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科普阅读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绿色出行,践行“低碳生活”B.为方便生活,多使用一次性餐具
C.植树造林,营造“绿水青山”D.节约生活用水,降低人均用水量
2.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障。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过滤液体B.熄灭酒精灯
C.检查装置气密性D.连接仪器
3.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不匹配的是( )
A.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切割玻璃
B.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可用于制铅笔芯
C.明矾能加速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可作净化水的絮凝剂
D.干冰升华需吸收热量,可用于人工降雨
4.溴酸钠()可与溴化钠混合用作金的溶解剂。中的化合价是( )
A.-6B.-1C.+2D.+5
5.下列有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C.烧煤取暖时,在煤炉上放一盆水可防止煤气中毒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大气污染物
6.如图所示,“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下列关于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
B.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质量守恒
C.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减少
D.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7.“洁厕灵”和“漂白精”不能混用,两者混合后会发生下列反应:则X的化学式( )
A.B.C.D.
8.惠水金钱橘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的特产。惠水金钱橘酸甜适口,桔味浓郁,其中维生素C()含量丰富。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维生素C中含有氧气分子
B.维生素C由碳、氢、氧三个元素组成
C.维生素C分子由碳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
D.维生素C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
9.下列化学方程式与客观事实相符,且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加热氧化汞:
D.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10.如图所示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接通电源两极都有气泡产生,实验结束发现a、b两管内气体体积比略大于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条件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比的大
B.与a玻璃管相连的电极为电源的正极
C.水通电分解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水分子
D.打开b玻璃管活塞,在活塞口点燃会产生淡蓝色火焰
11.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主火炬塔所使用的燃料是甲醇(),我国科研人员将二氧化碳和氢气通过科学的催化反应合成甲醇,其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变化过程中的最小微粒是原子
B.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都不变
C.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氧化物
D.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3
12.含量增多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低能捕集、转化和利用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下图是以为原料制取炭黑(C)的太阳能工艺简易流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Ⅰ为分解反应
B.生产过程中可以循环使用
C.该方法有利于减弱全球气候变暖
D.反应Ⅱ中C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
13.向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质量的乙、丙、丁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容器中甲、乙、丙、丁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乙和丁是反应物,甲是生成物
B.a的值为13
C.丙一定作催化剂
D.该反应中,甲与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4:1
14.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AB.BC.CD.D
15.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ag(其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相关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min内,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
B.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bg
C.M点对应的固体物质只有两种,分别是氯酸钾和氯化钾
D.若M点二氧化锰的质量占固体总质量的25%,则此时已产生氧气的质量为
二、填空题
16.化学作为实用的、创造性的学科,在认识自然、服务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023年10月26日,三名中国航天员乘坐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进入中国空间站,空间站所用的呼吸系统,叫空气循环与过滤系统,该系统能为航天员提供的供给呼吸的气体是_______。
(2)金刚石、石墨和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原因是_______。
(3)惠水马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及钙、磷、铁、镁、锌、硒等矿物质,这里的“钙、磷、铁、镁、锌、硒”指的是_______(填“原子”“分子”或“元素”)。
(4)我国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这是因为单质碳_______。
(5)在440℃和高压条件下,金属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单质碳和碳酸钠,请你写出该反应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6)一种新型“人造树叶”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乙醇()和氧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1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如图1所示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
(2)在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一瓶较干燥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为_______(从A~E中选,填字母序号)。
(3)若用装置A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装置存在不足之处,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
(4)实验室常选用锌粒和稀硫酸制氢气,则制取氢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从A~E中选,填字母序号);若用装置F收集氢气,则气体应从_______(填“a”或“b”)端通入。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若要在实验室点燃氢气,一定要先_______。
(5)实验室常用装置G代替装置B制取气体,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
(6)如图2所示是一种紧急供氧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使用时按动点火装置,金属粉末反应放热,使药块分解持续供氧,并有氯化钠生成。其中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三、科普阅读题
18.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清除是载人航天器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的重要问题,目前主要包括清除、固态胺吸附和分子筛吸附等方式。
清除利用了与反应生成Li2CO3和水,由于不可再生,该技术目前多用于短期载人航天任务。
固态胺能吸附和水蒸气,且可在真空条件下再生,因此可用于中长期载人航天任务。在0~2.0kPa范围内,分压和温度对吸附量的影响如图1所示。
分子筛中的吸附剂是沸石。沸石的吸附能力强,且能在高温条件下再生,因此多应用在多人长期航天任务中。水会影响沸石的吸附性能,通常需对沸石进行干燥处理。相同温度下,干燥时间对不同种类沸石的吸附量的影响如图2所示。
科学家们会依据任务持续时间、成员人数及对应的消耗品、设备质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清除技术,以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1)目前航天器中的清除技术有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2)写出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分析图1,可得出结论:相同温度下,在0~2.0kPa范围内,分压越大吸附量越_______(填“大”或“小”);分析图2,可得出结论:相同温度下,干燥时间相同时,沸石A的吸附量_______(填“小于”或“大于”)沸石B的吸附量。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由于不可再生,因此不能用于载人航天任务
B.固态胺能吸附CO2和水蒸气,且可在真空条件下再生,可用于中长期载人航天任务
C.分子筛对CO2的吸附能力强,且可循环利用,多用于长期航天任务
四、实验题
19.认识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和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所学知识和一些实验用品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进行如下实验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实验探究】小雪和小林分别设计并进行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讨论交流】
(1)甲实验中观察到锥形瓶中的现象为暗红色固体燃烧,发光、放热、产生黄白色火焰、冒出浓厚的_______,生成白色固体;待锥形瓶冷却后,将装置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天平仍平衡。该实验中小气球的变化是_______,其作用为_______;该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乙实验结束后再次称量,小林发现天平指针_______(填“偏左”“偏右”或“指向分度盘中央”)。
【交流评价】
(3)小雪的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
小林的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不相等。
你认为_______的结论正确,另一位同学结论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
【结论分析】
(4)从原子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即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_______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必然相等。
【反思总结】
(5)对乙实验进行反思,对该实验装置进行改进的方法是_______。
20.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氧化铜与炭粉的反应实验,并对生成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溶液能吸收。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对生成气体的成分作出如下猜想:①只有二氧化碳;②只有一氧化碳;③_______。写出猜想①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实验开始时,先打开弹簧夹K,缓缓通入氮气一段时间,然后关闭弹簧夹K,通入氮气的目的是_______。
(3)装置A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装置B中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
(4)小组同学观察到装置E中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则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综合实验现象可知猜想_______成立。
(5)小组分析讨论后认为:可能是反应生成的和过量木炭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的,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6)当装置B中不再有气泡冒出时,反应停止,待装置A中玻璃管冷却后倒出固体残留物,其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_______。
(7)该实验装置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_______,你的改进建议是_______。
21.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的制取和性质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学习内容。
【活动一】探究的实验室制法。
(1)在实验室不利用碳的燃烧来制取,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答出1条)。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我们通常采用_______法收集二氧化碳。
【活动二】探究在水中的溶解。
(3)探究溶解速率:该小组用排水法收集(如图1),待收集100mL后,移出导管。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量筒内的体积。重复实验,所测数据平均值如下表。
小组同学分析上表数据,得出也能用排水法收集,写出判断依据:_______。
(4)探究溶解能力:如图2所示,用大号针筒抽取200mL二氧化碳气体,试剂瓶中加入200mL水(恰好加满),塞紧双孔橡皮塞,连接大号针筒和试剂瓶,缓慢推动活塞,将二氧化碳注入水中。当向水中注入气体体积达到120mL时,红色油柱开始向上移动,实验表明在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_______体积二氧化碳。
【活动三】探究的重要性质。
(5)将二氧化碳气体缓慢通入如图3所示装置,并观察实验现象。
①实验中观察到_______,说明使紫色石蕊纸条变红的物质不是而是_______。
②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中的下层蜡烛比上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_______。
五、计算题
22.某同学称取2.4g镁条进行燃烧实验,请计算镁条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绿色出行,践行“低碳生活”,能减少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的排放等,做法符合主题,故选项错误;
B、为方便生活,多使用一次性餐具,做法不符合主题,故选项正确;
C、植树造林,营造“绿水青山”,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做法符合主题,故选项错误;
D、节约生活用水,降低人均用水量,有利于保护水资源,做法符合主题,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答案:C
解析:A、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推注射器的活塞,若长颈漏斗下端形成一段水柱,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手不能拿着导气管,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3.答案:B
解析:A、金刚石为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则可用于切割玻璃,该选项性质与用途相匹配;
B、石墨可制作铅笔芯,是因为石墨质软,在纸上划过会留下划痕,该选项性质与用途不匹配;
C、明矾溶于水可形成胶状物,吸附水中的沉淀使其沉降,该选项性质与用途相匹配;
D、干冰为固体二氧化碳,升华吸热,会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则可用于人工降雨,该选项性质与用途相匹配。
故选B。
4.答案:D
解析:化合物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溴酸钠中溴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1)+x+(-2)×3=0,x=+5;
故选:D。
5.答案:A
解析:A、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但由于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煤气的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一氧化碳属于大气污染物,但二氧化碳为空气中的成分,则不属于空气污染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6.答案:C
解析:A、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则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其中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该选项分析正确;
B、碳、氧循环过程中均为化学变化,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各元素质量守恒,该选项分析正确;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则氧原子总数不变,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D、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该选项分析正确。
故选C。
7.答案:A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O、H的个数分别是1、3、1、2,生成物中含、、O、H的个数分别是1、1、1、2,故生成物中还应含2个,故X的化学式为:。
故选A。
8.答案:C
解析:A、维生素C是由维生素C分子构成的,一个维生素C分子中含有6个碳原子,维生素C中不含有氧气分子,故A说法误差;
B、维生素C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B说法错误;
C、维生素C分子由碳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故C说法正确;
D、维生素C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6×6)=3:4≠1:1,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9.答案:D
解析: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正确的方程式为:,该选项不正确;
B、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氧化铁,正确的方程式为:,该选项不正确;
C、氧化汞受热分解为汞和氧气,该方程式没有配平,且生成物的气体没有标箭头,正确的为,该选项不正确;
D、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方程式书写正确,该选项正确。
故选D。
10.答案:C
解析:A、在电解水实验中,根据“正氧负氢、氧一氢二”,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a管产生的气体较多,是氢气,b管产生的气体较少,是氧气,实验结束发现a、b两管内气体体积比略大于2:1,说明该条件下,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氧气小,故A说法错误;
B、在电解水实验中,“根据“正氧负氢、氧一氢二”,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a管产生的气体较多,是氢气,故与a玻璃管相连的电极为电源的负极,故B说法错误;
C、水通电分解的过程中,水分子分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结合为氢分子,氧原子结合为氧分子,故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水分子,故C说法正确;
D、由以上分析可知,b管产生的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打开b玻璃管活塞,点燃,气体不能燃烧,a管产生的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打开a玻璃管活塞,在活塞口点燃会产生淡蓝色火焰,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11.答案:B
解析:A、化学变化的实质为: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则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为原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B、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物理性质可能改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氧化物是指含有两种元素,且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由图可知,该反应为和反应生成和,其中和都属于氧化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3,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2.答案:D
解析:A、反应1中四氧化三铁生成氧化亚铁和氧气,氧气逸出,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A正确;
B、就整个反应过程而言,最终反应为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和氧气,所以和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可循环使用,故B正确;
C、该过程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碳,可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有利于减弱全球变暖,故C正确;
D、在反应Ⅱ中,氧化亚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和四氧化三铁,碳元素化合价由+4价转变为0价,故D错误;
故选D。
13.答案:D
解析:分析:反应后丁质量由10g变成0,质量减小,说明丁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10g,甲质量由0变成8g,质量增大,是生成物,生成甲质量为8g,乙质量增大,是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乙质量=10g-8g=2g。
A、根据分析可知,乙质量增大,是生成物,故说法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a=10+2=12,故说法错误;
C、反应前后丙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不是催化剂,故说法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甲与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8g:2g=4∶1,故说法正确。
故选D。
14.答案:A
解析:A、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如果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反应生成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一步说明该可燃性气体中含有氢元素,反之则不含有氢元素,不能用于检验某可燃性气体中是否含有碳元素,故A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除去中少量的,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B能达到实验目的;
C、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的炭层,二氧化碳和碳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C能达到实验目的;
D、鉴别硬水和软水取样,分别加入适量肥皂水,振荡,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产生较少泡沫、较多浮渣的是硬水,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D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15.答案:D
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故钾元素的质量不变,但是0~min内,固体的总质量减少,故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故A说法错误;
B、如图所示,固体反应前总质量是ag,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是b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完全反应后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a-b)g,故B说法错误;
C、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其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M点时氯酸钾还未完全反应,此时对应的固体物质有氯酸钾、氯化钾和二氧化锰三种固体,故C说法错误;
D、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ag,其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g,若M点二氧化锰占固体总质量25%,则M点时固体总质量为:,则产生氧气的量为:,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16.答案:(1)氧气
(2)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元素
(4)化学性质不活泼
(5)
(6)
解析:(1)氧气是可供给呼吸的气体,所以该系统能为航天员提供的供给呼吸的气体是氧气;
(2)金刚石、石墨和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化学元素是指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这里的“钙、磷、铁、镁、锌、硒”指的是元素;
(4)因为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保存的时间较长,故我国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
(5)在440℃和高压条件下,金属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单质碳和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乙醇()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7.答案:(1)酒精灯
(2)AC
(3)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4)B;b;;验纯
(5)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
(6)
解析:(1)由图可知,仪器①为酒精灯。
(2)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为加热固体的反应,发生装置选A,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较纯,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装置选C。
(3)加热高锰酸钾时,为了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
(4)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反应,发生装置选B;
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用F装置收集时,气体应从b口通入;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氢气不纯时点燃会发生爆炸,则点燃前要验纯。
(5)G装置中,将固体放在多孔塑料板上,关闭止水夹,产生的气体无法排出,装置中的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气体排出,液体重新进入,与固体接触,反应开始,则该反应的优点为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
(6)由图可知,该反应为在催化剂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8.答案:(1)清除(合理即可)
(2)
(3)大;大于
(4)A
解析:(1)由文章内容可知,目前航天器中的清除技术有清除、固态胺吸附和分子筛吸附等方式。
(2)与反应生成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由图1可知,相同温度下,在0~2.0kPa范围内,分压越大吸附量越大;
由图2可知,相同温度下,干燥时间相同时,沸石A的吸附量大于沸石B的吸附量。
(4)A、由文章内容可知,由于不可再生,则多用于短期载人航天任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文章内容可知,固态胺能吸附和水蒸气,且可在真空条件下再生,因此可用于中长期载人航天任务,该选项说法正确;
C、由文章内容可知,分子筛中的吸附剂是沸石,沸石的吸附能力强,且能在高温条件下再生,因此多应用在多人长期航天任务中,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9.答案:(1)白烟;先变大后变小;缓解压强;
(2)偏右
(3)小雪;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
(4)种类、质量和个数
(5)将乙装置改为密闭装置
解析:(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红磷燃烧放热,装置中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则开始时气泡膨胀,但随着氧气的消耗,且反应结束后温度降低,则气体又变瘪;
装置中的压强增大时,气球可缓解装置中的压强;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质量减小,则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3)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小学的猜想正确;
由于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没有称量到二氧化碳的质量,则生成物的总质量会减小。
(4)化学反应的实质为原子的重新组合,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质量、个数都不变,则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5)将乙装置改为密闭装置,则能称量到生成的气体的质量。
20.答案:(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
(2)除去装置中的空气
(3)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除去二氧化碳
(4);③
(5)
(6)炭粉
(7)没有尾气处理装置;在尾部放一台燃着的酒精灯
解析:(1)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有碳、铜、氧三种元素,则生成的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碳,也可能为一氧化碳,还可能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若生成的气体为二氧化碳,则碳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则通入氮气,可除去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干扰。
(3)碳和氧化铜为黑色,铜为红色,则A中现象为黑色固体变红色;
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则其作用为除去二氧化碳。
(4)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E装置中有明显现象,则说明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则猜想③成立。
(5)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由于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则反应后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碳。
(7)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空气,但该装置中没有尾气处理;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则可在尾部放一台燃着的酒精灯,或用气球收集尾气。
21.答案:(1)用碳的燃烧来制取时,反应物中有氧气参加,氧气的量不易控制,氧气过量,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混合物,氧气不足收集的气体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
(2);向上排空气
(3)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速度远小于二氧化碳逸出的速度
(4)0.6
(5)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不变红,湿润紫色石蕊试纸变红;碳酸或;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
解析:(1)在实验室不利用碳的燃烧来制取,其主要原因是用碳的燃烧来制取时,反应物中有氧气参加,氧气的量不易控制,氧气过量,收集气体是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混合物,氧气不足收集的气体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
(2)实验室利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不能选择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且不和空气反应,通常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3)由表中数据可知,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速度较慢,12h才溶解了100mL-77mL=23mL,所以可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理由是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速度远小于二氧化碳逸出的速度;
(4)当向水中注入气体体积达到120毫升时,红色油柱开始向上移动,说明200毫升水中最多能溶解120毫升二氧化碳,实验表明在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是:;
(5)①紫色石蕊遇酸性物质变红,缓慢通入二氧化碳时,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不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二氧化碳与湿润紫色石蕊试纸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使湿润紫色石蕊试纸变红;因此实验中观察到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不变红,湿润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说明使紫色石蕊纸条变红的物质不是而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
②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中的下层蜡烛比上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22.4g
解析:设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x,则
解得x=4g
答:镁条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4g。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某可燃性气体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B
除去中少量的
高温煅烧
C
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
通过灼热的炭层
D
鉴别硬水和软水
取样,分别加入适量肥皂水,振荡
时间/h
0
0.5
6
12
体积/mL
100
98.5
85.5
7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科普阅读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卷,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学生必须用黑色钢笔,填涂答题卡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时字迹要清楚,本卷共20小题,总分为10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卷,共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