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思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阶段评测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上海市杨思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阶段评测语文试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现代文,综合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古诗文(35分)
(一)默写与运用(13分)
1. 默写。
(1)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
(2)________________,鸣声上下。(《醉翁亭记》)
(3)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进入初三后,小卢同学学习遇到了瓶颈,觉得自己无法考入理想学校了,情绪不免有些低落。你可以用《行路难》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鼓励他展现自己的自信与乐观。
【答案】 ①. 何事长向别时圆 ②. 树林阴翳 ③. 到乡翻似烂柯人 ④.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⑤.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事、阴翳、烂柯”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22分)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岳阳楼记(节选)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黄州快裁亭记(节选)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①,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家威杏 MXSJ663 免费下载人有遇不遇之变②。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③,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注】①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宋玉有《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宋玉、景差都是楚襄王之侍臣。②人有遇不遇之变:人有遇时和不遇时的不同时候。遇,指机遇好,被重用。③窃会计之余功:窃,利用。会计,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余功,公事之余。
2. 【甲】文作者是__________;【乙】文作者是__________的弟弟,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哥哥的文章《__________》。
3.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今张君不以谪为患( )
4. 对【乙】文中画线句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让他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到哪里都会有病痛。让他心中坦然,不用外物伤害他的本性,那么到哪里都会快乐。
B.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
C.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心中不坦然,那么去到哪里都会有病痛。如果心中坦然,不因为外物而受到伤害,那么在什么地方都会感到快乐。
D.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令他心中不坦然,那么去到哪里没有忧愁?令他心中坦然,不因外物而伤害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
5. 下列对于【甲】【乙】两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首段侧重叙事,交代作记的缘由,【乙】文末段交代写作时间和作者。
B. 【乙】文中楚王遇风而喜,他和【甲】文中的古仁人一样能为百姓着想、担忧。
C. 【甲】文中滕子京虽遭贬谪但政绩显著,【乙】文中张君虽遭贬谪而态度超然。
D. 两文作者同为北宋的文学家,两文都通过结尾处的议论表明作者的态度倾向。
6.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体现出了古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两文中所展现出的内涵不同,【甲】文表达出作者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积极进取态度,【乙】文中张君面对困境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从中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态度。
【答案】2. ①. 范仲淹 ②. 苏轼 ③. 记承天寺夜游
3. ①. 探求 ②. 忧愁 4. B 5. B
6. ①. 对比 ②. 以天下为己任 ③. 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 ④. 随遇而安的旷达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的识记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要随学随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甲】文作者是范仲淹;【乙】文作者苏辙是苏轼的弟弟,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苏轼的作品有《记承天寺夜游》,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等。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求:探求。
②句意: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患:忧愁。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乙】文中画线句“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重点词语有:士:读书人;生于世:生活在世上;使:假使;自得:坦然;何往:到哪里;病:忧愁;性:本性;快:快乐。句意为: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 有误,【乙】文中楚王遇风而喜,是因为他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他和【甲】文中的古仁人一样能为百姓着想、担忧”与文无据,无中生有。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甲】文“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达胸怀和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做对比,突出了古仁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乙】文“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将读书人坦然和不坦然两种情况进行对比,体现了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而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身心的博大胸怀。
所以两文都运用了对比写作手法,体现出了古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甲文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体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态度,表达出作者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进取的态度;
乙文作者畅言“快哉”二字,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作者肯定张梦得不以物伤性,面对困境能“自放山水之间”,即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可以看出他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据此填空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他们在朝为官也担忧,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文: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二、现代文(35分)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当有所畏惧
①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无所畏惧”,一种是“有所畏惧”。平日里大多会褒扬“无所畏惧”的精神,但恐怕,人还是有所畏惧的好。
②勾践灭吴后,范蠡谢绝封赏,向勾践请辞。临行前还致书文种:“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死,良犬就烹。越王为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范蠡惧祸,懂得功成身退,得以善终,最终成就了“商圣”陶朱公的美名;而文种自恃功高,舍不得权贵,被勾践赐死。由此看来,人有所畏惧,才能审时度势,知进退,保全自身。
③只有有所畏惧的人才会有操守和原则,才能成为国家与社会的栋梁。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太守,上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荐举的官员。闻知恩公到来,王密带十斤黄金于夜晚前往馆驿拜访杨震。杨震不受。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说:“夜幕无知者。”杨震反驳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从此,“四知”便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④相反,无所畏惧者往往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
⑤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有人提醒身为辅政大臣的大将军何进,说十常侍要谋反。何进却反问:“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自以为权倾天下的何进,无所畏惧,结果怎样?时间不长,他就身首异处了,杀他的人正是十常侍。这是恃权而无恐。
⑥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他动不动就会说:“吾有画戟、赤兔马,有何惧哉!”可是,在白门楼,他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相继被不满于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为失去了坐骑和武器而成了曹操的阶下囚,最后被缢死。这是恃器而无恐。
⑦ 。这是恃书而无恐。
⑧经验证明,与无所畏惧、有恃无恐相伴的,往往是失败;倒是有所畏惧、自知自律常常与成功为伍。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要有敬畏之心,盲目的“无畏”顶多也就是蛮勇罢了,这跟真正意义上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相去甚远。
⑨当然,有所畏惧并不等于凡事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前文提到的“四知先生”杨震,在朝为官时就以刚正不阿而闻名。皇帝的乳母为非作歹,勾结宦官扰乱朝政,杨震多次在朝堂上疏抨击,结果得罪权贵,后饮鸩而卒。其实,杨震在朝堂上无所畏惧的表现恰是因为心有所畏。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并不冲突,两者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畏,是一种策略,一种底线,一种胸怀;不畏,是一种气概,一种胆识,一种尊严。
7. (1)全文在论证“人当有所畏惧”这一观点时主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2)结合全文,解释第⑨段画线句:杨震正因为畏惧_______,所以不畏惧________
8. 下列哪段文字更适合补充在第⑦段在横线处?请简述理由。
【甲】三国时的马谡不顾诸葛亮的军令,自作主张地驻军在街亭山上。对于副将王平的劝阻,他非但不听,反而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马谡自以为熟读兵法,凭一句“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就能无往而不胜,结果几乎全军覆没。
【乙】战国时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自幼学习兵法。谈起兵事,连他的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在长平战役中取代廉颇成为赵军统帅。他一改廉颇坚守的策略,不顾当时的实际情况,一味按兵书排兵布阵,结果被秦军坑杀四十余万人。
9. 文章用了很多事实论据,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列举杨震的事例,证明心有所畏者也是具有大无畏精神之人。
B. 范蠡和文种形成对比,论述有所畏惧之人,是审时度势,能知进退。
C. 何进、吕布的事例,也能证明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D. 全文采用古代仁人志士的事例,反映有畏惧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美德。
【答案】7. ①. 人有所畏惧才能保全自身,成就大业 ②. 无所畏惧者往往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 ③. 正义(良知、天道、规则等) ④. 权贵(邪恶势力等)
8. 甲文更合适。甲乙两文都试图通过举例来证明恃书而无恐可能会招致失败。甲文将马谡的失败归因于其凭借自己熟读兵书而不惧诸葛亮临行前的军令,与恃书而无恐这种情形一致。而乙文则将赵括的失败归因于其死读兵书,不知联系实际情况,与恃书而无恐的情形有关联,但并不完全一致。因此,甲文更合适。 9. C
【解析】
【7题详解】
(1)本题考查论证角度。
从第②段中“人有所畏惧,才能审时度势,知进退,保全自身”,第③段中“只有有所畏惧的人才会有操守和原则,才能成为国家与社会的栋梁”可知,这是从正面论述“有所畏惧”的意义,即“人有所畏惧才能保全自身,成就大业”;从第④段“相反,无所畏惧者往往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可知,这是从反面论述“无所畏惧”的后果,即“无所畏惧者往往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从第⑧段中“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要有敬畏之心”可知,杨震畏惧的是“正义(规则)”;从第⑨段中“皇帝的乳母为非作歹,勾结宦官扰乱朝政,杨震多次在朝堂上疏抨击,结果得罪权贵,后饮鸩而卒”可知,杨震不畏惧的是“权贵”。据此作答即可。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之间对应关系的能力。
第⑦段列举事例是为了论证“恃书而无恐会招致失败”的观点,甲文中的“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就是马谡“恃书”的表现,他“自以为熟读兵法”,不听军令,不听劝告,最后导致“几乎全军覆没”,这个例子能很好地论证本段的观点;乙文中赵括因为死读兵书,“一味按兵书排兵布阵”,导致“被秦军坑杀四十余万人”,这个例子更侧重论证“纸上谈兵”的危害,即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与“恃书而无恐”的情形并不完全一致;因此,甲文更适合补充在第⑦段横线处。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论据的分析。
C.有误,何进“恃权而无恐”,吕布“恃器而无恐”,他们的惨死,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无所畏惧者往往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的观点,文章没有谈到他们“有所畏惧”,所以并不能“证明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故选C。
(二)(19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向你的梦想鞠躬
刘继荣
①我曾在暑期吉他班里,客串了半个月的老师。点名的时候,竟有个拘谨的中年女人答“到”。我吃了一惊,按她的年龄和衣着,应该出现在小区的秧歌队或者公园的健身操行列才对。可是,她却怀抱着吉他,坐在一群青春飞扬的少年中间。
②少年们纤柔的手指灵活如得宠的精灵,弹拨扫按,轻松洒脱,很快就会弹简单的曲子了。而她的手枯瘦粗糙,动作僵硬。一个星期过去了,她还在笨抽地练习爬格子。
③起先,我还担心会有同学笑话她。可大家看上去都特别尊重她,包括那些学生的家长,我不禁有些诧异。在课程将要结束的时候,我终于从学生口中知道了她的故事。
④5岁那年,她爱上了小朋友家的钢琴,向来乖巧的孩子大哭大闹起来。家境虽清寒,可她也是父母的小公主。父亲答应,在她15岁时一定送她一架钢琴。她总怕父母忘记,于是,每个生日都撒着娇,要他们承诺了再承诺。可真的快到15岁时,她才终于明白,父母肩上的担子太沉了,老老小小一大家子,都靠他们的肩膀撑着呢。
⑤15岁那天,点燃蜡烛后,父亲与母亲对视着,有些欲言又止的尴尬。懂事的她掏出一把口琴,笑着吹起了《生日快乐》。弟弟妹妹们抢着吃蛋糕,简陋的屋子里满是笑声。她握着口琴,感觉这就是自己的钢琴,只不过变小了,很乖地贴在掌心。
⑥读书毕业后,她在一家火锅城做了服务员。天天忙到深夜,腿和脚都肿了,头发里全是火锅的味道。可想到自己能减轻父母的负担了,还能慢慢攒起买钢琴的钱,她的心便成了琴键,“叮叮咚咚”地响起一些小小的快乐。
⑦婚后,丈夫深爱善解人意的她,也为她的梦想动容。他轻轻对她说:“相信我,再过3年,我们一定会有钢琴的。”她摇摇头:“不,我们还是先买车吧。”丈夫是开出租车的,一直梦想能有辆自己的车。丈夫为她买了许多钢琴曲的磁带,只要走进小小的家,就会有她爱的音乐。
⑧儿子上小学了,就在他们喜气洋洋去选钢琴时,老家的舅舅打来电话,说他的小女儿腿部得了病,没钱做手术。全家一致同意,将两代人的梦想,移植到那个16岁的女孩腿上。那个花季少女,也应该有许多水晶般的梦想吧。
⑨日子在忙忙碌碌中过去。她的手开始莫名地痛,指关节已经僵硬变形。吃药、理疗,效果都不太明显,每天早晨都痛到痉挛。儿子用奖学金为她买了一把吉他。他说:“妈,你先试试这个,活动活动手指。等以后,我给你买钢琴。”
⑩丈夫为她报了这个署期班,于是,她抱着吉他来了。她笑呵呵地说:“从口琴到吉他,我离钢琴又近了一步。”
⑪我转头【A】着我的学生——她正在专注地弹练习曲,每个音符都弹得很认真。
⑫结业的那天早晨,她也上台表演。尽管她平时练得很熟了,可彼时那些调皮的音符,显然不想听命于那双痉挛的手。一首简单的曲子,她弹得艰难无比,额上都沁出了汗。我心里默默地想:她的手,一定很痛吧。
⑬同学们在台下轻轻为她伴唱:“你已归来,我忧愁消散,让我忘记,你已漂泊多年,让我深信,你爱我像从前,多年以前,多年以前……”我怔住了,我从未听过这样动人的合唱。
⑭生硬艰涩的弹奏,渐渐变得柔和动人。我【B】着这个42岁的学生:她的唇微抿,面容安静如水,眼睛里有淡淡的光辉。这是我所见过的,最执着地爱着音乐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⑮一曲终了,所有的少年都起立,长时间热烈地鼓掌,大家轮流上前拥抱她,像拥抱自己的母亲。我也静静地站起来,向这位大我19岁的学生,深深地鞠了一躬……
(有删改)
10. “端详”的意思是仔细地看,侧重看清每一个细节;“凝视”的意思是聚精会神地看。结合以上词义,联系语境,文中【A】处填入合适的词语是___________,【B】处填入合适的词语是___________。
11. 下列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她”与少年对比,突出“她”练习吉他时的笨拙。
B. 描写“她”手的枯瘦粗糙,与下文“痉挛的手”呼应。
C. 承接上文,具体描写“她”在一群少年中的与众不同。
D. 由“她”练吉他笨拙的状态,引出“我”内心的担忧。
12. 阅读第④到⑧段,根据提示,以时间为序梳理“她”的故事。
13. 联系故事中“她”的形象,请分析结尾处“我”深深鞠躬的原因。
14. 全文写的是“她”的故事,题目为何用“向你的梦想鞠躬”,而不用“向她的梦想鞠躬”?请简要阐述理由。
【答案】10. ①. 凝视 ②. 端详 11. B
12. ①. 15岁生日时 ②. 为了减轻父母负担,也为了攒钱买钢琴 ③. 她放弃买钢琴,选择听音乐磁带。 ④. 为了救治舅舅的小女儿,她将买钢琴的钱拿去给花季少女做手术。
13. 她是个普通人,既懂得为自己梦想抗争,也懂得在现实面前暂时妥协:她执着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却从不回避生活的责任;她乐观地活着,什么都不抱怨:她愿意成全家人的愿望,暂时放弃梦想,(以上人物特点任选其二)这些美好的品质让“我”尊敬,因此“我”向她深深鞠躬。(表达“我”的情感)
14. “你”是第二人称,在“我”了解了她的故事后,感受到她的美好品质,我们之间的距离就更近了,所以用“你”就更亲切;“你”也可以引发读者思考:以不同方式坚持梦想的每一个人,包括读者自己,都值得尊敬。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端详:仔细地看,侧重看清每一个细节。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A处:结合文章第⑪段“她正在专注地弹练习曲,每个音符都弹得很认真”可知,这里描写了“我”在全神贯注地看她弹琴,所以A处填“凝视”更符合语境。
B处:结合文章第⑭段“她的唇微抿,面容安静如水,眼睛里有淡淡的光辉”可知,这里是对她的面部的细节进行描写,这是“我”仔细观察的结果,所以B处填“端详”更符合语境。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B.根据文章第②段“少年们纤柔的手指灵活如得宠的精灵,弹拨扫按,轻松洒脱,很快就会弹简单的曲子了。而她的手枯瘦粗糙,动作僵硬”可知,本句将少年们灵活的手与她的笨拙的手做了对比,突出了其动作的僵硬,为下文比赛时手部痉挛,弹奏吃力埋下伏笔。故“手的枯瘦粗糙,与下文‘痉挛的手’呼应”的说法错误;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1)根据题干“为了不让父母尴尬,她用口琴代替钢琴吹奏《生日快乐》”提示,可定位到文章第⑤段“15岁那天,点燃蜡烛后,父亲与母亲对视着,有些欲言又止的尴尬。懂事的她掏出一把口琴,笑着吹起了《生日快乐》”,由此可知,这里的时间是15岁生日那天。
(2)根据题干“读书毕业后”“她在火锅店忙碌工作”提示,可定位到文章第⑥段“读书毕业后,她在一家火锅城做了服务员。天天忙到深夜,腿和脚都肿了,头发里全是火锅的味道。可想到自己能减轻父母的负担了,还能慢慢攒起买钢琴的钱,她的心便成了琴键”,由此可知,毕业后的她为了减轻父母负担,也为了攒钱买钢琴,她选择到火锅城打工。
(3)根据题干“结婚后”“为了圆丈夫买车的梦想”提示,可定位到文章第⑦段“她摇摇头:‘不,我们还是先买车吧。’丈夫是开出租车的,一直梦想能有辆自己的车。丈夫为她买了许多钢琴曲的磁带,只要走进小小的家,就会有她爱的音乐”,由此可知,为了让丈夫开上属于自己的车,她放弃了买钢琴的梦想,开始听丈夫买的磁带。
(4)根据题干“儿子上小学时”提示,可定位到文章第⑧段“儿子上小学了,就在他们喜气洋洋去选钢琴时,老家的舅舅打来电话,说他的小女儿腿部得了病,没钱做手术。全家一致同意,将两代人的梦想,移植到那个16岁的女孩腿上。”,由此可知,她终于可以实现梦想,买到梦寐以求的钢琴,可是为了救治舅舅家的女儿,她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买钢琴。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根据文章第④段“5岁那年,她爱上了小朋友家的钢琴”“父亲答应,在她15岁时一定送她一架钢琴。她总怕父母忘记,于是,每个生日都撒着娇,要他们承诺了再承诺”、第⑥段“读书毕业后,她在一家火锅城做了服务员。天天忙到深夜,腿和脚都肿了,头发里全是火锅的味道。可想到自己能减轻父母的负担了,还能慢慢攒起买钢琴的钱,她的心便成了琴键”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家境普通的孩子,但她一直坚持着自己的音乐梦,为了自己的梦想付出了许多的努力。
根据文章第⑧段“儿子上小学了,就在他们喜气洋洋去选钢琴时,老家的舅舅打来电话,说他的小女儿腿部得了病,没钱做手术。全家一致同意,将两代人的梦想,移植到那个16岁的女孩腿上。”可知,在她终于可以实现梦想,买上钢琴的时候,为了救治舅舅家的小女儿,她毫不犹豫地暂时放弃了梦想,这可以看出她的无私。
根据文章第④段“可真的快到15岁时,她才终于明白,父母肩上的担子太沉了,老老小小一大家子,都靠他们的肩膀撑着呢”可知,年幼的她深刻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所以她选择体谅父母;
根据文章第⑦段“她摇摇头:‘不,我们还是先买车吧。’丈夫是开出租车的,一直梦想能有辆自己的车。丈夫为她买了许多钢琴曲的磁带,只要走进小小的家,就会有她爱的音乐”可以看出她非常的善解人意,把丈夫买车的愿望放在首位;他从不放弃梦想,但也从未放下生活的重担,她是一位有毅力且有担当的人。
根据文章第⑥段“她的心便成了琴键,‘叮叮咚咚’地响起一些小小的快乐”、第⑦段“丈夫为她买了许多钢琴曲的磁带,只要走进小小的家,就会有她爱的音乐”及第⑩段“丈夫为她报了这个署期班,于是,她抱着吉他来了。她笑呵呵地说:‘从口琴到吉他,我离钢琴又近了一步。’”可以看出她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生活虽有许多苦难,她一直乐观面对,不曾抱怨。她的身上有着许多令人敬佩的高尚品格,让人不禁心生敬佩,结合第⑭段“她的唇微抿,面容安静如水,眼睛里有淡淡的光辉。这是我所见过的,最执着地爱着音乐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可知,她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让“我”由心底生发敬意,所以情不自禁为她鞠躬。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称的作用。
在文章中使用第二人称更便于抒发情感,同时可以让读者有一种与作者直接对话的感觉,因而可以让写作变得真实,读起来更为亲切,也更能打动人。通过阅读题目可知,题目中的“你”属于第二人称,结合文章第⑮段“我也静静地站起来,向这位大我19岁的学生,深深地鞠了一躬”可知,“你”指的是文中的她,她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不曾放弃,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她的信念,她反而在苦涩的生活中,享受着梦想带来的美好,她积极乐观地生活,高尚的品质让人心生敬意,作者运用第二人称,如同与文中的她在面对面地对话,两人的距离要比使用“她”更近,这样可以更好地抒发对她的敬意。通过阅读题目,不仅引发读者思考自己的梦想是什么,自己是怎样坚持梦想的,文中的她不论经历了什么挫折,都依旧坚持着对梦想的热爱,她是可爱可敬的,所以一切像她一样坚持着梦想的人都是让人敬佩的。
三、综合运用(20分)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A校开展“树君子之风”系列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寻君子之涵】
15. 同学们探寻了古诗文中“君子”一词的注释。
A指品德高尚之人 B.古代指地位高的人 C.对别人的尊称 D.旧时妻对夫之称 E.竹之雅号
结合上述注释,请指出下列诗文中“君子”的含义,填写字母。
(1)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
(2)偶然雷雨一尺深,知为南园众君子。——苏辙《林笋复生》( )
16. 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君子”内涵的名言警句,请你协助大家完成分类梳理。
(1)请你将表格中【甲】【乙】两处内容补填完整。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格中有一句名言警句放入的位置不合适,请你找出来,并简述理由。
第_________句。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颂君子之行】
17. 同学们想用写诗的方式,颂扬身边“君子”的品行。请你品读艾青《刈草的孩子》节选部分,并进行仿写。要求:①以身边的“君子”为创作对象,体现其某一特点;②学习艾青“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③自拟诗题。
《刈草的孩子》(节选)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
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
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
从这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立君子之志】
18. 学校公众号征集同学们的活动感想。请你围绕“君子”内涵的理解写一段文字,表达“立君子之志”的愿望,60字左右。
【答案】15. ①. A ②. E
16. ①. 甲:孟子 ②. 乙:博学笃行 ③. ⑥ ④. 第⑥句强调的是君子要有诚实的品行,放在君子当宽厚仁爱这一类中不合适。
17. ①. 坚持的她 ②. 灯光晕染着书案。 ③. 纤弱的她专注地读书, ④. 低下头,指握着笔,眼光灼灼, ⑤. 从这一页慢慢地移到那一页
18. 评价标准:联系活动:围绕对“君子”内涵的理解展开:表达向成为“君子”的愿望:语言通顺。
“树君子之风”的活动,让我明白君子当知行合一。要将自己的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是真正的“君子”。我也将以行动践行对“君子”的理解,做“知行合一”之人。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1)“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君子”指品德高尚之人;故选A。
(2)“偶然雷雨一尺深,知为南园众君子”:偶然间院子里的雨水下了一尺深,知道是南园的诸多竹子挺然而立。“君子”是竹的雅号,故选E。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与名句理解。
(1)甲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出自《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乙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意思是: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两句话都强调了“博学”“笃行”。
(2)第⑥句“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意思是:君子说的话,必定可信而且有证据。强调君子应该诚实守信,与“君子当宽厚仁爱”的主题不恰当。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创作。根据“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可知,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刻画的人物。要以边的“君子”为创作对象体现其某个特点。
示例:坚守的他
夜幕降临星空点点
苍老的他注视着门外
按下开关,点头示意,微笑以对
从这一边慢慢移到那一边……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围绕对“君子”内涵的理解表达“立君子之志”的愿望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示例:“君子”是有才德的人,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我们应该主动向“君子”学习他们正直不苟,努力奋斗的精神,立君子之志,践君子之行。时间
“她”的故事
5岁时
为了想要的钢琴,她在父母面前大哭大闹。
(1)____________
读书毕业后
为了不让父母尴尬,她用口琴代替钢琴吹奏《生日快乐》。
(2)_____________,她火锅店忙碌工作。
结婚后
为了圆丈夫买车的梦想,(3)_____________
儿子上小学时
(4)__________________
分类
名言警句
A君子当自强不息
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甲】 》
B.君子当【乙】
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④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
C君子当宽厚仁爱
⑤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省心录》
⑥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左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上海市杨思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现代文,漫不经心,做事不专注,综合运用,六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嘉定区曹杨二中附属江桥实验中学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上海市娄山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