼年个体对水质成分变化更敏感,死亡率较高导致,AB错误,CD正确。
故选CD。
【小问4详解】
建设“生态廊道”连接中华白海豚的两个未重叠的栖息地,属于就地保护,该措施可以让两地的中华白海豚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提高了后代的变异性和适应性,进而从一定程度上提高生物多样性。
17. 桔梗多糖是中药桔梗的主要功效成分。研究者探讨桔梗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被移植肿瘤的小鼠)肿瘤生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开展相关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注:①环磷酰胺为一种抗肿瘤化疗药物②SI指淋巴细胞增殖指数,与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正相关;IL-2是一种白细胞介素
回答下列问题:
(1)I组使用的小鼠为____小鼠,Ⅲ、Ⅳ、V组使用的小鼠均为____小鼠。
(2)IL-2属于____,主要由活化的____分泌;在1组中瘤质量为0g,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功能。
(3)实验结果说明一定剂量的桔梗多糖能抑制肿瘤的生长,且剂量越大效果越显著,判断依据是____。推测桔梗多糖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可能是____。
(4)进一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否能更好地抑制肿瘤生长,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充一组实验处理____。
【答案】17. ①. 没有被移植肿瘤 ②. S180荷瘤
18 ①. 细胞因子 ②. 辅助性T细胞分泌 ③. 免疫监视
19. ①.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一定剂量的桔梗多糖处理组瘤质量变小,且剂量越大,瘤质量越小 ②. 促进细胞因子分泌,淋巴细胞增殖,提高免疫能力
20. (0.02g环磷酰胺+0.40g桔梗多糖)/千克体重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小问1详解】
由表格数据可以之间看出,I组小鼠瘤质量为0,没有被移植肿瘤;II、IV、V组均为S180荷瘤小鼠。
【小问2详解】
白细胞介素属于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免疫监视功能是指免疫系统具有的识别、杀伤、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等功能以防止肿瘤的发生;在I组小鼠中没有肿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
【小问3详解】
由表格数据可以直接看出,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一定剂量的桔梗多糖处理组瘤质量变小,且剂量越大,瘤质量越小,进而推出一定剂量的桔梗多糖能抑制肿瘤的生长,且剂量越大效果越显著。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桔梗多糖组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和白细胞介素含量都升高,进而推出桔梗多糖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可能是促进细胞因子分泌,淋巴细胞增殖,提高免疫能力。
【小问4详解】
为进一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否能更好地抑制肿瘤生长,要增设中西医结合组,即处理为(0.02g环磷酰胺+0.40g桔梗多糖)/千克体重。
18.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阐述了生物节律现象。褪黑素是松果体遵循昼夜节律分泌的激素,在调节睡眠、生殖系统发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下图为褪黑素调节大鼠生殖系统发育的作用机制。
注:①SCN为神经中枢;GnRH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H和FSH均为促性腺激素②(+)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回答下列问题:
(1)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接受暗信号刺激时产生兴奋,膜内发生的电位变化为____,最终引起松果体细胞释放褪黑素调节生殖系统的发育,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____。性激素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控属于____调节。据图推测褪黑素的受体分布于____(填器官)。
(2)某研究小组探究光照对雌性大鼠生殖系统发育的影响,以刚出生2日龄雌性大鼠为材料,分别用不同条件处理至28日龄(性成熟前),检测结果如表所示。
注:lx表示光照强度单位勒克斯;卵巢系数=卵巢湿重/体重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
②表中数据说明第3组雌性大鼠已经出现性早熟初期症状。为验证注射外源性褪黑素溶液能延缓性早熟,以上述实验中培养至28日龄的对照组和第3组雌性大鼠为材料开展实验。
Ⅰ.完善实验方案:
甲组:第3组雌性大鼠,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
乙组:第3组雌性大鼠,注射____。
丙组:对照组大鼠,注射____。
继续在各自原有光照条件下饲养至丙组性成熟时,测量并比较三组大鼠的____含量和卵巢系数。
Ⅱ.预测结果:____,说明注射外源性褪黑素溶液能延缓性早熟。
(3)研究人员推测:儿童夜间不关灯睡觉或长时间看手机有导致性早熟的风险。请解释作出该推测的理由____。
【答案】(1) ①. 由负变正 ②. 神经—体液调节 ③. 分级 ④. 下丘脑、垂体和性腺
(2) ①. 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 ②. 适量的外源性褪黑素 ③. 等量的生理盐水 ④. 雌二醇 ⑤. 乙组雌二醇含量和卵巢系数均小于甲组和丙组
(3)(儿童夜间开灯睡觉或夜间长时间受到过强光照刺激,)褪黑素分泌减少,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性激素分泌增加,促进性腺和第二性征的发育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光周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生物钟的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其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通过体液运输反作用于下丘脑。由图可知,褪黑素能作用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细胞、垂体细胞和性腺细胞,因此SCN、垂体和性腺的细胞均有褪黑素的受体。
【小问1详解】
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接受暗信号刺激时,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故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光照信息刺激视网膜通过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和交感神经系统传输到松果体影响褪黑素分泌进而对人体的睡眠进行调控,此调节过程有神经系统的参与,也有激素的参与,因此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性激素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控,该过程属于分级调节。由图可知,褪黑素能作用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细胞、垂体细胞和性腺细胞,因此褪黑素的受体分布于SCN、垂体和性腺。
【小问2详解】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照对雌性大鼠生殖系统发育的影响,表中信息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区别是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所以该实验中的自变量为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
若要探究通过注射外源性褪黑素能否达到治疗性早熟的目的,则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注射外源性褪黑素,故实验步骤为:
甲组:第3组雌性大鼠,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
乙组:第3组雌性大鼠,注射适量的外源性褪黑素(实验组)。
丙组: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继续在各自原有光照条件下饲养至丙组性成熟时,测量并比较三组大鼠的雌二醇含量和卵巢系数,以此判断外源性褪黑素能否达到治疗性早熟的目的。
若乙组雌二醇含量和卵巢系数均小于甲组和丙组,说明注射外源性褪黑素溶液能延缓性早熟。
【小问3详解】
儿童夜间开灯睡觉或夜间长时间受到过强光照刺激,褪黑素分泌减少,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性激素分泌增加,促进性腺和第二性征的发育,故儿童夜间不关灯睡觉或长时间看手机有导致性早熟的风险。
19. 产油小球藻富含油脂,被认为是生物柴油的理想原料。缺氮胁迫可以增加小球藻的产油率,但会降低它的生物量,从而影响产油量。为此,科研人员设计实验探究2,4-D能否补偿产油小球藻因缺氮导致的生物量下降,结果如图1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所使用的2,4-D属于人工合成的____(填物质),能够促进细胞____和诱导细胞分化等,具有____优点(写出一点即可)。
(2)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培养时间范围内,2,4-D____(能/不能)补偿产油小球藻因缺氮导致的生物量下降。
(3)为了进一步探究2,4-D是否会影响小球藻的产油率,科研人员又进行了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结果表明,缺氮条件下,2,4-D能提高小球藻的产油率,判断的依据是____。
(4)综合以上研究,对利用产油小球藻生产生物柴油的建议是____,并说明理由____。
【答案】(1) ①. 植物生长调节剂 ②. 生长 ③. 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
(2)不能 (3)由图2可以直接看出,与ND(缺氮培养基)相比,ND+2,4-D组的产油率都高,说明缺氮条件下,2,4-D能提高小球藻的产油率
(4) ①. 将小球藻培养在缺氮培养液上且用2,4-D处理 ②. 由图1可以看出,在完全培养基上,小球藻生物量最高,有利于其繁殖;由图2可以看出,与完全培养液相比,缺氮培养液使产油率提高且2,4-D处理会使产油率更高
【解析】
【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合成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
【小问1详解】
2,4-D属于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合成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
【小问2详解】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由图可以直接看出2,4-D不能补偿产油小球藻因缺氮导致的生物量下降。
【小问3详解】
由图2可以直接看出,与ND(缺氮培养基)相比,ND+2,4-D组的产油率都高,说明缺氮条件下,2,4-D能提高小球藻的产油率。
【小问4详解】
由图1可以看出,在完全培养基上,小球藻生物量最高,有利于其繁殖;由图2可以看出,与完全培养液相比,缺氮培养液使产油率提高且2,4-D处理会使产油率更高。
20. 鲸鱼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鲸鱼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来源,如鲸脂可以提炼高级润滑油。由于环境恶化和人类的大量捕杀,近三分之一的鲸物种被评估为受威胁物种,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连锁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鲸鱼处于海洋食物链顶端。一头大型鲸每天能吃2至5吨左右的食物。某些鲸鱼会潜入深层营养水域觅食,然后回到海面排便,所排的粪便会被微生物分解,这种行为加快了生态系统的____。
(2)某海域存在浮游植物→磷虾→长须鲸的食物链,该食物链中长须鲸位于第____营养级,其同化量去向与磷虾不同的是__________。
(3)在繁殖期,雄性鲸鱼会通过跳跃展示自己的力量和优势来吸引雌性鲸鱼。该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____的作用。
(4)鲸鱼死亡后沉入深海会形成“鲸落”这一特殊的生态系统,其组成成分包括生物群落和____。在鲸落的演化过程中厌氧细菌会分解鲸骨中的有机物并产生硫化氢,硫化菌通过氧化硫化氢获取的化学能来合成有机物。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硫化菌属于____,该鲸落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
(5)目前国际上对于是否应该禁止捕鲸尚存很大争议,对此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____。
【答案】(1)物质循环
(2) ①. 三 ②. 能量不会流向下一营养级 (3)维持种群繁衍
(4) ①.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 生产者 ③. 鲸鱼死亡后沉入深海会形成 “鲸落”
(5)鲸鱼是不能被捕杀的,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也违背了国际捕鲸委员会的保护目的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 消费者:大多数动物,包括植食、肉食动物,杂食和寄生生物等。 分解者:腐生生物,包括腐生的细菌、真菌、动物等。
【小问1详解】
动物和微生物协调配合,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小问2详解】
浮游植物→磷虾→长须鲸的食物链中,浮游植物、磷虾和长须鲸分别位于该食物链中第一、二、三营养级。长须鲸处于最高营养级,没有天敌,其同化量不会流向下一营养级。
【小问3详解】
在繁殖期,雄性鲸鱼会通过跳跃展示自己的力量和优势来吸引雌性鲸鱼。该现象为繁殖行为,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具有维持种群繁衍的作用。
【小问4详解】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群落和所处的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硫化菌通过氧化硫化氢获取的化学能来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该鲸落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鲸鱼死亡后沉入深海会形成“鲸 落”。
【小问5详解】
鲸鱼是不能被捕杀的,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也违背了国际捕鲸委员会的保护目的。摄食量
粪便量
呼吸作用散失
1.586×104
9.51×103
2.53×103
选项
刺激
调节途径
调节效果
A
恐惧、紧张
①②③④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
血糖浓度升高
①②③④和①⑥④
血糖浓度降低
C
血浆渗透压升高
①②⑤
血浆渗透压降低
D
寒冷
①②⑤和①⑥④
增加产热,减少散热
无放牧
轻度放牧
中度放牧
重度放牧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乙
0.893
0.882
0.853
0.480
丙
0.925
0.875
0.952
0.820
0.994
0.843
0.994
0.468
年龄
幼年
成年
老年
个体数
5
38
6
生存率(%)
28.9
99.5
未调查
组别
实验处理
瘤质量(g)
SI
IL-2(pg/mL)
I
空白对照
0
3.07
24.21
Ⅱ
模型对照
1.6
1.45
17.38
Ⅲ
0.02g环磷酰胺/千克体重
0.65
1.16
14.11
Ⅳ
0.20g桔梗多糖/千克体重
1.25
2.80
21.77
V
0.40g桔梗多糖/千克体重
1.1
3.24
23.49
测量指标
组别
褪黑素(pg/mL)
雌二醇(雌性激素,pg/mL)
卵巢系数(×10-3)
对照组(12h,50lx;12h,黑暗)
34.88
40.15
0.51
第1组(16h,50lx;8h,黑暗)
33.99
40.75
0.51
第2组(16h,350lx;8h,黑暗)
32.52
42.31
0.55
第3组(24h,350)
28.68
51.81
0.59
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福州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福建省福州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福州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请将试题答案统一填写在答题卡上,35~7,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