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案设计,共5页。
章节名称
八年级下册第一章
学时
2
课标要求
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为了让学生能动情诵读,我插入了《回延安》名家朗读,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为学生动情诵读做好了铺垫。
2.学习恰当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通过了解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教学重点
按照作者划分的五小节,自主阅读感知这首诗的内容。
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4. 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革命圣地延安比较了解,但是对于革命家们对延安的独特感情体会不深,要补充相关资料,并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在读中去体会这份深情。
教学目标
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学习本诗恰当运用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了解作者与革命圣地延安之间的渊源。
学习策略
在朗读中感受
教学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
新课
介绍“延安”
1.革命的延安
2.青年抗日救亡奔赴延安
3.大生产运动
批注
为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深情铺垫。
环节一
把握感情基调,梳理文章内容
全诗分为五小节,下面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跟读课文,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概括出每一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1.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2. 回 延安→ 忆 延安→ 话 延安→ 看 延安→ 颂 延安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
环节二
1.作者“回延安”看到了哪些景?哪些人?
2.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和人来写?
3.现在我们理解了为什么是“回”延安,而不是“去延安”、“到延安”。
1.圈点勾画所见之景,所见之人。
2.学生补充预习材料:贺敬之与延安
3.“回”是全诗的诗眼,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显得无比亲切,更能表达出作者与延安之间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
通过描述作者“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过去延安难忘的岁月,展现延安的风土、人物、革命传统等,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延安深厚的感情。
环节三
全文的感情线索
喜悦之情——感激之情——喜悦之情——赞美之情——惜别之情
写景色,景色因为带上了诗人的情感分外美丽;写人物,人物因为带上了诗人的情感格外可亲!写情感,情感因为带上了诗人在这延安圣地的独特经历而愈发热烈!一个“情”字贯穿全文。
环节四
朗读指导——动情之处的重音、停頓
2.朗读建议:第一章:激动、喜悦,速度较快;第二章:深情、眷恋,适当减速;第三章:真挚、亲切,注意节奏的轻快;第四章:热情、赞美,注意用明快的语调;第五章:激越、昂扬,注意加强力量,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中、强烈地表达出来,音量要适中。
动情朗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环节五
艺术特点
信天游
比兴
运用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语言表达情感
排比
夸张
拟人
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本诗恰当运用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达标
检测
学以致用,迁移仿写
请同学们运用“比兴”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等待
花儿等待绽放的娇艳,
____等待____的____,
____等待____的____,
____等待____的____,
谁不在等待幸福,等待美,等待爱。
板书
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叙事线索感情线索
回延安 激动
忆延安 感激
话延安 真挚
看延安 喜悦
颂延安 热爱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灯笼教案及反思,共3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共2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