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 事例的运用技巧-2024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应对策略
展开1.叙述要概括 2.叙议有条理 3.叙议要一致 4.论证要分析
好的议论文就在于它透彻的说理, 而说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例证”, 即用事实说话。我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 可见这“事实”(事例)在论证说理中的重要。
(一)事例要能为文章的分论点,最终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服务。
有时, 同样一个事例可以说明多方面的问题, 我们要注意阐述的角度, 以达到为中心论点服务的目的。
【材料】说树上有一只很诱人的苹果熟了。因为太高, 踮起脚都够不着, 只好搬来木梯, 就在我伸手欲摘的一瞬, 苹果突然脱枝而落, 摔落在地上, 成了一团果泥。这便是生活中的无奈——眼看到手,却又失去; 但这不算白费力, 至少, 我知道, 这个苹果不属于我。如果这时从木梯上下来, 再去摘其他树上的苹果也不晚。
【分析】首先就要弄清我们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要选准议论的角度。由于材料内容的丰富性, 再加上审题思辨的角度不同, 就会出现多方面的“感受点”和不同的议论中心。“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这个道理。
(1)生活中有许多的无奈、许多的失败——看到成熟了的果子, 就在伸手要摘的时候, 苹果却摔成了一团果泥;
(2)失败的价值——知道这个苹果不属于我;
(3)认识到失败的意义和如何对待失败——如果这时从木梯上下来,再去摘其他树上的苹果也不晚。这摘苹果的过程, 又是生活中的一次探索。而这每一次的探索, 从本质上说, 都是成功。
由此不难看出, 许多材料是有着丰富内涵的。因此, 我们就要注意论述的角度, 要让材料为我所用, 为自己的论证服务。
(二)事例要概述, 要有典型性。
中心论点:“人需要远大的目标”。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目标就是“以文采表于后世”。当他遭受宫刑, 出狱后仍坚持自己的理想——创作《史记》。
【分析】这样的概述, 简洁明了,能支撑文章的中心论点。事例除了要进行概述之外, 还要注意事例的典型性。
事例前要有观点, 事例后要有分析说明。
举例时首先要考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的, 这个所说明的“问题”, 就是文章的分论点, 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材料1】 勤能补拙。(中心)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 小时候很笨, 成年以后屡次失败, 但他毫不气馁, 勤奋工作, 最终登上了科学的顶峰;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 学生时代被视为最笨的学生, 然而他顽强拼搏,发奋学习, 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国外留学时, 因进校成绩差而被人耻笑, 可他暗下决心, 最终成了享誉世界的学者。(事例概述)
试想, 若无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工作, 哪会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问世?若无顽强拼搏、刻苦自学的精神, 哪会有华罗庚在数学方面的卓越贡献?若无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努力, 哪会有童第周在生物工程方面令人瞩目的成就呢?最后, 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勤能补拙。(分析)
有的人不能始终如一地崇尚简朴,挥霍无度后是身败名裂的恶果。
【材料2】崇尚节俭
《悯农》的作者李绅本是体恤民情,感喟民生疾苦的读书人,本来生活简朴,但在他科举高中并如愿做官后,却摒弃了原先简朴的生活方式,奢靡至极,最终被削官,家财亦耗尽。
正如一朵朴素的花能常开不衰,而被纷华浸染了的生命,只能逐渐凋零。简朴如果不能作为原则常住心中,人最终还是会沦为物欲的奴隶。
【叙例注意事项】
不能太详细具体。因为不够精练概括,不符合议论文文体特点和叙例要求。
【示例】没有人是不付出劳动就获取成功的。(论点)多年前一个又一个夜晚,那个叫童第周的少年在厕所的灯光下读书。到了晚上他是最后一个睡觉的同学,点着蜡烛不管天气多么炎热或寒冷,他总是坚持不懈地复习老师所讲的知识。别人都进入了梦乡,他却读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他从前的物理成绩一塌糊涂,可他却证明了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成功。(叙例)
(三)事例的列举要注意多角度、多层次。
同一角度的事例,可用 “且不说⋯⋯也不说⋯⋯就说⋯⋯”的格式
论点:珍惜时间, 才能有所作为。
我们且不说挤时间于马上、枕上、厕上写文章而成文学大家的欧阳修, 也不说怀揣面包、半夜起床雕刻的米开朗基罗, 就说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挤出来写稿而成文学家的鲁迅。
【示范片段】观点:学会拒绝。
拒绝在热闹的白天与群芳争艳, 才有了夜晚的昙花那一缕沁人心脾的清雅幽香; 拒绝温暖舒适的环境, 才有了雪莲纯洁的身躯和神奇的功效; 拒绝了肥沃的泥土, 才有了岩石中的苍松那份坚韧——这是大自然界的例子; 人类社会中, 有拒绝做官的陶渊明, 拒绝在官场阿谀奉承的李白, 拒绝朋友馈赠的王安石——这是正面的例子;反面的例子有不能拒绝美色利诱的唐玄宗,不能拒绝金钱诱惑的毒贩子。
分析:论述中注意了事例的多角度、多层次, 文章就会显得内容丰富、论证有力。
【事例的呈现方式】
(一)单例
指的是采用“单例”成段的方式展示,即一个段落只用一个事例。作为例证的素材(论据)有时要详细剖析,通过深入开掘论据才能让论据起到证明的作用。此时,借助句式,用概括的笔墨,深入开掘,多侧面发散,便能将这一事例内涵全面概括阐述,且句式工整,语言凝练,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可读性。
[片段示范]
不知道女医生的年龄,不知道她的名字,医生帽与医用口罩遮住了四分之三的面孔,于是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就成了摄影师冥冥之中有如神助的特写。从她那双眼睛里,我读出了浓浓的坚毅,读出了浓浓的勇敢,读出了浓浓的刚强,读出了一往无前,读出了百折不挠。也许,她并不高大,并不强壮,甚至也不漂亮,但她那双明亮的眼睛,真是胜却人间无数,是“中国面孔”上最美丽的风景。
【分析】
借助“读出……,读出……,读出……”的整齐的句式形成排比,定向转述“女医生”这一事例,通过聚焦“眼睛”,挖掘出人物的思想品质,从而提升其中的“中国精神”,让“女医生”这个“中国面孔”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多例
[片段示范]
视之今,爱国之心花,是任正非以针钉钢板之精神破得重重壁垒;是南仁东以天眼破晓了寰宇万象,成就浩渺深处的那一道紫电青霜;是张黎明以奉己而燃起的万点灯火阑珊;是叶嘉莹的诗书之情;是黄大年归国的赤子之心。他们以奉己之心,做一朵小小浪花奔腾,投入历史发展的洪流中,投入亘古诗篇的绵延处。他们踏香而行,成大国之荣嘉,至前路深处,灼灼其华。
【分析】列举五个人的事例,借助“是”字句形成排比,从任正非到南仁东,从张黎明到叶嘉莹,再到黄大年等人,一个个看似独立的人物在作者笔下有机地结合起来;句中三个“以”字的排比,则以摧枯拉朽之势征服读者。简洁的概述,飘逸的文采,在充分论证“视之今,爱国之心花”的同时,也彰显出作者丰富的素材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语言功底。
【典例】[2019·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片段示范]
劳动,是默默无闻的低头奋进。池塘田野里,因为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才有了饭桌上的“五谷丰登”;风吹日晒中,因为外卖小哥们的繁忙穿梭才有了足不出户的便利;高楼林立间,因为建筑工人的辛勤汗水才有了我们的温馨家园;生产车间里,因为大国工匠的精益求精才有了今天的中国制造。如果没有每一个勤劳奋斗的你,中国不会这么了不起。劳动人民勤劳的双手,正成为中国前进的内驱力,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分析】选段中间几例是素材运用部分,或写田野里的农民,或写日晒中的外卖小哥……两两相对,经纬分明,不仅句式整齐,写得极为概括简洁,而且长短句参差错落,令人读起来跌宕起伏,朗朗上口,称得上融声美、形美、意美于一炉,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思索。
单例与多例并举
“单例”展示能让读者获得新知识,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可读性;“多例”铺排能彰显作者知识渊博、纵横捭阖的优势,增加读者的认同感,那么,我们不妨将素材“单例”“多例”并举,同时借助句式,使素材既有“可读性”,又有“认同感”,这样详略搭配,相映成趣,使论据形成合力,从而更鲜明地彰显主旨。
【示例】
不久前,一则题为《临高新盈镇邻里义建“六尺巷”》的报道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岁月流转,邻里守望的情谊,依然在华夏大地流转。海南临高县新盈镇义建的这条“六尺巷”,是低保户罗春梅的邻居为了让罗春梅一家能够顺利通行,将院墙一再推倒挪移后重建形成的:九年三改院墙,拓宽小巷,让出六尺,方便邻居。它与安徽省桐城市那条清朝留存下来的、如今已成三星级景区的“六尺巷”,同样都演绎了邻里和谐相处的佳话。当然,华夏文明的韧性,不仅体现在新旧“六尺巷”的交相辉映上,更多体现于华夏儿女代际接力将其薪火相传。君不见,一位位像卢永根、马旭一样的老人淡泊名利,将毕生积蓄无私奉献;君不见,一位位像其美多吉、张玉滚一样的年轻人扎根艰苦地区,将青春献给事业;君不见,一位位像王继才、钟扬一样的实干家,将生命留在了自己钟情的地方;君不见,南昌91岁高龄的魏木金老人18年义务清除小广告40万张,九江66岁的杨义屏老人10多年无偿献血超3.53万毫升,填平了平凡与伟大之间的鸿沟;君不见,退伍军人吕保民退伍不退色,挺身面对持刀歹徒……“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中华文明的韧性便体现得愈加明显。
【分析】
选段采用素材“单例”“多例”并举的方式论证“华夏文明的韧性,不仅体现在新旧‘六尺巷’的交相辉映上,更多体现于华夏儿女代际接力将其薪火相传”这一观点。作者从新闻入手,先“单例”展示,用概括的笔墨,将形象的文字、生活的细节、丰富的感情作定向转述,将“新六尺巷”的故事借助四个动宾短句加以诠释,语言凝练,内涵深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之后,“多例”铺排,借助“君不见,……”句式,用一连串的事实证明华夏文明的韧性体现在众多人身上。前面“六尺巷”的论据详尽,而后将若干事例概述铺排在一起,发挥其“集束炸弹”式的作用,详略搭配,既有可读性,又有认同感,从而增强了文章论证的力度。
【片段训练1】
请以“奖掖后来者,争当新时代的伯乐”为论点,合理叙述下面的一则事例。
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原来家里很穷,年过三十还在一个小学里替别人代课。他很热爱画画,由于生活所迫,他常常拿着自己的作品到街上去卖。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徐悲鸿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他终于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如果没有徐悲鸿这个伯乐,傅抱石这匹千里马哪会驰骋于中国当代画坛?
【参考示例】
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就是一个慧眼识英的伯乐。一次,他偶然发现了正迫于生计当街卖画的傅抱石,认为他绘画技巧高超,遂认定这是一匹“千里马”,不但冒雨拜访还帮助傅抱石到日本深造,使傅抱石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如果没有徐悲鸿这个伯乐,傅抱石这匹千里马哪会驰骋于中国当代画坛?
傅抱石的生活状况——删减概括(与“伯乐”无关),徐悲鸿发现并帮助的过程——概括强化(不但……还)。]
[2019·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请运用句式,写一个 “单例”运用语段。
[片段示范]
在不违背原则、不触碰底线的情况下,水不妨欣赏盐的有味,而盐不妨认同水的至淡,两者融合不但能突破水与盐各自的局限,还会生成新的水,何乐而不为呢?享誉世界文坛的泰戈尔,便是熔东西方文化于一炉的典型。他基于印度传统文化思考世界,又以东西方文化相互参照反思世界;既有东方文化的空灵含蓄,又推崇西方文化的个性主义和生命至上之精神,这让泰戈尔的作品别具一格。
[2019·上海卷]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运用句式,写一个“多例”铺排语段。
[片段示范]
倘若史怀哲没有更多地关注非洲的病情,他就不会认识到自己内心追求的“敬畏生命”而放弃哲学去从医,给非洲的人民带来生的希望;倘若木心没有虚心接受朱敦儒大师的教诲,博览先贤们的著作,他就不能认清自己,而去推翻先前的诗作重新创作自己的风格,最终成为一代大师;倘若任正非没有注重基础科研,只大力聘请各国专家研究人员,他就不会带领华为领跑5G领域……可见,缺乏了对外界的兼容探索与比较,就算自己再优秀,也无法真正变得伟大。
【方法指导示范】
根据提供的如下材料,围绕“失败是成功之母”概述材料。
①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②四年里,诺贝尔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是,他毫不气馁。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信念。一定要发明“炸药”,减轻工人们繁重的负担。
③最后一次实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延燃的导火线,一声巨响,“炸药”爆炸产生了极大的威力,在旁边一不禁惊叫:“诺贝尔完了!”
④然而,正当人们为失去一位伟大的化学家而悲痛的时候,诺贝尔神奇般的从浓烟中跳出来,他面孔乌黑,身上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
⑤就这样,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从那时起,大大减轻了挖土工人的劳动强度。
【写作指导】
1.分析每句话的内涵;
2.选择能论证观点的部分,删除与论点无关的材料;
3.重新组织语言,概述事件过程。
4.大胆取舍。不以全面、生动取胜,而以紧扣观点为要务;
5.简洁明快。少用描述性语言,多用概述性语言;别人知道的不写,别人不熟悉的少写,别人不知道的详写。
6.结构合理。不要头重脚轻,以叙代议。
【分析】
①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发明炸药的目的、原因)
②四年里,诺贝尔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是,他毫不气馁。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信念。一定要发明“炸药”,减轻工人们繁重的负担。(努力的经过)
③最后一次实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延燃的导火线,一声巨响,“炸药”爆炸产和了极大的威力,助手在旁边一不禁惊叫:“诺贝尔完了!”(最后一次实验过程)
④然而,正当人们为失去一位伟大的化学家而悲痛的时候,诺贝尔神奇般的从浓烟中跳出来,他面孔乌黑,身上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最后一次实验结果)
⑤就这样,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从那时起,大大减轻了挖土工人的劳动强度。(发明炸药结果与作用)
论点有三个要素:失败;不懈努力并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取得了成功。
【概述示例】
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四年里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不断地更换原料,改进方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发明了威力巨大的炸药。
【实战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位大学毕业后就到贵州贫困县工作的扶贫千部在《在触摸乡村中收获一份家国情怀》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这几年,从机关到农村,与村民做朋友、打交道,为村里大事小事出谋划策,我也明显感觉身上慢慢多出一些“泥土味道”:自觉从村民立场思考问题;用老百姓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困难面前,学会忍耐坚持,我多了些从容淡定。在触摸乡村中,我收获了一份家国情怀。
目前,农村的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在决战脱贫攻坚和奔小康路上,诸如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我也在思考,如何让更多年轻人留在家乡,创业致富,而我们又能为他们提供怎样的组织关怀、政策支持。从长远看,这样才能真正化解老人、儿童面临的生活问题,也能让乡村持续葆有生机和活力。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在高三(1)班“触摸乡村与青年担当”主题班会上的一篇演讲稿。
②给成功应聘大学生村干部的学长姚自强的一封信。
③参与“触摸乡村与家国情怀”主题写作笔会的一篇随笔。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示范片段】
当青年扶贫干部认识到“自己是在乡村中,在群众中,才真正转变,扎根乡村”。(叙述)
是啊,若不是和村民打交道,如何能感同身受,以村民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若不是转变心态,融入乡村,又如何能有醉人的“泥土味道”?若不是,走到群众中去,与群众站在一起,又如何能收获一份家国情怀?(分析)
【片段二】
但在触摸乡村的同时,我们也应深思,如何更好地建设、改造农村,以青年担当,获家国情怀?我想,触摸乡村,并非只有做扶贫干部一种形式,绵薄之力,皆可发光发热:(紧扣材料及主题内容)可以是像电影《一点就到家》中帮助村民使用网购,派送快递,让乡村真正跟上现代化的步伐,真正实现脱贫;也可以像当代青年丁真一般,猛然走红,却毅然决然肩负起自己对乡村的担当,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抓住机遇,协助家乡发展。(直击材料内涵)朴实无华的坚守,是对乡土的维护,是对责任的担当,更是是对家国的牵挂。让乡村持续葆有生机和活力,才是实实在在地触摸到了乡村。(紧扣主题,挖掘人物素材内涵上升至家国层面)。
专题15 材料的引述技巧-2024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应对策略: 这是一份专题15 材料的引述技巧-2024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应对策略,共7页。
专题14 分析事例技巧-2024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应对策略: 这是一份专题14 分析事例技巧-2024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应对策略,共9页。
专题12 主体段落写法指导-2024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应对策略: 这是一份专题12 主体段落写法指导-2024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应对策略,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