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测试题
展开1.[2023·吉林两地六县高一下期中]有学者认为,文明分为原生文明和次生文明。原生文明指独立起源发展的文明,一般都是农业文明;次生文明指吸收原生文明成果并在此基础之上获得发展成就的文明。作为欧洲文明源头的希腊文明是由周边的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共同哺育的一个次生文明。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农业文明的封闭性B.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C.希腊文明的先进性D.人类文明发展的差异性
2.[2023·山西高一下3月联考]有学者认为:农业产生后才开始进行社会生产,从此人类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被动状态,由消极地适应自然转向积极地改造自然,从自然的奴隶发展为自然的主人。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了农业,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此,该学者强调了( )
A.社会生产促进了农业发展
B.人类改造自然的必要性
C.农业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D.农业发展推动国家产生
3.[2023·广东深圳六校高一上期中]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其中一组有七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由此可知,当时社会( )
A.经济发展繁荣B.文化礼制产生
C.手工技艺高超D.阶级分化明显
4.[2023·山东潍坊高一下期中]《汉谟拉比法典》序言宣称,巴比伦王国是由苏美尔土地之神安努那克之王、天神安努、苏美尔最高之神恩利尔、苏美尔众水之神埃亚之长子、众神之王马都克等所有众神护佑的、万方最强大的、其根基与天地共始终的不朽王国。这一叙述旨在( )
A.阐明人与自然的关系B.宣扬君权神授的理论
C.强化法律至上的理念D.神化王国以巩固统治
5.[2023·安徽池州高一下期末]两河流域的亚述人按照苏美尔的模式建造神庙和塔庙,但他们的建筑重心转移到了帝国宫殿上。这些宫殿渐渐形成了史无前例的规模。亚述人的做法,意在( )
A.表现王室的影响和主宰地位
B.宣扬亚述人政教合一的政体
C.完整保存苏美尔的世俗文化
D.展现神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6.[2023·山东济南高一下期末]位于两河流域下游的苏美尔地区盛产芦苇和黏土,正是黏土制成的泥板和芦苇笔的巧妙组合,造就了“楔形”的形体,成就了“楔形文字”的神韵。这表明( )
A.大河是文明出现的前提
B.人类文明深受自然环境影响
C.苏美尔人开创西亚文明
D.西亚文明以楔形文字为标志
7.[2023·江苏南京六校高一下调研]古埃及的农具在几千年间没有多大改进,直到新王国时期才把犁头的形状稍稍改变了一下。就此,有人指出,古埃及的农业技术长长地拖着新石器时代的尾巴,优越的农耕生产条件,降低了应用铜铁工具的迫切性。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古埃及的农业经济发达
B.远古社会生产工具简陋
C.古埃及的文明较为落后
D.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8.[2023·山东聊城高一下期末]“在埃及语中,我们完全可以确定的来自西亚的塞姆语单词至少有300个,来自北非的闪姆语单词至少有100个。古埃及神明数量众多,西亚巴奥神和阿斯塔特女神也被请进埃及的神庙之中,受到埃及人的膜拜。”这主要体现了古埃及文明的( )
A.连续性B.独特性
C.悠久性D.包容性
9.[2023·山西高一下5月联考]公元1世纪时,印度众多佛教团体中出现了一批希望使众生获利的修行者。自此以后,佛学从一门教人实现自我解脱的学问,发展为一门普度众生并使众生得到觉悟的学问。这一转变( )
A.促进了统一帝国的形成
B.进一步冲击了种姓制度
C.迎合了婆罗门的精神需要
D.挑战了印度教的国教地位
10.[2023·福建漳州高一下期末]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如果议论婆罗门,则用沸油灌进他的嘴巴和耳朵里。首陀罗不应有任何财产,他的主人可以拿走他的一切。”这说明种姓制度( )
A.强调职业等级贵贱分明
B.宣扬神权至高无上
C.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D.保留同态复仇习俗
11.[2023·辽宁葫芦岛高一下期末]在古代雅典,观看戏剧是一项重要的公民活动。聚集于同一剧场的公民观看同样的表演,经历同样的感受,这样相同的经历使他们滋生了一种共同的情感。这说明古代雅典戏剧( )
A.消弭了公民间的差别
B.践行了直接民主的原则
C.增强了城邦的凝聚力
D.培养了公民的责任意识
12.[2023·湖北十堰高一下期末]亚里士多德说:雅典“公民之于城邦恰恰好像水手之于船舰”,各司其事的全船水手实际上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即航行的安全。与此相似,公民的职司虽有分别,而保证社会全体安全恰好是大家一致的目的。这一论述( )
A.强调了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的重要性
B.体现了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反思
C.揭示了直接民主导致权力滥用
D.说明雅典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
13.[2023·山西高一下5月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从氏族制演变而来的苏美尔城邦,在其形成之初主要有三个政治机构:城邦首领、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又称“公民大会”)。它们分别是从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军事首领、氏族长老会议和民众会议演变而来的。城邦首领有多种称号:他们是城邦主神的最高祭司,居住在主神神庙内,负责主持城邦的祭祀活动,掌控神庙的经营和修建;他们还主管城邦水利工程的修筑;他们平时参加政权管理,战时统帅军队。据史诗《吉尔伽美什与阿伽》记载,乌鲁克城邦在面临外敌入侵时,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的抵抗主张虽遭到贵族会议的反对,却在得到公民大会的支持后实现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
材料二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为了统治疆域广阔的国土,古巴比伦王国国王宣扬自己是众神之王。国王不仅有权任命和罢免官员,还全权处理国家的一切事务——包括军队的、宗教的、行政的、司法的……他们在都城中心下达指令,由下一级的官员负责传达,政令被一级一级地传达下去,使所有人遵守。汉谟拉比统治时期,一个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及一套以中央政府为核心的官僚机制逐步成型。
——摘编自[英]莱昂纳德·W.金《古代巴比伦:从王权建立到波斯征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美尔城邦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谟拉比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贡献。(6分)
14.[2023·山东潍坊高一下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摇篮,文明的种子从这些地区传播到全球各地。按照由东及西的次序排列,它们是:中国、印度次大陆、“肥沃的新月形地带”和地中海地区。……印度曾深深地影响过亚洲大部分地区的宗教生活,为东南亚整个文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成分,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将它的文化影响扩展到世界各地。
——摘编自[澳]巴沙姆《印度文化史》
材料二 各个古代文明独立发展,因此在文化上也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大体来说,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重视伦理教化,希腊追求理性,罗马人注重实用,埃及人讲求来世。当然,这些特点不是绝对的,有些是各文明所具有的,有些则相互渗透。如佛教曾传入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朝鲜,希腊人曾统治埃及和西亚,罗马人曾领有东地中海和高卢等地区,并给这些地区的历史发展以巨大影响。——摘编自晏绍祥《世界上古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三例说明古代印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古代文明交流的认识。(6分)
课时作业(一)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1.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文明有原生文明和次生文明之分,原生文明是独立起源发展的文明,如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次生文明指在发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受到其他文明强烈影响的文明,如希腊文明,即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差异性,故选D项;封闭性是针对社会流动性而言的,农耕社会人口流动率低,村落间交往少,地区间交往更少,活动范围呈现出明显的与外部世界隔离的特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地理环境通常指环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自然资源等,对文明产生重要影响,如希腊多山少平原,三面环水,港湾众多,这影响了希腊的民主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没有比较,得不出“希腊文明的先进性”的结论,排除C项。
答案:D
2.解析:据材料“有了农业,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可知,该学者认为农业产生后才有人类社会,强调农业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故选C项;材料“农业产生后才开始进行社会生产”认为先有农业后有社会生产,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人类改造自然的具体意义,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农业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没有明确农业与国家的具体关联,排除D项。
答案:C
3.解析:据材料“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可知,通过随葬品的多少可以判断死者生前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和地位的高低,反映了阶级的差别,故选D项;据“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可知,墓葬的随葬品只能反映主人生前的情况,不能反映其所处的社会的经济水平和繁荣程度,排除A项;“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这些随葬品能反映主人生前的财富情况,但无法据此判断社会的秩序和制度,无法判断其文化礼制的具体情况,排除B项;“陶器、玉石器、猪头”这些物品并没有审美方面的描述,无法体现其技艺的高超性,排除C项。
答案:D
4.解析:据材料“巴比伦王国是由苏美尔……其根基与天地共始终的不朽王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叙述旨在宣扬巴比伦王国是众神护佑的王国,以此来巩固统治,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巴比伦王国与众神之间的关联,没有阐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A项;宣扬君权神授的理论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巴比伦王国与众神之间的关联,没有明确法律的具体地位及执行情况,排除C项。
答案:D
5.解析:据材料可知,亚述人注重宫殿的修建,而宫殿是统治者地位的象征,说明意在表现王室的影响和主宰地位,故选A项;材料强调亚述人重视宫殿的修建,没有体现政教合一的信息,排除B项;“完整保存苏美尔的世俗文化”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神庙和塔庙建筑的规模大说明的是神权至高无上,但材料强调的是宫殿的规模史无前例,排除D项。
答案:A
6.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正是由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盛产芦苇和黏土,西亚地区的苏美尔人将黏土制成的泥板和芦苇笔巧妙进行组合,创造了“楔形文字”,此种现象充分说明人类文明深受自然环境影响,故选B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有比较重要的影响,并没有强调地理环境是人类文明出现的“前提”,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述及西亚地区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苏美尔人“开创”西亚文明,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楔形文字”是西亚文明成果之一,但是并不能据此推断该地区文明的标志是“楔形文字”,排除D项。
答案:B
7.解析:据材料“优越的农耕生产条件”“古埃及的农业技术长长地拖着新石器时代的尾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天然优越的地理环境便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由此降低了对农业技术改进的需求,这说明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故选D项;材料强调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古埃及的农业经济发达”强调的是古埃及的农业,排除A项;古埃及农业,生产工具并不简陋,排除B项;古埃及文明辉煌灿烂,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排除C项。
答案:D
8.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埃及语吸收了塞姆语和闪姆语的部分单词,西亚的部分神明受到埃及人的膜拜,说明古埃及文明具有包容性,故选D项;文明发展连续性是指文明发展的不间断特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独特性是指古埃及文明与其他文明不同之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悠久性强调古埃及文明起源较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答案:D
9.解析:据材料“发展为一门普度众生并使众生得到觉悟的学问”可知佛教面向的是所有民众,体现的是平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印度的种姓制度,故选B项;印度经历了孔雀王朝的短暂统一后,在公元1世纪前后,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排除A项;佛教强调众生平等,与婆罗门教宣扬的种姓制度相冲突,排除C项;公元4世纪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开始兴起,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答案:B
10.解析:据材料“如果议论婆罗门,则用沸油灌进他的嘴巴和耳朵里。首陀罗不应有任何财产,他的主人可以拿走他的一切”可知,首陀罗地位低下,法典维护婆罗门的利益,故选C项;据所学,种姓制度不是职业等级,而是社会等级制度,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种姓制度的具体表现,没有涉及神权,排除B项;据所学,同态复仇是指受害者给对方以同等的报复,而材料中的婆罗门与首陀罗地位是极为不对等的,排除D项。
答案:C
11.解析:根据材料“这样相同的经历使他们滋生了一种共同的情感”可知,观剧的行为刺激了城邦公民的情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里克利时期发放观剧津贴,鼓励公民参政议政,这一措施能够增强城邦的凝聚力,维护民主政治,故选C项;观剧的行为并不能消弭公民间的差别,观剧只是一种集体性质的活动,排除A项;直接民主表现为公民直接地参与到政治生活当中,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和材料中的观剧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观剧主要是精神上的刺激,并不能直接培养公民的责任意识,排除D项。
答案:C
12.解析:据材料“公民的职司虽有分别,而保证社会全体安全恰好是大家一致的目的”可知,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为了保证社会全体安全,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公民与城邦的关系,而非对民主政治的反思,排除B项;据材料“公民的职司虽有分别,而保证社会全体安全恰好是大家一致的目的”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重要性,没有涉及直接民主的弊端,排除C项;据所学,雅典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是成年男性公民,只占城邦总人数的少部分,不具有广泛性,排除D项。
答案:A
13.解析:(1)据材料一“它们分别是从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军事首领、氏族长老会议和民众会议演变而来的”可知苏美尔城邦的政治机构与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军事首领、氏族长老关系密切,体现了原始民主制下,国家机制的逐步建立;据材料一“他们是城邦主神的最高祭司”“他们还主管城邦水利工程的修筑;他们平时参加政权管理,战时统帅军队”可知城邦首领同时是宗教领袖,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据材料一“却在得到公民大会的支持后实现了”可知当时公民大会对贵族决策权力存在制约,可以在有限范围内推翻贵族会议决策。(2)据材料二“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可知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结束了各地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据材料二“一个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及一套以中央政府为核心的官僚机制逐步成型”可知汉谟拉比为了维持国家的统治秩序,建立了以王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官僚机制,促进了古巴比伦王国国家治理体系的进步,也为后世西亚地区的其他帝国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汉谟拉比还重视法律建设,颁布了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在法典中通过宣扬君权神授来维护国王的权威。
答案:(1)特点:带有原始民主制残余;城邦首领兼具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神权色彩浓厚(早期宗教影响力较强);存在公民对贵族的权力制衡。(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贡献:基本统一两河流域,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进步(官僚制度的形成);制定成文法典,维护统一局面和国王权威;为后来西亚地区的帝国(如亚述帝国、波斯帝国等)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经验。(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4.解析:(1)据材料一“印度曾深深地影响过亚洲大部分地区的宗教生活,为东南亚整个文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成分”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作为五大文明发源地,古印度诞生了人类早期文明;在自然科学方面,发明了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阿拉伯人而得到广泛传播的“阿拉伯数字”;在宗教层面产生了佛教,后来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泰国、缅甸等地并影响了人类的宗教生活。(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可以围绕古代文明的特征及具体看待问题的层面进行分析,其中,因为各地文明相对独立,故世界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文明多元发展;各地区文明间存在区域间交流,故文明间要相互交流、借鉴;各种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各具不同,故文明不能封闭自守,要积极借鉴外来文明。
答案:(1)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诞生了人类早期文明;印度创立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按位计值的方法,推动人类进步;印度诞生了佛教,影响了人类的宗教生活。(6分)
(2)不同地区文明独立发展,具有多元特征;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相互交流与借鉴;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要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文明。(6分)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同步达标检测题,共5页。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同步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后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