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春节来临,烟花爆竹的话题重新被捡起,是禁是放,各有说辞。有人建议,应该以立法的方式禁止中心城区燃放烟花,以缓解日益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还有人建议,至少应该严格规范行政审批,对烟花爆竹的运输、燃放等行为进行控制。
事实上,近些年来,这一话题几乎每年都会引发激烈争议。从立法和执法的角度对燃放行为进行规范,固然是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体现,同时也要看到,对于“爆竹声中辞旧岁”的传统风俗,还需要通过文化创新的方式来改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要改变风俗和习惯,不应当单纯依靠法律,否则便可能是一种粗暴的行为。
传统农业社会中,燃放烟花爆竹寄托了人们“辟邪”、行好运的心愿,也给孩子们添了乐趣,给大人带来了喜气儿。但在现代高密度生活的大都市,情况显然不同:一方面,人们已不堪喧嚣,他们更希望已经浑浊的城市空气能清爽一些,繁忙工作之后的假日能安静一些;而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丰裕,使人们对“年味儿”有更高的文化期待,甚至赋予其文明传承与传统复兴的意义。“过年”成了现代生活中的文化乡愁,一串小小的爆竹是禁是放,也因而承载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文明的价值评判,变得沉甸甸起来。
在“春节”的文化转型中,能不能找到一种方式让大家各得其所?能否在重建春节习俗的过程中,同时加强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比如,在一些国家民俗中,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形式,体现出社区和团体的存在,通过不限于家庭亲人的群体活动,构建出丰富的公共生活领域,在更大的程度上培养对社会、国家、民族的归属、认同与公益心。
因此,立法者和执法者应该有更多的文化关怀,通过具体的技术手段,既维护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法定权利,又为传统文化留下生长的空间,使之成为促进民族认同和强化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节点。比如,能否通过科技手段,降低烟花爆竹的污染、噪声和火灾隐患?舞狮舞龙扭秧歌,能否通过居民自治和民主协商的方式选择时间和地点,既保留年味又培养自治意识?社会组织能否行动起来,举办一些体现组织性、开放性和集体性的节庆活动?
自省促进文化创新。这些看似是小事,却有助于形成开放的公共生活领域,帮助国家将社会“编织”起来,有助于在复杂、分化的转型社会中增强归属、凝聚共识,更好地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从而体现传统民俗“正风俗、伤人心”之教化正俗的美意。因此,尽管我们的民俗已经有着极为充实的形态,但完全还可以运用法治的手段和法治的方式,进行更丰富美好的文化创新,从而成为中国梦清雅却丰富的底色。
(摘编自支振锋《法律要为年俗留下空间》)
材料二:
民俗文化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紧密相关。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节日文化、日常饮食等风俗趣尚各不相同。这些民俗文化代代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
当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民俗也随之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特征,展现出生动、活态的变化。过去的春节,全家围着火塘听长辈讲故事,一起张罗年夜饭,亲朋好友间互相走访拜年;随着电视文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年俗活动增加了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通过电话短信拜年等内容;当下,人们在社交媒体中祝福点赞、制作拜年表情包、发布拜年短视频。虽然年俗形式发生变化,但阖家团聚、共享天伦、祈福新年的春节文化内核并没有改变。民俗文化要增添新的时代内涵,民俗要适应新的时代语境。许多新民俗的产生,与居民消费升级、互联网蓬勃兴起的进程同步,反映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景象。民俗文化创新形式,激活了民俗中的中华文化基因。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渐趋多样,传播渠道日益丰富。文化体验类节目《2018中国记忆》探寻二十四节气和百姓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记录影像呈现文化体验,开展线上活动,立体展现立春打春牛、春分酿酒拌醋、立夏尝三鲜等节气仪式。这种极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表现形式,突破了传统民俗传播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在场”与“不在场”的妙合、历史与当下的连缀,观众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可以说,新的媒介形式让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彼此交流、相互对话,融入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民俗的传播主体更加丰富,民俗的接受者同时成为民俗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近年来,网络上兴起了共创“新风俗画”:创作者将传统文化与网络元素相结合,勾勒出市井风俗画的框架,然后邀请普通人在屏幕上创作,共同参与到民风民俗的讲述中。这样的形式融观看、参与、体验为一体,令人兴致盎然。
民俗作为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日常的器物、技艺、仪式制度中。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但是节日、仪式、图案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记忆和独特的审美符号依然持续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民俗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渐趋丰富多样,民俗的创造、传承、接受交融交汇,让传统民俗在新的时代有了多维诠释空间。
(摘编自毛巧晖《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中闪耀着新的光彩——新媒介与民俗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重建春节习俗其实就是加强社会对春节的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从而更大程度上促进社会发展。
B.材料一指出立法者和执法者应以自省促进文化创新,在小事中继承发展传统民俗,发挥其教化正俗的作用。
C.材料二认为,我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可以帮助增强民族凝聚力。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民俗的文化转型,并提到了要运用法治手段和方式,进行更丰富美好的文化创新。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科技的助推下,我国的民俗文化发生了很多本质变化,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的特征。
B.新的时代语境和时代内涵会催生一些新的民俗,这有助于激活民俗中的中华文化基因。
C.民俗文化的传播渠道日益丰富,不断与时俱进,甚至可以突破传统民俗的传播时空限制。
D.网络时代,作为民俗的传播主体,每个人都有可能既是民俗的传播者又是民俗的接受者。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针对烟花爆竹燃放的不同建议写起,继而直接表明要创新文化传承的形式的观点。
B.材料一第三段抓住现代都市生活这一背景,细致分析了部分城市人抵制燃放爆竹的原因。
C.材料二第二段通过介绍过去和当下春节民俗的不同,论证了互联网蓬勃兴起对民俗的影响。
D.材料二剖析了某档文化体验类节目的特色,既巧妙地衔接了上文,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4.时代在发展,人们所处的环境在变化,年俗也需要改变,对此材料一提出了哪些主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龙年元宵节,社区准备筹办一场富有民俗意味又切合现代生活的活动。假如你是活动策划人,你认为应该怎么安排此次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的想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渐行渐远的老街
李志能
其实,这条巷子并不宽,一条不太平整的马路,窄窄的,蜿蜒曲折,路两边梧桐树投下或阴或暗的影子,街沿是清代留下的庭院或瓦房,房舍青瓦白墙,红门朱檐,以及那耀眼的花墙裙,既有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也有北方满蒙文化的内涵,真是“千年历史写满墙,少城文化写满房”。旧时的青砖,旧时的月亮,一不小心就把那久远的故事泄露了出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样的安静而整洁,这在当时简直就是闹市中的一块净土,如果说它是世外桃源的话,那这条静如处子的小巷就更是桃源中的桃源了,让人能切实地领略到“古巷风华幽意远,少城清韵小园多”的意境。
走进巷内,到处都是灰色的墙身,灰色的土瓦,灰色的院落,这里每一座院内的板壁都是以灰为底色,灰之上有积年灰尘的黑,黑之外有潮湿霉变之后的点点藏青,还有被陈年的灶烟熏暗,显得深邃、幽远,没有层次的颜色。它们在这里不动声色地交融着,却相提气,彼此映照,呈现出一片安宁祥和。
小巷从整个建筑风格来看,十分对称匀整。从每一户的大门进入,便进入了一个整洁的四合院。每一座院内四面均是厢房,小青瓦、穿斗梁,少有气度不凡的大厅,宛如小家碧玉,有极佳的生活氛围、极浓的生活情调,置身其中,既亲切,又热烈。
这些庭院有开有合,有虚有实,高低错落,步移景变。并且,庭院多小巧玲珑,几尺之外是典型的二进天井,方方正正的青石板铺成一个很规则的坝子,排水的“龙眼”是石板雕成的莲花,从院子入口通向堂屋的步道上,铺的是雕刻了人物和花鸟虫鱼的石板,柱子底座和台阶也雕了花,苔藓散漫而坚韧地生长在上面。
在每一座庭院的门额上,雕刻有“喜鹊闹梅”“鸳鸯藕荷”“百鸟朝凤”等花纹,且每一户人家都贴有一些传统文化寓意较重的“礼乐诗书是传家至宝,精神道德为宴尔金丹”的对联,横批多为“耕读传家”;其中,尤其有一副文化气息盎然的对联,给人留下了至今难以忘记的印象:“爽借秋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在这里充分表达出了这户主人超脱的生活情操和自己对风、月以及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之情。
那时,我和同学们常常结伴,浩浩荡荡,骑着自行车上学、放学,一路呼啸打闹,迤逦而来,把车铃铛转得山响。并且,总是爱低弓着瘦小的身子,迎着扑面吹来的劲风,像开弓的箭一样,相互追逐嬉戏,穿行在这弯弯曲曲的小巷子里,随着一串串爽朗的欢声笑语,释放着青春所赋予的蓬勃生机。并且,永不厌倦地沉浸在这条老街小巷的迷人夜景以及一户户人家桔黄灯光从窗口透露出来的温馨夜生活里。偶尔兴起,就和同学一起拎着老式照相机到那些老房屋前留影拍照。那些灰砖土墙,那些门外雕刻的石兽,那些历经岁月沧桑的木门,特别是那些拴马的石孔,既隐约透露出昔日岁月的痕迹,又为我们的黑白照片增添着一份弥足珍贵的记忆。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是青春年少的我,双手背在后面,慵懒地斜靠着一扇半开的斑驳木门,摆出一副邻家少年青葱的模样,背景是长满花花草草的小花园和古旧的砖瓦木房。花园里晾晒着各式洗净的衣裳、床单,使本来就有些杂乱的空间显得更加沧桑。
昔日的这条老街小巷虽然静谧,也是有着勃勃生机的。当年,这条小巷时不时有“爆米花”的小贩兜揽生意,而且最受孩子们的欢迎,特别是随着“嘭”的一声惊天炸响,那喷香四溢、热气腾腾的爆米花就这样新鲜出锅,隔着马路老远,都能闻到爆米花的香味。小小的一茶缸糯米或玉米粒,就可以换回一大袋子的爆米花,又香又甜,如今回味起来仍旧颊齿留香、余味无穷。那些磨刀匠、收荒匠、剃头匠,三轮车夫和卖菜的,卖麻糖的,炸油条的,肩挑红油担担面、凉粉、凉面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的各色小贩们也经常从这里经过,小巷的深处时不时传出的那些吆喝声,其声调或高扬或低沉,节奏疾徐有致,高昂者如飞瀑泻地之迅猛,低沉者如白云出岫之舒缓,声声震耳,尾音缭绕,如川剧的高腔,悠扬而婉转,组成了一曲动人的市井小调,凸显出老成都人独有的那种生活气息。
实际上,成都这座充溢着灰瓦、土墙、宅院和悠远历史的古城以及那条幽深的小巷,早已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它仍然是众多生于斯、长于斯的成都人灵魂深处最深刻的记忆。那些普普通通的砖石瓦块上,都沉淀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浮现着它所有平静的时光与平缓跳动的心律。那些记载着成都风雨的城市建筑依然清晰如初,与其说人们是在珍藏一段记忆,不如说是对这座城市、建筑、文化的一种缅怀,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吟唱,一种对精神家园的永久向往!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不言“小巷”而言“老街”,突出它的历史感,“渐行渐远”指的是小巷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和记忆。
B.小巷内灰色的墙身、灰色的土瓦、灰色的院落等,给人一种沧桑、深邃、悠远的感觉,但又写出了小巷的陈旧与破败。
C.儿时的“我”与同学们追逐嬉戏,给原本宁静祥和的小巷增添了无数的欢声笑语,可以说,小巷见证了青春,赋予我们生机。
D.虽然成都以及小巷渐行渐远,但对“我”来说,它们教给了“我”怎样做人、怎样生活,给了“我”难忘的记忆,是“我”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千年历史写满墙,少城文化写满房”之句,凸显了小巷悠久的历史文化氛围,恰当的引用增加了文化底蕴。
B.文章调动了听觉、嗅觉等感官对老街上的爆米花进行了描述,丰富细腻,读后使人如临其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C.文章以“飞瀑泻地”“白云出岫”来比喻小巷深处传出的吆喝声,突出了小贩们善于运用川剧的腔调进行叫卖的特点。
D.文章语言古朴典雅,简洁流畅,读来亲切自然,字里行间透露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功底。
8.作者对小巷建筑风格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简要分析。
9.老街是作者的精神家园,请结合文本内容,谈一谈老街对作者有着怎样的意义。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秦昭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将而伐赵。陵战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注】,武安君称疾不行。王乃使应侯往见武安君,责之曰:“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东至竟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与之战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是以寡人大发军,人数倍于赵国之众,愿使君将,必欲灭之矣。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
武安君曰:“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发梁焚舟以专民,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未睹其利。又病,未能行。”
(节选自《战国策·卷三十三》)
【注】武安君:古代封号名,历朝历代国之能安邦胜敌者均号“武安”,文中指秦国名将白起。
1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韩孤A顾魏B不欲先用C其众D魏恃韩E之锐F欲G推H以为锋。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称,指被称为,与《阿房宫赋》“输来其间”中的“输”用法相同。
B.旋踵,调转脚跟,指退缩,与“旋踵而至”中的“旋踵”意思相同。
C.专,指聚集,与《孔雀东南飞》“举动自专由”中的“专”意思不同。
D.列城,与前文的“国都”相对,指远离国都的城邑,具体指赵国边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校大夫王陵率军攻打赵国战败,损失了许多士兵,因此秦昭王想派有显赫战绩的武安君出战,但武安君托言自己生病不能前去。
B.武安君曾以数万兵马击败楚国的百万雄兵,使楚国人害怕得只敢东迁不敢迎战,建立了卓绝功勋,秦昭王不解他如今为何不愿领兵伐赵。
C.武安君认为秦国能大败楚国,原因在于楚王骄恃自大,楚臣为争功相互嫉妒,且楚国士兵因为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军心涣散,没有斗志。
D.伊阙之战中,韩魏两军争利,不能同心协力,武安君因此能够设置迷惑敌人的军队攻打韩军,并出其不意攻打魏国,最终取得了胜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寡人大发军,人数倍于赵国之众,愿使君将,必欲灭之矣。
(2)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
14.武安君认为此时不宜攻打赵国的原因是什么?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五十九(其五十二)
李白
青春流惊湍,朱明①骤回薄②。
不忍看秋蓬,飘扬竟何托。
光风灭兰蕙,白露洒葵藿③。
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
【注】①朱明,夏天。②回薄,循环变化。③葵藿,野菜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直抒胸臆,“流”和“骤”表现了时间流逝和季节变换之快。
B.诗中三四句,从“不忍”“何托”两个词可见诗人托物寄兴感叹人生的深意。
C.第五六句的意思是,夏雨过后,兰蕙在风中凋谢,葵藿在秋露中枯萎。
D.本诗语言质朴,寄寓了诗人热爱自然、珍惜自然、淡泊名利的思想。
16.李白的这首《古风》明显地受到《离骚》的影响,请从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读书人应立志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承担起社会的重任,《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曾指出“__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酒后狂言,也是真言,表现了诗人的豪放、愤激,藐视富贵利禄和怀才不遇。
(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得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①____________,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所谓传奇,就包含了要以情节动人的意蕴。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描绘人物;但,不静止地叙述人物内心活动的中国小说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语和行为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
还有一条规律,就是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其中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就是说,②____________,恨它而要晓得它有长处。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不可能有纯粹的东西。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另一方面③____________,坏人身上有长处。这完全符合辩证法。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根据这两段内容,概括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
20.将文中画框的句子改写为三个短句,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科学饮食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在这个问题上,糖友普遍比较关心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但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进食的顺序。糖友在注意进食顺序的同时,也要选择合适食物,只要这样控糖才能事半功倍。回想一下自己的进食顺序,很多人都是混合进食,一口饭一口菜混合吃;或者是先吃饭,吃肉,最后再吃青菜,饭后再来一碗汤。其实这些进餐顺序对于糖友来说都是不对的。正确的进餐顺序是吃饭前,喝一小碗汤,增加饱腹感,减少主食的摄入量。这里说的汤,一定要清淡,少油少盐。不喜欢喝汤或高尿酸患者可以喝水代替。喝汤后吃蔬菜,尽量吃绿叶蔬菜,蔬菜的热量比较低,吃得多也不会让血糖升得太快。加上青菜的纤维素多,会有饱腹感。吃青菜的时候可以搭配肉类,肉类的量控制在一个巴掌大小,即150~200克左右,不要过量,不然会增加总热量,不利于血糖控制。最后吃主食,由于已经进食了蔬菜跟肉类,胃容量被占据了一大半,所以主食的量肯定会相应减少。
21.下列句子中的“自己”和“回想一下自己的进食顺序”中的“自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别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人,我才这么着。
B.我记着这样的话:为了人类,牺牲自己。
C.部队却胜利地冲了过去,自己伤亡很少,倒把敌人打死很多。
D.“乘早不必多那个事,我告诉你句好话!”他很“自己”地说。
22.文中画框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言必信,行必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行成于思,毁于随;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留下许多关于“行”的箴言,至今对我们仍有价值。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更需我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上述材料有何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项,“材料一认为,重建春节习俗其实就是加强社会对春节的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曲解文意,材料一第4段说“能否在重建春节习俗的过程中,同时加强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比如……”,这只是说明需要探寻能让“重建春节习俗”和“加强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并行的方式,并不意味着二者等同。C项,“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可以帮助增强民族凝聚力”扩大范围,从材料二第1段来看,应该是“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可以帮助增强民族凝聚力。D项,“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要运用法治手段和方式”无中生有,阅读材料二内容,可以发现材料二在谈民俗的文化转型时并没有提到要运用法治的手段和方式。
2.答案:A
解析:“我国的民俗文化发生了很多本质变化”错误,材料二第2段中说“虽然年俗形式发生变化,但阖家团聚、共享天伦、祈福新年的春节文化内核并没有改变”,且材料二第3到5段也只是说“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渐趋多样”“民俗的传播主体更加丰富”,因此不能说其“本质”发生了变化。
3.答案:C
解析:“论证了互联网蓬勃兴起对民俗的影响”错误,材料二第2段展示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春节的民俗活动发生了哪些变化,论证了民俗随着科技发展“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特征,展现出生动、活态的变化”。
4.答案:①要通过文化创新改造年俗,不能单纯依靠法律来改变风俗和习惯。②要充分考虑年俗的文化意义和现代生活的特点,寻找一种各得其所的过年方式。③立法者和执法者在改造年俗的过程中应该有更多的文化关怀,兼顾现代社会人们的法定权利和传统文化的生长空间。
解析:材料一标题为“法律要为年俗留下空间”,主要角度是从立法执法对年俗应采取的方式出发,探讨法治思维和方式下应如何传承创新年俗。从“从立法和执法的角度对燃放行为进行规范,固然是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体现,同时也要看到,对于“爆竹声中辞旧岁”的传统风俗,还需要通过文化创新的方式来改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要改变风俗和习惯,不应当单纯依靠法律,否则便可能是一种粗暴的行为”可见,既应该从立法和执法方面对年俗进行规范,也应该通过文化创新的方式改造传统风俗,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立法者和执法者应该有更多的文化关怀,通过具体的技术手段,既维护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法定权利,又为传统文化留下生长的空间,使之成为促进民族认同和强化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节点”可见,从立法者的角度来说,要有人文关怀,既维护人们的法定权利,又为传统文化留下空间。“通过科技手段,降低烟花爆竹的污染、噪声和火灾隐患?舞狮舞龙扭秧歌,能否通过居民自治和民主协商的方式选择时间和地点,既保留年味又培养自治意识?社会组织能否行动起来,举办一些体现组织性、开放性和集体性的节庆活动”可见,从具体实施方面,可采用科技手段、居民自治和民主协商、社会有效组织等方式,在重建春节习俗的过程中,同时加强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体现传统民俗教化美意。
5.答案:①举办集体活动,尽量动员社区中的更多人参与,让大家感受到归属感、认同感,打造丰富的公共生活领域。②活动中既要有元宵节传统民俗,又要融合具有当今时代特色的新民俗形式,满足大家的不同需求。③要合理地运用现代媒介技术,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融观看、参与、体验为一体,让活动更有趣。
解析:材料一主要探讨的是法治手段和方式对民俗文化进行创新性传承,对于争议性大的民俗活动可以社区统一时间地点安排进行。根据“对于‘爆竹声中辞旧岁’的传统风俗,还需要通过文化创新的方式来改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能否通过科技手段,降低烟花爆竹的污染、噪声和火灾隐患?舞狮舞龙扭秧歌,能否通过居民自治和民主协商的方式选择时间和地点,既保留年味又培养自治意识?社会组织能否行动起来,举办一些体现组织性、开放性和集体性的节庆活动”“可以运用法治的手段和法治的方式,进行更丰富美好的文化创新”等内容可知,安排的活动要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同时创新方式,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如在固定的时间地点集中放烟花爆竹,举行烟花大会,开展舞龙舞狮扭秧歌等活动。材料二主要探讨的是现代生活方式和新媒介给民俗文化带来丰富多样的创新形式,社区可以提出一些基于新媒介的活动方案。根据“人们在社交媒体中祝福点赞、制作拜年表情包、发布拜年短视频”可见,可制作社区专属拜年表情包、拜年短视频,给社区居民带来浓浓年味和社区归属感。根据“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渐趋多样,传播渠道日益丰富……通过记录影像呈现文化体验……这种极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表现形式,突破了传统民俗传播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在场’与‘不在场’的妙合、历史与当下的连缀,观众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民俗的传播主体更加丰富,民俗的接受者同时成为民俗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邀请普通人在屏幕上创作,共同参与到民风民俗的讲述中”,可开展年俗文化体验活动,请社区群众分享有创新性的过年风俗活动,号召社区民众共同进行蕴含民俗文化活动,如剪窗花、打年糕、祭祖等。根据“民俗作为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日常的器物、技艺、仪式制度中”可见,可制作含有年俗文化元素的纪念性器物发放等。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小巷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和记忆”错误。根据文中内容可知,“渐行渐远”指的是小巷所代表的历史与生活方式渐渐离我们远去,而非人们早已忘记小巷。B项,“又写出了小巷的陈旧与破败”错误。由文中第2段可知,小巷的灰色深邃悠远,但相互提气,彼此映照,呈现的是安宁祥和,并非“陈旧与破败”。D项,“教给了我怎样做人、怎样生活”错误,于文无据。故选C。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项,“善于运用川剧的腔调进行叫卖的特点”错误,文中倒数第2段只是说小贩们的吆喝声“如川剧的高腔”。
8.答案:①先整体介绍。移步换景,由赏析外部整体意境、风格,到细品内部古旧的灰色体现出的安宁祥和的气质。②再局部细赏。以街道旁的四合院为例,从氛围情调,到建筑布局,到门额文化,逐层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作者对小巷建筑风格的叙述在原文第1~5段。第1,2段是对小巷的整体介绍:第1段写小巷外部“既有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也有北方满蒙文化的内涵”,同时“安静而整洁”,意境悠远;第2段着眼于小巷内部的“灰色”,落脚于其“安宁祥和”的气质。第3~5段是对小巷局部的细赏:第3段由外到内,“进入了一个整洁的四合院”,欣赏了四合院的“生活氛围”“生活情调”;第4段写庭院的建筑布局,详细介绍了其“步移景变”的巧思;第5段介绍了庭院的门额,其花纹和对联都有“传统文化寓意”。据此归纳概括即可。
9.答案:①老街沉淀着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与文化,是作者灵魂深处最深刻的文化记忆。②老街见证着作者的成长,留下了童年的欢声笑语,记录着青葱岁月,是作者灵魂深处最欢乐的成长记忆。③老街有独具特色的、熟悉的吆喝声,有爆米花的香甜与爆响,弥漫着浓浓的市井烟火气息,是作者灵魂深处最温馨的生活记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原文最后一段总结阐述了老街何以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表明老街“仍然是众多生于斯、长于斯的成都人灵魂深处最深刻的记忆”。第1~7段则是分说:第1~5段对老街具有历史和文化的建筑进行了介绍,从“文化记忆”的角度点明了老街对作者的意义;第6段中作者回忆了自己年少时在老街中玩耍、拍照的快乐生活,从“成长记忆”的角度点明了老街对作者的意义;第7段中作者写昔日的老街中“爆米花”的响与香以及各色小贩独具特色的吆喝声,“凸显出老成都人独有的那种生活气息”,从“生活记忆”的角度点明了老街对作者的意义。据此归纳概括即可。
10.答案:BDF
解析:画框的句子句意为:“韩国势单,等待魏国,不愿首先动用自己的军队。魏国依仗韩国的精锐军队,想推韩国的军队为先锋。”“顾魏”与“不欲”的主语都为“韩”,且其作为谓语引领下一句,故应在B处断开;“众”指韩国的军队,做“用”的宾语,故应在D处断开;“欲”与前面的“不欲”相照应,故F处应断开。故本题断点为BDF。
11.答案:B
解析:A项,“输来其间”意思是(奇珍异宝)被运送到阿房宫中,“称”和“输”都是实词的被动用法,二者用法相同,正确。B项,“旋踵而至”中的“旋踵”指转足之间,形容时间极短,与文中的“旋踵”意思不同,错误。C项,《孔雀东南飞》“举动自专由”中的“专”是专擅的意思,与文中的“专”意思不同,正确。D项,原文中武安君列举了攻打赵国的几种情况,先指出围困国都不行,按照逻辑,可知之后指出的应是攻打边塞也行不通,所以“列城”在文中指赵国边塞,正确。故选B。
12.答案:C
解析:“原因在于……”错,秦国能大败楚国不仅仅是因为楚国内部出现了问题,还因为武安君的策略和士兵同心共建功劳、至死也不退缩的精神。
13.答案:(1)所以我才大力发动军队,人数是赵国军队的几倍,希望派您率领军队,一定要灭掉赵国。(2)贤良的大臣被排挤疏远,百姓不同心,城墙和护城河得不到修整,既没有贤良之臣,又没有防御装备。
解析:
14.答案:①错失良机,使得赵国得以休养生息;②赵国君、臣、民同心同德,上下同力;③若久攻不下,诸侯们援助必至。
解析: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答题方向。题干要求分析武安君认为此时不宜攻打赵国的原因,阅读原文可以发现,武安君认为此时不能攻打赵国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文末。第二步:联系文本,提取关键信息。由“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增城浚池以益其固”可知,武安君认为秦国错失良机,使得赵国得以休养生息,养民、强国、固城池;由“主折节以下其臣……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可得出,赵国国君对臣下以礼相待,将帅谦恭对待士兵,上下同心;由“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可得出,久攻不下,诸侯们必然会援助赵国。第三步:据此归纳概括作答即可。
15.答案:D
解析: D.“寄寓了诗人热爱自然,珍惜自然,淡泊名利的思想”分析错误。根据诗意可知,诗中没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珍惜自然、淡泊名利的思想,而是表达了一种时不我待、老之将至、怀才见弃的情感。故选D。
16.答案:①创作方法上明显地受到《离骚》中比兴手法的影响。《古风》的前六句,写时序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变化,引出下文“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的人生感慨,这是兴的手法的运用,其中“兴”中有“比”,以“美人”喻当世的君主,以“兰蕙”“葵藿”“草木”自比。②思想上沿袭了《离骚》中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所表现的时不我待、老之将至、怀才见弃的思想感情。
解析:从思想内容上来看,作者在最后两句“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中,较为明白率真地表达了时不我待、老之将至、怀才见弃的思想感情,这与《离骚》中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这首《古风》在思想内容上是对《离骚》的一种承继。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诗人以“青春、朱明、秋蓬”起兴,先言时序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变化以引起最后两句的抒情,“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表达了时不我待、怀才见弃的思想情感;同时,诗人还以“美人”喻当世的君主,以“兰蕙”“葵藿”“草木”自比;所以说这首《古风》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明显地受到《离骚》中比兴手法的影响。
17.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解析:
18.答案:①通过情节表现人物;②爱它而要晓得它有缺点;③好人身上有缺点;
解析:①根据“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可知,“而是”后面是说“通过情节来写人物”;②根据刘知几的话“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可知,横线处对应的内容是“爱而知其丑”的意思,应填“爱它而要晓得它有缺点”;③根据“有善恶是非之分”“坏人身上有长处”可知,应填“好人身上也有缺点”。
19.答案:①重视情节,即用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②对人物的看法与描写上,既看到了人物的优点,也看到了人物的缺点。
解析:第一个特点,可根据第一段的中心句“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概括出“重视情节,即用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第二个特点,可根据第二段的结论句“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概括出“对人物的看法与描写上,既看到了人物的优点,也看到了人物的缺点”。
20.答案:①中国小说用不静止方法叙述人物内心活动。②中国小说往往偏重人物的外部言语和行为的表现。③读者要通过人物的言行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解析:原句可看出涉及两个主要对象,第一个主要对象是“中国小说”,它有两个内容,一个内容是“用不静止方法叙述人物内心活动”,另一个内容是“往往偏重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每个内容可写一个单句。第二个主要对象是“读者”,即读者如何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可写出第三个句子。改写后的句子是:①中国小说用不静止方法叙述人物内心活动。②中国小说往往偏重人物的外部言语和行为的表现。③读者要通过人物的言行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21.答案:B
解析:“回想一下自己的进食顺序”中的“自己”是自我的意思。A.指说话者本人这方面。B.自我。C.指说话者本人这方面。D.知己亲近;关系密切。
22.答案:糖友在选择合适食物的同时,也要注意进食顺序,只有这样控糖才能事半功倍。
解析:画线句语病有两处:一是语序不当,文段是从选择合适食物谈到注意进食顺序,且后文就是在谈进食顺序,所以语序应是“在选择合适食物的同时,也要注意进食顺序”;二是搭配不当,“只要……才……”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是“只有……才……”。
23.答案:
笃行不怠,成己达人
揆诸当下,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条件逐步改善。可是,在物欲的刺激下,人们普遍性地急功近利,整个社会充斥着一股“浮躁”之气。我们经常面对的局面就是制造一个“主义”,生产一个“理论”,忽悠一个愿景,有多少人指天画地,舌撼三山,振谈长短,但于务实却颟顸无方,贻害无穷。“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新时代的青年,躬逢盛世,重任在肩,我们应该赓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优良传统,积极践行真理,以此实现人生价值,丰盈生命。
那么,如何才能笃行不怠,成就自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我们需要博学慎思,以知促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即知识、理论,我们只有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有的放矢,高效实践。那么,“知”从何而来?荀子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可见,“知”可从实践中来。此外,前人通过大量的实践,把得到的经验、知识,撰写在书本上,供后人学习。因此“知”还可以从书本中来。然而,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各种“知识”纷至沓来、泥沙俱下,我们既要博闻强识,开拓视野,又要善于思辨,注重分析,拨开迷雾,求得真知,以“知”促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应笃行不怠,知行合一。明朝中期空谈之风盛行,功利主义日益严重,针对这种情况,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主张学以致用,学习不能空谈死背,要在实践中应用并通过实践探求真知。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描述了在大革命发生之际,深刻影响着当时法国社会的一群精英群体,他们对具体事务一无所知,只制定抽象原则,而从不考虑付出实践。法国人在这些“启蒙作家”的鼓吹和唆使下,逐渐沉湎于虚构社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诚哉斯言,我们只有反对冥行妄作,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才能获得精神的成长。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应反躬自省,行必有果。“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社会纷繁复杂,我们要常常反躬自省,这样,我们的意志与心灵才能得到净化与升华。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尽管很多时候,我们谨言慎行、三思后行,但依旧会在“行”后出现错误,或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行”之后,我们要学会及时反省,从这一次的缺憾、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指导下一次更好地“行”。善于反躬自省,才能摆正舵盘的方向,让生命之舟驶向本应到达的岸屿,去采撷生命饱满、丰硕的果实!
博学慎思,以知促行;笃行不怠,知行合一;反躬自省,行必有果。而“行”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从点滴小事做起,注重每一个细节,循序渐进,坚定笃行,内省外修,方能成己达人,在砥砺实干中收获真正的人生价值!
解析:
【开学摸底考】高二语文(江苏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 这是一份【开学摸底考】高二语文(江苏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文件包含高二语文开学摸底考江苏专用解析版docx、高二语文开学摸底考江苏专用考试版docx、高二语文开学摸底考江苏专用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高二语文开学摸底考江苏专用答题卡docx、高二语文开学摸底考江苏专用答题卡pdf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开学摸底考】高二语文(天津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 这是一份【开学摸底考】高二语文(天津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文件包含2024届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天津专用解析版docx、2024届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天津专用考试版docx、2024届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天津专用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2024届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天津专用答题卡pdf、2024届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天津专用答题卡docx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开学摸底考】高二语文(北京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 这是一份【开学摸底考】高二语文(北京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文件包含2024届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北京专用解析版docx、2024届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北京专用考试版docx、2024届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北京专用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2024届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北京专用答题卡docx、2024届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北京专用答题卡pdf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